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易經占卦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然而,種類與門派之劃分,不能損拳術真諦之分毫。拳術之名稱,人皆能得而呼之:拳理之錯對,非智者不能分辨。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故知己知彼者,謂之明智。
明智之習武者,必先求其理,然后習其拳:暗愚之技擊家,必先求其用,然后于其理終不能通。
理者,普遍之規律,不獨適于拳術,實適于萬物,此哲理之謂也。
孫祿堂先生在其武學著作《拳意述真》中寫道:“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于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于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口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p>
今之習武者,終日淡論內勁,而習內勁之方法更是千奇百怪,豈知孫先生已明言:內勁之道,已存于眾人之體。無需體外亂求。誠如禪宗六祖慧能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此之謂也。
故孫先生言:“世人不知內勁為何,或于一身有形有象處猜想,或腹中運氣,或心中努力,皆是拋磚弄瓦,放學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可見,世之習武者根本不知內勁為何,更談何修煉內勁?究其原因,實乃對中國哲學缺乏認識所致也。
然而,中國哲學,上下五千年、貫通儒佛道,諸子百家各一見、三教九流齊爭鳴。到底何者為中國哲學之精華?答曰:《易經》與《老子》。
何出此言?因中國以儒、佛、道二者之哲理為至要,而佛學乃外來之學,非植根于中國之本土,故其代表性不足,而儒、道則源自我國,根于本土,足以代表中華,光耀智慧。
道學因一部《老子》而獨樹一幟,儒學因一部《易經》而世代相傳?!独献印分A盡在,以弱腫強,《易經》之哲理盡在陰陽之變。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庇衷唬骸八幈娙酥鶒?,故幾于道?!备唬骸叭崛跽呱?,剛強者死之徒?!惫世献铀枷胫A盡在以弱勝強。
《易經》之理盡在陰陽之變,即陰陽之理:純陽為天,純陰為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萬物之狀,盡以陰陽窮盡。陰陽之變并非占卦、算命,實乃會意萬物,能會萬物之意者,非哲理而誰?
八卦之中,以坎卦喻水。水之性,外柔內剛,故其卦象:上下為二陰爻,中間為一陽爻。外柔內剛之狀盡顯,綿里藏針之意已會。
《易經》以坎卦喻水,象其外柔內剛;《老子》以水喻道,取其以弱勝強。減如孔子所言:天下之道,何用千思萬慮,實殊途而同歸!
查先輩之拳論云:“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又日:“道門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三萬物張。”形意拳前輩郭云深先生云:“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王薌齋先生曾言:使周身與大氣發生感應,喻曰:“空氣游泳,庶幾近似也。”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云:“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概皆由此而及也?!?/p>
上述之言,乃前輩拳家,以儒、道兩家哲理之精華,入于拳術,而成之拳論也。
請君細思,其中可有教君專習力乎?可有教君專求速乎?然而,以弱勝強,外柔內剛之理則盡在其中。誠如拳經云:“外形勢順者,自增氣力;內里中和者,自生靈氣?!贝朔恰独献印匪裕簾o為而無所不為乎?或又與孟子所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意暗合乎?
中國之拳術與中國之哲學,不可一日分離。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然而,喪失中國哲學指導之中國拳術,必將黯然失色。
古代廣義的神靈,實際上包括三種: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墩f文》稱:“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與天神相對應的還有地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所謂神祇,實際上就是今天所說的自然,凡非人為的萬物生成變化就是神祇。由于自然造化不可思議,神妙莫測,所以,普通民眾往往把自然神祇人格化。
所謂占卜,就是燒炙龜甲,從其紋路判斷吉兇?!罢迹曊讍栆?。從卜從口?!薄安罚笾她斨巍R辉幌簖斦字v橫也?!彼^巫覡,就是通過舞蹈與神溝通或者使神降臨?!拔?,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迸晃祝性灰?。按照神話學家的說法,在上古時代,人人都能和神祇溝通,從自己的感受中理解神意。自從顓頊命令重黎“絕地天通”后,與神祇溝通就成為巫覡的專利。人們要想知道神意,只能通過炙龜灼甲的貞人和舞蹈召神的巫覡來實現。
儒者本來就是祭祀儀式的主持者,孔子對于神祇存而不論,由此奠定了傳統儒家對神祇的基本態度,即“因神設教”,也稱“神道設教”。語出《易經》的觀卦,其彖辭稱:“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其象辭稱:“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把神靈和教化結合起來,把普通百姓不能認知的種種神祇作為教化的手段,通過百姓對神祇的崇拜養成良好的民俗。對圣賢智者來說,雖然知曉神祇的由來,但也會通過祭祀形成對天地的敬畏,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出于這種思路,歷朝歷代,特別重視祭祀禮儀,把它作為治理社會的基本手段。用現代眼光來看,所謂因神設教,實際上就是借助非人力的神祇,培養和訓練人們的行為習慣。正因為如此,各個朝代都十分重視祭祀的“正”與“”。凡是那種隱含不良理念、助長不良行為的神祇,被稱為“祀”,要動用政權力量清除或者禁絕,以防其把民眾引向歧途。西漢成都有位著名卦人嚴君平,談到占卜算卦的正面作用說:“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順,與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保ā稘h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說明了占卜之效。
從管理學角度講,“神道設教”可以在一定意義上理解為訓練人們的“盲從”行為。如果去掉盲從一詞的貶義就不難發現,所謂盲從,不過是人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為。盡管人們的認知能力在不斷提高,技術手段在不斷發展,然而,只要不是全知全能,總會有盲從的成分。因此,類似于因神設教的管理手段,在如今也比比皆是,而且不是簡單地“破除迷信”就可以消除的。如果剝去神祇因素,我們會發現,如今的不少管理方法,是沒有神祇的因神設教。大到對一種意識的信仰,小到對公司創立人的崇拜,無非是要人們在理性不及的情況下保持某種行為習慣。所以,弄清因神設教的原理機制,對更恰當地運用這種管理手段不無裨益。
首先,因神設教作為一種特殊的管理手段,采用者需要明確它的邊界。凡是有“神”的地方,就是人們未知的地方。一旦理性所及,因神設教就不再具有積極作用。古人對日月的敬畏,對日食月食的恐慌,來自于對其不了解。掌握了天文學知識后,這種敬畏就逐漸淡化。所以,因神設教有著嚴格的邊界,即在人力可解決的問題面前不得求助于神。古人占卜的原則是“無疑不占”,就是遵循這一邊界。如果管理者在人們已經普遍認知到規律機制的地方搞神道,只會遭到反彈。同理,因神設教不得妨礙民智的發育,它訓練人們的不知而為,卻并不妨礙人們求知。一旦用神道打壓人們的求知欲望和實踐,就會適得其反。
其次,因神設教目的在于增進個人努力。它要激勵人們做出自己雖然不知卻符合“神意”的行為,絕不是放棄個人努力聽天由命。古代的占卜算卦,也是為行為服務,沒有行動的準備,決不占卦。所謂“誠則靈”,是要當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表現出誠,進而達到靈,而不是放棄自己的努力等候天賜。面對“神”,不論管理者知道多少,都需要認真斟酌。如果這個“神”助長不勞而獲行為,鼓勵人們放棄自己的奮斗,它就是“懶神”。如果一個公司管理層形成某種“懶神”信仰,這個公司的狀況只能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