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文科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文科學;文學藝術;自我意識;價值
人類作為一種有自我覺醒和認識的社會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悲天憫人”地思索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思、所想,并試圖通過自我意識的不停反省和思考,最終解決對于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疑惑。對于自身個體以及全體人類的思索構成了整個人文科學的知識體系。哲學、藝術、文學、美學等人文學科的分支無一例外的體現了人文科學來自于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的這一命題。
古希臘的哲學先賢們在茶余飯飽后,憑借他們接受的良好教育積累的先期知識構成,開始不斷的探究和思索“我們來自于何處,并將歸于何處”的哲學基本命題;中國古代的詩人屈原在《天問》中如是反復審問著自己: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惟時何為……
支配他們不斷探索人類自身的終極命運的動力來自于他們內心一對矛盾的反復纏斗:對于自身的困惑和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從古自今,哲學家們總是前赴后繼的,以一種類似于自我摧殘的方式,表現為一種喃喃自語的自我拷問,不斷的思索這一些看似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并用一種自說自話的形式給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似乎給出答案并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而不斷糾纏這些類似于宿命的問題并為此心神俱疲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哲人們這些類似于失心瘋的瘋狂舉動實質上正是來源于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所帶來的對自身命運的不能理解和控制的恐慌和迷茫。這些迷茫和恐慌如同我們的影子,伴隨著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出現,并將會一直附隨著人類走向消亡,如同基督教賦予人類的原罪,問題不是偷吃了禁果是否真是一個原罪,而是我們需要一個原罪來在我們面對萬能的主時,時刻保持一種謙卑和負罪心態。每個個體也許都會不知不覺的給出自己對于人類或者自身命運的終極思考和理解,其中有個別稟賦超群者可能會講自己對于問題的解讀灌輸給別人,也許他們的解答確實有獨到之處,不可否認的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的哲學王可能確實存在,個人天賦的杰出貢獻也許會推動人類的知識前進一大步,柏拉圖是這樣,尼采也是這樣,馬克思也做到了,愛因斯坦也做到了。但是,總的來說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每個人都是一滴水珠,再大的水珠也滴不成歷史的洪流。正是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個體的點滴智慧和知識構成了人文科學這個龐大繁雜的知識體系。正如馬克思所言:全體社會人群才是塑造整個歷史的主要力量。
文學藝術也是反映了人類對于自身命運的思考,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個體有一種不可遏止的沖動需要與周圍的人達成共識,尋求被接受和認同的感覺。即使周圍的人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要讓別人能理解自己所經歷或者感受過的。這種需求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著書立卷。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古者富貴而名磨滅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支撐太史公就極刑而不悔的只有將自己的著作創作下去的意念,司馬遷寫《報任安書》字字泣血,句句真情,讀來使人感于肺腑,體現的正是他要將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和傾訴給他人,出于他人對自己情感的認同的需要,支撐著他寫成了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在法律上要求對于公民的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加以保障,也正是體現了人類那種對他人傾訴的渴求。在心理學上,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理論也對于這種需求有過論述,在滿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后,人就需要實現自己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社交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正是在這種需求的支配下,無數文人騷客將自己或者身邊的所見所聞,演繹成一個一個精妙絕倫的文學作品,塑造出無數個惟妙惟肖的文學人物形象,這些故事和人物背后記載的正是因為時間流逝而湮滅在歷史長河中那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人或者事。