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1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o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40頁的內容及練習八中的習題。

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等簡單的平面圖形。本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進一步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本節課中我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折一折、指一指、比一比、畫一畫等實踐活動中認識角,使抽象變為直觀。

學情分析:

由于在小學一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簡單的平面圖形,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來學習,同時教學時結合生動有趣的感性圖片,采用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大部分學生應能較好的掌握本節知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情感目標:

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的本質特征;畫角。

教學難點:了解角的大小變化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紙板、剪刀、圖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里早早熱鬧起來,操場上更是生機勃勃。(播兒歌)“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朋友起得早,正在校園做早操。”(課件出示“校園的早晨”圖片)?(電腦出示紅色的閃動的角)足球場的一角也有這樣的圖形(電腦出示紅色閃動的角)。

生:在老師的提示和電腦的引導下觀察課件。

師:你們認識它嗎?同桌互相說一說,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 回答老師的問題(圍繞“角”自由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

通過情境創設和音樂的營造,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逐步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從生活中的角過渡到對數學意義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學生對角的認識情況。

二、探究引導,掌握新知

角的認識:

1、聯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角。

師:不僅圖中有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教室里許多物體上都存在著角,請同學們仔細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把你看到的角說給同學聽。

生: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同學之間互說自己看到的角(按分好的小組進行)。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根據剛了解的角的特征從現實物體表面上找角,既鞏固了對角的認識,又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充分體驗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課件演示學生說的四種實物:剪刀、三角板、課桌的角、黑板上的角)我們給它脫掉華麗的外套,課件演示從四種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

生:仔細觀察,說說角是什么樣的,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學生互相說后老師點名學生來說。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體會到“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有兩條直直的邊”,形成角的組成的表象。

(2)角爺爺過生日,設宴請客,客人都是角家庭的成員。瞧,這些圖形都說自己是角,前來參加宴會。小朋友,快幫幫角爺爺,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學生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設計意圖】

讓學生判斷幾何圖形中有幾個角,一是鞏固對角的認識,二是為以后繼續學習幾何圖形打下堅實基礎。

(3)看下面各圖都有角,你知道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幾個角?右面的梯形有哪幾個角?

小組內說,組內學生代表回答。

【設計意圖】

讓學生判斷幾何圖形中有幾個角,一是鞏固對角的認識,二是為以后繼續學習幾何圖形打下堅實基礎。

3、實踐操作,豐富認識。

(1)我們從生活中找到了這么多的角,你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個角?請同學們先動腦筋想一想,在動手試一試,用兩個硬紙條和一枚圖釘怎樣做出角來?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2)誰愿意把你做的角來展示一下?有誰做的角和這個角不一樣?還有不同的嗎?(教師找多人展示,充分展示學生做的各種各樣的角,但最后只留3人在講臺前分別展示銳角、直角、鈍角。)

問:他們做的角一樣大嗎?哪個大?哪個小?

思考: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讓學生轉動手中的角,擺出大小不同的角。)

小結:看來角有大有小,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就越大。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關系嗎?

(3)、老師也做了兩個角。一個紅角和一個藍角(出示兩個大小相等,邊的長度不同的角),你們覺得老師做得怎么樣?猜一猜哪個角大?(課件播放動畫:紅角和藍角)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的觀點。

小結: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動手做活動角,使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了認識動態中的角,同時引出對角的大小的比較的認識,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變化活動角,動態體會角的大小變化與兩條邊張開的角度有關系,為了突破“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一難點,教師通過一小節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使學生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又增添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三、趣味創新,鞏固新知

1、創作畫。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禮物,你們瞧(課件出示角的創作畫,有小草、五角星等),這些圖畫美嗎?美在哪兒?

學生回答,激發興趣。

用角創作出這美麗的圖畫,試試看,并相互說說都用了哪些角。

2、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42頁第1題。

(2)完成教材第42頁第2題。

(3)完成教材第42頁第3題。

學生練習,老師巡視。

【設計意圖】

學生自主練習練習題融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學生在用角創作畫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大膽想象,在活動中體會并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關于角的認識我們今天只是進行初步認識,下節課還要繼續學習它。

學生自由回答,談自己的感受及學到的知識。

板書設計:

角的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先畫定點,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兩條直直的線。

角的大小:角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內容,在準備此課前我就查閱了這課以往的教案,但都覺得過去的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摒棄了以往從頭到尾牽著學生學習的方法,設計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在自主探索與使用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從而豐富對角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真正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小學分數 理解 應用 過程

