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蔣之婚姻狀況問題
這一問題不僅與蔣宋聯(lián)姻問題有直接關系,是當時社會輿論所極為感興趣的,而且也試圖通過媒體來澄清這一問題。如1927年9月28至30日,在《民國日報》、《申報》等報紙上連續(xù)三天刊登《蔣中正啟事》,借以向外界說明其婚姻狀況,其文稱:“各同志對于中正家事,多有來書質(zhì)疑者,因未及遍復,特奉告如下:民國十年原配毛氏與中正正式離婚,其他二氏,本無婚約,現(xiàn)已與中正脫離關系,現(xiàn)在除家有二子外,并無妻女,惟傳聞失實,易資淆惑,耑此奉復。” ①此外,也曾與來訪記者談及他的婚姻問題,稱“早與陳潔如斷絕關系”。 ②后又稱“彼已于民國十年與其夫人離異,報上所登之女士相片,并非彼之夫人”。 ③9月26日,蔣氏又對來訪記者稱“吾于民國十年十月,與吾第一妻,按照習慣,正式離異,現(xiàn)伊仍住奉化”。 ④
試圖通過媒體來澄清這一問題,結果卻適得其反。《大公報》在10月8日的《蔣氏廣告中之二女士》一文中將廣告中的二女士做了專文介紹,甚至又在次日將與毛福梅辦理離婚之一信件也全文披露。此外,《大公報》又在其10月3日社評《離婚與再嫁》一文中對此進行評論,認為“舊式婦女,教育受習慣之拘束,財產(chǎn)為法律所限制,不能為獨立自由之生活,故男子任意離婚,利于男不利于女,中國舊俗,離婚之難,遠過歐美,雖有拘束自由之嫌,亦含保護婦女之意,不然,倘男子于中年顯達之后,糟糠老婦,任便拋離,則女性之結果慘矣”,從而對“棄毛”行為的合理性提出質(zhì)疑。認為“所謂現(xiàn)已斷絕關系之二女士,在過去究為何種關系,抑經(jīng)何種手續(xù)而斷絕之,且蔣在南昌時,尚有所謂蔣夫人之陳女士者出入軍中,而今也求婚于宋,則斷絕之,抑觀蔣氏自稱原配之外,尚有其他二女士,其過去生涯之不謹,業(yè)已自承”,從而對蔣氏與另二位女士的關系提出了質(zhì)疑,且對蔣氏個人的過去生涯也提出了批評。最后斷言“蔣氏此舉,斷難逃清議之譏彈也”。此后,又發(fā)文諷刺對其離妻再娶,棄妾新婚的行為予以譴責。
關于蔣宋聯(lián)姻之過程
《大公報》自1927年9月起至12月蔣宋婚禮結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報道,比較引人矚目的如《蔣中正之婚姻問題》、《蔣決計出洋宋子文以妹妻之》、《之婚姻問題》、《蔣宋婚事如何》、《蔣日內(nèi)離滬謂赴日專為求婚》、《軼事》、《蔣宋愛情劇一幕》、《良緣佳話:與東報記者談》、《蔣中正情書之一》、《蔣宋婚禮有期》、《蔣宋之媒何香凝由香港赴滬》等,可以說從如何認識,到蔣如何追求宋,再到蔣宋相互傾慕,直至締婚,都作了精彩的呈現(xiàn)。其中不僅描述了宋子文如何從反對到默許,譚延闿如何居中牽線搭橋,甚至寫給的一封“詞旨凄婉”的情書也全文奉上,以饗讀者。
關于蔣宋聯(lián)姻之政治動機
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希諸君注意此次婚約絕無政治關系,吾等雖同在政治上有聲譽,但實系巧遇,吾等未隸于同派,況宋氏家屬猶未點首同意。吾雖向宋女士求婚多年,實無政治觀念。外間之猜疑,不獨有負于我,亦且有負于宋氏家庭”。 ⑤可以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蔣宋聯(lián)姻之政治動機自始至終予以否認。也在受訪時“頗嘲笑婚姻而有政治觀念之不當”⑥。盡管如此,《大公報》仍作了相當?shù)耐诰颉?/p>
《大公報》又在11月22日將蔣宋聯(lián)姻與蔣汪關系結合起來,認為“欲挽回精衛(wèi)之心,到底不放棄,遂有與結婚之一舉”,并認為“子文兄妹實可稱能利用精衛(wèi)之第一人也,蔣早識破此竅,遂認結子文為唯一要術,適開罪于子文,遂不得不求轉圜于美齡,此其用心至苦”。這實際上認為蔣與宋聯(lián)姻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蔣汪合作。該報還認為蔣宋聯(lián)姻,是孔祥熙宋靄齡夫婦有意促成的,認為蔣宋聯(lián)姻并非那么簡單。
關于蔣宋婚禮
《大公報》在1927年12月2日、3日、9日報道《蔣宋完婚記》、《蔣婚雜話》、《蔣婚余聞》、《政教合一之蔣宋婚姻》等對蔣宋婚禮的籌辦情況、舉辦儀式、奢華場面等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報道與評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報不僅以《同胞相斫聲中之肉麻文章》⑦為題全文刊載了之《我們的今日》一文,而且專門發(fā)表社評《之人生觀》,對蔣文及其本人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評。針對蔣文之第一點,指出“人生意義,一言蔽之,曰利他而已”,“行此義者,為人的生活,不然為動物生活。得戀愛與否,與人生意義無關也”。 ⑧對于第二點,指出:“一己之戀愛如何,與‘革命’有何關連哉?嗚呼,常憶蔣氏演說有云:出兵以來,死傷者不下五萬人。為問蔣氏,此輩所謂武裝同志,皆有美滿姻緣乎?抑無之乎?其有之耶,何以拆散其姻緣?其無之耶,豈不虛生了一世?累累河邊之骨,凄凄夢里之人!兵士殉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矣。” ⑨最后批評道:“夫云裳其衣,摩托其車,鉆石其戒,珍珠其花,居則洋場華屋,行則西湖山水,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斯亦人生之大快,且為世俗所恒有。然奈何更發(fā)此種墮落文明之陋論,并國民正當之人生觀而欲淆惑之?”“甚矣不學無術之為害,吾人所為蔣氏惜也”。⑩不僅把蔣文批駁的體無完膚,對本人也是痛加撻伐,毫不留情。這種措辭鋒利的評論在當時的報界是少有的。
