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觀潮四年級上冊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 學習動機 興趣愛好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32
閱讀是一項基本的語言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很多小學生不喜歡語文閱讀,遇到閱讀題目很多都是空著。這說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弱,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創新閱讀教學實踐,有效誘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任重道遠。
一、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創設閱讀情境
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全身心投入,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積極地進行學習探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著學生的興趣愛好創設情境,設計有效問題,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火燒云》一課時,教師考慮到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在課前下載了一段有關火燒云的精彩視頻。這段視頻,給學生的視聽感官予強烈的刺激,激活了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對火燒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火燒云也有具體的感知。這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火燒云的知識。視頻的刺激,讓學生產生了興趣,并成為學習的內在動機。這種動機,使學生產生探索新知的強勁動力,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取得了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
由此看來,在閱讀教學時,以學生的興趣點為突破口,注重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誘發,讓興趣成為學生閱讀的內驅力,不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產生愉悅的閱讀體驗,而且還可以提高語文閱讀的效率。
二、提供學以致用機會,滲透知識價值觀
對語文知識和閱讀技能的價值判斷是影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一般來說,學生對自己認為有用的知識技能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愿意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掌握它。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學以致用的機會,增強學生的應用體驗,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知識觀,產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長城》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反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后,學以致用,讓一個學生扮演導游,其他學生扮演游客,現場表演向游客介紹長城的情景。通過學習課文,向同伴介紹長城,學生親身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對表演精彩的學生,教師和同伴都給予熱烈的掌聲,讓學生充分體驗了學習語文的成就感,也認識了語文知識的價值,誘發了學習語文的動力。
由此看來,學以致用是學生正確知識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途徑。在運用語文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知識、掌握閱讀技能的必要性,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需求,調動參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升語文閱讀的學習效果。
三、引導自我評價,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自我能力的評價也是影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產生的因素之一。有些學生認為閱讀太難了,回答閱讀問題即使再認真也回答不好,于是對課文閱讀采取逃避的態度。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時,要采取適當的方式鼓勵學生,科學評價他們,使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增強閱讀學習的信心。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觀潮》一文,對潮來時的情景作者描寫得非常精彩,需要學生背誦這部分內容。一些學生一看到這么長的文章要求背誦,認為自己記憶力不好,永遠也背不下來。于是,教師先鼓勵學生,讓他們明白自己現在的記憶力很好;然后,引導學生按照潮來時的描寫順序,一層一層地背誦課文。在每背過一段文字后,教師及時地肯定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成了背誦任務,產生了極大的成就感,對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學習信心也樹立起來。這種對自我能力的正確判斷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由此看來,在閱讀教學時,需要重視學生閱讀技能、理解能力的正確評價,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挖掘學生的潛能。
【實錄】
(正在學習“潮水洶涌而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老師請一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讀得干巴巴的,沒什么感覺)
師:你是第一個讀,基本能正確地讀下來,很勇敢。獎勵你推薦一位同學讀。(該生讀得很好)
師:你想聽聽同學們的評價嗎?(面對讀得好的同學)
生:讀得很有感情,我們聽著就好像自己站在錢塘江邊親眼看到了潮水由遠而近的樣子。
師:你為什么讀得這么好?(眼睛看著讀得好的同學)
生:因為我把自己的感情融進了課文里,我讀著,心里想象著潮水翻滾著飛奔而來的樣子,可能心進去了,也就讀得好了。
師:真正有感情的朗讀都離不開想象,讓我們大家也學習帶著想象再去讀讀這段吧。
(學生十分投入地朗讀)
師:(觀察,指一名女生讀)你來讀。(該女生讀得搖頭晃腦)
師:讀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讀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她的表情很豐富,讀得很流利,讀的就像課文里寫的一樣。
師:看來,想象朗讀、表情朗讀都是讀好書的法寶,也是學好語文的法寶。同學們再來試試吧。
【賞析】
在此教學片段中,馬老師在朗讀上有三點處理得很是特別,從而使朗讀成為課堂教學中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亮點一:寬容之心。
學生站起來朗讀,讀砸了,讀錯了,不僅不會受到批評,還能得到老師別樣的鼓勵與獎勵:“你是第一個讀,基本能正確地讀下來,很勇敢。獎勵你推薦一位同學讀。”這樣,通過另一位同學的引領以及同學們對讀得好的評價,沒讀好的同學已從他人那兒學會了怎樣把文章讀得更好。馬老師這種不露痕跡的指導,沒有批評,沒的打擊,心胸是如此坦蕩:能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以情待人,助人成功。這,如同溫暖的春風輕輕拂過每個人的心田,讓學生收獲著知識,收獲著快樂!
