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鸛雀樓王之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王之渙《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暢當《登鸛雀樓》
王之渙的詩,一開始便展現氣勢雄渾壯闊的畫面:連綿起伏的群山,托著一輪霧靄籠罩的白日;白日漸沉,四際青山云海更顯得雄渾無際;滔滔黃河,一瀉千里,黃龍騰蛟般直奔大海。如此雄偉氣勢,怎能不給人以心靈震撼?但詩人并未收筆,而是欲作進一步探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還有更壯闊的境界,更雄渾的氣勢等待你去欣賞呢!而暢當所寫,其浩大遼遠的氣勢毫不遜色。詩人先寫遠觀鸛雀樓,極寫樓之高;一樓高聳插云霄,傲立于山之巔、河之上,只有飛鳥才能棲其上;而山繞霧托,讓人頓覺如臨仙境;后兩句由遠觀轉為登樓,那也是何等非凡的氣勢呀――天然的山脈走勢圍住平原和田野,奔騰激蕩的黃河卻從群山缺口處流去,勢如切割山脈,如此氣勢恢弘的奇景,怎不令人胸襟頓開?由此可見,兩位詩人都借鸛雀樓創設了氣勢磅礴的壯美之景,抒發了超群脫俗、積極向上的情感,這是兩首詩之“同”。
比較起來,暢當的詩不如王之渙的詩那樣家喻戶曉。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王之渙的高明之處是后兩句由實景轉為虛寫,“更上一層樓”給讀者留足了想象聯想的空間;不僅如此,這想象聯想的空間還包含著哲理:欲盡睹風光須更上一層樓,生活之路何嘗不是如此?要創新業績,要超越自己,就要有一種不知滿足、永遠攀登的豪氣。總之,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不僅以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而且以明理取勝。看來,寫詩并不拒絕議論。有時,恰到好處的議論還是深化詩意的有效筆法呢!
點評
作者抓住兩首詩的“同”與“異”切入,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鑒賞氣勢之“同”時,不用概念化的推理,而是緊扣詩句作形象分析,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另外,能從兩首同題詩中看出“異”,亮出自己的觀點,顯示出作者自主探索的能力。結尾“看來”一句,得出了啟示,可見作者的鑒賞力已達到了新的層級。
一、領略詩人精神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了解了詩人,對其詩的把握也就能高屋建瓴,收放自如了。
在教學《登鸛雀樓》之前,筆者首先了解了王之渙其人。在大量參閱《唐詩鑒賞詞典》《唐才子傳》、《唐詩紀事》等文獻資料以及百度百科后,王之渙的形象漸漸明晰:出身望族的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不到20歲,但能精研文章,窮經典之奧。但對仕途不感興趣,喜好與高適、王昌齡等飲酒論詩,擊劍悲歌,素有“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之稱。
讀著王之渙,一個活躍在盛唐旺世,熱情豪放,胸襟寬廣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為我們解讀他的詩作奠定了基調。
二、叩擊詩之精神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詩人的創作,總是由內而外,即先有客觀現實的感發而產生的內在情態,是“興發感動”,了解了詩人的精神,我們就可以回溯詩的本源,涵泳詩的本質,體悟詩的精神,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相遇,更是精神上的相遇。
比如,《登鸛雀樓》,我在解讀這首詩時,首先被“白日”二字所纏繞。有讀者認為讀“白日依山盡”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惆悵之感。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對話:
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師:讓我們慢慢欣賞啊,一輪落日沿著連綿起伏的山,慢慢地、慢慢地落下去了。白日/依山――盡。
生(輕輕地):白日/依山――盡。
師:聽,聽到了什么聲音?
生:黃河滾滾的聲音。
師:對,黃河咆哮而來!
生:黃河――入海/流――
師:讓我們想象著畫面,再讀一讀。
生(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師:讓我們再回到詩中來,王之渙有沒有因為看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的壯觀景象而滿足呢?
生:沒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是啊,看來王之渙也被這景色給迷住啦!還要看呢!要看到更美的景色,就要――
生:更上一層樓。
師:詩人是不是就是告訴我們,要爬樓啊?
生:不是的――
師:孩子們,你們上學期上的是幾年級啊?現在呢,上二年級了,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了。這就叫――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詩。因為它不光用在登樓上,更重要的是成為后人用來勉勵自己或別人不斷進取的格言。比如當我們的同學被評為“三好學生”的時候,老師為了讓他不驕傲,繼續努力,就會鼓勵他,在他的素質報告書上寫下――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當你的好朋友獲得了“寫字小能手”稱號時,你會對它說――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雖是千古名句,卻是即景生情。沒有刻意,純屬“偶遇”。所以,課堂上的對這兩句詩的處理也是“自然”的,從詩人的積極向上,自然過渡到孩子們的積極向上。兒童的精神與詩人的精神悄然相遇。
三、遭遇古詩文化
古詩教學不同于一般的文體教學。古詩言簡意豐,博大精深。傳統的解題、釋詞、譯句能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表面意思,但古詩特有的文化價值卻將如海底的小石子,沉沉睡去。《登鸛雀樓》是唐詩中最有名的五言絕句之一,它在寫法上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我這樣教學:
師:大家看,這上下兩句的節奏其實是一樣的,白日對――
生:黃河。
師:依對――
生:入。
師:山對――
生:海。
師:盡對――
生:流。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那么上下兩句讀的時候哪兒不一樣了呢?
生:上面一句讀得輕輕地,下面一句很有氣魄。
師:孩子們能夠邊想象邊讀,把詩的畫面讀出來了。
……
師:我們來看,這兩句詩的節奏其實也是一樣的!比如“欲”對“更”;窮對上……
師:但讀的時候感情是一樣的: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什么叫“對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了這首詩體現出來的“對仗”美。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濡染,是古文化的熏陶,是審美情趣的培植。
古詩的美不僅在形式,還在韻律。在小學課堂上,我們不必將“韻律”一詞帶給學生,但是可以將“韻律”的美傳遞給學生。方法就是“讀”。回歸歷史,回歸詩人,想想詩人當時會是怎樣“讀”這首詩,才能試著走近這首詩。于是,我把吟誦帶進了課堂:
師:配樂按格律范讀古詩。
生:鼓掌。
師:老師為什么讀得好聽呢?因為我是按格律讀的。我們知道,一聲二聲讀平聲,讀得長,三聲四聲為仄聲,讀得短些。
師:(屏幕出示標了平仄的詩)白日,依山――盡。誰來試 一試。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入海/流――
生:黃河――入海/流――
……
2、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____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____王之渙《登鸛雀樓》
4、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____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5、秋水時至,百川灌河。____莊子及門徒《秋水?(節選)》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莊子及門徒《秋?水?(節?選)》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
1、窮的釋義:盡,使達到極點。
2、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王之渙
3、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