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克拉克現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克拉克現象(亦稱“克拉克魔咒”)
羅·克拉克是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長跑選手,他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世界紀錄。然而,奧林匹亞山上的眾神,對這位有著輝煌歷史的天才似乎并不怎么友好。在他參加的兩屆奧運會上,他因內心的恐懼、意志的消沉,最終均未登上冠軍的寶座,僅獲得過一枚銅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年他的最高成績都遠遠超過了奧運會冠軍的成績。因此,克拉克被人們稱為“偉大的失敗者”,研究者也借用“克拉克現象”來研究最優秀選手的大賽失利問題。
克拉克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一年前的那個夏天,那天我無意中看到了一張關于歌唱比賽的海報。由于平時會在宿舍高歌練聲,無聊時也會模仿明星歌手唱個痛快淋漓,唱歌雖不專業但我還是欣然到報名處面試。我毫無懸念地通過了面試。接下來的一個月,我為比賽努力備戰。比賽那天,我深呼吸后走上臺,看著臺下的幾百名觀眾,有老有少,有沉默的,有發出笑聲的,我的心一下子就亂了。盡管我竭力保持鎮定,但到第五句時還是唱錯了歌詞,再一慌亂,走音、忘詞接踵而來。最后,我拿了個全場最低分。
盡管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從失敗中提煉出的經驗教訓,那是一筆無價的財富!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樣,經歷過克拉克的夢魘。每個人都不一定能夠回到當初的那個十字路口,錯過了,就再也無法挽回。
在經歷一番磨煉后,我們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但因沒能跨越內心深處的那道坎,而被擋在成功之門的外面。成功需要我們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勇氣,需要我們擁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霸氣,需要我們擁有“寵辱不驚”的大氣,需要我們擁有“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的淡然。勇敢越過自己心中的那一道坎,時常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相信自己能行!
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高考只剩十分有限的時間。在復習備考的最后階段,同學們要注意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制訂合理的復習計劃,并注意考前的放松與休息,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克服怯場心理,避免前功盡棄。永遠記住,在考場上沒有弱者的眼淚只有強者的天下,相信我們流的汗水會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問:有時聽老師和同學談起,已經畢業的某某同學平時英語成績很好,中考卻“翻了船”。現在我也到了初三,自己覺得心理素質也不太好,很擔心會“重蹈覆轍”,請問老師怎樣才能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避免這種“翻船”現象?
答:考場上的這種“翻船”現象類似于體育比賽中的“克拉克現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亞著名的長跑健將,在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紀錄,被稱為田徑場上的奇才。然而,正處于運動巔峰期的他卻在兩屆奧運會上發揮失常而與金牌失之交臂。后來,人們把那些平時訓練水平高、成績好的運動員在大賽中的失常現象稱為“克拉克現象”。考場上出現“克拉克現象”的原因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 平時給自己施加的負面暗示太多,擺脫不掉自己設定的心理陰影;
2. 對結果期望太高,影響考試過程的發揮;
3. 考試中不善調節情緒,因緊張而導致思維混亂;
4. 找不準考試的感覺,有時被錯覺迷惑;
5. 知識掌握不扎實,知識積累不厚實,對問題一知半解。
要避免考場上出現“克拉克現象”,大家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盡量不要給自己施加負面暗示,擺脫自己設定的心理陰影。千萬不要承認自己心理素質不好,大型考試,人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這是很自然的。心理學有關的研究認為,中學生考試焦慮反應是后天“習得”的,它與早期的經驗有關。比如有的同學成績一直不錯,但偶爾一兩次大考成績不理想,就懷疑自己心理素質不行。到了嚴格、正規、氣氛森嚴的中考考場,這些同學很容易給自己施加負面暗示,自己把自己給嚇倒了。如果這些同學老是認為自己心理素質不好,就很難走出自己設定的“牢籠”。
第二、注重平時的磨練。大家都知道,在世界杯決賽前,每支足球隊都會找幾支高水平的球隊打幾場熱身賽。在平日的訓練中,大家不妨把每一次大型考試都當作是一次中考前的熱身。每次考完后可從基礎知識和做題心理兩個方面總結考試的得與失。在心理方面,要認真回顧一下,本次考試是否全身心投入了?在考試過程中自己的注意力有沒有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擾?遇到難題時有沒有慌張和思維紊亂?有沒有信心不足、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通過客觀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爭取下一次改進,但不要為自己扣上心理素質不好的帽子。
第三、在平時的學習中逐漸培植自信心。自信不是憑空的,而是建立在堅實的能力之上的。因此,大家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一要扎實,二要厚實,切記馬馬虎虎,一知半解。
問:老師,平時訓練得很好,可萬一考場上出現您所說的這種現象,該怎樣處理呢?