亮點二:有效評價。
馬老師不光對學生有寬容之心,給學生以期待,還在教學中巧妙地將評價的機會讓給學生:“你想聽聽同學們的評價嗎?”“讀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讀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通過這樣的引導朗讀評價,不僅形成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氛圍,同時還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評價反映出來了。這不僅可以使被評價的學生有所收獲,其他學生也會受到啟發,知道自己該怎么讀。這很自然地形成了有效而有意義的評價。
亮點三:潤物無聲。
同樣,還是馬老師不露痕跡的引導:“你為什么讀得這么好?”“她的朗讀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這樣引導學生評、議,學生再結合自身的感悟、體會,從而悟出讀書的方法――把心放進課文中去讀,從字里行間讀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顯露出來。這一方法,也是學好語文的法寶。沒有一絲的灌輸,沒有填鴨式的說教,也沒有兜圈子似的套路,整個對方法的感悟過程是那么“潤物無聲”,如春雨,在不經意間悄然落下。
馬老師這種讀的訓練,把朗讀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想象緊密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觀潮》中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聲、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里。既讓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又幫助學生領會了作者的語言表達。
但愿,這樣的美讀如花兒能多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悄然綻放!
第一步:著眼目標,統籌安排
根據游記類課文所處的年段、單元的目標要求,梳理教學目標,為學生學習游記類課文和教師指導游記習作,全盤考慮,整體架構。
(一)立足年段 明確要求
著眼于年段目標,結合游記類課文的特點,確立游記類課文的教學目標。筆者梳理了第二學段游記類課文的教學目標。
2.學會用過渡句(段)連接。
四(下) 1.能用定點或移步換景等不同的方式表達景物;
2.能運用排比句、聯想等修辭手法將景物寫具體生動,融入真情實感。
可以看出,游記類課文單元整組教學的目標是有側重點的。教師只有在細化各年段游記類課文單元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才能引導學生有序地、扎實地掌握游記類課文的言語特點和表達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立足單元 整體架構
以單元目標為支撐點,緊扣單元主題,整合課文教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及單元習作,對整個單元的教學進行整體架構。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國的世界遺產”,包括《頤和園》《長城》《秦兵馬俑》三篇課文,習作是改寫導游詞。單元整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①讀單元導讀,明白單元主題,明確學習目標;②自讀三篇課文,整體感知,借助預習單梳理課文內容;③細讀三篇課文,比較三篇課文在表達手法上的不同之處并遷移運用;④借助收集的資料,改寫導游詞。這樣的單元整體架構,單元主題突出,在對比閱讀中,寫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習得游記類課文的言語特點和表達秘妙。
(三)立足課文 突出重點
從單元整組課文入手,篩選出每篇游記類課文最具語言學習價值的地方作為教學重點,聚焦語言和表達特點,為指導單元寫作做準備。以上述“我國的世界遺產”單元為例,對三篇課文進行了解讀,確定了以下學習重點。
同樣是游記類課文,三篇文章語言不同,結構不同,表達手法也不同,教學時,應立足于每篇課文的不同之處,使學生獲得語言和表達手法上的秘妙,為寫游記奠定基礎。
第二步:著眼課文,習得方法
根據此類課文言語表達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習得習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習得有序表達
1.借助“畫一畫”,體會“有序”
(1)畫游玩路線。如在教學《頤和園》時,讓學生根據課文畫游覽路線圖,體會“移步換景”的有序表達。
(2)畫景物布局。如在教學《長城》一文時,根據文章描述,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長城,不僅能了解長城各部分的名稱,也能體會到作者是有序進行描寫的。
(3)畫景物變化。《觀潮》與教材中其他游記類課文相比,有其獨特之處:作者是定點觀察的。讓學生用簡筆畫的方式畫一畫,并借助圖感受觀察的地點、角度不變,變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 感知整體
在教學游記類課文時,可以借助“串一串”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厘清文章的表達順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如教學《頤和園》時,先讓學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覽順序的四句話,再畫出作者抒發對頤和園情感的句子(開頭和結尾),最后引導學生把六句話“串一串”,明確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文章有了整體感知。
3.借助視頻鏡頭,走近“有序”
