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與動物系列

人與動物系列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與動物系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與動物系列

人與動物系列范文第1篇

 

關健詞:貴州玲東南 苗族 苗族古歌 生態倫理思想

    貴州黔東南苗族至今流傳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苗族古歌,民間叫“古史歌”、“古老話”,學術用語稱“史詩”。這些古歌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辟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和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黔東南苗族古歌并非苗族關于原初歷史的真實記載,但其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人與動物關系以及人口與生態平衡關系的樸素認識,卻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并且這些生態倫理思想為當地苗族生態倫理意識的形成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我國傳統文化中素有“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觀念中,也把人類看作是自然共同體中的普遍一員,認為人與自然不僅是資源關系,更是根源關系。

    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在《苗族古歌·開天辟地》中,借用盤歌一問一答的形式,提出萬物的統一本源為云霧,人類祖先(一說認為是苗族祖先)姜央是云霧經過一系列演化生成天地萬物后,由楓樹心(干)生下的蝴蝶所生,其人類起源譜系可簡化為“楓木一蝴蝶一人”。這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苗族從對自然界的直觀體驗中得出的關于人類起源的樸素認識,卻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生態倫理理念:人類是由客觀實在的一系列自然物種演變而來的,人類是大自然之子,是自然界自身長期演化的結果。

    既然人類源于自然,是大自然之子,人類就應該尊重自然,與自然萬物平等共存,和諧共生。黔東南苗族古歌通過對大量自然物的擬人化,把自然萬物理解成與人一樣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的生命體,表達了人類這一大地之子對自然萬物的尊重與友善。比如對太陽的認識,苗族古歌中描寫她有感知能知痛知癢,她任性、淘氣,還時常不聽規勸。這些特征都是人才有而其他物體不可能具備的,但苗族正是這樣以自己的思維去理解這些自然物,把它人格化。黔東南苗族不僅將太陽賦予人一樣的靈性,他們還把人的靈性賦予其他自然物諸如天上的月亮、星星、雷電,地上的山石、花草、樹木等身上,把它們看作是人類可敬可愛密不可分的伙伴。

    在日常生活中,黔東南苗族常常把自然萬物賦予人的靈性尊重之,并與之平等共處,他們甚至還把大自然視為神秘而敬畏的對象。這種敬畏主要表現為對自然物的種種崇拜,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樹崇拜,即將一些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古樹看作是依附著神靈的“神樹”加以祭拜,孩子多病或孩子較少的人家,都讓小孩拜祭神樹,以求神樹的保佑。如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部落”的黔東南豈沙苗族,他們熱愛自然、親近樹林、崇敬樹神,認為每棵大樹都有一個靈魂,是祖先的化身,正是這些靈魂的庇護才使他們的村子人畜興旺、年年平安,認為人類只有服從自然、愛護森林才會得到神的保佑,否則將會受到懲罰和報應。黔東南苗族這種認為樹木有靈魂、有意識的觀念,在《苗族古歌·運金運銀》中有相關描述:人們砍大樹造船運金運銀,但是砍了半天也砍不倒,就懷疑是“樹子腳下有螞蟻,樹梢枝頭有鬼怪,樹子才會砍不倒”。于是,砍樹的魯猛“嘴里咬著芭茅草,頭上反戴三腳架,斜眉怪眼來砍樹”,才把樹砍倒。此外,黔東南苗族還有把個別巨石、路橋、巖洞等自然物當作“神靈之物”加以崇拜的。如雷公山掌坡村崇拜的巨石有四處,其中三處是為求子,或以孩子拜寄而祈求消災脫難的,另一處是祈求消除耳病的。路橋崇拜則普遍流行于黔東南苗族群眾之中,橋的形式有簡單也有復雜的,簡單的則只要在平路或溝道上鋪上石塊或木板即可作為橋,有的甚至在家中的地板上鋪設,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加以祭拜。

人與動物系列范文第2篇

摘要:在倡導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今天,許多國家頒布了動物福利法。目前我國動物保護法體系存在不少缺陷,動物福利立法仍處于空白狀態,國民的動物保護意識比較淡薄,虐待動物的事件時有發生。從我國伴侶動物福利保護現狀出發,倡導生態文明和人類自身的精神文明,將科學態度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促進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與和諧發展。

關鍵詞:伴侶動物;動物福利;保護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也在發生著改變,飼養伴侶動物數量的明顯增多就是其中一個明顯標志。伴隨著伴侶動物數量的增多,一系列關系伴侶動物的生存保障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是全國各地頻發的虐貓虐狗事件等,但在我國尚無一部統一的動物保護法,現行的有關動物保護的法律很少,動物保護的范圍也較狹窄。1989 年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沒有動物福利的內容,也不包括所有的動物。只明確了野生動物的法律地位,但對其他動物的保護還沒有立法。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如何保護伴侶動物福利缺乏整體的明確規定。