但是,這些流逝的往事或者故人又不像是我們生物學上的標本制作,脫離了生命而留下形體的固定模式。文學藝術的創作者在提煉故事塑造人物時,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賦予了他們藝術的靈魂。這些故事和人物以一種比過去真實存在過的更高的形式繼續流傳著,并且因此而長存不朽。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學藝術同哲學一樣都是來源于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不同的是哲學更注重對于命運和生命本源的追溯,而文學藝術則更注重對于個體感受差異的表達和認同,以及對于生活的還原和升華。一般來說,哲學更加注重共性的總結,而文學藝術則更偏重對于個體差異性的表述。但不管是哲學還是文學藝術都是在個體認識的基礎上加工和結合的,由于個體的差異性,特別是個體差異受到個體價值取向和利益角度的影響,表現出來整個人文科學知識的價值導向差異。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種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這種差異造就了人文科學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人文科學關注的是對人作為一種萬物之靈的終極關懷和探討,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研究結果的正確唯一性。在人文科學里只要能體現對于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有益思考和理解就是可取的,在這里判斷的標準不再是唯一的,一成不變的。中國古代詩人早就在詩歌里傳達了這樣的哲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立場、價值不同,看法也會有差異。中國古代哲學早就有了對于尊重差異性的認識:和而不同、并行不悖。不必去深究誰對誰錯,無論哪個角度、哪個看法、哪種理解、哪種重塑,都是我們整個人類人文科學知識體系的構成部分。尊重個體的差異性,是我們人文科學不斷繁榮的保障,承認人文科學的本身差異是我們正確認識人文科學的必要前提。
人文科學的研究必須體現對于人的價值的拔高,人文科學沒有判斷對錯的統一標準,但是有評價優劣的標尺。只有不斷推進人類自身的發展和完善的人文知識才是值得推崇的。人類做為一個生命群體生活在自我構建和社會環境中和早已存在的自然環境中,我們只有不斷地自我調整和發展才能適應社會和外在環境的需要,追求自我的完善是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反復和曲折,但是,方向一直未曾有過變化。人文知識應該是弘揚真、善、美的,它承載的人類感情和故事應該是催人向著那個終極目標努力的,而不是起反作用的。所以說,人文科學是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這也是我們判斷取舍接受人文知識應該堅持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朱碧蓮著. 還芝齋讀楚辭[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汪耀明選解. 漢魏六朝文選解[M].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
關鍵詞:人文科學;失語;困境;回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2)04-0022-09
收稿日期:2012-05-16
作者簡介:黃正泉(1952—),男,湖南湘陰人,湖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哲學、人學研究。
時代呼喚新的人文科學,新的人文科學是否出現?白樂天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睍r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文化在轉型。整個世界馳騖不息,變動不居。我們在走向世界,世界在走向我們。新追求、新思想、新觀念在古老的大地涌現,“今是而昨非”以及“昨是而今非”俯拾皆是。今日人文科學似乎也呈現出繁榮盛況,文章、著作層出不窮,人文講座遍地花開,科研課題知多少。然而,平心靜氣,掩卷沉思,卻令人有蒼涼之感。今天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人文科學何在?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學派在何處?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是我們的思維有限、心智不如人?難道是我們的學人不思進取、沉溺于聲色犬馬?中華學子歷來殫精竭慮、思維深邃,氣勢恢宏。曾記否,我們的祖先能寫出永放光芒的《周易》、《老莊》、《孔孟》、《史記》等,我們的先人能吟詠出不絕于耳的唐詩宋詞,一部《紅樓夢》光風霽月,牽引人心。我們的先輩王國維、魯迅、陳寅恪等,無不開先河,啟后輩。逝者滔滔,來者亹亹。時值今日,人文科學應得到大發展,在世界思想的天幕中應是群星璀璨。然而,我們今天卻出現了“集體失語”,遭遇話語權危機,世界聽不到我們人文科學的聲音。捫心自問,人文科學發出了自己優雅的、動人的曲調了嗎?有不少人認為,我們的時代是浮躁的時代,是沒有文化的時代。然而今天出現集體失語、話語權危機等,是“浮躁”能概括得了的嗎?事實是,我國人文科學的發展自身存在著許多問題,人文科學的殿堂金碧輝煌卻沒有神像,神還沒有在社會文化母胎中形成,還沒有達到分娩時期,即使分娩也必然難產。人文科學是自己使自己空乏、軟弱,自己使自己分裂、異化,在科學的殿堂中,人文科學“象一襲空乏的長袍撲落地上”(海涅語)。人文科學自己纏繞自己而難于走在時代的前列。觀乎人文,化成天下。筆者這里不是處士橫議,大放厥詞,而是要尋找人文科學自己的生命意識與出路,提出一些問題供大家思考。
