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節民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集中遷徙 舉世無雙
春節有一個重頭戲就是除夕,雖然國家假日辦不承認但老百姓認,按風俗是要和家人團聚的。中國人口太多了,幅員也夠遼闊的,奇特的政治制度又人為增加了大批離鄉背井的打工者,因此每年除夕前要有上億人集中遷徙,其規模之波瀾壯闊大概只有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可以比肩。歸鄉的路程不是如詩人筆下的一杯美酒一首贊歌,而是血淚漣漣。
二 點煙放炮 驚心動魄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起源于古代,那時的中國人口多時有幾千萬人,少時不到千萬,和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包括一些兇禽猛獸比鄰而居。如今中國人口十三億多,大多集中局促于中東部平原山區之鄉村城市。今天的鞭炮威力也已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語,除夕之夜舉國夜空之下炮聲隆隆狼煙滾滾,讓人驚心動魄。其空氣污染之重,噪聲污染之惱,鞭炮傷人之慘等等慘劇也讓人心驚肉跳。
三 大吃大喝 事故多發
春節可以說是個吃的節日或說是嘴的節日,大吃大喝是傳統,暴飲暴食是常態,喝壞了身體吃壞了胃也不可避免,所以這健康事故也進入活躍期。又因為估計交警部門執法可能比較松懈,有的酒后駕駛者更多了一些僥幸,所以這幸福的日子里總會伴隨著許多不幸。
四 過節送禮 滋生腐敗
過春節給老人和長輩送禮是傳統民俗,所送之物以吃食為主,這可能與過去國人物質貧乏有關,溫飽為先吧。送禮之民俗在當代又有發展光大,所送對象除了老人長輩外又增加了領導,當然領導階級溫飽早已不是問題,因此禮物也就不僅僅是吃食,具體如何咱就不得而知了,聽說那是送禮文化的范疇。
五 家庭矛盾 鄰里糾紛
春節是個家人團聚的節日,特別是有的大家族,人多輩繁,這么多人都停下手頭的工作,聚在一起就免不了東長西短你多他少,表面祥和內心打鼓,再趕上推杯換盞酒壯人膽,幾句話言語不和就抓了(打仗)的情況也不稀罕,春節乃矛盾多發期呢。
六 集中消費 瘋狂購物
專業的詞叫“買年貨”,也是過節的主要內容之一,年貨不僅僅是吃食,衣服當然需要添新的,其他很多也要趁著這日子添置。因此節前的市場,物資,價格,交通等等就是政府部門的大任務了,每每春節臨近如臨大敵。
七 串親拜年 燒香磕頭
中國人的特點一是重視親情再是敬仰祖先,在這個重要而喜慶的日子走親訪友,交流感情是少不了的。當然逝去的先人也是不能忘記的,逝者如斯過節了把先人請到家里,拜上幾樣貢品再燒幾注香,便是與祖先同在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其實是很豁達的。只是這下跪磕頭許多年輕人不樂意,借用某清朝遺老的一句話勸勸:“不磕頭還要膝蓋干嘛?”。
八 敲鑼打鼓 秧歌高蹺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瑯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為,年糕象征著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后,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于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并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墻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后輩瞻仰。
關鍵詞:中韓;春節;民俗;異同
中圖分類號:K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1-0116-04
從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中國越來越關注作為亞文化圈共同的歲時民俗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歲時民俗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歲時民俗和節日民俗。歲時節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個相對階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紀念意義或民俗意義的社會性活動,并由此所傳承下來的各種民俗事項。春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不僅在中國,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韓國、馬來西亞等很多亞洲國家春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特別是韓國,春節即舍爾是韓國兩大重大節日之一。中國的漢文化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兩國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受此影響,韓國的傳統風俗很多與中國相同或相似,但中國文化在韓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和當地的文化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形成了許多具有韓國特色的風俗習慣。農歷春節在韓國和中國都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同一節日在兩國的過法和意義卻有所不同。本文將從中韓春節(舍爾)的由來、風俗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二者的異同,并探討其對中韓兩國交流的影響。
一、中韓春節(舍爾)起源的異同
(一)中韓春節(舍爾)的相同起源
春節也叫過年,古時候以“年”作為時間單位,因此春節和舍爾就成為了新年伊始。同時,由于它們與時間單位以及日常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制定時間的歷法相當重要。因此在中國和韓國,指定春節(舍爾)的日子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過去,春節與舍爾,是根據日月的組合周期換算成太陰太陽歷得出的,即所謂的農歷。而現在,以半個月和一個月為周期換算得出的太陽歷結合季節形成了24節氣,也就是陰歷。陰歷計時是統一的新羅時代從中國傳到韓國并開始使用的。這就是中國春節與韓國舍爾的共同起源。
