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春分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我們眼巴巴地期盼綠意時,天氣卻出現了異常的“倒春寒”現象,無意間,一場春雪給我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雪,樂壞了孩子們,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個冬季卻不見雪的農民更是把串串笑聲撒進了村莊、田間地頭。此時,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呈獻給孩子們,誦讀后,所有贊美春雪的言語都顯得乏味了。
第一站――驚蟄
我用一節課的時間給孩子們講了24節氣的來歷。讓孩子們對24節氣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寫出了24節氣歌,第一次晨誦的內容確定為24節氣歌: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問;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然后布置同學們回家查看日歷,記錄下令年24節氣的具體日期。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選擇了幾條有關驚蟄的諺語及韋應物的《關田家》作為誦讀內容,使孩子們朦朦朧朧地感悟著農歷的蹤跡。
正當我們喜度婦女節,誦讀《游子吟》的時候,我班同學肖越驚喜地向大家報告:“杏花開了。”我一聽,便跑到山上,看著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風來,杏花滿園開”。回來后,我精心挑選了兩首描寫杏花的詩供同學們誦讀:“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邊觀賞杏花,邊吟誦詩句。
杏花詩誦后,我們隨著春的腳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詩詞的世界,先后誦讀了6首古詩《江畔獨步尋花》(兩首)《惠崇春江晚景》《千葉桃花》《雜曲歌辭
桃花行》《次韻梨花》和一首宋詞《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黃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當時,我帶領同學們經過反復誦讀之后,問大家讀到“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你想到了我們班的誰?學生聽后齊聲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擔任班長兼大隊委,在同學們中威信很高。同學們說完,我趕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約而同地“哇”了起來,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什么樣的女子才是最美麗的,然后,大家齊聲把詞朗誦給潘金子聽。其實,這節晨誦已不僅僅是誦讀了,孩子們還進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學們,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陰留給了果實,春天也總會過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來時,你們還記得我們此時吟誦過的詩嗎?還會記得你們此刻美麗如花嗎?唐朝詩人崔護已為我們寫好了《題都城南莊》,讓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二站――春分
我給孩子們講了有關春分的養生、趣事,并讓大家搜集了有關春分的農事、諺語,從而使孩子們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時太陽運行到黃經0度,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這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在這一站,我們誦讀了唐詩《早春》和宋詞《丑奴兒》。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節,利用一周的時間,我們誦讀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第四站――谷雨送春歸
