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達爾文小時候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家列寧小時候打破過他姑媽家的一個花瓶,俺也打破過三姨家的一個,不是花瓶,是碗??扇思伊袑幷J了錯,還落了個誠實的美名;俺也認錯了,卻挨了俺三姨的一頓臭罵,回去又挨了俺爹的一頓板子,現在想起來屁股還疼。后來人家列寧因為他的誠實在全世界都有名,俺現在憑著一張嘴說假話的本事在村里倒也小有名氣。
俺小時候也跟達•芬奇一樣愛畫畫,俺敢說俺畫的雞蛋絕對比達•芬奇畫的還圓。人家達•芬奇畫得不耐煩了還有一位藝術大師勸他繼續畫;可俺畫得正起勁兒呢,卻被俺娘邊擰著耳朵邊罵道:“小兔崽子,再敢往墻上亂畫就讓你爹剁了你的狗爪子!”后來人家達•芬奇畫啥像啥,可俺現在呢?畫匹馬咋看咋像駱駝。
俺小時候也愛看星星,就跟人家開普勒似的??扇思覐男【蜁缘檬裁词强茖W;俺姥姥一有時間就給俺講月宮里的仙女和玉兔的故事,還說等俺長大了,把月宮里的仙女娶回來給俺當媳婦。后來人家開普勒發現了什么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俺直到現在才鬧明白原來自己上了當,月亮上報本就沒有那個名叫“嫦娥”的女人,自然也不會有什么兔子。
達爾文打小就愛養個小蟲、小鳥啥的,俺也是。人家養啥都成,可俺費了好大勁養了一盒蠶寶寶,就為看看它們是咋吐絲結繭的,結果卻被俺娘通通喂了鴨子。后來人家達爾文完成了(進化論),講的全是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道理。俺打算寫本《天敵論》,就寫“蠶的天敵中包括兇狠的鴨子,但是最可怕的天敵還是俺娘”……
俺甚至還跟貝多芬似的擺弄過幾天樂器。不過人家玩的是鋼琴,俺玩的是口琴,甭管啥琴,反正都是琴??扇思邑惗喾宜刻於纪婷频谋扑毲伲车?,三哄兩哄就騙走了俺的口琴,送給了俺姑家的孩子。后來人家貝多芬閉著眼睛都會作曲了,可俺現在閉上眼睛就只會做夢。
俺吃飽了沒事干時就愛躺在蘋果樹底下看螞蟻上樹,有一回也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砸過,可人家牛頓咋就琢磨出一個萬有引力呢?俺尋思,牛頓要是生在咱中國,肯定不會發現萬有引力。你想啊,咱中國的學生不都是天天被關在教室里啃書本、做習題嗎?蘋果掉下來砸誰去呢?
俺現在一把年紀了,這輩子是沒啥出息了,但俺真的希望中國能出一個愛因斯坦??砂秤置靼?,就算中國能出100個愛因斯坦,有50個在小時候就被家庭教育給干掉了,另外的50個又被接下來的學校教育給一鍋端了,所以中國還沒能出現愛因斯坦。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學生,小時候很調皮,受到老師的懲罰,不準出校門。一次,因對學校的燒火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拿了一個鑿了洞的雞蛋丟進鍋里,致使開水渾濁,因此他被燒水師傅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因學習不用心,竟三個學期倒數第一名,而不得不轉學;因自己寫的作文,被國文老師懷疑是“抄”的,而得了個“差”,隨后要么逃課,要么把頭扭到一邊,以示抗議。直到一位老師的地理課引起了他的興趣,接著在該老師的開導下,認真學習,作業本上的“優”越來越多了,這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
其實,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茖W家愛因斯坦小學時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獨自做了三只木凳,被老師稱為“糟糕透頂”的學生;達爾文因小時善于想像,把石頭說成寶石,被老師認為“說謊”而使師生關系不好;愛迪生小學時因喜歡問“為什么”,被老師罵為“傻瓜”;作家二月河小時功課不好,被老師稱為“飯桶”“廢物”……他們在老師的眼里,也許都屬于“差生”吧。
不言而喻,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做的呢?同在一片藍天下,在教室里,他們處在被愛遺忘的角落里,真可謂“處江湖之遠”。在世外桃源的自由王國里,他們獨自“耕耘”,并常常忍受著時間的煎熬,承受著失敗的折磨,遵守著嚴格的紀律,噤若寒蟬,沉默寡言,冷眼旁觀,分享不到成功的喜與樂。在與不在,學與不學,對老師來說,好像已不那么重要了。而且個別的還被開起了“小灶”,他們并非都是你眼中想像的“差生”,衛生掃除時,他們揮汗如雨,沖鋒陷陣;體育賽場上,有他們矯健的身影,他們不怕吃苦,頑強拼搏,為的是對于班級榮譽。
