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軾前赤壁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蘇軾的《赤壁賦》,遠在直接閱讀原作之前,我們其實早就通過明朝魏學的《核舟記》而接觸并掌握了其中的名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從對聯創作角度言,蘇軾《赤壁賦》名言在此之出場,用專業名稱來講就是“集句聯”。所謂“集句聯”,就是摘取前人作品中的詞句組合而成的對聯。
作為文學名篇,人們對蘇軾《赤壁賦》閱讀、理解和接受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它為源而生發出了許多的集句聯,而臺灣東吳大學文學系劉宗烈教授個人成聯就達三十副,其中八言十八副,十言一副,十一言三副,十二言一副,十四言兩副,十六言三副,二十九言、四十九言各一副。
本文擬對源自《赤壁賦》的集句聯進行分類介紹,這樣既能顯示《赤壁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大影響,也可使讀者一窺“集句聯”和創作特點,在寫作上獲得相應的啟發。
一、“全一原”式。就是集句聯,無論上聯或下聯,全都直接引用《赤壁賦》語句。
如《核舟記》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以及劉宗烈教授如下兩副對聯:
1 玄裳縞衣,遺世獨立;桂棹蘭槳,順流而東。
2 挾飛仙以邀游,吾生須臾。知不可乎驟得;泣孤舟之嫠婦,今者薄暮,予亦悄然而悲。
二、“全一化”式,就是集句聯,無論上聯或下聯,雖然全都引用《赤壁賦》語句,但有直接引用的,也有間接引用的f包括語序都作了調整)。如“扣弦而歌,風起云涌;舉酒屬客,月明星稀”。
又如題寫在東坡赤壁二賦堂上的對聯:
月色如故,江流有聲。
上聯概括《前赤壁賦》所寫之“月”,八百多年前曹操“月明星稀”之“月”和八百年后東坡所見之“月出于東山之上”之“月”,是同一個月亮――江山依舊。但隱含其間的卻是。曾為“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哉?”的人事已非之感。下聯直接用《后赤壁賦》句子寫“水”,由此也可隱括“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感慨。全聯僅用八個字寫景,但因為與蘇軾?的著名詞賦構成了“互文關系”,所以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一幅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情景理融為一體的畫卷,耐人尋味。
梁羽生《名聯談趣》曾經抄錄清末民初文學家樊增祥題黃岡赤壁聯云: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霜露既降。木葉盡脫,適有孤鶴掠予舟而西。
下聯“適有孤鶴掠予舟而西”,乃是《后赤壁賦》中“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之濃縮。此集文聯對仗工整,大氣超然,尤其難得。
其它,如劉宗烈教授下述六副對聯:
1 游赤壁下,風起水涌;過黃泥坂,月明星稀。
2 縱所如,凌茫然,一葦萬頃;取無禁,用不竭,明月清風。
3 望美人兮天一方,予懷渺渺:謀諸婦日我斗酒,其聲嗚嗚。
4 步雪堂,歸臨皋,日月幾何,行歌相答;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里,順流而東。
5 抱月長終,漁樵江渚上,侶魚蝦,友麋鹿,踞虎豹,登虬龍,悄然而悲,肅然而恐;遺世獨立,徘徊斗牛間,夢道士,挾飛仙,寄蜉蝣,渺滄海,虛者如彼,逝者如斯。
6 舟游赤壁下,水波不興,縱一葦,凌萬頃,擊空明,溯流光,逝者如斯,是無盡藏,浩乎馮虛,扣舷歌之,舞幽壑之潛蛟,來橫江之孤鶴;月出東山上,霜露既降,從二容,望美人,夢道士,挾飛仙,吾生須臾,而又何羨,劃然長嘯,飲酒樂甚,寄蜉蝣于天地,托遺響于悲風。
三、“半-原”式部分,就是集句聯,僅只上聯或下聯,是直接引用《赤壁賦》語句,另一聯則來自他人的作品。如‘清末民初學者王均卿(名文濡,別署學界閑民,又號新舊廢物)曾撰了許多楹聯懸于室中,其中之一系集《徐文長傳》、《后赤壁賦》句而成:
烏衣葛巾,縱談天下事;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黃岡赤壁題有這樣一副對聯:
銅琶鐵板,大江東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上聯化用俞文豹《吹劍錄》:“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下聯雖是曹操《短歌行》里的詩句,但已被蘇軾以直接引用的方式納入《赤壁賦》,故也算是《赤壁賦》語句。
而廣東珠江亭則有這樣一副對聯:
群賢畢至,少長成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上句出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珠江亭,在海珠橋上。海珠橋,橫跨于廣州市區的珠江上。因橋跨珠江,臨江面海,行人如流,熙來攘往,上聯正反映了橋上的熱鬧情景,集句可謂恰到好處。下聯描繪了清風水波之景,寥寥兩筆,點出好一派悠游氛圍。聯語上下句相對,雖為集句而自然天成,不露痕跡,即使讀者不知道其中在用典,也不影響理解這副對聯中含義,知道它在用典,更覺得意味無窮。
四、“半一化”式,就是集句聯,一聯來自他人的作品,另一聯雖然來自《赤壁賦》,但卻是間接引用的(包括語序都作了調整)。如劉振威先生所作一聯:
攜酒與魚游赤壁:隨蜂伴蝶賞東籬。
上聯明嵌一“酒”字,下聯化用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借“蜂”、“蝶”、“東籬”隱示一“花”字,一明一晦,令人回味。
而福建省連江縣青芝寺則有這樣一副對聯:
翁所樂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
上聯化用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句意,因為下聯已有“水”,所以上聯的“山水”改用“山林”。集句成聯,虛詞相對,天然巧合,天衣無縫,可稱佳作。
五、“點一化”式,就是集句聯,并非上聯或下聯,而只是上聯或下聯中的部分,是化用《赤壁賦》語句的,其它部分則全都來自他人的作品。
如晚清詩人、書法家何紹基題安徽省桐城徐勇烈故居諸雪堂聯:
雪壁寫東坡,大好江山,天與此堂占卻;芳樽開北海,無邊風月,我如孤鶴橫飛。
徐勇烈,名豐玉,字子逢,號石民,清安徽桐城人。官至湖北糧儲道。后于田家鎮與太平軍作戰,兵敗自刎而死?!把┍凇本洌盒熵S玉駐節黃岡縣時,作者曾到其地,徐禮遇之,“館諸(之于)雪堂”,作者遍游黃州東坡赤壁諸勝跡,醉書此聯。徐氏死后,其后人將此聯原件帶回,懸之于廳堂。
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此堂:指黃州赤壁的“雪堂”,系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而來。北海:漢末孔融曾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他曾自謂“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肮满Q”系化用蘇軾《后赤壁賦》“適有孤鶴,橫江東來”。聯語即事寫意。借景抒懷,對仗工整,意境高遠,極有氣勢,堪壯廳堂之氣象。
清代詩人顧復初題杜甫草堂聯: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異代”二句,化用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
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同時,又借用了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的詩意?!霸掳罪L清”來自蘇軾《后赤壁賦》“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這副對聯意境開闊,詞采風流,文氣偉岸,感慨深沉:時代不同了,江山依舊,歷代龍蟠虎臥的詩人又有幾個呢?懷才不遇的杜甫,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卻寫下了“長留天地”的不朽詩作,留下了“月白風清”的不朽草堂。
除此之外,顧復初還曾在成都市望江樓公園浣箋亭題聯:
引袖指寒星,古意蒼茫,看四壁云山,青來劍外:
停琴佇涼月,予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
上聯寫山?!耙?、“拂”,襯出樓閣高聳人云,給人以無限遐想。第二句即時景生情。蒼茫,形容意境曠遠迷茫的狀況。以下兩句寫四周云山連綿,一派春意,劍外。指劍門關以西、以南地方,不是指劍門關外。下聯寫水。首句摘自謝胱《移病還園示親屬》:“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币饧赐O聯崆伲却略律仙!坝钁押泼臁?,化用蘇軾《前赤壁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襟懷浩蕩,鄉思種種,意想隨著錦江水,乘舟回到故鄉東南?!熬G到江南”,化用王安石《泊舟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聯語繪景抒懷,意境深遠,格調閑雅,融情人景。“看”、“送”兩字,給人以舒展之感,“青來”、“綠到”寫活了自然界景色,有生意盎然之趣。
晚清詩人李振鈞題安慶大觀亭聯:
秋色滿東南,自赤壁以來,與客泛舟無此樂:大江流日夜,問青蓮而后,舉杯邀月更何人。
