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風民俗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基于兒童發展的需要、品德課程校本化實施需要和保護傳承地方民風民俗的需要,筆者從家鄉的飲食習俗入手,從平湖美食中汲取資源,開發“舌尖上的平湖”拓展性課程,激活與重建鄉土文化的價值,用生動樸實的民風民俗濡染孩子的成長。如何基于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經驗,發掘家鄉美食,了解文化精髓,使教學真正具有實效,讓鄉風鄉韻薪火相傳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基于課前調查的活動體驗
地方課程是活動性的課程。而實踐恰恰是兒童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開展多形式的調查活動,會讓兒童在活動中形成對飲食習俗的認識,在實踐中觸發真實感悟,從而更好地弘揚家鄉的優秀文化傳統,實現兒童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一)直觀式調查,喚起生活經驗
飲食習俗本身融于當地的社會生活,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因此,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的文化資源,都可以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形成對地方飲食的感性認識,體會其對生活的影響。
如筆者在執教《走進春節》一課時,由于正值開學初,就利用學生不久前過節的親身經歷,布置學生搜集當地的春節特色面食,從而更好地認識平湖春節的飲食年俗。在課前簡單的回憶和填寫后,課程班的孩子饒有趣味地介紹了家中長輩提起過的春節美食的制作過程。就這樣,孩子們在生動有趣的講解中親近美食文化,也讓“舌尖上的平湖”課程充滿濃濃的地方味。
直觀式調查,引領兒童走進飲食習俗的大千世界,促進兒童用多種感官感悟社會,繼而領略民風民俗的絢麗多彩。
(二)文獻式調查,發掘舌尖文化
直觀式調查僅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獲取的信息畢竟有限,這就需要通過查閱資料、網上搜索等方式,開展文獻調查,擴展孩子的視野。但是,考慮到小學生能力有限,文獻調查需要有充足的準備,需要教師的適時指導。
如筆者在執教拓展課程《平湖糟蛋》一課時,讓學生調查平湖糟蛋的歷史和發展原因。為了讓調查活動順利開展,筆者事先設計好調查表格,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明確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調查手段。在調查的開展過程中,筆者適時介入,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利用百度搜索查找信息,追溯糟蛋歷史。而后,課堂上孩子們多方位展示平湖糟蛋,在搜集中走進家鄉,在暢談中了解特產,在欣賞中領略鄉土美食,讓家鄉文化潤澤心靈。
文獻式調查,讓兒童進一步觸摸當地的美食文化,感悟家鄉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繼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懷。
(三)綜合式調查,品味地方特色
單一的調查形式,往往枯燥乏味,孩子的調查興趣不濃,調查質量不高,難以調動孩子的情感體驗,無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實踐中,巧妙結合訪談、觀察記錄、參觀訪問等形式,能讓學生以一種兒童的好奇和歡樂參與活動,從而在綜合式調查中親歷家鄉美食,在體驗中追溯家鄉美食之源,品讀家鄉美食之味,生發家鄉美食之情。
如執教《端午美食文化》一課時,筆者發給學生調查單,讓學生小組合作,圍繞代表性美食“粽子”,運用綜合式調查,了解歷史背后的端午文化。課上,學生熱情洋溢,互相訴說組內的調查成果。他們反饋的資源既來自直^的生活經驗,也有通過查閱文獻收獲的粽子來歷等資料,還有利用假日小隊活動搜集的端午傳說、童謠,更有組員在父母的協助下,將學做粽子的過程制成視頻,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入感受地方氣息的端午文化。
綜合式調查更易激發兒童學習的熱情,讓他們走進生活,采掘飲食習俗,從中探究家鄉美食的歷史淵源,體驗民風民俗的樂趣。
可見,課前調查,讓兒童在一個個走進家鄉的活動中,與鄉土美食親密接觸。民俗文化的種子也在豐富多樣的課前活動中悄然播撒在孩子心田。
二、基于課堂學習的文化探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痹诘胤酵卣拐n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課堂體驗中自主探究,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獲得新知,繼而對家鄉美食產生親近感,更讓兒童在民風民俗的學習中弘揚傳統文化。
(一)趣味活動,感受江南風情
地方課程是趣味性的課程。在初步了解飲食習俗的基礎上,課堂中引入趣意盎然的活動,讓兒童在體驗中建立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其對生活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激發兒童對家鄉的熱愛,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1.角色扮演識民風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是確定地方課程活動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因此,激發學生對于美食文化的興趣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第一步。在這一點上,角色扮演進課堂,沐浴傳統識民風是不錯的方式。