按照分類,伯勞是雀形目,伯勞科野生鳥類的通稱。據野生鳥類學家統計,全世界共有72種伯勞,我國有11種。常見的有紅尾伯勞、荒漠伯勞、灰伯勞、楔尾伯勞等。如果你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這種猶如戴著黑色眼罩,個性獨特且美麗的野生鳥類。它們特立獨行,并發出孤獨的鳴叫聲。在高出草叢的枯枝上,時常會發現它們那自信的身影。
大家知道:雀形目作為鳥綱中種類最龐大的一個目,通常都是些體型較小,性情溫和,善于鳴叫的野生鳥類,故稱為鳴禽。如山雀、百靈、八哥等。但是,也歸屬于鳴禽類的伯勞,卻顯得比較“另類”。因為,它們身上不僅缺少一般鳴禽的多姿體態,艷麗羽色,悅耳鳴聲等特征,相反,卻具有近似猛禽的兇殘猙獰,性情殘暴的生活習性。它們的眼神,以及從容的姿態,都與猛禽神似。
再看它們的嘴巴,不僅短粗,而且上嘴的尖端呈鉤狀。腳爪尖利,強壯有力,并有敏銳的視覺。勇猛強悍的它們,常棲息于樹梢,俯視四周,伺機而動。一旦發現獵物,便高速俯 荒漠伯勞多棲于枝頭
沖而下,將其制服。它們特別喜歡捕食昆蟲、蜥蜴、蛙類、雛鳥等活體動物。有時,甚至能捕殺比它們身體還大得多的野生鳥類,故有“雀中猛禽”之稱。
正因為如此,它們還具有一種極為特殊的習性――將獵物曝尸。伯勞常將捕獲的獵物,懸掛在荊棘或樹杈,甚至是鐵絲網的倒鉤上,然后,再用嘴撕食。過去,有人認為伯勞的這種舉動是在為過冬儲存食物,但野生鳥類學者經過仔細觀察后發現,伯勞并不喜歡吃那些風干的小動物。此外,其他地區的伯勞種群,也同樣喜歡把獵物掛在枝頭上。如此看來,把捕獲的獵物掛在枝頭上,這只是伯勞的一種習性罷了。 荒漠伯勞的雛鳥
我的一位好友,就曾用相機拍下過一只紅尾伯勞捕食蜥蜴,將之掛在樹刺上,再慢慢地撕食享用的全過程。這種將獵物“曝尸示眾”的惡作劇,確實有點殘忍,也使它得到了“屠夫鳥”的惡名。
在我國古代,伯勞就被看作是一種惡鳥。因其獨來獨往,高高在上,且有掠食青蛙等小動物的習性,便成了“惡鳥”的代名詞。三國時期的曹植,在其《令禽惡鳥論》中,還曾專門為其正名:禽鳥鳴聲出于天性,無關善惡。俗傳,鳥之所謂“善惡”,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但終究是難以改變人們對伯勞的看法。 荒漠伯勞
伯勞雖然臭名昭著,但它們的身上,也不乏具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美德。比如在孵卵期間,為了讓雌伯勞吃得好些,安心孵卵,雄伯勞會整天不停地去捕捉食物給“嬌妻”享用。甚至,心甘情愿地讓自己忍饑挨餓,極盡“丈夫”的義務,可謂鳥中“模范”。
同時,伯勞也和其他野生鳥類一樣,具有很強的領地意識。也就是說,當一對伯勞選址筑巢后,周圍的地域便成了它們的領地,而且,不會隨季節轉變而更換,終年共同守衛著一片屬于自己的領地。一旦發現入侵者,雌鳥便會鳴叫恐嚇,一旁助威。而雄鳥會毫不猶豫地奮起攻擊,直到對方離開。尤其在產卵和育雛期,這種捍衛領地的警惕性和攻擊性更強,即使是人類靠近也難以幸免。 紅尾伯勞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里,也常能見到伯勞的身影,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左傳》記載,作為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就非常注重節令與氣候。他們以鳥為圖騰,用5種候鳥不同的遷徙時間來制定歷法。“鳳鳥”為掌管歷法的總負責人,稱為“歷正”,位列百官之首。其余的四種,則為歷正的屬官。分別是“玄鳥”(燕子),春分來,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趙”(伯勞),夏至鳴,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鳥”,立春鳴,立夏止,掌管立春立夏;“丹鳥”(錦雞),立秋鳴,立冬止,掌管立秋立冬。“鳳鳥”究竟為何種鳥類,現已難以考證。但“伯勞”,卻因我國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傳承而同樣青史留名。