答:要想有效地防止和克服考場上“克拉克現象”的產生,大家不妨嘗試一下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考前設想,有備無患。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韓國拳擊隊取得了不俗的戰績,他們的訓練辦法之一就是讓隊員假想比賽對手的情況,這樣比賽中即使遇到強大的對手,隊員也能沉著應戰,賽出水平。大家在考試之前不妨也借鑒一下這個辦法,來個考前設想,即設想考試中出現了難題時,應如何積極開動腦筋,攻克難關,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樣,考試中出現難題時,就能沉著應戰,而不至于驚慌失措。考生還應設想考試中出現較容易的題時,應如何做到細致周密,而不至于掉以輕心,大意失荊州。
第二、場上自控,戰勝困難。說實在的,每個人剛一進入考場,尤其是那些嚴格、正規、氣氛森嚴的考場都會有緊張的感覺,手心和前額都會冒出汗珠,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在通覽全部題目后,發現有好幾道題自己不會做,這時心中的壓力自然會增大,你會有一種焦慮的感覺,會出現流汗、心跳加快的狀況,這也是正常的。這時周圍同學的負面暗示作用——他們正在埋頭答題,這又會增加你的壓力。你一定越想越急,越急則越靜不下心來,思緒很亂,更沒法答題,有時還可能會表現出心緒不寧,甚至是絕望的心情。
進入考場不妨對監考老師或同學報以微笑,這樣就能緩解由考場氣氛所造成的壓力。考試中出現自己難以對付的題目時,大家應首先從理智上告誡自己,千萬不能慌張,因為慌張只能造成自己方寸大亂,無助于解決問題。另外,你可以從調整自己的呼吸開始,從調息達到調心的效果。先深深地吸一口氣,再從口中緩緩地呼出,這樣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同時可以利用吸進去和呼出來的空氣流動對大腦進行洗滌。然后進一步從正面暗示自己:“考試面前人人平等,今天大家都遇上了麻煩。我不會,別人也不一定會。”“這道題想不起來,只是一時卡殼了,過一會兒就會想起來,先做其它題。”
第三、注意情緒調節,保持良好的心態。首先,要堅信自己的復習是成功的,是有效的。缺乏自信、性格比較懦弱、學習中多次受到挫折的學生常常會自我懷疑,即使面對自己比較有把握的問題,回答時也顯得猶豫不決,這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不良情緒,干擾解題的思路。如果見到生題或難題更會心神不安亂了方寸,出現“克拉克現象”。而自信心很強的人往往不大會出現“克拉克現象”。所以考前的復習過程中要有重點地進行復習,注意老師明確指定、反復強調的內容和自己感到最薄弱的、經常出錯的地方。扎實地復習后,感到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了,這樣就能安下心來。考前要注意休息,開夜車、用腦過度、睡眠不足,加上精神過度緊張,使大腦產生保護性抑制作用,會加重考場上的“克拉克現象”。所以臨考前盡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聽聽音樂、打打球,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心情舒暢,以減少“克拉克現象”的產生。遇到難題或緊張時,還可以反復暗示自己,“復習很充分,一定會考好的”,以此來來穩定自己的情緒。
第四、忽略對結果成敗的關注,力求有穩定的“瓦倫達心態”。瓦倫達是美國走鋼索的雜技演員。鋼索一般懸在離地幾十米的高空,沒有任何人身安全保護措施,還有來自風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擾,人在上面行走,其險象可見一斑,但他始終能獲得成功。對此,瓦倫達說:“我走鋼索時從不想目的地,只想著走鋼索這件事,專心致志地走好鋼索,不管得失。” 后來,心理學上把這種專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為賽事以外雜念所動的心理現象稱為“瓦倫達心態”。
對于每一位參加考試的學生來說,誰都希望能獲得成功,而要想能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應該具有這種“瓦倫達心態”。首先要少考慮成功后的鮮花和掌聲,過分關注于成功、勝利、榮譽、地位,沉醉于對勝利、成功的向往和喜悅,往往會分散對考試過程的關注,影響到正常水平的發揮。其次,要少考慮考試的失敗。競爭是殘酷的,只要有競爭,必然會有失敗,如果對考試后的失敗過分地考慮,其結果可能真地會造成失敗。從瓦倫達身上也可以印證這一點,他在最后一次表演中從鋼索上墜下致死就因為他有了患得患失之心:“這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所以,面對考試,我們所能做的不是給自己加壓,而是減壓,要保持一種穩定的“瓦倫達心態”,使自己在復習、應考階段,能夠盡可能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在考試中高水平發揮,考出理想的成績。
問:考試時應該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才算正常發揮了自己的水平,有把握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呢?
