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于丹詩詞講座

于丹詩詞講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于丹詩詞講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于丹詩詞講座

于丹詩詞講座范文第1篇

“我是好學校里的差生樣本。”日前,在北京四中的“校友論壇”上,于丹的演講一開始就如此坦白:“當年,我的記憶也很輝煌,但那是一個差學生在一所好學校,生命如何被成全的記憶。”

上高中前沉默、內向、自卑

1980年,于丹韌中畢業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1982年畢業考入北京師范大學。

“上高中之前我是個沉默和內向的孩子,不說話,甚至有點自卑。”于丹說自己不說話是因為沒有說話的環境。在那個特殊年代,父母都被下放,周圍也沒有幼兒園可上,只能和姥姥在家,“我因為孤單而讀書,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誤讀,但是書籍永遠不會背叛。”

“我從小偏科,數學從來沒有學好過。高中時代最對不起的是教數學的熊老師,經常被她追堵在操場上,領回去補數學。當時文科一個班28個人,綜合成績我從來沒有進過前20名,一直是班里的尾巴。”可是,即使這樣,于丹認為自己的人格和夢想在這里得到了尊重,“這樣的學校不以成績論學生”。

她遇到了一群好老師。當時,“”剛剛結束,國家百廢待興,老師們經歷了各種曲折苦難重新回到了講臺。教于丹的老師中,年齡最長的是外語老師,當年72歲,一頭稀疏的白發;班主任不到60歲,算是年輕的;歷史老師,一頭雪白的頭發,于丹記得他從眼鏡框上面看學生時犀利而慈愛。

那時高考錄取率只有3.5%,把這群學生送進大學是這批優秀老師的目標。于是老師和學生幾乎捆綁在一起。當時高中學生住校,宿舍條件一般:都是平房,10多個學生住在一間屋里。

他們不放棄每個學生每個差生

于丹至今記得當年冬天每天下午都能看到的一個場景:剛剛做了手術,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語文老師廖老師,只能吃白開水泡餅干。在晚上學生下自習之前,瘦小的廖老師在寒風里微彎著身體,披著一件黑棉衣,到每個宿舍去把爐子提前打開。為了安全,他又把每個宿舍重新跑一趟,檢查一遍。

“這些老師不光在教書,是在帶孩子啊!當時沒有升學率,沒有因為成績而發的獎金,他們只是在座一件事:為良心!”于丹記得當年的地理老師,說話很慢。一次,和往常一樣,老師提前來到班里。那節課講的是西風帶與洋流。和數學一樣,于丹的地理也學得不好,她覺得這些內容非常枯燥、抽象。可是下課時,同學們才知道,地理老師的母親剛剛去世。

“一個50多歲的老師沒有送別自己七八十歲的母親。這是怎樣的傷痛!可是講課時他沒有說一句其他的話。”后來于丹自己做了老師,她終于明白了一句特別樸實的話:“課比天大!”

“不放棄每個學生,每個差生。不因為一個學生的成績好壞論定在班級的位置,每個生命都應該受到鼓勵。四中啟迪了我的人格,我從這里獲得生命的所有自信。”于丹說。

上大學第一年就當上學生會主席

在老師日復一日的陪伴和鼓勵下,初中畢業時還整天不說話的于丹,在17歲上了大學后,第一年就當上了學生會主席。

多年以后,于丹在央視百家講壇說《論語》,在全國范圍內激起了一股重凌經典的熱潮,她也受到觀眾的熱捧。2007年3月的一天,于丹在北京海淀書城簽信《莊子心得》。那是一個陰雨天,于丹從中午1點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當天下午四五點時,一張被雨水淋濕了的紙條從排隊的讀者中傳了過來:“你的中學語文老師廖老師排在人群里,他從上午11點鐘就來了。”

于丹急忙起身迎接,慌忙中帶倒了椅子。廖老師還是穿著一件厚厚的棉襖,踉蹌著進來,對于丹說了一句話:“于丹,教過你的幾位老師已經過世,找替他們來看看你,你是好孩子。”

一句“你是好孩子”,讓于丹再次提起仍泣不成聲。在送給老師的書上,于丹這樣寫道:“廖老師:這是我交給您的作文。”

“當年我是一個除了語文任何科目都不好的孩子,就是他一直在鼓勵我寫作文。”于丹認為,四中的老師教會她一個樸素的道理,一個人永遠不要放棄夢想。

回憶自己的中學時代,于丹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那是80年代,國門打開,我們愛詩歌,可以從古典詩詞讀到朦朧派,讀哲學可以從黑格爾、康德一直到費爾巴哈的新,到海德格爾、薩特;我們學數理化,也愛搖滾樂……”