如筆者在執教《金絲娘獼猴桃》一課時,基于學生前期的調查成果,讓學生擔任推銷員,聊聊平湖特產。順接課前細致的調查,學生個個信心十足。他們穿上事先準備的服裝,拿出精美的道具,配上預先下載的圖片,在互動中感悟家鄉特產。在執教《毛狗線粉》一課時,筆者邀請學生做一回美食家,介紹地方小吃毛狗線粉的口感。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不斷體味著家鄉民俗,進一步加深了對地方小吃的認識。在執教《平湖蜂蜜》一課時,筆者請學生變身營養師,介紹如何泡制蜂蜜水。身為小小營養師的他們,興致高昂地道出正確的泡制步驟,并且附上飲用的溫馨提醒,在扮演活動中一展飲食奧秘,感受文化精髓。
依托角色扮演活動,讓兒童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加深對家鄉美食的理解,在潤物無聲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2.童謠吟誦習民俗
民間童謠取自于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蘊含了深刻的人文氣息。了解家鄉的美食民俗可以從熟悉童謠開始。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內在的張力,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傳唱美食童謠,在吟誦中渲染鄉土氣息,在傳唱中滲透地域特色。
如筆者在執教《走進立夏》時,出示童謠,讓學生用方言試著朗讀?!傲⑾囊磺逶?,掘筍拾竹梢,你上灶,我燒火……”讀著朗朗上口的平湖童謠,學生不禁憶起鄉間生活,快樂地談起歌謠的內涵以及在家吃立夏飯的情景,從而助推立夏飲食習俗的順利習得。
除此之外,課堂上我們一起邊唱邊演,吟編結合,男女對吟,師生互誦,在唱響童謠中悟家鄉風味,習民風民俗,傳鄉風鄉韻。
民間童謠讓地方美食和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唱響美食童謠,讓學生在吳儂細語中不斷感受地方飲食文化,從而更好地熟悉民間習俗,感受文化遺產的密碼。
3.鈸子書中傳鄉音
平湖鈸子書作為民間藝術,有說有唱,通俗易懂,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學唱鈸子書,不但給人帶來歡樂,還傳播了豐富的飲食習俗,可謂一舉兩得。因此,課堂中引入鈸子書,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也為地方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如執教《平湖糟蛋》一課時,為了讓教學更生動有趣,筆者引入有關糟蛋歷史的鈸子書視頻。學生聽后,感覺異常新奇,竟然情不自禁地學唱起來。民風民俗課程變得不再枯燥、乏味。后來,筆者在學校領導的幫助下,請來民間藝人,讓學生感受富有特色的鈸子書。那天的課堂笑聲陣陣,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引入鈸子書文化,讓民風民俗化作一陣春風,走進孩子的心間。學唱鈸子書,訴說風土人情,讓兒童在樸實無華的民間說唱中弘揚家鄉美食,更讓兒童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浸潤地方民俗文化。
4.動手體驗展風味
“舌尖上的平湖”地方拓展性課程植根于民間生活,自然擔負著傳承地方文化的責任。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地方美食的百年秘笈,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動手體驗,讓飲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如春節過后,筆者帶領學生回憶春節,并且請來爺爺奶奶,和學生一起動手制作地方小吃――圓團。孩子們驚喜萬分,紛紛融入到活動中來。在爺爺奶奶耐心指導下,一個個鮮肉圓團新鮮出爐了。如此一番體驗,學生感受頗豐。他們在親手制作的愉悅中重溫春節傳統,從而更好地親歷地方飲食習俗,感受文化魅力。
動手體驗,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讓鄉土風韻從指尖走入心間,從而用鄉土文化滋養兒童成長,讓地方的飲食習俗繼承發揚下去。
趣味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兒童。在這樣的過程中,兒童對美食的認識更加深入,熱愛家鄉的情感不斷升華。地方拓展性課程也在潤物細無聲中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二)開設講堂,共話地域芬芳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平湖的飲食文化,教師需要聯系多方力量,聚焦民間資源,開設講堂,拓寬學習渠道,為學生創造更好地親歷地方文化的機會,繼而豐富課程內容,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課程活動的興趣。
1.名人講座,聚焦民間資源
在我們平湖有一大批的民俗專家、學者。平時,他們熱心于公益事業,常常把傳統文化帶進學校,帶進社會,帶進每一個關心地方文化的人心中。因此,教師需要持有一顆敏銳的心,要善于為孩子創造親近民俗專家的機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愛上地方文化,繼而傳承地方文化。
如在執教《民間小吃》時,筆者聯系學校領導,特邀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平湖市民間文學家張玉觀老師,為大家做了有關平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報告。一時間,孩子們探尋家鄉美食的崆橐幌倫穎患し⑵鵠礎K們邊聽邊記,沉浸在張爺爺精彩的講述中。活動現場也因此展現著迷人的光彩。
名人講座,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感受平湖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外,也讓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人心。
2.父母講堂,領略水鄉風情