答:幾乎每次考試結束后,我們都能遇到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同學在考場上自我感覺良好,但一對答案,錯了一片。這主要是沒有找準考場上的“感覺”。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最容易發生在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題型中,因為考試中的最大障礙往往隱含在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題中。每次考試后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同學說,完形填空沒有理解透或某篇閱讀文章理解偏了,因此找準做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題的感覺對整個考試至關重要。
做完完形填空題后,大家對文章的線索、脈絡以及主旨、寓意等應該有一種很“明朗”的感覺。如果做完以后,還是似懂非懂,猶如“霧里看花”,那就證明你對文章的把握還有問題,還要復讀全文,驗證答案。大家可以從文章的內在邏輯入手,回味一下,看所選答案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否能自然融入整個語篇,如果有游離于文章主旨之外或與整篇的邏輯相矛盾的答案,就需要重新理解、修正。有的同學做完完形填空題以后,不加核查便草草“收場”,結果讓很明顯的錯誤從眼前跳過,造成考場上不應有的“遺憾”。
沖刺階段,隨著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容易產生急躁、壓抑、苦悶、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的心理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備考,能不能打贏心理戰是對班主任能力的考驗。
首先,班主任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出現也是正常的,并告訴學生當這些情緒出現時,要及時找老師,老師會幫助他們解決。當學生找來時,班主任可以把積累的成功例子給學生講講。
班主任們自己也要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一手信息,另外通過班干部等及時了解情況及時解決,避免讓學生的備考精力外泄。班主任還要告誡學生在最后階段,關注學習數量,更要關注學習的質量,當思緒混亂時,可以停下來調整一下心境再去學習。每年都在班級設立專門心理調查員(一個是公開的,一個是不公開的),平時注意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有問題及時匯報,每周定期匯報。
在后期,班主任主要給學生梳理好以下七種心理問題。
一、復習心態要自信,堅定走出高原現象
相當多的高三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會出現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和復習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學過的知識感覺模糊的現象,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高原現象。
遇到這種情況,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樹立信心,注重反思和學習質量,擺正態度,調節好情緒,堅持到底。
二、復習過程應扎實,盡量避免舌尖現象
在平時的學習或考試中有時會出現這種現象,一些很容易的題目,答案就在嘴邊盤旋,但就是寫不出來,心理學家稱之為舌尖現象。
遇到這種情況,班主任要引導告誡學生遇到此情況不要著急,先做下面的題,回過頭再想,可能就出來了。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平時注重回歸基礎,在準、全、細、聯上下功夫,真正使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同時可以利用知識間的聯系推出相應的問題。
三、定好計劃,高效充實,減少飽和現象
在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將鹽不斷加入水中,最后鹽不能再溶解,就會出現飽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這種飽和現象。由于訓練量的加大,一部分學生也會出現飽和現象。遇到這種情況,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給自己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這樣水增多了,就會溶解更多的鹽。我們要不斷幫助學生找到具體的突破點、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鼓勵學生不斷去突破自己,一定要把多練、苦練、樂練進行到底!
