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診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不孕癥復雜病機之辨識方法
不孕癥病機多樣,諸如腎氣虛弱、氣血兩虛、痰濕阻滯、肝氣郁滯等,不一而足。而且筆者臨床所見,不孕癥病機復雜者甚多,如虛實夾雜,寒熱交錯,多臟器同病等,必須詳審無誤,確定治法之主次,藥物之溫清,方克有濟。欲確保辨證無誤,筆者以為重點要做到以下兩點:一者,工于問診。臨床常有患者以不孕急切求治,于其他不適敘述不多,甚至主觀以為自身問題以不孕為主,唯恐醫生“不分主次”,就診時只是敘述不孕情狀種種,其他問題一律約略不言。作為醫者,不可惑于患者陳述,必先問經期,同時利用醫理巧妙、詳細問詢,方得真情。“問而知之謂之工”于此體現得淋漓盡致。二者,詳究切脈。《內經》言:“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五臟六腑之盛衰,皆變見于寸口。朱進忠先生言:“不同的臟腑的脈象出現的部位不同,特異性的脈象表現在特異性的部位上,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脈象,數種原因產生數種脈象。”[3]筆者以此為指導,臨床對癥狀錯綜、病機難辨者,往往求諸于脈,據脈確定病變臟腑,在氣在血等;脈證矛盾時,亦往往以脈投方,屢試不爽。醫者萬不可動輒以所謂“中醫客觀化”武斷否定中醫脈診。觀不孕癥患者,來診之前往往長期輾轉多地求診,中西藥雜服,導致氣血淆亂,虛實交錯,病機甚為復雜,此時舌癥分析皆難明確主要矛盾,而切脈則既可確定病變部位,亦可明晰病變性質,對辨證甚為關鍵,醫者當重視脈,用好脈。當然除問、切二者,其他一切有利于精細辨證、洞徹疾病病機之診查方法皆可為我所用。
案例:吳某,女,28歲,河北省唐山市人。2013年以不孕求治。患者此前懷孕三次皆因胚胎停育流產,后月經即不規則,每四五十日一轉,經來則十余日方凈,經后乳脹,近兩年則欲孕不得。B超提示多囊卵巢綜合征,連續監測未見排卵。其人倦怠多眠,腰酸細軟,口干便干,腰酸脫發,舌淡暗,苔黃乏津,脈左寸見滑,右三部弦弱。一般認為多囊卵巢綜合征中醫病機屬痰濕阻滯者居多,患者雖舌苔黃,結合其他脈癥,顯然不能僅以濕郁化熱診治,筆者據其右脈斷其為肝郁脾虛,左滑是肝經郁熱也,口干便干等證,加之腰酸脫發,腎精不足也。尤須注意,此患經后乳脹非肝氣郁滯,而是經后陰血虧虛導致肝郁之癥。綜上,患者總為肝腎陰虛,肝經郁熱,肝郁脾虛之證,故以滋水清肝飲滋補肝腎、疏肝清熱,加參、芪補脾益氣,黃柏、生白術、桑白皮、生麥芽之類化濕清熱消滯。筆者以上法加減治療兩月余,患者諸癥皆消,連續監測已見排卵,卵子質量尚佳,然月經尚有后延之勢,繼續守用上法治療,同時配合河車大造丸滋腎填精,右歸丸溫腎助陽,加大補益力度,湯丸并進兩月余后患者無所苦,月經亦調,囑排卵期前后服用龜鹿二仙膠,嘗試懷孕成功,至2014年6月足月生產一健康男嬰。此案患者肝脾腎同病,且虛實夾雜,陰虛、氣滯、氣虛、濕熱并存,然恃脈辨證,結合患者舌癥,病機不難辨識清楚,可資借鑒。
2情志疏導不可或缺
很多不孕癥患者來診或慕名而來,期望頗高,或長期奔波,多方求治無效而漸對治療失去信心,故而很有必要在首診中即進行情志疏導。情志疏導一則通過言語疏導,闡明中醫藥治療不孕的優勢和特色,使之樹立起繼續治療的信心,同時讓患者明曉調整體質狀態需要假以時日,急于懷孕,反而擾亂女性生殖內分泌調節,欲速則不達,使患者樹立對不孕癥的正確認識,放下思想包袱,保持穩定心理狀態,堅持配合治療。二則通過藥效疏導,情志疏導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接診后較短時間的療效優劣,故醫者首診即要通過精準辨證,迅速減輕或消除患者種種不適,如此容易贏得患者信任,為此后較長時期的調整奠定基礎。案例:張某,女,33歲,哈爾濱人,2012年曾因右脅痛、腰痛就診于筆者,當時辨為肝腎陰虛,以滋補肝腎法歷時一月治愈。
2014年7月患者重又來診,自訴近一年半未避孕,亦未種子成功,于哈爾濱某三甲醫院各項檢查無異常。右脅痛,腰酸重,目干,后疲乏甚,舌淡暗,苔白不厚,脈虛軟。筆者辨證后知仍為肝腎陰虛,成竹在胸,遂先告知患者女子內分泌生殖激素調節可受多種因素影響,急于懷孕,心理緊張,亦可能導致種子失敗,佯言中藥可使其紊亂之內分泌生殖激素調節短期內迅速恢復正常,囑其放松心情,認真服藥即可,乃以龜鹿二仙膠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初服五劑,癥狀即顯減,患者信心大增,又繼續服用10余劑,至8月患者成功懷孕。此案筆者即先用言語疏導,令患者心理放松,繼以藥效增強患者信心,最終獲效。
