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自然的規律

大自然的規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自然的規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自然的規律

大自然的規律范文第1篇

莊子說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自然孕育了人類,同時也孕育了萬物,萬物皆有生命,但是人類自身在發展的過程中并不完全這樣認為……

人類處于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創作了藝術,藝術對自然的描繪稱謂風景畫。傳統的風景藝術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人們對自然的重新認識,自以為是世界主宰者的人們從而對大自然進行肆無忌憚地開發利用,甚至破壞與掠奪,使人類共有的家園遭到無法平衡的損傷……

森林的破壞,沙漠的延伸,大氣的污染,草地的縮少,資源的耗竭,能源的危機,物種的滅絕,水土的流失,生物圈的混亂……人類已面臨難以破解的困境。如何面對自然?自然與人是怎樣的關系,這給當代風景藝術提出了不容回避的問題,藝術作為人類思想的結晶,富有極強的精神指向與價值取向。它的思考給藝術家帶來極大的困惑。

老子講過“萬物莫不尊道”規律是天然的法則,是不可違背的,人是萬物的一份子,倘若人類不按自然規律法則辦事就要受到自然的懲罰。

老子也曾提過“道法自然”,這絕非是對自然的模擬和再現,而是指出自然界萬事萬物運行中所揭示的規律,自然規律在行事中傳播顯示各方位的種種信息,藝術家應從中啟悟天機,激發熱情,關注有關美學方面的諸如:秩序、空間、節奏、虛實、結構、構圖、色彩、光影等各種因素,所謂吸取天地精華,引發藝術靈感,我國大畫家石濤說過“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子神通而跡化也”。藝術家的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強調自然景象與畫家心靈交融互滲,從而形成風景映射的境界。

要成為一名風景畫家就不能離開大自然,只有通過自然才能表述藝術家的情懷,只有身處大自然的環境中,拿起畫筆用我們的思想、情感、技能,將顏色在畫布上與自然溝通時,我們才能對自然的精神真正有所了解,實地寫生是接近自然的最好途徑,我們要堅持寫生,大自然是藝術家最好的教師。

大自然的規律范文第2篇

人的均衡食物十分重要。人所吃的包括了動物、植物(含水果)。歸根到底,所有食物的組成元素都來源于土地。但是,自從二十世紀50年代起使用了化肥而不用人畜糞尿之后,人類主要食物來源的耕地便逐漸變質了。最顯著的表面現象是,化肥、農藥和工業污染不斷增加了有毒元素,因其對人們健康的危害顯而易見,所以也經常聽到一些聲討之音。然而,筆者認為更加嚴重又極端隱蔽的禍害是,耕地里對人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有用元素,很多已經是逐漸減少了。雖然化肥、農藥能使田螺、魚蝦立即斃命,但對于大塊頭的人來說還是不會立刻就怎么樣。可是,深藏不露的暗箭才是人類真正自我滅絕的致命毒招哩!當然,耕地逐漸變質惡化的狀況并非中國特有,應該是世界性的。但是,由于中國的人口比較密集,耕地惡化趨勢就可能更快些了。請大家細想一下,人吃進去了健康所需要的11種宏量元素和十幾種微量元素,排出了吸收不完和分解了壞死細胞所匯集而成的,幾乎同樣數量的各種元素(出汗另排走少量東西)。人吃了一輩子東西,到頭來也還依然只有一具身軀,這就說明了吃進的和排出的在物質元素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在二十世紀50年代之前,古代農夫都勤勞地將人畜糞尿作為肥料,當成寶貝一樣,完完全全地歸還給了耕地,所以生態平衡也就自然而然地維系了下來,幾千年都一直保持著生態的良好狀況。在那之后,卻因“科技進步”反而逐漸將生態平衡的鏈條切斷了。顯然,這是人類缺少對于大自然規律的認識智慧所做出的無知和不文明行為。雖然人類自己以為是“科技進步”,但實際效果無異于制作冰毒等,所不同的只是化肥的禍害十分隱蔽而已。長此下去,實在是等于人類不斷在為自己慢慢地深挖墳墓啊!