四、走進考場,應避免克拉克現象的產生
克拉克是澳大利亞著名的長跑健將,在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紀錄,被稱為田徑場上的奇才。然而,正處于運動巔峰期的他卻在兩屆奧運會上發揮失常而與金牌失之交臂。后來,人們把那些平時訓練水平高、成績好的運動員在大賽中的失常現象稱為克拉克現象。
學生也存在著平時小測、周測成績很好,一到大的調研考試就不行的克拉克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首先應引導學生走出心理陰影,肯定地告訴他這是可以避免的,繼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是否在“真”字和“實”字上下了功夫。
五、忽略對結果成敗的關注,力求有穩定的瓦倫達心態
每一位學生都渴望成功,但由于一些同學的成績起伏不定或多次不理想,出現了較為悲觀的心理,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全力以赴提高,而是如果高考考不好怎么辦?題目做不對怎么辦等等。
事實上,學生要想在關鍵時期取得好成績,就應該具有“瓦倫達心態”,就是專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為賽事以外雜念所動的心理。班主任不僅要指導而且必須指導好學生,面對高考的臨近,不要給自己過度加壓,既不要考慮高考成功后的鮮花和掌聲,也不要過于關注考試失敗后的沮喪和痛苦,保持一種穩定的瓦倫達心態,每天認真復習、認真做題,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和指導,按照自己的計劃,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即可。即要把手頭的事當成最重要的事去做。
六、眼光放遠,防止出現“目的顫抖”
人做事都應該有目的,目的是引領人前行的,但如果將目的當成沙袋束縛在身上,每前進一步就會被巨大的牽累和莫名的恐懼所羈絆。說到底是一種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心理。因此,要引導學生樹立“大體則有,具體則無”的心態,把眼光放遠一些,才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這樣才能避免因過渡緊張而造成的失誤。班主任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制定樹立正確的階段目標。
學生一般來說都有一個高遠目標,比如理想的大學,最后要達到多少名次和分數,但最后時期指導學生做好三次模擬考試具體階段性目標很重要。最后三次目標應該一次比一次有梯度性,不能一下子定得過高,否則學生會有挫敗感。正確的目標是讓他們感覺到這段時間好好干,避免一些問題之后能達到。班主任可以統計好學生目前最好的名次,各科達到過的最高分數。告訴他們,通過努力比以往最好的情況進步就是成功。
七、指導學生做好計劃,防止慌亂心理出現
一部分同學有任務能不能完成、成績能不能提高的疑懼,但行動上卻跟不上,因為他缺少一個馬上需要做的事,于是出現了整天顯得很忙亂,尤其是自習時,拿起一本書就看,一會換一科,一會又換另一科等現象。對此,老師和科代表都要明確每節課和自習的具體任務,并給每項任務一個時間的限定。同時,班主任可以專設一名計劃督導員及時提醒同學課前制定自習的學習計劃,并寫清完成每項任務所用時間。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做好計劃,增強針對性,而且,給自己一個時間限制,也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今天與昨天對比,看到自己的進步情況,增強成就感。
一、伊拉克原油外輸基礎設施及條件現狀
原油平穩有效外輸是油田生產、作業的重要保障。雖然目前伊拉克政府提出了很高的產量目標,但伊境內的外輸管道及港口終端設施仍然非常薄弱。