3西醫診斷和循證醫學證據的參考意義
【摘要】目的 了解我國婦科疾病患者中各種類型發病的幾率及特點,以提醒大家側重注意哪些方面。方法 調查統計。結果 婦科病患者是就診人數就多的;婦科病中附件炎是最多的;陰道炎中細菌性陰道炎最多;宮頸炎患者中,宮頸糜爛最多;附件炎中,單側附件炎最多;月經病中,月經紊亂者最多。結論 婦科病類型多樣,發病率高。
【關鍵詞】中醫 婦科病 診治 特點
婦科病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病,它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比如:對婦科病缺乏認識、不良的生活習慣等。中醫是中國人從古至今一直延續下來的醫學,涉及各個方面疾病,包括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診斷及防治等,中醫婦科學就是其中一部分。中醫婦科學是通過中醫學的理論來研究女性疾病的一門學科,其中包括女性生理疾病的特點及防治。婦科疾病包括:宮頸癌、子宮癌、乳腺炎、盆腔炎等。本文通過婦女的就診情況,了解中醫婦科病診治的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診斷標準及我國規定的婦科疾病診斷標準診斷;所有中醫院及門診為婦科病患者診斷統一使用的中醫臨床診斷標準。
1.2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4-2010年所有的婦科疾病患者的完整資料,統計她們的發病率情況、疾病分類情況、對疾病的具體描述等。
1.3 方法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來,2004-2010年我院就診的患者中,婦科病患者的人數比其他病的人數都要多,最高時達到了81.66%,說明婦科病已經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最大因素,我國應該根據統計數據加大對婦科疾病的治療力度,宣傳預防婦科疾病的有效措施,盡量減科疾病的發病率,保證女性健康。
婦科病分為很多種,如盆腔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月經病、附件炎、陰道炎等,這六種是最常見的,但是他們的發病率又不同,其中附件炎患者是最多,占到患者的30.20%,其次是盆腔炎,占到患者的27.00%,之后是月經病,占到患者的14.81%,這三種病占到總人數的72.01%,由于這三種病發病率高,所以女性必須重視它們,并給予防護措施。
2.3 婦科病就診患者中陰道炎的疾病分型情況,如表3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醫生對陰道炎的分型情況做了詳細記錄,由記錄數據我們知道,對于患有陰道炎的婦女中,大多數是細菌性,占到總患者人數的35.89%,霉菌性陰道炎位居第二,占到33.52%,滴蟲性陰道炎占到22.87%,混合型陰道炎是最少的,占到7.71%。
2.4 婦科疾病患者中宮頸炎分型情況,如表4
宮頸炎分為宮頸糜爛、宮頸肥大、輕度、中度和重度宮頸炎。由上表可知,宮頸糜爛是宮頸炎患者中居多的,占到48.84%,其中輕度患者占到21.79%,中度患者占到14.90%,重度患者占到12.15%,宮頸肥大占到37.78%。
2.5 婦科疾病中附件炎的構成情況,如表5
附件炎分為單側附件炎、雙側附件炎、附件區包塊附件炎。由表5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附件炎疾病中,單側附件炎的患者是最多的,占到附件炎患者的58.63%;其次是雙側附件炎患者,占到38.94%;最后是附區包塊,占到2.44%,
2.6 婦科病患者中月經病構成情況,如表6
月經病分為宮血、月經紊亂、痛經和閉經,由上圖我們可以知道,月經病患者中,月經紊亂者是最多的,占到56.75%;痛經、宮血一共占到34.24%,閉經人數最少,占到9.01%。
3 討論
我國婦科疾病的人數正在日益增加,且各種類型的婦科病產生原因及表現性狀及治療方法又不同,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就診,而且在平時,女性就應該注意個人衛生、生活習慣等方面,做好預防以減少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雷磊,李慧芳.月經病中醫預防法初探[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 (01) .