1.教學目標

1.1 引導學生在對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觀圖形、實物的探討和研究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會讀會寫幾分之一,并能借助圖形明確幾分之一的含義。

1.2 借助實物或直觀比較分子是 1 的分數大小。

1.3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1.4 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教學重、難點

分數概念的初步構建,認識幾分之一。借助實物或直觀比較分子是 1 的分數大小。

3.教學流程

3.1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體驗分數產生的過程

3.1.1 激趣導入。師拿出四塊月餅讓學生幫老師想一想,如果將這四塊月餅分給兩名學生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每個人得到幾塊呢? 拿兩塊來分給兩個人,應該怎樣分才能公平呢?拿一塊來分給兩名同學,應該怎樣分才公平呢?(生說師演示分月餅) 引出新課 “分數”。師板書“分數”。

3.1.2 教學分數的寫、讀 。寫分數 ①師演示分月餅的過程。(強調平均分) 一半用分數怎樣表示? 把1塊月餅平均分成 2 份,其中1份就是這塊月餅的 1/2 。(教學寫分數“1/2 ”)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分數“ 1/2 ”,分數的每一部分都有它們自己的名字。以“ 1/2 ” 為例,師總結意義并板書:

師:請同學們舉起右手和老師一起書空:先畫一條短橫線,表示平均分,它叫分數線。(師邊說邊板書)平均分成兩份就在分數線的下面寫“ 2 ” ,我們叫它“分母”(師板書)每人分到的都是兩份中的 1 份,就在分數線上面寫“ 1 ” 它叫分子。(師板書) 1 ……分子 ─ ……分數線 讀作:二分之一 2 ……分母;②生在桌子上書空“二分之一”的寫法同桌間互相說一說分數各部分的名稱;③師小結我們在寫分數的時候要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后寫分子。讀分數時先讀分母,再讀分子。學生齊讀。生練說、寫同時師說幾個分數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來,并指生板演;④說分數名稱和讀分數練習:師出示分數生說一說各部分的名稱并讀出分數。

3.2 加強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概念

3.2.1 動手折二分之一 。①生拿一張正方形的紙折出它的 1/2 ,并且涂上顏色(生折師巡視);②匯報展示 ;③生解決“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為什么都可以用 1/2 表示呢?”的問題,匯報展示。

3.2.2 練習:下面圖形里的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嗎?說明理由。(多媒體出示)生練習 。

3.2.3 生根據對二分之一的學習聯想到一個新的分數四分之一。(師板書四分之一)如果繼續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下去,還有可能出現幾分之一呢? 生聯想并匯報

3.2.4 動手折四分之一 。①生再拿了一張正方形紙折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并涂上你喜歡的顏色,折完后小組內交流一下看一看有沒有不同的折法?(生折師巡視)②交流匯報;③生解決:“仔細觀察這些圖形的折法各不相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的問題。(生答)④師小結同樣的圖形,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數。

3.2.5 比較分數的大小。①生拿出剛才折的正方形,比一比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誰大,誰小。生用手中折好的圖進行比較并在小組內說一說理由;(生匯報) ②師小結:分子是 1 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分數的分子是 1 ,分母越大分數越小;分母越小分數越大。”

3.3 鞏固應用,加深分數意義的理解和應用

3.3.1 課件出示五角星、風車,這些事物讓你聯想到了哪些分數?生答

3.3.2 課件出示書中93頁1、 2 題和96 頁第 3 題,生獨立完成。(師生共同見正)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分數 初步認識 幾分之幾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77

【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P64~65。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分一分、涂一涂中,體會分數的產生過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學生體會分數與分的過程之間的聯系,感知分母和分子的含義,能夠明確一份和幾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3.學生經歷運用分數來描述某些事物的過程,初步感知分數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并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能從份數的角度來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幾分之幾來表示。

【教學過程】

一、分享活動,引出分數

師:大家都知道小猴非常喜歡吃桃子,猴媽媽摘了一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兩只小猴看到了口水直流。想一想,把1個桃分給2只小猴,怎么分才公平呢?對,平均分!(板書:平均分)這樣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幾份?猴哥哥分得這個桃的――(二分之一)。猴弟弟也分得這個桃的――(二分之一)。每只小猴都分得這個桃的二分之一。想一想,分母2在這里表示什么?那分子1呢?