一、 伴侶動物的概念

伴侶動物是指陪伴人類的已經被馴化或特殊處理的生物,包括寵物狗、寵物貓等。隨著寵物數量的不斷增加,由其帶來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應充分考慮伴侶動物的福利,對其圈舍、飼料、墊料等做出相關規定和要求。為保證伴侶動物的福利,還應考慮給它們開辟一個專門的活動場所,人們可以帶著它們到這里散步、嬉戲,對它們進行各種訓練等。伴侶動物管理制度應規范伴侶動物的狀況、伴侶動物的照料、伴侶動物的保護、伴侶動物的登記、伴侶動物的居住環境、主人的狀況及其責任等多方面的內容。

二、 動物福利的概念

動物福利是指動物在康樂的狀態下生存,無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和痛苦等。動物福利的基本原則包括:動物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不受痛苦傷害的自由、生活無恐懼感和悲傷感的自由以及表達天性的自由。在這些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才能真正保護動物福利動物福利是動物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受人為因素的制約,使其能在康樂狀態下生存。動物福利的基本出發點是讓動物在康樂的狀態下生存,也就是為了使動物能夠健康快樂舒適的生存,人類應采取一系列行為給動物提供滿足其在康樂狀態下生存的外部條件。一言以蔽之,動物福利的實質在于反對殘酷的對待動物。

作為動物的一種,伴侶動物應當享有一切動物所享有的基本福利。同時,基于伴侶動物與人類的特殊親密關系,伴侶動物福利又具有其特殊性。伴侶動物一般被視為家庭成員,與人類有著心靈與情感的交流,因此,伴侶動物福利較其他動物來說要求也會更高,更多地體現人類對其的精神價值取向。

三、 伴侶動物福利保護

(一)伴侶動物飼養人資格和條件

伴侶動物的飼養人應當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相應的經濟能力,不具備該條件者不得單獨飼養寵物,有法定監護人的以監護人為飼養人。飼養人對寵物負有管理和照看的義務,防止其侵害他

人或者遭到他人侵害。

(二)伴侶動物飼養登記、許可證制度

飼養貓、犬類寵物或大型寵物的,飼養人應在城管部門進行登記并獲得許可。登記內容應包括伴侶動物的類別、年齡、主要特征、伴侶動物照片以及獲得該伴侶動物的途徑,由登記機關確認后發給飼養許可證。

(三)關于寵物動物飲食和生活環境福利

飼養人應當為其飼養的伴侶動物提供適當的食物和水,保證食物和水的新鮮和衛生;應為伴侶動物提供適當的居住環境,保證它的安全,保證它生活環境的遮蔽、通風、光照、溫度、清潔符合要求,保證伴侶動物活動的空間,保證其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并且應避免所飼養的伴侶動物遭受惡意或者無故虐待。

(四)禁止虐待、丟棄伴侶動物制度

伴侶動物飼養人不得虐待飼養的伴侶動物,或將其作為發泄之用。惡意造成伴侶動物痛苦和傷害的,應剝奪其飼養伴侶動物的權利,經觀察確認改正后才可再次飼養。再次飼養后又出現虐待伴侶動物情形的,應永久剝奪其飼養伴侶動物的權利。伴侶動物飼養人不得丟棄飼養的伴侶動物,一經發現應剝奪其飼養伴侶動物的權利,經觀察確認改正后才可再次飼養。再次飼養又出現丟棄伴侶動物情形的,永久剝奪其飼養伴侶動物的權利。

(五)違反伴侶動物福利保護的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人們以公共權力為后盾,由公民個人或國家機關依據法律程序要求行為人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以此來懲罰違法行為人,從而以文明的方式平息糾紛和沖突。然而我國立法中法律義務與法律責任不配套的現象并非鮮見。法律法規中的義務性條款若沒有法律責任條款的支持和保障,其作用、意義和評價就會大大減弱,在社會實踐中一旦遇到違反義務條款的行為就會發現這些義務性條款顯得軟弱無力。基于此,我國伴侶動物福利保護要避免以上弊端,法律責任要明確,處罰力度應適當加大,以增強動物福利法的預防和懲治效果。