二、二十世紀50年代之后的生態平衡逐漸斷裂的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至今正好已經60年了。在60年前的嶺南水稻田里,到處是田螺、魚蝦、青蛙,那是原汁原味的生態平衡。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化肥之后,生態平衡的鏈條就逐漸斷裂了。今天,農田里不僅再難以見到田螺、魚蝦、青蛙之類,而是土壤板結,害蟲肆虐,農作物變種,必須不斷更新品種才能有較好收成。為什么生態平衡的鏈條會斷裂呢?怎么能歸罪于化肥呢?我們先看看化肥使用前后的突變情況就可以明白和信服了。筆者從小經常跟隨著自己的老農父親到田里干活,直至解放后的合作化,自己便成為農活里手,樣樣能干,也知道了不少田間事。記得那是在六十年前,也正是在農村合作化的過程中,突然聽說是新出了“肥田粉”啦!買一小點(可能一兩斤吧)就可以像撒胡椒粉那樣肥上一畝田,何必那么辛苦地肩挑糞肥水下田呢!唉!人就是天生有懶根,能舒舒服服過日子,誰會不要呢?化肥的效力也確實厲害,既保住了稻谷照樣收成,又養懶了人,卻把田螺、青蛙、小魚、益蟲……,一概滅絕。記得開頭的一兩年,凡是施過化肥的田就見不到田螺了,田里倒是多了許多空的螺殼。幾年后,幾乎所有田都不見田螺了,也沒多少小魚被曬死,又沒多少田雞可捕捉了。后來便是害蟲肆虐,夜里到處挑燈捕蟲還頂不住。當然啦!沒了益蟲,害蟲不兇殘才怪哩!于是呼,生產隊全面噴灑了“敵敵畏”。再到后來,又聽說普通農藥都不靈了,便開始用了什么“1605”,據說是德國法西斯發明的。那東西很毒,自告奮勇去噴灑的人,大熱天里也要全身長衣長褲,包頭裹臉,干一天就可以得到好幾個工分哩!上面已經講了化肥的三大“功績”:代替了糞尿肥,養了懶人,滅絕了魚蝦和益蟲。可是,更加根本的是,土地都變質了,板結了,哪里還有什么腐殖質可言呢?以往收割早稻時,一腳踩下去就“咕咕”響,直擠出了很多氣泡。現時的稻田里,腳踩下去,既無聲息,也硬邦邦。從此,害蟲越來越猖獗了,農藥越用越多了,生態平衡的鏈條斷裂了!

三、現代人的所作所為等于逐漸使自己毀滅

悲呀!養活健康人需要均衡的營養,要莊稼長出好果實也需要充足的多種物質元素嘛!幾十年都只憑借著那么一點兒化肥,土壤里哪里還有那么齊全的有益元素呢?恐怕化肥的這個“功績”才是最“偉大”的吧!雖然化肥、農藥等對人體也確有些直接的毒害,但如果體質好,內臟功能好,身體就會自己解毒、排毒。可是,如果人得不到均衡的營養,找不到必須的物質元素去制造和替補軀體和各種器官的特殊細胞,軀體和器官功能就日益下降,哪里還有什么能力去解毒排毒和抗拒疾病呢?不病才怪哩!當然,只要氮、磷、鉀三種化肥充足,稻米、小麥、番薯……,一切莊稼照樣生長,也有收獲。問題是想要地里長出怎樣的食物,又要吃食物的人長成怎樣的人。健康的人體需要11種宏量元素和十幾種微量元素參與新陳代謝,天天要制造出各種新細胞去替補老死的舊細胞,每天都在消耗掉各種元素。目前的農業情況是,化肥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光合作用使作物生長,又從水和二氧化碳得到了氫、氧、碳三種元素。所以,作物能長期得到的就只有氮、磷、鉀、氫、氧、碳6種元素,健康人體所需要的11種宏量元素中,還缺乏硫、鈣、鎂、鈉、氯5種。至于其它的十幾種微量元素,耕地里就更加逐漸難以找到了!耕地里整整有20種重要的人體組成元素在不斷地減少!現代人只要求地里長莊稼,卻不給地里全面補充各種元素。結果,同一個品種的稻米、番薯等糧食雖然一樣有收獲,卻變得越來越不香,產量也可能越來越少,又越來越怕病蟲害,農民稱之為“變種”了;只用化肥所種出來的菜就既缺菜味又多苦澀;不施有機肥的水果,過些年后也“變種”了,連最久負盛名的廣西沙田柚也會變得干瘦又不香甜;用單調的飼料喂養出來的農場雞、豬,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農家放養的雞、豬的肉鮮嫩可口;不注意營養均衡的人,其健康也必定越來越差,各種疾病不請自來。似乎很健康的年輕夫婦想要孩子,卻不知道怎么就生不出來,是不是基因也出問題了呢?不知道癌病患者怎么就越來越多……。這,就是當前生態平衡狀況所導致呈現出來的現象。而且,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是世界普遍現象,是地球全人類絕種趨勢所最初呈現出來的征兆。化肥、農藥、工業污染,它們滅絕了小生物,雖然罪證確鑿,其害處讓人人都眼見心明。可是,對于維系人體健康的物質元素的逐漸缺失所造成的長遠危害,人們卻毫無感覺,連專家們都還在吹捧和感謝化肥所做出的“貢獻”,可見軟刀子殺人是何等隱蔽陰險啊!這才是讓全人類逐漸斷子絕孫的毒招哩!現代人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借助于大自然的屠刀不斷地殺著人類自己的子孫后代。

