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汶川地震的記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趙亞輝著
化學工業出版社
內容提要: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作者曾經在“重走中國西北角”的行程中途經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區,用大量生動的圖片和文字記錄了那里的風土人情、秀美山川。地震之后,作者又第一時間趕赴重災區。重回故地,當日人文薈萃、景致獨特的川西北已是滿目瘡痍,只有在今昔圖文的對比中,讓昨日重現,還原真實的川西北。
地震前后的強烈對比,震區人民的堅強意志,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讓我們對這片不曾關注的土地有了特別的記憶和情懷。正因為如此,我們將本書有限的收益捐助給北川中學“上學之路計劃”,以表達我們對采來的無限希望。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書,是對受災嚴重的川西北最好的紀念。
拓展閱讀:
越亞輝,《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記者,第17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多次參加重大和突發事件的現場采訪和報道,曾隨遠望號航天測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災區搶救重傷員,赴印尼班亞齊采訪印度洋海嘯重災區,跟蹤2005珠峰測量行動超過百日……
《不哭》
申賦漁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由18個新聞故事組成的書稿。他們,大多數是不滿18歲的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他們,被定義為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然而,他們在弱小的生命與渺茫的未來中,卻仍然保有自己的夢想。正是這些夢想,讓他們擁有著繼續生活、前行的力量。有夢想,就有希望。
本書為我們展開了這個時代掙扎于貧困生活中的少年群像的感人故事,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這力量來自這些故事本身的奇異和書中包含的強烈悲憫之心。
推薦理由:
同情不幸,珍惜已有的幸福。
【論文摘要】:現場直播報道逐漸成為彰顯電視媒體特色和優勢的信息表達方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以權威核心媒體為代表的各大電視臺紛紛推出現場同步直播報道,在傳送地震現場信息、動員社會援助、普及救助知識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現,本文以此為例,分析電視媒體競爭力的突破所在。
現場直播,在電視80年的歷史中,已經從體育比賽擴展到各個領域,演變為告知重大事件的一種常規手法。但即使如此,在這次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中,現場直播報道依然給電視、給特定電視媒體帶來了強勁的競爭力和深遠的影響力。
回顧電視發展史,往往是一場對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的直播報道,成就了一個媒體的名聲與長遠的影響力。海灣戰爭與CNN,抗擊SARS與CCTV新聞頻道,一個重大事件發生時所做的成功的直播報道,往往就是奠定其影響力的基礎。
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現場直播報道為例,分析電視媒體的現場直播報道在新聞的時效性、影響力、輿論動員等方面的卓越表現。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這次建國以來最大強度的自然災害使整個中華民族面對空前的救援考驗,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國內電視媒體采取緊急行動,自覺的及時打破常規版面,推出持續性的全天候大直播,直播不僅迅速、全面、豐富、深入的報道了抗震救災全程,推進了捐助支援、恢復重建的進程,其自身的創造性舉措和突破性變化也為中國電視史的發展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輿論將這次直播視為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標志性舉措,稱其以非同尋常的方式增強了播報手段和組織機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人們對報道理念、傳媒特性和運作規律產生了新的認識,所有的傳媒人通過這場考驗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洗禮。