1.有用與無用的問題。哲學是人文科學的基礎,人文科學包括了哲學。哲學在我們民族的生活中是“有用”與“無用”的關系。一個民族沒有哲學思維,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有用”。但如何“用”,“用”在何處,在實際生活中似乎又是“無用”的。在一個小生產者的大國,哲學有何用?用在“吃飯”(食譜,錢鐘書語)?,F代市場經濟中以“金錢”為目標,哲學之用在何處?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目前中國文化是‘四星高照,何處人文’?‘四星者:影星,球星,歌星,還有節目主持(人)星也?!盵1](P17)哲學有用無用在孔子那里就存在,孔子教育他的兒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2](P185)孔子就沒有要求他的兒子學哲學,如果有人會說,孔子的時代還沒有哲學,這正好說明哲學在古代歷史中就沒有用。因為,凡是有用的總會存在的,凡是存在的總是有用的。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哲學家可以當國王。這里有一個問題,是當了國王才成為了哲學家?還是成為了哲學家而當了國王?我們看到的是當了國王才成為“哲學家”,沒有看到哲學家當了國王。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可以使人發財,但我們也沒有看到哪一個哲學家富可敵國。哲學是無用的,但哲學的“無用”就是它的“有用”。費爾南多?薩瓦特爾說:卡利克勒卻認為:“一個人長大成人后仍然保持對哲學的嗜好,就是一種毀滅性的罪過?!薄叭绻獙φ軐W的指責概括為四個字,那就是‘毫無用處’。”“我們處于一個偉大技術發現的時代,處于一個微芯片和電子加速器的世界,處于一個因特網和數字電視的王國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從哲學那里得到什么信息呢……什么也沒有。”[3](P2) 外國人在這方面的認識可能比我們更尖刻,但外國人是口里說哲學無用,而我們則在生活中拋棄了哲學。哲學沒有什么用,為什么哲學還存在著,就在于哲學問“為什么”,就在于“質疑”。
[關鍵詞]人文科學實驗 科學性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2-0067-04
實驗作為一種基本的、有效的教學和科研方法,最早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中開始運用,20世紀以來逐漸在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學科中得到運用,而在人文學科特別是在關涉人文科學實質內容的所謂“形而上”領域內,運用實驗的方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作為一種體現科研和教學規律的實驗方法,是否可能在人文科學得到運用,需要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給予理論梳理和經驗總結。
一、不同學科的實驗性基礎
科學實驗的可行性前提首先是該學科必須具有一定的實驗性。按照實驗科學的基本理解,所謂實驗性就是某種學科理論或知識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備能夠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或描述的屬性。學科的實驗性既與學科對象以及學科的方法論特征直接相關,又與具體的實驗技術密切相關。
1 自然科學的實驗性基礎
最早的實驗完全是自然科學實驗。科學家們有目的、有意識地選取自然中的典型過程,并通過儀器、設備等媒介對這些過程加以控制或改變,以便進行觀察分析,從而把握事物發展和運動的規律。《辭?!穼嶒灴茖W的解釋是:“實驗科學亦稱‘經驗科學’,同理論科學相對。一般指19世紀以前的經典自然科學或以實驗方法為基礎的科學。哈維的血液循環學說、伽利略的動力學、牛頓的經典力學以及后來的熱力學、電學、化學、地質學等等,都是實驗科學典范。20世紀以來,由于現代科學的高度綜合性,數學和理論思維在科學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故一般只把一些實驗性較強的科學稱為實驗科學。”即在科學史上,乃至今天,人們通常所說的科學實驗主要是指自然科學實驗,這主要取決于自然科學擁有的“較強的實驗性”。
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可以最大程度地擺脫各種外在影響,科學家的個性、愛好、性格、或政治傾向等因素并不會影響到他所研究的物質對象。一種物理結構與化學現象,并不因為觀察研究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自然界本已存在的各種規律,是獨立于人的主體意識而存在的,同時也是人可以逐漸認識并發現的。盡管這種認識與發現的正確程度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一個越來越接近真理的過程,這主要受制于人們的認識水平和認識方法,而與其他主觀因素關系不大,研究者只要遵循正確的研究過程或研究程序,都可以達到共同的認識結論和結果。自然物質世界所具有的這種內在規定性、客觀性、確定性和可重復性,為自然科學實驗提供了客觀前提,而這一點恰恰是人本身和由人組成的社會所難以比擬的,因而也是實驗方法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應用遲滯的主要原因。
