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百科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幾年來,我校精心綠化、美化、凈化校園環境,營造人文、和諧的育人氛圍、拓展各種渠道,普及綠色理念、倡導綠色文明。然而,我們身邊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和諧的音符:看看走廊白色墻壁上跳動的足跡,看看綠色草地上隨手扔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作為中職生應該具備良好的衛生素養,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愛護校園的清潔衛生,保護生態環境,做文明學生。直視白色污染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減少白色污染。自然萬物的生長需要雨露的滋養,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每個人的努力,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大家共同愛護和珍惜。
所以,為了響應學校關于“推廣使用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主題實踐活動,我校開展了以“拒絕白色垃圾,創建綠色校園”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并取得良好效果。
所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塑料垃圾污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笨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類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于隨意亂丟亂扔并且,難于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
在“白色拉圾”中,污染最明顯、最令人頭痛、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頭的廢舊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據有關部門統計,僅以一次性塑膠泡沫快餐意為例,我國全年消耗量達4億至7億個白色污染存在兩種危害: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視覺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環境中,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1 課內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讀書的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低年級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指導顯得更加重要。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課文插圖、實物、音像手段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向往進入閱讀,引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如在教學《狼和小羊》時,我出示圖片問:你們認識它們嗎.看到它們,你想到些什么呢.學生聯想翩翩,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說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話鋒一轉,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孩子們被我一激發,又紛紛投入到了新課的閱讀之中。學完課文后,我就讓學生說說在平時的閱讀中,你讀過哪些關于小動物的文章,學生人人都暢所欲言。
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學會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不但告訴學生做什么,還告訴他們該“怎樣做”,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讀書方法,如瀏覽、略讀、精讀等,并且要求學生勤于運用,及時地不斷地把閱讀中的精彩片斷背誦下來,并輔以家長寄語及老師評語,引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
這樣,創設豐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閱讀的方法,在頭腦中樹立了強烈的閱讀意識,就能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外書籍,在課外自由閱讀時自然就更能得心應手,保持長久的閱讀熱情,在輕松愉悅的閱讀主旋律中,步入課外閱讀的殿堂。
2 課外開展多元讀書,豐厚知識底蘊
讀書可貴,更貴在堅持。為了使學生對閱讀保持持久的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開展多元化的讀書活動是最好的手段。而閱讀是一個“吸收――內化――釋放”的過程,缺乏活動的支撐,缺乏廣泛的交流,這樣的讀書是沒有生命力的。為了讓閱讀更具實效性,開展各種活動,建立互動的機制和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讓學生在與老師、同學、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中,拓展課外閱讀的外延和內涵。
我會利用早讀時間帶領孩子們閱讀《課外閱讀》這本書(一般一周2-3次),利用十分鐘的時間可以給他們讀3、4篇小故事,有時別看是篇幅短小的童話故事,可情節很可能和班級中近期發生的事件相吻合。我就把好的行為、做法大加贊賞,尤其要點名表揚和故事中人物做法一樣的孩子(像團結友愛、熱愛集體、做事情堅持不懈等等),而對于需要批評的對象,只是拿眼神暗示。我非常希望依靠這種暗示激勵著孩子們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讓他們從書中、故事中找到可以模仿的對象,規矩自己的行為。
但是,低年級小學生畢竟年齡小,興趣易激也易失。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閱讀課外書籍,興趣如始高漲,我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演講、故事會、辦小報……讓他們在活動中一展自己課外閱讀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增添課外閱讀的興趣。
3 互動課內外,學得更精彩
3.1 自然常識的積累與語文教學互動
呂淑湘先生曾經說過: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有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獲取的自然常識能與語文教學恰倒好處地得到互動。
學生課外積累的自然知識使這一課堂教學更加精彩。語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許多的百科知識,如,鳥為什么要編隊飛行、瀑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蛇在夜里也能捉老鼠等。然而,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追求知識的空間也變小了。于是,課外閱讀自然百科知識便是極好的方式。自然百科書籍猶如一個富饒的海洋,以其神秘、新奇的特質,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的眼光和興趣。他們憑借著初具的閱讀能力,貪婪地吮吸著知識的營養。這個過程,學問、知識和興趣共長,并還能以課外積累的百科知識回報語文課堂教學。
3.2 古詩文的積累與語文教學的互動
張中行先生說:念書是儲存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拿起來就用。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所積累的古詩文在語文教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互動效果。
學生課外積累的古詩為本課增光添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共識。因此,許多家長在孩子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教孩子開始背唐詩,厚積薄發,熟能生巧。家長在孩子背誦古詩的初始階段,只要求讀得熟練,以數量為目標,以感受朗朗上口的韻律為目的,不太追求對詩句的理解、對意境的感悟。在隨后的階段,家長可以逐漸增加孩子對詞的積累,詩詞并進,能讓孩子更多、更全面地接觸、感受、賞析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的精妙。然后,課堂教學遇到古詩詞時,學生自然會出產生同類知識的共鳴,并以自豪的心態,向師生“炫耀”他肚中的文才,好不神氣!
