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元節的詩句

中元節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元節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元節的詩句

中元節的詩句范文第1篇

ccupies the subject position rather than the topic position.

Key words:middles; argument structure; syntactic projection; subject; topic

傳統語法認為中動為介于主動與被動之間的一種語態(voice),以主動形式表達被動意義。中動句的主要特征為:第一,中動動詞的施事為隱含成分,這也是中動句的區別性定義特征,從而區分于作格句,如:

(1)a. The clothes hang easily.

b. The ship sank.

c. The pen writes well.

第一句為中動句,暗含一個施動者,表達“對某人來說,衣服容易掛”,而第二句為作格句,無施動者的暗含;第二,中動句的主語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如第三句中表示工具、處所等的附加語[1-2];第三,中動句具有泛指意義,不能用于描述過去時間內的特定事件,一般使用現在時態。中動句并非絕對不能使用進行體,只是無法表示事件,只能說明主語具有某種限制性特征;第四,由于中動句不能用于報告行為事件,只是陳述某種屬性[3],表性狀的副詞修飾語一般不可或缺。需要指出的是,副詞修飾不是動詞子語類化的要求,而是信息表達的需要。只要表達出新信息,如采用否定,加句子重音或者使用強調的方法都可以讓中動句得以允準。本文將在回顧傳統分析的基礎上,從論元結構以及句法實現的角度分析英語中動句的生成。

一、先前的分析

(一)句法分析法

Keyser & Roeper[4]采用分析被動句的移位法來分析中動句。他們認為中動動詞自詞庫出現就是及物的二元動詞,由對應的及物動詞派生。在構詞規則的作用下,中動動詞失去了給邏輯賓語賦格以及主語分派題元角色的功能。為了滿足格位的要求,邏輯賓語經名詞性提升移位至中動句的句首獲得主格。Stroik[5-6]也采用了句法分析模式。他認為中動動詞將所有論元投射到句法層面,在投射的過程中,中動動詞的論元結構沒有改變。生成過程涉及兩個步驟:施事角色的降級和受事的提升。施事題元并沒有被抑制,而是實現為附加語。施事角色可以是顯性成分,也可以為隱性成分。如果為隱性成分即為空語類PRO。Hoekstra & Roberts[7]認為中動動詞的邏輯主語是在動詞詞組內主語位置上的pro,且pro帶有由副詞指派的歷事(experiencer)題元角色。這兩種分析的結構如下:

(2)a. [IP bureaucratsi [I’ I [VP [VP [V’ bribe ti easily]] PRO]]]

b. [IP bureaucratsi [I’ I [VP pro [V’ bribe ti easily]]]]

句法分析法有兩個主要證據。首先,中動句雖然不能出現by引導的施事論元,但是可以出現for引導的名詞短語,如:

(3)a.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for John.

其次,中動句中可以出現照應語約束,如:

(4)Books about oneself never read poorly.

問題是包含for短語的中動句其合格程度較低,很多學者持反對態度,如Ackema & Schoorlemmer[8]。另外,某些句子中可以出現沒有先行詞的照應語,如:

(5)Persons like myself should not aspire.

這類照應語可以不需要先行詞的允準,因而被稱為豁免照應詞(exempt anaphors)。以此類推,中動句中的照應語也并非總是需要先行詞約束,施事論元在句法層面的體現就失去了必要性。

句法分析模式還存在如下不足:首先,被動化通過加-en詞綴的方式使動詞失去賦賓格的能力,中動動詞沒有任何形態變化,因而很難解釋賦格能力的缺失;其次,如果中動句同樣涉及句法移位,副詞修飾的必要性將很難解釋;再次,處所、工具等附加語論元可以做中動句的主語,移位法很難對此做出分析;最后,中動句與被動句存在諸多差異。如被動句中可以出現介詞滯留,而中動句則較難接受,如:

(6)a. John was laughed at.

b. ?John laughs at easily.

被動句可以自由接受目的子句(rationale clause),而中動句無此能力,如:

(7)a. The bureaucrat was bribed [to avoid the draft]

b. *The bureaucrat bribes easily [to avoid the draft]

英語中存在不及物的性動結句,如:

(8)The kids laughed themselves into a frenzy.

該類句中不及物性謂詞加上表結果性的內容后構成不及物性的動結式結構。此類結構可以出現被動化,但無法構成中動句,如:

(9)a. The baby was ticked awake by the clock.

b. *This baby ticks awake easily.