上聯化用蘇軾《赤壁賦》“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指作者乘船由湖北東下至安慶。下聯化用南朝詩人謝《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和唐朝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聯語借蘇軾泛舟赤壁和李白獨酌的韻事,懷古寄意。雖有“無此樂”之寂寞感,但表露出樂在其中之心情。
鄭燁題杭州西湖湖心亭聯:
亭立湖心,儼西子載扁舟,雅稱雨奇晴好:度開水面,恍東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風清。
此聯極富想象。自坡別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來,從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稱。而此聯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湖上的扁舟,可謂佳喻巧思?!坝昶媲绾谩被闷隆讹嫼铣跚绾笥辍贰八鉃囦偾绶胶?,山色空蒙雨亦奇”,“月白風清”化用東坡《后赤壁賦》“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此聯富于想象,靈活清新。
一、作品的語言之美
《赤壁賦》在語言上表現出精煉優美的特點,文章中構建出的形象準確、生動,能夠迅速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例如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寫中,蘇軾僅僅作了一點渲染和勾勒,而不是進行詳盡的鋪排描寫,便讓畫面鮮明的呈現出來,且顯得極為空明疏朗,讓讀者的想像空間由此變大。比如在描寫“風”時,將其稱之為“徐來”,讓人很容易感受到秋氣的爽朗;在寫“江面”時,稱之為“水波不興”,讓人感覺到秋江的平靜;同樣,在寫“白露”時用“橫江”二字,在寫動作時,用“縱一葦”和“凌萬頃”兩句,都有著其他詞句難以達到的韻味。特別是“簫聲”一段尤其精彩,蘇軾采取一連串比喻的手法,很好地抓住了簫聲所具有的特點,當看到怨、慕、泣、訴這些字時,讀者皆可以感覺到簫聲那幽咽與哀婉的腔調。在教學初期的朗誦過程中,學生如果無法體味這些特點,教師則需要刻意加以強調。再比如《赤壁賦》里面對偶句、四字短句應用較多,這也使本文讀起來有著瑯瑯上口的音韻之美,教師如果能指導學生熟讀、精讀,相信學生定能從中體味到作品語言之美的獨特魅力。
二、結構的形式之美
蘇軾的這篇《赤壁賦》在結構上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其中最為突出的一種形式美在于,它中間采取了主客問答的方式。從先秦開始,一直到漢朝為止,散文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單句特點,六朝以后,駢文開始大量出現,對辭藻、排偶、音律等非常講究,但也由此帶來了內容的華而不實之弊,唐代韓愈等人倡導古文運動,殆至晚唐,古文運動也終于趨向衰落,使得文風重新回到講求雕章琢句的境界中去。到了北宋蘇軾時代,則又提出師法韓愈、文道統一的觀點,于是才有了所謂宋朝散文六大家,也才有了蘇軾的這篇平易自然的《赤壁賦》,但在形式上,赤壁賦則依然有前朝遺風,保留了主客問答的華麗形式,作者虛擬出一個“客”來,用于和作者對話,表現作者思想中矛盾的一面。蘇子同客在情緒的宣泄上是完全不同的,想法有差異、表達有區別,這很明顯是作者蘇軾在貶官外放后的痛苦的人生思索。教師若是帶領學生細推究之,則完全能夠從中發現作者痛陳其胸前空闊的思緒。這種形式取法于屈原等先賢,受漢賦文章形式的影響,然而蘇軾又能在文章中大膽打破辭藻、音律等的桎梏,克服其弊端而彰顯其優美,這是值得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表達的。
三、作者的人格之美
《赤壁賦》創作的時間,正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之時,在心情極度困頓、精神壓力極大的情形下,他自然更容易有一種世事無常、人生若夢之感。然而可貴的是,作者蘇軾并未因此對人生采取否定態度,而是想辦法自我超脫,以一種超然曠達與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境遇。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去發現,在文章里面,作者渴望在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里找到感情寄托,這是不屈從于生活無奈境遇的良好心態。了解了作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后能夠發現,蘇軾胸懷曠達,而且在政治上頗有遠見與抱負,但當這種抱負無從實現時,他只能在月夜美好景色中自顧酣暢淋漓與酒酣耳熱,同時在月光盈虛中體悟萬化。特別是當寫到想當初魏武興兵南下、橫塑賦詩的一段歷史時,此時的蘇軾雖然會產生“千古風流人物”俱被大浪淘盡的悲涼之慨,然而與此同時,他還有一種英雄可貴之處不會因時間流逝而被沖淡之想。精神可以永存,無論是英雄還是凡人,只要具有曠達和超然的心態、剛直和赤誠的境界,就能夠泰然面對各種人生不幸,也就能使自身價值為世所見、為人所欽。所以,暫時的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切都可以放開,因此蘇軾最后落筆道:“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既白。”