[2] 叢慧芳,王青,趙銳.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疼痛35例[J]. 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 (02) .
[3] 雷紅. 中醫辨證治療藥物流產后陰道出血的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 (08) .
[4] 王飛霞,宋紅旗.當歸芍藥散治療婦科疾病舉隅[J].陜西中醫, 2010,(01) .
患者,男,45歲,2008年9月6日初診。患者在當地區衛生院因右側腰部劇痛而就診。尿常規:蛋白微量,尿血(++++),余無殊。雙腎、輸尿管B超示:右側輸尿管上段有結石,腎無殊。經西醫靜脈輸液加消炎抗菌、止血止痛、解痙緩急等對癥處理,并服治療結石病的中藥。經1周治療未見療效,后來我處診治。癥見:體質尚健,但面色灰滯,疲憊不堪,痛苦難忍,口干舌燥,腰部叩痛明顯,以右側為甚;雙腎輸尿管B超示:右側輸尿管上段結石,腎無殊;尿常規檢查,有大量血尿。脈沉緊,舌微紅,少苔。家人訴整日臥病在床,不愿運動,食少,動則痛劇。
證屬痰瘀內阻之石淋,宜急則治標,利尿排石,祛痰化瘀,緩急止痛。處方:大葉金錢草30g,海金沙10g(包),雞內金10g,墓回頭30g,白茅根30g,車前子葉(各)10g,瞿麥10g,蓄10g,飛滑石10g(包),冬葵子12g,皂角刺10g,穿山甲5g(研吞),王不留行籽10g,苡仁30g,地龍10g,桃仁10g,紅花6g,通草6g,澤瀉10g,甘草梢6g,黃芪40g。7劑。另配水蛭40g,藏紅花10g,琥珀30g,共研細后,用O號膠囊套后服,3次/日,3粒/次。每劑煎3汁,也可代茶飲,或不拘時服,或多飲水。要多動。第5劑時發現結石從尿道口排出,如綠豆大小,數粒,隨即疼痛止,諸癥失,病告愈。
學生看了老師本案例,我感到該病的治療很復雜,尤其這么多中藥的配伍如何理解,方中僅湯劑中藥就有22味,還有膠囊中藥3味,共25味,請老師幫助梳理。
老師此方重點是排石。排石的方法很多,就一般而論,一是物理性排石,即通過運動的物理作用,把體內的結石排出;二是化學性排石,即通過溶解、化解的化學作用,把體內結石排出。兩種方法主要是使結石變小或松散,然后使之容易排出體外。因此,在處方選藥上,就從這兩方面考慮。從物理效應來說,一是常用利尿排石之法,通過利尿起到沖刷結石的作用,所以方中用了較多的利尿藥,如大葉金錢草、車前子(葉)、瞿麥、蓄、通草、澤瀉、苡仁;二是兼用利尿滑竅之法,通過滑利孔竅使結石滑順而出,方中如飛滑石、海金沙、王不留行籽、冬葵子、地龍、甘草梢。從化學效應來說,一是常用活血化痰之法,即筆者提出的“痰瘀同治”之法。“痰瘀”為人體中有形的病理產物,即人體中的“垃圾”,所以,要化解結石,必須治痰化瘀。實踐證明,痰瘀同治,能起到化解結石和溶解結石的作用,從而達到排石、消石的效果。方中用桃仁、紅花(膠囊中還用藏紅花)、穿山甲、王不留行籽、皂角刺、水蛭、琥珀活血化瘀;用澤瀉、苡仁、雞內金,及諸多的利水藥化痰散結。其中有冬葵子、水蛭、琥珀、王不留行籽為痰瘀同治之品。這樣一分解,你一定比較清楚認識到本方的主攻方向是結石的治療原則;其他的藥是隨癥所用之品。
學生老師的分析,使我明確了排石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大法,使我今后治療結石病有一個基本思路,但其余的藥物運用,我尚不清楚,是否能進一步把其他藥物治療作用作一講解。
老師 墓回頭是針對尿血量大而用,它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曾對墓回頭的臨床應用有專篇介紹,可參見《藥話》(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一書。黃芪針對疼痛難忍,耗損正氣之癥,以扶助正氣而設,同時黃芪補而不滯,不礙排石,反而能起到促使排石的作用。雞內金用于結石病,主要用其磨石消積之功,為消食化痰之品,有云“痰生百病食生災”,食積不化即為痰濁。而雞內金用于結石病常配金錢草、海金沙,三藥合用稱為三金湯,為專治結石的要方,所以在本案中也一起配伍。
藥物的選擇,如琥珀、冬葵子、水蛭,不僅能活血化瘀,而又有利水化痰之功,這對于結石病起到一藥兩用,一箭雙雕的作用。地龍的選用,一取其活血通絡,緩急止痛的作用,二用其清熱涼血的功效,使結石所致的絞痛得到緩解,同時結石移動引起的出血得到收斂。其他,王不留行籽、穿山甲、皂角刺的配伍應用,既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又借其通竅滑竅的作用。
學生老師用了大量的活血化瘀藥,為什么還要配制活血化瘀的膠囊劑呢?這不是重復了嗎?請老師能解惑。
老師 你提的問題很實際,又很正常,這里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多多益善”與“重床疊加”的區別。當前在治療疑難急重雜癥的疾病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中藥療效不明顯或很慢,所以一般人總認為“中醫只能治調理性疾病,不能治急性重癥”,漸而人為形成至今中醫多治慢性病的狀態。“多多益善”,看似大包圍,其實很有理路,主要是在確定主要治則后,多方加強,合力抗邪,只有這樣才能克敵制勝。如在此案中選用的利尿排石方法之后,除三金湯主攻外,又用瞿麥、蓄、通草,利水通淋,又輔以苡仁、澤瀉健脾利濕,并加冬葵子、飛滑石利尿滑竅,以暢通無阻……只有這樣操作,才能有較大力量的排石作用。
