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典唐詩宋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唐詩宋詞 情感教育 高中語文教學 意境欣賞 寫作實踐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璀璨的明珠,江蘇在高中階段增設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編者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詩的風韻,體會宋詞的雅致,從而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中學選修課,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
語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它是中華民族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的薈萃。教學中利用好唐詩宋詞的教學并滲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在學古詩詞知識的同時,精神得到充實,正所謂“潤物細無聲”,通過唐詩宋詞教學,培養青少年強烈的愛國意識、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一、在詩文誦讀中激感
余秋雨認為:“古代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誦讀,便是這些經典綿延不絕的長廊。歐洲經典的長廊安靜肅穆,中國經典的長廊書聲瑯瑯。”朱光潛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唐詩宋詞選讀》中選取的詩詞作品皆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師范讀,有表情地朗讀,并且帶有真情的投入,激起學生的感情漣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渴望。同時讓學生多讀,讓學生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直面經典,品味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朗讀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詩句的背景和意義,共同領會作者所表達的精神境界;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最后師生共同體會作出正確的評價,教師注重當好“導演”。
初唐階段隨著以“四杰”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突破宮廷詩風的格局,給詩歌注入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其中《春江花月夜》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此詩的難點是詩歌中所傳達出來的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教師誦讀與學生誦讀結合,找出詩中月夜美景的語句、闡述人生哲理的句子反復朗讀。誦讀的同時要將問題講深講透,并且要進行正確引導。感受詩歌本身韻律節奏美,感受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悲慨激蕩的感情旋律,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又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地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教學中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奇麗景色,了解詩人對人間純潔的愛情的謳歌,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凸顯出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吸引學生探尋其中美的真諦,深刻體會詩作中蘊涵的博大的生命意識。
二、在意境欣賞中理解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在《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通過帶領學生理解詩詞作品中的意境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學“沉郁頓挫的杜甫詩”這一專題時,先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詩歌的特點,他形成了韻律完美、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被尊為“詩圣”,為后世的詩歌藝術樹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輝典范,具體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意境的欣賞理解詩人的情感。《旅夜抒懷》勾畫了這樣的意境: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的長夜,星空低垂愈顯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意境凄冷與雄渾闊大并存。詩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氣,對統治集團內部黑暗的強烈不滿,以及對國家命運、蒼生疾苦的滿懷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表現得異常深沉婉曲。憂愁郁結,卻往往欲吐還咽,柔腸百轉,真正體現其“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李白詩歌意境的塑造,主要通過他恣意的夸張和奇特卓異的想象變現出來。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木暮成雪”感受時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暫;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感受蜀道的高聳;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受友情的珍貴。教學中通過意境的賞析理解詩人們在追求建功立業的道路上,顯示強烈的自信心和錚錚傲骨;理解詩人崇尚獨立人格和高潔品質,進而引導學生主動進入文本世界進行審美體驗,培養學生自己的人格、氣質、生命意識。
三、在寫作實踐中培養情感
《唐詩宋詞選讀》教學與學生的寫作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情感。教學時指導學生將詩歌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將某一首詩歌,或是多首詩歌的整合中提煉的主題讓學生進行寫作,或者進行研究性論文寫作活動,在寫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情感,這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詞時,讓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敘述詞作內容: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都見不到,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在理解了全詞的基本內容后,讓學生用文字解讀作品中“那人”及其處境?學生解讀方式很多,概言之,“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寫照”、“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狀態”。寫作時指導學生將詩文遷移到相關的文題中。
一、充分把握好唐詩宋詞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容的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中唐詩宋詞占據著較重要的位置,經過時光洗禮,精雕細刻成為文章中的精髓,有利于學生牢記古詩詞中的典型句子,擴展了學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在語文課堂上把握好唐詩宋詞部分的教學,綜合課內拓展閱讀和課外閱讀資料,使閱讀教學內容豐富多彩。
二、文言文促進語文教學的經典性
文言文與其他類型的文章比較擁有一種古樸之美,不僅有利于學生基本語文素質的培養,而且還可以塑造學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如教學中《狐假虎威》一節,在課程結束前,總結文章升華情感時,可以引導學生創設對話的教學情境。
教師:這節課程學完,對于文章中“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這句話,假如讓你模仿下,你會怎么說?
學生甲:看百獸見吾而敢不走乎?
學生乙:窺百獸遇我而敢不走乎?