上述區別說明被動句為名詞短語移位操作的結果,可以不受底層中論元結構的限制,而中動句則與之不同。這說明句法移位分析被動句具有合理性,但是無法用來分析中動句。

(二)詞庫分析法

Fagan[9]提出中動句靠詞匯手段生成。具體來說有兩條規則:首先,將泛指意義指派給外題元角色;其次,將內論元外化。意義上的泛化是中動句成句的關鍵,現在時態的使用就是證明。中動句涉及一個受泛指量詞修飾的隱含論元,中動句“The door opens easily”可以理解為“People, in general, can open the door easily”。中動動詞的施事論元在詞庫中已經獲得飽和而無需投射到句法結構中,因此內論元可以在句法上提升到主語的位置,最終形成中動句。她指出這兩條規則與中動動詞句法上為不及物動詞的觀點一致,同時排除中動句中出現介詞滯留和提升移位的句法操作。

Ackema & Schoorlemmer[1,8]也采用了詞匯分析法來分析中動句。他們認為中動句中的主語就是中動動詞的域外論元,由基礎生成(base-generated)。中動句中沒有出現移位,而是一種詞匯或者句法前操作。Grimshaw[10]提出論元結構的概念。論元結構為詞匯概念結構與深層結構的中間層面,詞匯概念結構在投射到深層結構時受到論元結構和X-階標理論的制約。在論元結構中,論元排列具有等級性,形成題元階層(Thematic Hierarchy)。一般認為施事的位置最高,其次為起點、終點、處所、工具等,受事的位置較低。在發生句法投射時,位置高的成分投射為句子的主語,較低位置的論元則在賓語等位置實現。當動詞通常的施事論元沒有發生投射,題元階層上位置較低的論元就投射為域外論元。中動句中受事題元的外置就是這一規則的體現,而不存在某個指定論元的域外化。

詞庫分析法的問題在于造成詞庫中內容的復雜化,從而加重詞庫習得的負擔,與語言習得的事實相背。采用論元結構這一中間操作的做法也會加重整個語法系統的負擔,同時將句法范疇內無法解決的問題轉移到論元結構中,因而并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三)致使分析法

Chung[11]提出詞匯層面致使移位生成的觀點,即中動句是在詞匯概念結構中生成的,如:

(10)The window breaks easily.

“The window”此時具有致使意義,從而引發事件“the window breaking easily”。司惠文,余光武[12]借用了致使分析的思想,他們認為致使的內容不是在詞匯概念結構中生成,而是通過句法生成。按照題元假說[13],直接賓語的題元角色由V指派,而語法主語或域外論元的題元角色由輕動詞v指派。他們同時將隱含施事分析為具有泛指意義的PROarb。這樣中動句如“This book sells well”有如下的推導過程:

(11)[IP [DP this book] I [vP [DP this book――――

]v+sell [VP [PROarb][V’[ADV well][V sell]――]]]]

具有致使意義的輕動詞具有強語素特征,因而引發動詞sell移位,同時賦予指定語位置上的DP以致使意義,并將使役者的題元角色指派給這個語法主語。他們指出這樣的分析法不僅可以分析受事中動句,同樣可以分析工具、處所為語法主語的中動句,因而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中動句不能用于報告行為事件,而只是陳述某種屬性,因而致使意義的分析較為牽強。同時這一分析完全否定隱含施事在中動句中的作用,不符合一般語感。采用輕動詞理論分析中動句中的致使意義還面臨上文所述句法分析法的不足,因而也存在不足。

(四)形態轉換分析法

韓景泉[14]提出中動句的構成涉及中動動詞的狀態化。一般及物動詞表示行為,而相應的中動句則表示狀態,中動動詞性質的轉變為中動句的構句基礎。狀態化為一種形態轉換規則,可以改變及物動詞的論元結構。轉化后動詞原來的邏輯施事主語被抑制,同時動詞喪失了給邏輯賓語指派格位的能力,從而驅動受事賓語提升。這樣的分析法可以解釋較多中動句的分布特征,特別是中動句中不允許出現介詞滯留這一現象。狀態化為形態規則,只對單詞適用,而無法運用于動詞短語,從而無法出現介詞滯留。

形態轉化法從詞匯形態的作用和論元結構的改變這兩個角度來分析中動句的生成。但是它忽視了副詞修飾的必要性問題。同時這種轉換究竟是在哪個層面產生的,形態轉換規則又是如何導致論元結構發生改變,以及具體發生何種改變等問題,仍然具有較大的討論余地。

二、中動句的論元結構

根據Higginbotham[15]提出的詞匯項表征模式,一個及物動詞應擁有三個論元,分別為施事(agent)、受事(patient)以及事件論元(event argument),只有在這三個論元得以飽和(saturation)的情況下生成的結構才合法。

Fagan提出中動動詞由達成類動詞和動作類動詞(activity verbs)構成。這兩類動詞都為事件動詞,因而具有事件論元。但是中動句無法與表示時空內容的副詞連用,不可使用進行態和祈使形式,如:

(12)a. *The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yesterday/in Los Angeles.

b. *The bureaucrats are bribing easily.

c. *Bribe easily, the bureaucrats!

