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智慧課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豐師附小始終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跨學段、跨學科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記錄、評價和管理,打造智慧課堂,建設數字校園。
智慧課堂。我校2002年就將數字表決終端EZclick引入課堂。這種數字化教學模式及時、清晰地展現了學生的學習軌跡,利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情況,從而客觀、準確地對教學過程和學習效果做出整體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反饋調控。但它僅是數字終端,并不能形成一對一式的教學。自2012年3月三、四年級530名學生使用了iPad以后,我校多維數字化教學模式逐漸成形。這種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1)教師與學生人手一臺iPad,所有的學習內容與教學內容都被這個學習終端所承載,iPad緊緊地把教師和學生連結在一起。(2)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資源、課件,全以電子書的形式輸入到學習終端中。
在一對一的交互式學習過程中,教師用電子書講授,學生用電子書學習。這既改變了教材的呈現方式,也改變了學生賞析的方式、課件的演示方式,最終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方式。(3)學生人手一機,將動態的教學過程用iPad來承載,同時記錄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過程的軌跡,如預習軌跡、賞析軌跡、作業軌跡、評價軌跡等。
(4)EZclick能夠記錄學生選擇目標的正誤,而iPad記錄下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對于分析學生的學情至關重要,它與EZclick的表決結果配合使用,結果可以用學習過程加以詮釋,能夠準確地判定學生學習過程的偏差。(5)多學科參與的多維數字化學習模式,使數字課堂變得立體化、多樣化。它改變了學生參與音樂的程度,學生可按照喜好來選擇不同的參與方法,最終實現對音樂的感悟,它也改變了學生的繪畫方式、對色彩的認識和選擇,省去了許多模糊的過程,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美術的速度。勞動課中使用iPad,則可以達到虛擬課程的效果,實現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實施的勞動課程。
關鍵詞:教學改革;心得體會;研修班
一、精心策劃籌備,確保研修質量
湖州市教育教研室、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兩家承辦單位對開辦此次觀摩研修班非常重視,與我方反復研究觀摩內容和觀摩方式方法;浙江信息工程學校黃桂眾校長為了確保觀摩活動效果,專門3次召開教職工大會,制訂了詳細的計劃,提出了具體要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承辦單位來說,組織為期三天的觀摩研修活動,不僅要牽扯校領導的精力,而且要在盡量不打亂學校的正常教學計劃下安排來自全國的百名教分組分專業進入教室聽課達48節次,并安排4位外校參會老師借班上課,公開講座3場,給貴校帶來了很多麻煩。
二、綜合對比,精準篩選
我們這次觀摩教學的單位選擇的是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它是引領浙江、影響全國的首批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該校在市教育局的指導下,在校園文化建設、精細化管理、校企合作深度發展、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課程改革與開發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現代學徒制實踐和產學研創新等方面,創造了獨具特色且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寶貴經驗。這是我們主辦方之所以選擇貴校作為承辦方的根本所在。
三、改革傳統講授培訓模式,創新探索提高質量效益
我們主辦方經與承辦方反復研究,決定這次觀摩活動一改過去傳統的單純講授培訓模式,采取“現場觀摩、課后交流、現場說課、名師示范、專家點評”的方式,以該校的“機械電子、信息技術、商貿烹飪類專業及文化課的高效課堂建設和創新為視點,分專業進課堂現場聽課、與授課名師課后交流,參訓教師借班上公開課并請專家、名師面對面點評指導。這種專業對口、強化交流、面對面指導的觀摩培訓方式,是我們培訓基地的一種新研修方式,也是我們根據廣大職業院校領導和老師的需求而進行的新探索。相信本次研修活動一定大大提高了觀摩培訓的質量效益。
四、會后教師忙研討,廣泛聽取集建議
值得一提和令我們學習的是,由于本次研修活動聽課和講座安排非常密集,大家連續3天都沒有午休的時間。
研討活動上,來自萊西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范旭政副校長說到,對我們這次活動的安排十分滿意,這次研修活動沒有像其他培訓班那樣追求理論高大上,好高騖遠,活動安排的這些學習聽課討論活動完全沒有預演,非常的接地氣。