“我們把大量時間花在聽音樂,讀詩、寫詩上。當時學校很破爛,可是到處激蕩著激情和夢想。我們沒有課外輔導班,因為老師所有的下課時間都在給我們進行一對一的補習。”于丹記得高考之前,老師還帶著他們在北京近郊寫詩。當時正上演一部備受批判和爭議的電影——《苦戀》,可是老師帶他們去看,回來后還讓大家討論。

于丹向自己的學弟學妹們發問:“今天中國的經濟上來了,可是作為一個經濟體的崛起,能替代政治、文化、思想上的崛起嗎?所以中學生,作為中國的新力量,每個人應當思考,自己能為祖國做什么?因為每個人都與自己的國家命運相連。”

作為高校教師和文化名人,于丹獲得過許多獎,但她覺得最珍貴的獎來自一名小女生。這個戴眼鏡的女生在剛進大學新生軍訓時,連著幾個晚上躲在被子里,在手電筒的照明下繡了一幅十字繡:一個穿著長裙的女人,牽著一個臟臟的小孩,手里還拿著一根穿著線的針。

這個女生在一張小紙條上寫道:“每個小孩子都是天上的天使,因為翅膀斷了落到地上當孩子。每個孩子小時候,都記得天空和飛翔。來到大人的世界,只要大人不訓斥他們的魯莽與荒唐,鼓勵他們,為他們重新縫上翅膀,每個孩子都可以重新做回天使。你是一個能為天使縫回翅膀的人。”

于丹詩詞講座范文第2篇

中華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傳統下來的禮儀文化是聞名于世的。《禮記》就是一部以禮儀制度為主題的著經典。《論語》中的“人人不知而不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陳太丘與友期》中的“誠信”以及《魚我所欲也》中“善”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材中還有很多愛國的思想情節,如岳飛的“精忠報國”,諸葛亮的“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體現了忠君報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蘊含的思想遠不止這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不斷從教材中挖掘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之中。

二、將課堂作為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教師要花費力氣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及教學課型,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在課堂上呈現。首先,應激發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古文難懂,許多學生都害怕學習古文,對其敬而遠之。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古文,應該先激發他們學習古文的熱情。譬如講《紅樓夢》,讓學生直接閱讀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節告訴學生,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紅樓小講》,劉亮等人講解的紅樓詩詞介紹給學生,吸引他們去讀“紅樓”,這樣就更加容易了。古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凝聚著我們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華。許多學生只知其名,不知其義,背誦起千古名句來,瑯瑯上口,但如若問其涵義卻不知道。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詩句中優美的文字與詩的意境聯系起來,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直”、“圓”兩字用得恰到好處,而如果將這兩個字改為“白”、“紅”或“立”、“懸”又會怎樣呢?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感受,從而增強對古詩文的好奇心,迸發學習的激情。利用分點分項法也能提高中學生對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學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在對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國中的曹操,可以從“可愛的奸雄”的角度來分析,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可愛”,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奸詐”,又有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英雄之舉”,逐項逐點分析,就能對曹操這個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蘭詩》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可從“嬌美的女子”和“剛健的英雄”這兩點來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她。比較閱讀法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如閱讀《小石潭記》、《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對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歐陽修的人生觀。柳宗元“見水清魚樂而樂,感石潭寂寥凄寒而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遠卻無法實現;歐陽修將憂愁寄寓于山水之間,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與民同樂”。另外,還有儒與道之爭,唐詩宋詞中現實與浪漫、豪放與婉約之別,都是可以比較閱讀的,這樣必定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拓展課外,將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現給學生

于丹詩詞講座范文第3篇

特色訓練體系

幾年的班主任工作,筆者一如既往地抓住特色班級的建設。我們班級的特色叫做儒風雅雅,儒是指中華儒家文化,它是國學的基本組成部分。筆者把班級的特色定名為儒風雅雅就是希望學生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能夠博學多才,具有儒雅文雅的氣質。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班的特色訓練從一開始就不是零碎的東西,而是一個從一年級起就開始逐步由淺入深的體系。

一年級學習的是《百家姓》,這是考慮到學生剛入學,主要處在認識老師、同學,認識自己的程度上,《百家姓》的學習,有助于學生認識同學名字,了解中國姓氏來源,認識自己的根。二年級進行了《三字經》的學習,《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三年級學習了《弟子規》,這本書是清朝時的秀才李毓秀編寫的,是繼《三字經》之后影響最大,傳誦最廣的蒙學讀物,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四年級開始了《笠翁對韻》的學習。作者叫李漁,這是一本以指導押韻對仗為目的的書籍。它是古代文人作文的基礎。五年級我們進行了《論語》的學習。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六年級,我們學習的是古代著名的散文選本《古文觀止》。這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