二、自主選擇,理解分數

1.讓學生認識一盤桃子的二分之一

師:剛才,兩只小猴分著吃完了一個桃,還覺得不過癮。于是,猴媽媽又帶回來一些桃,準備選其中幾個桃裝在盤子里,平均分給兩只小猴吃。如果你是猴媽媽,你想選幾個?

生:4個、6個、8個。

師:我們先選6個來裝一盤。(貼桃)把這6個桃看做一個整體,接著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為什么?(2份,因為要平均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幾份?(1份)那這一份就是這盤桃的――(二分之一)。那這一份呢?(指另一份)對,也是這盤桃的二分之一。每一份都是這盤桃的――(二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把6個桃看做一個整體,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二分之一。除了選6個桃來分,還可以選幾個桃來平均分成2份?請大家選一選、貼一貼、再分一分。

師:如果猴媽媽把這12個桃全部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它的幾分之幾?(二分之一)如果桃的個數再多些,現在有幾個?(16個)也是這樣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它的多少?仔細看,桃的個數不斷在變,為什么每只小猴總分得這盤桃的二分之一呢?

師:是不是不管有多少個桃,只要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讓學生認識一盤桃的三分之一、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把12個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如果把12個桃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三分之一)你是怎樣分的?都是12個桃,為什么表示每份的分數卻不同呢?(平均分的份數不同)12個桃除了平均分成2份、3份,還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請拿出活動單來分一分、填一填吧!

師:剛才把12個桃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每份的個數卻越來越――(少)。這里每份是――(6個)。這里呢?(4個)不管每份是幾個,都表示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師:以前,我們通過分一個物體來認識了分數。(出示一個桃)今天我們是通過分一個整體繼續研究了分數。其實,像這樣的分數還有很多,我們再到“慧寶奪星樂園”去轉轉,繼續尋找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三、練習理解,內化新知

1.俱樂部

師:瞧,這有一盒男孩喜歡的玩具球,這個梨球是這盒球的幾分之幾?這個呢?看來,每個球都是這盒球的――(六分之一)。看,這還有女孩喜歡的玩具蘑菇,每個蘑菇是這一盒的幾分之幾?下面請同學們直接口答涂色部分占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師:現在老師把3朵花看做一個整體,你能表示出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嗎?你打算怎么做?(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看來,每一份都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這樣的問題,你也能解決嗎?請拿出練習紙,用彩筆涂一涂。

2.俱樂部

師:請從袋子里取出18根小棒,擺成一排。你能拿出這些小棒的幾分之一嗎?請兩人為一個小組,一位同學說,另一位同學操作,比比哪組的動作又快又準確!

師:現在增加難度,再增加2根,一共有20根小棒,你能根據老師的口令用手勢來表示取的根數嗎?請表示20根的二分之一,開始!是10根嗎?(五分之一、四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

3.俱樂部

師:下面我們走進三星俱樂部,里面的問題可不簡單。有A和B兩題,你可以選做其中一題。

A題:一堆鉛筆有9支,先取出它的三分之一,應該取( )支;再取剩下的三分之一,應該是( )支。

師:現在我們來回顧剛才取鉛筆的過程。都是取三分之一,第一次取出3支,而第二次就取出了2支,這是為什么?原來總數有幾支?(9支)現在是――(6支)。一個整體變了,它的三分之一所表示的支數也就跟著變了。(PPT展示兩次情況)

B題:將一段木頭鋸成相等的7段,每鋸一次的時間相同。每段是這根木頭的幾分之一?鋸一次的時間占總時間的幾分之一?

師:鋸一次的時間為什么占總時間的六分之一呢?

四、回顧總結,交流拓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認識;角;圖形

【教材簡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主要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關系,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由于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而他們腦中的角既有數學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學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正確辨別數學中的角與生活中的角,同時在實踐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學會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

2.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動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體驗數學來源于實踐的思想。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教學難點】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具準備】

小棒、硬紙條、圖釘、長方形紙、吸管、毛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活引入

我們的校園美嗎?聽著音樂,感受著鳥語花香,讓我們稍稍地靜靜心。這里熟悉嗎?我們共同學習生活的地方,溫馨的教室。今天我們的研究就從大家熟悉的物品開始。

觀察這些物體雖然形狀不同,但上面都藏著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圖形朋友,你看出了嗎?