對于蔣宋聯(lián)姻,《大公報》能堅持自己的看法與主張,充分體現(xiàn)了其文人論政的特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輿論的關注熱點與價值取向。
(作者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 《蔣中正啟事》,《民國日報》,1927年9月28日,第一版。
②《蔣中正之婚姻問題》,《大公報》,1927年9月16日,第2版。
③《之婚姻問題》,《大公報》,1927年9月23日,第2版。
④⑤⑥《談戀愛》,《大公報》,1927年10月2日,第2版。
5月16日,文化部首次正式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13年文化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分為機構和人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藝術創(chuàng)作演出、文化產(chǎn)業(yè)與文化科技、文化市場、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和文化資金投入8個章節(jié),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當前我國文化改革發(fā)展全貌,為社會各界了解我國文化改革發(fā)展情況提供重要參考。
《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文化系統(tǒng)所屬及管理的文化單位共有29.30萬個,從業(yè)人員215.99萬人;公共圖書館3112個,全年總流通人次49232萬,比上年增長13.3%;群眾文化機構44260個,全年組織各類活動129.32萬場次,比上年增長6.8%;藝術表演團體8180個,全年演出165.11萬場,比上年增長22.3%;博物館3476個,全年接待觀眾637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1%;2013年全國文化事業(yè)費530.4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占國家財政總支出比重為0.38%,與上年基本持平。
據(jù)悉,文化部將指導各地區(qū)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結合各地區(qū)文化改革發(fā)展實際情況編制當?shù)氐奈幕l(fā)展統(tǒng)計公報,共同發(fā)揮好文化統(tǒng)計工作反映文化發(fā)展、服務文化決策、引導文化實踐的重要作用。(來源:中國文化報)
文促會啟動“手藝中國”項目
“手藝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博覽會”日前在北京農(nóng)業(yè)展覽館“藝術北京”博覽會開幕式上正式啟動。作為計劃預熱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博覽會展也在本屆“藝術北京”博覽會上亮相。
“手藝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博覽會以中國民間手工藝為主題,旨在擴大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影響范圍及發(fā)展空間,為中國民間藝術家打造與社會各界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據(jù)悉,博覽會將以不同手工藝領域劃分為染織繡、民間美術、刻繪、扎制四大展區(qū),展示皮影、剪紙、風箏、燈彩、刺繡等眾多具有鮮明藝術個性和較高藝術水準的中國手工藝品。
“手藝中國”將為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提供一個民間工藝大師和技藝者交流、共同面向世界的展示舞臺,為傳承民間手工藝品牌及民間手工藝貿(mào)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促進民間工藝品牌化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構建一個在我國乃至國際有影響力的手工藝品博覽會品牌。(來源:人民網(wǎng))
中國文聯(lián)確定“5?23”為“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
中國文聯(lián)5月16日在京宣布,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紀念日5月23日設立為“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
中國文聯(lián)有關負責人表示,把這一重要紀念日作為“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旨在始終牢記并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服務日”的設立,有利于凸顯文藝志愿服務的特點和內(nèi)涵,有利于促進文藝志愿服務制度化,有利于擴大文藝志愿服務影響力。