四、大自然的地球生態規則的辯證機理

自然規律指整個宇宙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大自然對于地球生態環境又有具體守護的嚴厲規則。人類如果缺乏認識大自然的智慧,有意無意地破壞了地球生態環境,就違反了自然規律,是對大自然犯罪,就必然要遭受大自然的懲罰。有人誤認為地面上的野生動植物就是生態環境,須知那些都只是大自然后期才請來的生態環境客體而已,人也是客體。生態環境不應該是只對人而言的,是對著地球上整個生物圈而言的,是生物最根本的共同的原始環境。土地、陽光、空氣、水,四項合一就總稱為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基礎條件。地球表面上的土地,是大自然經過高溫的鍛造和億萬年的風雨淘洗出來的,是生成各種生物的基礎,也是生物各個種群賴以安身生活的地方。所以,維持上述意義上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才能真正維持生態平衡。生態環境是生物圈所有各個種群的共有環境,任何種群有破壞行為,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地球的誕生是宇宙自然規律在非生命領域的運行結果,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則是自然規律在生命領域的運作目標。大自然在地球上創造生態平衡的目的,是為了讓應該生存的生物都自由繁殖。大自然給予地球生物各個種群內外之間的關系所制定的原則是:互相制約,和諧共處,共同維護生態環境。這既是大自然對地球生物圈的唯一要求,也是大自然對于地球生態環境的具體守護規則之一。大自然允許生物為生存而自私,卻不允許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有違反,便通過客體間的“互相制約”原則相互懲罰。若互相制約還無法奏效,大自然會親自動手,從肇事物種的生成材料,即從其身體的組成元素數量方面逐漸減少以實現懲罰,直至最后將其滅絕。這就是大自然維護生態環境的兩條主要規則,是大自然自己歷經億萬年才陶冶出來的,簡單、嚴密,嚴厲。大自然制定生態規則,目標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讓地球上的生物生氣勃勃,呈現出一派繁茂平和的生態平衡景象。首規則是互相制約,可以俗稱弱肉強食。生物各個種群之間,可以各自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以其它生物作為食物來源,這是大自然給予所有生物的權利。為了生存,互相殘殺無可厚非。但是,凡事不能過度,一切野生的動植物種群,你滅絕了它,可能其它種群就會反過來滅絕了你。公雞怕蛇,蛇怕蜈蚣,蜈蚣怕雞。三者同在,你看我,我看它,相安無事,誰也不敢亂動。若少了任何一個就不平衡了。益蟲、害蟲和人類之間,也含有互相制約關系的成分。生物種群之間,就是那么巧妙的互相制約著。人工飼養和種植倒是另一回事,那就是人類的文明行為了。人類正是從學會飼養和種植而開始走上文明道路的,不僅僅是會建造房子才算文明行為。至于在種群內部,互相制約規則當然也起作用。除了個體之間為了各自利益而爭斗之外,某些動物當意識到自己繁殖得太多而食物不足時,母體還會預先毀掉部分幼體。人類的計劃生育也是種群內部的互相制約行為。二規則主要是身體組成元素問題,可以俗稱適者生存。此規則再配合其它的次要因素,如天氣、氣候、地殼突變、海洋災難等,就可以令一些生物個體或種群被自然淘汰。這項規則的執行者是大自然自己。如果是大自然想要淘汰掉的,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人類的某些個體想當好心人去極力保護也是枉然的,除非你代代相傳的永遠創造人工條件去苦心養護它。