與此同時,筆者抓住中國文化最璀璨的詩歌,每年不間斷地學習,爭取把一些名家名作,優秀詩歌都教給學生。

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指導思想確定了,體系也有了,可是這么多的內容真的都能教給學生嗎?筆者感覺在處理這些內容的時候,主要注意了幾個方面:

淺嘗輒止。古人常說好讀書,讀好書,不求甚解,因為孩子們的年齡的限制,筆者對這些材料的學習并不像我們學習語文教材一樣要求學生弄懂,理解。而是注意了三個不要求:不要求學生全部理解,不要求學生全部學完,不要求所有學生進度一致。

不要求學生全部理解指對背誦內容做細致的講解,說實話,好多古文真的不能翻譯,一翻譯就失去了文章原有的韻味了。好多先人大德都提倡古文的學習要先背誦,不求甚解,熟記即可。所以,對這些材料的學習,筆者一向都是只要求背誦,并不多講解文章的內容。

不要求學生全部學完是指這些材料筆者引導學生從頭開始學習,但是往往因為時間的關系一學年是學習不完的。這時候筆者就把它放下不再學習了。畢竟,我們現在才是小學階段。學生對這些名篇的學習將是終身的,所以,目前筆者最重視的是給孩子的腦子里留下一個印象,使他知道這些材料是自己學習過的,將來再學習就會感興趣,有信心。

不要求所有學生進度一致指對于有些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多學一點,學深一點,筆者鼓勵支持,但是,對于有些實在難以完成的同學,也并不苛求,只要求他們撿自己感興趣的去背誦。

激發興趣,鼓勵競爭

學習這些東西,筆者總是以引導興趣為主,同時鼓勵競爭。《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以及《論語》與之相關的都有許多有趣的故事,筆者都在學習中穿插講給大家聽。這些故事更好地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為了更增加趣味性,在學習《笠翁對韻》的同時筆者領著孩子們嘗試學習對對子,從最簡單的一個字對起,到一些簡單的詩句,學生對的中規中矩。與此同時,筆者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競爭,凡是有提前背誦,并且背誦的好的,筆者都想辦法給予獎勵,或者允許一周內有錯誤不受罰,或者允許座位向前一個使學生能夠保持競爭或者要強的心態,形成比著學,搶著學的風氣。

抓緊零碎的時間進行學習。古人說讀書要做到枕上,馬上,廁上,這都是為了抓緊零碎的學習時間,特色班級的學習,也是如此,它不可能擠占課堂教學的時間,只有抓緊零碎的時間,并且持之以恒,才能學好。晨讀,午讀,放學路隊,上課前……筆者一點點引導學生把這些時間抓起來。

加強教師的學習。說實話,學生學習的這些書本,對筆者而言也是有深度和難度的。《三字經》《弟子規》筆者小時候沒有學過,《笠翁對韻》也是初學,《古文觀止》看過的也不過幾篇,《論語》只能發發感慨,真的不好懂啊。

為了教好學生筆者只好開始學習:為了能夠引導學生學好《弟子規》筆者特意買了臺灣蔡禮旭老師為教學《弟子規》而編寫的《幸福人生的講座》,為了教《笠翁對韻》筆者參加了對聯協會,找來歷史書,仔細看里面的故事。《于丹講論語》、《論語別裁》讀了又讀。《古文觀止》現在就擺在教室里,有空就看上一點。但是這些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能夠跟上時代,更好的做好教學工作。筆者又繼續深造學習,完成了教育碩士的課程。

于丹詩詞講座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國學;大學生;感恩

國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文化寶庫,積累了民族歷史和民族情感的烙印。近年,于丹、易中天等文化名人經常在電視節目推廣和傳播國學文化,在這種明星效應的推動下,國學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中富含豐厚的精神養料。感恩也是個人修養不斷提高的內在要求,是當代大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優秀品性的標志之一。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九零后早已經成為大學生主體,當前部分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淡薄甚至缺失的現象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比如,部分學生過度消費、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師長,少數貧困學生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現象。因此,如何有效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大學生對社會文化現象較為敏感,對新鮮事物比較容易接受,國學熱自然而然地會影響到大學生,國學在大學生中的影響程度如何?大學生接受國學的途徑是怎樣的?如何利用國學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些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

