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余光中鄉愁四韻

余光中鄉愁四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第1篇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的能力,品悟語言的能力,豐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標:通過朗讀、品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意象感悟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課時預計: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詩歌、導入新課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大人小孩,誰都能吟誦一兩首詩。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詩句?

學生背誦交流。

教師小結,投影顯示常見思鄉詩: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2)、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王維)

(3)、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4)、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7)、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現代思鄉詩—《鄉愁》。

二、欣賞歌曲,簡介作者

1、多媒體播放歌曲《鄉愁》。

教師: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鐵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作為歌詞。現在就讓我們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簡介(投影顯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臺灣,祖籍福建永春,臺灣十大現代詩人之一。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四十余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故而被人們稱為“鄉愁詩人”。代表作有:《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二十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p>

教師:僅僅用了20分鐘就一氣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詩,卻廣為流傳,甚至成為詩人余光中的代名詞??偫碓浽谠L美期間,在紐約會見華僑華人時,就引用了《鄉愁》中的詩句。他說:“淺淺的海峽,國之大觴,鄉之深愁。”道出了我們中華兒女的心聲,這首詩再次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余光中的《鄉愁》。

三、朗讀吟誦,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強調: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

1、教師配樂朗誦。(背景音樂:馬思聰的《思鄉曲》)

思考:聽著這樣的一首詩,大家的內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種什么感情呢?

明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2、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朗讀技巧。

方法指導: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帶哀傷,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要多停頓,不宜讀長句。具體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重讀“鄉愁”“小小”“郵票”)

我/在這頭(重讀“這頭”,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重讀“那頭”,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重讀“鄉愁”“窄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ㄗ⒁狻鞍 迸c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鄉愁”“矮矮”“墳墓”)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重讀“鄉愁”“淺淺”“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1、全詩共四節,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安排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時間順序,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可以看出來。

2、詩人的思鄉情感是借用哪些具體的物象來表達的呢?

明確:船票、郵票、墳墓、海峽。

3、作者為什么分別選用這四種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

要求:同學們先自學,一邊讀一邊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1)鄉愁怎么會和郵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小時候的余光中離開家鄉在四川求學,身在他鄉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來傳達對母親的思念,只能用書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師板書:郵票---母子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鄉愁怎么會和船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長大后與妻子相隔兩地,只好借助一張張的船票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對家的思念(教師板書:船票---夫妻分離)。

男生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3)鄉愁怎么會和墳墓聯系在一起?

點撥:矮矮的墳墓表達了自己對已故母親的深深思念(教師板書:墳墓---母子死別)。如果說前兩種思念縱有萬般愁緒,終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時,矮矮的墳墓卻永遠的阻隔了生者與死者,母親再也聽不到兒子的呼喚,再也無法感受兒子深切的思念之情,這是一種凄凄的別情。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重讀“鄉愁”“小小”“郵票”)

我/在這頭(重讀“這頭”,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重讀“那頭”,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重讀“鄉愁”“窄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ㄗ⒁狻鞍 迸c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鄉愁”“矮矮”“墳墓”)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重讀“鄉愁”“淺淺”“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1、全詩共四節,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安排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時間順序,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可以看出來。

2、詩人的思鄉情感是借用哪些具體的物象來表達的呢?

明確:船票、郵票、墳墓、海峽。

3、作者為什么分別選用這四種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

要求:同學們先自學,一邊讀一邊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1)鄉愁怎么會和郵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小時候的余光中離開家鄉在四川求學,身在他鄉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來傳達對母親的思念,只能用書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師板書:郵票---母子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鄉愁怎么會和船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長大后與妻子相隔兩地,只好借助一張張的船票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對家的思念(教師板書:船票---夫妻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學生讀出悲傷的情感。

(4)鄉愁怎么會和海峽聯系在一起?