五、近代人類不斷破壞著生態環境,某些作為不如野生動物文明

野生動物沒有破壞地面的生態環境,近代人卻通過不斷降低土地、空氣、水的質量而不斷破壞著生態環境,所以人類已經變得不如野生動物文明了,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害蟲雖然與人類為敵,也都沒有破壞地面的生態環境。一切的野生動物吃了自然界的物質,那是大自然的慷慨賜予,是執行了大自然所制定的互相制約首規則。它們從地面上吃了多少東西,都會將原來的物質元素全數的拉撒出來歸還給地面。野生動物在生命過程中所消耗的僅僅是轉化的太陽能,地面物質元素絲毫沒有因野生動物的存在而減少,所以它們完全沒有破壞生態環境。同樣,在二十世紀50年代之前,人類幾千年的發展都只是為了自己過得更好而已,并沒有破壞地面的生態環境,所以大自然都很慷慨地給予支持。人類吃掉了多少動物和植物,大自然都沒意見,還讓人類的文明程度越來越發展。可是近代的人類小聰明就越線越軌了,完全的利令智昏,違反了自然規律。那些現代化的自來水對著馬桶一沖了事,你吃了地面上供給你的那么多的物質元素,就讓其白白地流歸大海,這還不缺德嗎?這還不是連野生動物都不如嗎?于是乎,大自然嚴厲地下發了懲罰令,立即把人類的文明曲線往下撥!害蟲吃掉了莊稼,人類的癌病、傳染病越來越多,暗中又逐漸減少了元素供給,令人類逐漸斷子絕孫……,這一切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懲罰的安排。你破壞生態環境越嚴重和越長久,就給你懲罰得越厲害。人們(特別是農民)都討厭害蟲是嗎?它們可是大自然專門用于執行懲罰措施的忠實使者!害蟲們絲毫都不破壞生態環境!佛教講究報應,筆者不懂佛學,不知道其報應的執行機制如何。但是,在大自然科學這里,用“報應”這個詞來解釋大自然生態的嚴密規則實施過程,倒是十分貼切的。上面所述已經使大自然的報應機制歷歷在目,并非任何難以想象而見不到的天兵神將。

六、生態平衡斷裂的長期后果不堪設想

中國農業生態平衡的開始斷裂,已經60年過去了,再過60年、600年……,耕地里去哪里找回那么全面的各種寶貴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來供給莊稼吸收生長呢?其實,全世界都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開始使用化肥,不良情況都不相上下。長此以往,地球上全人類的子孫后代還能活下去嗎?再過千年、萬年之后,恐龍滅絕的命運,難道就不會輪到了地球人類的頭上來嗎?到了那時,生育功能有障礙的人,恐怕就不是特殊情況,而是一般情況了,因此,說斷子絕孫的結局并非是危言聳聽!由于筆者先悟知了這層道理,便心情沉重,深感有責任喚醒眾人和促成決策層重視。倘若我今日依然心安理得,認為自身已老,事情與己無關而繼續養老休閑,那就少掉了一顆人心,連動物都不如了,完全失去了一輩子做人的意義。這就是我開通了公眾微信號,天天播發《自然與人》書稿的原因。誠望眾人都能對生態平衡問題引起足夠重視。

七、面對生態平衡斷裂的現狀應該覺醒

中國夢!不僅需要很多高樓大夏和優美環境,也不僅需要物質豐富和百業興旺,更需要食物安全,營養均衡,身體健康。中華民族在受盡了一兩百年的屈辱和貧窮之后,能從一窮二白變成今日的豐衣足食,昂首闊步地擠到了世界隊伍的前列,并且敢于有了自己的偉大夢想——中國夢,作為中國人是多么自豪!可是,2015-04-19,有一則微信消息暴露:“為期4天的第28屆‘首爾國際食品產業大展’,15日在韓國高陽市KINTEX落下帷幕。占據60多個展位的中國展區連日來幾乎無人問津,與周圍的發達國家展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展位幾成‘無人區’”。如果這是真實的信息,那是多么令人遺憾哦!食品安全問題應該令國人用心重視了!中國夢,我們的夢,我們要做成功中國特色的夢,要充分發揮中國人的智慧,既讓經濟高速發展,又讓生態環境逐漸恢復過來,讓國人個個吃得放心,讓中國食品樣樣綠色,享譽全球。隨著生態平衡的恢復,除了農業可以照樣豐收之外,還能附帶消滅目前城市和鄉村都糞尿橫流,到處污染的骯臟境況,并且可以省去了大量的污水處理資金。因此,很希望國家決策人將農業的根本治理列入當前的重要國策之中。筆者雖然已經是古稀老邁,還可以,也愿意無償地為國為民獻計獻策,讓全國農業完全恢復生態平衡,領先世界。而且,當新的農肥工程啟動之后,必定可以拉動國民經濟更快地向前發展,挖掘出大量的新商機。