此外,伯勞也常被文人墨客寫進詩詞中來。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就有“池中春蒲葉如帶,紫菱成角蓮子大。羅裙蟬鬢倚迎風,雙雙伯勞飛向東。”(《臨池曲》)的詩句,形象地描寫了那種親人的思念之情。不過,最為著名的當數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里閭。南窗北牖掛明光,羅帷綺箔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誰與同。”成語“勞燕分飛”便是典出于此,伯勞便又有了“生離死別”的象征。 楔尾伯勞
這里的“勞”是伯勞,“燕”就是燕子。因為伯勞和燕子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候鳥,燕子于春暖花開出現,秋天離開;而伯勞卻是秋天出現,而春天離去。二者只在夏末秋初有短暫的相遇,且一往南飛,一往北去。對于這不可知的神秘,難免古人會產生“勞燕分飛”的感慨。于是,在古典詩歌中,伯勞和燕子,通常用來比喻夫妻情侶、親人朋友的別離之苦,思念之痛。“東飛伯勞西飛燕”,原本也只是表達離愁別緒,后被引申為“各奔東西”。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生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能力層級為E,屬表達應用。該考點共考查9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復。歷年高考語文試題側重對比喻、比擬、排比、夸張、對偶的考查。“正確運用”說明是以動態的形式來考查,即重點考查判斷修辭手法使用的優劣、正確理解修辭手法在語段(或篇章)中的作用、運用某種或某幾種(一般題目會指定)修辭手法進行表達的能力。
一般而言,考查修辭手法的語言表達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正誤題、仿寫題、擴寫題、圖文題、情景題。下面筆者先就前三種進行講解。
【解題技巧】
一、正誤題
這類題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要求選擇最符合某種修辭特點的句子或對所用修辭是否妥當作出判斷。做這類題,考慮三點即可:
1.審清題目,搞明白考查何種修辭。一般而言,偏重測試比喻與比擬、借代與借喻、反問與設問等幾組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2.緊扣修辭特征,仔細分析對比。如考查對比喻的掌握,一定要看是否滿足構成比喻的兩個條件,即兩種性質不同的事物,且兩者間存在相似點。
3.結合語境,量身打造。即不能只顧滿足修辭的要求,還必須考慮與具體語境相吻合的修辭所傳達的意蘊、情感等。如:
從修辭效果看,下列橫線上所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自從地球印下人類的足跡以來,地球容顏就逐漸由美變丑了。特別是邁入工業社會之后,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財富的同時,也排放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污染著自己賴以生存的空氣、水源和土壤,地球傷痕累累,公害頻頻發生, ,人們感到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的環境中。
A.“三廢”的陰影像陰云在世界各地飄蕩
B.“三廢”的陰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三廢”的陰影像強盜在世界各地橫行
D.“三廢”的陰影像幽靈在世界各地游蕩
A項“陰云”還有散去的時候,比喻不當。B項“三廢”沒有“虎豹”的行為暴烈,比喻不當。C項“三廢”與“強盜”的行為沒有相似點。故本題選擇D。
二、仿寫題
仿句的要求分顯性和隱性兩個層次,顯性要求便是題干要求的句式和修辭;而隱性要求是“意諧”,即所描寫的對象中心突出,語意通暢,內容健康。答這類題,考生要注意四點:
1.注意理解原句的意義,特別是隱含意義,保證仿寫的句意與原句句意一致。
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點,特別是分句間的關系,要注意關聯詞的使用。
3.注意原句的修辭手法,仿句要與之相同。
4.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調,如憂傷、喜悅、沉重、明快等,仿句要與之一致。如: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三句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