中國文聯(lián)自2012年5月啟動文藝志愿服務以來,先后成立了中國文藝志愿服務團和中國文藝志愿者協(xié)會,以“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文藝支教、文藝培訓、展覽展示等多種形式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活動。
據(jù)介紹,今年“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主題是“文藝惠民、文藝為民、文藝樂民”,中國文藝志愿者協(xié)會將于5月23日前后在北京、重慶、安徽、貴州、湖北、青島、杭州等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來源:新華網(wǎng) )
:啟動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為切實保存、保護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掌握的精湛技藝,盡最大努力避免“人亡歌息”等情況的發(fā)生,日前,自治區(qū)文化廳啟動了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
針對部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年事已高的實際情況,自治區(qū)文化廳決定對拉薩覺木隆藏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次旦多吉、日喀則仁布江嘎爾藏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次仁、藏族唐卡勉唐畫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丹巴繞旦等幾位傳承人的絕技進行搶救性記錄。
筆者隨便查詢了有關記載《大公報》獲獎的書籍及相關資料,依次記載如下:
1.1941年,《大公報》獲得殊榮,被授予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最佳外語報紙獎,這是對張季鸞最好的肯定。(陶范:《張季鸞的風范》,《新聞愛好者》2006年第3期)
2.的華文傳媒同行大致都知道,《大公報》是唯一獲得密蘇里新聞獎的中文報章,那是六十多年前的榮譽了。(李劍諸:《密蘇里新聞獎和中國傳媒》,省略2005年12月23日)
3.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鑒于大公報的出色表現(xiàn),決定授予該報1941年度最佳新聞事業(yè)服務榮譽獎章。(方漢奇:《大公報百年史》第27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將最佳外國報紙的稱號授予《大公報》。(任桐:《徘徊于民本與民主之間―――大公報政論改良》第54頁,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
5.1941年5月15日,《大公報》榮獲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fā)的榮譽獎章。(劉淑玲:《大公報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4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鑒于《大公報》的出色表現(xiàn),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決定授予大公報1941年榮譽獎章。《大公報》是獲此榮譽的唯一中文報紙。(王芝琛、劉自立:《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第44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版)
7.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港版停刊,當時社長胡政之說:“我們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報國仇。”表現(xiàn)了大無畏的民族氣節(jié)。這種大義凜然的精神,不僅得到中國人民的尊重,也得到當時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新聞界的尊重。美國最負盛名的密蘇里新聞學院于1941年授予《大公報》“最佳新聞事業(yè)服務榮譽獎章”。(王國華:《記錄百年歷史,見證時代風云―――寫在《大公報創(chuàng)刊百年之際》,《人民日報》2002年6月7日)
8.1941年5月15日,《大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授予的1940年度外國報紙榮譽獎章。(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史通史》(二)第70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美國米蘇里新聞學院鑒于大公報的表現(xiàn),決定授予該報1941年榮譽獎章。(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第239頁,武漢出版社1994年版)
