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融讓梨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千百年來,孔融讓梨一直作為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而廣泛流傳,成了許多父母拿來教育子女怎樣懂得禮儀謙讓的典范。可到了去年,這個老故事在一位中國小學(xué)生那里卻遭遇了一場“孔融讓梨我不讓”的風(fēng)波,從那時起我一直想知道美國孩子對這個故事會怎樣反應(yīng)。最近終于在丫丫中文學(xué)校的學(xué)中文班里有機會得以見識,這些孩子的年齡范圍在8-12歲,學(xué)中文時間不等,以下是老師講完孔融讓梨故事后的討論記錄。
老師:關(guān)于孔融讓梨你們怎么看?
學(xué)生:爸爸的朋友為什么要給孔融家?guī)Ю妫?/p>
老師:作為禮物。
學(xué)生:既然是禮物一定是好梨子了,為什么還明顯的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嗎?
老師:……
學(xué)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為什么還要四歲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辦?分出去的梨子難道再要回來?
老師:……
學(xué)生:為什么要分給每個人吃?不愿吃不吃、誰愿吃誰自己去拿不行嗎?
老師:那樣或許會不公平。
學(xué)生:但孔融這樣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據(jù)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歡吃梨呢。
老師:你說得對,這個故事的確基于每個人都喜歡吃梨的假設(shè)前提。
學(xué)生:孔融為什么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后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呢?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
老師:他是在表現(xiàn)謙讓。
學(xué)生:他只能表現(xiàn)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拿一個最小的好了,他為什么不給其他兄弟表現(xiàn)謙讓的機會呢?
老師:那你怎么看孔融?
學(xué)生:我不喜歡孔融,他這么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xiàn)的機會。
學(xué)生:我覺得孔融不誠實。
老師:為什么?
學(xué)生:這件事情有點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該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反過來,要是他喜歡吃梨的話卻把大的都給了別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歡什么該勇于承認才對。
學(xué)生:我也不喜歡孔融的爸爸。
老師:為什么?
學(xué)生:他不負責(zé)任,讓沒有行為能力的四歲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沒有是非觀念,孔融讓梨的行為很主觀武斷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
老師:……
學(xué)生: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贊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老師:要是你是孔融會怎么做呢?
學(xué)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誰吃誰拿好了。
聽到這里我走出了孩子們的課堂,一個中國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國孩子這里卻變成了主觀武斷、踐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說到底是哪里出錯了呢?
[怦然心動]
當(dāng)講究克己禮讓的儒家思想與宣揚平等自主的西方文化相遇、碰撞的時候,我們很難簡單地說誰對誰錯。文化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習(xí)俗,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不知不覺間規(guī)范著我們的言行舉止。在中國的幾千年歷史里,儒家文化一直是規(guī)范社會的主導(dǎo)思想,克己復(fù)禮是其中的文化精髓,而孔融讓梨,正是克己復(fù)禮、己之所欲施于人的做法,是很高尚的道德行為。相比較而言,中國文化更多靠道德來規(guī)范行為,而西方文化則靠制度來規(guī)范行為,在社會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既需要從制度上保障秩序和公平,又要從精神上保持自主和互助,也許把兩種文化中最好的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能達到最好的社會效果。有點深奧?也許我們記住兩句話就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服從規(guī)則自主生活。
孔融讓梨讀后感
前幾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讀了《孔融讓梨》一章節(jié),讓我深受啟發(fā)。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的媽媽買回來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黃梨,洗得一干二凈后,讓孔融來分發(fā)給他的五個哥哥和他的姐妹們,而卻留下了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媽媽十分不明白:"孔融,你為什么留下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極了。"孔融笑了一笑說:"老師說過,要尊老愛幼,所以大的你們吃吧!"媽媽聽后,連忙點了點頭,說:"你是一個禮讓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尊老愛幼,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令我萬分敬佩。現(xiàn)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稱為心肝寶貝,十分地溺愛,所以孩子們把懂禮貌這三個字忘記得一干二凈,認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為中心。 仔細想一想,其實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過年的時候,我明知媽媽剛下班回家,已經(jīng)口干舌燥了;雖然家中還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飲而盡了,完全不理爸爸、媽媽,喝完還要他們再去買。想想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不由慚愧了。
這個故事,使我深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樣的孩子們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點,多向孔融學(xué)習(xí)。