公眾對于伴侶動物福利保護立法的呼喚,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在社會日益文明的今天,我們不能再對伴侶動物福利問題熟視無睹,不能任由虐貓、虐狗事件頻發,不能容忍作為人類親密朋友的貓、狗成為餐桌上的盛宴。面對伴侶動物福利立法缺失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伴侶動物福利立法已經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受到社會公眾的共同關注,成為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面上看,伴侶動物福利立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類權利,為保護動物福利努力,但正是這種限制,遏制了人類的貪婪與無知,維護了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為最終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奠定了堅實基礎。(作者單位: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陸承平:《動物保護的概念及范疇》,野生動物網,2004.4.25。

[2]占志剛:《關于伴侶動物權利可能性的論證》,載《新學術》,2008 年 05 期。

[3]鄧南海、曾歡等:《西方生態倫理思想發展的幾個關鍵性轉換》[J].濟南大學學報,1999年第 9 卷第 3 期。

人與動物系列范文第3篇

[關鍵詞] AVP;《異形》;鐵血戰士;反人類中心主義

“AVP”的全名是“Alien vs.Predator”,中文意思即“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同名電影已于2004年在美國上映,是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旗下著名科幻恐怖電影《異形》系列的續作。

《異形》系列電影是美國好萊塢科幻題材電影中少有的與《星球大戰》系列電影齊名的賣座影片,與喬治•盧卡斯的“星戰”系列同被認為是世界科幻電影的發軔之作。

AVP作為《異形》這樣已經非常成功的作品的續作,決定繼續沿用1979年第一部《異形》電影中的“異形”形象,同時也加入新的角色――1987年約翰•麥克蒂爾南導演的《鐵血戰士》中的“鐵血戰士”,在新片中“鐵血戰士”是獵殺異形的獵人,相比于長著鋒利的牙齒和爪子、能刺穿對手的尾巴的異形,他們較貼近人類:高大,強壯,思維敏捷,同時掌握著比人類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導演保羅•安德森一改《異形》系列的歷史,把故事場景從傳統的太空船搬到了地球,放進了南極洲地下的古金字塔里,將一隊探險者置于異形與鐵血戰士的這場世紀大戰中。片中的人類好像“迷宮里的老鼠”,任憑外星生物的宰割,這一反大多好萊塢科幻電影中人類獨一無二的“救世主”的英雄形象,說明AVP中蘊含著突出的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

人類從自然屬性來說是地球上生物的一類,又因為人會用工具從事生產從而不同于別的生物。20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生態文藝批評秉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理念,反感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對人的地位的過度提升。走出中世紀嚴厲神學的黑暗時代的人類,經過了15、16世紀發端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人的力量獲得了肯定,變成了莎士比亞口中的“宇宙之靈長,萬物之精靈”。發展到文藝復興后期,人的自信心極度膨脹,認為現世享受變得理所當然,擺出一副自然主人的態度。18世紀人發明了機器,實驗科學得到了廣泛運用,科學理性成為人世間的惟一準則。人取代了上帝,成為衡量一切的尺度,這也使得近代工業化以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成為可能并且這種利用和改造逐漸變得毫無止境,在所謂理性的面具之下人危害到了地球上的生物。

原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狀態是非常和諧的,也是生態主義者們一直向往的狀態,原始人類僅僅在處于生存需要的情況下才將其他的生物當作了食物來源,這種取食方式對整個生態并不會產生破壞,原始年代的人和別的生物地位平等,都是大自然下的純樸生靈。可自從人類開始建造住房、使用火和制造工具,便將自己從原始環境中主動隔離出來,最早的人類文明便開始產生。當前生活中已經不存在天然自然了,為了一己私欲人類想當然地改變著自然界:圍海造陸、開山建壩、隔流蓄水,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沒有了白天黑夜之分。

由于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片面理解,在“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鼓舞下,人類認定自己在生物進化的頂端,是高等的智慧生物。人類超出了原始年代單純滿足生存的需要,大肆捕殺動物用作服裝原料、生物藥品,甚至把獵殺各種動物制成標本當好,有太多的物種是由于人為原因走向了滅絕。戴著鑲嵌著“科技文明”皇冠的人類早就忘記了自己本身就是動物,就是地球上平凡的一員的事實,活得太高枕無憂了。20世紀以來已有眾多的影視文學作品給人類做出了提醒,好萊塢經典災難片(如《后天》《2012》)中反復強調“末日降臨”,希望能達到宗教訓誡和道德規勸的廣泛效果。不少科幻電影運用畫面技術給人以視覺和心理上的沖擊,AVP算是這類電影中的翹楚。