10.1941年5月15日,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評選《大公報》為最佳外國報紙,贈予榮譽獎章,是我國新聞界第一次獲得此種國際榮譽。(周雨:《大公報史》第43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1.1941年5月15日,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贈該報榮譽獎章。(《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第73頁,1990年版)
……
綜上所述,這些獲獎說法大致可以歸納為四類:第一,《大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榮譽獎章或米蘇里新聞獎;第二,最佳新聞事業(yè)服務榮譽獎章或最佳新聞事業(yè)服務獎;第三,最佳外語報紙獎或最佳外國報紙;第四,外國報紙榮譽獎狀。這些書籍報刊所說如此,那么我們追本溯源,看看1941年《大公報》自己怎么說的。
從4月18日開始到5月17日報道結束,《大公報》先后六天多次報道了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fā)的新聞獎項的喜訊,其報道的獎項名稱分別是:
“外國報紙之榮譽獎章”(《美國米蘇里新聞學院贈本報榮譽獎章下月十五在該院舉行儀式本報已委托代表屆時接受》,4月18日);
“米蘇里之榮譽獎”(《米蘇里之榮譽獎》,4月21日);
“美國米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本年度榮譽獎章”(《重慶報界慶祝本報受獎改在中央黨部舉行》,5月14日);
“美國米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本年度全世界最優(yōu)報紙榮譽獎章”(《本社同人的聲明關于米蘇里贈獎及今天的慶祝會》,5月15日);
“1940年度全世界(美國除外)最優(yōu)報紙之獎章”(《獎狀全文》,5月15日);
“美國米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一九四一年之榮譽獎章”(《自由與正義勝利萬歲!本社對美國廣播致辭》,5月15日);
“美國米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一九四一年度的榮譽獎章”(《陪都新聞界盛大集會賀本報獲榮譽獎電米蘇里大學謝賀慰問留滬奮斗同業(yè)》,5月16日);
“外國最優(yōu)報紙榮譽獎章”(《米蘇里大學盛會本報接受榮譽獎由盧祺新君代表本報接受并致謝詞楊格演說對本報溢量贊譽》,5月17日)。
《大公報》報道如此,那當時中國新聞界其他有代表性報紙呢?上海《申報》分別于5月16、17兩日以《渝報界慶祝大公報獲美獎章》、《大公報獲米大獎章,各方紛電祝賀》為題,報道了中國新聞界為《大公報》獲得榮譽獎章舉行慶祝會的盛況,其中提到“《大公報》獲美國米蘇里新聞學院榮譽獎章”。重慶《新華日報》也于5月16日刊登《大公報》獲獎的新聞,報道慶祝會情況時提到“美國米蘇里大學新聞學院1941年榮譽獎章”。
可見如今書刊中關于當年《大公報》榮獲這一國際性新聞獎的獎名五花八門,實有以致之。然而盡管這些名稱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獎項名稱包括“榮譽獎章”四字;頒發(fā)機構為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所以,當時中國新聞界比較認同的獎項名稱是: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榮譽獎章。抗戰(zhàn)困境中的中國,獲得國際性的新聞獎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大好事,是美國支持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一個表現(xiàn)。中國獲得世界新聞大獎,中國的新聞界大張旗鼓地報道,宣傳獲獎的意義,是很自然的。
時至今日,六十多年過去了,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與中國新聞界關系密切,交往頻繁。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都已結為姊妹學院,每年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都要來人大、復旦等新聞學院講學。然而,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這一每年頒發(fā)的獎項,中國新聞界卻沿襲歷史上不一致的說法,眾說紛紜,實是我們不應有的一個疏忽。那么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授予《大公報》的究竟是何獎項呢?
關鍵詞:萬國公報;西方國家;女子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2
傳教士曾在近代女子教育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對女學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教會正式創(chuàng)辦女學在后第四年就開始了。初期,由于封建阻力太大,傳教士創(chuàng)辦女學的進展十分緩慢。為了說明在中國興辦女學的進步性和合理性,傳教士和教會內(nèi)的寫了大量的文章對西方各國的女子教育進行了介紹。他們以《申報》、《萬國公報》及《益智新報》為陣地,展開興女學的宣傳活動。他們通過介紹美國、英國、德國女子學校的發(fā)達來勸說中國婦女進校學習。特別是《萬國公報》中,對美、英、法、德、瑞士等國興辦女學的情況進行了較多報道和評論,對東方的日本、印度以及歐美其他國家的女子教育也有涉及。
