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清照前后期詞比較:
前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一格。她的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一般說來,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現出了婦女敏銳纖細的感覺,而且在表達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筆,真切而且自然。
后期:后期的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一種仍保有前期的婦女的敏銳纖細的感覺,只不過在意境上較早期作品顯得沉郁悲涼了;又一種則突破了婦女的情意和感覺的限制,而在意境上達到了非常健舉超逸的境界。
(來源:文章屋網 )
詞作《蝶戀花》中“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捕捉生活細節,將不忍別離,茫然無措,用一盞一盞深深淺淺的酒澆釋離別愁緒的離人形象充分地展現出來,不忍分離,不得不離。千言萬語的別緒,此時已不知從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說起,要叮囑的,要期待的,此時全化為一杯杯清酒,用它來將寸斷的愁腸,婆娑的淚眼消釋。《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把思夫的細節刻畫得更是淋漓盡致。思念是揮之不去的,偶爾的回眸驚喜,剛使它從眉頭跳下,一轉眼心中全又被思念牢牢占據。
生活的細節,情感的細節,景致的細節和那些一閃念間的思緒放飛,全部被李清照捕捉,信手拈來,那悲、那愁、那苦、那樂無不真切動人,仿佛自讀者心中自出。善于鋪敘,是李清照作抒情藝術的又一特征。品她的詞,字里行間,仿佛一位熟識的老友娓娓動聽地給你講敘一件動人的往事,讓你不由自主地走進她的故事,同她喜,同她悲。
新婚燕爾的李清照,在《減字木蘭花》中寫到,早晨在賣花郎那買得一枝春花,“淚染輕勻, 猶帶彤霞曉露痕。”那花別提有多新鮮,水嫩嫩的,好像還有紅霞的顏色和早晨露珠的痕跡,愛不釋手地細細把玩。可轉眼又一想,“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直陳胸臆,娓娓道來,頓時一個手拿鮮花,眉頭顰蹙的的小心思,凸現紙面。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將春花斜斜插入發際,“云鬢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倒要讓我的郎看一看,花好還是人美。這一刻在如紅霞般春花的映襯下,嬌艷、嫵媚的形象,在作者的言表中躍然紙上。李清照的詞傳遞給我們的是故事,是情趣,是真實的生活所得,她不僅是詞美、句美,而且是情美、故事美。一種來源于生活的、可感可觸的生活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語言,來表現細微的情感變化,這也是李清照詞作抒情藝術的特征。
晚年的李清照,在國破家亡雙重的壓力下,用《聲聲慢》唱出了她內心難以言表的苦痛。惘然若失的尋覓,冷冷清清的房間,凄凄慘慘的內心,冷暖交錯的天氣,黃昏時候的風寒,滿地憔悴的黃花,舊時相識的大雁,點點滴滴的梧桐細雨,全是尋常話語,大白話,每一句都很尋常,但又好像不尋常,每一個字都用得非常明白,但是又好像經過千錘百煉,這就是藝術上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詞作的抒情藝術還在于她詞作的音韻優美,具有婉轉音樂般的享受。詞作在宋代是要吟唱的,這就需要作詞的大家們熟知音律,而李清照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早在兒時就已學會撫琴,這些對她一個愛好作詞的詞人來說真是錦上添花。這無不為她的詞作又添情韻。音韻優美還在于詞作中情感的流露,或喜、或悲、或樂、或傷、或動、或靜,抑揚頓挫,跌宕起伏,讀之讓人蕩氣回腸,言盡而意存。
增強了詞的情感深度,擴大了詞的思想內涵是李清照詞作抒情藝術的又一特點。詞作中情感抒發具有共性,家國之情,思念之意,這些內容已超出她個人的不幸,客觀上反映了時代的、民族的災難和不幸。這些情感的抒發易于與讀者產生共鳴。《添字丑奴兒》中的“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是對家鄉故土刻骨銘心的思念。《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記敘當年的“勝賞”,都是將往日的美好歲月與今日的孤苦凄涼對比描寫,寄寓著家國的亡痛。最著名的《聲聲慢》開篇即連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刻畫出難以克制、無法排遣的孤寂和愁緒,以下以晚風、秋雁、黃花、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并置,刻畫出一個凄婉的意境。小我之情此刻演化為大我之情,喪夫亡國的悲痛,在渲染的意境中浸潤著每一個人。《永遇樂》一詞,更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她對現實的關切,隱含著對醉生夢死、偏安一隅的南宋統治者的不滿。
關鍵詞:李清照;詞;獨特視角
中圖分類號:I2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008-01