古味十足,讓人稱贊,同時課堂學習氛圍也得到活躍。在課堂上,學生結合文中意思自己總結,完成一個精彩的對話練習,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掌握。此種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引入經典故事使語文教學變得輕松
假使你不認識莊奴,你一定聽過“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假使你不認識羅大佑,你或許記得那一句“為何人世間總不能溶解你的樣子”;
假使你不認識李子恒,你一定記得“海風在我耳邊傾訴老船長的夢想”;
假使你不認識李宗盛,你或許也曾哼唱“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
假使你不認識方文山,那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其實早已落入你心里……
華語歌壇的臺灣詞作者,親手打造了無數經典,捧紅了數代歌星,他們是詩人、是知音、是老師,更是無法從集體記憶中抹去的時代記錄者。
中國詞壇有三杰:大陸的喬羽、香港的黃以及臺灣的莊奴。
莊奴,這位年過九旬的老詞人,被稱為“與時間賽跑的老人”。他用3000多首作品,將自己的詞作生命從20世紀70年代一直延續至今。那位在華人歌壇令人難望項背的鄧麗君,也將大半經典音樂托付給他。
鄧麗君的成名作《甜蜜蜜》和《小城故事》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那時莊奴已年逾半百,但一本酷愛的《唐詩宋詞》從不離手,幾年前曾有記者采訪他,看到那卷書早已泛黃,卷著毛邊。
詞句簡短而意境深遠,莊奴從唐詩宋詞里找到了歌詞創作的標準。“歌詞應朗朗上口,容易記,所以必須控制在200字以內。”莊奴說。但他的每一闋詞都是一個故事、許多場景,故事里有人,場景里有情。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這些短歌,形不似唐詩宋詞,神韻卻絲絲相隨,經久不衰。難怪鄧麗君如此評價:“沒有莊奴,就沒有鄧麗君。”
于是,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詞壇,莊奴頂起了大半邊天。僅有情歌和小調哪夠?還有家國情懷和難忘的親恩:“當我年幼時,知道的不太多,我問媽媽要什么,媽媽就給我什么;當我長大后,知道的已夠多,媽媽從不要什么,我也沒給她什么;我給她的那樣少,她給我的那樣多,為什么為什么,媽媽始終沒有告訴我。”莊奴的這首短詩,后來變成同名短歌《為什么》。他自己如此評價這首歌:“那時的情懷,海峽兩岸的親人相望天涯,這首歌打動人心的地方正在這里。”
關鍵詞: 《西廂記》 語言藝術特色 “文辭華麗”
《西廂記》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鐘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中的一部精品杰作,其豐富多彩的精妙語言藝術特色非常突出。
世人皆言唐詩宋詞元曲,說明元曲與唐詩宋詞一樣,都是代表一個朝代的珍品。到元代,古典戲曲發展邁上了一個高峰。元雜劇分為本色派、文采派兩派。本色派以樸素無華、自然流暢為語言特色;文采派則以詞句華麗、文采璀燦為特點,并十分注意修飾詞語,有很好的修辭技巧。關漢卿是本色派的語言大師,王實甫則為文采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廂記》堪稱文采派的典范。這部作品在藝術上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其文辭之華麗、故事之曲折、文筆之細膩、人物之傳神均屬一流。“文辭華麗”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色是形成劇本“花間美人”風格的重要依據。
[賺煞]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人情牽。
“臨去秋波那一轉”乃曲中之眼,美而傳神。
[醉春風]則見他釵蟬玉橫斜,髻偏云亂挽。日高猶自不明眸,暢好是懶,懶。
[普天樂]晚妝殘,烏云彩撣,輕勻了粉臉,亂挽起云鬟。將簡貼兒拈,把妝盒兒按,開折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第三本第二折)
這折唱詞以秀美的藝術語言刻出鶯鶯外表懶散嫻靜,內心卻對張生病情消息的焦慮和等待,以及見到簡帖后的喜悅心情。可見劇本寫人與狀物一樣,其語言同樣不乏華美秀麗的特色,保持著“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這在寫劇中其他人物,如張生、紅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時也隨處可見。倘若沒有語言上這種五彩繽紛的娟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看《西廂記》中的幾組名句(詩),我們對“花間美人”的燦然文采就更能領略了。
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第二本第一折)
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這些絕妙好詞,在《西廂記》里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勝收。正是這些“詞句警人,余香滿口”的藝術化語言,使《西廂記》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氣氛,成為一部百代稱譽的詩劇。
說到詩與詞,若數詞句華美、文采璀燦,莫過唐詩宋詞。《西廂記》劇作者的成功之處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使劇作語言更富于文采性。
如第一本第一折張生的唱詞:“[天下樂]只疑是銀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一折營茸的唱詞:“[混江龍]……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則是化用宋女詞人朱淑真詞《生查子》句:“遙想楚云深,人遠天涯近。”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詞:“[鴛鴦煞]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里化用宋坡詞《蝶戀花》中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顯然,劇作者對唐詩宋詞的喜愛,使他不僅樂于在劇作中采用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樂于化用這些詩詞當中的經典名句,使之貼合劇中的人物、感情與環境,從而使這部劇作亦增添了五彩繽紛的璀燦文采。