《長城》一文,作者先寫遠看長城,再寫登上長城近看長城。教學時,可以借助視頻,先出現高空俯視長城的鏡頭,再是推進鏡頭聚焦長城。先讓學生根據視頻鏡頭說一說文章的寫作順序;然后根據兩個鏡頭分別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配合著視頻鏡頭,進行解說。通過視頻結合課文的教學方法,輕松地讓學生領悟《長城》一文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具體的表達方法。
(二)學會觀察,凸顯景物特點
對于游記這類習作來說,更需要學會觀察。因此,在學習游記類課文的同時,需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教學時,借助游記類課文,一是讓學生在比較中了解定點觀察和移步觀察;二是在活用中領悟有序觀察和多角度觀察;三是在整合中學會整體觀察和重點觀察。
(三)調動感官,體會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在寫游記的過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教師在指導習作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其次是讓學生巧用修辭手法,最后還得學會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如有位教師這樣指導習作《蝶園精靈》: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其次想象畫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導學生從蝴蝶的動作、神態、細節等方面展開想象,最后告訴學生要將蝴蝶寫得栩栩如生就要學會“觀察+想象”。這樣的習作指導讓學生明白,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文章才會情景交融。
第三步:著眼運用,提升表達
(一)段式練筆,扎實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專題是“自然景觀”。習作要求是“選一處景物仔細觀察,然后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寫下來,注意把內容寫具體”。“把內容寫具體”是對寫景游記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單元四篇課文,除了有序表達之外,還運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對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景物“寫具體”。
結合閱讀教學,指導學生積累和仿寫。如教學《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讓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出示填空。通過填空既讓學生了解漓江水的特點,又讓學生掌握了作者語言表達的特點;再次是遷移運用。從積累到仿寫是學生從吸納到傾吐的過程,在仿寫的基礎上還要提倡學生創新地表達。
(二)提綱式練筆,提升結構表達有序
《頤和園》的課后小練筆要求學習寫法,記一次游覽活動。為了讓學生掌握“移步換景”法,筆者通過表格整理,列好提綱,幫助學生學會有序表達。教學時,先整體感知課文,接著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出示提綱式整理單,指導學生填寫。
根據提綱引領學生總結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達,緊扣過渡句表達的秘妙(地點轉換、運用動詞);最后出示練筆要求:請你也按這樣的方法,介紹自己游玩過的景點,結合生活體驗列提綱。學生從列游記類課文的提綱,體會有序表達,到自主構思游記作文的結構,初步掌握了過渡語的運用,使游記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三)單篇創作練筆,自由創意表達生活
1. 對接課文,錘煉表達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國的世界遺產”,習作內容是寫導游詞。有位教師這樣指導“改寫導游詞”。
第一步:探導游詞內容,尋習作之法。教師出示根據課文《頤和園》改編的導游詞,讓學生和原文比較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根據討論,得出相同之處就是有序表達,身臨其境;不同之處是導游詞穿插了游客和導游之間的互動,內容涵蓋了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第二步:出示寫導游詞提示,任選“西湖十景”之一學寫導游詞。第三步:“爭當小導游”,模擬介紹。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將導游詞和課文原文進行對照,學生易總結出導游詞的特點,也易掌握寫導游詞的竅門。
2. 對接生活,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游記類課文的學習,掌握了游記文章的表達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吸收、內化,讀寫結合,提高學生游記寫作水平。如:開展以介紹 “家鄉美景”為主題的“最佳小導游”活動;開展向同學推薦最佳旅游勝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隊活動;介紹游玩過的景點路線,推薦當地的旅游特色與最值得欣賞的景點,并編寫成班級旅游指南……在富有創意的活動中,激發學生自由表達的興趣,努力為學生搭建表達平臺,從而提高學生游記習作的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組合學習;應用