從外輸能力上看,目前伊拉克共有三條出口外輸管道,分別是:伊拉克-土耳其管道(Iraq-Turkey pipeline to Ceyhan terminal),經過土耳其達到杰伊漢終端,當初建造時管輸能力在140萬桶/天,目前外輸能力約為50萬桶/天 ;伊拉克-敘利亞管道(Iraq-Syria pipeline to Baniyas),經過敘利亞達到巴尼亞斯港口,目前已經關停;伊拉克-沙特管道(Iraq Pipeline through Saudi Arabia,IPSA),經過沙特阿拉伯,但在2000年左右被沙特阿拉伯沒收,用于向紅海運輸沙特阿拉伯的原油。從港口資源來看,伊拉克基本上囿于陸地,僅有東南角一小塊臨海區域,因此港口資源比較稀缺,現在正在運作的主要有兩個提油終端:一個是巴士拉提油終端(Basra Oil Terminal,BOT),于1975年建成,目前外輸能力約為180萬桶/天 ;另一個是豪爾艾邁耶提油終端(Khor Al Amaya Oil Terminal,KAAOT),目前外輸能力約為40萬桶/天 。加上少量的陸路罐車運輸,伊拉克目前總共的外輸能力也只有280萬桶/天左右。雖然現在各項管道建設談判和終端擴容項目正在進行當中,但與伊拉克政府提出的產量目標差距仍然太大。
而這些現有管道和港口終端又面臨著各種問題。從管道設施自身來看,基本上都屬于修建較早的舊管道,管線老化、腐蝕現象嚴重,經常出現原油泄漏等問題,目前多處于勉強維持的狀況;港口終端也面臨惡劣天氣等各種自然因素影響,外輸能力受到影響的風險較大。從內部政治、安全因素來說,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庫爾德自治地區政府的分歧和爭斗,導致經過土耳其的北部出口外輸管道經常遭受影響,同時在不穩定的國內安全環境下,外輸管道也經常遭受各種恐怖襲擊和威脅 。從外部環境來看,伊拉克戰爭后,什葉派的勢力逐漸擴大,中東各國政治宗教關系復雜微妙 ,伊拉克與鄰國的關系整體來說雖未趨向惡化,但目前也沒有明顯好轉,而路上管道基本上都需要借道鄰國,政治因素對外輸管道及外輸能力影響很大,政治性關停也很可能經常發生。甚至提油終端所在海域也遭受伊朗、科威特等鄰國的爭議,如果提油終端被迫向更淺的水域退建,則ULCC將無法靠泊提油,外輸能力會受到進一步影響。
二、承包商面臨的主要外輸及相關風險
在TSC合同中,承包商一般并無負責原油外輸的義務,也沒有當然的修建外輸管道等設施的義務,這些通常應當資源國即伊拉克政府提供和保障。但在上述薄弱的基礎設施狀況下,對于承包商來說面臨兩個主要風險:一是關于外輸管道設施建設的附加工作風險;二是因外輸限制導致生產受到影響、產量目標無法實現的風險。
1.外輸管道建設的附加工作風險
關于外輸管道建設的附加工作,雖然在TSC合同中并沒有關于外輸管道相關的最低義務工作量,但在目前伊拉克外輸管線緊張的情況下,伊方通常會讓各油田解決自身外輸管容和能力問題。在具體的合同商談中,伊拉克國有石油公司(Regional Oil Company,ROC)通常會加入關于外輸管線、設施建造等義務。根據TSC合同,外輸系統有關的設施設備應當在完工和試運行后移交給外輸方,由外輸方根據原油外輸協議負責運營和維護(第9.21款);如果在已批準同意的計劃里,承包商負責投資和/或通過作業者在外輸轉移點(Transfer Point)下游建造外輸設施,則應在完工和試運行后移交給外輸方(第17.6款)。這種外輸設施的建造通常體現在各油田特定的最低義務工作量或其他相關計劃中,構成承包商投資義務的一部分。如果多個油田同時存在外輸管道建造需求,還會發生共建管道工程項目。此時如果由于承包商原因未能及時修建外輸管道而導致油田作業出現問題,則無法再提出由ROC或其指定外輸方承擔責任的抗辯。這需要承包商在談判時分析考慮外輸管道建設工作量和投資額,謹慎選擇共建管道合作伙伴和合作方案,執行中與油田項目本身生產進程相協調,確保外輸管道及時投運,保障油田生產及產量目標的實現。
2.油田生產作業和產量目標風險