以上的對比說明了什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莫言為什么能打破100多年中國無獲諾貝爾獎的歷史。請同學們聽聽莫言小時候讀書的真言。
1.“我自小對書就很癡迷,書籍成為那個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里,年少的我最好的伙伴。我們家實際上都愛看書,我二哥也是個書迷。我們家原來有一條門檻,當時農村沒有電,只有一盞小煤油燈。每天晚上這個煤油燈的火苗真是像一個黃豆一樣那么小,我母親在鍋灶上做飯,我們就利用這點機會,我就一腳踏在門檻上看書。踏了幾年之后,那個門檻竟然被我們弟兄兩個給踏的明顯得凹下去一塊?!?/p>
2.至于為什么會如此癡迷于書本,莫言說:“那時候書非常少,一個村子里幾本書了如指掌,為了看書,也想盡了一切的辦法,提前拿著自己僅有的幾本書去跟人家交換,人家不感興趣就幫人家干活,幫人家推磨、割麥子,換來閱讀人家家里藏書的權利。有時給人推磨一天下來,母親說我臉色煞青,但只要能捧著書回來,我都是滿臉春風。后來,附近十幾個村莊的書都看完了,你不要以為十幾個村莊有多少書,沒幾本書,頂多也就是二三十本書,我當時覺得我已經是世界上學問最大的了,把周圍一個東北鄉的書全看光了,它也就是十來本書,幾本經典著作?!??!澳菚r候,晚上看書沒有電燈,就點著油燈看書,母親常常提醒我,沒油了,別看了。但往往被我當作耳旁風?!?。
3.莫言仍然記得讀《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準他借書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須還書。怎么辦,他跑到一個草垛上躲了起來,放羊這個“本職”工作被放到了一邊,羊兒餓的咩咩叫,他讀得忘乎一切,氣得母親要打他。最終一天讀完了《青春之歌》。
4.他更經典的故事:“后來實在沒書看了,就看新華字典,看新華字典也覺得蠻有意思的,把新華字典讀得很熟,有時候甚至把新華字典的錯誤都可以找出來?!薄?/p>
莫言在閱讀中感悟到:書,蘊含了悲喜,溢滿了成敗,教會了他要善待成長,哪怕風雨侵蝕;書籍會給他洗去心中的委屈、悲傷;可以引發他心中各式各樣妙不可言的情感,可以讓他的心情得到放松。沉醉在書籍的叢林中,其樂無窮。
正因為莫言如此酷愛讀書,他才取得了文學上這么高的成就。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憶都變成了我寶貴的資源?!?/p>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世界最大汽車企業的創建者亨利?福特……
如果有機會見他們一面,你一定無法掩飾內心的崇敬。如果讓時光倒流,回到他們小時候,你會發現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小男孩。
愛迪生
好奇指數:
闖禍指數:
他不僅對什么事情都充滿好奇心,愛刨根問底,還要親自做實驗,從小就表現出了做科學家的潛質。
每個好奇的孩子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天,小愛迪生問媽媽:“母雞為什么臥在蛋上一動不動?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告訴他母雞是在孵小雞。他內心頓時產生了許多疑問―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那人臥在上面管不管用呢?
有一天,家人見天都快黑了愛迪生還沒回家,紛紛出去找。最后,他們在鄰居后院的一處草窩里發現了身上沾滿草葉、坐在那一動不動的愛迪生―他正在孵蛋!面對爸爸的呵斥,小愛迪生絲毫不畏懼,執意要把小雞孵出來。媽媽則沒有責怪他,微笑著說道:“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是孵不出小雞的?!?/p>
怎么樣,現在的你是否驚訝于愛迪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實這還不算什么。還有一次,他看到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鳥兒,又想到沒有翅膀也能上天的氣球,便想:如果在人的身體里充上氣體,人是不是也能飛了?于是他找來一種能產生氣體的藥粉,讓小伙伴喝了下去。結果可想而知,小伙伴不但沒飛起來,還肚子疼得厲害,差點送命。
寫到這里小編不得不提醒果凍,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做實驗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喲!