《西廂記》的文采性在語詞優美、娟麗動人方面確是無與倫比的。這部劇作的文采性,也表現在其包含有豐富的修辭技巧,因而劇作的語言修飾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據《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主編)統計,全劇運用的修辭手法達34種之多。這里只舉出一種修辭格:“復迭格”中迭字詞的運用,如劇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兒落]綠依依墻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葉風,昏慘慘云際穿窗月。”這里“綠依依”、“靜悄悄”、“疏刺刺”、“昏慘慘”等迭字詞的運用對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增強環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劇中第一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傳神地運用迭字詞來表現張生的動作與心情的:
[越調][斗鵪鶉]……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其其,潛潛等等。
[紫花兒序]等待那齊齊整整、裊裊婷婷、姐姐鶯鶯。
“悄悄冥冥”等迭字詞,形象生動,恰到好處地寫出張生對鶯鶯的愛慕,以及主人公初戀時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劇中類似這種精妙的迭字詞還有許多,這類迭字詞的巧妙運用使作品寫影寫情述事皆臻妙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這些有豐富修辭技巧的曲詞,才使人感到《西廂記》這部劇作語言的精美。從這一角度來看,《西廂記》語言的文采性是作者精雕細刻的結果。必須指出的是,《西廂記》文采璀燦的語言特色,絕不是形式主義的堆砌詞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澀費解。全劇語言華美秀麗而流暢自然,達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這是同時代,以及其他著名戲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西廂記》是有著嚴格韻律限制的戲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規矩內作出切合人物環境戲情又合乎韻律的精美曲辭,絕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張生唱:“[么篇]我忽聽、一聲、猛驚,元來是撲刺刺宿鳥飛騰,顛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第二本第四折中鶯鶯所唱:“……本宮、始終、不同。又不是《清夜聞鐘》,又不是《黃鶴醉翁》,又不是《泣麟》、《悲鳳》。”六字中三押韻,極不易制作,劇作者填寫得既合韻律,又擬聲寫情,精美絕妙,確非大手筆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寫的《四友齋叢說》認為:“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詞之雄。”然哉斯言。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曲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創作領域的一部杰作,深邃的思想內容和精妙的藝術風格使這部作品七百年來一直雄踞“一流”的寶座。作品的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品的語言藝術。《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無與倫比的,它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吸取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經過提煉加工,博取眾長,從而形成自身華美秀麗的語言藝術特色。所以《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既豐富多彩,又極有文采風華,兩者完美結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暢,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文采派”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
參考文獻:
[1]王實甫撰.張燕瑾校注.西廂記.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7-8.下文引《西廂記》均見此書.
寒假,這是難得的閑暇時光,又逢一年一度的春節,可謂是一段美好的日子。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打算:有的同事已經要結伴去北國看冰雕,有的在網上著手預訂到海南的機票,有的要裝潢房子,有的準備帶孩子去補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寒假主題,我也不例外。
保衛身體
常有人會在耳邊說,如果當初你怎樣,那么現在就怎樣了。說真的,這說法真有道理。生活就是這樣,流逝的就覆水難收,不要指望昔日重來!如果執著自己的工作,或許就會冷淡家庭;如果甘愿平庸,或許會消磨掉最后一點銳氣。現實中的很多老師未必能有太多建樹,大都默默無聞,只是不停地穿梭在家庭、工作、瑣事里。盡管如此,平凡的老師也需要夢想,如王小波說的那樣,人如果沒有了學習、交流和建樹的想法,就失去了很多思維的快樂。但有時夢想容易破滅,生活很容易一團糟,只要身體出了差錯!這學期親歷了一位優秀的年青同事的重病,這種體會就更為深刻。
從來沒有為自己的身體擔心過,可這學期體檢過后,我意外地發現好幾個指數都出現了問題。于是第一次鄭重其事地去看專家門診,跟著長長的隊伍,看到許多焦躁不安的眼神,我似乎一下子推開了一扇門,看到了另一種生活的狀態。看病的程序比較復雜,過好幾個關卡才輪到我。醫生很和氣,他告訴我要轉變一下健康的觀念,給了不少建議。平時,家人總提醒我注意鍛煉呀、飲食呀、心態呀,我都嗤之以鼻,這時,卻字字擲地有聲。
寒假里,我計劃每天和家人去散步。平時鍛煉身體的時間很少,有時一周才能出來散步一次。假期該好好補上這一課——給身體充電,強身健體。香山湖是我們每次散步要去的目的地,每次步行來回要一個半小時。準備每天沿途去看看高大的樹木,火紅的楓樹,潺潺流動的溪流,飛揚的蘆花……生活不是童話,沒有靈芝草、也沒有靈丹,青山可以依舊,綠水可以長流,但一旦沒有了健康,就沒有了一切。重要的是保衛身體!有怎樣的身體,就過怎樣的生活,就持有怎樣的生活態度!
