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三字經兒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幼兒;誦讀《三字經》;積極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現在每天走進園里,都能聽見孩子們放聲誦讀這些《三字經》經典。《三字經》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國學之一,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三字經》三個字為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為幫助孩子們日漸懂得愛國愛家、尊師愛友、勤奮學習等道理,我園嘗試創新教學內容:讀國學經典《三字經》,我開始和孩子們一起學著誦讀《三字經》。通過不斷的學習,真的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這些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卻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人們明白了不少的世故人情;朗朗上口的三個字就是一個個深刻的哲理,給了人們許多的人生啟示。“昔孟母,擇鄰處”,這“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也讓我們更加明白肩上的責任:創新思維,給孩子們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多么的重要。“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吃小的。而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當“老大”。讓他們從小懂得孝順父母,團結友愛是至關重要的。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幼兒園的孩子,也許他們還沒法弄明白每一句的意思,但作為幼兒園教師,它啟迪著我們要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長大后做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回顧和孩子們一起讀《三字經》的點點滴滴,我看到它帶來的積極作用:
一、在誦讀中識字,在識字中培養了孩子們誦讀等良好學習習慣
我們中班的孩子都在4歲左右,大都剛入園,沒有學習的習慣,對這些古典名句他們是沒法弄懂的,所以從教法上就教孩子們多讀多念,先是整體讓孩子們聽老師讀,然后就是讓孩子們跟著老師反復讀,在游戲中適當穿插,乃至會背誦。重要的不是他們能理解多少,而是讓他們從小接觸古典名篇名句,了解韻律,長大了就自然明白它們的真諦,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雖然中班的孩子背誦效果不及大班學前班的好,但他們的認真勁兒讓我深受感動,而且在誦讀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了很多字,這對孩子以后成長一定有很大幫助的。通過學習我也發現,要上課了、在平時孩子們上完廁所或是吃中飯前等等情緒較難平復下來時,只要老師一念“人之初,性本善,近相近,習相遠……”,孩子們會一下子“緩過神來”來,跟著一起念津津有味的念起來!這正是他們良好習慣的逐漸形成,也是我們所希望的。
二、在誦讀中提高了孩子們的語言能力
讀了《三字經》后,家長普遍認為自己的孩子語言能力提高了不少。就拿我們中班來說吧:有幾個小朋友,沒入園前,在家說話別人聽起來就是“外語”,但自從上了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念了《三字經》后,語言口齒清楚了許多,還能一口氣背下《三字經》的前幾段。家長們說孩子在家的話明顯多起來了,以前經常會聽不清他講的話,現在講的許多話家長都能聽懂。作為孩子們的老師,我也為此感到高興。相信我們繼續將《三字經》誦讀下去,一定會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三、在誦讀中讓孩子變得更加充滿自信
就如我們班的鄭敬伊小朋友,剛入園時,幾乎就不跟老師講話,和其他小朋友也很少說話,在課堂上表現的也很膽小,給人的感覺就是不自信。他的奶奶說平時有親戚到家來玩時,她不僅話很少,而且有時還躲在屋里不出門。在幼兒園讀了《三字經》后,我們讓她在課堂上不斷“挑戰自我”誦讀《三字經》,通過老師的不斷鼓勵表揚,兩個月過去了,她整個人都感覺大方了許多,在和小朋友玩耍時,明顯的變得自信了。做家訪時我們還了解到他在親戚鄰居面前也敢放生誦讀了,當有人問他這是從哪學的,她很自信地說“是我們幼兒園老師教的”。從孩子和家長的笑臉上我們看到了學習經典帶來的積極效應。
四、在誦讀中擔當“傳播大使”,增強親子間的感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并以《三字經》為讀本,增加課外識字量,以課外“識字錦本”鞏固識字量。才能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認字能力水平,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1 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在小學低年級新教材中,首先要求學會一定數量的字詞,再學習拼音,這對剛入學的兒童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我們教師人認真研究教材,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注意掌握兒童心理特點,以靈活多樣的新穎的教學形式,為兒童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1)編“字謎”學識字。兒童識字量的積累需要多次重復,強化記憶。