我們聽取了其中四位老師的發言和學習感受,他們學校的蓋德利和邵林喜老師分享到:今天對浙江信息工程學校上課教師的上課技巧、課堂操控技巧、語言技巧;教師的判斷能力、應變能力和處置能力非常認可,值得學習和借鑒。張瀟和呂慧老師發言提到:非常喜歡該校的校園文化(比如星光大道,優秀生手印和畢業名人腳印),以及各個班級文化的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和課改方面(學生小組教學授課技巧)的措施等等,以上內容能積極的提升學生的凝聚力、協作力、自控能力和學習興趣。表示回到學校也將和相關科室領導共同商討,改進教學方法方式,也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五、改革校內單一評,開放課堂全國聽,引領汲取同進行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重視內涵建設,把教研活動作為學校固本強基的校策。為了加強有效課堂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科研工作,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定于4月18日至5月17日為學校“有效課堂建設”教研月,并舉辦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湖州工程技師學院第一屆教研節,進行以“有效課堂建設”為主題的系列教研活動。教研活動期間,學校將開放課堂,開設示范課、研討課、匯報課等各類公開課,并配合名師展示和點評。同時舉行說課比賽、教案設計比賽、專家講座、教研組研討等活動,加快有效課堂建設,推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隊伍成長。
黃桂眾校長表示:能在學校教研月承辦“觀摩全國知名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之課堂教學系列研修班”活動,對他們學校而言,不僅可以改革以往只有校內教師聽課互評,這次可以讓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外校優秀教師進課堂聽課,無形的給自己學校任課教師帶來一種壓力,繼而變壓力轉化為動力。這次在不打亂教學計劃的前提下,除了安排名師的示范課外也安排年輕教師進行匯報課,每天活動結束后安排分小組討論,專家點評指導,外校教師討論評課的環節等。通過這些環節既能讓外校參訓老師學習分享到我們名師上課的一些優秀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又能汲取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上海)職業教育辦學先進學校老師的指點與交流。通過本次活動,改革了校內單一評教,我們做的好點的地方既能引領參會單位,做的不足的地方又能借此機會學習優秀的參會單位,對各方無疑都是好事。
學校環境雅致,文化內涵豐厚,結合寧波市地區產業結構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需要,構建了信息技術類、加工制造類、經貿類和交通運輸類四大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體系。其中,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是國家級示范專業、寧波市重點發展專業,數控技術應用是省級示范專業、寧波市品牌專業,軌道交通專業是浙江省特色新興專業、寧波市重點發展專業;計算機及應用和數控技術應用實訓基地是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
向信息技術要“紅利”
任課老師一點鼠標,白板畫面上便出現站在大型機器前的工程師,學生可以向他提問;老師打開“桌面云”系統,可以遠程備課與辦公;家長進入智慧校園管理平臺,孩子最近表現一目了然,還能與老師在線溝通……
該校以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課堂為核心內容的智慧校園建設,不僅使師生工作和生活更高效,而且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智慧教學和智慧學習中去,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走出校門時緊跟時代步伐,實現和社會的無縫銜接。
“向信息技術要‘紅利’,把智慧校園建設作為學校新的生長點。”寧波市職教中心學校校長張國方說,以前學校各部門信息化系統基本上僅從滿足本部門需求出發設計,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學校有桑田路和姚隘路兩個校區,“信息孤島”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諸多不便,教師們常因“信息孤島”不得不頻繁奔波于兩個校區之間。
2012年秋天,學校啟動智慧校園建設:著力構筑“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即以應用驅動為主線,實現教學智慧化和管理智慧化兩翼齊飛。
“智慧校園的終極目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課堂三者是相互聯系的,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讓師生們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智慧教學和智慧學習中去,教學智慧了,學生學得更快更深入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張國方說,智慧服務就是讓校園服務更智能,讓師生生活更方便;智慧管理就是開發各種管理系統,對學校的教學等工作進行智能化管理并根據形成的大數據進行科學決策;智慧教學就是為師生提供智能學習資源,自動記錄學習過程,科學評測學習成果。前兩者為后者打下了基礎。