閱讀經典
閱讀是老師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平時繁忙的工作中,我通常選擇的是悅讀。在我看來,現在似乎也是個悅讀的時代。只要去看看《百家講壇》就會發現,平時在人們心目中枯燥、艱深的學術都端上了百姓的餐桌。學者們都在降低門檻,用平易的語言來讓學術平民化。充斥在書店里的書籍,也將“可讀性”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來吸引讀者。我和很多老師一樣,都愿意選擇如《讀者》那樣通俗的讀物,里面的名家名作、歷史典故、風俗人情、世界萬象、家庭心理,幾乎無所不包。拿著這樣一本讀物,被那些體貼、柔軟的文字撫慰著,無論多疲勞,似乎都不會拒絕那些溫暖撫慰心靈的文字。還有一類書,很軟、很薄、很小,當它躺在那個犄角旮旯的時候,都覺得它真的不能算書,可它們大都受學生的歡迎。如果隨意地翻看幾頁,就會被吸引。這些繪本、童話書,幾分鐘就會翻完的《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半小時之內就會看完的《帥豬的冒險》,這些看似幼稚的書籍,原來講的不僅僅是童話故事,還講了人、人生、童年、夢想、經歷、看世界的眼光……寒假里,我計劃將這種悅讀繼續下去,既可以愉悅身心,也可以發現更適合學生讀的繪本和童話。
然而,以上畢竟是悅讀。黑塞說要想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必經的途徑是讀經典。經典凝結了作者畢生心血,古今中外的經典很多,除了花時間去啃讀,還有什么途徑可走呢?寒假的時間相對比較完整,正是適合讀這些作品的時光。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重要性”“表達”“理解”和“結構”。有相對長的時間,不去啃讀,就只能吃被人嚼過的饃,那個味不對的。去年暑假,我讀了一些著作后,就有了一些體會。不讀《詩經》,怎么知道大家掛在嘴邊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來自《詩經》呢?不讀《古文觀止》,怎么知道“蘇海韓潮”的意思呢?怎么知道真實的李陵在異族的月夜里的思鄉和痛苦呢?怎么知道唐宋家最鐘情的是歐陽修呢?不讀唐詩宋詞,怎么知道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最多來自唐詩宋詞呢?不讀《史記》,怎么能感受到司馬遷的蒼勁、精煉的筆風,怎么能看到那樣悲涼的“屈原”,那樣“狼狽不堪”的孔子呢?如果不去啃讀這些作品,就不要指望自己能讀懂錢鐘書的《管錐錄》,能讀懂的《中國哲學史》。如果腹中沒有幾首唐詩宋詞,就讀不懂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個寒假,我計劃重新去啃讀傳統文化經典名著,去感受經典的氣象,去品味杰作的滋味,讓心靈慢慢豐滿起來。
讓敘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老師,應該成為一個有故事的老師。平時的工作中,我有收集學生習作的習慣,也有記錄的習慣。我有時記錄下一個沖突,有時記錄下一個細節,有時記錄下了一個場景。一學期下來,我的書桌前堆著許多學生的習作,電腦里有幾萬與教育相關的記錄文字,那里面,有很多原汁原味的學生、老師的點滴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的片段現在還讓我感動、困惑、迷茫、無助……
教育中的敘事,正如劉小楓說的那樣:“敘事的繁復,是一種理解的倫理。讓自己陷入多維關系網,充分理解生活世界的多層面和多面性,生命的多面性正是現代倫理的終極價值,其中充滿著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的東西。”寒假里,我想靜下心設身處地來體驗一些故事,因為在教育生活中,有些故事看來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有的是偶然、沉重的交織,有的是令人迷茫的幸運和不幸的交織。生活湮沒了沖突,而故事公布了沖突。沖突一旦顯示出來,就隱含了相關的教育道理。我想通過自己的思考,在每一個故事中厘清自己的教育立場,賦予這些故事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