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提到,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教育作用發揮到極致。小學生年齡小,關于民俗習慣的積累相對比較局限。而對于家長來說,社會經驗相對豐富,兒時的飲食習俗已經成為了那代人共有的記憶。因此,邀請家長進課堂,暢聊平湖小吃,意義非凡。
如筆者在學期快結束時,請來學生家長,開展一次“爸爸媽媽聊兒時美食”的活動。課上,學生家長熱情十足,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地介紹著兒時的風味特產。孩子們聽得十分專注。他們時而搖頭晃腦,跟唱家長口中的美食童謠;時而口水直流,想象著父母兒時的平湖美食;時而笑聲一片,讓課堂迸發炫目的光芒。
父母講堂,將家長的寶貴資源引入地方課程中,不僅豐富了美食的資源,而且延伸了孩子了解美食的空間和時間,更有力地帶動了孩子對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有力地提高了民風民俗教學的質量。
3.學生展示,感悟民俗韻味
除了名人、父母進學堂,筆者非常重視學生的展示??紤]到學生愛表現的心理特點,教師努力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加入到講堂中,分享自己的所得,體驗成功的喜悅。
如在學期末,筆者會組織學生開展美食匯報會,展示一學期來發現和搜集到的地方美食,共話平湖的傳統文化。接到任務后,課程班的孩子干勁十足。他們四人一組,分工合作,立足生活,挖掘本土飲食資源,并且整理資料,做成課件,并推選其中一名代表上臺講解。課堂上,學生從歷史、文化、味道等方面匯報課堂內外發現的地方美食。一個個小組代表準備充分,一組組成果匯報精彩紛呈。學生暢游小講堂,讓學習繪出別樣的色彩,更讓課堂展現嶄新的風采。
學生匯報展示,不僅給孩子帶去愉悅感和自信心,而且親歷民俗,開啟了智慧,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方式。
民間美食是一扇開啟地方文化風景的窗戶。而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富含創新元素,正好讓學生樂于推開窗戶,深切體會富有特色的地方美食, 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探究系列家鄉美食,為繼承平湖文化遺產作出寶貴的貢獻。
三、基于課后拓展的社會實踐
“創新”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題曲。學校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著力點,才能更好地把素質教育推向更高的平臺。因此,切實地實施民俗課程,有效開展美食文化教育,還必須讓教學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引發兒童由認知實踐轉向現實實踐,由校內實踐轉向社會實踐,讓孩子在社會生活的大熔爐中積極探索飲食習俗的瑰寶,感受這片江南水鄉燦爛的歷史和璀璨的美食文化。
(一)開展采訪行動
陶行知曾說道:“生活即教育?!弊叱稣n堂,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孩子運用課堂所學,自主參加社會體驗,在現實中提升實踐能力,是新課程的育人目標。筆者組織學生開展采訪行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平湖的地域美食,激發學生對這方水土的情感。
如筆者在執教完《過端午》后,布置W生采訪爺爺奶奶孩提時代過節時的飲食習俗。在長達一周的采訪后,學生紛紛反饋祖輩與兒孫之間過端午的異同之處,對端午的風俗的了解又得到了提升。
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開展采訪,會讓兒童在體驗中親近美食,追溯歷史,并讓兒童在接觸社會時不斷思考,從而促進兒童的成長。
(二)開展實地考察
地方課程是開放性的課程,教學活動不單單局限于校內的課堂,還是體現課內外相結合的完整的活動過程。實地考察作為其中一項實踐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在親身實踐中獲得最直接的情感體驗,在實地考察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和無窮魅力。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投入學習,豐富內心體驗,筆者聯合其他課程班的老師,走出校園。針對孩子們生活經驗匱乏的現狀,借助學校的地理優勢,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帶領孩子們走進菜市場,親自接觸地方菜肴,了解平湖美食,感受平湖人民的智慧,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特產獨有的自豪感。
這樣的實地考察活動,不僅讓兒童走進社會,了解生活,而且結合本土資源,豐富了對地方菜肴的了解,從而提升了民風民俗教學的實效性。
(三)開展課題研究
對于美食民俗班的孩子來說,小課題的研究能有效激發孩子的探究欲望,并在自發的親身體驗中獲得最直接的情感體驗,將尋找民俗傳統內化為自身需要,從而體會民俗的樂趣,促進美食文化更好地傳承。
如在執教知識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時,筆者就結合這一教學方法。學習立夏文化時,孩子們通過課前搜集資料,發現該日平湖各個鄉鎮飲食習俗不同。于是,學生小組合作,在筆者的陪同下,深入社會,利用多種調查手段,羅列出野菜鵝蛋、立夏飯等節氣食物,并對相關風俗的小故事進行相應的整理,寫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報告?!读⑾拿朗持嗌佟贰洞汗澞晡短幪帉ぁ贰抖宋玺兆拥恼{查》等,都是孩子們在根據節日進行相關美食調查后所自選的小課題研究。
通過小課題的研究,兒童把課堂中的所思所感運用于生活實踐,還讓兒童在研究過程中增添更多的色彩,體會到更加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提高對美食民俗的喜愛度,從而對地方飲食文化的傳承起到更多的積極作用。
一、遷移教材資源,認識鄉土文化