在他看來,智慧校園的核心不是硬件設備,而是教師的信息素養,而信息素養與其說是專業工具,不如說是思維模式,未來教師在使用信息資源時要像運用粉筆和黑板一樣自然。
智能分析為學生成長領航
寧波寧波市職教中心挖掘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信息化需求,量身定制了智慧校園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校園智慧管理。
據介紹,在這個平臺下,該校成功開發了移動OA應用系統,利用該系統,校內的通知公告、文件傳輸、公文輪閱、流程審批等可以在手機端進行,實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實時動態管理,極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比如,有份新草擬的文件需要校領導簽字,以前必須打印出來,送到領導面前才行。現在,這個文件可以通過手機發送、收看,即使人在外地,也可通過手機實現移動辦公。”副校長傅衛東說。
“智慧校園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全校資源、數據的融合和共享。選課管理、成績管理、競賽管理等系統可以實現數據智能化處理,自動生成各種數據分析報表,為科學決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從起點看發展,使學校對學科、班級和每個學生的評價更為科學,也使一些入校時基礎差的學生更有信心。”傅衛東說,以前,只能等到期末,才能總結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而現在有了這個平臺,老師和家長不僅能看到其學習現狀,還能看到其入校以來的成長軌跡和進步速度,能對每個學生的發展進行動態分析,提供個性化指導。
智慧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該校有一間智慧教室。這里課桌可以自由組合。在教室后的角落,一個半米高的黑色箱子里,50臺平板電腦規整地插在一個個小格子里。平板電腦、雙屏投影、手寫白板的組合實現多屏互動,是這間智慧教室的精髓所在,教師在教室里可以開展多屏互動教學。
“比如在工業產品設計課上,多個屏幕同時播放老師的課件、學生的設計作品,使課堂更直觀、更有效率。”該校教師偉說,智慧教室還可以進行實時直播,現場直播企業工程師在車間的講解,學生還可以和工程師“隔空喊話”。
實際上,智慧教室只是該校智慧教學的一小部分。目前,該校正在探索實景課堂等輔助教學新方式,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這從該校教師仲愛萍執教《蓮花的意蘊》閱讀指導課可見一斑。首先,學生通過平板電腦上傳自拍的荷花圖。接著,通過網絡查找有關蓮花的詩歌和散文,將討論在空間上展示。然后,用電腦自繪一幅蓮花圖,配上古詩。最后,分析蓮花的文化意蘊。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內,迅速完成拍照、繪畫、寫作、圖文編輯等一系列豐富的學習活動,并將生成的作品進行分享,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據介紹,實景課堂、虛擬在線實訓系統在該校的軌道交通、機械、汽修、貿易等專業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軌道交通實訓系統”、“歐特克數控仿真軟件”、“汽車故障診斷虛擬實訓軟件”等10多項實訓軟件配合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有效解決了真實環境中難以呈現的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實效。
抽象概念具體化
“有了智慧的系統,沒有可以駕馭這些系統的人,也是徒勞,學校在上硬件的同時,要求老師要學會應用這些硬件,使自己的課也‘智慧’起來。”張國方說,學校請專家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化培訓,還開展了微課比賽、智慧教室公開課等活動,倒逼教師的課堂“智慧”起來。
“互聯網+教育”智慧校園建設工作總結
我校自智慧校園創建開始,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此項工作,嚴格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積極籌劃,仔細部署,認真落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本學期創建工作總結向領導匯報。
一、已經落實的工作
1.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
