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宋濂苦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諸暨人。他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父親讓他去給財主家放牛,賺幾文錢來補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學。他每次牧牛從鄉學門前經過,聽到里面瑯瑯的讀書聲,便停下來了,把牛拴在樹上,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個不止。有一次,他在鄉學門外聽課,一直聽到天黑,竟把牛給跑掉了。父親聽說丟了財主家的牛,又怕又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過學堂時,依然像以前一樣專心地聽老師講課。
有一天,王冕的母親對他父親說:“王冕這個孩子既然如此癡呆,索性任他去吧!”父親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從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廟中,白天替廟里做些雜事,賴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個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借著佛像前面的長明燈光讀書。由于王冕專心一意地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后來終于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
宋濂踏雪求師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我國明代一位著名學者。他生平著述極多,除了主修《元史》外,還著有《浦陽人物記》、《宋學士全集》等。
當時印刷術雖已發明,但是書的價錢很貴,一般人買不起,更買不起很多的書。宋濂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因為家里窮,弄不到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歸還。大冷天,硯水結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他還是趕著抄寫,抄完了立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在自己沒有書的情況下,也能讀到很多書。
我國古代學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當時雖然有私人講學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鎮沒有好老師。宋濂成年以后,為了求得更多知識,解決自己存在的疑難問題,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訪名師求教。他背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雪,雪深到好幾尺,腳皮都裂開了,也不以為苦。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當時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講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兩頓粗飯,穿件破棉袍,但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富貴子弟的生活享受;因為在宋濂看來,只有求得知識,才是最高興的事,別的便都不去理會了。
正是由于這樣刻苦勤奮,虛心向老師學習,而且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獲得學問上的成就,成為一代有名的大學者。
董遇“三余”讀書
董遇,字季直,陜西弘農人。為人性情質樸,不善言談,從小喜歡讀書,好學不倦。漢末經董卓之亂,關中殘破,董遇和哥哥季中離開故鄉,到外地去避亂,依靠打柴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每次外出,董遇總是隨身攜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讀。他的哥哥在一旁譏笑他說:“你一個打柴的還想讀書做大官嗎?”但是董遇并不因此而氣餒,還是堅持學習下去,從不浪費時間。
董遇對于先秦諸子中的《老子》一書,很有研究,他曾為《老子》這部書作過訓注;又善治《春秋左氏傳》,著 有《朱墨別異》。 當時魏國的許多讀書人,都聞名前來向他求教。但是董遇卻從來不肯輕易做人家的老師,也不立刻回答人家提出的問題。他常常向來學的人說:“請你先把原書讀一百遍,然后再揣摩揣摩看!”人們有些莫明其妙,董遇便向他們解釋說:“一個好學的人如果真能把原書讀上一百遍,那就一定會明白書中的奧妙了。”來學的人說:“您的話雖然有道理,可是我們哪里有這么多的時間呢!”董遇說:“學習的時間多得很,只要自己肯抓緊,還發愁沒有功夫嗎?一年中有‘三余’,利用‘三余’學習,不是很好嗎?”大家問他什么叫“三余”?他回答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大家聽了,認為很對,都高興地辭去了。
董遇由于能夠從年輕時就刻苦自學,又善于利用時間進行鉆研和獨立思考,路于成為三國時期著名的學者。
范仲淹斷JI劃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時代的著名學者、政治家范仲淹的兩句名言。范仲淹在當時所以能有較高成就,為社會作出貢獻,是與他青年時期的勤奮學習分不開的。
范仲淹年輕時,由于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就一個人跑到吳縣城郊長白山的僧舍中去讀書。他每天晚上,用米煮一盆稀粥,等第二天早晨,粥凝成了凍,就用刀劃成四塊,每日早晚各取兩塊作為主食;沒有菜,就切上幾根野菜莖,加些鹽巴佐食。后世所說的“斷JI劃粥”的故事,就是從這里來的。
關鍵詞:善于引導;閱讀比較;課堂效率;才能
如何培養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才能呢?我認為這要結合文言文本身的特點,要在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達到兩個目的:①熏陶的目的——通過文言文教學,讓學生了解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了解祖國的文化傳統,認識我們民族的道德觀、價值觀及思維方式,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②借鑒的目的——即古為今用,在教學中學習古人的優良品質。如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撓、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豁達寬容、襟懷坦白的人生態度等;以及學習古人的文章寫作技巧及推敲詞語的技巧。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兩個目的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不應該僅局限在疏通字詞、梳理文意上,而應該通過閱讀比較來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提高學習效率。