《萬國公報》原名《中國教會新報》,1868年由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創(chuàng)辦于上海,廣學會的機關報,月刊。《萬國公報》內(nèi)容覆蓋了晚清政治、外交、科技、思想、教育等各個方面,影響十分巨大。在《萬國公報》存在的34年,即1874年到1907年間,曾刊登過大量文章,介紹和贊美外國婦女的生活狀況,批判中國與婦女有關的各種陋俗,提倡婦女風俗的社會改良。這些文章同《萬國公報》的其他內(nèi)容一樣引起了當時人們的注意,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在最初宣傳西方婦女狀況時,《萬國公報》成為最為重要的輿論陣地。《萬國公報》中介紹外國女學的文章有四十多篇,《善婦勸學》、《女醫(yī)倡始》、《許女生徒二十名入學》、《拔取女生徒》、《西女習醫(yī)》、《男女向學》、《婦女應試》、《女學興國記》、《振興女學》、《記貧女向學》、《女學發(fā)達》、《相女為師》、《德國女學之萌芽》等篇明確地指出了在西方女性具有和男人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這些宣傳不僅配合了教會女學的興辦,而且無疑對中國人民具有重要啟蒙和啟示作用。
一、介紹女學的重要性
傳教士從基督教義以及男女平等思想出發(fā),認為女學是婦女應有的權利,男女應享有平等的教育權。他們介紹道,“無論男女貧富,俱可至此讀書,以備異日博學之基……故國中之男女皆以不讀書識字為恥。”
《女學興國記》、《振興女學》、《振興女學之關系》、《基督教有益于中國說》等這些文章無一例外地強調(diào)女學的重要性,甚至把女學與國家盛衰聯(lián)系起來。傳教士把歐洲的強盛歸為女學興盛,指出“且也男女并重,而悉教以讀書,使女子亦得列于鑄類之中,不存菲薄之心,此教中諸益之最大者。女學愈興,國勢愈強,歐洲之成敗照然也。”“又一國之人,婦女居其半,不讀書不明理,不但不能宜室而宜家……婦女失教,非為家道不成,而國亦壞其強半矣……故凡振興之國……而教訓則無分乎男女,始從母訓,繼從父教,漸長又承女師之啟迪……而于夫為賢助,于子為賢母矣。不然者,縱不必亡家敗國,而國家恐難至于至治也。則教訓婦女一端,尤國之所萬不可缺也。”“美國興盛由于家學之修明,女學之隆重。大國之本在家,無論政治教道,文學諸要端,皆由家學發(fā)源。而美國所最重要者,尤在女學。國中至大至美之書院即為女學,造就女子,即為造就兒女之根基。蓋無人何以立,家無女,何以成,故論學校者必以女學為先務之急也……興國之基,興先興教育,而教育之本,在于女子。故歐美各國,無不重視女學以為文明,富強之源,誠以家庭社會,與之原有密切之關系,而國民之程度必賴是以養(yǎng)成為。故西人有言曰,善觀國者,觀其國女子之位置,居于何等,則國權國勢隨之,慣哉斯言也……歐美各國之女子則不然,其學問見識既與男子相同,故大而言之,固將擔任國民一分子義務;小而言之,則亦相夫育子,謀一家之幸福而有余。夫一家之內(nèi),男女各半,棄女不教,使為飛舞,不啻自毀其家。猶一國之內(nèi),亦男女各半,棄女不教,使為飛舞,無異自毀其國也。”
二、介紹女學的發(fā)展狀況
當時西方的女子教育已有較大發(fā)展。從70年代到20世紀初,《萬國公報》刊發(fā)了近30篇有關女學問題的文章。文章中介紹西方國家興辦女學的盛況,為國人興辦女學提供參照。“在英倫女學生可進官讀書,所得益處甚大,在美國女學生約三百萬余,德國女孩八歲必入學,所讀之書,一切全備……三十年以來,歐美兩洲女子亦都讀書為先務,遂欲與男子公同應試”“美女孩讀書,公學備之,如男孩,然且初學課程同升入中學后,讀文法書、寫字作論,或男女同堂分班,或別立女學,惟其師及學中之器具,則亦同……即如論中等學,及上等學,亦有特為婦女而立者,否則亦準與男子偕入,功課相通,亦有私家所立之學堂,男女同堂各院……女子乘此而得益,不問而知,他日出外,女子自有聲名,已有不必依傍他人之勢,且自覺我自有其身分,非專恃乎男子也,西方男女,同學同班,學日以進,女子皆不亞于男子,然亦無所窒礙,女仍是女,而男更硬其品行,豈不大妙。”
從傳教士對女學的發(fā)展狀況的介紹可以看出西方女子教育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無論是公學還是私學都有專門的女學堂,此種女學堂和男學堂在師資力量上并沒有什么差異;女學生可以而且更有可能連讀到大學;婦女不僅進校讀書,而且還同男子一同參加考試。男女學生同學、同堂、同校并非有傷風化的事情,反而能促使男女之間共同進步,各自向更好的方面發(fā)展。總之,興女學在當時已經(jīng)成為歐美國家普遍且重要之事。并且在宣揚女性應當受教育的同時,進一步推測,似乎更重要的落腳點是在于宣揚男女平等思想,這是女性能夠和應當受教育的根源所在。
三、介紹女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女學的發(fā)展,首先受益的是婦女本身,不但使她們的思想開化,素質(zhì)提高,開始具有自立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而且社會地位日漸提高。有些文章通過介紹著名婦女的活動來反映女學對婦女帶來的這些變化。如“英有女士名華爾得者,近時著一說部書,文法頗佳,不獨英人喜于購閱,計美人亦喜觀之,當經(jīng)紀于國冊,獨令刊印出售,計已售有十二萬洋元。”在介紹法國女畫史淮褥氏時說,“總計女史一生……是皆由立志上達,不以女流而自棄,不因畏懼而終止,卒成千秋萬國中第一著名之畫女,須眉男子,類多甘拜下風,嗯嘻,有志者事竟成,孰謂瑣瑣裙權,終不能超于男子乎?”