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體會到了《赤壁賦》這篇千古名文的文句之美、形式之美后,還應當繼續深入了解,明白使文句之美、形式之美得以展現的深層次原因――作者那心靈的高尚之美。蘇軾將其所經歷的一切、感受的一切、還有時代變化中自然流露的一切,都傾注于自己的文章里。學生如果細細品味,是可以體會到作者的苦痛的,然而他卻因苦痛而富饒,由沉醉而清醒,在打擊面前變得更加堅強,特別是在他由京城向外流放的過程中,更能夠從虛無走向現實,體味到民風民情,從而為接下來的政治抱負奠定基礎。這是蘇軾的人格魅力,是支撐文章不朽的原動力,更是千載之后課堂中學生需要深入體味之處。
2、出處:
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3、示例
忽然,像是一股細細的、如怨如訴的水流,從第一排座位上冒出來一聲錚錚作響的童音?!恩攘Α?/p>
《核舟記》一文的教學,“言”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文下注釋詳細,學生可通過歸類總結與對比分析,理解與掌握字詞;那么,怎樣解決“文”的問題呢?細細盤點起來,這枚小小的核舟,承載著這樣的文化信息:
第一,核雕文化。據《核工記》載,明末清初核雕工藝堪稱一絕,核雕精品是當時江浙一帶縉紳商賈的熱門藏品。桃、橄、杏等果核經民間藝人巧手精雕,成了扇墜、念珠、手串等裝飾品,核舟是當時奇貨可居的藝術珍品。在核雕中,橄欖核雕最為常見,桃核舟最為名貴。從選料到設計布局,再到雕刻完成,需要藝人具備超乎想象的耐心和近乎傳奇的技藝。民間自古以來一直把桃木奉為祛邪扶正、避兇趨吉之物,如桃符、桃梗等,因而桃核舟的產量屈指可數,為宮廷秘藏,貴比金銀。所以,桃核舟被視為果核雕刻的,當時能雕刻桃核舟的大師寥寥無幾。
第二,名人文化。這枚核舟以“大蘇泛赤壁”為主題。蘇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大家學過他被貶黃州時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而核舟所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十六字,恰出自蘇軾被貶黃州時另外兩篇文章《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此二賦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作者長期被貶而又能自解其愁的仙風道骨。
第三,宗教文化。蘇軾政治上堅持儒家的人世精神,在生活上則更多地持有莊禪的曠達態度,執著超脫,無往不可。事實上,蘇軾前后《赤壁賦》中,并未提及魯直、佛印二人,但王叔遠并沒有拘泥于蘇軾夜游赤壁的原型,而是通過大膽的想象,獨具匠心地創造了一個似不真實、卻又令人深信不疑的藝術品。他“安排”黃庭堅與他們同游赤壁,合乎藝術的真實。而船頭又安排了和尚佛印,也不是無稽之談,因為坡的世界觀非常矛盾復雜,他不僅對儒家思想、道家哲學深有研究,而且也精通禪學,與和尚往來頻繁,關系密切。可見王叔遠對坡的了如指掌,想藉此刻舟,有所披露。
至此,《核舟記》一文的教學,就不是單純的“言”的內容了,更不是簡單的“對勞動人民的智慧與高超技藝的贊嘆”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所能包容的。語文教學需要有文化培育。文言文形式典雅、內涵豐富,是古人思想精髓的集結。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如是說,“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中汲取民族智慧,評價其意義”。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依賴于“言”與“文”的緊密結合,二者不可或缺;重文言字詞解釋、輕文章內涵感悟是舍本逐末;忘卻了“工具”之外的清風明月、秦磚漢瓦,忽略了內在的文化追求,文言文教學就會失去其燦爛的本色。
縱一葦之所如的意思: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
如:此處的“如”是“到”的意思,作動詞,前面加上助詞“所”,構成名詞性短語。
該句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時所作的《前赤壁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