海峽隔開了大陸和臺灣,臺灣人民有家難回,親情難敘。詩人只好把濃濃的鄉愁寄予這灣淺淺地海峽。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教師板書:海峽---兩岸隔離)。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還看不到兩岸有交流的可能,思鄉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陸,在1995年回母校廈門大學參加校慶并發表演講,回到臺灣后,寫下了絕唱《浪子回頭》(投影顯示):“鼓浪嶼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節終于有岸可回頭/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峽,/為何渡了近半個世紀才到家?……”離開大陸時還是英俊年輕,回到大陸時已是雪滿白頭。作為一個浪子對大陸、對祖國近半個世紀的期盼終于實現。讓我們帶著這份期盼齊讀第四節詩。

小結:這首詩借小小的郵票表達了對母親濃濃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與妻子長長的愛情,借矮矮的墳墓抒發了與母親凄凄的別情,借淺淺的海峽表達對大陸深深的思念。詩歌由個人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國之思,主題得到升華,這正是這首詩高于其他思鄉詩的地方。而現在有些人試圖將臺灣從祖國的版圖上分割出去,這一陰謀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五千年血脈相連的炎黃子孫不可能被他們割斷。余光中在《當我死時》中寫道: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投影顯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陸,死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而當詩人得知溫總理引用他的詩句時,75歲的老人哽咽著說:“三十年前的鄉愁已讓我慢慢化解,而歷史的鄉愁還擺在這里……”(投影顯示)“歷史的鄉愁”是所有華夏兒女的心結。請同學們再次自由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一背。

五、放飛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詩是精當的含蓄的藝術,光靠這樣的領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麗的畫面中飛翔。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畫面,描繪當時的情景。

學生想象描繪。

示例:

畫面1:“生活還適應嗎?學習還順利嗎?過節還回來嗎?……”一聲聲的期盼、一聲聲的叮嚀,滿載著母親的牽掛飛到我的身邊,我不禁熱淚盈眶,這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小小的郵票也請你帶著我最誠摯的愛,快快飛到母親的身邊吧。

畫面2:親愛的愛人,你還好嗎?終于盼到了這一天!我緊緊地握著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戀時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時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別時你婆娑的淚眼,那一聲“等你平安歸來”一直縈繞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詩人為何要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體驗到原來生離比死別更痛苦。

畫面3:“母親,你的兒子看你來了!”我撕心裂肺地喊著。跪拜在母親的墳前,我雙手捧起掩埋母親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兒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盡孝,而今……“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矮矮的墳墓竟活生生地將我們分開了,母親,讓我再叫一聲---母親。

畫面4:海風呼嘯,掀動著我的衣裳,我佇立在海邊,目光的盡頭是海峽那頭——大陸,我多想能趟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海風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隨著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陸;海浪啊,請你用盡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帶到我親愛的祖國吧!

六、回味咀嚼,品讀詩歌的語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詩歌是情感的鈾;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歌是語言的鉆石;一起來回味品讀《鄉愁》的語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結構上:寓變化與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短句錯落有致,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

音樂上: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掩抑,如怨如訴的基調。

2.語言美

四個時間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平平淡淡)

四個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實實在在)

四個數量詞: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微乎其微)

四個形容詞: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輕描淡寫)

小結: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首詩。

七、布置作業

1、聯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說出自己心中的鄉愁。

鄉愁是。

示例: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故鄉那輪永遠明亮的月亮。

鄉愁是離家時父親久久的佇立。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叮囑。

鄉愁是記憶中古老的童話。

鄉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2、下面這首詩,也是抒寫鄉愁,說說它與余光中的《鄉愁》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八、結束全課

這堂課,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品析,看得出詩人已經把鄉愁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詩人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到:“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了:‘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边@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最后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再次感受詩人濃濃的思鄉感情。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故鄉之思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主題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升華

現在--海峽-兩岸隔離普遍家國之思

男生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第2篇

關鍵詞:余光中;土地;鄉愁詩;鄉土意識

一、初識鄉土

余光中自從把自己的筆伸回海峽對面的大陸之后所創作的許多留戀故土的鄉愁詩,才是他贏得盛名的主要基礎,其詩歌風格的變化可以說也是整個臺灣詩壇50多年來風格走向的一個縮影。讀者對他的認識和解讀,也多從其鄉愁詩開始。鄉愁詩已經成為余光中通往世界華人心中的一枚“郵票”,其中他對“土地”的記憶與“地圖”的書寫秉承了中國傳統依戀故土的詩歌藝術表現。余光中的詩歌以土地記憶為內核,以地理意象的鄉愁式詠嘆來實現對土地記憶的地理歸依,從而對抗現有地理秩序與空間的區域矛盾,這也是詩人尋求歷史與文化認同的主要通道。他的詩作解構了正在進行的時間,讓歷史敘事陌生化;也解構了原有的地理秩序,讓地名排列陌生化;更解構了自我的意識形態,讓身份認同陌生化。通過色彩斑斕的詩歌寫作,我們可以感知那種內在的鄉土意識上的兩難處境,生存的異化轉化為靈魂的異化與身份的迷失,并帶來身份認同的危機。