2 社會科學的實驗性基礎
大約從19世紀下半葉起,自然科學所采用的包括實驗在內的科學方法逐漸被社會科所學采用,并以法國哲學家孔德和社會學家涂爾干等人為代表,發展了一套被稱之為“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宏觀地看,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規律當然是人的規律,但卻不是個人的規律,而是構成社會的無數個人和各種團體、集團、階層、階級、機構等社會因素合力作用下的規律。社會體系與結構的運行發展,它的經濟、政治、法律關系的存在與變遷,公共制度與公共政策的選擇與調整,都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有其內在規范、過程與法則。因而社會運行與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類似于自然物質世界那樣的獨立于個人主觀意愿的客觀性規律,這種規律是可以通過實證的方法(包括實驗的方法)加以認識和把握的。微觀地看,社會科學實驗所表現的人和人的行為,并不是從人的主觀意愿、個性特征、情感世界等個體性因素出發的,而是從社會關系和公共政策選擇的角度,從社會的結構、體制、功能、作用的角度出發的。從這種角度出發,個人不過是社會的一個“角色”、一個群體中的“成員”、一個社會有機體中的“分子”。因而在社會科學實驗中,人和人的行為可以表現為政治學中的“一張選票”,或經濟學中的一種“資源”,或社會學中的自殺行為統計數據,或管理學中的“管理對象”,即人和人的行為是一種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具體社會科學意義上的“符號”存在或“信息”顯示,這種去個性化的實驗對象既提供了實驗的客觀依據,也提供了實驗技術的實現可能。正因為如此,在目前的社會科學實驗中,除了少數學科專業(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法學等)采用實地實驗之外,在現代實驗技術條件下,更多的社會科學實驗是借助人和人的行為的“符號”存在或“信息”顯示,主要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實驗室實驗,并集中在金融、財會、工商和行政管理等學科專業領域。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實驗,如金蝶財務系統、稅收管理信息系統、企業財務分析系統等;一類是情境模擬實驗,如股票實時交易模擬實驗、ERP(企業資源規劃)模擬實驗、集裝箱運輸業務模擬實驗、人力資源管理沙盤模擬實驗等等。
3 人文科學的實驗性基礎
人文科學包括了諸多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同的知識性或事實判斷問題,比如關于文學史、哲學史中的許多知識性內容,關于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等基本的歷史事實,關于道德行為的經驗性判斷,關于藝術特點的描述性分析等。因此,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20世紀以來,在人文科學領域,許多來自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認識工具、認識手段甚至概念術語,諸如結構、程序、編碼、概率、反饋等等,都出現在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美學的研究過程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實驗的方法開始被引入到人文科學,并主要通過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人文科學的一些技術操作性領域和某些知識性整理、考訂工作,突出集中在語言、文學、藝術、新聞、傳播等學科專業領域。如多媒體寫作工具、應用語音實驗、計算機圖文處理高級應用、文獻檢索與利用、inter-net應用技術、圖形標志設計、電視攝像、數碼編輯、新聞攝影、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電腦報紙編排等。其中,應用技術類實驗占主要部分,情境模擬實驗相對很少,而且主要限于對一些技術手段或技術環境的模擬實驗,如“網絡新聞實務課程實驗”等。
客觀地說,上述實驗并未觸及到人文科學的實質內容,即使是在知識性問題或事實判斷的領域里,實驗的適用范圍和程度也受到很大限制。我們知道,人文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在于它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更是一個價值體系,是關于人的信仰、信念、道德、宗教、文化、善惡、美丑等方面的意義體系。這使得人文科學不能以事實判斷、經驗陳述以及技能訓練來代替應然性問題,它一定要有主體性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說明,這是人文科學的實質內容,而這恰恰是上述實驗所缺少的。這也意味著信念、情感、善惡、美丑等主觀判斷和應然性問題很難用某種抽象的“符號”或“信息”來顯示,這也是目前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相比較,其實驗性相對薄弱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科學實驗的技術路徑