二、觀察探究,新知建構

1.觀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兒?指給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個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樣嗎?你還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師剛才一樣指給同桌看看嗎?我們來看看電腦上的演示。

(2)紙工袋上的角,誰上來指給大家看看?

(3)掛鐘上的角誰來說一說、指一指?(根據學生的介紹,閃爍課件)

2.抽象,建立表象

(1)剛才演示的這幾個角都藏在物體上,如果我們拿掉這些物體留下的角,會是什么樣的?閉起眼睛,想到了嗎?一二三,看!和你想的一樣嗎?

(2)這些圖形都是角。角,我們用這樣的小標記標出。

(3)用數學的眼光仔細觀察這三個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數學上把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板書:兩條邊)

(5)誰上來指一指這個角的頂點和邊?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呢?一起說一說。

3.再認,建構認知

我們通過找一找、比一比,認識了角,現在你腦中的角是什么樣的?(根據學生的回憶,教師畫角)完整板書。

4.練習判斷,鞏固認知

(1)認識了角,下面的判斷找角一定難不倒你,這一題讀清要求了嗎?你讀出了幾個要求?打開數學書第85頁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全體核對,錯的起立。

第1題,有不同意見嗎?誰來說理由。第2題,這個同學習慣可真好,邊標記號邊數,像他一樣也有好習慣的朝我揮揮手,找出第1個3個角的展示,不同意的舉手,上來說說理由。

(2)通過做這道題,在判斷角時,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5.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帶著大家的提醒,現在如果我們要利用身邊的材料做一個角,你會嗎?把你帶的材料倒出來嘗試著做一個角吧!(放音樂)

(2)同學們成功了嗎?把你做的角高高地舉起來給別的同學欣賞一下。

(3)老師也做了這樣一個角,你看,還能變大變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上的角也像這樣可變大變小?(隨學生的舉例展示物體)

(4)下面咱們比比賽,比較我們角的大小(老師指導比較方法),對于角的大小比較你又有什么想說的?

三、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看來同學們不僅認識了角,對于角的大小還有了很多珍貴的感受。

對于角,我們來些挑戰如何?一張長方形紙,看上面有幾個角,如果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猜想一下,自己實踐,看看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角除了在我們這些學具上存在,生活中它們更是無處不在,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你看!(播放視頻)……今天這節課對于角你都有了哪些認識與收獲?

參考文獻:

[1]丁春香,冒金彬.《認識角》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1(17).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優質數學課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已經出版發行,廣大教育界同仁又開始新一輪的教學思考與思想交流。面對各種新的理論,我也對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了反思,但我對優質數學課堂的認識始終沒有改變。我認為優質的數學課堂應是"三有"課堂,就是指有優秀的教學設計,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記得浙江省小學數學教研員斯苗兒老師說過:"簡潔、扎實、快樂"就是上課的最高境界!具體闡述就是:"簡單就是智慧,扎實就會有效,快樂就會前進"。再聯想在溫州市優質課一等獎獲獎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中,溫州市小學數學教研員雷子東老師在活動總結時講到,一節優秀的數學課應該具有"簡約和靈動"兩個特點。我們對兩位專家的理念略加分析,可以發現他們的想法有一個共同點,也認為一節優質數學課堂應該是"三有"課堂:兩位專家所指的"簡潔"與"簡約"就是指有優秀的教學設計;"扎實、快樂"與"靈動"是指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斯苗兒老師所講的"扎實就會有效"點出了優質課堂應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從上我們可以發現,我個人對優質數學課堂的認識與兩大專家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來談談打造優質數學課堂的幾點具體想法:

一、有優秀的教學設計

一場好戲要有好的劇本,一堂好課也同樣要有好的教學設計。何為好的教學設計?我認為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在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在讀懂學生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應該是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

1.在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我之所以把在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放在優秀教學設計第一位,是由兩種現象促成的。現象一:社會偏見與學科偏見。以前不少人認為教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教小學,只要初中畢業就可以勝任工作了;現在又變成,語文、英語、科學不會教,那就去教數學吧,加減乘除總會懂一點,認為教小學數學很簡單。現象二:由于前一種思想作祟,我們許多數學教師也認為教數學很簡單,很少有人真正地研讀教材,很多人忙于不假思索復制別人的教案,年輕人如此,老教師如此,更為可怕的是我們一些骨干教師也如此。我并非排斥資源共享,但我想說的是,在享受別人資源時要學會思考與取舍,不要出現東施效顰的現象。下面讓我們一起針對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來領略數學的不簡單與讀懂文本的重要性。

教齡兩年半的翁老師上了這節研討課,她是從課本第44頁單元主題圖計算游樂園各類活動的人數引入,采用書寫50個3相加太麻煩了,引入乘法,最后進行鞏固練習。從課的實施情況來講,應該說翁老師也有自己的思考。課后,我根據個人對教材的理解,與翁老師采用問答形式探討了3個問題:

(1)這節課用不用單元主題圖?