AVP本身就是對人類長久以來建立起的崇高地位的挑戰。科幻題材電影中有一類是以外星生物入侵為故事主線的,如1996年羅蘭•艾默里克導演的《獨立日》,2005年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世界大戰》以及2011年剛剛上映的《洛杉磯之戰》。片中的外星人往往比人類文明更發達,他們具有先進的科技、龐大的身體、發達的智慧,他們把人類看作蟑螂的一般數量眾多的渺小生物,“人”這個名詞在虛構現實面前變得不值一提。鏡頭中的外星生物遠遠超越了人類能力和理解之外,這種靈感正源于電影人們處于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動物的角度上反觀人類長久以來兇殘血腥的所作所為的深刻體會,或許在動物眼中人類就是殘忍的“外星人”,就像AVP中的“異形”。

然而在上文中提到的那些類似于AVP的科幻題材電影中,人至少都還保持著人的地位,只不過出于科技水平上的差異,人類處在了相對的劣勢。人類掌握的武器設備對外星入侵絲毫不起作用,這是對標榜“技術可以解決一切的”科學家們引以自豪的發達科技的嘲笑,是對現代科技文明異化人的憂慮。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軍事科技力量是其背后的強大支撐,是其自信心的保證。擁有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意味著威力更大的武器,功能更完善的裝備,這也是為什么在影片中美國總是首當其沖。可當科學技術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人類的自信心就被摧毀了。人類當前所掌握的科學技術是遠遠不能解決世界上產生的所有問題的,并且隨著科技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有新的更加嚴峻的問題不斷涌現,人類走得越遠只會越發沒有安全感。切爾諾貝利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但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爆炸事故打破了這一神話。上萬人由于放射性物質遠期影響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線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的出生。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件把核問題再次擺到了世界面前,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是無法自如掌控的。

AVP中人類正是因為簡單相信了衛星信號不顧后果地進入到外星生物設下的圈套中,人類要想從危機四伏的金字塔機關中逃脫出來,不僅要躲避鐵血武士的追殺,還要抵抗隨時出現的異形,以免被抓走當做其幼體的孵化器。當影片中的人意識到陷入危險時,第一反應就是握緊武器。然而影片中所有握有武器的人都逃脫不了被屠戮的悲劇,在很多的鏡頭中走投無路的人用漫無目標的掃射和大聲的嘶喊來發泄心中的恐懼。電影中的極具諷刺意味的是,人們一心追求的“遠古發現”居然是鐵血武士留下的火炮,這樣的武器居然一直被當做神器受到人的頂禮膜拜,而為了證明自己的考古發現,人們把外星武器視為珍寶,卻引來了殺身之禍。影片結尾處惟一幸存下來的是不喜歡使用武器的女向導,導演在影片開頭就把她設定成一個從事環保事業的環保主義者,這種安排是堅定站在生態主義的角度上的,是對現代社會發展狀況和現代人類過度依賴科技的批判,認為只有懷抱著生態主義的人才有資格生存。這些都表明了保羅•安德森在AVP這部影片中反科技,反暴力的態度。

異形把人作為培養幼體的寄生宿主的經典創意一直貫穿著整個《異形》系列和AVP,這也是兩個系列影片中最能體現導演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地方。自1979年第一部《異形》電影的第53分鐘起,潛入科學家體內的異形幼體開始長大,第一個人爆肚而亡,電影史上最恐怖的噩夢就開始了!異形幼體通過吸收人身體的營養物質在人的體內長大,最終從人的腹中沖破出來。這是對人認知倫理接受極限的挑戰。人被當做培養器皿,活著的意義只剩下為異形幼體提供營養物質,這樣的人也已經無法被稱為人了。同時,破腹而出這一經過變形的“分娩”情節有其深刻含義:人滋養了外星怪物,并且給予了它生命。充當某種意義上“母親”形象的人類可以說是一切災難的源頭,這是對人存在價值的終極否定。AVP正是因為這一點超越了其他同題材電影,堪稱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巔峰之作。

片中的異形并非簡單的外星怪物,它們沒有雜念,沒有一點的理性和隨機行為,它惟一的目的就是生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保證種族的延續,這倒類似于人類。人在這個世界上目的也是為了生存,鉆木取火,刀耕火種,都是人在尋求更好的生存的過程中的創造發明,但是逐漸的人的這種求生的本能被利用自然的慣性所替代,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不再和諧,人的行為就如同異形般失去了理性。就好像異形把人當作幼體的孵化器一般,人如果一直破壞下去,那等到下一代人面對世界的時候也許就和AVP中從人的體內破肚而出的異形幼體一樣,看到的是已經死亡的“母親”。

