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秋孟浩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汪章瓷板高40厘米,寬27厘米,是典型的尺二標準板,繪唐代詩人孟浩然踏雪尋梅的故事。孟浩然(689-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詩人,與王維并稱為“王孟”。明代文學家張岱在他的《夜航船》一書里記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使得踏雪尋梅的故事廣為流傳。此后,踏雪尋梅成為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一千二百多年來,無數文人墨客以此為題創作繪畫作品,然而流傳下來的很少,這件瓷板可以說是一件踏雪尋梅題材的佳作。
孟浩然的一曲“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家喻戶曉,但孟浩然究竟是一位何等的儒士?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曾為孟浩然畫過像,畫中孟浩然“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鞋帽重戴,乘款段馬,負琴而從,風儀落落,凜然而生”。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見到這幅畫后,題詩說:“雪霽天涯冷更嚴,騎驢何處覓青簾?蕭條萬木空山里,短句猶堪信口占。”對孟浩然贊譽有加。在淺絳彩瓷畫師汪章的筆下,孟浩然依然是頎而長,峭而瘦,但身上的白袍換成了黃袍,頭戴紅巾,騎在一頭健碩的毛驢之上,好一個鳳儀落落。畫面正中,孟浩然與一位藍衣高士正在交談,兩人背后是一株百年的老梅,凌寒怒放。腳下是淺淺的綠草,冬雪已經融化。整幅畫面全然不見冬的蕭索與荒寒,而是處處充盈著盎然的春意。
出生于湖北襄陽的孟浩然是愛梅的,也是愛雪的。有學者統計,在孟浩然存世的265首詩中,有九首是寫梅花的。其中《荊門上張丞相》:“共理分荊國,招賢愧楚材。召南風更闡,丞相閣還開。止欣眉睫,沉淪拔草萊。坐登徐孺榻,頻接李膺杯。始蔚蟬鳴柳,俄看雪間梅。四時年龠盡,千里客程催。日下瞻歸翼,沙邊厭曝鰓。佇聞宣室召,星象復。”用梅花說明季節的變幻,感嘆時間的飛逝和這種美好際遇的短暫。《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迷心應覺悟,客思未遑寧。”借梅花表達和朋友的友情。“俄看雪間梅”和“帶雪梅初暖”都是借雪和梅抒情。“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這是李白對孟浩然崇高的評價。李白喜歡孟浩然的詩作,也非常欽佩孟浩然的人品,在李白的眼中,喜愛梅花、重義重情的孟浩然,也有著和梅花一樣的高貴品質。
出生于安徽黟縣的汪章也是愛梅的。在存世的瓷畫作品中,多處出現梅花的風姿。除了花鳥作品上出現梅花外,汪章也極喜歡讓歷史人物出現在梅花之旁。筆者曾見過一塊汪章的“木蘭從軍”瓷板,畫面上花木蘭著戎裝,騎白馬,穿行在梅花叢中,颯爽的英姿與俏麗的梅花相映成趣。本文介紹的這塊孟浩然尋梅瓷板,從布局上較“木蘭從軍”更為老到,人物立于中央,老梅置于畫面左上,右上部大塊留白處題款,使得整個畫面更加均衡,清清爽爽,無一絲拖泥帶水之感。大簇的梅花用了粉彩,更加突出了花朵的質感。題款為“覓得清香不計寒之句,屠維赤奮若皋月寫意,漢云汪章。”“覓得清香不計寒”可能是錄前人的詩句,但出自哪位詩人之句已不可考。屠維赤奮若皋月即光緒十五年(1889年)農歷五月。值得說明的是,這個題款是籍貫安徽歙縣的蔣玉卿所書。這也是一位愛梅的瓷畫家,因為下面要介紹的第二件淺絳彩瓷上的題款和瓷板上的題款一模一樣。