一、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探討,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加深對作者、作品的理解
選入中學課本的文言文雖然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卻有其相通、相似之處,要么風格相似,要么文體相似,要么寫作背景相似……這就為我們在教學時做比較閱讀提供了方便。
(1)在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閱讀比較,在比較中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冊里,陶淵明的作品出現頻率較高,如上冊中的文言文《桃花源記》、詩歌《歸園田居》,下冊中的文言文《五柳先生傳》、詩歌《飲酒》,這些作品給我們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比較的資源,所以在教學《五柳先生傳》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把陶淵明的形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作者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可窺見生機勃勃,寧靜祥和的農村美景,那里是陶淵明心靈的歸屬,通過這種閱讀探討,學生對《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的:“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會有深刻的體會,正是基于這種體會,作者淡泊名利、率真自然的人格魅力便容易被學生所品味,陶淵明的人生內涵具有極強的超越性,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強大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或許能受到影響。
(2)在不同作家的類似作品中閱讀比較,在比較中品味古人的處世態度。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中,有幾篇“記”:《桃園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這幾篇“記”雖然主題不相同,但都是寫景,并在寫景中表達情感的文章,所以教學時,可以把它們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探討時注重寫作背景、課文主題的比較。在比較閱讀中,學生不難發現四位作者政治態度有很大的不同,陶淵明回避現實,欲求淡忘;范仲淹知難而進,以天下為己任;歐陽修寄情山水,以樂驅愁;袁宏道無意仕途,縱情山水。在閱讀比較中,作者都“樂”,但“樂”的本質卻不同,陶淵明、袁宏道的“樂”是一種自得的田園之樂;范仲淹的“樂”是先憂后樂,憂國憂民,立意更深;歐陽修的“樂”是與民同樂,表明他心中有百姓。同時,“樂”的形式也不同,陶淵明、袁宏道的“樂”是灑脫的,是超脫仕途的;范仲淹、歐陽修的“樂”是沉重的,是心存天下百姓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們不同的處世態度呢?這就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從背景入手去探討,在探討中學生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陶淵明生活在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晉宋易代之際,雖有濟世情懷不能施展,于是他不得不回避現實,歸隱田園;袁宏道所處的時代宦官專權、政治腐敗,他寄情山水,逃避現實,他們兩人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選擇在逃避中寄情山水。范仲淹、歐陽修都是因為政治改革失敗被貶,但仍關心百姓,心懷天下,因為他們生活在社會相對穩定、士人學子人人自奮的北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們不管自己處境如何,仍存有積極進取之心。
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探討,能開闊學生視野,并有效培養學生思維素質,提高文言文課堂效率。
二、在課內與課外的比較中,開闊學生視野,拓展文言文文本內涵
文言文教學,不應只局限在課文之間的比較,應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延伸至課外,甚至日常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融入文本的學習中,才會學有所獲。
如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在誦讀、疏通文意的過程中,學生就能體會到作者宋濂學習條件很差:借書之難、求學之艱、生活之苦,但他仍然想辦法克服困難,刻苦求學,最終學有所成。這種苦學的例子比比皆是,可學生只注意字詞句的翻譯,而忽略了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內與課外的比較,自然而然,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便一同進入了課堂。這就很有必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比較:“與宋濂相比,你們在學習上有哪些優越性?”在比較中學生發現自己實在太幸福了,暗自慶幸自己沒有作者那么可憐,“其實你們也有自己的可憐之處,就是優越的環境讓你們缺少刻苦磨礪的經歷,對比之下,你們應該知道該持有怎樣的苦樂觀呢?”學生似乎醒悟:“我們應珍惜優越的環境,刻苦學習。”正是在這種比較中,學生較好地融入了文本之中。
再如,在教學《馬說》探討“懷才不遇”這個問題時,我進行了拓展延伸:如果你懷才不遇,你會學下列哪位古人?說出原因。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章;B蘇秦:懸梁刺股發憤成才;C韓信:另尋明主創大業;D陶淵明:歸隱田園其樂悠悠。韓愈、陶淵明,通過課內文言文學習,學生是有所了解的,但韓信、蘇秦,對課外知識不太豐富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這就要求學生立足課內時,還要對課外某些人物的某些經歷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進行比較,所以在這種課內與課外的比較中,學生的視野得到了開闊,對文本的內涵也能加深認識與理解。
文言文課堂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較容易悟出一些道理來,能夠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才能。在文言文教學中,能做到在比較中閱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必能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巧元.新課標下的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
一、運用對比論證