二、內化的鄉土意識核心

所謂土地,指的就是一群人居住的地方。這群人久居一地,使得人們依托于環境的特性而發展出鄉土意識,從而具有人的“現代性”的意義并塑造出共同的生活經驗,這塊土地從此變得不可替代。余光中曾自己寫道:“走出那一塊大大陸,走破幾雙浪子的鞋子,異鄉異國,走來走去,繞多少空空洞洞的圈子?再回頭,那一塊大大陸可記得從前那小小孩 ”。

對詩人而言,土地不僅僅是休養生息之所,更是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不可缺失的特質,具有心理治療的超凡能力土地也與社會相互建構,相互依存,并互為因果,就如同今天在城市的上空在家家戶戶陽臺花盆里生長、開放的花花草草。那花盆可以說就是城里人對土地和祖先種植的殘存記憶與表征,人們總想拽住一些生命中本能的東西。人對土地的本能眷戀與現代城市的水泥森林產生激烈沖突,時刻進行著一種鄉土意識突圍的表演。而對大多數華人而言,共通的生活經驗與傳統文化,依據原始的地理景觀而形成,落地生根,這就必然有一個彼此認同的核心,那就是鄉愁的地理情結,這點獨一無二,它鏈接著土地與文化,也是詩人聯系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主要基質。余光中也說他是突然意識到“中國”情結的,我們知道,意識其實肯定早就存在。詩人藉由個人的鄉愁,啟動過去的記憶,這是一個時間與空間、形體與心理雙重的旅程。當原來居住的土地已經不在,記憶成為詩人個體意識與民族之間維系的時候,這也是個體身份認同的起點。故土大陸在詩人的心里是被充分內化了的幻象,真正處于其中,則得以隱身,而一旦詩人居于外域,才會得以凸現,一如要識得廬山真面,必須身處于廬山之外,而身在山中則不可得見一樣。詩以言志。詩歌的書寫成為尋求地理歸屬心理依歸的介質,訴諸文學的也是民族本質特征和帶有民族印記的文化本質特征。雖然從大陸移居到臺灣并不存在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沖突,但依然存在著兩種生活經驗、兩種意識形態、兩種制度的沖撞,語境也不免發生變化。

在不同的語境下,時空的分離導致新的時空制度轉型是必然的,同時它也遠不只是一種時空分離,而且完全可以視為一種更劇烈而更深刻的時空裂變。生命中最動人的,莫過于在這塊土地上耕耘過的歲月,作為“異鄉人”,詩人必須要沖破區域空間的焦慮與身份認同危機,這樣,鄉土意識就成為詩人能夠著落的全部。土地在文化的延續性上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性,土地不僅指自然界外在的有形的實體,對土地的想象也賦予土地無形的社會意義,成為社會意識的載體,這樣土地也就連接了自然與社會的一個特質,土地變成了詩人心中的“地方”。一個文化的身份認同建立在一個特定的地理位置上,這份認同產生了自我意識,個人由此開始創立一個建構整個文化的故事,而這樣的文化認同必須回歸到土地,是一種對故土在心理上的回歸。土地是身份認同的實體基礎,詩歌作品成為身份認同的文化依托。