這說明中動句不能表示實際發生的事件,而只是報道主語的某種特征,因而屬于狀態性表達。這樣中動動詞的事件論元在中動句中就無法得到滿足。事件論元是被刪除(deleted)還是抑制(suppressed)?中動句的特征之一為隱含施事,盡管句中不出現,但是仍然具有意義解讀。-er后綴一般可以附著在動詞之后表示施事,根據Levin & Rappaport[16]的調查,英語中許多中動動詞可以加-er后綴,如:baker, broiler, fryer, roaster, steamer, dipper, sipper, scratcher等。

這說明中動句中仍然有隱含施事的解讀。另外一個證據來自與“all by itself”短語的共現。出現“all by itself”的中動句一般不合語法,如:

(13)a.*This bread cuts easily all by itself.

b. *The ice crushes easily all by itself.

上例說明中動句具有施事意義的解讀。與作格句對比則進一步表現出中動句的施事屬性。因而可以認為中動句的事件論元沒有被刪除,而是被抑制,體現出與被動句相同的機制。

Rapoport[17]認為中動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包含工具/方式成分(Instrument and Manner component),一類沒有。工具/方式類動詞隱含原施事(protoagent),具有隱含施事解讀,如動詞cut;而沒有工具/方式成分的動詞則沒有施事解讀,因而可以與“all by itself”共現,如:

(14)a. This kind of glass breaks (easily) all by itself.

b. Milk chocolate melts (smoothly) all by itself.

這些例子可以與“all by itself”共現,因而不具有施事解讀,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句子中的副詞可以省略,因而不符合中動句的基本特征,而只是作格句。這樣中動句隱含施事的特征得以保留。

句法分析法認為for-短語的運用可以說明中動句具有與被動句相同的句法生成機制,實際上這很難成立。首先,帶for-短語的中動句合格度較低。其二,for-短語可以出現在其它結構中,如:

(15)a. That book is too thick for Mary.

b. As far as translation is concerned, no Latin text poses a problem for Bill.

上例for-短語中的Mary和Bill可分別解讀為“讀者”和“譯者”,但是與句子的謂詞“thick”以及“pose”無關。因此for-短語不能看成引入間接論元的方法,最好理解為修飾性的狀語成分,表明說話人闡述句中VP內容的視角。

中動句表示泛指意義,其隱含施事很難為某個確指的對象,一般理解為一個受泛指量詞修飾的隱含論元。Rizzi[18]使用飽和的概念來解釋泛指性的題元角色。當人們能夠明白在所指環境中“誰做什么”時,該題元角色就得以飽和。題元角色的飽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顯性題元角色,在句法層面得以飽和;另一類為隱含的題元角色,可以在詞庫中得以飽和。同時Rizzi指出投射原則只對詞庫中未飽和的題元角色起作用,一旦它在詞庫中獲得飽和,則無需投射到句法中,但仍然是詞匯項意義的一部分,在“概念-意向”接口層面具有可解讀性。中動句中沒有顯性施事,因而可以認為施事角色在詞庫中得以飽和,而無需在句法層中再次體現。在詞庫中,中動句獲得的施事角色是隱含的,同時表示泛指,從而解釋中動句中的泛指意義。被動句中的施事在句法層中以附加語形式實現,因而得以保留;作格句中沒有施事解讀,因而施事被刪除;而中動句中具有隱含施事解讀,并在詞庫中獲得飽和。施事角色在這三種結構中呈互補分布。

中動句中事件論元被抑制,中動句不再表達事件意義,而表示主語即受事題元的狀態。施事論元在詞庫中得以飽和,無需在句法層有所體現,但是在意義上有所解讀。為了產生任意施事和狀態意義的解讀,必須出現某些顯性成分對此進行允準,性狀性副詞修飾因此成為必須,當然采用情態動詞,否定詞等成分也可允準上述內容。這就解釋了中動句中性狀性修飾副詞出現的必要性。

三、論元結構的實現

關于句法-語義界面研究中的聯結問題,較早的假設為題元角色指派一致性假說[19],即同樣的題元關系在深層結構中必須表達為同樣的關系。這一論述較為籠統,沒有涉及具體的映射規則。一般認為詞匯語義的某些方面在句法結構中得以保留,具體保留的方式有兩種:一種認為題元角色與句法單位之間存在直接的對應關系,另一種認為語義的層級關系在句法的層級體系中得以體現。Levin & Rappaport[20]將前者稱為等價類別保存制約(equivalence class preservation constraints),將后者稱為顯著性保存制約(prominence preservation constraints)。

等價類別保存制約的優點在于將具有同樣題元角色的論元視為等價類別,具有相同的句法實現,從而建立論元結構到句法結構的直接對應關系。問題在于論元結構到句法層面的映射不是一對一的關系,而是多對多的關系,一種題元角色可以在多個句法位置實現,同一句法位置也可以實現多種題元角色。如,一般認為賓語位置的論元為受事,但是,客體(theme),歷事(experiencer),處所(location)等論元也可以在此位置出現:

(16)a. He read the book.

b. He pushed the car out of the garage.

c. The murderer frightened the baby.

d. My sister hiked the mountain.