本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比論證,作者通過對比突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吃的方面,“廩稍之供”與“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對比;穿的方面,“裘葛之遺”與“袍敝衣”對比;讀書方面,“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行深山巨谷中”對比;老師方面,“有司業、博士為之師”而且“未有問而不告”與“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且“未嘗稍降辭色”對比;書本方面,“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與“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對比。這些對比之后,自然得出了結論: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如不能學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質之卑”的問題,而是心之不專的問題了。
就文章的內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苦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作者簡潔生動地敘述了自己早年的經歷:幼時酷愛學習,但因家境貧寒,無書可讀,只得向人借閱。借到書,即使在嚴冬季節,也要自己動手抄錄;為了取信于藏書之家,到期一定歸還,可見得書之難。年長以后,仰慕圣賢的道統,渴望名師指點,但又并非容易的事。為了求師,不顧寒冬烈風,負篋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膚皸裂。生活上,自己則甘于貧苦,自得其樂。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敘述了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生活。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不斷地克服困難,最后才功成名就的。筆墨酣暢,說理透徹,為下文的對比蓄滿了氣勢。接著,有針對性地指出了太學生的優越條件:“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有教授相伴,有豐富藏書。這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結論只有一個:學業道德上能否長進,取決于自己主觀上是否努力。確鑿的事實,強烈的對比,得出了無可置疑的結論,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后,又交代了寫作的緣由和宗旨。
就文章的寫法而言,除全篇主體結構進行對比之外,在具體敘說的過程中,又處處予以對比。在敘說自己勤苦求學的生活時,作者又以主觀上的勤奮與客觀上的艱苦作對比。譬如,寫讀書需“手自筆錄”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寫求師時,師嚴而禮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寫求學時,不辭勞苦,困難愈大愈見其志堅;寫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與自己的袍敝衣作對比;在寫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時,又以客觀條件與主觀上的努力程度作對比……
作者以鮮明的對比分辨事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而在對比中,又可看出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毫無單調、呆板之感。加之措辭委婉,如話家常,表達出一種懇摯的感情,自然會親切感人,催人奮進。
二、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一、培養閱讀能力,要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一是課前導語激發興趣。學習新語文之前,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文體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短小精悍,妙趣橫生的導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趣。導語既可以是有關作者的故事,也可引用詩詞、成語典故、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好的導語象磁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象重錘,撞擊著學生的心靈;像鑰匙,開啟著學生的心扉;更象是給學生通向課文架設的一道橋梁。
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唐朝詩人孟郊寫過一首著名的詩作《游子吟》,詩中把孟母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復雜微妙的感情凝聚在密密縫衣這個動作上,非常感人。這說明,寫人只要抓住感人的一點,寫的集中,寫的詳細,就會引起讀者的共鳴。你不是也想用自己的文章打動別人,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就可以教會你這一點,你不妨讀一讀。”這樣,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為成功閱讀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課中拓展激發興趣。根據中學生求知欲旺盛的特點,在講課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適當對課文內容加以延伸,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可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在講《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當講到宋濂青少年勤奮一節時,我就給學生講祖狄與聞雞起舞、孔子與韋編三絕等刻苦學習的故事。由課內到課外,學生覺得很新奇,閱讀的積極性當然就提高了。三是課后朗讀激發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每節課結束時,都要搜集與課文有關的佳文,讀給學生聽。由于讀的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內容豐富,充滿趣味,再加上抑揚頓挫,繪聲繪色的朗讀,能使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他們會覺得一本好書有這么大的魅力,讀書是多么有趣的事,漸漸地他們會覺得只聽老師讀已經不過癮了,自己得找本書讀。讀的時間一長,閱讀的興趣就大大提高了。
二、培養閱讀能力,要善于啟發學生質疑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由此可見,學生有疑問是正常的;古語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這就充分說明質疑的重要性。愛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紹經驗是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是喜歡尋根究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可是傳統教