為確保智慧校園創建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創建領導小組制定智慧校園管理、使用、人員培訓等系列制度,從創建之初就從嚴要求,嚴格按照制度和要求執行。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智慧校園的建設離不開廣大教師的參與,而教師能力水平決定著智慧校園創建的標準。為此,學校多方面結合:第一,學校邀請區教體局領導專家指導我校的創建工作;第二,校內定期開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識、新技術及新媒體的應用專題培訓,開展各學科優課展示、師徒聽課等活動,有效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第三,學校安排領導和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學習國內智慧校園創建的最新理念,學習外單位智慧校園創建的創新做法;第四,進一步落實完善三個課堂工作,以班帶班、以校帶校,實現優質資源均衡共享,落實在線互動課堂常態化。另外,學校還邀請合作企業派駐技術人員進行專項培訓等,通過培訓指導,提升教師的新媒體新技術應用水平。
3.重視對硬件的投入
目前學校現有教師108人,基本實現每人一臺筆記本電腦,師機比達1:1,學生1356人,學生機222臺,生機比6.5:1。學校有28個教學班均配有班班通計算機、交互式白板一體機。千兆進校,百兆進班,教師辦公地點和試點班級安裝無線路由,做到無線覆蓋。建有基于校園網絡的數字監控、智能安防、訪客系統等。做到數字資源班班通,學習平臺人人通。
4.加強平臺的管理應用
在校園教育教學管理中初步使用云校家系統。包括:電子課程表、移動講臺、課前導學、在線檢測、課后練習、設備保修、會議安排、場館申請、問卷調查、電子備課、網絡素質評價。智慧管理系統涵蓋學校各職能部門、各管理層面的日常管理工作,涵蓋校務、教務、資產、人事等業務流程,通過全方位數據采集匯聚和智能分析,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5.我校認真落實市級、區級學習培訓計劃。本學期全校教師于5月18日全員參加了自治區統一安排的中教云數字教材入校培訓;6月11日,信息部針對全校功能室人員展開了“中小學教育裝備管理信息系統”操作培訓。校內大力開展計算機網絡應用培訓、智慧課堂培訓、在線互動課堂教學培訓等各類信息化培訓,為老師更好的使用信息,提高課堂效率打下基礎。
6.學校每月定期更新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進展信息系統,及時上報學校的最新數據,為上級部門把握工作進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參考數據。
7.學校積極推動“個人空間”建設應用。在“寧夏教育云”上共享教學資源,書寫教學心得,迸發出教育思想的火花;學生登錄“個人空間”,下載教學資源,討論問題,交流心得,共同進步。
8.在線互動課堂常態化教學
“在線互動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和學生不用出課堂,就可以實現交流和互動資源共享,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地區教育差距,確保教育的公平。
同時,“在線同步互動課堂”的實施也讓教學點的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獲得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同時,教育技能和教學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剛開始我校實施“在線互動課堂”教學時,教師因為不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加上計算機操作水平不高,導致課堂效果不太好。學校領導及時組織相關學科的教師深入“在線互動課堂”聽課,對每堂課的主講教師進行點評和技術指導,幫助教師答疑解惑。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教師都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運用各種網絡教學資源,實現“在線互動課堂”的有效互動。教師經常通過“在線互動課堂”教學進行教學交流,相互溝通,進一步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9.本學年學校組織了人工智能與教學融合的各類公開課,有骨干教師“教學助手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示范課;高級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觀摩課;“在線互動課堂”數學教師聯片教研的同課異構課;青年教師“人工教學助手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優質課競賽。通過各類公開課、競賽活動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智能教學助手的應用常態化、自覺化。
二、著眼未來,持續發展,總結反思
創建智慧校園,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著眼未來,我校將智慧校園建設納入長遠發展之中。
1.進一步加大硬件的投入。我校有28個教學班級,其中9個教學班配備了鴻合一體機,其余19個教學班均為以前的希沃一體機,目前部分電腦已經接近使用年限,故障頻發。今后將計劃為這些教室更新裝配新的交互式一體機,為教學提供硬件支撐。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平臺的融合應用。教師隊伍的水平,決定教育教學的質量。我校派出教師學習培訓的力度還不夠,今后將進一步加大培訓,請進專家學者開設講座,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素質,為教學提供人才支撐。
學校現有多項教學平臺、同時有些學科還開始使用多種APP教學軟件服務教學,今后將繼續開發這方面的創新使用案例,進一步探索運用免費資源。