實驗科學的歷史表明,實驗是一種歷史范疇,其范圍和深度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擴大和深化。在傳統實驗技術條件下,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較強的人文科學,其實驗性較弱,很難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檢驗、解釋和描述;但在現代實驗技術條件下,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這種狀況有可能得到改變。
1 “人”的“出場”與情境模擬
在計算機技術背景下,目前人文科學實驗主要是以輔“工具”類即應用技術類實驗為主,而實質性“價值”類實驗幾乎沒有,至于基礎性“知識”類實驗則與社會科學的模擬實驗類似,主要是針對少量能夠作為“符號”存在或“信息”顯示的個別人文現象進行模擬實驗。人文科學在實驗科學的這種“邊緣”狀態是與人文科學對象的基本特點直接相關的。如上所述,人文科學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意義世界,這里的“人”既不是自然科學中可以被解剖的具體的“生物人”,也不是社會科學中可以被“符號”化的抽象“社會人”,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個性、有情感現實的“人”,這種“現實人”構成了人文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實驗對象。當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離不開人,也與人密切相關,但其出發點和實驗呈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學是對“人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或自然條件”的研究,因而實驗可以直接通過自然物質方式來呈現;社會科學是對“人所組成的社會關系或社會環境”的研究,因而實驗可以通過某種“符號”或“信息”來呈現;而人文科學則是直接對“人本身”、對“人的存在、精神、價值、意義、情感等”這樣一些“內在的”、“形而上”或“終極性”問題的研究,因而實驗只能通過“人本身”才能較完全地呈現。
這意味著,要通過具體的人文科學實驗表達抽象的人文科學內容,必須要有富有個性的、鮮活的“人”的“出場”以及相伴隨的“情境”表現,這與人文科學的方法論特點是相呼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事實判斷、必然性問題傾向于客觀性和普遍性,所使用的主要是邏輯與實證的方法。而人文科學的價值判斷、應然性問題卻傾向于主體建構性,具有明顯的主體選擇性和個體感受性,所使用的主要是情感體驗與心靈感悟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出場”的情境模擬實驗,恰好提供了以主觀性、個別性、多變性為特征的互動平臺,因而更有助于主體亦即實驗者更好地進行體驗和感悟。
2 多媒體技術及其提供實驗的可行性
實驗離不開技術,所謂技術就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和規則的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被應用于實驗科學和實驗教學的實驗技術的水平,決定了實驗的范圍、深度和水平。如果說在傳統實驗技術條件下,實驗還主要局限于自然科學領域,那么在計算機技術條件下,實驗迅速擴展到社會科學領域;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實驗中“人”的“出場”和相應的情境模擬的實現,實質性的、更廣泛的人文科學實驗越來越成為可能。
以往的計算機技術主要是對文本、數字、圖形等相對單一信息的處理,還很難做到“形聲兼備”,因而要實現鮮活的“人”的“出場”和相伴隨“情境”的表現還很難做到,但在多媒體技術條件下則完全可以實現。多媒體技術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廣泛的綜合性,它將計算機、聲像、通信技術等合為一體,是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音響、游戲機、傳真機性能的大綜合;二是充分的互動性,它可以形成人與機器或人與人通過機器的互動,且互動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這兩個特點恰好滿足了人文科學模擬實驗的基本要求。對于“人”的“出場”和相應的情境模擬要求,以往只能在影視片中實現,但卻完全是單向的,無法進行互動,且制作成本較高。現在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較好地彌補這些不足。多媒體的綜合性特點,可以將所需要的人物、場景、物品、圖形、圖象、視頻等元素按照要求進行設計、組合和呈現,并較方便地創設出二維或三維動畫形式的“人”和相應的情境。實驗的本質在于操作,多媒體的互動性特點,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人――機或人――人的互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實驗的操作性要求。
三、人文科學模擬實驗的相關問題
基于計算機技術的人文科學模擬實驗不僅與傳統的自然科學實驗完全不同,而且也與以往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計算機模擬實驗迥然相異,實驗中有人物、有場景、有情節,有實驗者的個體感受性和主觀選擇性,甚至有情感色彩。人們或許會質疑,這是科學意義上的實驗嗎?抑或應該屬于藝術的范疇,甚或還是一種電子游戲?