八、認識好大自然就是積德行為

人類以往之所以違反自然規律而破壞生態環境,或許只因缺乏對自然的認識而在無意中發生。至于在人類自己的種群之內,也要像有些動物那樣互相殘殺,甚至比動物還嚴重和殘忍得多,那就是文明人類所明知故犯的野蠻行為了。大自然所制定的地球生物各種群內外的關系原則之中,既是互相制約,又要和諧共處嘛!不論是無意破壞環境,還是同類互相殘殺,都是智慧欠缺的表現。欠缺智慧,就是缺乏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如果能充分認識自然本質的話,大自然賜予給你的是無限量的資源,何必爭搶呢!人類只要能同心協力保護好生態環境并且和諧相處,不要把資源消耗在無端的種群內互斗之中,地球上的人口再翻倍也同樣可以全部過得幸福美滿。如果人類的智慧有足夠大,人類文明是可以無限高度發展的。否則,人類文明曲線已經正在逐漸下滑了!子孫后代危著哩!只有充分認識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使人類文明繼續向新高度發展。當人類充分認識了大自然的本質規律之后,就能夠借助于大自然的無窮動力和能源、資源,去做出偉大的發明創新,就能不斷給予人類創建新文明和幸福生活。否則,如果違反自然規律,人類越聰明就有越多的破壞性發明創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就越嚴重,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也就越厲害。那樣下去,人類必然不可避免的逐漸走上了滅絕自己整個種群的道路。因此,可以這么說,認識好大自然就是積德行為。多一個人認識了大自然的本質,就多一份保護生態環境的正能量,也就是為大自然多積了一份德。這是在積大公德,不是在為你自己積小功德,意義不同。

九、中國應該豎起人類文明新道德的大旗

大自然的規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態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9)03-0035-05

生態哲學認為,自然界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人類在人與自然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應該對規避自然災害、保護自然環境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在當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特殊時期,要努力防止出現歸罪于大自然的社會心理,積極引導人們重視認識自然規律,密切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預防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共同發展。

一、生態哲學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自然和人的關系中,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是主動者,而自然是對象;或者說,人是最終目的,自然是工具。人的主體地位以及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目的和手段的關系上,人是目的,自然是手段

目的與手段是一對古老的哲學范疇,認為,人是宇宙中惟一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事物,是主體作用和客體價值的統一體。相對于物,人是目的本身;相對于人自身、他人和社會,人是目的與手段的具體的、歷史的和有機的統一。生態哲學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相對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人更重要、更根本,人是目的,物是手段;人首先作為一個“類”同自然物、動物相區別;人作為萬物之靈,處在中心和優先的位置,扮演主體的角色。強調人是目的,意味著不能把人當作物或僅僅當作手段來利用,而要尊重人之為人的尊嚴,滿足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同時,引導人們從單純追求物欲的滿足轉向追求自身發展。[1]

2.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反映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象性關系

從哲學價值論的層面看,人是勞動的產物,是自己所建構起來的價值世界的中心,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而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和實踐的客體對象。作為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就是對自然界的改造。自從人類產生后,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實踐活動,無論是涉及自然環境還是拓展到自然環境以外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都是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目的。人類總是根據自己特有的視角、方式和需要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認識范圍和實踐范圍是以人類為中心向四周不斷延伸的。人之所以能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就像馬克思所說,是因為人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是一種能動的存在物。人類通過生產實踐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物加以社會歷史的范疇,變成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成為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

3.從價值關系來看,人和社會是主體,自然界處于客體地位

生態哲學認為,在主客體的價值關系中,主體的人是價值的中心,是能動的主導方面,作為客體的自然界處于被改造的從屬地位,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客體,是人改造、利用的對象。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是人為了不至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的人的身體。其次,自然界是人類思維和意識的反映對象,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寄托物,是自然科學和意識的對象,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再次,人是自然價值的主體,并且這種價值主體的目標是全人類的整體利益,這是由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所決定的。不論是從個人、群體、地區、國家、民族以及全世界乃至整個人類,都有不同層次的利益鏈條與自然相連結。復次,人與自然的勞動實踐關系論說明了,在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社會為主體,自然為客體。人化自然日益成為人類生存的直接基礎,社會化大生產使自然力從屬于生產過程,成為社會勞動因素,自然界日益成為人類學的自然界。同時,自然與社會相互影響,自然史和人類史彼此相互制約,但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對人和自然的關系發揮著主導作用。最后,既肯定人的價值主體地位,也承認自然的價值。人類優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其他,不在于人類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在于人類是評價價值的主體。所謂自然價值是相對于人類而言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自然價值的源泉。