沒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宮,無論怎么堅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沒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無論怎么用心,都只是見不到光明的胡亂摸索;沒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無論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勞跋涉。
在解此題時,考生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結構,即從語法角度看,是“沒有……無論……都只是……”的條件復句;再從修辭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三句構成排比。考生可答為:“沒有奮斗,生命就如空中樓閣,無論怎樣建造,都只是徒勞無益;沒有奮斗,生命就如天上彩虹,無論怎樣描繪,都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奮斗,生命就如干涸土壤中的種子,無論怎樣耕耘,都只是顆粒無收。”
三、擴寫題
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現,一般較簡潔。擴展后應含有較大的信息量,在修辭手法上一般多用比喻、排比、擬人等幾種。這類題可細分為“情景演繹式擴展”“中心闡發式擴展”“枝葉添加式擴展”“續寫外寫式擴展”等。答擴展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確定重點。原句的重點即這句話中說得比較含蓄、概括而有待豐富的內容。
2.運用修辭。這里的修辭是廣義的,除了能運用擬人、比喻、排比等常見的修辭手法增強表現力外,還要能運用肖像描寫、景物描寫等表達方式描繪景物,刻畫人物,增添情節,補充細節,用得體規范、優美生動的語言寫出符合要求的文段。如:
請你展開聯想想象,運用修辭手法,把“遙望”“繁星”“閃爍”這三個詞語擴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詞語順序不拘)
解答時要恰當運用修辭手法,想象盡可能豐富,描寫盡可能精彩。考生可答為:“遙望夜空,繁星滿天,半明半暗的星星懸在深藍色的天空,閃爍著光亮,就好像無數螢火蟲在我們周圍飛舞。”
【同步突擊】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霧里,看不見人影,聽不到人聲;被暴雨沖洗過的荒草, ,光滑地躺在爛泥里,連路也看不清了。
A.像鐮刀割過似的
B.像用腳踐踏過似的
C.像用梳子梳理過似的
D.像用碾子壓過一遍似的
2.2014年10月17日是國家首個扶貧日。請你編輯一則公益短信來幫助宣傳。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15字。
答:
3.2014年中國郯城國際銀杏節剛剛落下帷幕,請你展開合理想象,使用“銀杏葉、陽光、舞動”等詞語寫一段關于生命思考的話。要求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簡明,連貫,不少于60字。
答:
4.而今,孔子學院已遍布全球。如果你是孔子學院的老師,請向你的外國學生介紹一首中國古詩,必須包括作者、朝代、內容與特色。要求:①不超過60字;②語言連貫;③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
答:
5.下面示例描述了二十四節氣中“小滿”的相關內容,表現了“小滿”時田野中獨特的景色。請仿照示例,從“秋分”“冬至”“春分”三個節氣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表現這個節氣特點的文字,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50字)
示例:小滿――麥穗灌滿雪白的乳汁,豌豆莢裝滿翠綠的珍珠,連蘆葦青青的池塘里也溢滿“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詩情……
答:
6.下面是關于“日月潭風景”的信息。請據其提供的信息,構思出兩段話補寫在畫線處。要求:內容完整,簡潔連貫,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