顯著性保存條件則認為題元角色在句法上的實現跟句中其它論元的語義角色類型以及它們在題元階層中的顯著性有直接關系。顯著性保存條件認為論元與句法位置之間沒有直接的映射關系,只要符合題元階層顯著性排列的句法結構都可能合格。顯著性高的論元應實現為主語,較低的則實現在賓語或更后的位置。在句法上,和主語聯系的題元角色一定在題元階層上要高于和賓語聯系的題元角色,但是和賓語聯系的題元角色在整個階層中處于什么位置則要取決于不同的題元階層以及映射規則。從不同的構式出發,可以制定出不同的題元階層,沈園[21]列舉了14種不同的題元階層顯著性排列。不論存在何種具體差別,一般認為施事要高于受事以及工具和處所。施事如果實現,則為主語。但是如果在句法中不實現,那么較低顯著性的論元則有可能實現為主語。Ackema & Schoorlemmer在文獻[1]中提出不投射論元的可恢復性條件:語義內容在會話中可以恢復的論元或者具有任意性解讀的論元在句法中不投射。這一說法與Rizzi的觀點基本一致。中動句中的施事在詞庫中獲得飽和,因而無需在句法層面投射。根據顯著性保存條件,受事或者工具、處所等題元角色此時就可以在句法上實現為主語,從而出現受事、工具、以及處所做主語的中動結構。

一種觀點認為中動句的句首論元為話題[22-23],而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中動句中句首論元為主語[24-25]。本文認為句首論元為主語,具體證據如下。

首先,石毓智[26]指出話題表示的根據語境已知的信息,而焦點屬于重要的新信息。兩者具有對立性。而主語為句法結構概念,與焦點沒有沖突,因而能否進入焦點結構可以作為檢驗話題與主語的一個測試手段。中動句可以進入標記焦點信息的分裂句(cleft sentence)和準分裂句(pseudo-cleft sentence),這說明了中動句受事論元的主語屬性,如:

(17)a. It is the book that reads easily.

b. What translates easily is that text.

其次,話題屬于篇章的概念,只能應用于獨立使用的句子層面而無法進入句子內部,即從句的層面。能否進入從句可以作為另外一個有效的檢驗手段。

(18)Do you know that the bureaucrat bribes easily?

進入從句的中動句是合格的,這也說明它一個主語結構,而非話題結構。

最后,熊仲儒[27]指出話題化由標句詞C拓展TP,而關系化由輕名詞n拓展TP,因而話題化與關系化呈不對稱分布。能否關系化成為另外一個檢驗手段。

(19

)a. I have a car that handles easily.

b. I use the paint that sprays easily.

中動句可以關系化,這也說明受事論元占據的是主語位置而非話題位置。這樣的結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論元結構投射句法結構分析中等價類別保存制約條件的正確性。

四、結語

句法層面的移位分析、致使分析以及形態轉換分析都存在一定不足,因而較難對中動句作出統一的分析;詞匯說從論元結構理論出發考察中動句具有較好的啟發性。中動動詞的論元結構與中動句表義要求的差別造就了中動句這一特殊構式,這一差別驅使中動動詞論元結構的改變以及采取論元結構到句法結構映射的具體方式。這一研究說明了論元結構在句法研究中的價值和重要性。通過考察論元結構以及其句法實現等問題可以對這一特殊的構式提供較為合理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Ackema P, M. Schoorlemmer.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J]. Lingua, 1994(93): 59-90.

[2] 何曉煒,鐘藍梅. 最簡方案下英漢中動結構的生成研究[J]. 現代外語,2012(1): 14-22.

[3] Fagan S. The English middle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8(19): 181-203.

[4] Keyser S, T. Roeper.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4(15): 381-416.

[5] Stroik T. On middle formation: A reply to Zribi-Hertz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5(26): 165-171.

[6] Stroik T. Middles and reflexivity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 119-131.

[7] Hoekstra T, I. Roberts. Middle construction in Dutch and English [A]. E. Reuland ,W. Araham. Knowledge and Language [C]. Dordrecht: Kluwer, 1993.

[8] Ackema P, M. Schoorlemmer. Middles and nonmovement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5(26): 173-197.

[9] Fagan S.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 Grimshaw J. Argumen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0.

[11] Chung T. On English middle formation [J]. Studies in Generative Grammar, 1996(6): 281-317.

[12] 司惠文,余光武. 英語中間結構句法致使生成研究 [J]. 現代外語, 2005 (1): 1-9.

[13] Hale K, S. Keyser. 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 [A]. K. Hale , S. Keyser.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 [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3.

[14] 韓景泉. 英語中間結構的生成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 (3): 179-188.