國學中蘊含大量感恩教育的素材,比如《詩經》中就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表現感恩的詩句,《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的名句,《增廣賢文•朱子家訓》中有“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良訓,這些都可以為大學生感恩教育服務。感恩教育可以有多種方式和途徑,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主要有:

(一)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感恩自然的情懷

國學中有很多關于敬畏自然、推崇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關于“天人合一”的論述不勝枚舉,如《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儒家也主張倡導“仁民愛物”,大學生在這些思想浸染下能增強感恩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有了強烈感恩自然的情懷,必將有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否認,當前還有部分大學生不珍惜自然不感恩自然,甚至還存在個別破壞自然環境的現象,少數學生鋪張浪費或者過度消費,既是對資源的不必要消耗,也是對自然環境缺少感恩和不負責任的表現。因此,國學融入到大學生感恩教育中,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感恩自然的情懷,減少大學生的過度消費以及浪費現象,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二)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情商,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情商,培育健全人格,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一個不懂得感動、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最無知、最失敗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別人尊重的人。”當下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長輩對他們大都寵愛有加,呵護備至。然而,過度的關愛往往會形成個人中心主義,這是大學生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產生交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大學生習慣了被關心、被體貼,卻不思回報,認為他人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對教師的辛勤教育表現冷漠,對幫助自己的同學和朋友缺少感恩之心。筆者對2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感恩情況的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86份。調查結果顯示:186人中,有79人對老師沒有感恩之心,64人對幫助過自己的同學沒有感恩之心;向老師和幫助過自己的同學表達過感恩的學生比例比較低,僅有12人向老師表達過感恩,21人向幫助過自己的同學表達過感恩;一少部分學生認為根本沒有必要表達,58人認為沒有必要向老師表達感恩,61人認為沒有必要向幫助過自己的同學表達感恩;大部分學生認為有必要表達對老師和幫助過同學的感恩,但卻不知如何表達。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并不是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靈,所缺少的是一種切實的感恩教育。”[2]一部分學生缺乏感恩之心,其中原因值得反思。大部分學生不知如何表達感恩,一定程度上是與中國人普遍內斂的性格有關系,但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情商不足,不能及時有效表達感恩,沒有完成有效的人際溝通。情商是一個人成功的的重要基石之一,孟子有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由此看出,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增強感恩意識,將感恩付諸行動加以表達,增強大學生情商,增進師生感情,強化同學友誼,化解校園矛盾,使學生走出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狹隘精神空間。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與家長關系和睦,發揮高校服務社會功能

重視孝道是我國文化傳統,《增廣賢文》早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記載,《孝經》更是列為儒家十三經之一。雖說“百行孝為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古訓盡人皆知,但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有失偏頗,導致部分大學生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傾向嚴重。在家中不關心父母,沒有感恩之念,需要在高校階段“補課”。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2%的大學生常與父母電話聯系,主要目的是要錢,74%的學生曾向父母撒謊,只有9%的學生記得父母的生日。”[3]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父母索取之心多,感恩之情少。對比大學校園里同學生日宴和情侶各種節日慶祝熱鬧紛呈的場面,這一調查結果不能不令人心憂。國學融入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延伸至家庭,讓學生不僅能感知父母對自己的恩情,更能夠付諸行動進行感恩,降低部分學生與家長的疏離感,減少家庭矛盾。尤其對于單親家庭來說,這一工作更是有特殊意義。

二、國學在大學生中的傳播路徑及其對感恩教育的影響

對國學在大學生中的傳播路徑的調查問卷中,116人表示選擇通過網絡學習國學知識,46人選擇通過閱讀相關紙質書籍進行了解和學習,24人通過家庭教育或者學校課程的方式獲取國學知識。這一調查結果折射出國學熱在大學生群體中有相當大影響,國學對大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網絡是學生獲取國學知識的最主要手段,家庭和學校在國學傳播中的作用不明顯。這一調查結果和互聯網及新媒體的普及直接相關,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工作中,務必重視和研究網絡傳播的作用和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一些有關國學的文章和視頻,有將國學過于簡單詮釋的傾向,一部分網絡上的所謂國學知識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和功利化應用,對大學生感恩意識及人格培養起到消解作用,其負面作用不容忽視,需要大學生在學習中加以辨別,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導。如果在大學生接受國學教育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對大學生感恩教育可能會有不利影響,由于大學生長時間在高校生活,受家庭教育影響相對弱化,這就要求高校不能忽視對大學生的國學教育。在國學對大學生感恩教育影響的調查問卷顯示,有102人認同國學在大學生感恩教育影響比較大,62人認為國學對大學生感恩教育影響不明顯,22人選擇影響程度說不清。說明多數大學生認同國學在對大學生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國學資源,必將對大學生感恩教育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國學對感恩意識的影響程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筆者走訪了部分高校師生,大部分師生根據自身觀察,認可國學知識豐富的大學生一般感恩意識都比較強。對60名獲得“感恩人物”稱號的學生進行國學知識測試的結果為:46人優秀,10人良好,4人及格。獲得“感恩人物”稱號的學生確實大多在國學知識上掌握較好,在對這些學生深度訪談了解到,他們大多表示國學對他們感恩意識的培養有重要作用,大多認為國學涵養和感恩意識具有高度關聯性。