1、“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dǎo)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dāng)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2、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xué)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xué)家。二程學(xué)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xué)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xué),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xù)求學(xué)。故事就發(fā)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3、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xué),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yīng)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yīng)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謙讓,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國教育界作為孩子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兩個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以及《李小多分果果》的兒歌。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變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這種謙讓觀點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質(zhì)疑,一味謙讓是否有利于幼兒公平競爭能力的培養(yǎng)呢?在以后的教育中到底是提出謙讓教育還是競爭教育呢?本文在這方面試作探討。
詩詩和阿偉是大班的小朋友,平時比較友好,經(jīng)常喜歡在一起下棋,也算得上班里一對最好的棋友了。幼兒園正好舉行棋類比賽,老師為了公平,讓詩詩和阿偉相互比賽,勝出的一位參賽,在勝負難分的情況下老師左右為難,最后老師說:“你們倆人能不能互相謙讓一下呢?”這時詩詩和阿偉互相對望了一下后,詩詩很不情愿地說:“那讓給阿偉去吧。”老師表揚了詩詩,但詩詩回到座位上還是大哭了一場。這件事家長知道后,引起了“孩子該不該謙讓”的爭論,爺爺奶奶說:“讓就讓讓吧,孩子懂得謙讓也是一件好事,反正以后還有機會”。而孩子的爸爸媽媽卻說:“現(xiàn)在社會競爭這么激勵,什么都要靠自己拼出來的。何況這是培養(yǎng)孩子公平競爭的最佳機會,為什么一定要謙讓呢?”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著名學(xué)者梁實秋曾經(jīng)就這樣說過:“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wù)員之心理盤算。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確實,教育孩子一味地謙讓,實際上是對孩子心理上的一種“壓服”,當(dāng)我們要求孩子謙讓的時候往往會加上諸如“你是個大孩子了”“你是個好孩子”等等諸多的前提,讓孩子最終屈服并做出謙讓的行動,孩子們在這種教育引導(dǎo)下的謙讓更多的時候其實是違心之舉而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是未來社會的立足之本。
謙讓和競爭并不是絕對地相對立的,教師和家長不能一談到謙讓就一味地講謙讓,一講到競爭就一味地強調(diào)競爭。而傳統(tǒng)觀念上一些強調(diào)謙讓的東西,倒似乎更多地應(yīng)該轉(zhuǎn)變?yōu)楦偁幍姆绞剑尯⒆觽兏绲貥淞⒐降挠^念,以適應(yīng)未來社會的競爭。而這并不妨礙把謙讓作為一種道德范疇的教育。
冷不防,一個小姑娘歡呼著跑過來,徑直就要往秋千上沖。
這小姑娘比女兒大,跑得更快,而且她這種高速沖擊對女兒很有威脅力,女兒頓時露出了慌張茫然的表情。這時,我把女兒抱上秋千,對小姑娘說:“小朋友,對不起,妹妹排隊已經(jīng)排了很久了,輪到咱們玩了。”
小姑娘的奶奶就跟在后面,一聽我這么說,她扭頭就沖奶奶哭了起來。奶奶好言相勸說:“你玩別的嘛。”
好在這時候,旁邊的秋千也空了出來,小姑娘才不哭,去玩那個秋千了。
我當(dāng)時也對小姑娘頗有歉意,但我必須對女兒守信――之前很多人排隊玩秋千,女兒也有過因為地勢原因離得更近,可以搶排在其他孩子前面的機會,都被我勸阻了。我告訴她:“咱們要按順序排隊,排在前面的人比我們來得早,等得久。”女兒很聽話,乖乖地按順序排隊,等候過程中,我曾建議她去玩另一個小一點兒的秋千,但她說:“我想玩這個秋千,我排隊。”
如果我讓了這個小姑娘,能有什么理由說服女兒呢?因為她比你大,跑得比你快?因為你搶不過她,而媽媽又不能跟小朋友搶?
我清楚地知道,這么說的后果,就是女兒以后也許會認為她可以隨便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或者認為排隊沒必要,還不如搶更來得實惠;更糟糕的是,她也許會認為媽媽就只會要求自己,別的孩子則可以隨便胡來。
以上種種,都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這讓我想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換了孔融來處理,那就簡單多了:反正我讓了就對了。
小時候聽“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就很迷惑,不是對他的行為,是對他的那套說辭――弟弟妹妹比我小,要愛護,所以要讓;哥哥姐姐比我大,要尊敬,所以要讓。但對于哥哥姐姐來說,孔融也是弟弟;對于弟弟妹妹而言,孔融又是哥哥。如果大家都遵循這樣的禮讓規(guī)律,那豈不就是一團混亂了嗎?到底誰該讓誰呢?
當(dāng)然,孔融讓梨的意義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謙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很多媽媽也是這樣回答和要求孩子的。對于孔融個人來說,我覺得他做得對,因為他這樣做了很高興,他便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做了。但具體到我們每個人,都做如此要求,就顯得既虛偽又不公平。事實上在成人世界中,很多人的謙讓不過是出于禮節(jié),表現(xiàn)一下自己的禮貌,假如對方不識趣地大喇喇接受了,孔融原則的執(zhí)行者難免也心中不平,覺得自己吃了虧,暗中批評對方不懂事。
大人滿腦子道德規(guī)范尚且不甘心當(dāng)孔融,天真的孩子們更是這樣。很多媽媽溫和有禮,生活中本來就處處謙讓。大孩子搶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孔融媽媽們不好做聲,覺得自己一個大人怎能跟人家小孩子計較;而自家寶寶當(dāng)然無力獨自搶回來,這虧吃也就吃了吧。小娃娃搶了自家孩子的東西,孔融媽媽們覺得也沒法計較:寶寶應(yīng)該懂得謙讓啊。如果自家寶寶去搶,沒準兒還要上前教導(dǎo)幾句:“要跟小寶寶分享,讓著小寶寶。”
于是在小孔融的心里,委屈迷惑自然就產(chǎn)生了:剛大孩子搶我的時候,你怎么不讓他讓著我呢?更有甚者,對方的媽媽可不見得如此溫良恭儉讓,幫著孩子作惡的大有人在。如果媽媽總執(zhí)行孔融原則,要求自己的孩子無限禮讓,孩子一定會總覺得自己受委屈,心里不平衡。看似細碎的分享小事,最終卻會導(dǎo)致一個大問題:由于缺乏一個清晰的原則,孩子會在人際交往時更難掌握一個合適的尺度,甚至不能分辨哪些是友好的交流,哪些是蠻橫的行為。而溫和有禮的家長此時在做什么呢?他們可能只是覺得莫名其妙,這孩子怎么動不動就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