4.人的主體地位并非意味著人類在自然面前可以為所欲為

為了實現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目的,人類社會必須尊重自然界對于人類社會的先在基礎地位,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第一,自然界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唯物辯證的自然生態發展規律。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形式有自身獨特的、至今人類還沒有完全認識、更無法進行改造的矛盾,也包含合作,這是工業社會中人征服自然力引起自然對人的報復所得出的必然結論;第二,人類社會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子系統,要通過勞動生產實現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和能量轉換,因此,必須受制于自然的物質循環和能力轉換關系,必須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社會生產,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克服短視的掠奪自然行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和諧發展是實現人類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5.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自然環境同社會環境一樣,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良好的自然環境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著十分巨大的價值功能。人除了正常的社會需求外,還有強烈的生態需求,這是人作為生命有機體的必備需求。良好的自然環境有利于人的成長進步,有利于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的發揮,同時,它也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的和諧。人的生態需求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良好的自然環境正是滿足人類這一需求的重要途徑。它為人們審美提供了客觀的對象,給人營造了美的氛圍,同時,也凈化著人們的心靈世界,從而使人們在價值觀、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一系列領域發生革命性的變革,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6.人的能動性決定了人是自然整體價值的保護者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這樣的闡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67-168。這表明,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中,人既是能動者又是受動者。人作為能動者,是惟一的單方面的溝通者,通過實踐來改造自然和認識自然;而人作為受動者,其實踐和認識活動是受自然規律和歷史條件制約的。人類不能為了單純滿足自身利益而凌駕于整個自然之上,完全不顧生態平衡去改造自然,以損害自然環境為巨大代價換取短暫的經濟增長,盲目而過度地劫掠自然。因此,人類的主體性不僅包含人作為認識、實踐的主體對客觀的主動、主導、自主力的肯定,也包括主體對這些能力的自控、自制以及對其活動結果正負效應的自省、自責和責任。所以,人類要善待自然,因為這同樣是善待人類自身,而毀壞自然就是自我毀滅。人不但是自然整體價值的開發者、受益者,更應該是自然整體價值的保護者。

二、樹立深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思想意識

面對博大精深的大自然,人類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人類需要深刻反思在利用改造自然過程中的有恃無恐、任意作為,需要反思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尊重和侵害大自然的觀念和行為,深化認識自然規律,努力適應自然規律。

第一,盡管有工業社會強大生產力的支撐,人定勝天仍遠未實現,人類要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根據生態哲學中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同時能動的人類也受自然的制約和限制的論斷,可以判定,“人定勝天”只具有相對意義。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充分證明了自然界對于人類的基礎作用和規律性約束。“在人類的物質生活,以及人類的歷史和人類意識的進步史中,自然界對于人類來說始終是一個能動的伙伴。由人類自身所推動的自然界的變化,反過來會決定人類歷史發展的可能性及其界限。森林的持續性、土壤形成的周期、特定種類人口的增長模式以及氣候的變化,都是自然界之‘弱規律性’,或者說自然界的無規律性、相對性和絕對自主性的明顯例子。”[3]而且不論生產力有多么發達,生產方式多么先進,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有多高,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受自然客觀規律約束的基本關系都是存在的。當前,人類社會的工業文明仍然無法掩蓋自然對于人的第一位關系,也沒有改變自然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支撐或制約作用,卻反證了自然資源和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不可或缺。人類永遠生活在大自然的母體中,人與自然應該是統一協調的關系,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統治與被統治的對立關系,人類一時一刻都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生存,更不必說可持續發展。對于自然界,人類最明智的選擇是保持適度的敬畏之心。我們必須糾正妄圖征服自然的反人性心理,樹立與自然界同存在、同發展的理念,深入認識自然,主動適應自然,自覺與自然界和諧。

第二,盡管自然科學發展迅速,但自然規律奧妙無窮,人類要時刻保持對大自然的謙虛之意。盡管人的思維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無限和有限的統一,自然科學具有發展的無限性,但自然界具有按照自身規律、以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方式而辯證發展的特點,仍使得人類在認識和利用自然方面任重道遠。自然界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不是凝固的,而是發展的;不是暫時的,而是歷史的;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這是我們對自然界應有的正確意象。當代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卻只是滄海中之一粟。我們對于自然界的科學認識,僅僅是致千里中的跬步,還有無數的規律需要進一步的挖掘和研究。尤其在天文、地理、地質、生命科學等方面,還有很多未知領域。面對大自然博大精深的規律系統,人類需要保持謙虛態度,需要進一步深化通過科學發展認識自然的共識,要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科學在促進人與自然共同發展方面的價值。

第三,盡管自然界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源泉,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足夠的回報,人類對大自然要有感恩之心。根據自然觀,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是自然界分化的產物,人的形成是從猿到人的轉變、人類逐步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過程;人的肉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的思維和意識歸根到底是自然界的產物――人腦的產物;在理論領域,自然存在作為自然科學和藝術的對象,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和精神食糧;在實踐中,自然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另一方面,勞動加上自然界是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表現為: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前提,自然是人勞動生產的第一個客觀條件,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勞動過程的要素基礎,自然的生產力――自然條件影響勞動生產力。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類應該承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價值和貢獻。