異形象征的是“現實人”,外星武士則是人類對有能力改變現狀的“未來人”的期望。從外表上看,鐵血武士更接近人類,而且和人類一樣他們有思維,科技,也有文明。AVP中他們是原始人類所敬拜的“神”,是陷入金字塔中的人類惟一能指望的“救世主”。鐵血戰士所奉行的行為原則也較為符合生態主義中的“平衡”觀,他們控制著異形種族,在獵取異形的同時要防止獵物的瘋狂繁殖,一旦情況失控,鐵血戰士會毀掉整個文明,回復原初。

鐵血戰士獵殺異形的類似于“成人儀式”的情節也有著特殊含義,從原始時代開始,狩獵就成為早期人類求得生存的必要手段,而能否掌握這種技藝,擁有殺死獵物的勇氣也被看作單個的成年男性的標志,同時只有通過了這種“成人儀式”的考驗,未成年男性才能被整個群體接受,從而獲得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尊重和權力。“成人儀式”在世界上許多現存文明中依然存在,如非洲以游牧為生的庫族,年輕人必須分別殺死一只雄性和雌性的大型動物才可獲得認可,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動物被殺死之后,還要分別在青年的胸口、背部和手臂上割開一道垂直的傷口。然后從被殺死的動物身上取出油脂,與草藥混合,涂抹在傷口上。傷口愈合后留下的傷痕便成為成年男性身份的永久象征,這可以看做是AVP中鐵血戰士的原型,成為成年人的“未來人”完成了任務,完成了本質的轉變,象征著真正的人類眼中的“神”的出現,“未來人”代表著完美的人性,與自然界完全契合是反人類中心主義者們希望人類所達到的理想境界。

縱觀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異形》系列和AVP,影片在緊張的情節、恐怖的氛圍、刺激的效果之下,透露出的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對人類歷史和未來的深度思考,是在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影響下對人類理想生存狀態的追求,這賦予了AVP系列電影獨特的思想文化價值,使得“異形”的故事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批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2] [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M].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人與動物系列范文第4篇

[關鍵詞]《狐貍與獵狗》;生態批評;自然;和諧

《狐貍與獵狗》(The Fox and the Hound)是迪斯尼第24部經典動畫片,于1981年7月10日在美國首度推出。內容是敘述小狐貍陶德(Tod)與小獵狗考魄(Copper)自幼即結成最好的朋友,他們一同玩耍嘻鬧,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當他們漸漸長大,也漸漸知道彼此是天敵的命運,一次意外陶德不小心害了照顧考魄的老狗旗夫(Chief)摔斷了腿,于是考魄的主人阿莫斯?斯萊得(AmosSlade)就帶著考魄深山緝狐而來,他們過去真摯的情誼受到了宿命的糾纏。本片題材在迪斯尼動畫之中可說是較為成人及現實取向的,再配合頗有鄉村音樂味道的配樂,把片中這對好朋友的歷程轉變刻畫得頗為深刻。

本片一直到1994年才首度在美國推出錄像帶,并容獲當年美國年度最佳錄像帶殊榮。由于影片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隨后同年在阿根廷、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瑞典、芬蘭、澳大利亞和荷蘭等國家播放;從八十年代以后直到本世紀初,隨著生態主義思潮的風起云涌,該影片由于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而在世界各地被再度推上銀幕。其中美國再度播放于1988年,澳大利亞則在200P年再度播放該片。可見,在本世紀該影片仍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一、一曲融親情、友情、愛情于一體的美妙旋律

在影片開頭,觀眾就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蕩氣回腸的母子之情。小狐貍陶德的媽媽口中含著兒子在狂奔,逃避獵人的追捕。她拼命地逃竄,可是獵狗的吼叫聲越來越近,再不采取措施,很有可能她和孩子都難逃活命。于是狐貍媽媽跑到一個草叢邊停了下來,將她的孩子藏在里面,然后毅然決然地向另外一個方向跑去,隨后傳來一聲獵槍的動蕩的響聲,獵狗也隨即停止了吼叫……這種偉大母親的行為實在是感人肺腑,讓人扼腕嘆息。