一、迅速啟動、及時反應,做足“新”聞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汶川地震爆發。7分鐘左右,即14點35分左右,北京始有震感。有震感后11分鐘,14點46分,新華社發出第一條快訊:“12日14點35分左右,北京地區明顯感覺到有地震發生”。這條消息在通過通訊社新聞系統傳遞給媒體用戶和非媒體用戶的同時,也通過新華網和新華短信,發給了成千上萬個受眾。14點53分,新華社再次發出快訊:“四川汶川發生7.6級地震。”而電視媒體中,CCTV在15點整點新聞中第一次播報地震發生的消息后,15點20分即開出了直播窗口,開始了沒有結束時間預期的現場直播報道。[1]
時效性是新聞傳播的重要特性,在汶川大地震中以最快的速度報道新聞是檢驗傳媒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的歷史契機。以中央新華社為代表的權威媒體了包括震中、震級等要素的相關消息,提供汶川孤島的信息和照片,掌握第一時間的權。CCTV在啟動現場直播后進行的高強度、高流量現場直播報道,使官方媒體握有了現實領導權,這種對媒體綜合素質和應對能力的直接檢驗使電視媒體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優勢。電視可以打破常規版面的應急性能、新聞現場聲畫同步的直觀感觸、表達手段的多元化發展(連線前方記者、滾動字幕、邀請專家進演播室)都體現了電視媒體在直播突發性事件上的成熟化傾向。
二、以情動人、用事實說話
在傳達災區現狀、提供救援信息方面直播平臺成為關注度最高的互動平臺,在此次直播中權威媒體打破了以往邀請熟悉宏觀減災情況的專家參與直播的慣例,更多的采用了邀請參加過地震和其他救災實踐的專家,在演播室提供更為具體有效的救災方法和防疫措施,除了提供給觀眾與災情有關的背景和進展之外,還提供給救災人員和災區的干部群眾相關的實用知識,影響更直接,效果更明顯。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這種動員令如果沒有事實的支撐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主持人、現場記者的潸然淚下、部隊官兵和醫生為趕赴災區救援而長途跋涉、社會各界踴躍捐錢捐物、親民愛民的黨政領導親臨一線指揮……這些鮮活的畫面通過直播傳入千家萬戶,勝過一切語言。
如四川衛視的《緊緊握住的手》,用比較大的篇幅報道一個獲救的小女孩,獲救后就是不松手,經過心理醫生的疏導她才展示了手心里面的2顆解放軍的帽徽,在被埋在廢墟之后,營救她的解放軍是她最信賴的人。整個報道圍繞握住的拳頭展開,特寫非常細膩感人,立意也很高。[2]
5月12日到14日的收視率統計也充分反映了受眾對直播報道的興趣和依賴。據AGB尼爾森統計,東方衛視做了全天直播后,5月14日18點30分東方新聞的收視率上升到2.8,而平時這一個時段1都不到。再以5月18日AGB尼爾森對上海電視市場各頻道收視率及占有率(18:00-22:59時段)的統計為例,當天晚上,東方衛視18:00-19:30做的是抗災直播報道,19:30-23:58轉播的是央視的賑災晚會。由于全天直播的效應,當天晚上的東方衛視即便轉播央視的賑災晚會,仍然留住了大量觀眾,收視率保持在3.0左右,在沒有抗震救災大直播報道前,東方衛視晚間的收視率一般在1上下。[3]
這次現場直播的顯著之處就是在于將信息的搜尋、選擇、組合等等直接展現在傳播行為中,與報道同步進行,觀眾可以與主持人一起急切的搜尋信息,一切與現場完全同步的模式更加具有沖擊力、感染力,體現了直播的價值和影響力。一般的報道模式提供的只是信息碎片,而在突發事件的特殊背景之下,人們不滿足于傳媒把信息碎片整合好后再提供,哪怕是細碎的信息碎片,只要它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現戳來,受眾愿意與尋找信息的進程同步,在接收信息中自行組合,個體判斷,高流量的現場直播報道更容易成為受眾的第一信息源。
電視媒體與平面媒體體現解釋能力的方式確有不同,平面媒體需要更多地采用分析報道、深度報道、觀點報道、評論等等方式,而電視現場直播報道融多種因素、手段于一體,以特有的方式體現解釋能力。處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報道,是這次直播報道中延續時間最長、涉及現場最多、技術含量最高、關注度也最高的。從最開始關注到底發生了什么,堰塞湖是什么,到后來發現是一號危險的次生災害,人們關注能否人力干預處置、如何處置;從期望專家和工程人員可以乘直升機上堰塞體,到緊急時刻1800人背炸藥連夜爬山;從最初的開挖與爆破兩個方案,到后來泄洪道挖成后,4個將軍又上去增加處置措施。驚心動魄的20多天里,這一連串事件交替變化,中央電視臺的現場直播報道,把報道有什么與解釋是什么緊密結合在一起,用圖表、解說、現場、專家介紹等方式,不斷地說明、解釋。既報道了正在解決的進程,也有效地回答了人們心中的疑問。處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報道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應急動員過程。有這樣的報道,不僅使應急撤離的人們有了更多的理解,全國、全世界都同步看到一個奇跡的發生。[4]