三、意象書寫的土地符碼

在地域空間的取舍上,余光中選擇的土地影像以地圖作為書寫的憑借,這是獨具匠心的。我們知道,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隔閡久久不去,地理上的家國土地不再擁有,那塊具體有形的故土只能在詩人的記憶里存在。余光中通過對一張中國地圖的俯視進行幽古的思懷,用以懷想那片古老的大陸,懷想過去的中國。詩人也知道:“當你不在那片土地,當你不再步履于其上,俯仰于其間,你只能面對一張象征性的地圖。”這樣,地圖在余光中這里就具有獨特的鄉土意識的表征意義,成為一個象征和一個絕佳的替代品,替代那片無法步履其上、俯仰其間的中國古老的土地,時間不會倒流,但心靈卻可以在回憶中重溫過去,對詩人來說,詩歌寫作是對故鄉土地記憶的修復與重建,也是藝術的還鄉形式。誠如我們所知,自古詩人對故鄉之情的處理大概一致,故土家園只能留在夢里,近鄉情怯,時時想念,卻又時刻準備遠離故土家園而去,地域空間上的隔離所導致的巨大悲傷,使得精神上的創傷無時無刻不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并不時表露在字里行間。詩人的記憶植根于具體的“空間 ”,由個人至民族而土地,以土地結合自我的記憶,土地與詩人的心理創傷進行符碼的交流、轉換,以土地的意識。去撫平創傷,以再現無法言說的地理空間的消減,盡管詩人遠離原來的土地,詩人仍然會時時復蘇生活與土地的緊密結合。在余光中的詩作中,鄉土意識又常與母親意象緊密關聯,以母親作為地域情感的歸依。如《鄉愁四韻》: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血一樣的海棠紅/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應該說,詩人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個人意義的鄉愁,而是海外華人共同的鄉愁,甚或是離開故土、生活異地的人們共通的一種感受、情緒,詩因之也就獲得了深遠的意味,并接續了人類的精神序列。所以,土地的精神即是記憶,即便離開故土, 記憶承載的依然是祖靈土地的精神??梢哉f,鄉土意識已經如同基因符碼,銘刻于詩人的血脈里,鄉土意識也與詩人自我意識的符碼完全相應。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在人本意識層面產生的自我內在的地理感,這是與生俱來的類似基因的一種鄉土意識情結;二是游歷于異域而產生的區域空間的地理感,這是第一層面在空間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異族文化層面產生的歷史文化的地理感,這是第一層面在時間向度上的延展。通過三個層面,詩人一層層撥開歷史的積淀,透過詩進行“對腳下這塊土地歷史的追尋”,從而反映出詩人面對故土失落的掙扎與被切割的土地記憶是如何構建自我、重塑文化地理形貌的??梢哉f,對以地名書寫為表征的土地記憶,已經成為余光中抵抗外域文化和構建個人地域認同與文化尋根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余光中:《白玉苦瓜斷奶》,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2】傅孟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 》, 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第3篇

鄉愁是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題,他在“2003年度散文家”獲獎感言中曾有一段自述:“鄉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個人多年后回到故鄉,仍然可能鄉愁不斷,因為他所熟悉的故鄉已經改變了。物是人非,便有鄉愁。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我當年離開內地,‘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乃此生最大的傷痛。幸好那時我已經21歲,故土的記憶,文化的濡染已經深長,所以日后的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魂唐魄。我在詩文中所以呼喊著狂吼著黃河長江,無非是努力為自己招魂。”讀完《聽聽那冷雨》之后,我才深深體會到詩人“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的無奈和傷痛。

一、春雨和秋雨之思

文中有三處關于“冷雨”的描寫,但三處的季節又不盡相同,作者由此而生的感觸似乎也有變化。文章開篇就有:“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是潮濕濕的。”從這些語句中,似乎看到了蘇軾“料峭春寒吹酒醒”的幾分無奈情味。臺灣地處南國,終年溫暖潮濕,一場春雨怎么會令作者產生冷意,將臺北看成是一張凄凄切切的黑白片呢?這里恐怕用晚清學者王國維講到情與景的關系時“一切景語皆情語”來解釋更能說服人。

冷的不是雨,而是作者的心,他的冷來自久違了二十五年的那塊土地。更何況,春雨在作者的心中,還有別樣風味?!靶踊?。春雨。江南?!绷鶄€字不僅讓讀者看到中國漢字的文化魅力,在作者心中,還存有他個人的鄉愁之痛。余光中的母親原籍江蘇武進,因此,余光中常常自稱“江南人”,潛意識里,他把自己看成了江南的后裔。江南的春雨,密密斜斜,溫潤纏綿,入夜無聲,潤物無言。詩人走在臺北的瀟瀟春雨之中,怎能不想入非非,思及江南故里?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要嗅嗅、聞聞、舔舔那冷雨。