翁:用單元主題圖,讓學生體驗數學來自于生活。

池:單元主題圖可以用,但不是用在這里,應該用于本單元教學任務結束進行綜合練習時,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對于本節課《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來講,動手擺小棒進行操作比觀察圖片更直觀、有效,也同樣能體現數學來自于生活。

(2)教材第45頁,呈現同學們不同擺法的用意是什么?

翁:體現擺法多樣性,同時為后面多條乘法算式的引出提供素材。

池:你剛才的想法都對,但除此之外,這里計算有些圖形擺放小棒總根數的加法算式可以寫成乘法算式,有些卻不能,讓學生體驗計算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寫成乘法算式,不同加數的和一般不能寫成乘法算式,教材這樣設計也體現了乘法初步認識的課時特征。

(3)教材為什么先處理6×3這條算式,即先處理6個3的問題,而不是5個4,或3個5的問題?為什么不用50個3相加導入乘法呢?

翁:不是很清楚。

池:其一、先處理6×3(即6個3相加)這條算式,跟5個4、3個5相比,更能體驗乘法的簡潔性。其二、50個3相加,看似更能體現乘法的簡潔性,但已經超出本節課初步認識的要求,對教材的度沒有把握好。50個3相加不能一一呈現,學生不能直觀感受50個3相加是多長的算式,這樣改寫成乘法算式,沒有體現乘法算式與加法算式的對應關系,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明確。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看似簡單的內容,一句話可以講完的內容,可真正要讀懂它,上好它也是很難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教材解讀能力,提議大家多閱讀各種版本的教材(目前小學數學教材有人教版、北師大版、西南師大版、蘇教版、浙教版、青教版等),多思考編者取舍的意圖。

2.在讀懂學生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進行教學前測,老師往往以想當然的姿態去設計教案。這樣的教學行為放在平時關系還不大,只是苦了自己的學生,但要到大場面也是如此,那肯定會出丑的。

今年4月,在泰順縣舉行的溫州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中,由于很多老師沒有做教學前測,不了解泰順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起點預設過高,第一天比賽的教師紛紛遭遇"滑鐵盧",7位上課老師只有1人獲一等獎。第二天參賽的教師,趕緊利用當天晚上的時間修改教案,調整教學起點,除了上午第一節課的老師,由于時間太倉促,對調整后的教案不熟,效果一般外,其他上課老師都比較成功,均獲得一等獎。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預設必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要把握學生生活經驗與知識起點。特級教師能在課前談話中了解學生的情況,然后從自己頭腦里的許多預案中,提取出最有效的一種,因此可以上得比較成功。但作為普通教師的我們必須在課前下足功夫,做到心中有學生,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3.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流行著兩類的教學設計:一類是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教師能充分研讀教材,有自己的想法,先有基本思路,再進行充實、推敲、磨練,一般設計非常緊湊,有利于提升骨干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有一類是拼湊串聯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教師一般沒有充分研讀教材,沒有自己的想法,先到網絡尋找資料,再進行拼湊、串聯,一般比較混亂,脈絡不清,不利于提升骨干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今年溫州市優質課一等獎獲獎教師課例展示活動中,瑞安市實驗小學金文欽老師與溫州一位陳老師的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的教學設計成為這兩種類型的典型。金老師上《小數初步認識》這節課,充分考慮各個版本教材設計特點,推敲各個版本用貨幣單位與長度單位引入的優缺點,最后確定由貨幣單位引入,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起點與生活經驗,同時為了體現長度單位引入的優點,金老師利用把1元換成10角,把10角用10個正方形框上,1角就相當于10個正方形中的1個,直觀的表示出,1角就是1/10元,同樣方式可以得出1分就是1/100元。這樣的設計,既考慮了貨幣單位引入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又考慮到長度單位引入更具直觀性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也非常有特點,環節之間銜接緊湊,沿著"知識教學--鞏固練習(蘊含新知識)--練習(滲透新知識)"這樣的模式下來,學生學得輕松,也非常自然的把各知識點串聯成了體系。由于思考比較充分,在課后交流環節,金老師表現得揮灑自如。陳老師上《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讓人有點失望。雖然整節課老師上得比較大氣,語言也比較流暢,應該說演繹得非常好。但我總感覺模仿、拼湊的痕跡比較明顯,沒有自己的思路,這一點在與評委的交流環節,表露的更為明顯,陳老師對于評委的提問,有時答非所問、有時回答不了,這也是沒有深入思考的結果。