教材是所有學生語文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教材中蘊含鄉土氣息的文章不在少數,有的文章中有相關民風民俗的段落,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鏈接自己家鄉的民風民俗。學生在閱讀類似的課文時,會產生自己也試著寫一寫的沖動。學生如果能樹立鏈接生活的意識,就會感覺身邊的人和事都是可供寫作的素材,寫作思路便會豁然開朗。
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專題便是對故鄉的回憶和描寫,字里行間浸透著濃濃的鄉情?!断氡逼健芬晃谋磉_了老舍先生對北平“要說而說不出的愛”。教師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對北平日常事物的描寫:“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的黑棗、柿子等。這些描寫充分體現了老舍先生的審美觀,是真切的生活之趣,沒有親見是不可能想象出來的。所以要想寫出打動人心的文字,必然要深入生活之中。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各個節日的風俗習慣,并理解每個風俗背后的寓意。經過引導鏈接,讓學生樹立親近鄉土的意識,從課內文本遷移到自己的生活,模仿作者去發現鄉土之美。
二、欣賞自然風光,豐富寫作題材
農村是“上帝的后花園”,藍天白云、繁花綠草、朝陽晚霞、家禽牲畜……每一眼都有無限美景,學生只需將目光投向窗外,有意識地體會,便可以在寫作中不斷有新發現。學生都愿意親近自然,如果語文教師也像美術教師一樣帶著學生到野外“寫生”,學生會在觀察中感受自然的美,從而生發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一棵小草的成長,一朵野花的綻放,一只小蟲的生存,都會給人以啟示,都是良好的寫作題材。
要想寫好鄉土題材的作品必然要對自然風光進行仔細觀察,從“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寫作視角切入。鄉土化作文寫作最適合農村學子,只要做個有心人就可以寫出細膩感人的文章。在x沈從文的《邊城》時,文中有很多具有湘西特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湘西山水的贊美?!叭羲萘鞫?,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蔽恼逻\用側面烘托的手法,表現了潭水的清澈。再寫山中細竹,桃花深處的人家,處處令人神往傾心。只有細致觀察,才可以描寫得如此生動可感。
三、組織學生勞動,體驗鄉土生活
農村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田間勞動,教師要根據時令安排學生在周末或節假日參與勞動體驗,感受鄉間生活,把感悟落實到文本才會情真意切,更加動人。讓學生參加勞動不
僅有助于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而且有利于學生思想認識的提升。教師在布置這項任務時,需要和家長聯系,在家長的配合下完成體驗活動。
如每年農家收稻子的時節,教師可以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到田間幫父母收稻子,體驗農家生活,并細致描繪出熱火朝天的忙碌場面。如割稻、運稻、打稻、曬稻,這一系列的農活都要參與,讓學生體會又熱又累之后收獲的喜悅。學生只有親身經歷,才可以嵌入自己的靈魂,積累相關的寫作素材,在行文時更加真實。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讓學生參與莊稼的生長管理,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這是學生作文寫作的源頭活水。
四、搜集民風民俗,寫出鄉土情結
鄉土作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民歌民諺、民間故事等,在作文寫作時適時穿插,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豐富。教師要鼓勵學生參加農村傳統風俗活動,了解風俗活動的意義。學生在這個活動中還可以得到更多的樂趣,陪老人聊天解悶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在老人講述民間風俗時,學生也可以體會到生活樂趣,鄉土情結便由此產生。
如搜集民諺的小組,回來以后經過整理,在課堂展示,讓人深切感受到民間文化的精深。“五臟冒火,七竅生煙”,“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層皮”,“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等,短小精悍,生動形象,含義豐富。如果能夠恰當運用于作文寫作中,可以巧妙點明主題。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1-0172-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教材內容十分豐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這些常識性題材,知識容量大,學生體驗少,教學難度大,容易上成常識課而缺乏品德味。如何有效地展開常識性題材的教學,筆者有初淺的思考,供大家借鑒。
一、資源取舍:讓“一地雞毛”成“撣”
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等常識性課文,知識性強,遠離學生生活,教材和學生之間有很大的代溝。教學這樣的課文,教師需要有很大的知識儲備,學生也需要有大容量的知識積累。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前進行資料的搜集、歸類、取舍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基礎。(以浙教版六年級上冊《民俗、民風大觀園》為例)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伴隨著悠悠歷史共同發展的,是豐富深厚的民風、民俗文化。民風、民俗文化的外延非常大,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巫術禁忌等。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無時無刻不沉浸于豐富的民風、民俗之中。教《民俗、民風大觀園》一課,如果我們面面俱到,把豐富的資源一一呈現給學生,那么可想而知,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教師成了知識的灌輸者,課堂應知識的機械堆砌而變得了無生趣。