黃南浦的林逋愛梅溫酒器在我的朋友圈里轉了一圈,最終戲劇性地擺進了我的書櫥,其中的故事不再詳述。中國傳統的四愛圖在晚清的淺絳瓷器上出現很多,在這個溫酒器上,林逋先生獨坐于孤山的山坡之上,安詳地望著前方危崖上伸出的一枝梅花,沉醉在一片無欲無求的境界。林逋(967-1028年),字君復,又稱和靖先生,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北宋著名詞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卒。世人所稱“林和靖”,乃是由宋仁宗追賜給他的謚號“和靖先生”而來。林和靖以冰清玉潔的品格彪炳千古詩壇,他一生從未做官,過著清靜淡泊的生活。他特別喜愛梅花,幾十年在孤山種梅養鶴,有“梅妻鶴子”之稱。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這首《山園小梅》是林逋的代表作,詩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稱為詠梅的千古絕唱。這首詩的影響也很深遠。歐陽修說:“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歸田錄》卷二)王十朋說:“暗香和月入佳句,壓盡千古無詩才”(《臘日與守約同舍賞梅西湖》)。辛棄疾奉勸人們:“未須草草賦梅花,多少騷人詞客。總被西湖林處士,不肯分留風月。”(《念奴嬌?賦傳巖叟香月堂兩梅》)林逋詩句中的“疏影”、“暗香”也成了梅花的代名詞,姜夔譜詠梅調也以“疏影”、“暗香”為詞牌名,可見林逋的這首《山園小梅》影響之大。千百多年以后,晚晴淺絳畫師徐照還以此為題畫了一對梅花帽筒。溫酒器的背面題款為“覓得清香不計寒,己丑初秋,黃南浦作”,不但題款和汪章瓷板一致,題款者也是蔣玉卿,創作年份也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只是在季節上稍微晚了一些,到了九月。
2.葉子從大樹上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大雁展翅飛翔。地上灑滿了落葉,像一條金光大道,載著我的夢想伸向遠方。
3.寒風卷地起,黃葉飄零游。
4.秋在果園,圓圓的蘋果在秋陽下展現著秋天青紅相間的臉。秋在枝頭,在阿妹蘋果般的臉上,在她嫣然一笑間,閃現。秋在晨風中,在帶著阿妹青春的味道中間,向我迷漫。
5.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
6.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周密《西塍廢園》
7.秋也許就藏在金燦燦的稻穗上,也許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許藏在綠油油的菜地間。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8.天氣變涼要注意,我來給你念幾句:風蕭蕭兮,秋雨寒,夏日一去兮,不復返,霜降后兮,氣溫變,保溫御寒兮,添衣暖。
9.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10.秋風又是一位調色大師。她來到田野,將紅色送給了高粱,高粱高興地向她揮揮手。她來到果園將橙色送給了柿子,遠遠望去,柿子好像一個小燈籠。她來到森林里,把紅顏料涂在了楓樹上,看上去好像是火焰在滾動,她來到……
11.借清秋的夜,攬一池星河入夢。
12.雨落心田,濺起思念;秋高云淡,關懷綿綿;秋風陣陣,掀開掛念;秋月高懸,祝福連連,愿我的短信帶給你快樂,祝你擁有一個美麗的秋天、美好的生活!
13.紅衰翠減:紅:指花;翠:指綠葉。紅花衰敗,綠葉減少。形容春盡花殘或初秋百花凋謝的景象。
14.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仔細聽,這是一首秋天的旋律啊……
15.這個秋天注定是一個忽冷忽熱的季節但是我的外套再也不會借給別人了!