[15] Higginbotham J. On semantics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5(16): 547-593.

[16] Levin B,M. Rappaport. Nonevent -er nominals: A probe into argument structure [J]. Linguistics, 1988(26): 1067-1083.

[17] Rapoport T. The English middle and agentivity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 147-155.

[18] Rizzi L. Null objects in Italian and the theory of pro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6(17): 501-557.

[19] Baker M. Incorporation: A Theory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Changing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0] Levin B,M. Rappaport. Argument Realiz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 沈園. 句法D語義界面研究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2] Shyu S. The Syntax of Focus and Topic in Mandarin Chinese [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5.

[23] 曹逢甫. 漢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 [M].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5.

[24] Cheng L,J. Huang. On the argument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 compounds [A]. M. Chen,O. Tze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 In Honor of William S.-Y. Wang [C].Taipei: Pyramid, 1994.

[25] Ting J.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presyntactic approach [J].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2006(32): 89-117.

中元節的詩句范文第2篇

摘 要:音樂是有聲的。簡單的七個音符經過作曲家的巧妙組合,就變成了動聽的聲音,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世界上除了有聲的音樂外,還有一種無聲的音樂,是人們對城市建筑藝術的愛稱――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關鍵詞:建筑藝術;結構;材料;比例;用途;美感

中圖分類號:J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1-0277-01

建筑藝術常被人比作音樂,這是因為建筑與音樂有很多藝術相同點,建筑具有音樂美的特性。就單體結構來講,建筑的形體結構、組合、安排、比例,都有數的組合,與音樂的和諧有等同規律。建筑屬空間藝術范疇,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東京代代木體育館

1964東京奧運會完成的代代木體育館是已故著名建筑師丹下健三的經典之作。它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達到了材料、功能、結構、比例,乃至歷史觀的高度統一,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現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為之前與之后兩個歷史時期。

整個代代木體育館由一個主館―游泳館和一個附館―籃球館,以及一些辦公室和公共輔助設施等三部分組成。大體育館實際上是一座游泳館,這里既可舉行游泳比賽,也可舉行跳水比賽,結上冰還可以進行滑冰比賽。游泳池有10條水道,跳水池設有10米跳臺。在主館的西南方向,有一座附館,遠遠望去,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海螺。這座小體育館的比賽場是圓形的,舉行籃球比賽時看臺可容納3,931名觀眾,舉行拳擊比賽時可容納5,351名觀眾。利用空間的高差,房頂被設計成是平臺,人們可以通過平臺進入大小體育館的信道,或在這里散步。

代代木體育館是當代仿生建筑的杰出代表,這一個由瞬間的海浪漩渦而引發靈感的設計,其類似海螺的獨特造型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由兩座館組成,大的橢圓形為游泳館,小的圓形為籃球館。兩座館都用懸鏈形的鋼屋面懸掛在混凝土梁構成的角上,狀似蝸牛。這座建筑就采用了懸索結構這一來源於蜘蛛網的靈感,用數根自然下垂的鋼索牽引主體結構的各個部位,從而托起了這座總面積達兩萬多平米的超大型建筑,成為建筑藝術的經典作品。

慕尼黑奧運會體育館

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的主要比賽場館都建在奧林匹克公園內,其中奧林匹克主體育場是最為醒目的標志性建筑,由45歲的斯圖加特建筑師拜尼施受1967年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上德國館一個小小的帳篷式結構的啟發而創造的。其新穎之處就在于它有著半透明帳篷形的棚頂,覆蓋面積達85,000平方米,可以使數萬名觀眾避免日曬雨淋。整個棚頂呈圓錐形,由網索鋼纜組成,每一網格為75×75厘米,網索屋頂鑲嵌淺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用氟丁橡膠卡將玻璃卡在鋁框中,使覆蓋部分內光線充足且柔和。獨具匠心的拜尼施以蜿蜒的奧林匹克湖為背景,該奧運會的主要比賽場館包容在連綿的帳篷式懸空頂篷之下,以橫空出世的氣勢將體育場館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為激烈的比賽帶來了大自然的溫馨。

體育場不僅外形別具一格,而且配套設備齊全。看臺共有4.7萬個座位和3.3萬個站席,觀眾離場上最遠處的距離為195米。西看臺上面最高處有體育評論員室。南北看臺上方裝有電子顯示牌。奧林匹克火炬塔安裝在體育場南側的小山丘上,這樣從各體育場館都可以看到。

雖然這座74,800平方米的體育場由預算時的一千八百萬馬克激增到一億七千萬馬克,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順利完成,拜尼施本人也因此而躋身世界著名建筑師的行列,并在20年后主持完成了德國議會新樓的建設工程。這個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稱杰作的大型建筑群,成為慕尼黑市現代建筑的代表。