其實,一個國家若要強大,自然科學固然要進步,社會科學同樣也不能忽視。不少網友還是希望,人們在看待文理科時,不要有所謂的“文不聰”或者“理不慧”的觀點,而是看到文理科有很多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方面。
現代漢語的“科學”來源于西方,不僅涵蓋自然科學,也包括人文科學。近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同宗同源。科學研究認識與掌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及規律,人文科學為人類提供一個心靈的家園,前者是后者的出發點,后者對前者進行批判和引導,二者相輔相成。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同樣重要,哲學社會科學的力量與自然科學的力量同等巨大。
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反復證明,除了其他的社會原因之外,一個人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只注重某一種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另一種素質的培養,那么,即使他在自己所從事的專業領域內能取得某些成就,但在世界觀的問題上仍可能出現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曾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同科技創新有著相互促進、相互激蕩的密切關系,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當人們問及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什么書對其研究、對其影響最大時,楊振寧說是小時候讀的儒家蒙學經典《龍文鞭影》,而非其他自然科學巨著。
關鍵詞: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4-0201-02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引起了學術界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傳統的醫學教育中體現為過分強調醫學科學技術以及醫學科學理性的培養,忽視道德追求和價值判斷,把醫學生設置為對象化的客體,從而剝奪了其主體性。實現人文精神的歸復無疑成為傳統醫學教育改革無法避開的話題,而在醫學院校中大力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對于醫學人文精神的復歸無疑起到關鍵的作用;本人就人文社會科學在醫學院校中的定位和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等教育擔負著國民素質教育的重任
眾所周知,高等學校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心,大學教育不僅僅傳授具體的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傳播科學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社會對于大學的需求,除了經濟的市場的需求外,還有更加廣泛的文化精神需求、價值需求和理想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虛妄的消費時尚、急功近利的經濟行為、喧囂躁動的物質欲望破壞了大學校園內純潔的求知氛圍,更使年輕學子們無暇靜心閱讀理解人類那些古老的智慧與思想。在此情形下,大學應以自己的科學理性精神和文化品格對其加以引導提升,從而使大學所擔負的傳播科學文化、理性精神、人文價值理想的職責更具有一種特殊而廣泛的現實意義。
高等學校要發揮自身的精神文化功能,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賦予大學教育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蘊涵。從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人文科學研究與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來看,一般都不會任由市場原則與贏利原則的自發力量來左右人文科學教育事業。這些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總是會與市場、與社會物質生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與獨立性,否則,將會對人文科學教育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政府和教育部門必須對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與人文科學研究給予專門的扶持與保護,可以說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
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與醫學教育
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與醫學教育應該成為高等醫學院校的兩個不可偏廢的方面,醫學教育是基礎,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一個理想引導。醫學生接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目的不是將來從事專業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也不是為了用掌握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作為謀生的手段與工具,而是通過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培養自身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個性,通過人文素養的內化過程,學會對周圍世界的理解、關愛與寬容,學會從一個更富有人性意義的層面上來理解醫學的意義,學會承擔自己的人生責任和社會責任,為今后的人生奠定一個厚實的文化精神底蘊,在未來的人生實踐中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生境界。醫學生接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在醫學領域中重塑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對生命及其人的存在的根本態度,是“以人為本”的人文宗旨的彰顯。醫學領域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經成為嚴峻的社會焦點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霸卺t學領域中重塑人文精神以促使醫生個體理性與價值的和諧統一,這是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基礎;彰顯醫生個體“存在者之為存在者”[1]的意義,這是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實現醫生個體的“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的積極揚棄,這是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途徑,從而實現醫生個體的本質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據研究,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中對醫學人文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醫學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方法單一,人文學科建設滯后,學科力量單薄,導致“醫學生畢業后有良好的醫學技能基礎,卻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質和底蘊,反映在臨床上即面對病人時,習慣單純用生物醫學的眼光和思維模式去審視疾病,對病人冷漠,對復雜狀況無法應對,甚至出現醫學生進入臨床“變壞” 的現象,醫患之間不信任情緒加深” [2]。因此,一個出色的醫生不僅要有豐富的醫療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高尚的品質和素養,這種全面素質的培養呼喚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正如美國著名生命倫理學家佩雷格里諾所說:“醫學的人文學科教育,不僅僅只是教授一種紳士的品質,也不是為了顯示醫生的教養,而是臨床醫生在制定謹慎和正確決策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要素,如同作為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一樣?!?/p>