16.只要一到了秋季,桂花開了,空氣里到處彌漫著清香,才使人們驚覺,原來,甜美的秋天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
【中秋節有意思的對聯】
袁宏泛渚;
庾亮登樓。
上下聯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說新語》。上聯故事出自此書的《文學》篇。袁宏少時貧困,為人江上運租。某秋夜清風朗月,鎮西將軍謝尚坐船過江,聽聞江渚客船之上有誦詩聲,覺其詩情優文美,又非前人舊作,贊嘆不已。遣人詢問,知為袁宏詠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揚。下聯故事出自前書之《容止》篇。庾亮鎮守武昌,某秋夜氣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樓詠詩。不久,庾氏飛屐而來。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或則因月夜吟詩而名聞于世,或則人雖暮年而登樓秋詠之興致不減,秋夜賞月吟詩看來確實是一件賞心樂事。
中天一輪滿;
秋野萬里香。
這是“鶴頂格”對聯,即藏頭聯。上聯首字“中”,下聯首字“秋”,點明時節。聯中雖不現“月”字,但“一輪滿”已點出月滿時的景觀。中秋聯頗多以“月”為題材者。如廈門虎溪巖是賞月勝地,“虎溪夜月”是廈門名景,其處對聯曰:虎踞迎風爽,溪流印月清。此聯也屬“鶴頂格”,“虎”“溪”二字指明地點。
一天秋似水;
滿地月如霜。
此聯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見,意境清幽,使人氣定神閑。從形式上講,簡潔凝練,對仗工整,屬小類工對。
二儀含皎潔;
四海盡澄清。
二儀,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潔,端在于月光之皎潔。四海之所以澄清,緣于月光如水。此聯的妙處在于其含蓄,未嘗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儀”對“四海”,“皎潔”對“澄清”,頗為工整。
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家明。
同為詠月,遣詞不同,意境遂異,有此“明”字,心胸便起暢亮之感。若套用佛家“體”、“用”二字,上聯為“體”,僅指名為圓月;下聯則為“用”,月之光滿玉宇,灼然可見。流水對寫到此境界上,著實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聯為明末清初文學家金圣嘆所撰。據傳,金圣嘆到金山寺閑游,寺宇長老出對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后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史稱“生題死對”。上聯兩用“半”,下聯以“中”對之,又有“二”、“八”之對,十字之中六者為數,且皆合于情理。若無才情者,難以成此對聯。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聯為陶淵明《移居二首》的詩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下聯為左思《招隱詩》的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聯,工穩妥貼;處士情懷,悠然可見。
綠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無。
李白《把酒問月》詩有句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來明月猶在,古人已逝,今之視昔,正如后之視今,怎能不唏噓感慨!此聯意境正如李白詩,不同者在于,白詩豪情奔放,此聯簡約含蓄。然感嘆明月長存、人生苦短的意緒,并無二致。從形式上講,“青史”對“綠窗”,“在”對“無”,工穩且靈活,平仄上也無問題,乃佳對。
泛渚懷袁子;
登樓學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跡前已言之。正如重陽節聯中屢用陶淵明與孟嘉,中秋節對聯中也用袁宏與庾亮之事,以顯得更具人文氣息。不過相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陽,其重要性要略遜一籌。
清光同會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則指政治清明,所以說“同會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說“秋色正平分”。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此聯為杜甫五律《月夜憶舍弟》詩句。白露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為農歷八月節。杜甫化節氣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為家人團聚之時,故睹月思鄉之念頗重。是以杜甫此句借為中秋聯,分外合適。
月靜池塘桐葉影;
風搖庭幕桂花香。
上聯中池塘月靜,實為靜;桐葉落而影動,是為動。下聯風吹簾幕,實為動;桂花飄香,則從視覺轉而為嗅覺。此聯對辭工穩,靜中有動,意境優美,幽而不傷。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來明月十分圓。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稱為三秋之半。上聯據此“望文生義”,以為所謂“中秋”者,即是說此日擁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聯“明月十分圓”前貫“算來”二字,將人仰頭仔細察看月亮的行為,還有頗為奧妙的心緒,全寫了出來。富于才情,于此可見。此聯頗為流行。與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幾處笙歌留朗月,萬家蕭管樂中秋”,也都寫得清新可讀。