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的題材,所以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中國詞史上,大多都是“男子作閨言”,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就是典型的代表。雖然北宋時經過柳永和蘇軾等一批有志之士的改革,但詞還是主要以柔情為主。這種文學現象自古就有,詩經中的棄婦詩和屈原的《離騷》中,詩人習慣用棄婦來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和仕途坎坷。這種比興手法,幾乎滲透了中國文學的每個角落,也使得它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不同于“男人作閨音”李清照的詞之所以流傳至今因為她的詞中能夠真正地從女性的視角來抒寫女性自身的生活和情感,是發自女性內心的真實聲音,運用純女性的話語方式寫出切身的體驗,不存在男性詞作中的悲天憫人的姿態,因而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所作的閨詞所不能替代的。葉嘉瑩曾說:“清照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語言和女性化文體,來敘寫女性自己之情思,自然應該可以在其純乎純者之女性方面,達到一種過人成就。”
以前的婉約詞除常停留在女性閨房陳設、衣飾、容貌描寫上,即使是寫其心態、動作,也大抵是“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椅,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歐陽修),“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這些雖然也寫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閨情詞中。
李清照詞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懷,率直坦蕩,不像男士們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時候,當她“蹴罷秋千”,慵整纖手,方覺一陣興奮,不覺汗出,現在靜下來,才覺“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于是她“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通過見客羞走、倚門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動作,將自己活潑而調皮的少女形象刻畫得呼之欲出,而筆端流露著對自己的自我欣賞。
燕爾新婚的時候,早晨她買得一枝特別新鮮的春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減字木蘭花》)詞中借簪花以表現女詞人沉浸愛河的幸福,活脫脫一位嫵媚嬌憨、聰穎多情的形象,讓人們不由聯想她們融洽和諧的生活。
晚來一陣風雨過去,酷熱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妝,接寫:“絳鞘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采桑子》)這些以率真之筆,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這不正是那個工作之余,“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金石錄后序》)的李清照嗎? 正如《碧雞漫志》:“自古纓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
李清照的詞近承二晏之高雅、秦觀之撫媚、蘇軾之清雄、周邦彥之麗密,熔冶,取精用弘,成為別具一格的“易安體”。無論是寫活潑的少女,青春的,多愁善感的思婦,還是冷冷清清的嫠婦,都與過去詞人筆下的婦女形象不同,他們不再是任人擺布的歌妓,而是有了個性、氣質和人格,有了對生活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自然帶有她自己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態上都烙印著李清照本人的痕跡。這在李清照的“何況人間父子情,炙手可熱心可寒”、《曉夢》、《金石錄后序》等詩文中也都有鮮明的表現。
李清照“不是裹著沉重的禮教外衣,失去女性自我意識和情感世界,迎合三從四德審美規范的雕塑品,而是有獨立意識和要求的靈魂和肉體完美統一的真實、活潑的女人”,她具有女性敏感多思的情懷,使她對身邊看似平常的事物有著特殊的敏感,如花開花謝,梧桐細雨,雁影鶯啼等,都能觸動她的愁思,并借此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她大量的閨情詞、詠花詞都是在一種或濃或淡的感傷基調和憂患氛圍中傳達著她對生活、愛情、理想的追求和求而不得的失落感,具有濃重的女性情懷。其次,清照的憂患意識也源自于她真摯的愛情。仔細研讀清照的詞作,我們會深深地感受到清照飽嘗的愛的痛苦、愛的憂患,詞人對熾熱愛情的吟唱浸透著一種“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的孤獨和失落。這些痛苦和失落,又決不僅僅限于個人的生離死別,而是沉淀了更多的社會憂患意識,折射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災難,尤其在她后期詞作中那種悲涼之感和沉痛之情表現得尤為強烈。“多少事,欲說還休,”這種痛苦“非干病酒”,也不是文人悲秋,而是國破家亡的深切感受。
正是李清照細膩扡感情,真誠的體驗,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也給詞壇注入了新的活力。細細品味,易安體給我們很多感觸也許就是因為她那種本于自我,源于自然的獨特視角。
很多人都認為李清照與趙明誠是天賜良緣,兩人志趣相投,留下的是愛情經典。那么他們的婚姻,真的有傳說中那樣美滿與幸福嗎?