(二)中韓春節(舍爾)的不同起源
韓國的春節(舍爾)雖然是統一新羅時代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傳過去后和韓國國內文化相結合,對舍爾來源的闡釋有些不同。而關于中國春節的起源在學術界也還存在一些分歧。
1.中國春節的由來。由于遠古時代文獻缺乏,春節的具體起源時間不詳。學術界關于春節起源的幾種假說(例如“源于臘祭或蠟祭”說、“源于巫術”說、“源于鬼節”說等),證據尚不充分。考古資料顯示,我國七八千年前已經出現發達的農業生產。“歲”字原來是一種收割工具。當時的農業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獲一次。收獲之后,人們用“歲”殺牲祭祀,“歲‘又稱為該祭祀的名字。最后,“歲”字成為時間段落標志,稱為年歲的歲。“年”字原來也是標志農業生產的字,《說文解字》說:“年,谷熟也。”后來,“年”的字義也發展為時間段落標志,與歲相當。《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有了歲、年的概念,自然就會產生過新年的習俗。所以,新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
關于春節民俗的興起,民間的傳說故事有所記述。傳說故事《過年的來歷》(參見《節日的傳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講述了春節的來歷。相傳很古老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深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頭如獅子一樣威武,身軀像牛一樣肥壯,力大無比,發怒時一聲吼叫,山搖地動”。這種猛獸常常竄進人們的住處獵食人和牲畜,為害極大。特別是每年的歲末嚴寒之時,更是作惡多端,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們同這種猛獸進行了不懈的斗爭,終于找到了它的弱點,發現它最害怕三種東西:一是紅顏色,二是火光,三是響聲。于是,在每年的歲末之時,“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著火堆,夜里還通宵不睡覺,打打敲敲鬧得震天響”。這樣嚇跑了猛獸,求得平安。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年歲末家家戶戶都張貼紅紙對聯,點燈燃燭,敲鑼打鼓,通宵守夜。這種做法,“相沿成習,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這就是‘過年’。這日子就是現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還有其他一些傳說故事,從“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貼春聯”等多個側面述說春節的興起。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聽到這首熟悉的歌謠,我不禁想起了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春節,想起了春節各種各樣的民風習俗。
先說說燈籠吧。三十晚上,小孩子都要提著一盞花燈,才可以跑出去玩。用爸媽的話來說,就是提著紅色花燈,走夜路也不用怕妖魔鬼怪來嚇你了。今年也是這樣,三十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一商量,決定今天就不去買花燈了,要自己做一盞。我先找了一個喝完了的大飲料瓶,把飲料瓶的上半部分剪開,就出現了一個空心的長方體,接著我又找來錘子和釘子,“叮叮鐺鐺”把一枚釘子釘在長方體下年的正中間,接著我又把一根又粗又大的蠟燭插在釘子上面,并用膠帶把它固定好,然后,我又“咔嚓咔嚓”用彩紙剪出一張網格,把它套在燈籠上,再把它上面的四個角吊上線,綁到一根筷子上,大功告成!
接下來,三十的晚上就該吃團圓飯了。團圓飯的種類很多,有魚、菜、肉、丸子等。但是重頭戲還是那最后端上來的一盤盤熱乎乎的餃子。餃子,一個用面包餡的東西真有那么好吃?答案是肯定的。餃子既好看又好吃,剛包好的餃子,樣子小巧玲瓏。那么煮好的呢?煮好了的餃子,造型美觀身材完美,軟軟的,香香的,真是好啊!我愛你餃子!
這個春節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那一沓沓的壓歲錢,,而是有快樂!也有幸福!我在這里拜一個晚年:“新年快樂”!
1、春節要拜神祭祖。雖然說平日里也有許多拜神的日子,但正月初一務必要拜神祭祖。有條件的人們還可以去廟里燒香祈福,以求一年都能夠順利平安。正月初一這天,一些人們會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但初一拜神祭祖都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可以先擺好酒和茶,擺放上事先準備好的雞、雞血、魷魚、豬肉等食物,雞血要擺放在雞身上。給祖先畫像或照片上三炷香之后就可以開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紅紅火火的新年就開始了。
2、春節還要吃齋茹素。人們吃過了夜的大魚大肉后,初一的第一頓飯,全家人都要一起吃素食。因為“齋”與“災”同音,而吃齋也象征著“吃災”,把新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一家人就會平平安安。初一午飯時候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一鍋“羅漢齋”,寓意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可以在這天吃完,后面就能大魚大肉,諸事順利。所以民間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
3、正月初一不可以打碎碗、碟、杯子以及各種器具。因為人們認為打碎東西是破產和災禍的預兆,如果實在不小心將物品打碎,需要馬上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以求化解。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