卡梅隆
好奇指數:
闖禍指數:
森林里的大小動物、外太空、神秘的藍色海洋、科幻小說中的奇妙世界……都是他好奇的對象。正因如此,他的電影作品才總能震撼人心。
也許你對詹姆斯?卡梅隆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說到他的作品―《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終結者》等,你肯定會恍然大悟。其中,《阿凡達》以27億美元的票房成為全球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卡梅隆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是好奇心成就了這部電影。
當他還是一個高中生時,每天要搭乘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去學校,而這段時間他通常都會沉浸在科幻小說里,書里的另類世界一方面滿足了他的好奇心,一方面又激發了他的想象力。不上課的日子,他就去樹林里采集青蛙、蛇、昆蟲等的標本,通通帶回家,通過顯微鏡仔細觀察。15歲的時候,生活環境遠離大海的他決心成為一名潛水員,從那時起開始了對海洋的執著探索。
你可能不會相信,就在2012年3月26日,已經58歲的卡梅隆獨自駕駛潛水艇成功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下潛10912米,并在那里待了3個多小時。他還說,這次探險只是一個開始。
正是因為卡梅隆旺盛的好奇心和堅持不懈、無所畏懼的探索精神,我們才有機會在他的電影作品中領略美妙的潘多拉星球、奇幻的外太空、豐富多彩的海洋世界……回顧自己的種種經歷,卡梅隆總結道:一個人所擁有的最強有力的東西就是好奇心。另外,想象力也是一種可以改變現實的力量。
亨利
好奇指數:
闖禍指數:
如果跟他一起玩,你可要小心收好自己心愛的玩具,因為他很可能趁你不注意就把它們“大卸八塊”了……
你的房間里放著哪些心愛的東西?玩具汽車,飛機模型,游戲機,還是洋娃娃?聽了亨利?福特的收藏品,你肯定要大吃一驚了―他在自己的房間里小心翼翼地收藏著鉆孔機、鐵錘、螺栓、鉚釘、銼刀、鋸等小工具!他對一切機械充滿好奇,總忍不住想將其拆開,看看它們是怎么運作的。手表就是典型的受害者。
13歲那年,亨利在底特律火車站第一次見到了火車,瞬間對火車頭怎樣帶動火車前進產生了好奇。列車長抵不過他真誠的請求,更被他的執著所打動,破例帶他進了火車頭。經過探索,第二天一早,亨利就自行制造起“火車”來―他試圖用水壺中沸騰的開水來驅動雪橇前進。
三年后,亨利成為了一名見習汽車維修師,但只工作了6天就因為輕松修好了資深老師傅們修不好的機器而被開除。后來,由于對各種機械充滿好奇,他又換了好幾份工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機械知識和維修經驗。再后來,他成立了汽車公司,并設計出了性能優良的賽車。最后,他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大大提高了汽車產量,成為了“汽車大王”。
相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瓦特對燒開水后跳動的壺蓋充滿好奇,后來改良了蒸汽機;達爾文對撿到的化石很感興趣,后來提出了進化論;拉曼對深藍色的海水著了迷,一心想找出那顏色的來源,后來發現了光的散射現象中一種特殊的效應―拉曼散射效應……也許你很羨慕他們的成就,但我敢說,如果你能一直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并敢于進一步觀察、探索、研究,將來可能會比他們還出色喲!看,這些小小發明家就是很有力的證據!
從“電腦迷”到“小科學家”
―劉笑
獲得湖南省郴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時,劉笑還是一名中學生。他的獲獎作品是一種智能網絡下載工具,能使網絡下載變得安全、準確、快捷。據劉笑父親透露,他從小就對計算機充滿興趣,10歲時就獲得了郴州市“君子蘭杯”裝機大賽第三名。
“牙套男孩”的華麗蛻變
―楊奕
曾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的楊奕是個戴著牙套的男孩,而他之所以能獲得這個稱號,是因為他根據自己的牙齒整形經歷研發出了氧化鋯()基醫用牙科材料新的合成方法。
幾乎從記事起,外灘這個地名就深深印刻在腦海中。節假日,父母會帶著去外灘賞燈游玩,黃浦江邊延綿的萬國建筑群,霓虹燈的絢麗變幻,讓童年的色彩也變得繽紛起來。小時候或曾問過,這里為什么被叫作外灘,父母許是說了不少,可那時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的小腦袋里依然無法理解。后來慢慢長大,也漸漸了解了上海的歷史,才知道這里以前算是上海的縣城之外,而黃浦江邊原本并無堤岸,只是一片荒灘,故被稱作“外黃浦灘”,是為外灘。那又是為什么,這個在曾經的荒灘邊上的外灘源,如今卻顯得如此璀璨奪目呢?這大約要從上海開埠說起了。