悉尼歌劇院

在風光秀麗的澳大利亞悉尼港的奔尼浪島上,屹立著一組白色雕塑般的建筑,似群帆泊港,如白鶴驚飛,在碧海、藍天、綠樹的襯托下異常優美動人,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

悉尼為興建這座歌劇院于1955年舉行國際建筑設計競賽,從233個方案中選定丹麥建筑師j.伍重的設計。1966年伍重辭去劇院總建筑師職務,剩下的室內設計由澳大利亞建筑師完成。

歌劇院建筑總面積 88258平方米,包括一個有2690座的大音樂廳,一個有1547座的歌劇廳,一個可容500多人的劇場和一個小音樂廳。此外,還設有排演廳、接待廳、展覽廳、錄音廳以及戲劇圖書館和各種附屬用房(如餐廳、售品部等),共900多個房間,同時可容6000多人在其中活動。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一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 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里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臺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臺階下面。

整個歌劇院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巖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后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象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除圣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余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游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筑。那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這座建筑已被視為悉尼市的標志。

后記

城市中那些經典的建筑,已經不僅僅只是供實用的場所了。它已經成為了一座城市無言的紀念碑,永遠都代表著屬于這個城市的時代。它亦如一曲奏響在城市中的音樂――凝固的美。

參考文獻:

中元節的詩句范文第3篇

關鍵詞:游戲劇本策劃;角色;世界觀;暴力元素;消解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游戲設備的畫面表現力大幅提高,游戲的暴力渲染程度加速攀升,游戲中性格殘暴的角色和錯誤的世界觀容易誤導青少年產生不良行為。相比涉及暴力元素的電影、小說等其他藝術形式,游戲具有更強烈的互動性,對指導玩家在游戲世界觀的作用下操縱游戲角色完成任務,起到效仿的作用。游戲中的暴力元素作為刺激玩家的手段無可厚非,但不應當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游戲劇本策劃者在保持游戲娛樂性的同時,必須對游戲中的暴力元素進行消解。游戲劇本作為游戲劇情發展的藍本,主要包括主題、故事、角色和世界觀的設定。其中,游戲主題是前提,游戲故事是基礎,而游戲角色則是關鍵,游戲世界觀的設定是根本。作為游戲策劃者,在確定好游戲的主題和故事后,怎樣去確定游戲的角色,賦予角色怎樣的世界觀,使游戲角色盡量減少暴力元素的負面影響。對此,每位游戲策劃者應該深入思考并高度重視。

1角色設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關鍵

角色是推進故事發展的原動力,游戲角色作為玩家在虛擬世界中身份的替代和象征,每個角色都有他的職業、性格和情感,這些信息能對青少年玩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劇本策劃過程中,主角設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關鍵,作為游戲策劃者應避免過度渲染角色的暴戾、兇殘等個性。游戲主角的設計應該包含兩個層次:

一是角色的意志、目的應當是正面的,只有這樣,暴力行為才能夠得以諒解。以黑幫故事為背景的游戲《熱血無賴》,則是一場設定在香港都市的警察戲碼,主角沈威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臥底警察,他從美國回到香港,遏制當地猖獗的犯罪勢力。玩家將以沈威的身份體驗游戲,潛入敵人內部,摧毀狡詐兇殘的犯罪團伙。玩家能隨著沈威的行動體驗善與惡、忠誠與背叛,豐富的劇情和情感因素讓玩家難以自拔。由于主角是懲惡揚善的職業警察,其暴力行為符合劇情,這樣的角色設定削減了暴力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主角的感情、行動應當圍繞其意志和目的展開,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玩家普遍的道德認同。古代兵書《司馬法》中寫到:“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以戰爭為主題的游戲不計其數,但是如何讓玩家熱愛和平,成為有良知的游戲策劃者思考的問題。《特殊行動:一線生機》游戲的背景設定于阿聯酋迪拜,游戲中的迪拜被沙塵暴所掩埋,可憐的難民們被迫待在那些曾經無比輝煌的現在滿目瘡痍的建筑物中避難,主人公為三角洲部隊上尉馬丁,他奉命尋找為疏散迪拜平民而失蹤的上校來到迪拜。主角一行人出于人道主義,都以“保護平民”“伸張正義”為底線與33軍營對抗。玩家可以操作各種殺傷性武器進行戰斗,以及利用迫擊炮高空轟炸,覺得自己是做了一件為民除害的事情。然而游戲的結局令人反省,玩家會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圈套,錯誤轟炸了平民們躲藏的地方,為自己造下的罪孽懊悔不已。《特殊行動:一線生機》雖然是戰爭題材,但策劃者讓游戲主角秉承人道主義,讓玩家在獲得娛樂的同時,能夠反思戰爭的殘酷,為戰爭題材的游戲開發者提供了參考價值。