小組組合學習,即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合作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并進行互相交流,使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能參與進來,將大家的思路進行整理總結的一種互學習方式。但同時為了避免小組組合學習的無效性、拖延性,教師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僅對具有合作需要的問題開展小組組合學習,使小組組合學習可以達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
一、把握需要合作的學習時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需要采取小組組合的學習方式。實際教學中,在保持高效率學習時,應該注意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對能通過個人努力得到解決的問題請小學生獨立完成。只有當他們經過獨立思考還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時,再予以小組討論,避免做無用功。由于每個人擁有的知識和其他信息是不同的,當學生需要聚集他們的個人小知識組合成更多信息量時,小組組合學習才能發揮更大功效。比如,教師舉辦成語接龍比賽,由教師提出首個成語“一鳴驚人”。由于小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往往一個人只能接兩三個成語,這時候可以以小組組內形式完成成語接龍并記錄,再進行組間的比拼,比較哪個小組的接龍接得最多。在成語接龍的游戲比賽中,把握了小組組合的學習時機,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學到了更多成語,彌補了個人成語儲備量的不足,點燃了課堂氣氛,做到了小組組合學習的合理應用。
二、科學組建學習小組,合理選擇合作形式
考慮到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難易度的不同,有些小問題同桌之間就能討論;難度較大的問題就需要組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小組來解決。從便利性出發,很多課堂實行了自由組合或者前后排同學四人組合小組的分組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造成了課堂學生資源和時間資源的浪費,沒有做到對小組組合學習方式的合理應用。分組時我們應從小組組合的有效性考慮,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性格差異和見識的寬廣度等因素,使組合的小組內部可以優勢互補,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看法促進小組內信息量的擴大,保障討論的有效性。比如,在四年級上冊課文《鳥的天堂》一課中,文章中五次提到了鳥的天堂,那為什么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同桌討論的方式不一定能適用這樣的問題。在組建討論小組時,應保證每個小組都有人有能力經過思考討論理解這個問題,有組員可以用清晰的語句把他們的思考表達出來,幫助組中的學困生徹底理解加引號和不加引號的區別。在大家的交流中,學生在表達自己思考結果的同時訓練了表達能力,小組內的優差結合又能保證學困生不被忽視和邊緣化,達到整個小組的互利共贏,使小組組合獲取成效。
三、把控課堂進程
教師應按照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在課前想好不同問題的討論時長以及如何組建小組,節省課堂上的安排時間,做到對本堂課進程的整體把握。如果對合作學習時間估計不足,會導致學生小組討論的無效性,學生在緊張的時間內得不出問題的思考答案,在討論結束時還處于一種半迷惑狀態;時間估計過長,又會造成學生交頭接耳、暢聊八卦等與課堂無關的東西,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小組組合學習的形式抱有不滿或不嚴肅態度,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期望。因此,教師把控課堂進程,安排好學生小組學習的時間,給出時間限制。在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的同時,實現小組組合學習的有效應用。
以《觀潮》的課堂教學為例,課前老師應該規劃好哪些問題需要小組組合討論以及討論的形式和時長:
1.課文預習,閱讀文章,標注段落,勾畫出生字詞。時長1分半,個人閱讀;
2.找出描寫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對應段落,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人們的心情。時長2分鐘。因為任務簡單,同桌兩人討論即可。
3.選擇學生呈現討論結果,老師點評之后,引導學生發現這幾段的寫作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時長3分鐘。
4.請有觀潮經歷的學生舉手,選擇兩名同學,請他們以這種順序,講述他們的觀潮經歷。時長共3分鐘。如果學生沒有這種經歷,則換成老師講述觀潮見聞。
5.速讀“潮來時”,找出你最喜歡的描寫潮水的句子,并說明理由。時長8分鐘,小組組合學習。對這個任務可以進行差優結合,大家都具有選擇愛好句子的能力,但學困生不一定能清楚地說出喜歡的理由,所以小組內明確分工,一部分學生找出句子,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力好的學生來描述喜歡的理由。
6.請小組代表回答問題。老師在PPT上呈現這些句子,引導學生觀察潮來時作者描寫的視角是由遠及近的。時長8分鐘。
7.畫出文中描寫潮水樣子和聲音的詞語,先由學生個人默讀勾畫半分鐘,再由小組內組合整理。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做好板書,鼓勵學生借鑒,從視覺聽覺觀察描寫生活現象。共用時長3分鐘。
一、敬而選之