舔舐不到江南之雨,卻舔到了清明這季雨。“清明”是個古老的節氣,但無論對現代人還是古人而言,都有另一層深意――清明時節,人們要去祖先的墓前祭拜憑吊,寄托哀思。現代的許多人又把此舉當成子孫對故里、對根的執著與自我存在的一種證明。因而,在作者眼里,清明雨后泥土散發出的淡淡土腥氣就像是“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在潛意識和夢里蟄伏著。遠離故鄉的人只能借他處的泥土氣息回味故鄉的傳統習俗,追尋自己的根。

在嗅雨、觀雨之后,作者的鄉情愁思一發而不可收,他更要聽聽那冷雨。此時的他不是聽綿綿春雨,而是要聽大陸的秋雨,聽“疏雨滴梧桐”,聽“驟雨打荷葉”。少年時代的他在大陸聽雨,就已經聽出了凄涼,凄清與凄楚,如今他在島上回味,更添了一層凄迷。

二、處處皆有的中國的古典意象

在文中,處處皆可看出古典意象,使得文章充滿了詩情文意,彌漫著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除卻幾處對前代詞人的詩詞妙化,其他很多細節也閃動著古典之魅。作者不談傳統文明,卻處處可見古典文化。

“杏花。春雨。江南。”六字不僅將作者帶回魂牽夢縈的江南故鄉,也使讀者從中享受到古老漢字的圖畫之美,更能由其而得想象揣摩賞析之樂。古中國的竹樓,王禹的大竹為瓦,古人雨聲下的圍棋、投壺的意趣,牽動了詩人敏銳的神經,喚起了詩人心中的漢魂唐魄。在詩人的冥想之下,文人嬉戲的聲響和屋外的急雨聲共鳴,交織成一幅動人的歷史畫卷,藏在了遠離故土四分之一世紀的游子心中。

對中華文化的崇敬,讓作者的心一直飛往千年前文人意氣最為風發的趙氏宋朝。竹樓杳無蹤跡,古文人的投壺之樂也難能體會,但記憶中大陸民居的灰色屋瓦使作者感受到了灰色之美,“‘下雨了?!瘻厝岬幕颐廊藖砹恕保喙庵邪延瓯茸鳌盎颐廊恕保鷦有蜗螅褂甑男螒B躍然紙上。“美人”一詞是傳統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如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蘇軾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吟哦。“美人”二字吟哦在口,正似古人所說“齒頰留香”,一提及此二字,思緒即會縹緲氤氳起來?!盎颐廊耍币曈X雖幽暗卻給人以安慰,讓人忘卻了時間的流動,從晌午聽到了黃昏。

可是這一切只能“在島上回味”,那記憶深處的雨,二十五年不曾領略,只留下模糊的印跡。此時回味,只能給作者融入更加悠邈的鄉愁。當鄉愁如暴雨襲來之際,作者也只能借著在島上的日式古屋中,聽綿延不絕的黃梅雨甚至七月滂滂沛沛的暴雨,來擊退心中的愁潮,止住心中對故鄉的焦渴??墒牵瑲v史的車輪是無情的,當屋瓦也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以后,作者的最后一點緩解鄉思之愁的憑借也難握手中。

三、詩畫的散文,流動的音律――疊詞之妙用

在行文中,疊詞的大量使用不僅產生珠落玉盤的效果,更使讀者領略了文字的美感――讀出了詩情,也看見了畫意?!傲狭锨颓汀薄颁冷罏r瀝”“天潮潮地濕濕”“瀟瀟”“凄凄切切”這些詞,在錯落曲回的音節下,隱隱透著一股冷意。又以一部慘淡無光的黑白片――凄風冷雨下的巷里民居為背景,境由心生,在“霏霏”中人不免想入“非非”。課文開頭正如一部電視散文,在黑白背景之下,江南的絲竹管弦似訴如泣,一位詩人在小巷深處緩緩掠過,深情間閃過一縷哀愁。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一句,加以“山”和“傘”的諧音,那無盡的憂思與嘆惋,引出了一連串的遐想和暗示。短短一節文字,傳統水墨畫的意趣和裊裊笙歌、縷縷愁思相得益彰,把讀者帶入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回憶中。