著眼于教師,有效的做法是:明確教學目標,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找準突破口,使用有價值典型性的資料,點石成金。
著眼于學生,有效的做法是:有目的的搜集、整理、內化,用喜歡的方式呈現。資料搜集猶如大海撈針,事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提出明確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魯潔教授曾經說過:“教科書可能是‘一地雞毛’。筆者認為,品德課程資源開發的空間很大,這些雜亂無章的拓展資料亦如‘一地雞毛’。這‘一地雞毛’只有經過梳理、取舍后,才能成為“雞毛撣”,真正被學生喜歡,為教學目標服務。
二、情感磁場:讓“常識題材”有“情”
列寧指出:“沒有情感,也就沒有人類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是聯結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品德課堂中,尤其要從“情”字入手,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從而做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達到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而教材中許多常識性課文,知識味濃而情感性不足,我們應該怎樣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點,建立一個有效的情感磁場,實現知識性和情感性的和諧統一呢?這是值得我們品德教師深思的。(以浙教版六年級下冊《天有不測風云》為例)
《天有不測風云》介紹了災害的種類和我國曾經發生過的重大自然災害,讓學生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和 “天災”背后的人為因素;同時也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民族在災害面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互助精神。有些老師課前搜集了很豐富的資料,課堂上呈現了各種自然災害的產生原因、受災情況,有視頻有文字,課堂成了自然災害的大雜燴,缺乏情感性。其實,就這篇課文而言,有兩個情感促發點:自然災害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天災面前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值得謳歌。抓住這兩個情感促發點,利用多媒體,巧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品德教學中,恰倒好處地利用電教手段,一石激起千層浪,建立一個有效的情感磁場,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有事可想,有話可說,課堂自然進入了學生的生活,創造了道德情感體驗的最佳契機。這是常識性題材常
用的教學方法。
三、活動巧引:讓“乏味知識”顯“趣”
常識性課文知識性強,缺少趣味性。如果課堂教學呈現出成人化、模式化,就會使教學單調、枯燥,缺乏吸引力。兒童化和情趣化的活動形式,不失為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求知欲的一種好方法。如教學《家鄉特產知多少》一課,可讓學生小組匯報家鄉特產之后,拿出自己帶來的家鄉特產分享品嘗,也可寫一寫有創意的廣告詞;如《圓明園在哭泣》一課,可讓孩子們在清朝疆域圖上涂一涂被帝國主義列強割占的領土,必然能涂出點感受來。 (以教浙教版五年級下冊《從四大發明說起》為例)
教學中在理解紙的優點時,有教師設計了“算一算”活動:
以前,沒有紙的時候,人們把字刻在龜甲、獸骨、竹簡等實物上面。以竹簡為例,我們來算一算,如果一根竹簡寫10個字,那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本有10萬字,需要多少根竹簡?(10000根)
再估計一下,如果你書包里所有的書都用竹簡書寫,大約需要多少根呢?
如果我們帶著這些用竹簡做的書來上課,你覺得怎樣?
如果我們小學階段一直用竹簡,看的課外書也都用竹簡做,你家會怎樣?
一、盤點越鄉小吃,激發愛鄉熱情
諸暨,古越之鄉,名聞天下的西施為當地文化的代名詞。一道西施豆腐,足以讓諸暨人回味無窮,更津津樂道。課前,筆者布置了“盤點越鄉小吃”實踐調查,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
諸暨鎮鄉較多,每個地方的小吃各有特色。為了讓學生能深入調查,又不會交叉重復,筆者與學生一起,將各鄉鎮進行分組,讓各調查小組自主選擇調查區域。同學們通過上網、訪問親友以及實地觀察,開展了調查活動。課堂伊始,各小組呈現調查表。通過實踐成果交流,學生不難發現,諸暨的許多小吃都與傳統節日密切相關,且極具地方特色。孩子們梳理總結:春節或宴席肯定有西施豆腐,似乎是不成文的規定;端午節除了包粽子,諸暨當地還要炸面花;清明節,則要做各種形狀的清明果。而諸暨許多鄉鎮都有自己的招牌小吃,如次塢打面、馬劍饅頭、草塔羊骨肉等,這些小吃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已成為當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更有諸如清尿蛋之類的特殊小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學生在上網搜尋過程中,發現許多新鮮的小吃名稱,如米篩爬、芝麻壘進團、木蓮豆腐等,隨著麥當勞、肯德基及各種甜品店、西餐店的“入侵”,它們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些隱藏在歷史中的家鄉特色小吃,讓孩子們直呼嘴饞。通過“盤點越鄉小吃”,學生不僅了解了家鄉的美味,更體驗到生動的風土人情,初步感受到家鄉豐富的傳統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師趁熱打鐵,布置了課外活動――“我做家鄉小吃”。孩子們熱情高漲,一致同意選擇西施豆腐進行制作體驗,并推選生活小能手在班隊課上帶領大家展開活動。這一活動還延伸至家庭,學生在長輩的指導下,為家庭餐桌奉上自己烹制的西施豆腐,并寫下活動感受與大家分享。這樣的實踐活動基于兒童的興趣,將品德課堂延伸至兒童的日常生活,不僅有效拓展了品德課堂的學習時空,更深化了兒童對鄉土民俗文化的感悟。