如果非因承包商的原因發生外輸設施故障導致外輸受到限制,或者由于運輸方(Transporter)原因未能及時接收外輸原油等,則將影響油田正常生產和產量目標實現,此時需要結合合同相關條款來分析其中的風險分配。根據TSC合同,伊拉克石油部(Ministry of Oil,MoO)應向承包商提供擔保,以保證外輸方履行其在TSC合同下的各自合同義務和資金義務(第6.5款);作業者應當在外輸轉移點將原油交付給外輸方,外輸方負責從外輸轉移點至提油交付點(Delivery Point)的運輸,外輸方應當完全代表ROC從事各種行為,承包商和作業者對從外輸轉移點至提油交付點的原油運輸不承擔任何責任,除非附件E(最低義務工作量)中另有規定(第17.2 款)。同時在承包商或作業者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如果由于外輸方原因未能在外輸轉移點接收原油而導致合同區塊減產或暫停生產,則各方應盡快采取合理措施補償承包商(第12.5款、第17.2款)。此時如果發生外輸管道管容受限(前述承包商負有投資建造義務的除外)、外輸管道因老化、泄漏、遭受恐怖襲擊而臨時關停、外輸管道政治性關停、因提油終端或港口惡劣天氣而無法充分外輸等情況,導致油田生產受到影響、壓產減產時,則承包商將不承擔相關責任,并且可以要求ROC賠償損失。
對于增產目標(Improved Production Rate,IPT) 而言,在確定報酬費用權利日(Service Fees Eligibility Date)時,將以連續30天實現增產目標和復產期結束這兩者的早者為準。在連續30天實現增產目標中,如果因外輸原因導致其中一些天數內未能達到增產目標,是否能夠將受影響天數排除在外?雖然TSC合同中并沒有明確說明,但從外輸風險和責任的分配來看,承包商不應當承擔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外輸風險導致的產量受阻責任,因此這些受影響天數應當不計入這30天內。此時對“連續30天”的概念應當做擴大解釋,在剔除因外輸等外在原因導致的影響天數外的其他天數連續的,也滿足“連續30天”的要求。為穩妥起見,承包商在預計達產之前可以和伊方就此事項進一步確認,并形成必要的確認文件。
對于高峰期產量而言,根據TSC合同第12.5款和第19.5款第(e)項,如果由于外輸方原因未能在外輸轉移點接收原油而導致合同區塊減產或暫停生產,無法達到穩產目標,則受影響期間內將不再適用P系數調整報酬費用,承包商也可以獲得相應的損失補償。然而此條規定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護承包商,仍然取決于各方對合同條款的理解和伊方遵守合同條款和維護承包商權益的力度。而且如果同時存在承包商或作業者原因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產量目標和外在減產因素時,如何確定承包商的違約責任、補償計算、P系數調整等,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三、結論
從上述分析來看,作為承包商在進入伊拉克從事石油開采作業時,應當充分地考慮到伊拉克境內薄弱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原油外輸設施和能力,根據實際情況測算產量目標并投標報價,避免造成未來無法達到產量目標的違約風險。在執行合同中,應當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爭取有利的外輸條件和外輸安排,并對TSC合同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中國海油伊拉克有限公司合同法律部.
[2]該合同文本可在伊拉克石油部網站下載:http://oil.gov.iq/moo/file_art/Technical_Service_Contract.pdf。以下如無特別說明,TSC合同均指該TSC合同范本.
[3]伊拉克宏觀經濟,花旗經濟研究。Iraq Macro View,Citi Research Economics(2012年10月1日).
[4]同前注.
[5]同前注.