在進行一年級識字教學時,我常常根據形狀或意義編成字謎,讓小朋友去猜,學會讀,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會識字的興趣。比如,我教“風”字,編成“樹兒見它把頭搖,苗兒見它就彎腰,云兒見它快快跑”。小朋友猜對后,興趣來了,我趁機教“手”字跡,編成“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學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的字謎。小朋友猜對“手”字謎后,學習興趣更濃。又如,教學“雨”字時,問小朋友“誰能給這個字出一個謎面,請大家猜猜?”這時小朋友的思維十分活躍,大家動腦去思考,很快編成“空中掉下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的字謎等。經過老師的不斷啟發引導,小朋友編出了很多字謎,如“兩人坐在地上”,謎底“坐”字;“小時四條腿,長大兩條腿,老了三條腿”,謎底“人”字,“四周不透風,口字在當中”謎底“回”字等等,通過創設快樂情趣的教學情境,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喚起了兒童的學習興趣。
(2)編兒歌識字。兒歌或謎語,內容簡單,并能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頗有趣味,一旦記住,便永久難忘,為兒童喜聞樂見。老師在平時教學中,注意抓住字的特點,遍成一些通俗易懂的兒歌,如我教“問”字,編成:“一個小朋友,進門瞧一瞧,見人就張嘴。”又如“磨”字編成:“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左方,一對孿生樹,長在石頭上”,讓兒童易學易記,妙趣橫生。
(3)加減法學識字。在教學識字中,找出一些字體通過“十、一”法的練習來“考考”學生,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的記憶。例如,“門+口=?”(問)。“草一草頭=?”(早),同時,也讓學生自己編題來“考考”老師,如“坐-土=?”(從)、“立+日=?”(音)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牢記字型。
2 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教學兒童識字,要通過兒童自己動手操作、游戲、模擬等各種活動,讓他們的眼、口、手、腦、耳一起動起來,學生就能自主地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住字體。
(1)在動手操作中學識字。在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對于一些常規的教學識字方法,興趣并不高,而對剪剪貼貼卻情有獨鐘,便于他們識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進一步體驗識字的樂趣。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收集食品包裝袋、報頭、刊頭等粘貼制作成“識字剪報”,在課余時間可以讓學生當“老師”,互相考一考;在節日期間,可以讓學生制作賀卡,并在賀卡上寫一句祝福語,若有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家長、老師,通過自主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在寫繪畫、日記中學識字。學生認識了一定數量的字以后,自然有了表達的欲望。老師教完拼音后,可以讓學生回家學寫繪畫、日記。如果學生遇到自己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請問爸爸媽媽。這也是學生學識字的一種途徑。要求學生每天課余時間學寫日記,還把他們寫的日記匯編成冊子,放到教室展示,使他們興奮地閱讀自己和別人的作品,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生字,還認識了許多生字。
(3)在開展主題活動中學識字。課堂是學生識字的主渠道,我們要注重創設各種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深化學生的識字意識,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識字,激發學生強烈的識字愿望,提高識字能力。如在教學《菜園里》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蔬菜展覽會,讓學生帶蔬菜到班里參加展示,(請家長事先在蔬菜上貼上名稱)然后組織學生參觀,讓每個學生都認真看看、摸摸、聞聞,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能記住了各種蔬菜的名稱,也學會了識字。
3 學習延伸課外讀物,不斷提高鞏固識字量
(1)以《三字經》為讀本,增加課外識字量。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小朋友對“三字經”特別感興趣,很多小朋友經第師教學一遍后就會背誦了。為了增加學生課外識字量,同時,又為了讓學生對經典古詩知識有所積累,教師教學《走進“三字經”、滋“山娃心”》這一課題后,讓學生每周背誦兩遍,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學生確實認識了很多課外的生字,有些學生還會寫出書本上的生字,不斷增加課外識字量。
一、營造一個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環境氛圍