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留下余地。往往是課堂上教師精心設計出許多問題,做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圈套里鉆。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某老師在課堂上畫了一個月牙狀的東西,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紛紛發表意見:鐮刀、豆角、發夾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師說:“你們都錯了,應該是小船。”聽課者無不嘩然。試想:在如此重重束縛之下,哪個學生還敢疑?哪個學生還敢說?長此以往,學生豈不被培養成為一個沒有自己思想的木偶人?
所幸的是,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老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強調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要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內合作解答。這樣學生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沒有了師道尊嚴,學生便敢大膽發言了;沒有了老師的大問小問,學生的質疑聲反而多了;沒有了標準答案,學生的回答也豐富多彩了。這樣的課堂,老師輕松了,效率卻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
三、培養閱讀能力,要加強課外閱讀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理念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3-026-01
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中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我們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么呢?初中語文教師在哪些方面要作一定的轉變,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呢?
一、創新語文課堂改革,要求教師是教材資源的開發者
語文課是一門極富有情感、極其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課程。新課程對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所以,教師要學習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語文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語文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它圖書、報刊、網絡等。”或“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如我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就設計了六個問題:
問題1:開篇點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問題2:文中選擇了哪些典型事例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問題3:文中將自己的學習條件與學習態度、自己的生活條件與同舍生的條件、教師的教學態度與自己的求學態度進行比較,請你作簡要分析?問題4:請你寫出兩個與勤學有關的典故?問題5: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談自己刻苦學習的經歷的?問題6:宋濂的求學經歷,告訴馬生什么道理?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
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展開自主學習與探究,教學效果特別明顯。根據語文課程開放性的特點,教師應樹立大教育觀,把學生的成長看作是一種社會責任,充當學生活動空間的拓展者,讓學生從生活中參與語文活動課程,然后把自己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成長。新課標也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多媒體教學技術,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不斷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的新動向,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
二、創新語文課堂改革,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不少學校采用導學案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預習、上課、復習三者有機的統一,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時,我采取了“導學案”的形式,以七個問題進行組織教學:
(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這首詞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2)上闋寫什么?寫了哪些景?下闋寫什么?抒了什么情?二者如何聯系的?(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語句?(4)懷念子由體現在詞中哪一句?(5)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6)作者是如何運用聯想和想象的?(6)怎樣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7)讓我們從古人筆下的優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現實環境中來。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與苦悶時,你是怎樣面對的,或你將怎樣面對?通過課前自學,課堂提高,課后固學等環節的調控,有助于以學定教,開展分層教學,降低數學學習難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學案導學”是師生共建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也只有教師的精心組織才能推進小組合作的有利開展,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創新語文課堂改革,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老師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者的含義是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經驗,引導學生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四、創新語文課堂改革,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