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而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是學生了解并掌握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首先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價值與意義進行了分析,然后從三方面闡述了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包括教學形式與內容的豐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關注以及專題教學的組織等,最后以實際教學案例進行了具體的剖析,這對于現階段初中生傳統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
初中;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教育
一、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價值與意義
古詩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其中的精神內涵對初中學生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首先,能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情懷,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充分體現了作者為國奉獻的赤膽忠心。其次,傳統文化學習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體現出的樂觀積極的思想,從而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這種輕松愉快、寧靜閑適的生活態度的寫照。最后,古詩文中的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學習,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分抒發了中秋節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這些古詩文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使得我國傳統節日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1.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豐富的古詩文教學形式和內容是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在教學形式上,可以多組織一些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競賽內容包括古代文化、對聯比賽、成語接龍、名言名句默寫、文言文常識和講典故比賽等。在古詩文教學中適當地穿插這些小競賽,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通過競賽來深入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同時,也能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特長,豐富他們的課余活動。在教學內容上,除了常規的授課以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閱讀名著名篇,如《詩經》《禮記》《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并根據自己的感想來寫讀書筆記,相互交流。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暑假時間來了解家鄉的文化古跡、名勝風景和名人軼事等,并寫出調查報告,在教學之余進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來,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關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幫助學生領悟傳統文化內涵。對古詩文作品的學習離不開對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讀,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與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關。在古詩文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為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圣”。因為杜甫經歷了唐代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所以和“詩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體現出了對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的詩作沉郁頓挫,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充分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詩言志,即古詩文體現著作者的內心感情。所以,要學習好古詩文,一定要先對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進行關注。
3.組織專題教學,加強傳統文化滲透。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時間,組織一些專題教學,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充分表露了愛國詩人屈原的偉大情懷。教師可以在端午節臨近時,組織“走進屈原”的專題讀書系列活動,對屈原的重點作品進行分類閱讀,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屈原的生平經歷,對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詩文名句進行分析,對其中的文化故事進行研究等,如此一來,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才能全面、具體,教學效果才能顯著而持續。
作為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以傳承并發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結合新時期的時代特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沿著那字字珠璣的古詩文,我們要感受古代先賢文人的人格、氣質、風骨,領會并學習其中所蘊含在文中的獨特魅力,感受精神深處的欣悅和洗禮。
那么,在具體的古詩文教學中,我們該怎樣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呢?
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悠悠歷史,滾滾長河,無數的騷人墨客游歷祖國的萬水千山,留下了供后人吸收的無盡養料。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于教材,在教授學生知識點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作為語文教師要營造意境,讓學生徜徉在古詩文所描繪的畫面中,追隨古代文人的足跡,隨古人游覽名川大山,于無形無聲中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美與遼闊。
他們時而跟隨酈道元的腳步感受長江三峽無比壯麗雄奇的氣勢與風光,你看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的壯美,你看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奔騰氣勢,你聽那“屬引凄異,哀轉久絕”的猿嘯的凄婉哀啼。他們時而隨著吳均來到綺麗幽美的江南,感受那“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跟著他一低頭,看到的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的清麗絕塵,一昂首看到的是“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的凌厲壯美。他們時而隨著李白感受“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變幻多姿。凡此種種,在古詩文所營造的絢麗多姿的意境中,學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激發了對祖國山河無限自豪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培養民族氣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責任感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儒家注重“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古代文人受此熏陶,對于國家民族有強烈的責任感。所以,愛國憂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舍生取義,而民族大義是最為深層次的道德倫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哀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寧死不屈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憂患意識,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這些古代文人將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愛國理念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影響、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精忠報國的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視死如歸的鄧世昌,一直是國人的榜樣和楷模。在當前形勢下,培養學生的強烈的責任感有著更為積極和重要的意義,因為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而中學生正是處于尋找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階段,這也正是我們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古詩文為載體,結合古代先賢文人的思想歷程、時代背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責任感教育和民族氣節的培養。例如,在學習《過零丁洋》時,當了解到文天祥的抗元經歷和淪為階下囚后仍然舍生取義大義凜然時,學生無不對文天祥以死明志的決心和愛國情懷所折服與傾倒。
三、建立健全學生的人格,感受古仁人之心
光輝燦爛的中國古詩文,承載著古代仁人志士的胸懷與思想,對于學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從《論語》中學習到“任重道遠”的堅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厚,使我們認識到做人要誠、做事要忠,通過“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對他們的事跡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這會對學生的性格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從《岳陽樓記》中感受到范仲淹在遭貶謫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從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感受到一個人可以如何從容地面對沉浮與厄運;從《陋室銘》中體會到劉禹錫安貧樂道的坦然;從《五柳先生傳》中體會到陶淵明“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昂揚人格。