二、誦讀諸暨童謠,感受方言魅力
趁著孩子們的熱情,老師出示越鄉小吃――藤},并用方言(諸暨話)進行介紹。同學們聽著熟悉的家鄉話,不時發出一陣會心的笑聲。方言,正是民俗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元素。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如今的孩子已經講不好,甚至不會講家鄉話。教師準備了諸暨童謠《曬谷場趕叼(鳥)》,在課堂上領著孩子們誦讀,感受方言的魅力,回味地方傳統文化韻味。
請請客,磨磨麥,小叼(鳥)吃小麥,大叼(鳥)吃大麥,花花叼}蕎麥,走路客人向額趕趕掉,哦唏,哦唏,哦唏――吧。
孩子們跟著老師一起誦讀,在方言獨特的韻味中,老一輩的生活場景呈現在孩子眼前。樸實而生動的生活場景感染了孩子們,今昔對比,生活的巨大變遷讓孩子們心生感慨,更體會到傳統民俗記錄著祖祖輩輩的生活,更凝聚著先人的精神財富。
小小的童謠激發了孩子們對家鄉民俗的好奇和熱情。課后,教師與語文老師合作,鼓勵同學們回家后請教長輩,開展搜集諸暨童謠實踐活動,并在品德課或語文課上展示成果。孩子們收獲頗多:
一籮麥,二籮麥,噼噼啪,打蕎麥。
傳(撿)來頭,背鋤頭,一背背到天缺頭,著了鉤腳頭,傳(撿)得個芋艿頭,陀得(拿到)屋里頭,放得灶梁頭,氽得鑊里頭,吃得肚里頭,哎呦哎呦,喊得三夜頭。
……
通過搜集諸暨童謠,孩子們接觸并了解到更多的諸暨傳統民風民俗。教師則從旁指導,將其作為課程資源,引領學生誦讀、學習諸暨童謠。童謠朗朗上口,蘊含著樸素的道理,展現著諸暨樸實的民俗民風,帶給師生無盡的美的感受。
三、尋訪臺門蹤影,體驗鄰里溫情
在孩子們誦讀童謠后,教師開始用視頻呈現諸暨繽紛的傳統民居,并將畫面定格于江南第一民居――諸暨斯宅千柱屋。這是諸暨當地一處著名的民俗建筑,許多孩子都曾去參觀,并聽過許多故事,有一定了解。但當老師說到,類似千柱屋的臺門民居曾是諸暨當地的主要建筑形式時,學生產生了疑惑。顯然,隨著歷史的變遷,臺門民居在改建中逐漸消失,學生們很難看到完整的建筑形式,自然產生了疑問。
基于此,教師倡議孩子們結合本課學習,開展一場“尋訪臺門蹤影”的實踐活動。教師與班主任協商,并尋求到家長的支持。學生以村為單位分組,每組選出組長,每組至少安排一名家長隨行,利用周末進行實踐活動。孩子們通過訪問了解、上網查資料、實地察看、拍照寫作等方式深入了解臺門民居,收獲頗豐(見下表)。
“尋找臺門蹤影”實踐表
調查組名稱:古影組 組長 成員
臺門所在地 陳宅鎮陳宅村 陳宅鎮陳宅村 陳宅鎮陳宅村
臺門名稱 小二房 老廳 當鋪臺門(又稱八字臺門)
建筑特色 面積不大,是小小的四合院,大約能住九戶人家。 樓梯都是木頭做的,窗戶很小,木頭做的,有些窗戶是石頭雕的,有花紋。 口子形房子,每排每列都是數間屋子,木結構為主。
臺門故事 聽外婆說,她小時候隔壁住著一個啞巴,跟他交談很不方便,說話時經常鬧笑話。但是,啞巴很勤勞,臺門里的人都稱贊他,他還經常幫大家挑水(那時沒有自來水)。 老人說,以前老廳住了12戶人家,吃過晚飯,大家就坐在門口,聽大人們講故事。為了公平起見,故事是輪著講的。凳子不夠,就坐石頭上。 每當夏天的晚上,大家坐在大院里,一邊談天,一邊乘涼。五十來年前,臺門發生過一次火災,燒毀了大門部分。
通過親身實踐,學生深切感受到臺門民居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氛圍。雖然身邊完整的“臺門”正在遠離人們的視野,但“臺門”生活中的優良傳統卻代代相傳,“遠親不如近鄰”的世代鄉情亙古未變。孩子們領悟到,民居是適應當地環境與時展而存在的,它在歷史長河中一定會不斷變化,民風民俗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更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此外,學生對民居建筑的關注,還引發了一些孩子對建筑藝術的興趣,由此進入了更廣闊的天地,這是活動帶來的“溢出效應”。
品德課程的教學時空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我們應善于及時捕捉兒童的興趣和關注點,因地制宜,用接地氣的實踐活動,讓兒童在實踐中探究、體驗。如此,不僅能引領兒童走進廣闊的生活世界,更能讓鄉土洋溢“德香”,沁人心脾。
關鍵詞:維吾爾族;民間藝術;民俗;教育活動;資源
在遼闊的新疆大地上,共同生活著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等47個民族,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共同建設著美好家園.截止2014年底,全區總人口2322.5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463,0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62.99%.新疆自然風光奇麗、民族風情濃郁、文化藝術獨特,多元文化交相輝映,這些都成為新疆幼兒教育所依托的獨特而寶貴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在更新‘教育資源’概念的基礎上充分地利用外部資源,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共享資源,辦更加開放的、社會化的幼兒教育.”我國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孩子的知識來自直接經驗.書本知識是間接經驗,不易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東西,讓孩子對事物有正確的印象.大自然、大社會就是孩子天天接觸的,應以此為活教材.