葉脫疏桐秋正半;
花開叢桂樹齊香。
落者自落,開者自開,物有常則,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上聯為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名句,有人以為是絕對,后來宋代詩人石延年(曼卿)對以下聯,可謂天衣無縫。釋道皆以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為其有“情”,至如無情之物,自不會衰老,是以李賀所撰之句,深于理義,欲對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對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為“月”乃有情之物,若無情必無或圓或缺之態。對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樓高但任云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這是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此聯蘊含哲理:“樓”雖“高”,猶有飛過之物;“池”雖“小”,卻能送來美景。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
滿地花陰風弄影;
一亭山色月窺人。
這是臺灣阿里山古月亭聯。“風”“月”之對,“滿地”與“一亭”之對,“花陰”與“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穩。 “弄”與“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韻味無窮。宋人張先,人稱“張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顯得原本無情之物活潑不已。下聯“窺”字,將月色形容成羞澀少女,分外可愛。
魚戲平湖穿遠岫;
雁鳴秋月寫長天。
此聯暗用比喻,譯釋如下:湖映遠山,魚戲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飛,鳴聲入耳,舉頭觀之,雁群排序屢變,似作書于長天之上。語詞優美,設喻巧妙,視野開闊,皆此聯之長處。
叫月杜鵑喉舌冷;
宿花蝴蝶夢魂香。
上聯意境凄迷,幾近殘厲,正與秦少游名句“杜鵑聲里夕陽暮”同。下聯著色稍變,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對工穩,用辭美贍,然而意境終究顯得幽冷,令人心魂悵然。
輪影漸移花樹下;
鏡光如掛玉樓頭。
“輪”與“鏡”皆指月亮,一寫月影,一寫月光,前者落地下,后者照高空,從不同角度描寫月亮。中秋夜中專門詠月,且如此雕琢工穩,既華美瑰麗又緊切題旨,著實漂亮。
桂子自金蟾而細落;
濤聲逐白馬以齊來。
金蟾,指月亮。上聯令人聯想起白居易《憶江南》詞句“山寺月中尋桂子”。傳說月中有桂樹,至中秋則桂子飄落而下。上聯與白詞同用此典。下聯指錢塘江潮。傳說伍子胥死后,魂魄常駕白馬素車來往于錢塘江中,至中秋后一二日,江潮涌動,氣勢吞天。下聯蓋本此。此聯妙在兩個字:“細”與“齊”,上聯意境之靜美,下聯之意境雄渾,盡在這兩個字。
庾亮登樓,平分秋色;
袁宏泛渚,遍洗寰瀛。
平分秋色,意指中秋。遍洗瀛寰,乃云月光如水。唐劉禹錫之詩《八月十五夜玩月》有句曰:“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平分”與“遍洗”之對,最為醒目。
天開清曠域,人在大明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素風。
清曠域,指月照天地,處處清亮。大明宮,一般指唐代宮名。唐貞觀八年,建永安宮,九年改名大明宮。高宗龍朔二年增建,改名蓬萊宮,長安元年復稱大明宮。此處不過借古典而另明新意,蓋謂天地間皆光亮,世間宛如“大明”之宮殿耳。
素風,秋風。此聯化唐張九齡《望月懷遠》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八月中秋月近人;
朱雀橋邊桂花香。
上聯化孟浩然《宿建德江》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下聯化劉禹錫《烏衣巷》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銀漢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應律,風月雙清。
這是一副描寫中秋節之夜景物的對聯,極切題旨。“銀漢”,銀河,天河。北宋蘇軾《陽關詞·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元聲轉玉盤。”“流光”,特指如水一般流瀉的星光、月光。三國魏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水天一色”,水光與天光相接的遼闊景象。語本唐代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鶯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用于描寫秋景,非常合適。“金商”,指秋令,秋聲。秋季于五行為金,于五音為商;商為金音,其音凄厲,于時為秋。唐代白居易《洛川晴望賦》:“金商應律,玉斗西建。”“銀”與“金”之對,“水天”與“風月”之對及“一”與“雙”的數字之對,都極工穩。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
游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地月缺”指人不團圓。中秋節本為團圓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常惹起游子思鄉之情,自然覺得在外種種不易,居家種種美好。上聯所謂之“地月缺”,正緣于下聯之游子在外,所以顯得十分緊密。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