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臺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跡。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華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清晨,(1)
中午,(2)
;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
7.請根據所給語句,續寫成一段7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②必須寫一個帶著哲理性的句子。
在你的旅途中,會有許多你沒有見過的鮮花。
8.“點贊”為一網絡詞語,意為對某個內容表示贊同、喜愛。閱讀下面文字,將話語補充完整,使補充的話語與前一句構成排比。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蘊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的滋養劑。徜徉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長廊中,我為屈原《湘夫人》所塑造的哀怨與執著的湘水女神點贊, ,
。讓我們吟誦經典詩文,提高語文素養。
9.仿照下面詩歌的擬人手法,選取新的事物,另寫一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與原詩各句字數相同)
眼睛很寬容
能裝下整個世界
關鍵詞:唐代 進士 詠事詩
唐代進士試詩是唐代科舉常考之體,在科舉考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唐代進士試詩,對于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唐代格律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唐代進士試詩數量較多,宋人李防等的《文苑英華》保存了唐代應試詩四百五十余首,對唐代應試詩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大量唐應試詩集注的出現表明清人已將應試詩作為獨立的詩體進行專門研究。本文主要從內容的角度對唐代進士試詩中的詠事詩進行論述,分析其特點,探討歷史事件與此類詠事詩的關系。
一.唐代進士試詩概述
唐代取士多因隋制,分為制科和常科。制科即以天子之名,征召各地知名人士,由州府舉薦至京都應試,以選拔非常之才。考試時間不確定。其科目有辭藻宏麗科,博通墳典科,洞曉玄經科,軍謀出眾科。一般以試策為主,但其中少數科目也試詩,《冊府元龜》記載,天寶十三載,玄宗親試制科舉人,其中辭藻宏麗科除問策外,試詩賦各一首。制科試詩賦,自此開始。《文苑英華》“省試詩”中也收錄部分制科試詩,比如公乘億《春風扇微和》詩,《唐詩應試類釋》于此詩前標注“制試”二字。常科即歲舉之常選,其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算、道舉、童子舉、開元禮。進士科是諸科中最盛者,尤為世人看重。《唐摭言》記載,縉紳雖已位極人臣,若非進士出身,亦謂終身憾事。唐代進士由尚書省主試,初由吏部課試,據《通典》載,開元二十四年,始由吏部移貢舉于禮部,由禮部侍郎負責貢舉,后遂為定制。進士以試詩賦為主。《唐摭言》載調露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奏請加貼經與雜文,文之高者放入第。此雜文謂有韻律之文,即詩賦。據《唐音癸簽》記載,唐進士初僅試策,調露中,始試貼經,貼經通,方可試詩賦,后改為先試詩賦,詩賦通者,始得試策、試貼經。可見,唐進士始重策、經,后乃重詩賦。進士試詩因由尚書省主試,亦號省試詩或省題詩。
二.唐代進士試詩中的詠事詩
唐代進士試詩依據描述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詠事詩、詠景詩和詠言詩。所謂詠事詩是以事為題者,詠景詩是以景為題者,詠言詩是以經史言典為題者。而詠事詩根據所述事件的性質和發生時間可分為朝廷時事詩、朝廷常事詩和前朝故事詩。
(一)寫朝廷時事的詠事詩
唐進士試詩中的詠事詩有相當一部分取材于唐朝廷時事,或寫皇帝神仙,神化皇權;或寫對臣子的撫恤,歌詠圣恩;或寫四邊之事,稱美帝功。