三、國內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科學教育
基于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對于醫療從業者的重要性,國外醫學院校都很重視在醫學教育中開展對醫學生的人文科學教育。通過開設醫學人文教育課程、搭建醫學人文素養實踐平臺等途徑,加強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著手推進人文教育改革,強化了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196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首次開設了醫學人文課程,到1995年美國幾乎所有醫學院都開設了人文課程,并得到了聯邦基金支持。生命倫理學的誕生則直接體現了美國醫學院校中人文精神的復興,“生命倫理學是當代美國醫學人文思想的主要實踐載體之一,它承襲了人文思想的核心,即對人的尊重、對人類價值的關愛。這種直面問題的學科態度,解決問題時的多學科的或跨學科的融合,儼然已經成為生命倫理學學科的本質屬性之一” [3]。
近些年來,西方多個國家的醫學院逐漸形成了以綜合性大學人文社會學科優勢為依托、圍繞醫學以及與之相關的醫學人文學科群,包括哲學、歷史、文學、宗教、人類學、倫理學以及法律等人文課程,作為必修及選修課貫穿于臨床前期及臨床實踐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美國的SanJuan Bauti sta醫學院,通過教育改革把人文課程設置為一項長達四年的基礎學科,課程設置中包括一系列與醫學道德、公眾健康、合法行醫和醫學歷史等相關的內容,通過課堂傳授、小組討論、互動的講座、案例分析、習作能力訓練、閱讀思考文獻等方式,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大陸教育界圍繞人文醫學展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各醫學院校也陸續興起。來自醫學史、自然辯證法、醫學倫理學以及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人員,在承擔傳統醫學人文學科的教學研究的同時,也開設了一些新興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并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1990年代后,國內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建設醫學人文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必要性,各地分別召開過醫學人文的學術研討會,相關雜志也有呼吁和討論醫學人文的文章,部分哲學社會科學界和新聞出版界人士也開始關注醫學人文的問題,研究醫學人文教育的相關機構有了一定發展。這些舉措表明國內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建設有了一定共識。
2008年,我國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標準中明確規定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行為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倫理學課程,還要安排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標準》還專門注釋: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通常包括心理學、社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法學、衛生事業管理等學科的內容;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通常包括文學藝術類、醫學史等知識內容。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在教育理念上,沒有完全認同人文科學應該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目標設定上,沒有明確將人文素質列入其中;在教學體系設置上,相關學科分散在醫學之外,沒有形成具有特色的醫學-人文學科體系、教材和課程設置等;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形成課程教學和第二課堂教育相得益彰的環境和架構;在教學評價體系中,缺乏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評價指標。
四、人文社會科學在醫學院校的發展定位
醫學院校應該把培養既有醫學等專業技術知識又具有人文科學素養的全面人才作為追求的目標,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理解大學教育理念,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滲透到學校所有專業和學科的教學之中,實現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在教育思想和教育過程中的互滲互補。毋庸諱言,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過分倚重醫學類學科、忽視人文社會科學的傾向非常明顯。由于種種原因,人文社會科學的生存空間日漸閉塞,其存在合理性似乎已成為一個問題。時代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大學需要人文社會科學,醫學院校更加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但是,醫學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可竟其成,需要全校廣大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本人認為探索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應當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通識性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文藝、藝術、政治、經濟方面的課程,作為學生的常識性基礎;二是為醫學生提供理解醫學的復雜性和洞察病人個人體驗的人文精神的實踐養成。正如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哲醫生所說的那樣:“一位偉大的醫生一定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不僅以他高超的技藝和人格力量在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時他也在職業生涯中吸取著、享受著無窮的快樂和幸福”。
參考文獻:
[1]戈文魯. 論醫學領域中重塑人文精神的意義―――基于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維度[J].醫學與哲學,20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