游戲角色之所以能夠吸引玩家,是因為他們常常體現為玩家內心的愿望與需要,玩家通過掌控游戲角色,在互動的游戲過程中,二者身份重疊,仿佛角色就是玩家自己。因此,虛擬世界中游戲角色的性格、行為的設定都影響著真實世界中玩家的情感。如果游戲主角的意志、目的是正面的,那么圍繞其意志和目的展開的感情、行動也就是正面的,就可以滿足玩家崇拜英雄、內心想成為英雄的無意識需求。

2世界觀設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根本

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游戲世界觀是游戲劇本策劃中的核心部分,簡單來說是游戲世界中的模樣,是在策劃游戲故事情節時虛構的時代、場所、人文、經濟、宗教等社會環境。它不像角色一樣有形,而像無形的空氣一樣,玩家永遠能感知它的存在,它支撐著整個游戲的進程。具體包括:時代(如工業革命、東漢末年等)、場所(如美國都市、巴西貧民窟等)、世界的狀態(如和平或戰亂、健康或瘟疫等)、社會體系(如封建王朝制、共和制等)、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生活水平、語言、交通、通訊等各個方面。因此,世界觀設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根本,如在劇情需要的情況下有暴力情節,可在游戲世界觀中進行特殊的設定,避免玩家沉迷于暴力行為。

《生化危機》系列以編年史式的劇情著稱,游戲世界觀將世界狀態設定為疾病瘟疫狀態,這個世界觀的設定讓創作者最大限度發揮想象力,創作出了一部部經典之作,根據游戲改變的系列電影也一次次成為票房冠軍,這也是《生化危機》能一直走到今天的成功秘訣。故事自1960年4月開始,科學家研制出強大的生化武器,并開始殘忍地進行人體試驗,在全球爆發了生化恐怖襲擊。被病毒感染的浣熊市為了能夠抑制細菌擴散,派出STARS部隊的bravo小隊前往調查,他們在噩夢般的環境里與感染病毒的各種生化怪物進行殊死搏斗,成為以恐怖冒險為主題的游戲中極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品。游戲中充斥著大量血腥暴力,各種武器讓怪物們血肉橫飛,但由于劇情世界觀的設定與真實世界的狀態有相當大的差異,主角是軍人、特警、情報員等特殊職業,從根本上避免了玩家將游戲中的世界觀帶人到現實生活。

又如,《使命召喚》的游戲世界觀設定在二戰時期,根據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役進行改編,如諾曼底登陸、斯大林格勒戰役、沖繩戰役等。玩家將會扮演美國、英國或蘇聯三國的士兵,完成10項以上的任務。該系列作品的特色在于給予玩家混亂、緊張而又真實的二戰體驗,幾乎每隔兩三分鐘就會看到一個遍地死尸的場景。激烈的《使命召喚》游戲被許多玩家所青睞,但它更強調戰爭的過程,并不僅僅強調暴力和武力。由于游戲世界觀中的時期是二戰時期,玩家雖然樂于看到敵人被炸成碎片,但很難將這種暴力行為轉移到現實生活中。

中元節的詩句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以世界男子籃球運動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近10年相關文獻的檢索、參看近10年NBA與奧運會籃球項目的排名與邏輯分析,對當今世界籃球運動格局和特點進行闡述,提出了當今世界男子籃球呈現“歐美抗衡”的特點,對影響世界男子籃球運動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做出分析,總結中國男子籃球應加強身體素質,強調“整體打法”、尋求“位置平衡”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 籃球 世界 格局 中國

一、當今世界男子籃球格局狀況

縱觀近幾年國際大賽排名情況,美國男籃衛冕成功展示出他們的世界男子籃球霸主地位,歐洲各強隊也更迭交替可以進入三強。呈現“歐美抗衡,一超多強”的盛況。整體水平而言,美國籃球在世界上顯然是霸主地位,其技戰術風格上注重防守,強調對抗,人技術突出,崇尚個人能力和2-3人的進攻配合[1];而籃球運動是團體項目,毫無疑問制勝的法則在于整體配合的打法。歐洲籃球風格正是以整體配合為主,基本打法趨向粗獷、兇悍,善以整體隊型為主體來作戰,在技術和戰術風格上體現高、狠、準,且隊員都富有極強的對抗性力量,球隊講究整體配合。與美國一起引領了世界籃壇的發展趨勢。

二、影響世界男子籃球格局變化的原因

(一)體能、專項核心能力、身體素質的差異

不同種族的人具有各自的特點。黑人在力量、彈跳以及爆發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歐洲人則身材高大、身體強壯,速度快,亞洲人在靈敏、協調以及心智等方面較強[2]。中國球員在與對手的身體對抗中處于劣勢,導致運動員在比賽中技、戰術運用和發揮受限。在與對手同等身高的對位攻、防時,我國球員在身體接觸的激烈對抗中通常會變得被動。因此,一方面在籃球后備人材選材、培養方面,應遵循客觀規律,運用科學評價指標科學的選拔與科學的訓練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取美國籃球的個人技術訓練方法,注重體能與專項核心力量訓練,強化在高速、強對抗中協調完成技、戰術的能力。