三、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

(一)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力,發揮國學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在網絡已經深刻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的今天,國學融入感恩教育應當結合時代特點,抓住九零后大學生的興趣點,采取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比如,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國學知識。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通常會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如何“去糟取精”的所謂“揚棄”問題,二是如何與現代社會價值觀念接軌并與時俱進的問題,三是如何使新一代“喜聞樂見、身體力行”的問題。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在感恩教育的文化傳播策略中,擔當起信息“選擇者”和“把關人”的角色。只有這樣,學校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聚焦感恩教育的重點、熱點、范圍和著力點”。[4]對教師和教輔人員來說,所謂學高為師,應當自覺增強自身國學素養,推動和宣傳國學在新媒體的傳播,不僅“言傳”還應“身教”,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宣傳時注意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潑方式傳播,但也應當注意避免將國學庸俗化解讀。高校還應當充分挖掘地方歷史和學校歷史中的感恩素材,讓學生真切感受本鄉、本土、本校的感恩故事,國學知識結合地方歷史和學校歷史內容進行宣傳,更容易讓大學生接受。傳統假日與國學有緊密聯系,清明節體現了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感恩精神,中秋節是歷來相當于中華民族傳統的感恩節,高校可以挖掘與傳統節日有關感恩詩詞,通過新媒體傳播,或者通過網絡開展知識問答,吸引更多學生關注,延續傳統文化的同時,感恩教育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整理校史中感恩自然、感恩父母和感恩母校的典型案例和素材,滲透到大學生入學教育和班團活動中。

(二)開設國學融入感恩教育的課程,建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體系

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嘗試開設《國學經典導讀》等選修課程,將國學融入到感恩教育之中,并以課程建設為基礎和支點,建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體系。高校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搜集、整理和提煉國學中關于感恩的素材,組織教師編訂相關的校本教材。除了設置專門的國學選修課進行感恩教育外,高校還應該發動專業課老師學習國學知識,開發感恩教育資源,將國學融入感恩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學習中。另外,在課程體系的實踐教學模塊,可以設置一部分課外感恩實踐學分。比如,鼓勵大學生參加課外傳統文化講座以及假期對感恩實例的社會調查等形式的實踐。實現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高校還應該開發感恩教育評價體系,將大學生的感恩教育進行量化考核,以此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把感恩教育日常化、具體化、科學化、制度化。”[5]

(三)將國學融入社團活動,營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圍

人要生活在群體之中,群體環境對個人成長有一定影響,故而,社團活動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指導學生社團時,可以適時引導將國學融入社團活動,增加社團文化底蘊和內涵,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自發地學習和挖掘國學中的感恩教育資源。比如,開展“讀國學、談感恩”的寫作比賽,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感恩,如何表達感恩,這樣的朋輩教育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社團可以開展節約食物、不浪費衣物、書籍循環利用等活動,營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圍,既可以節約開銷又可以減少廢品產生,使學生懂得珍惜資源并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同時也為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結語

國學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薈萃,國學融入大學生感恩教育可以拓寬高校教育視野和深度,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增強大學生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有利于和諧校園建設,有利于延伸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04):9.

[2]唐黎.大學生感恩教育探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210.

[3]張茜.論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與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1(08):31.

[4]湯宏建.學校感恩教育的文化傳播策略分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01):1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馆陶县| 偃师市| 商水县| 永新县| 家居| 沂南县| 博乐市| 浮梁县| 历史| 塔河县| 禹城市| 荔波县| 平阳县| 南溪县| 临夏市| 南涧| 陵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洪湖市| 惠东县| 班玛县| 靖边县| 云林县| 格尔木市| 大厂| 宝兴县| 万源市| 海宁市| 肥乡县| 色达县| 洛浦县| 汉寿县| 休宁县| 通榆县| 鄯善县| 松滋市| 历史| 泸州市| 崇州市|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