大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為伉儷。對于這段婚姻,歷來的描述是夫妻詩詞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題簽,以讀書為娛樂,堪稱神仙眷侶。這一時期,李清照的詞作大多是深情款款。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春天的時候,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鮮艷的花瓣上還帶著薄薄的晨露。花兒是美麗的,但新婚的妻子非要丈夫說出她與花兒誰更美麗。一個沉醉在愛情的幸福與歡樂之中的新婦,在丈夫面前是多么嫵媚嬌憨、聰穎多情。這種撒嬌的動作,正表現出小夫妻間的親昵和溫情。充滿了自得、自信的語氣里,透露的是李清照婚后的愉悅歡欣。
再看一首寫閨中柔情蜜意的《丑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櫥枕簟涼。”
笑聲可以想見新婚的喜悅,后人指責李清照詞寫得大膽暴露,可能就是這類作品吧。新婚燕爾,小夫妻伉儷情深,也要忍受離別的相思。當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生,平日寄居在校舍,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方可請假回家,純情的李清照不免要獨自咀嚼離別的苦澀滋味。
更加長久的夫妻分離出現在徽宗政和年間。趙明誠大約在政和七年(1107年)前后再度出仕,直到宣和三年(1121年)才接李清照前去團聚,其間夫妻大約有14年的分離時間。李清照在青州度過了近10年的時光,寫下了許多抒寫離情別思的篇章。《一剪梅》說:“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色彩鮮艷、氣味芳香的紅色荷花已經凋零殆盡,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覺到秋的涼意。秋的蕭瑟枯萎,叫離人更難以抵御相思愁緒的侵襲,這秋涼,甚至一直穿透離人的心扉。在這樣的季節里,丈夫只身赴任,將自己留在家中,離別的愁苦意緒就時時涌上心頭。丈夫外出做官,分離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別離已成事實,令人深感無奈,就像春花不由自主地飄零、隨著流水消逝而去一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詞人“長恨此身非我有”,感覺到一種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悲苦。況且舜華轉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時光呢?
相思雖苦,慢慢咀嚼,總還有甜蜜的滋味涌上心頭。即使瘦比黃花,總還是有牽掛的對象,為伊憔悴,心甘情愿。當癡癡的愛戀轉化為逸事趣聞時,刻骨的滋味也會隨之煙消云散。
她的《醉花陰》引出一段佳話,讓人們忘卻其中愁苦,看到的是兩人琴瑟相和的甜蜜:“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說趙明誠看到這首詞后,深受刺激,想想堂堂須眉,寫詩作詞怎能為小女子壓倒。于是關門謝客,廢寢忘食3天3夜,一口氣填了50首詞,把李清照的這首夾在中間,一起送給朋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玩味再三,說道:其中有3句很好。趙明誠欣然追問,陸德夫告訴他乃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關鍵詞: 李清照 悲情 酒 “悲酒”人生 易安詞
一
與眾多戲劇開篇的繁華一樣,李清照人生的開始也是絢麗的。
她有才情,通音律,擅繪畫,填詞作詩信手拈來,上蒼賦予她憂柔的審美視覺。她出生于官宦人家。父親是進士出身,在朝廷做官,是一位很有學養的文學家,又是坡的學生;母親是一位善鼓琴、通繪畫、懂金石的名門閨秀。少女時期的李清照過得很愜意,這種家庭藝術氛圍,在封建社會,對一個女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自然而又淺淡,浮現出的是一個活潑開朗、瀟灑中又帶著一點細膩的少女的形象。優裕的物質生活和政治活動的濡染,使李清照博覽群書,視野開闊,氣質高貴,能以憂柔的藝術視覺,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這樣的女子,注定了“平凡”二字束縛不了她的羽翼。她不但會欣賞人生的美,而且會捕捉美、駕馭美。她在少女時的《浣溪沙》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這首詞勾畫出一個天真無邪少女的形象。而對于心思細膩的李清照而言,此時的悲情是淡淡的。
李清照十八歲嫁人,丈夫趙明誠出身名門,與她門第相當,志趣相投,可謂珠聯璧合。兩人一起研究金石、字畫、詩詞,生活得如同神仙眷侶。新婚燕爾的李清照是甜蜜而充實的,她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這首詞,既是對丈夫的撒嬌,又是對自己美麗的一種自信。夫妻短暫的分離讓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寫下這樣的詞句,《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夫妻之間的離別愁緒,愛之愈深,思之愈切。李清照的另一首相思詞《醉花陰》寫道:“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痛徹心骨的愛戀,癡癡的思念,借重陽節的黃花西風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刻,悲情成分濃郁許多。