因而,作為新疆的一所辦學歷史悠久的民漢幼兒園,立足幼兒生活環境發現、挖掘與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維吾爾族民間藝術、民俗民風中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整合并轉化到幼兒園課程之中,既有利于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逐漸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幼兒生活、貼近自然,又有利于促進幼兒情感和社會性發展、并增強對社會與自然的感知與了解;同時也利于教師建立正確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觀,能基于幼兒生活經驗從自然和生活中取材組織教育活動,不再唯教材而教教材,從而建構出富有新疆特色、個性化、多樣化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資源.從目前來看,新疆幼兒園在挖掘體現地域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活教材”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亟待提升,大多數幼兒教師處在一種“教教材”而不能自主開發來自幼兒生活經驗的課程資源的狀態.本研究中的幼兒園地處烏魯木齊市和田街,是維吾爾族比較聚集的市區,每個教學班維吾爾族幼兒數量比例均達50%.基于此現狀,幼兒園課程資源應該在繼承和發揚主流文化的教育內容同時還應考慮如何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的教育內容,從而幫助幼兒了解各民族文化生活,感知中華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幼兒理解、尊重、包容、平等的民族情感和態度.
1搜集、篩選和拓展具有維吾爾族民間藝術、民俗特色的教育資源
1.1搜集資源
課題組主要通過上網、查閱圖書資料和深入維吾爾族家庭、探訪文化藝人等途徑,搜集具有維吾爾族民俗民風特點文化資源.在搜集的資料基礎上,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維吾爾族民俗民風的特點進行了分析,逐步確立了選擇具有維吾爾族文化資源的標準:一是生活性,所選擇材料必須貼近幼兒生活,利于幼兒身心發展,適合幼兒的學習特點;二是有“兒童趣味性”,具有對幼兒的文化教育價值.基于此,課題組把確定將維吾爾族民間藝術和民風民俗活動作為切入口來挖掘資源,主要涉及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維吾爾族歌舞、競技體育、維吾爾族傳統服飾、建筑、維吾爾族民俗文化等.
1.2精心篩選資源
按照選擇標準,結合幼兒好動、好奇、思維具體形象、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特點,篩選課程內容.在維吾爾族飲食方面選擇了幼兒喜歡的特色飲食,例如,抓飯、烤全羊、烤包子、馕、曲曲、奶茶、酸奶等;在維吾爾族傳統歌舞、競技體育方面,選擇了具有特色和喜聞樂見的達瓦孜、麥西來普、維吾爾族民歌等;在維吾爾服飾、工藝、建筑文化方面,選擇了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能夠見到的艾迪來絲綢、小花帽、地毯、洗手壺、熱瓦甫(民間樂器)、坎兒井等;在維吾爾族民俗文化方面主要選擇了維吾爾族傳統節日,例如肉孜節、古爾邦節、包括一些日常交往禮儀等.此外,新疆物產豐富、盛產瓜果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農作物、動植物等,孩子對這些充滿了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時因地地利用季節作物,發現、挖掘、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來展開教育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例如,開展教學活動《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師幼共同感知、體驗新疆水果的豐富與甘甜,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等,容易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科學的情感.這些來源于實際生活的教育資源,更能體現出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和鄉土化的特點.
1.3拓展資源
推進幼兒園、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始終是幼兒園教育的主旨.對幼兒終身發展有價值的家庭、社區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能有效保證地方文化的教育性以及傳承性.家庭是幼兒成長的重要場所,父母在幼兒成長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構建良好的家園共育協作關系至為重要,例如,發動組織家長與幼兒園一起創設具有維吾爾族民俗特色的環境和活動區角以及操作材料,利用家長的特長讓幼兒感知、體驗維吾爾族民間藝術的魅力,通過定期親子活動或藝術開放日活動,請家長到班級了解民族藝術活動開展的情況,促進家長了解多民族藝術教育活動,形成對幼兒園教育的共識等.社區的各種物質和文化資源也是幼兒園開發特色教學活動的重要來源,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既能讓孩子們到真實的環境中體驗、自然吸收學習,開闊眼界,豐富經驗,又能發展幼兒的社會意識.為此,讓幼兒走進社區,走向社會,充分、有效地利用社區資源,為幼兒能夠獲得相關直接經驗提供條件與準備,如:如組織幼兒參觀維吾爾族民族特色的二道橋國際大巴扎、民族坊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地方,讓他們感受到富有民族特色的家鄉文化魅力;組織幼兒到臨近的醫院、大型超市、在實地體驗過程中,使孩子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總之,通過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共同為幼兒創設一個有教育意義的民俗地域特色教育活動環境,實現特色課程的教育目標.