但是,在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人的主體地位和眼光的短視性與局限性,人的需要、欲望、主體地位、發展條件得到過分的強調和尊崇,人的能動性得到過于張揚的展示,而大自然沒有得到人類應有的尊重,卻受到人類社會的統治和侵害;自然界的規律、客觀性、發展需要沒有得到人類應有的補償和反饋,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文明并未能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而同步,相反,卻愈加萎縮。到頭來,當自然系統承受不了人類發展的重負的時候,又會把惡果反饋給人類自己。忽視生態文明發展的人類社會文明的成就,最終卻成為人類發展的桎梏。

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大自然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永遠是人類的母親。面對大自然的養育之恩,人類應該永遠保持感恩之心,而不應像淘氣的孩子那樣對母親任意索取而不思回報。

三、堅持自然倫理和環境價值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自然災害給我們的生存發展造成了極大危害,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音符,也是人與自然的非常態關系,人與自然之間占據主導地位的應是和諧相處。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掌握著人與自然相處的主動權,要自覺促進人與自然的共榮。

首先,從自然倫理角度看,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不能僅僅表現為單純的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而要表現出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物質嚴重匱乏,自然條件極端惡劣,人類對大自然非常敬畏,認為自然現象的背后有神靈在支配。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克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們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4]到了近代社會,以蒸汽機為標志的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理”不僅使自然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人類從中取利,而且使機械聯結為互相連貫的系統,不停地為人類社會的需要而運轉。在短短的時間內,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工業產品,使人類的財富倏忽之間增加了許多倍。迅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成就使得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向了對抗和分離。在這種對抗和分離下,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面臨著枯竭的趨勢,自然生態平衡嚴重破壞,地球越來越不適宜人類生存。人的異化導致大自然異化,反過來,又深化了人的異化。

總結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我們發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著眼長遠,才能實現穩定有序和諧的發展。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提出要“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對“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5]。人類要深刻反思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忽視,拋棄傳統工業社會那種人類與自然對立斗爭的哲學,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主體和客體統一的關系,充分預料到以人為中心發展道路的風險性,矯正強勢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導致的粗放型發展道路的做法,借鑒弱勢人類中心主義的合理觀點,警惕與大自然漸行漸遠的人類發展趨勢,在實現社會發展的同時,尊重大自然的存在理由,增強人與自然的友誼。

其次,從自然價值角度看,要克服忽視自然資源與環境價值、日漸疏遠自然的傾向,樹立自然環境價值觀,保持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強調勞動對于人類形成、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根本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自然界在人類社會生產中無法替代的基礎作用――“上衣、麻布等等使用價值,簡言之,種種商品體,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種不同的有用勞動的總和除外,總還剩有―種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礎。人在生產中只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因此,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6]但是從近代以來,“大生產――應用機器的大規模協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風、水、蒸汽、電大規模地從屬于直接的生產過程,使自然力變成社會勞動的因素”[7]。從此,人化自然代替真正自然成為人類最親密的生存發展伙伴。對此,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2]128-129但是,人類在利用改造自然、通過勞動把自然物質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社會物質財富的過程中,過分強調了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作用,而忽視了自然資源和環境在社會生產中的價值。由于科學發展與生產技術進步,人類掌握了大量自然物種的再生產規律,甚至能夠改變物種的基因,從而越來越能夠擺脫自然環境約束,通過模擬自然環境進行人工生產,比如大量的人工種植、人工養殖、良種培育、轉基因食品,等等。由此,造成了人類不依賴自然而通過人化自然實現自身生活需要的滿足,也造成了越來越脫離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時尚,這就阻隔了人與真實自然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系。不論是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選擇,還是從人類進化和發展的層面上看,人類都有與大自然漸行漸遠的趨勢,這是極為短視和危險的。不論科學技術如何發達,人類都離不開環境在物質和資源方面的賜予。在安然享用自然提供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人類應該還自然一個公道,給予大自然的付出以價值確認和應有的尊重。

最后,從社會發展模式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努力規避自然風險。大工業生產的道路,只著眼于社會生產系統內通過勞動把自然資源轉換成為人類所需物品的效率,而沒有考慮到自然界自身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關系。而且,大工業社會生產的硬性切入使得自然界這個循環系統被阻斷,導致了日益嚴重的自然環境危機。這種忽視自然界系統循環發展規律的生產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續的。人類要自覺調整這種發展方向,就需要承認自然資源和環境在社會生產中的價值和地位作用,調整社會生產運行方式,對于自然界的物質付出給予物質形態和能量轉化上的補償,也就是,排放給自然界能夠吸收接納的合格的人類廢棄物。

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基本的國情特點看,一方面,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艱巨任務,并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我國人口、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不可能再走傳統的工業化路子,而只能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為此,就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遵循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能量轉換和平衡的基本原則,把關于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價值實現的規律擴展到人與自然界的循環中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人類社會生產與自然界循環再生之間的協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樹立自然理念和生態意識,樹立整體、系統和聯系的觀念,建構新的自然資源觀,形成新的生態價值意識、生態憂患意識和人與生態共存意識,深刻認識自然資源存量的有限性、分布的地域性、結構的有機性和利用的非逆性等特點,樹立新型的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同時,要高度重視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在重大生產建設的戰略部署中,重視預測和分析大自然的影響,借鑒世界各國建立先進的自然災害預警和防范制度,努力建立規避自然風險的實現機制,在尊重大自然規律的框架之下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翠華.人是目的與手段的有機統一[J].教學與研究,2007(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3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518.