失去了母親的陶德被貓頭鷹大媽發現,她和啄木鳥等鄰居商量好對策后,將獨身居住的老奶奶推德(Tweed)引過來。善良的老奶奶推德把陶德帶回家精心照料,從此陶德過著幸福的生活。在老奶奶推德家里,觀眾可以感受到一幅安靜祥和的場景,和諧相處。在此期間,陶德到附近玩耍時結識了小獵狗考魄,兩人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兩顆年輕的心快樂地融合一起。影片中有幾句經典對白:“考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陶德,你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是嗎?”“是的,永遠。”縱然貓頭鷹大媽提醒陶德“考魄將會長大成為獵狗,一個真正的殺手”,小陶德還是堅信“他永遠都不會變”。影片中稚嫩的聲音傳遞著純真的心愿,讓人感受友誼的珍貴。可是,時過境遷,長大后的獵狗在主人的訓練下已經成為真正的殺手,成了狐貍的天敵。當兩位久違的朋友再次相遇時,考魄不得不告訴陶德“那些日子已經結束了”。在和老狗一起追捕陶德的過程中,考魄放了陶德的一條生路,并提醒陶德不要再見面了。可憐的兩位昔日的好友只好分道揚鑣,可是貪婪的獵狗主人啊莫斯?斯萊得是位貪婪的捕獵者,當發現老奶奶推德將長大的陶德放歸大自然時,便精心計劃著追捕陶德。當兩位昔日的好友狹路相逢時,他們展開了一場打斗。由于陶德熟悉地形,巧妙地躲過了考魄的追捕。正當他準備離去時,發現考魄正面臨著生命危險,因為考魄遇到了大黑熊,并被大黑熊打翻在地。痛苦的陶德猶豫片刻,便不顧生命危險來挽救考魄。在艱苦的決斗過程中,正當大黑熊一步步緊逼陶德時,大樹干斷裂,大黑熊摔了下去,陶德和考魄得救了。隨后,正當狠心的獵人舉槍瞄準陶德時,考魄經過了死亡的洗禮,體驗了友誼的珍貴,毅然決然地用身體擋住了陶德,無奈之下獵人放下了槍,放過了陶德。當然互為天敵的兩位最終又成了好朋友。故事情節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除了對親情、友情的刻畫,影片也對愛情這個主題給予了唯美的描繪。當陶德在老奶奶推德家漸漸長大后,除了得到人類足夠的呵護之外,還需要得到同類的相伴。人類的世界不可能滿足動物世界的需求。于是老奶奶推德痛下決心將陶德放歸大自然。回歸大自然的陶德慢慢適應了自然法則,也很快就找到了一只雌狐貍,并將其成為自己的伴侶。兩人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過著幸福的生活。另外一段愛情的描繪是指鰥寡之人老奶奶推德和獵人最終結合起來。起初由于對待動物的態度不同,尤其是在對待陶德問題上,他們經常吵架,簡直成了仇敵。當獵人在追捕陶德自食其果受傷后且由于陶德救了他的一條命,他也從此不再打獵后,老奶奶推德原諒了他。最終兩位老人走到了一起。觀眾從中感受到了老年人的快樂,使得影片的主題溫馨舒暢。可見,《狐貍和獵狗》是一部再現親情、愛情、友情等的情感交融的動畫大片,寓情于景,寓情于理,情意濃厚。

二、生物中心的平等的生態思想的完美體現

除了對各種情感的描述,影片還有著豐富的生態美學意蘊,比如生態學家提倡的“生物中心的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自然價值論等的生態思想,這也成為該片在21世紀的今天被再度放映的原因之一。動物解放論的當代傳人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代表作《動物的解放》(1975)。動物權利論的代表人物是湯姆?雷根(Tom Regan),代表作有《為動物權利辯護》(1972)、《捍衛動物權利》(2000)、《動物權利爭論》(2001)等。中國學者王正平把上述兩位生態學家的思想合稱為“動物權利論”動物解放論的基本觀點是以動物感受苦樂的能力作為道德地位具備的依據和標準,因此承認動物也擁有像人一樣的道德地位。辛格認為“動物的解放是人類的解放事業的繼續。”“凡是解放運動都意在結束某種不平與歧視。”動物權利論也認為動物應該享有與人一樣的生存的權利。兩者都把道德關懷的邊界擴展到動物身上,都把動物與人類中被壓迫的群體――婦女、黑人作比較,都反對通過實驗和其它方式來虐殺動物。動物解放/權利論把道德關懷的范圍局限在動物身上;“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論則要求把道德關懷的范圍涵蓋在所有的生命身上,代表人物有阿爾貝特,史懷澤(AlbertSchweitzer)和保羅?W?泰勒(Paul W.Taylor)。法國哲學家史懷澤是“生物中心論”倫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自然界每一個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潛在生命的物體具有某種神圣 的或內在價值、并且應當受到尊重。史懷澤提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世界上的生命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區分。自然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網,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賴于其它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我們生存在世界中,世界也生存于我們之中。”人對其它生命的關懷根本上是對自己的關懷。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權利,“誰習慣于把隨便哪種生命看作沒有價值的,他就會陷于認為人的生命也是沒有價值的危險之中”泰勒是美國紐約大學的哲學教授,他于1986年發表《尊重自然》一書,并宣稱尊重自然就是他的環境倫理學說。其學說認為所有生物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賦價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而且采取這種態度的人便傾向于增進和保護其它生物的善。泰勒的生命中心自然觀具有若干基本信念,就是人類與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區的成員,人類并不超越其它生物,而且人類與其它生物構成互相依賴的系統。