3.3 人文、地理文化知識的豐富與語文教學的互動
常言道: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和行路同樣增長知識和閱歷。
有些方面的知識,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非常的枯燥,但對另一部分學生則是充滿了誘惑力。這時,我們教者就應該抓住契機,充分挖掘生本資源,讓這種誘惑力擴散,讓一部分學生將這些知識變枯燥為有趣。
課前三分鐘,學校都強調上課老師站立于門前,學生則邊唱歌邊作課前準備,這已成了學校師生的常規。然而,本人經多年觀察實踐,發現這個常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老師對站立于門前的含義僅僅理解為等打上課鈴。二、學生對唱歌,對課前準備持無所謂的態度。而第二點則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本身就沒注重。長此以往,使學生養成懈怠的學習、生活作風。
多年來,本人均在努力探索課前三分鐘,究竟要怎樣才能使師生受益。因為一堂課的成敗,課前三分鐘往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本人抓住小學生好動、思維活躍等特點,打破課前三分鐘唱歌的制度,教師立門制度。
上課前,本人便早早地趕到教室,督促他們做好課前準備,預備鈴響后,我不站在門前,而是跟同學們一道做律動,以發展他們的協調能力。有時,我也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如手挽花、踮步,登山步等。有時,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三分鐘百科知識搶答,有時,學生又可以自由三分鐘任哭、任笑,體會各自不同的心理,有時,學生又可以低頭撫桌假睡三分鐘,有時,學生們又可以跟我一起唱“卡拉OK”……總之,學生為了享受這神奇的三分鐘,他們總是一下課就急急作好準備,又心切切地盼我上課。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江老師每節課都有趣。經過長期實踐,本人發現,這樣做,使我不得不認真備課(包括課前三分鐘),因為我不能讓學生們失望,這樣做,更有利于讓學生在短暫的時間內輕松輕松,以良好的心境上好課。
總之,我真心地希望每一個任課教師都不要白白地浪費課前三分鐘,因為它是們這節能否成功的關鍵。
變課外閱讀為作文閱讀。應該說,通過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水平,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課外閱讀的一大目標。但這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無奈很多家長(包括一些語文老師)過于急功近利,把提高作文水平看成了課外閱讀的唯一目的,總是希望通過短時的努力來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在此目標的引導下,片面要求孩子多讀作文書,更有甚者,索性把課外閱讀變成了作文閱讀。
變課外閱讀為應試閱讀。近幾年來,小升初考試進行得如火如荼,試卷呈現出范圍廣、內容深、難度大的特點,為了能使學生在考試中得高分,一些老師針對考試內容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劃定了范圍。大量的成語、諺語、百科知識等方面的讀物占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陣地,擠走了小學生原本愛讀的童話、故事、小說、人物傳記。更有甚者,一些“有經驗”的語文老師還把自己辛苦整理出來的資料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反復閱讀,機械記憶,企圖通過這種“填鴨式”的課外閱讀來迅速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事實上,上述做法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首先,它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知識的消化吸收。課外閱讀時,教師應該本著尊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原則,加以適當的引導。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量的作文書只能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厭煩情緒,久而久之,甚至會失去對閱讀的興趣,無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這些為了應付考試的大量的知識背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無從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了。
其次,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將課外閱讀與提高寫作能力過分聯系在一起,學生在閱讀時滿腦子都是寫作方法、好詞好句之類的東西,讀起來味同嚼蠟,分外費勁,這無形之中就會使學生感到讀書是一種負擔。興趣閱讀與應試閱讀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輕松活潑的,后者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這種負擔既是生理上的,加重了學生眼睛的負擔,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同時,又是心理上的,容易讓學生感到讀書就是為了考試,無論什么書都會關系到自己的考試成績,因此,無論什么書到了他手里都會變得異常沉重。這是一個相當惡劣的后果,最終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為了逃避讀書而沉迷于無聊的漫畫和虛幻的游戲世界,嚴重損害身心的健康發展。
1.通過教學引趣
語文教師在教學生理解、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要著眼于課內向課外的延伸。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有意識地拓展視野,使他們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例如,讓學生課前查閱作者的生平、作品等等。授課時,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課外閱讀的愿望,教師再通過及時的鼓勵、表揚,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如在教授《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布置學生課外閱讀安徒生的其它童話,課上通過個體會反饋出很多安徒生的作品,就此,會使學生不自覺地對課外讀物產生深厚的興趣。
2.通過習作激趣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可通過小學生的習作引導他們對課外讀物產生興趣。例如在講評學生的作文時,老師可讓寫的比較好的學生介紹一下他們成功的經驗,以此來帶動其他同學的閱讀興趣。如有一位學生在閱讀完魯迅的《故鄉》之后,在他的習作中寫到:“‘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作為當代的少年,我們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學的高峰”。老師在批閱學生在作文時發現了可貴之處,便及時地表揚了這名學生,從此,這個學生讀書的情緒更高了,由此也帶動了其他學生知道去積累課外書籍中的好詞佳句了。
3.通過活動誘趣
其一,教師可通過定期評比“小小收藏家”的活動,誘發學生讀書的愿望。
當老師布置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后,教師要定期地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進行了解。比如,有哪些學生記得認真,收藏的詞、句、段數量多,質量高。此時,教師可通過鼓勵、表揚等形式調動他們讀書的熱情,還可以通過頒發小小的獎勵進行激情。以此來帶動后進學生及時趕上先進。就此,轟轟烈烈的讀書熱情便可在班內生成。
其二,定期組織故事會,誘發學生讀書的愿望。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后,教師可定期舉辦故事會,讓學生通過競賽的形式,比一比,看誰講的故事更生動、更有趣、更有教育意義等等。以此來調動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興趣。這樣做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教育那些不愿意讀書的孩子,使他們也能積極參與到讀大量圖書的熱潮里來。其次,通過講者聲情并茂的描述,還能拓寬每個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增長知識,并且受到人性化教育,認識到什么是善、惡、美、丑,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