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人;夢境與現實
全詩可分為人夢、夢游、驚夢三個部分。這里,筆者想重點談談以下三個問題。
一、詩人為什么會入夢
第一,因為神山的不可覓求,反襯了天姥的分明可睹。第二,因為天姥的高峻無比,氣勢雄偉:“天姥連天向天橫”――有拔地聳天、橫空出世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不僅氣勢超過五岳、蓋過赤城,更是使天臺也無法同它比較。這樣,面對天姥山的高峻無比和氣勢雄偉,詩人不禁神馳心動,浮想聯翩。應該說,這是詩人入夢的客觀原因。但是,如果僅僅認為李白就是因為上述兩個原因而“入夢”,那就大錯特錯了。須知,這是李白在受到權貴的無情排擠,政治上遭到殘酷打擊,自己又不肯輕易改變自己的理想、犧牲自己的人格,不愿意去迎合權貴的情形下,奮力抗爭而發出的理想追求之聲和對權貴們的反抗之音。因此,在他郁結孤憤、難以雄飛之時,道家憤世嫉俗、返歸自然的思想就自然而然地鳴響在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他浪跡江湖、求仙訪道的思想基礎。我想,這一點,應該是李白“入夢”的根本原因。
二、詩人夢游的內容與現實世界的關系何在
詩人駕長風,披月光,飛鏡湖,達剡溪,見綠水蕩漾,聞清猿長啼,真正是雅境滿眼,雅興滿懷。于是,他來不及一洗風塵,馬上“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迫不及待地拾級爬山。當他卓立山巔時,青云白霧仿佛纏繞腰間,一輪紅日跳波而出,報曉天雞引頸長啼。可謂兼聲兼色,壯闊雄奇。此時,天姥蒼郁,朝陽如染,海波湛藍,夢游的境界由秀美一變而為壯美,夢游的情懷由急切一變而成豪放,真正是此山此水入胸懷,此畫此景入詩來!接下來,詩人既描寫了一天的游程,更寫了傍晚的所見所聞;既寫了一些奇景異物,更寫了想像中的神仙世界。在作者的眼中,天姥山秀美,它令詩人“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天姥山也恐怖,“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天姥山神奇,“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這樣,一個俊逸飄忽的虛擬仙界,表明了詩人的超凡脫俗,顯示了詩人的與眾不同。而這種種,難道不是現實中詩人思想――屢遭失意后對神仙世界的向往――的真實反映嗎?詩人以現實作為沖飛騰越的立腳點,從現實去人夢,去暢游,但是大夢一醒,又回到現實慘淡的人生中來。如此說來,詩人夢游的內容是與現實密切相關的。
三、如何看待作者在詩中反映出來的思想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學習動機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教學對于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于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熏陶。這有待于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有效的反思。
一、當下詩歌教學現狀
在高考指揮棒效應明顯的大環境下,設想如果不考詩歌,又有多少學生真正主動的搜集詩歌、背誦名句、感悟意境?因為“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愿望、理想等。”當代高中生浸泡在媒體文化、網絡文化、大眾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學生拒絕傳統,崇尚個性,已經失去學習詩歌的動機。如果詩歌教學與現實脫節,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更加厭惡詩歌學習,這與詩歌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周易》中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因此,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道德的崇高與審美的品位是學生對詩歌的自覺式追求。現從心理學視角,從學習動機的心理層面,以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第三專題: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談高中詩歌教學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二、文本背景分析
傳統的詩歌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形成符號化認識。如談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稱“詩圣”,思想是“憂國憂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稱為“詩仙”,將他與浪漫主義緊密聯系,想到他的詩歌風格“豪放灑脫”……這已形成當下標準化、范式的詩歌教學模式,在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思維定勢”。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引導學生以知人論世為起點,多元化解讀文本,找到傳統與現實的平衡點,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與創新能力。而《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夢”屬于想象的類型,教學中帶領學生跟隨李白的思維踏上多彩的追夢之旅,找到神仙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銜接點,回歸現實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家園”。
王國維說:“詩人對自然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結合體,鑒賞詩歌除了進入意境中外,還可以獲得情感的愉悅、心靈的共鳴、審美的體驗。而高中生鑒賞詩歌,有三大步驟:讀懂詩歌、感悟意境、創新理解。其中激發學習動機是前提和基礎,感悟意境是領悟與內化,創新理解是目的與結果。
三、學習動機心理優化
“詩歌教學是重點更是難點,年代久遠,時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領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個參與者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存,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多層次、多角度地品味詩歌。”而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最有效的途徑是課前問題的設置。“課前預習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對于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1.目標預設,引起內部需要。針對《夢游天姥吟留別》我確定的課前預習目標是:(1)溫故知新,復習已學習的關于李白的詩句;(2)知人論世,了解李白豪邁灑脫的生命軌跡;(3)詩海探珠,聯系詩歌談別人對李白的評價;結合這一學習目的,我創造性地選用詩歌名句,分別是溫馨預習“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學子用功時”、知人論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詩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并將這些學習目的作為學案,課前復印給學生。
學習動機的培養途徑中最重要的一條:引起學生內部需要,轉化學習動機。這段文字中,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詠與音樂的魅力;魏武與海的淵源;邊塞詩的雄渾豪放與美國西部片的蒼涼之美;“愴然而涕下”與“英雄淚”的異同點;“三赤”名篇與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柳永與“奉旨填詞”的故事;李煜與倉央嘉措、納蘭性德三個“情圣”的人格魅力。
2.比較閱讀,激感共鳴。“比較閱讀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實踐和訓練、測試手段,在未來的教學和測試中將更加受到重視。 要提高比較閱讀的質量,必須熟悉比較閱讀的思維方法:求同和求異。”無論求同還是求異,這段文字都能從音樂、地理、影視、文學、宗教等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引起內心的共鳴,維持其對新鮮知識的好奇心。
高中詩歌教學,務必要抓住學生的心理,“以人為本”讓學生自愿、主動地接觸詩歌,獲得詩歌意境的美感體悟,在傳統與現實中找到平衡點。而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化鑒賞能力前提和基礎,是詩歌教學的先覺目標。
參考文獻:
新昌縣,位于浙江省東部,是紹興市轄縣。東與寧波市奉化區、寧波市寧海縣交界,南邊與臺州市天臺縣交界,西南與金華市東陽市、金華市磐安縣交界,西、北兩面與嵊州市交界,與嵊州市同屬新嵊盆地。
新昌建縣于五代后梁開平二年,唐代以前屬剡縣,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有“中國桂花之鄉”、“長毛兔之鄉”等美稱。有詩仙李白千古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天姥山。
主要景點:新昌大佛寺、穿巖十九峰、千丈幽谷、重陽宮、沃洲湖、天姥山、天燭湖、新昌世貿廣場、七盤仙谷、沃洲山真君殿等。
(來源:文章屋網 )
李白生于701年死于762年。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來源:文章屋網 )
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 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
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 《行路難》 《夢游天姥吟留別》 《將進酒 》等詩篇
有《李太白集 》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