[6]各種襲擊爆炸等統計可見Attacks on Iraqi pipelines, oil installations, and oil personnel, http:///iraqpipelinewatch.htm.。
這個實驗表明,盛夏時節如果我們一味的“以冷制熱”效果并不一定好。入夏之后,有些人天天把冰綠豆湯當茶喝,冰西瓜一頓半個,空調日夜吹強風。這樣一折騰,失眠、精神萎靡等癥狀非但沒好,反而變本加厲,甚至添上腹瀉的毛病。況且這樣盲目飲食,以冷制熱,很可能物極必反。吃太多的冰品,一下子關閉了人體最大的排熱系統――汗腺,即使西瓜、綠豆湯再清熱利尿,在強冷刺激下,汗也會流不出來,內熱會更重。
更有甚者,夏天如果大汗淋淋而圖一時痛快來以冷消熱,還會由此引起意想不到的疾病。一個著名道家養生大師就曾記錄過這樣一個醫案:記得小時候,我的一個鄰居姓郭名善志。在炎炎夏日的一天里,他在自留地中鋤地,實在熱得受不了了,就跳進了地頭的河里。當時,他覺得挺痛快也挺涼快,用他的話說,是在敵營周旋十八年后,終于“找到組織”的感覺。但事后,病就找上來了,他下半身幾乎癱瘓,后經調治才勉強站了起來,但“老寒腿”始終沒有治愈,成為他終生的疾病。
夏日消暑一味貪涼并不是好方法,相反采取“以熱制熱”的方法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認為,夏季五臟六腑陽氣相對較少,盛夏消暑,不要因貪涼飲冷而耗傷陽氣。陽氣釋放過多,會使內臟虛寒而生病,比如腹瀉、咳嗽、關節疼痛、怕冷等。適當吃些冰鎮西瓜,喝點兒冰鎮啤酒、冷飲,是消暑的一種方式,但不要過度,一旦阻遏體內陽氣,會出現胸悶等不適感覺。室內空調溫度不能過低,一般26℃即可。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蒸發為主。當人體由熱而突然遇冷時,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就收縮,不利于人體內部的熱量散發。如果用冷水沖洗,還有可能引起顱內血管功能異常,引起嚴重后果。《黃帝內經》中記載“夏傷于暑,秋為痰瘧”、“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可見,從穿著、飲食、起居等多方面著手,找到有效的“制熱”方法,再熱的天氣都不必畏懼。
夏日穿著以涼爽為主,建議人們穿著質地輕薄、通氣性好的衣服,最好是淺色系。外出時盡可能戴帽子、撐太陽傘、戴太陽眼鏡、穿長袖衣褲,以保護肌膚。很多人認為衣物穿著少會感到涼快,其實不然,在外的肌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反而更容易中暑。許多年輕女性會穿著露臍裝,中醫說腰為腎之府,帶脈走行環繞腰部,長期受寒,會引起痛經、月經不調等疾病。
熱茶是夏日最好的解暑飲料。夏季氣溫高,不少人覺得喝冷飲才解渴爽口。但是中華傳統中醫學認為,熱茶才是最佳的解暑飲料。溶在熱茶中的咖啡堿、可可堿、茶堿和芳香物質,可興奮大腦神經,有利于對體溫中樞進行調控,并能強心利尿,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腎臟血流量,加快代謝,使體內多余熱量隨尿液排出體外。喝熱茶可促進血液流向體表,汗孔洞開,汗腺舒張,促進汗液排出,散發熱量。有人測定,喝熱茶9分鐘后可使皮膚溫度降低1℃-2℃,降溫可維持15分鐘以上。患有肥胖癥、高脂血癥、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三伏炎夏易發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維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膽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護造血功能,升高白細胞,增強抗病能力,因而飲茶對強身防中暑極有裨益。
防止腳受涼是夏日消暑的關鍵。夏天不少人喜歡把腳直接放在水龍頭下沖一沖,覺得涼爽、舒服又方便。更有人認為冷水洗腳還能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功能,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俗話說。“寒從腳底起。”因為人的腳部是血管分支的末梢部位,容易發生末梢血循環障礙,加上腳底缺少皮脂腺,因而對寒冷也就非常敏感。有人做過實驗,若將雙腳放在4℃的冷水中,可反射性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三分鐘后就會出現流清涕和打噴嚏等癥狀。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注意別讓腳受涼,腳部保暖對預防感冒、流感、鼻炎、哮喘、心絞痛等諸病皆有良好功效。對于年老體弱者及小孩更應如此。每日晚睡前用熱水洗腳,洗腳水溫度高于體溫,水量以齊踝關節為佳。如果堅持每天用溫水洗腳,還可以起到調整氣血。消除疲勞、增進食欲一舒筋活血的功效,對失眠、神經衰弱、關節酸痛、消化不良、腰痛。胃痛等全身或局部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民諺中,“熱水泡腳,勝吃補藥”亦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