我們的做法是:讓幼兒與環境“對話”。走進柏廬幼兒園,有傳統的古井石橋、竹園草房、昆山三寶、朱子家訓、昆劇介紹。慢步走進校園:班牌、家園共育、走廊、樓梯、盥洗室,等等,隨處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和幼兒園環境的有機結合:唐詩宋詞,圣賢名句,成語故事,幼兒創作,字畫相承,既有古韻,又具現代氣息,集美、雅、趣為一體,視覺環境給人賞心悅目之感,充分發揮了每一寸空間的教育價值,使教育環境真正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如:小班開辟的“古詩天地”;中班首創的“三字經”專欄;大班獨創的“朱子家訓”墻飾,體現的是各年齡階段的班級特色活動。特別是大班,把朱子家訓中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經典名句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于樓梯墻面上,幼兒每走一步都有經典相伴……極具情趣、耳濡目染,每天只要讀一讀,經典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
二、在經典誦讀中領略傳統文化之精髓
古典詩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間,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在新世紀中,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父母注重對孩子進行各種技能的培養,但僅有這些技能是不夠的,必須特別注重孩子審美情趣的培養,因為它是培養孩子優良性格、健全人格的基礎。所以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不同類型的經典誦讀活動,傳承文化,提升品位。
1.從古典詩詞中讓幼兒感受如畫般的意境
為使幼兒充分接受古典熏陶,全方位地感受、欣賞、領略古典文學的精美意境和博深道理,我們讓小班的孩子以欣賞古詩詞誦讀,激發興趣為主,如《春曉》、《靜夜思》、《詠鵝》、《憫農》等,一開始,孩子們可能不解其中意韻,但通過反復引導孩子不斷吟詠,如詩如畫般的意境就展現在孩子面前。
2.從三字經中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中國的啟蒙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眾多的啟蒙教學教材中,《三字經》當居首位,是中國古代流傳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尤其其中的勸學、勤學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便于幼兒學習理解。全文以三言形式出現,三個字一句,四句一組,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的特點。因此,我們嘗試在中班開展三字經誦讀,我們將《三字經》分段講述,每次記背前都依據所講內容選擇一個故事,用“量經定做”的故事讓兒童加深對經詩的理解,讓幼兒以形象、輕松的方式了解歷史上著名人物和傳統文化領域的基本常識。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四句,我們為兒童講了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我們選擇了北宋仲永從神童到平凡的故事,在一個個經典的故事中使孩子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3.從朱子家訓中繼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被世界上其他國家所稱道的一種美德。《朱子家訓》告誡人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是教人要節儉。所以我們在大班開展了朱子家訓誦讀活動,因為有些句子比較難懂、難記,老師就把這些句子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來,引導幼兒背誦,還有的老師自己給它譜曲,用歌唱的形式唱出來,也別有一番情趣,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幼兒接受了勤儉節約的教育。
4.各類經典誦讀展示演出
每個班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經典誦讀的成果,將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現代元素相結合,讓經典在舞臺上得到更好展示。小班以古詩為主,就連小小班的小不點也能吟誦《詠鵝》、《憫農》、《春曉》,真為他們感到驕傲;中班的孩子則以歌舞的形式把三字經演繹得淋漓盡致;大班的哥哥姐姐更是不容易,雖然朱子家訓有點難懂、難記,但他們也毫不示弱,有的唱有的念,讓我們深感欣慰。
三、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教學活動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是對幼兒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內容,我們把一切符合幼兒興趣的內容滲透進教學,如傳統美德、傳統佳節、傳統工藝、傳統音樂、民間故事、民間游戲,等等。
首先,在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美德。我們利用一些民間故事、童謠、圖片等幫助幼兒理解什么是“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團結友愛、謙虛禮貌、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等,如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德育故事,還有數量眾多的成語故事。并將這些美德滲透在一日活動中,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從小樹立健康的道德觀。
其次,利用傳統節日使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多彩。傳統佳節是我國區別于其他民族及國家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在幼兒教育中強調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根據節日習俗設計教室環境布置、開展主題活動,例如在元宵節組織幼兒做元宵、猜燈謎,在端午節組織幼兒吃粽子、佩香囊,等等。