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第4篇

從寫法看,兩首詩都是通過時空變幻來表現人物的情感?!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睎”“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以蒼茫的蘆葦起興,在一個廣闊空寂的空間里和一個蕭瑟凄清的時間中,襯托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暗雷枨议L”“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詩人所追求的意中人雖近在咫尺卻又若在天涯,“宛在水中央”,一道淺水將意中人阻隔,可望而不可即。在時空交錯中,美好的情感、殘酷的現實,如水中月、鏡中花的情人交織成了一幅凄美的愛情畫卷。

《鄉愁》的思鄉之情是銘刻一生的。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小時候離開母親外出求學,長大后離開妻子遠渡重洋,后來母親離他而去,幾十年的海外漂泊,有鄉不得回。離別時間越久,思鄉的愁緒愈積愈濃、愈深愈重。“這頭”“那頭”“里頭”“外頭”寫來輕松,思來凝重,這里匯聚了詩人多少思親、思鄉的淚水。“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隨著時空層層推進,“而現在”詩人的情感到達了,由前三節的思念親人推進到了思念故鄉、思念大陸。個人的情感上升到了民族之情、家國之情,將個人的悲歡離合延伸到了民族之愛和祖國之愛,深化了詩歌的主題。斗轉星移、世幻,不變的是詩人的思鄉情愁。

由此可見,兩首詩都是通過時間推移、空間阻隔來表現詩人的內心情感。但具體手法上又有不同,《蒹葭》注重的是勾畫蒼涼凄清的景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含蓄感人?!多l愁》則是借助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鄉愁幻化為具體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物象看似單純卻意蘊豐富,含蓄地表現了鄉情。

從語言看,它們都不施粉黛、不加雕琢,是一種素面朝天的清新雅致。《蒹葭》語言質樸簡約、真率脫俗。詩人的情感本色毫無修飾地自然流瀉,如山間細流清純潔凈。它的奔瀉也帶著山野的淳樸與率直。在景物描寫上,用“蒼蒼”“萋萋”“采采”,色彩素樸清冷;在表情上,用“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來表現復雜而又曲折的追尋過程。艱難而又漫長的追求過程,只在個別字詞的更換中達到了一種亦真亦幻的效果,用詞簡約樸素到了極致?!多l愁》的語言樸實無華,運用了口語。“這頭”“那頭”“里頭”“外頭”,淳淳的鄉音準確而又細膩地道出了濃濃的鄉情。猶如一位純樸的鄉民,用實實在在的土氣實足的話語訴說著離別的愁思,讓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在詩歌節律的安排上,兩首詩又同樣采用了重章疊句,回環往復的手法?!遁筝纭酚茂B聲詞“蒼蒼”“萋萋”“采采”,雙聲如“蒹葭”,疊韻如“溯洄”來摹聲摹形,增強了抒情效果。采用二節拍的四字句,用相同的調子和句式,更換一兩個詞形成一種單純而又原始的音韻美?!多l愁》全詩四節,每節四句,句式長短不一,字數相等,高低緩急,疏密有致。每節第二句都用疊聲詞“小小”“窄窄”“淺淺”表達出與字面相反的情感。正是因為思鄉之情的深濃,郵票才顯得小,船票才顯得窄,墳墓來得矮,海峽來得淺。疊詞增強了音律的節奏感。四節詩歌在反復吟唱中,詩情層層遞進。與《蒹葭》相比,《鄉愁》在音韻和句子長短安排上更為自由,這也是現代詩歌區別于古詩的地方。