1842年《》簽訂,上海被作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次年11月,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福爾(George Balfour)抵滬,上海于17日正式開埠。彼時,英國政府并不允許駐外領事購買當地地產,只能租用,而且要求領事必須住在縣城內以便行使各項職權。是以盡管巴福爾與時任上海道臺宮慕久劃定了英租界的范圍,其實際領館還是在縣城內租用了姚家弄的民房。有趣的是,雖然巴福爾代表著英國的勝利與統治,可在縣城內并沒有受到相應的“禮遇”。興許是植根于祖輩固有的喜看“西洋鏡”的性格,這些活生生的西方人讓大家倍感新奇,時常有人進到姚家房屋內參觀洋人們的起居生活,再加之縣城內的民居即使花重金改造依然無法滿足西方人的日常需求,這讓即使是士兵出身的巴福爾都頭痛不已,覺得此處簡直如兵營一般,無法開展正常的工作。于是他悄悄買下了蘇州河邊李家場的126畝土地,準備建造英領館。然而英方知情后,因其違反了國家規定,撤職召回。繼任領事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上任后,提出了同樣的想法,這才使得英國同意新建領館的方案。
差不多歷經兩年時間,1849年7月21日,英領館正式搬入新址??上?0年后的一場大火,不僅燒毀了建筑,館內的大部分檔案資料也同樣付之一炬。如今深藏在中山東一路33號的領館,已是在原址于1873年建成使用的新館了。盡管如此,這幢肅穆莊嚴的領館“依然是整個外灘最為古老的建筑”。新建時,領館已不再是傳統的磚木結構,而是已經開始使用水泥建造,“這或許是水泥最早用到中國來的實例”(錢宗灝教授語)。領館整體屬于外廊式建筑,這種風格盛行于東亞印度地區,因多用于殖民者在當地建造的房屋,故又稱殖民地外廊式;也因當地陽光強烈、氣候潮濕,故最初四面都設有回廊,底層架空高達1.2-1.5米。此后,各大商埠,國內如香港、上海,國外如日本橫濱等,都開始流行類似的建筑。雖其外觀延續了外廊式建筑,但英國的設計師卻在其中添加了許多其本土的風格,連續的券廊、文藝復興風格的裝飾、非連續平整的外墻面等,都使得領館顯得比從前更為氣派,更顯莊重。
其后,隨著地界的不斷擴大,以及1861年運動之后掀起的地產熱潮,英租界內的許多地產都租給了商人們,這也使得租界這個原本單純的權力象征地標,變得多元化起來。作為最老牌的殖民者,英國人充分發揮出他們的商業本性,倒也更符合、更接近其最初的理念:創造財富與價值。于是,沿著圓明園路,一幢幢風格各異,且個性鮮明的大樓平地而起。由A.D.C劇團籌資建造的租界內最早的正規西式劇院――蘭心劇院,基督教女青年會的中心活動場地大樓,人文講座與自然科學并行的亞洲文會大樓,彼此獨立又資源共享的真光廣學大樓,集電影院、辦公和新式公寓為一體的光陸大樓……以及各式洋行陸陸續續修建成型,將這里打造成了一個集貿易、娛樂、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商業空間。站在路的盡頭遠遠望去,即便只是想象一下,都令人回味不已:
白日里,街道并不喧鬧,唯有各所洋行的員工行色匆匆,奔波忙碌于買辦事宜。年輕的學者信步走進文會大樓,看了看表時間尚充裕,猶豫起聽講座前是去圖書館找本選集,抑或是去博物館看看他最喜歡的蝴蝶標本。不遠處,身著碎花棉布連衣裙的女性走向女青會大樓,手捧教義的她臉上充溢著自信。
夜色中,蘭心劇院前有三五成群追求新潮的年輕人,也有和演員們都已相熟的老戲迷,劇場中央的大吊燈把黑夜照得宛如白晝,舞臺深處卻光影斑駁,讓人無盡期待。漸暗的燈光,漸息的人聲,舞臺上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揪得心情跟著跌宕起伏,恍如自身經歷了一番。相去不遠的光陸劇院同樣座無虛席,人們在驚嘆著電影技術愈來愈神奇的同時,也深深被故事吸引著,希冀著熒幕上的動人情節和感人奇跡,說不定哪一天也能發生在現實中。如同泛黃的照片一般,想象凝固在腦海中,卻又不由自主地想去探尋曾經的真實。幸運的是,有這么一群學者,在一切都飛速發展的現今,依然堅持著對這些古老建筑的熱愛,使得這些凝固的音符琮b依舊。錢宗灝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現在我們所說的外灘源指的是東到外灘中山東一路,南至北京路,西到虎丘路,北臨蘇州河這樣一塊區域,但這里并不是最早的英國租界。”錢教授解釋道。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1845年正式建立了租界。當時,租界的北端才到北京路,南端到現在的延安東路,西端到河南路,并不包含現在的外灘源地塊。那時候,外灘源還是個名叫李家場的村莊,旁邊是清政府的兵工廠,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交界口還有座炮臺,實為要塞之所。直至1848年的擴張之后,才把現在的外灘源包括進去。
后來到了1861年,英領事覺得租界內的土地太大,便首先在其中縱向修了一條路,即現在的圓明園路,然后同樣以永租的方式將地塊進行了產權劃分,路的以北是英國領事館,路以西基本就作為了商業性地塊。而經過幾十年的劃分,最后英領館及其官邸大約只保留了14畝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