通過對影片的多次賞析,觀眾不難發現動畫片《狐貍與獵狗》充分體現了上述的一些生態思想,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哲思。在影片中,毛毛蟲的命運和陶德的命運充分體現了“生物中心的平等”的思想。毛毛蟲在樹干里慢慢成長,可是啄木鳥等早已經虎視眈眈,伺機將其變成他們的獵物。正由于此,毛毛蟲命運多舛,多次面臨生命危險。在她的逃往過程中,大自然發揮了無比的威力,一次次地利用自然條件挽救了毛毛蟲,同時也給啄木鳥等以嚴厲地懲罰,教訓他們自然界萬物平等,應該相互尊重,而不應該互相蠶食。最終,毛毛蟲發育成熟,長大后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再也不會受到啄木鳥等的追殺,成為自然界中快樂的一員。

小狐貍陶德的命運體現了自然界中反生態的行為,證實了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和平共處的重要性。陶德首先是和老獵狗的沖突,老獵狗視陶德為他的死敵,多次進行殘酷的捕殺。在一次捕殺行動中,眼看就要將陶德收為囊中之物,卻被迎面而來的火車撞到了橋下,殘廢了一條后腿。從此再也不能參與打獵,在主人的心中也變得一無是處,這都是征服的代價。

其次,陶德和考魄有著痛苦的沖突。在殊死搏斗過程中,大自然的環境使得陶德得以脫身。可是考魄卻遇到了強大的大黑熊。這或許也是大自然的安排?大黑熊的出現很突兀,正當在陶德處于生死攸關的時刻神秘地降臨于考魄和觀眾面前。無形中就會讓人感覺大黑熊是大自然的化身,因為大自然有著神秘的力量,她無時無刻不在存在著并發揮著她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如考魄不去拼命地追殺他的朋友就不會遭到黑熊的襲擊,就不會遭到來自大自然外力的影響。自然界的萬物沒有誰最強大,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彼此和平共處。

最后,陶德和老獵人有著尖銳的沖突。獵人是個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者,成為生態學家攻擊的一個反生態、反自然的典型形象。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生態批評運動的發展及生態倫理道德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把造成當今生態危機的根源指向人類中心主義。在這種語境下,老獵人阿莫斯?斯萊得被視為地道的人類中心主義者則具有更加鮮明的色彩。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以人為宇宙中心的觀點,“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一切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反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成為生態批評的第一要義。影片對反生態的獵人阿莫斯?斯萊得的愚蠢行為給予了辛辣的諷刺。他貪婪地捕殺著獵物,尤其是他對陶德耿耿于懷,他不僅捕殺了陶德的母親,而且也要對陶德本人趕盡殺絕。當他探知老奶奶推德將陶德放歸大自然時,他便精心策劃準備捕殺陶德。他制作了許多殘酷的捕獵工具,以確保在捕獵時萬無一失。縱然有醒目的標志牌嚴禁到保護區打獵,他還是違反國家規定偷偷地到保護區打獵,他的貪婪的嘴臉被刻畫得淋漓盡致。當然,在捕獵過程中,他踩到了自己布下的陷阱,自食其果,自己的腿部受到嚴重的傷害。同時也差點兒被來自大自然的神秘的大黑熊吃掉。影片告訴觀眾,不遵循物種平等原則,遲早要受到懲罰的。因為大自然的力量是神秘點測、威力無比且無處不在的。影片中蘊涵著的豐富的生態學思想讓觀眾意猶未盡,留下不盡的回味和深思,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三、人與自然關系的綠色之思