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第5篇

一、詩意的課堂,回歸語言審美

詩意的語文,是袁老師課的一大特點。他的語文課樸質而又扎實,沒有花拳繡腿、天花亂墜迷人眼的形式。他創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情境,帶領大家在他的課上汲取美的養分。對于詩意的課堂,袁衛星老師覺得:“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閱讀為基礎,創造出詩意,這應當是我們語文課堂不懈的美學追求?!边@里的“詩”并不是指那些書上的讓人們不斷吟唱的作品,而是課堂上師生沉浸在生命綻放、靈感閃亮、思維碰撞或情感激蕩的情境里?;貧w語言審美,是詩意課堂生成的載體。文以載情,情因文活,不回到語言中,又怎么能讀出語文美呢?袁衛星老師注重學生讀文,讀詩。他讓學生讀出意境,讀出想象,讀出學生們自己的感悟。如《就是那一只蟋蟀》課堂實錄中一個余光中,一首《鄉愁四韻》到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串起一個“詩意”課堂。一個看似隨意的發問,卻充滿了教師的機智、機敏,在他的點撥下,學生們思維碰撞,靈感激昂。一個“童年的驚喜”和“中年的寂寞”把學生帶進文本,終于把整個課堂引向。這是一節包裹著老師、學生及作者鄉愁的課堂,沉浸在詩文中,遨游在字詞的品鑒里,學生領悟到“臺灣人想念家鄉,大陸詩人盼望統一”的內涵,品味到“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中國詩歌語言特色,抓住了“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這樣的詩眼。再如《祝福》課堂實錄中,以“誰是兇手”引發一場有意思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不斷產生新思路,在思辨過程中一邊鳴祥林嫂不平,一邊嘆當時社會背景不公。最后,終在文中開頭兩小節中看到一切悲劇的源頭,把握住魯迅文字背后的內涵。

如果不親近文字,怎能取出藏在字海中的情、道、思?如果不輔以點撥,怎能生出思辨、靈感、情感的教學情境?袁衛星老師認為“詩意的課堂應當浮動師生的情緒、靈氣和悟性?!边@種“情緒、靈氣和悟性”是師生的“人生經驗、情感經驗、社會經驗、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課堂經驗等各種經驗集合起來之后產生的。”而語言文字正是這些情緒、靈氣、悟性的紐帶,串起了師生的各種經驗,產生各種經驗的共鳴。

二、情義的課堂,關注人間真情

情義的課堂中的“情”應當是教情、學情、文情的三情統一。語文課堂當是一個讓師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動真情”的過程。袁衛星老師課上的情并不是固有姿態的煽情,他教學生關注人間“真”情,學習發乎“真”情,載以文傳遞“真”情。他的課回歸真“我”,而不是傳播思想教育以及喊著空、大、高的口號。如《一碗陽春面》里以揣摩母親四次要面的語言描寫串起一節情義的課堂。

……唔……陽春面……一碗……可以嗎?

……唔……一碗陽春面……可以嗎?

……唔……兩碗陽春面……可以嗎?

唔……三碗陽春面,可以嗎?

通過對四句話的品鑒,品出母親支支吾吾的“難為情”,品出了店老板的“幫助”,“溫暖”,“尊重”,以及“同情”和“祝?!保烦鲫柟饪傇陲L雨后,品出“好人一生平安”,這是學情。袁衛星老師用他貼近生活、平易近人,或和文本的作者有了共鳴的情,傳達給學生感同身受的真情,正是因為他感悟“真”,學生在他的感召下才能體悟“真”,這是教情。于是一堂課不僅上的同學哽咽,座間老師也有潸然落淚。如《就是那一只蟋蟀》課堂實錄中,一曲《鄉愁四韻》想起臺灣余光中的鄉愁,想起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連著學生想起“童年的驚喜”,老師又帶著學生想象“中年的寂寞”,以“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喚起座間學生們的共鳴。住校生想起“媽媽天冷的時候也會給我送衣服來,還有棉被”,最后在此情此景的感動下,紛紛落筆,寫下所體悟的意境,這是文情。

相關期刊更多

海燕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大連市委宣傳部

娘子關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陽泉市委宣傳部

文學自由談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博乐市| 开鲁县| 平顺县| 衡阳市| 宁波市| 长顺县| 原平市| 石首市| 镇远县| 会宁县| 太仓市| 绥中县| 团风县| 曲阜市| 灌阳县| 彝良县| 太白县| 康乐县| 眉山市| 腾冲县| 定兴县| 潍坊市| 金川县| 兴海县| 贵阳市| 云安县| 上犹县| 东台市| 涿州市| 河北区| 乐东| 新河县| 东台市| 建阳市| 花垣县| 资阳市| 台山市| 阿拉善左旗| 城步|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