至于還要用膠囊劑,主要是加強破瘀活血的作用。同時,患者是壯年之體,能勝任攻伐;且膠囊劑藥物多是藥力峻烈、藥專效宏的藥物,不宜入煎,所以制成膠囊以助湯劑。
學生老師的解惑,對我啟發很大,尤其是對疑難急癥的治療很有幫助。但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老師也常講到用藥要簡潔,如仲景方都是幾味藥的方劑,而且也用于治療重病大癥,如《傷寒論》中的陽明病、厥陰病。現在用這么多的藥,如何來運用仲景藥法呢?
【關鍵詞】 骨折 治療 六結合
內外表里結合
骨傷科原名正體科,說明早有正體觀點。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氣血經絡、營衛血脈、皮肉筋骨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骨骼由臟腑化生(腎主骨,腎生精;精生骨髓),賴氣血濡養,經絡貫能。肢體某處發生骨折,雖一處有病,失其常度,可影響到全身。除局部癥狀外,出現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失調。正所謂“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之脈理。審識虛實,以施補瀉哉!”當今仍遵循此一觀點。整體觀作為基本觀點貫穿于病機、臨床表現、治療、預防等全過程的始終,以四診八綱辨證診治為基礎,在調整機體的生理機能,消除骨折后的病理反映,以達到治愈為目的。用藥是以“調整氣血”占主導地位,特別治“血”,早在《內經》認為“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后代醫家,從“血”著手,提出“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注意到內在因素的主導作用。局部與整體密切聯系,內治與外治的綜合效果,也必須用中醫結合的方法,用其共同之處,應取長補短。取得對位優良,愈合快、療程短、后遺癥少、功能復好的結果。
接骨與理筋結合
骨骼是人體活動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的支架。它以關節為樞紐,依靠“筋”的收縮而負重和產生運動,對于人體的外形、生和長、運動、物質代謝、血液制造、維持內臟功能、保護內部器官等勻起著重要作用。如骨折、脫位就失去應有功能、樞紐失靈,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筋肉、經絡、氣血、臟腑等方面的損傷。所以,在認識和處理骨折的過程中,必須樹立“整體觀點”。正確運用望、聞、問、切、量比等方法診斷和治療。復位者應爭取解剖和接近解剖學對位,或者功能對位,正確體會“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癥,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傳,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期閥”。方稱手法也,以整骨八法為基本宗旨,達到較為理想的對位。固定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血運也能及早恢復,促進腫脹消退,組織修復加快,骨折愈合良好,支架作用穩固,關節功能恢復滿意。
局部與整體結合
《內經》總結出治療的豐富經驗,“治病必求于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并顧”等。《素問·繆刺論》載:“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后,先飲利藥”,是急則治標的例子。外傷局部,是創傷骨折的重要作用,并非決定因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因而作用”。骨折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應克服單純“外因論”。內因從機體內在因素分析,有些骨折與年齡有密切關系,如兒童與青少年的骨骺分離、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與粗隆間骨折,病理骨折外力則是誘因。骨折的發生,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局部與全身治療都很重要。
中西醫結合
“整復”是治療骨折的重要一步。中西醫結合整復骨折的方法,是以現代解剖學為基礎,正確地認識肢體的生理病理規律,并吸收中西醫原有經驗,針對每個不同部位類型的骨折,總結出一套新的正復方法。它解決了西醫或中醫某些骨折不能解決的正復問題,并超過了西醫或傳統中醫現有的技術水平。①滿意的對位。②合理牢靠的固定。③及時恰當的功能鍛煉。尤其是開放型復合性骨折,更需中西醫結合。西醫清創縫合、輸血、抗菌素等,可以抗感染,控制和防止內外出血影響骨折愈合。臨床應用補益之劑中藥,還可防止百病乘虛而入,導致并發癥,更可促進骨痂形成。