我個人認為,這幾年我們溫州市只出現演繹精彩的教師,沒有真正在全省叫得響的數學名師,就是因為我們的新秀與骨干教師功利性太強,追求拿來主義,盲目用名師的教案,只追求華麗的課堂演繹,沒有研究教材,深入思考。這種只追求招式,沒有內力的武功,看上去很美,但碰到真正高手就會一敗涂地。對于新教師來講可以先模仿把招式學得有模有樣,但要成為優秀的教師,必須要兩方面協調發展。因此,我想上課以前要先有自己的思考,磨過課以后,再去參考別人的資料。建議骨干教師用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慎用拼湊串聯的教學設計。

二、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

好的設計是成功的一大半,但還需要我們去實踐,這就需要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這幾年,我們周圍有一批課堂演繹非常精彩的老師,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就不進行詳述,但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

1.教師的語言要精煉、恰當。教師的語言要精煉,提問要有啟發性,點評要有激勵性,點撥要在關鍵處。我們老師要記住(或形成)環節過渡語,關鍵問題的提問語,解決問題的關鍵語,還要有激勵學生的點評語。這種具有簡潔的過渡語,啟發性的提問語,師生互動解決問題,得出數學結論(知識)的課堂,一定會顯得非常流暢、和諧。

2.教師要有從容不迫的心態和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我們都說課堂是學生的,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課堂往往都變成教師的,我們很在乎自己的課堂表現,為了達成自己的教學目的,會為學生不切實際的回答而揪心,會為完不成任務而心急。但我們一定要知道,課堂是學生的,只有學生良好的表現,才是精彩課堂的體現,也要記住不是為了完成教學設計而開展教學,而是為了學生學好數學而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切記上課不要趕著完成教案,教師要有一份從容不迫的心態。

3.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符合新課程理念。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思想的交流,進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生活,注重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和經驗的獲得,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富于創新,讓學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長。

要想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提議教師:要多上課,多拍錄像課,別人評價是虛幻的,只有錄像中自己的表現才是真實的,通過自我觀摩反思才能更好的解讀自己,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做到揚長避短,真正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

三、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優質數學課堂的試金石,也是評價課堂差異的一大標準。如果一堂課上下來,過程搞得轟轟烈烈,結束后學生什么也不會,什么也沒給學生留下,這也是白搭,算不上優質課堂。只有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思想、方法、數學活動經驗等方面有所收獲,才能當之無愧。但我相信如果有優秀的教學設計、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正如斯苗兒老師所說"扎實就會有效",就是這個道理。

良好的效果,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驗證。我們在設計練習時要注意目標定位的準確,要根據教材特點與課時目標設計練習,不要刻意拔高要求,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注意練習設置的層次性,既要照顧全體學生設計基本練習,檢驗學習效果,又要有所提升,照顧尖子生,真正體現因材施教。通過以上兩個注意,我們就會發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不是要求學生什么都會,也不是對所有學生統一要求。而是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真正體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標精神。

新一輪教育思潮即將襲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課堂教學應該從最基本的方面做起,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做起。課前要有優秀的教學設計,課中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課后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才能打造真正優質的數學課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江都市| 仁怀市| 大兴区| 会理县| 铅山县| 彰化市| 突泉县| 成安县| 新源县| 新干县| 萝北县| 河曲县| 板桥市| 临夏市| 通山县| 岢岚县| 甘洛县| 平湖市| 大丰市| 晋州市| 梅州市| 饶河县| 襄城县| 昔阳县| 彝良县| 宁波市| 和顺县| 上高县| 巴马| 河源市| 鄂温| 大渡口区| 繁昌县| 冷水江市| 依安县| 林芝县| 新巴尔虎右旗| 滦平县| 通州区|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