首先,有些進士試詩以皇帝與仙人為題,比如《玄元皇帝應見賀圣祚無疆》詩。據《資治通鑒》記載,開元二十九年,玄宗夜夢玄元皇帝告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之地。于是,玄宗使人求玄元皇帝像于山間,迎置興慶宮。《冊府元龜》亦載,天寶四載,陳希烈奏太清宮道士蕭從一五更時欲于殿上焚香,忽見紫云徘徊,移時不散,所報非常,言圣壽無疆。玄元皇帝者,謂太上老君。唐以李氏出自老君,所以崇尚道教。高宗乾封元年詣老君廟,追尊為玄元皇帝。應見,謂靈應顯著,屢次顯身。《玄元皇帝應見賀圣祚無疆》詩為天寶四載進士試詩,《文苑英華》存有三首,即殷寅、李岑、趙鐸各一首。借老君之名,將皇帝神化,宣揚皇權神授,皇朝綿延無疆。
此類詩題還有《主上元日夢王母獻白玉環》《方士進恒春草》等。《舊唐書?方技傳》記載姜撫通仙人之術,開元末向皇帝進奉常春藤,常春藤生于太湖中,皇帝派遣使者至太湖,尋得常春藤,以賜朝中老臣。宰相裴耀卿奉觴祝愿圣壽。恒春草即常春藤,《方士進恒春草》即以此事為題。以上諸詩皆寫皇帝與仙人,通過對皇帝的神化,來歌詠皇權神授,稱美太平盛世。
其次,有些進士試詩中的詠事詩取材于皇帝對臣下恤念恩撫之事,以表現皇恩浩蕩。魏文貞公即魏征,宋人尤袤記載白居易為翰林學士時曾上書奏事,認為魏征身為太宗宰相,盡心輔佐,以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對魏征的子孫,朝廷應重加優恤,以勸勉群臣。而權臣李師道竟然掠奪魏氏宅邸,希望皇帝詔令有司,以官錢將宅邸贖還,將其還給魏氏后嗣,以激勸諫臣。憲宗深以為是。其后有司將此事作為詩題試進士。陳彥博《恩賜魏文貞公諸孫舊第以道直臣》即是此類進士試詩。類似的還有《恩賜耆老布帛》表現朝廷對老臣的體恤撫慰。如《御制段太尉碑》。段太尉,即段秀實,字成公,性情仁義耿直。建中四年,朱作亂稱帝,段秀實斥之以狂賊,以朝笏擊朱之面額,遂被害。后朝廷追贈太尉,謚曰忠烈,朝廷又詔祭祀,旌表段氏門閭,皇帝親自為其銘寫墓碑。《新唐書?段秀實傳》載有此事。進士試詩即以此事為題。此類詩還有《敕賜三相馬》《御題國子監門》等,皆以朝廷對臣下的撫恤為題,表達感念皇恩之意。歌頌皇恩浩蕩,治世清明。
再次,通過歌詠邊功稱美皇威的時事型詠事詩,如《西戎獻馬》詩。《新唐書》載貞觀中,回紇骨利遣使來獻良馬十匹,太宗號為十驥。大歷年間,進士試詩以此事為題。此類歌詠皇威的詠事詩還有《西戎即敘》,以武后時武威軍總管王孝大破吐蕃事為題,即敘謂就序意。《太常觀閱驃國新樂》則取材于德宗時事。《新唐書?南蠻傳》載貞元年間,雍羌舒難陀獻其國樂。白居易有詩記其事曰:“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難陀, 來獻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纊不塞為爾聽”。此類詩著重表現朝廷邊功,進而稱美皇威。總之,取材于朝廷時事的詠事詩,或神化帝王,或歌詠皇恩,或宣揚皇威,皆是以朝廷為中心,以鞏固皇權為目的,將進士試詩與政治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寫朝廷常事的詠事詩
朝廷常事主要是指節令活動類,寫朝廷常事的詠事詩指的是與節日或者節氣變更相關的進士試詩。每至節日或節氣變更之日,朝廷往往舉行盛大的朝會活動,元日引見就是朝會活動之一。元日,本義為吉日,自漢以來以正月初一為元日。唐初,應試者被當做元日的禮品由各地州府向朝廷進奉。王溥《唐會要》記載,長壽二年,劉承慶上書建議各地貢舉人于元日引見,應列在地方特產之前,作為充庭之禮,武后許可,為歷朝所遵行。《唐會要》載,開元中,大臣蕭嵩奏稱:宸儀應肅穆莊重,眾人不得輕睹,應于大殿兩廂備羽扇,皇帝將出時,所司以羽扇遮擋,待皇帝坐定,即可撤去羽扇。退朝時,亦應以羽扇遮擋。《元日望含元殿御扇開合》即以此為題。描寫元日朝會活動的盛大場面,體現出皇家莊重嚴肅、肅穆威嚴的氣象。
中和節亦是唐時重要節日。《舊唐書?德宗紀下》記載,德宗貞元五年,根據李泌建議,朝廷下詔廢除正月晦日的節日,同時將每年的二月初一定為中和節,,與三月三日上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合稱三令節。于中和節之日,內外官署休假一日。進士試詩《皇帝移晦日為中和節》即以此事為題。中和節之日,皇帝恩賜公卿尺,謂之裁度,又賜百官金錢,宴于曲江,而士庶也在這一天以刀尺相贈送。進士試詩《中和節詔賜公卿尺》,即指此種風俗為題。