醫患配合
【關鍵詞】 痛經;中醫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后,生理上沖任的氣血較平時變化急驟,此時若感病邪或潛在病因與氣血相干,以致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則“不通則痛”;或致沖任、胞宮失于濡養,而“不榮則痛”。痛經多因情志所傷。六為害,導致沖任阻滯,或因精血不足,胞脈失于濡養所致。中醫稱本病為“經行腹痛”。有虛實之分,臨床可分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虛弱、濕熱下注四個證型。
1 氣滯血瘀
1.1 臨床表現 癥見每于經前一二天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脹,心煩急躁易怒,胸悶,經量少或淋漓不暢,經色紫黯有塊,拒按血塊排出后痛減,經凈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治療原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1.2 用藥 成藥:逍遙丸。中草藥:當歸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6 g,枳殼10 g,延胡10 g,五靈脂10 g,丹皮10 g,烏藥10 g,香附10 g,甘草6 g等。
2 寒濕凝滯
2.1 臨床表現 癥見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色不鮮或夾污黑瘀塊,質稀。畏寒肢冷、胃脘痛、遇熱痛減,惡心嘔吐,白帶多,舌苔白膩,脈沉緊。治療原則: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
2.2 用藥 成藥:調經丸。中草藥:吳茱萸10 g,當歸10 g,川芎10 g,益母草10 g,延胡10 g,川牛膝15 g,桂枝10 g,蒼術10 g,茯苓10 g,香附15 g,干姜10 g。
3 氣血虛弱
3.1 臨床表現 癥見經后一二天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經期多錯后,小腹及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華或萎黃,或神疲倦怠,納少便溏,舌淡,脈細弱。治療原則:益氣養血,調經止痛。
3.2 用藥 成藥:烏雞白鳳丸。中草藥:熟地10 g,當歸12 g,白芍10 g,川芎10 g,黃芪10 g,黨參10 g,吳茱萸10 g,桂枝10 g,香附10 g,延胡12 g,甘草6 g。
4 濕熱下注
4.1 臨床表現 癥見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骶疼痛;月經周期多提前,量增多或經期延長,平時小腹與腰骶部酸痛,經來疼痛加劇。低熱起伏,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帶下黃稠,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膩,脈弦數或濡數。治療原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4.2 用藥 成藥:婦科五淋丸。中草藥:枳實10 g,赤芍15 g,柴胡10 g,丹參20 g,三七粉(沖服)2 g,車前子10 g,龍葵20 g,扁苔10 g,桃仁10 g。
明確診斷后,中醫針對病因,分別采取活血化瘀,行氣理氣,溫經散寒,除濕,益氣補血,益腎養肝等方法治療痛經,效果非常明顯。以上各證之藥于月經前3~5天開始服至經期,每日1劑服2次,連服3~4個周期可獲滿意效果。
5 討論
痛經的證因脈治,一般根據月經的期、量、色、質,結合舌、脈及疼痛時間和性質,較易分辨寒熱虛實。但臨床上有時錯綜復雜要根據不同的病證作出不同的分析,因在實踐中痛經虛實寒熱并兼,所以治療上也要互相兼顧。筆者認為,痛經發作,雖可分為各種不同證型,但在辨證的前提下,止痛仍為要務:第一用藥宜偏溫,因經血亦得溫則行,通則不痛。第二宜選既能理氣化瘀又可止痛的藥物可緩解子宮痙攣收縮的作用。第三配合使用鎮靜安神藥物。痛經的患者往往心情緊張、恐懼,或對疼痛敏感,故安定心神亦顯得非常必要。此外,痛經患者應注意少吃寒涼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經期不宜游泳,涉水,淋雨,起居生活應用常度。《景岳全書·婦人規》云:“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于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于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當以察意,言不能悉也。”歷代醫家為研究痛經奠下了理論基礎,但還有待于我們后人的進一步探索、研究、進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