七歲之前,每當穿著新衣服時,每當我們家吃著一頓好飯菜時,每當家里增添一件漂亮的家具時我都會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要當一名教師。”原因很簡單:這些東西是爸爸領工資時買的,爸爸是一名教師。媽媽總對我說:“傻孩子,你懂什么?”雖然不理解媽媽的話,但我內心的理想依然存在,我用自己的理由悄悄崇拜和向往長大后當一名教師。
上學之后,老師教會了我讀書寫字、唱歌跳舞、懂理為人,我對老師說:“老師,我要和您一樣當一名教師。”老師微笑著摸摸我的頭,然后向我點頭,此時,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頭。我在心里更加堅定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要當一名教師。”
進入師范后,我嚴格要求自己要好好學習,不論是哪一個科目都要學好。有一句話說得好:“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在充實的緊張學習中,三年的師范生活轉眼結束。在散學座談會上,同學們有的打算升入教院讀書,有的準備聯系分配到其他單位,有的打算在縣城以上的學校工作。而我,大聲地對大家說:“我要到我們村里當一位教師。”
走上講臺的第一天,我懷著從容鎮定的心情開始了我理想中的職業生活,當面對七八十個山村孩子時,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開始上課了,我翻開四年級上冊的語文書,講解第一課《觀潮》,突然間,我發現一個個的學生卻是那么的認真、聽話。我仔細講解著課文,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我抬頭往下望去,他們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望著我,讓我感覺到了,他們是那么的喜歡學習,那么的熱愛知識。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在不停的閃動著,我突然間為之一動,一下子說不出話來。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用兩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望著我問:“老師,您能教我們幾年?能教我們到六年級嗎?教了一年您會走嗎?”一時之間,這么多的問題,我不知道應該先回答哪一個。停了一會兒,她又接著說:“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們已經換了幾個老師,我們不想再換老師了,請您教我們到六年級,好嗎?”突然間,眼淚在我的眼睛里打轉,一下子我覺得,愛這些學生成了我的責任和義務。我充滿愛憐而又堅定地回答:“會的,我一定教你們到六年級,從此一定不會再給你們換新老師了” 。在這份責任的驅使下,我更加堅定了的信念:要當好一名教師!
二、痛并快樂著
從教九年以來,有時因為清貧,因別人的不理解,因心理壓力大,我會發出“當教師苦,當小學教師更難”的嘆息。不論寒暑冬夏,有時為了糾正一個小問題,我會喊干嗓子,收獲甚微;有時為了排練一個節目,我會把自己的雙休日取消,當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臟衣服堆成小山時,我埋怨自己不是一位稱職的母親。可是我又想:和那些無業人士比起來,他們有時真不知把自己身置何處,心擺向何方才好,他們的日子那才真是難。人們常說:“笑著也是一天,哭著也是一日,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努力,趣味自然會有”。我們為何不在一步步的奮斗中前進,從刻苦中將快樂分享?人生能從自己的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三、“樂而忘憂”,關愛每一位學生
在以前的教學工作中,當看到學生在某次活動中獲獎,在某次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在學習方面有了進步時,我會感到很高興。反之,我就會顯得悶悶不樂。直到我女兒上學了,我的這種情緒才慢慢消失,我終于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因為她使我真正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情:其實,當他們失敗時,他們心里的難過程度遠遠大于包括老師在內的每一個人。于是,我提醒自己,要用愛心合理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及學生的得失。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散布陽光到別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教育者心中的陽光,就是愛心。有了愛心,面對學生才能多些贊揚,少些批評,多些理解,少些埋怨。愛學生,就要愛所有的學生,一個沒有愛心的教育者,不可能使學生心里充滿愛,也不可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的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架起老師和學生心靈之間的橋梁。陶行知先生的紀念堂上寫著四個大字――愛滿天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是陶行之先生教育的真諦。他愛每一個學生。有諺語說:“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作為一名師德高尚的教師,應該把愛的種子播種到每個學生的心田。部分教師信奉“棍棒教育”理論,相信“打是親,罵是愛”,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嚴師出高徒”的教育信條,這種行為的直接后果,是使學生身心健康受到損害,會出現焦慮、恐懼、嫉妒和心理等,甚至出于一種情緒的轉移,也會把“心中的怨憤”發泄到其他物體上,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這也是嚴重違背教師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