三、前所未有的輿論總動員
“本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5]
“社會動員”(“Social Mobilization”或“Mass Mobilization”),實際是指社會學中的群體有組織地集聚和運動的現象。人員有組織性地調集和運動,這正是應對突發事件時所需要的社會過程。在形成這種集體行動的過程中,實際上,輿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應對突發事件的情況下,輿論動員就是指為了實現迅速解決危機的目標,通過輿論傳播的方式,影響、調動、組織大眾及其他社會資源參與和行動的過程。[6]
為了集結最廣泛的群眾力量,許多電視臺都設計了與受眾進行互動的環節,捐款信息通過電視字幕滾動播出,短信平臺上也不斷的播出來自觀眾的聲音。“危難時刻,普通人之間的彼此關愛,同樣可以發揮巨大的能量”、“沒有條件可創造條件、沒有常規可以獨辟蹊徑,只要我們勇于擔當,只要愛與責任同在,就一定能戰勝困難”、“以生命的名義我們心手相連,為了我們共有的家園早日康復,讓我們早日行動,讓我們拿出勇氣、和衷共濟,共度難關”。這些質樸、真誠的話語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普通民眾,在這種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精神鼓舞之下,中華民族表現出空前的堅強和凝聚力。
汶川大地震期間全國各大電視臺相繼進行的現場直播報道開啟了真正的同步傳播之門。 當電視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能迅速做出反應,并自如地運用全天電視直播,這既反映了中國電視媒體的不斷進步,同時反映了中國電視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的應急反應能力在不斷提高。大災面前,媒體的力量也很強大,它將為全民動員、抗震救災提供很好的宣傳和激勵,同時也給今后突發重大事件的媒體應急反應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參考文獻
1、龍太江:《從“對社會動員”到“由社會動員”———危機管理中的動員問題》,《政治與法律》2005年第2期
2、陸曉華:《電視,天然為現場直播報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現場直播報道與電視競爭力》,《新聞記者》,2008年6月
3、陸志堅:《為集體“失蹤”的房產企業感到恥辱》,光明網2008年2月14日
4、濮端華:《論戰時輿論動員》,《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5、廖衛民:《論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動員——以南方雪災為例》,《新聞記者》,2008年3月
6、蘇曉洲:《唐山13農民“俠客行”》,《中國青年報》2008年2月17日
7、吳開松:《當代中國動員機制轉化形態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年第3期
8、何小蘭:《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視——從電視打破常規版面看媒體的應急機制》,《新聞記者》,2008年7月
9、鄭永廷:《論現代社會的社會動員》,《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專著: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 陸曉華:《電視,天然為現場直播報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現場直播報道與電視競爭力》,《新聞記者》,2008年6月
[2]何小蘭:《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視——從電視打破常規版面看媒體的應急機制》,《新聞記者》,2008年7月
[3] 何小蘭:《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視——從電視打破常規版面看媒體的應急機制》,《新聞記者》,2008年7月
[4]陸曉華:《電視,天然為現場直播報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現場直播報道與電視競爭力》,《新聞記者》,2008年6月
大家好。我叫陳楚昭,是地理學院08級新生。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踐行奧運精神,彰顯西大風采。
2008年,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深深刻下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北京奧運會和汶川大地震。