該影片畫面唯美,觀眾在欣賞故事情節的同時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影片不時地展現美麗的自然風光,給人們留下了一個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想象的空間。在人類歷史上,人與自然有著休戚與共的緊密的聯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因為有了人類而具有了昂然的生機,人是萬物之靈,人作為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大自然的兒女,是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的,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類必須悉心保護大自然,保持生態平衡。在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矛盾的產生是必然的。人與自然的矛盾是自然界內部的非對抗性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不是通過雙方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依靠人類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是二者之間的協同發展和和諧的統一。這一觀點包含著深層生態學的思想,體現出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對立中體現著統一,統一中包含著對立。因此,我們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應該是:既開發利用大自然,又尊重大自然的權利,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人類與大自然的生態和諧(eco-harmony)的理想境界。這就是《狐貍和獵狗》中的自然生態觀所給我們的啟示。在影片的開頭,劇作家就向觀眾展示了和諧寧靜的大自然場景,比如在貓頭鷹大媽周圍的自然環境,陶德后來所在的自然保護區等,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自然。但是由于有了人類的入侵,原來的平衡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獵人阿莫斯,斯萊得是人類入侵大自然的代表,他的形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代表了一些現代人漠視自然的存在,而對之大加踐踏和蹂躪,無節制地攫取自然資源。他的這種侵略者的行為無疑給和諧的自然生態帶來了破壞。他的這種愚蠢行為肯定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影片中大黑熊的出現代表了一種神秘的力量。他的強大、他的突然降臨讓觀眾與神秘的大自然聯系起來。因此,觀眾無意中就把大黑熊當作是大自然的化身。人類肆意地捕殺大自然中的動物,使得自然生態受到了影響。大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必然要使人類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影片讓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尤其在二十一世紀是生態學的世紀的今天更有意義,這也是為什么影片從1981首次放映到2001年仍然在不斷被重新放映的原因之一。

四、結語

人與動物系列范文第5篇

“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創造美好生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類的社會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價值。無論是我國古代人們所向往的“小康社會”、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還是西方思想家所提出來的“理想國”、“烏托邦”、“新和諧公社”等,都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這一共同的價值目標。近代西方一些哲學家、思想家也先后提出了許多關于社會和諧的有價值的思想觀點,而真正把“和諧社會”提到理論高度的只有馬克思。作為創始人,馬克思的和諧社會思想理念博大精深,立意深遠。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全面而深入地提出了關于“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2 馬克思 “和諧社會”思想的特征

馬克思認為,和諧社會的實質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社會結構各要素之間的和諧。

2.1 人與自然的和諧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相互依存性。“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我國古代傳統哲學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一致主張“天人合一”、“和為貴”、“和實生物”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西方自古希臘以來大多數思想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強調人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馬克思早在《1844 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中指出:未來社會“是人與自然界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在這里,馬克思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看作是未來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自然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而人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需要依靠自然界生活,“無論是在人那里還是在動物那里,人類生活從肉體方面來說就在于人(和動物一樣) 靠無機界生活,而人和動物相比具有普遍性。

我們現在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人與自身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屬人”的自然,所以兩者是統一而并非是對立的。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必須首先端正對自然的態度,擺正自己所處的位置。馬克思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看作和諧社會的最核心的關系,也就是具有存在論根基的最根本的關系。

2.2 人與社會的和諧

馬克思認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社會的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社會屬性決定著人需要參與社會生產和交往活動,人的本質是人真正的社會聯系。馬克思認為,人不是一種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物,同時也不是一種純思辨的形而上的東西,而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存在物,是現實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人的自然性存在和社會性存在、屬社會的人與屬人的社會是一種有機的統一,這既是人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基石,也是它與以往各種唯心主義哲學及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區別之處。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的解放和發展是統一的,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它是“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體現了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質及其力量的全面生成,而這一切只有在將來的社會才能實現。在社會這一理想狀態的和諧社會中,社會關系不再是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們的共同控制之下。個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關系的和諧成為相輔相成的互動過程,一方面,社會關系的和諧將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成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從而使每一個個人更充分地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只有全面發展的個人,才能成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

2.3 人與人的和諧

馬克思認為,人并不是單個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現實的社會關系中的人,是一個社會性動物,而社會也無非是“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是人們相互活動的產物。因此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總要與他人打交道,要面對并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馬克思又認為“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并且論證了“世界交往”在人類社會演進和社會結構變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馬克思還強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與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及與人的本質之間的統一性。 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只有到了社會才會得以真正的消除。畢竟只有在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集體財富得到極大豐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就意味著真正實現了社會公平,個人利益之間、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得以統一,由此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东县| 泌阳县| 武宁县| 奉贤区| 夹江县| 金山区| 颍上县| 翁源县| 镇雄县| 澜沧| 五常市| 无棣县| 平乐县| 共和县| 荃湾区| 禄劝| 于田县| 家居| 偏关县| 抚宁县| 高雄县| 彭阳县| 宜君县| 阳西县| 祁阳县| 马山县| 舞钢市| 休宁县| 巴彦淖尔市| 正宁县| 修武县| 台州市| 建平县| 阿勒泰市| 犍为县| 宿迁市| 翁牛特旗| 大港区| 景泰县| 沿河|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