再次,組織幼兒玩中國傳統民間游戲與玩具等。我國的傳統游戲源遠流長,傳統游戲是中華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如放風箏、跳繩、踢毽子、丟手絹,等等,我們在教學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具體實施。如春暖花開之時帶領幼兒去公園里放風箏;戶外活動中組織幼兒玩丟手絹的游戲;寒冷的冬天里,帶領幼兒踢毽子、跳繩等。
最后,使幼兒了解其他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老師無法全部掌握,所以我們將一部分傳統工藝、傳統藝術等文化知識展示給幼兒。比如,我們讓幼兒欣賞國畫、剪紙、臉譜、皮影、花燈、民族樂器、民族舞蹈;讓幼兒聆聽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并在區域游戲中一起剪紙,感受剪紙這一傳統文化的無窮的樂趣,結合主題和孩子一起制作臉譜,了解臉譜的特征,在看看、做做、戴戴的過程中使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四、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
中國現代幼兒教育是在19世紀中葉后逐步從西方引進的,它比中國傳統幼兒教育更先進、更科學。因此,我們在幼兒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時利用科學的形式把傳統文化同現實生活相結合,用科學的現代幼兒教育方法向幼兒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適度的語言刺激:語言刺激要盡早開始。不要等到孩子學說話時才開始進行語言刺激,要提前進行,給孩子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在嬰兒還沒有出生前,就要有意識的和胎兒進行交流。在嬰兒出生后,媽媽要每天堅持給嬰兒說話,優美的、有韻律的語可以刺激語言中樞神經,促進語言中樞神經和大腦的發育。所以媽媽在跟新生兒說話時,語音要輕柔,語速要放慢,還可以伴著優美的旋律。比如:媽媽可以給寶寶輕輕地唱兒歌;給孩子讀詩歌,《三字經》等等。但是,媽媽一定要把握度,語言刺激不能過于頻繁,時間不已過長,否則會早場孩子大腦和神經的疲憊,結果會適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發展。
全語言的日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當爸媽喂寶寶吃飯、為他提供生活照料的時候,或是帶著寶寶外出時,都是和寶寶進行口頭言語交流的絕佳機會。爸爸媽媽們可以將此時此景有機地結合起來,跟寶寶說話,創設全語言的交流環境。如換尿布時,可以說:“寶寶屁屁臟,媽媽換尿布,‘噠,噠’兩下,貼上小粘條,尿布換好了,寶寶真高興!“;在為寶寶喝水時,可以說:“喝水水。”;特別是帶著寶寶外出時,沿途所見所聞,均可作為與寶寶談話的內容。
(來源:文章屋網 )
我們的孩子在升入中班以后,通過觀察,發現他們在無論在身體還是智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習掌握知識特別快。這學期我們的教學采用的是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有配套的幼兒用書,學習起來,孩子們很感興趣。尤其在語言領域,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興趣很濃厚,每次學習詩歌,孩子們都可以用手指著文字和教師一起朗誦,有的孩子遇到不會的字還會問我,或者根據圖片猜測出不認識的字,這是上學期沒有的現象。感覺這學期他們對文字很敏感,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表達能力進步也很快。學習古詩的時候,他們看著幼兒用書,聽兩遍磁帶,就可以準確的回答出教師的提問,對于文章中優美的詞句可以的重復下來,回答的完整度讓我們坐老師的都有些吃驚。
在其他各科領域,孩子的表現也都很出色。比如在藝術領域,他們的想象能力和繪畫水平真是讓我們欣慰,每次活動,大家都能獨立動手作畫,100%完成繪畫任務,而且有的幼兒作品會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在里面,無論在色彩,線條還是畫面效果,都出乎我們的預料,真是由衷的為他們感到高興。針對孩子的特點和本學期要求,我們又制定了班級的特色計劃。有識字,三字經,古詩,安全兒歌,繪畫,韻律活動等。在識字時,我們不是單一的教一個生字,比如學工字,我們會把工廠,工地,工人,工作等一些相應的詞匯教給他們,并進行認讀。
三字經,古詩學習后,孩子都和家長進行表演,家長對我們這項工作也十分認可。孩子們酷愛繪畫,手工活動,每次活動熱情都很高。畫畫時能獨立作畫,均勻涂色,想象大膽,手工時,個別幼兒動手能力不是很強,這時候就會有相互幫助完成作品的現象,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形成他們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幼兒保健方面,這學期可以說是不平凡的一年,手足口,甲流充斥著每個角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老師積極開展家長工作,傳授預防知識 ,開設專們的知識課堂,積極把好晨檢及午檢兩大關,做好每個幼兒的預防與宣傳工作及全日健康觀察工作,并做好記錄。通過櫥窗、黑板報家長園地等方法,向教師、家長、幼兒宣傳保健常識、傳染病的防治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保證了學習的正常進行,抵御了病毒的侵入消除了家長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