一些文章不僅分析了女學對婦女本身的意義,而且指出女學的發(fā)展對于后代具有更重要的影響。“且西國讀書,兼重女子,以其嫁后,生男育女,幼時秉母教為多也。”“殊不知女子讀書,亦不可緩,只因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為后嗣計也。至于生子,非特身之強弱每肖其父母,即性之智愚亦每肖其父母,可知人有讀書之夫,固可因夫而開知識,如兼有讀書之母,更可因母而益聰明……況引孩提入學問之途,莫善于母,蓋人當沖幼之年,需母孔殷,饑則母與之食,寒則母為之衣,鞠育之下欲離不能,則母任夠勞之職者,亦獲訓誨之機,而子敦亦心之仁者,能不樂從母之教乎……試觀泰西諸國,母子俱是師徒,口一能語即教之識字,一能思即命之讀書。”
綜上所述,基督教會從各個角度介紹外國女學、論述女學的重要意義,雖然比較膚淺的,但卻是全方位的。這些言論成為教會興辦女學實踐重要的理論基礎。并且這些文章都旨在使中國人對西方女子教育的情況的有所了解,形成比較,以便能知己之不足,以改變中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觀念,促進中國人的覺醒。
參考文獻:
[1]王海鵬.萬國公報對近代中外婦女風俗的考察與評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5,(4).
[2]謝子榮.泰西之學有益中華論[N].萬國公報,1896,(10):16359.
[3]林樂知譯.基督教有益于中國說[N].萬國公報,1895,(12):15671.
[4]韋廉臣.治國要務論[N].萬國公報,1889,(2):10164.
[5]林樂知.振興女學之關系[N].萬國公報,1904,(12):23051.
[6]中國女學[N].萬國公報,1878-8-3.
[7]林樂知譯.美女可貴說[N].萬國公報(125-126冊),1899-6-7:18534 -18535.
[8]林樂知譯.女士著書[N].萬國公報,1892,(5):12815.
[9]王文思譯.法國女畫史淮褥氏小傳[N].萬國公報,1897,(9):17121.
《公報》指出,我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達到332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442所(含獨立學院303所),比上年增加33所;成人高等學校348所,比上年減少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45所,比上年增加16所;高職(專科)院校1297所,比上年增加17所。全國共有培養(yǎng)研究生單位811個,其中高等學校534個,科研機構277個。
研究生招生58.97萬人,比上年增加2.95萬人,增長5.27%,其中,博士生招生6.84萬人,碩士生招生52.13萬人。在學研究生171.98萬人,比上年增加7.40萬人,增長4.50%,其中,在學博士生28.38萬人,在學碩士生143.60萬人。畢業(yè)研究生48.65萬人,比上年增加5.65萬人,增長13.13%,其中,畢業(yè)博士生5.17萬人,畢業(yè)碩士生43.47萬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688.83萬人,比上年增加7.33萬人,增長1.08%;在校生2391.32萬人,比上年增加82.81萬人,增長3.59%;畢業(yè)生624.73萬人,比上年增加16.58萬人,增長2.73%。
成人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243.96萬人,比上年增加25.44萬人;在校生583.11萬人,比上年增加35.62萬人;畢業(yè)生195.44萬人,比上年增加4.77萬人。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歷教育報考853.90 萬人次,取得畢業(yè)證書73.12萬人;非學歷教育報考 871.1 萬人次。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高職(專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規(guī)模9675人,其中,本科學校13999人,高職(專科)學校5858人。
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225.44萬人,比上年增加4.96萬人;專任教師144.03萬人,比上年增加4.76萬人。普通高校生師比為17.52:1。成人高等學校教職工6.56萬人,比上年減少0.34萬人;專任教師3.94萬人,比上年減少0.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