【關鍵詞】 網絡 智慧校園 建設
引言:所謂的智慧校園,使指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校園信息的交互,為師生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務,保證學校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基于網絡的智慧校園建設主要是應用了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型技術,這些技術將數字校園發展到智慧校園的模式,有利于校園的穩定發展。
一、云計算技術
1.1內涵
云計算是計算機網絡的一種新型技術,目前在各大校園網絡中被廣泛運用。如今校園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沒有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信息傳遞的速度很慢。云計算能完善校園的信息化系統,存儲大量數據,使各個部門的人掌握信息,制定利于校園發展的相關計劃。云計算的基本應用服務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基礎設施;第二是基礎設施服務;第三是平臺服務;第四是應用服務[1]。
1.2云計算技術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
首先,云計算技術可以降低校園的維護費。云計算本身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在硬件設備的配置上也沒有過高要求。在日常維護的過程中,云計算的供應商定期對網絡建設情況進行檢查,基本不需要學校增派人手,從而節省了學校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其次,云計算技術可以提高校園網絡的可靠性。云計算技術具有精確的優勢,在應用過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服務器的出錯率,保障校園網絡的安全運行。如果服務器出現問題,學校網絡癱瘓,建設智慧校園的工作將難以為繼。但是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校園網之后,可以快速恢復數據,使校園網絡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2]。
再次,云計算技術可以擴展信息資源的共享范圍。應用云計算可以搭建網絡信息平臺,實現各部門的溝通交流。各部門把校園的有關數據放在“云”計算機中,可以互通有無,擴展信息資源的共享范圍。
最后,云計算技術可以完善智慧校園多媒體教學的系統。云計算技術可以將多媒體設備和其他遙控設備連接起來,優化教學環境,豐富學生的視聽體驗。交互式的多媒體教學系統以云計算作為基礎,通過教師和學生的手持移動終端進行具體操作,如播放課件、選擇素材等等,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教學水平。
二、物聯網技術
2.1內涵
物聯網技術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技術。
2.2物聯網技術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
首先,物聯網技術可以應用在校園一卡通上。校園一卡通集消費、簽到、考勤于一身,有利于便捷師生的生活。同時,物聯網可以通過短信方式提醒用戶賬戶信息、圖書借閱情況、消費記錄等等,讓校園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
其次,物聯網技術可以應用在多媒體教室中。智慧校園應用物聯網技術,不僅可以掌握教室的使用情況、教師的課堂情況,還能對教室的使用狀態進行查詢。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配置了多媒體教室,并為多媒體教室提供了音響、投影機等設備。應用物聯網,一方面可以使多媒體教室的設備正常運作,順利地播放媒體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使這些設備和無線網絡連接,豐富課堂內容。
再次,物聯網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智慧圖書館中。圖書館作為學生收集資料的場所,急需進行智慧化管理,滿足學生的閱覽需求。圖書館在應用物聯網技術后,可以實現無人工服務,優化校園的人力資源配置[3]。當前許多圖書館都通過基于物聯網技術的RFID書籍歸架車來對書籍進行管理,這種技術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將書籍放在歸架車上,通過內部閱讀器,歸架車可以感知到書內存儲的RFID信息。第二,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在查詢書籍時,可以將信息傳達給歸架車,獲取書籍的目標位置。第三,學生還書后,圖書館管理人員需要按照屏幕上的指示合理擺放書籍。將RFID應用于圖書館中,可以有效提升工作人T的效率。
結論:我國網絡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為了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高校從數字校園過渡到智慧校園的模式。在過渡過程中,網絡技術十分關鍵,高校只有把握網絡技術的內涵,將其科學地應用于智慧校園建設之中,才能推動校園的長足發展。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