二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李清照和趙明誠的父親雙雙在朝中失勢,而趙明誠又不幸身患重病,落魄到了杭州,隨后就去世了。這作為李清照幸福的轉折點,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所在。
此后一人獨自保護文物的艱辛,經歷了戰亂的磨難,李清照那婉約的易安詞中漸漸多了人生的感悟和覺醒,也不乏豪邁之作,令人對這個女子又多了一份敬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筆,將項羽這位悲劇英雄寫得豪邁,寫得深邃,那種雖敗但卻依舊壯志凌云的感覺,似乎更讓人看到了她身上的那種不屈。
此時,李清照已經年近五十,孤身一人。在國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已經很累的她,想暫別往昔,過一段平靜的生活。思慮再三之后,她接受了張汝舟的熱烈求婚。可是,人心險惡卻是她始料不及的。張汝周婚姻詐騙成功,就兇相畢露,對李清照百般折磨。最終,她離婚成功,張汝周被問罪。這一場婚姻的變故,對于暮秋時光的李清照心靈的摧殘,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悲情到達了極致。在這種經歷和心境之下,晚年時寫下了這首撕心裂肺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精美細致地表現了一個婦女在秋日從清晨到黃昏一整天孤獨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緒,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而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十四個疊字,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這種深沉的哀傷之情,濃厚的悲劇氣氛。與其前半生詞中那種貴族少女天真無愁之氣不同。這分明是從一顆破碎的心中迸發出的滲著血淚的深愁劇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她飄零的生活,凄涼的處境和哀愁的內心世界。或許,她的不幸,帶著宿命的味道。
三
李清照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這位宋代奇女子憑借著什么樣的魅力,讓今天的人們念念不忘?我認為而她的悲與她的酒又有著一定的關聯,達到了“悲酒”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雖然沒有專門的詞寫自己好酒,可詞里有許多蛛絲馬跡,她的詞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而且她愛喝烈酒,一喝必醉,常常不省人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又極具浪漫的情懷,賞花寫詞,不忘喝上兩口。李清照寫花的詞有48首之多,當然就少不了“花酒”:賞的時候,“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開了?喝酒;賞梅花的時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開了?喝酒;賞茶花的時候,“金樽倒,拼了盡燭,不管黃昏”――茶花開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開花落,一年四季她的“悲酒”人生。
或許在宋代,喝酒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詞人、女詞人都會飲酒賦詞、詠物抒情,這同樣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現代意義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傳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從詩人的心中迸發。李清照作為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女性,能夠在中國數以千計的智者先賢中脫穎而出,被譽為一代“婉約詞宗”,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意外。這女詞人究竟在尋覓什么,“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她的才華,她的人生,注定非凡,她的詞注定了的精彩。她的故事,她那撥人心弦的詩詞,注定了留存于人們的記憶中。作品中透射著凄冷到極致的美,或許酒只是李清照悲情的點綴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她的“悲酒”人生是悲情的戲劇人生路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周汝昌,唐圭璋,萬云駿.唐宋詞鑒賞辭典(上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