摘要: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人們留下了無數燦爛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民族精神也在傳統文化的積淀中不斷傳承鞏固,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和體現。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語言訓練
一、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慢慢也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一些外國影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天天唱著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卻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文;學生們捧著卡通漫畫看得津津有味,卻對古典名著敬而遠之;傳統節日,不知意義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跡······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社會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蘊的淡薄無一不和傳統文化的逐漸失落有關。站在時代的講臺,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這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初中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他的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的典范;詞與曲,是中國特有的詩歌形式,初中語文教材中也選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氣勢磅礴的豪放之作。“記”、“說”、“序”、“論”“銘”等也是古代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文體,如袁宏道的《滿井游記》是風格清新的寫景小品;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以贈序的形式告誡后生。教材選錄了一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片斷:如《水滸傳》中的精采片斷《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等。這些選錄的作品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不僅顯示出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小說審美意識和審美特征。語文教師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稍微進行課外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就自然而然透滲進學生的腦海里。
三、體會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對祖國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了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王昌齡的《出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都抒寫出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賀知章《回鄉偶書》等作者表現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思戀之情。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中,對親人的關愛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
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如果學生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里,耳濡目染,勢必更能提高學生的素養。這樣就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做一個有心人,教室里的墻壁上布置那些帶有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一言,學生課桌右上方可張貼勵志語。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學校、班主任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如學唱國粹京劇,彈拉各種民族樂器,播放古樂、古曲,或利用早讀舉行古詩文朗誦等一系列形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農村學生也許相對于城市學生來說稍顯慢一些,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營造成一種氛圍,就會越做越好。
五、加強語言實踐
民族文化蘊涵于民族的語言文字之中,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積淀。它直接與民族感情相聯系,構成了維系民族成員的心理紐帶,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
據說紀昀編纂《四庫全書》時,皇上曾命他在紙扇上題字,紀昀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乾隆一看,沉著臉問:“怎么丟了一個‘間’字?”紀昀接過扇子,看了看,鎮定地說:“沒有丟字,皇上,這是一首詞。”說完,就讀了起來——請想一想,《涼州詞》少了個“間”字,怎么通過改變停頓變成一首詞?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這樣讀來別有趣味:“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項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
我們還可以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寫作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看《屈原》、唱《橘頌》、吟詩詞、賽龍舟、選艾葉、佩香囊、吃粽子······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把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樣的文化傳承更是意義深遠的。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當擔起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著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參考文獻: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良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了詩人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可見其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著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充滿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一、通過古詩文創作背景介紹,讓學生對時代文化發展有深入的了解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材為學生配備了不同時代的優秀佳作,這些古詩文的創作往往在不同背景中,因此,其內容也往往會表現出特殊的情感。而要想了解古詩文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情感,教師必須要以合理的方式來向學生介紹文章創作的背景內容,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就可以借助背景介紹的內容來進行語文教學的拓展,使得學生不僅能夠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環境,更能明確在某一時代中,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李清照《如夢令》的詩歌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詩人李清照的一生為切入點,來介紹北宋和南宋文化發展的特點,《如夢令》寫于李清照青年時期,其家庭環境優越,生活優裕,因此詩歌主要是對大自然的贊賞,所以學生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對于寫景手法的欣賞。而在《武陵春》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借助李清照的后期生活來展現體現南宋慌亂環境下的文化特色,因此,在詩歌的賞析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作者借助詩歌表達的凄涼之感進行感悟。而在不同的環境與文化發展路徑的對比下,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會更加的深入,進而傳統文化教育也能獲得有效的開展。
二、強化古詩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指導學生在作品的欣賞中感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仍然要立足詩歌本身,因此,在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對于基本詞匯的解釋以及單個語句的翻譯工作,進而指導學生對于古詩文進行深入的把握。只有學生深入的理解古詩文的基本內容,探究古詩文的深層次含義,才能對傳統文化下的優秀作品進行有效把握,進而以古詩文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也能更好的展開。
在這一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有效的預習,進而先對要學習的佳作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一方面,要利用課內提問的方法來強化學生對于古詩文的探究精神,最終在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講授的結合下,古詩文的內在含義才能被有效的發掘,而整個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在課堂的進行中融入了學生探究古詩文內容的環節內。例如學生在學習詩人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過程中,就可以感受古代文學巨匠對于人生以及自我發展之路的思考,進而借助李白的詩歌來感受唐朝時期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以及不同背景出身的文豪獨特的發展之路。這種以古詩文內容為載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不僅讓學生自我探究知識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拓展,更能再次強化古詩文教學的效果。
三、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朗誦,培養學生傳統文化修養
傳統文化的體現不僅僅在于作品內容的本身,也不局限于對于古詩詞的理解程度,很多時候傳統文化是一種韻味,蘊含在各個作品之中,尤其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佳作,在優美的朗讀過程中,其優雅、哀傷、悲憤的情調借助其不羈的作品風格,將一個時代的特色展露無遺。因此,教師在實際的古詩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理解作品的內容外,還應當積極的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朗誦方式來表達出作品的情感,進而在長期的鍛煉過程中,以佳作的朗誦來將傳統文化的韻味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