2設計和開展具有維吾爾族民間藝術和民俗特色的教育活動
2.1設計教育活動
如何將維吾爾族民間藝術和民俗特色的精髓轉化到幼兒園教育活動之中,這是建構特色幼兒園課程的關鍵環節.首先要確立教育目標,目標要具體明確、具有可行性、突出重點、兼顧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同時要從態度、情感、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對幼兒進行綜合教育.其次是選擇適宜的教育方法,將挖掘出來的教育資源進行教育價值的判斷,根據教育內容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例如,參觀法、談話法還是實際操作等.再次是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操作材料,將具有民俗特色或者民間藝術特色的教學活動內容通過實際操作得到體現,使幼兒獲得親近感和深刻感知認識.最后,要善于了解和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需要,堅持以“幼兒為本”來設計教育活動.比如在美工《新疆娃娃亞克西!》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在制作亞克西布藝娃娃時,教師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半成品,即:實物蔬菜胡蘿卜、長茄子,物品氣球、線手套、苯板,不同材質的小飾件,引發了幼兒對制作亞克西娃娃的強烈探究欲望;教師將制作材料分放在教學活動區域化環境中,幼兒嘗試應用粘、貼、剪、拼、畫等技能動手制作,同時、裝飾亞克西娃娃,教師又為幼兒準備了作品展示臺,通過展示、欣賞,幼兒表現出了成功的喜悅感……富有維吾爾族文化特點、體現幼兒認知規律的教育活動就這樣自然生成了.
2.2開展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活動主要包括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以及戶外體育活動.對于民族特色教育活動也需要根據教育資源特點選擇合適的活動形式.例如,結合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內容、要求,可以在幼兒來園、離園中進行禮儀教育.將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的簡便的民間游戲靈活用于區域活動中,將以鍛煉大肌肉為主的民間體育游戲融于戶外體育活動中等,如達瓦孜游戲活動.對于建筑,服飾,節日等可以進行主題綜合活動,教師可以圍繞某個主題進行集中學習、了解和體驗等.例如,組織開展主題教學活動《認識、了解維吾爾族傳統節日———古爾邦節》,課題班教師帶幼兒前往維吾爾族教師、幼兒家中過節,幼兒親身體驗感受了維吾爾族禮節(見面互相擁抱)、用水壺中的水流動洗手、洗臉,既清潔衛生、又節約用水;感受了維吾爾族熱情、好客禮儀;幼兒在品嘗豐富的維吾爾族飲食時又學會了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小朋友之間呈現了友好、禮貌、尊重,相親相愛的友愛氛圍.
3教師要成為特色教育活動開展的積極實施者
3.1積極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
在課題探索研究中,幼兒園很多老師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創造性地探索、開展特色教育活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例如,有的教師舞蹈功底扎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適宜幼兒學習的維吾爾族音樂進行編創,展開了如《歡樂的麥西來普》、《哇哈哈》等系列的維吾爾族舞蹈音樂方面的教學活動,教師帶領著幼兒體驗、通過自己的舞蹈表演,將幼兒帶入了維吾爾族舞蹈熱情美妙的情境中,激發起幼兒學習維吾爾族音樂、舞蹈的濃厚興趣.
3.2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的運用,往往能集聲、像、字畫動態顯示為一體,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達到了抽象概念具體化,使得幼兒容易理解接受,提高了幼兒的想象力和興趣.例如,課題組在開展美工《新疆娃娃亞克西》教學活動,教師帶領幼兒來到烏市二道橋國際大巴扎進行實景化的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同時、教師又拍攝、錄制亞克西娃娃VCD片.幼兒回到班級里,教師將錄制的VCD播放給幼兒觀看,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影視真實畫面,再一次讓幼兒感受到亞克西娃娃的由來、特點、材質等,在活動中幼兒情不自禁地表示:“阿凡提亞克西娃娃是老師帶我們在國際大巴扎看過的、這個亞克西娃娃我在七紡街民族坊見過了,畫家阿姨還告訴我:其中有八個亞克西娃娃還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國際展……”通過現代技術信息影像教學手段和實踐體驗活動有機結合,將幼兒已有經驗進行整合提煉,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及對家鄉的榮譽感.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優化了幼兒的教學活動,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形式和手段多樣化的實踐產生了積極示范作用,特別是信息技術手段的充分合理運用,將對地處偏遠、資源匱乏、相對閉塞的邊遠農牧區少數民族幼兒園提升保教質量、促進幼兒教師專業化成長起到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