大自然的規律范文第4篇

今天下午,我們四(3)班舉行了綜合性學習匯報會,匯報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

老師要求同學們自告奮勇上臺講述,首先是我們的宣傳委員曾湘宇慧同學,她告訴大家,科學家通過對蒼蠅研究,仿制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從電魚到伏特電池……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有的驚奇地瞪著眼睛,有的似乎在思考。艾則孜同學告訴我們通過蒼蠅的眼睛,發明了蠅眼攝像機;你看楊世倫同學著急的樣子,瞪著眼,張著嘴,半站著身子,老師笑了,指了指他。他高興的站了起來,告訴大家,通過模仿鷹的滑翔的技巧,發明了滑翔;通過利用蝙蝠和海豚的聲波探測,人們發明了超聲波雷達。

……

大自然的規律范文第5篇

眾所周知,中醫起始于原始社會,逐步形成于春秋戰國和兩漢時期,在漢代以后全面發展。前有神農嘗百草,開始了人們對中草藥的研究;后有古代哲學思想指導中醫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堅持“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等理論;還有中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的產物生命活動具有生物學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見,中醫學是在大自然中產生與發展的。

相傳,在神農時代,人口碑漸多,炎帝就教人種植五谷,以充腹饑。據說那時有一只周身通紅的鳥,銜一株九穗谷飛過天空,谷粒墜落在地,炎帝揀起種在五谷臺邊土地里,后來便長出高大肥碩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為五種,分別起名為稻、黍、稷、麥、菽。谷粒味美可口,天下人爭相種之。后來神農還曾親嘗百草,發明草藥,為人治病,被尊為祖國醫藥的創始者。《綱鑒易如錄》記載:“民有疾,未有藥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 ,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自此始矣。”傳說炎帝還有一條神鞭,名叫赭鞭,鞭打各種藥草,就能顯示藥草有無毒性,功效如何,寒性還是熱性,據此取有用的藥草為人治病。到了漢代,漢人托名神農著成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書中收載藥品3065種,系統地總結了漢代及漢以前藥物學理論知識。該書根據養生、治療和有毒無毒,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根據功效分為寒、涼、溫、熱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的“七情和合”等藥物配伍理論,為后世中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的藥物以及相關理論知識都是先輩們不斷探索而來,更是大自然的饋贈。

大自然是神奇詭異的,威力無窮的,其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都無不給人以豐富的聯想乃至于靈感。許多中醫學知識正是古人通過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長期觀察而逐漸地摸索和總結出來的,其中不乏在實踐中向自然學習、效法自然的結晶。比如《內經》中提到的:“提攜天地,把握陰陽”;“法則天地”;“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春氣之應,養生之道”,“夏氣之應,養長之道”,“秋氣之應,養收之道”,“冬氣之應,養藏之道”;“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等觀點每一個與自然都有著莫大的聯系,是中醫效法自然的體現。

《內經》中還把天地、上下、陰陽、氣血、左右、水火等,統統包容在一起來論述人的生理、病理,并據此來指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它把人體的任何一個“藏”(比如肝),都已經融入到了整個的自然界,而成了其中的一份子。因此它說: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又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這個“得道”的“道”,就是自然法則和規律,是《內經》主張我們應當遵循和效法的。孫思邈也說過“太上畏道”,也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敬畏自然,你才會去模仿自然,效法自然。這些無不在告訴我們中醫與大自然密不可分。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說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其中有一條便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許多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如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其相關因素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與自然的息息相關,對自然的依存與適應關系稱為“天人相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苑县| 兴化市| 中江县| 涡阳县| 弋阳县| 巴南区| 米泉市| 中山市| 南岸区| 罗平县| 元江| 玉门市| 崇文区| 平遥县| 阜南县| 洛阳市| 綦江县| 江川县| 卢氏县| 上林县| 金堂县| 汝阳县| 黄骅市| 阿克苏市| 长沙市| 孝昌县| 洪湖市| 琼海市| 衡阳市| 勃利县| 龙胜| 庄浪县| 郑州市| 鄂州市| 静海县| 贵溪市| 孝义市| 平利县| 都匀市| 鹤峰县|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