(二)籃球運動普及水平及各國職業聯賽的開展情況

在中國目前籃球擁有大量籃球運動愛好者、各類型的專業運動隊和不同級別的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我國的CBA聯賽無論從運動員的個人素質、對抗強度還是技戰術的運用都與歐美的籃球聯賽存在一定差距,然而在國內CBA與CUBA的成功舉辦,吸引了更多籃球愛好者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新聞媒體和網絡設置了籃球專欄,有效地擴大了籃球的影響,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可見籃球運動在中國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和發展潛力。

(三)籃球規則的改變和整體性的影響

規則的改變促進了技術、戰術的發展變化,進一步推動了籃球運動的發展。同時由于各國聯賽水平的不同,采用的規則也不一樣,對國際性籃球比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成為了競技格局的變化的原因之一[3]。過去NBA賽場上不允許采用“聯防”規則,而2000年之后,隨著非法防守規則的取消和“3秒違例”規則的產生,各參賽隊伍更注重集體配合和利用團隊的力量。同時歐洲強隊的技戰術特點就是運動技術全面,場上位置模糊,很多運動員既可以打內線,也可以從外線進行突破上籃與分球,同時戰術組織較為緊密,強調整體,不過分依賴球隊內某位運動員的個人作用,這也是歐洲可以和注重防守、對抗激烈的美國籃球隊抗衡的原因[4]。

(四)經濟對籃球運動的基礎性影響

體育作為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它必然受經濟的制約。經濟是體育發展的基礎,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所提供的人、財、物等各種物基礎,經濟的發展直接制約著體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水平。

(五)政治因素對籃球發展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體育與政治,特別是競技體育與政治是密切相關的,體育不可能脫離政治。實行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籃球運動的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比如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籃球運動開展時間早,普及程度高,籃球運動在社會化、職業化、商業化方面十分發達,競技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我國實行“舉國體制”集中全國的資源優勢優先發展競技籃球,促使國家籃球競技水平可以在較短時期內接近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帶有明顯計劃經濟特征的“舉國體制”違背競技運動發展規律的弊端也越來越清晰,原有的政府辦體育的體制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盡管因此我國籃球運動有了一定的發展,競技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也僅躋身于亞洲的籃球強國,和世界籃球強隊的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三、小結

當今世界男子籃球呈現了以美國為主,歐洲諸強紛爭的格局。從中國在近幾年國際賽事的排名情況來看,中國籃球距離進入一流水平還有一段距離。通過分析當今世界籃球競賽格局的原因,對中國提出一些相應對策:加強中國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科學選才、從政策上加大籃球的群眾基礎,鼓勵籃球賽事與產業的發展、向“位置全能”方向發展,學習歐洲隊員間的整體配合的技戰術、加強國際交流機會以提高中國隊的競技水平。

參考文獻:

[1] 賴榮亮,鄭尚武.從世界籃球運動發展趨勢談中國男籃亟需解決的問題[J].湖北體育科技.2016.

[2] 王海龍.世界男子籃球運動格局的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體育大視野.2015.

中元節的詩句范文第5篇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安勝在講話中肯定了施耐德電氣和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共贏的成績,對施耐德電氣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強調高校與企業相互合作、相互滲透是高等教育創新化的戰略需要,也是雙方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教學科研――技術開發――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產學研相結合模式,并對實踐基地的落地和建設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事業部中國區負責人馬躍表示:“‘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對未來制造業人才的技能與素養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專家,施耐德電氣通過助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打造可持續的行業生態圈。合作成立‘能源管理及其自動化聯合實踐基地’是施耐德電氣推動本地技術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創新的又一重要舉措,旨在響應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輸送智能制造人才。我們期望未來能和上海交通大學持續開展更深入、更廣泛的戰略性合作。”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蘇躍增介紹了雙方的合作歷程以及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整個實踐基地擁有30多套先進的實驗裝置,覆蓋了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的多門專業課程,形成了一個能源管理及其自動化的綜合實踐平臺,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

之后由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事業部中國區負責人馬躍和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安勝共同為實踐基地揭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怀柔区| 蓝田县| 武汉市| 安化县| 庄河市| 黄浦区| 托克逊县| 池州市| 濮阳县| 新田县| 稻城县| 昌江| 务川| 佛教| 沙河市| 乐平市| 芒康县| 威海市| 洪江市| 闵行区| 博客| 舟曲县| 安宁市| 尚志市| 龙州县| 荥阳市| 温泉县| 集贤县| 香格里拉县| 桂平市| 修水县| 公主岭市| 安西县| 贵州省| 许昌县| 江华| 石渠县| 乌拉特中旗| 盈江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