冬至亦是唐時朝會之日,如進士試詩《南至日隔霜仗望含元殿爐香》,此“南至日”即指冬至。此詩寫冬至之日舉子們于含元殿前朝會的場面。冬至朝會之時,部分朝臣須朝拜皇帝,祝賀圣壽,進士試詩《長至日上公獻壽》即寫此事,“長至日”亦謂冬至。此外,司天官往往于冬至日登臺書云物,以辨吉兇否泰,如《南至日太史登臺書云物》詩。《左傳》僖公五年記載:“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分”謂春分秋分,“至”謂夏至冬至,“啟”謂立春立夏,“閉”謂立秋立冬。分至啟閉,天地之大節,陰陽之分。節令之時,除朝會、獻壽、書云物外,宴會亦是必不可少的,如《上巳連清明游宴》,皇帝于節日也要恩賜朝臣,如《清明日賜百僚新火》,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群臣,取順暢祥和之意。這類進士試詩寫節日或節氣變更之際的朝廷活動,如朝會、獻壽、游宴、賜新火、書云物等,是朝廷中的常事,歌詠皇朝繁榮,稱美皇德,體現了唐時的節令文化。
(三)寫前朝故事的詠事詩
有些進士詩題取材于經史子集的事典,寫前朝故事。《山雞舞石鏡》即以魏武事為題。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載,山雞愛惜自己的羽毛,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欲山雞鳴舞,不得。公子蒼舒命令于山雞前放置一面大鏡,山雞鑒形而舞,不知停止。《異苑》本是志怪小說,所記之事多為奇談怪論,因此山雞映水、舞鏡之說本不可信。但是后人卻借此事附和出許多詩文。南朝陳時的徐陵《鴛鴦賦》“山雞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鏡不成雙”。進士試詩有《山雞舞石鏡》。
唐人偶以小說家事命題,如《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漢書》無此事,疑為小說家事。進士詩題《齊使開籠飛去所獻楚王鵠》取材于戰國淳于髡事。《史記?滑稽傳》記載,齊王使淳于髡獻鵠于楚王,中道,鵠飛去。淳于髡攜空籠見楚王,造詐成辭,言因不忍鵠之饑渴,令出籠飲水,不料飛去。淳于髡自道欲自刎謝罪,恐人譏刺楚王重物輕人;欲另買鵠而代之,又不想欺罔楚王;欲奔赴他國逃亡,又痛齊楚兩國不能通好。所以只得服過謝罪。楚王稱其為“信士”。
諸如此類以前朝故事為題材的進士試詩還有《越裳獻白雉》,取材于周成王時,越裳國來獻白雉之事。《花發上林》取材于漢武開上林苑之事。《亞父碎玉斗》取材于鴻門宴事。《黃鵠下太液池》取材于漢故事,《漢書》載漢始元元年,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公卿上壽。唐進士試詩中,與朝廷時事詩和朝廷常事詩相比,前朝故事詩出自經史子集,皆有出處。有司出此類題目,一方面是考察應試舉子對前朝故事本事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借前朝祥瑞之事為朝廷歌功頌德。郎《七修類稿》卷二十四記載,唐代禮部試詩賦,并非皆有出處,有些詩題是有司以己意立之,對于這類詩題,舉子皆允許進問,謂之上請。在唐進士試詩的三類詠事詩中,朝廷時事詩題即是以己意立之,可能是允許上請的。朝廷常事詩題取自朝廷定制,前朝故事詩題取自典籍,則可以不上請。
三.唐進士試詩中詠事詩之評價
首先,進士試詩中的詠事詩,尤其是朝廷時事詩,具有實時性和新聞性的特點。唐時,由于媒體尚欠發達,所以時事傳播具有較大局限性。朝廷時事有時并不能及時周知天下,而進士試詩在一定程度上卻有時事傳播的作用。《唐會要》記載,大中十年,禮部侍郎鄭顥進諸家科名記十三卷,從此,放榜后,記錄及第人姓名及所試詩賦題目,所司逐年編次。分發各州府。所試詩賦題目亦天下周知,詩賦題中所涉及的朝廷時事亦流布各地。當然,其實時性和新聞性是有很大局限的。
其次,進士試詩中的詠事詩多以歌功頌德為主,時事型詠事詩或神化皇權,或歌詠圣恩;或稱美帝功。常事型詠事詩借節令活動,表現皇朝繁榮,頌揚皇德。故事型詠事詩借經史子集中的事典贊美皇朝統治。應試者都有金榜題名的愿望,因此在試詩中,會迎合主司與君主的好尚,以期得到朝廷的肯定。沈德潛評進士試詩,認為應試者往往患得患失,為了得中金榜,不得不羅列溢美之詞。因此,歌功頌德思想在詠事詩中乃至整個進士試詩中都是是非常普遍的。
最后,關于進士試詩中詠事詩的評價角度的問題。如果從詩的角度來看,此類詩歌的思想和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佳作極少。但是,如果以文化角度來評價,此類詩歌在特定的文化社會背景下,則具有獨特的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l]李:《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宋刊配明刊本,1966年版。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3]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