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我校體育學院2006級學生張亞雯,不畏強手,奮力拼搏,和隊友摘得羽毛球女子雙打銅牌。為西大贏得榮譽,彰顯了西大的風采,使我對西大向往至極,特別是親臨“滔滔嘉陵江巍巍縉云山”邊的西大,親身感受“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西大后,我在心里告訴自己-----選擇西大我無悔。
5?12汶川大地震,舉國哀痛。但我們相信,太陽,會在廢墟上升起;心靈,會在陣痛后新生;祖國,會在災難中成長。在高考完填報志愿時,我在我的第一志愿鄭重地寫上“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幾個大字。家人疑惑,朋友不解,老師相勸,我毫不猶豫。汶川大地震,讓我知道該學什么,該做什么,該選擇什么。學習地理科學,探究自然奧秘,成為我心中永恒的追求。我熱愛我的祖國,我深愛我的學校,我更摯愛我的專業。我大聲呼喚-----選擇西大我無悔。
那一天我們正在上數學課,張老師正在課堂上講關于小數的組成,忽然間“地動山搖”,張老師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當時我們還沒反映過來是怎么一回事,最后還是張老師第一個反映過來忽然大聲的對我們叫到:“快跑!是地震!去廁所躲起來!”過了10秒鐘還在地震,張老師就叫我們;“快下樓跑去操場!”然后我們迅速的跑去了操場。當時全校的班級都聚集在了操場!在那瞬間我驚訝了!過了5分鐘媽媽就來到了學校接我,當時媽媽都嚇壞了,那時候我都還不知道地震有多么的可怕。。。
在那之后我們全家都在電視上看到了汶川,看到了當時的情景有多么的可怕!房屋連續不斷的倒塌,公路、橋梁、一切的一切都被那場無情的地震都摧毀了!許多兒童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多少人因為來不及躲地震而殘廢,甚至失去了生命!這時我才知道地震是多么的可怕。
那時我還在地震上看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部隊進行救援,每個國家都開始為我們進行人道主義援助,還有些國家為災區進行了捐款,我們家也為災區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作家錢鋼2006年再版《唐山大地震》時,重新撰寫了序言,開篇是:“本書所記錄的歷史,時而被人淡忘,時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該被記憶;而突然被提起,卻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時。”
一語成讖!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后,當人們突然想起唐山大地震時,汶川大地震已經刷新了1949年以來中國地震史的紀錄。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速報震級為里氏7.8級。六天后的5月18日晚,又把震級修訂為里氏8.0級。最大烈度達11度,重災區的范圍超過10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達500萬。截至5月23日12時,汶川大地震已造成55740人遇難,292481人受傷,失蹤24960人。
汶川大地震,其強度、烈度,其災害的廣泛性、復雜性、疊加性、破壞性,都超過了唐山大地震。在整個21世紀,它注定成為一次重大事件被載入史冊。
和所有國人一樣,《財經》編輯部同仁在巨災不宣而至的瞬間,也曾感到茫然、迷惑、無助。惟有受職業責任感驅使,立刻派出第一批記者,在當天傍晚登上班機,飛重慶、轉成都,連夜奔赴震中。
由于公路中斷,第一批記者一行三人,途中輾轉兩天,終于在5月14日夜,徒步進入重災區汶川縣映秀鎮;此后,編輯部又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記者,陸續抵達綿陽、北川、青川、什邡、綿竹等重災區,用文字、用圖像、用聲音,更用心靈,記錄了災區的日日夜夜。
在報道的過程中,不盡的悲哀和淚水為汶川奔流,語言的蒼白已無力描述大自然的子民所承受的創痛。造化弄人;巨災提醒人們必須重新設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它讓人們知道,應該如何以一種悲憫之心,對待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身。
與此同時,我們亦深知,媒體的責任是迅即發現新聞,告之公眾,并站在更高的歷史維度上思考現實。巨災發生后,從政府到民間的反應,都體現出民族的進步和文明的生長。古語道:“多難興邦”,但惟有由激情而反思,由反思而行動,把整個社會向善的愿望通過制度的演進引入固定的軌道,我們的進步才會是真實的、可持續的和可復制的。當揮別過去、創傷平復,災難于是會成為民族復興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