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第一課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384401000米。這是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
12600米。這是一般民用飛機飛行的高度。
341000米。這是神舟7號的最高飛行高度。
這些抽象的數字我們無法感知,但一只“會飛”的腕表卻能夠經歷和體驗這些數字,抵達難以想象的高度。
今年是人類登上月球40周年。在1969年的7月20日,人類首次登上月球。而在那次偉大的登月事件中,其中一位登月者巴茲?奧爾德林就佩戴著歐米茄超霸腕表。于是,繼1962年豪雅表陪伴宇航員約翰.格倫(John Glenn)駕駛宇宙飛船完成美國首次載人軌道飛行后,腕表把月球也“占領”了。
實際上,早在1915年,Gaston Breitling(百年靈創始人Leon Breitling的兒子)就開發了全球第一款為飛行員研制的航空計時腕表。腕表不再只是人們在空中顯示身份的工具,而是能夠隨著飛行器的駕駛者進入駕駛艙的重要計時工具,能夠進行飛行所需的各種計算。
在我國,2003年,神舟5號進入太空時,航天員楊利偉就佩戴著一只由國產品牌飛亞達研發的航空表。那只神氣的腕表,而在去年,神舟7號的航天員亦帶著飛亞達的航空表漫步太空。
讓一只表能夠“飛起來”并不容易。拿飛亞達為神舟7號研制的表來說,手表工作溫度要在±80度范圍,防磁性能得非常高,要比普通的手表高出10倍。在太空里,基本處于真空條件下,所以還得想盡辦法抵抗住手表所承受的負壓力,免得它的部件被漲飛。
一只專業的飛行腕表甚至被要求有救生功能。1995年,百年靈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要求開發Emergency,內置121.5兆赫國際空中緊急頻率微型發射器,成為飛行員的輔助求生腕表。
腕表始終和人們對太空的探索并肩同行。這種并肩不單是技術上的(你得讓你的表能夠克服多種太空的古怪環境障礙),以至于連品牌選代言人,也都要和飛行相關。比如,百年靈就選擇了John Travolta(約翰?拉華特),不僅僅因為他是位好萊塢影星,更因為他本人在生活中還是一位出色的飛行員。
因此前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而身上積蓄即將告罄,為先就業再擇業,也為解決溫飽問題,我入職這家公司時,雖明知公司提出的月工資標準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200元,但也不得不答應。時至今日,由于覺得自己實在太虧,我曾要求公司增加工資,但公司表示,我的工資是彼此協商的結果,也已寫入勞動合同,盡管低了點,但鑒于雙方都有履行勞動合同的義務,故只能等勞動合同到期后,續簽勞動合同時再給我漲工資。請問:公司的理由成立嗎?
讀者:趙小薇
趙小薇讀者:
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你有權要求補發和增發工資。
一方面,本案月薪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約定無效?!秳趧臃ā返?8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薄蹲畹凸べY規定》第12條則規定得更為明確:“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在剔除下列各項以后,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一)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二)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三)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奔幢WC勞動者的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是每一個用人單位的強制性的法定義務,一切用人單位都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將勞動者的工資壓縮在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之內。結合本案,雖然在簽訂勞動合同時,經公司提出,你也已經同意,但因約定的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決定了公司的行為同樣屬于違反上述強制性規定。而《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三)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勞動合同無效。也就是說,相關約定從一開始,便對你沒有法律約束力,也不能成為公司的依據或借口。另一方面,公司必須向你補發、增發工資。因為《勞動合同法》第28條規定:“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在本單位沒有相同或者相近崗位的情況下,則應當按照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再一方面,你有權向有關部門請求救濟?!秳趧臃ā返?9條規定:“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奔慈绻竟虉碳阂?,你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投訴,請求其責令公司補發乃至賠償損失。
關鍵詞:高效課堂;科學實驗;自主學習
科學課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實驗課的重要性也毫無異義,但實際實驗課的開展和實踐仍舊十分欠缺。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和嘗試,以供大家商榷。
一、凸顯學生“當小科學家”的感覺,讓學生更主動學習
很多學生進實驗室很興奮,但有的卻像旁觀者,出實驗室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師,即使學生是主體,教師的安排仍會決定整個課堂的走向。
在實驗室我首先做的是“弱化了自己,凸顯學生”,在語言上暗示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其實,很多學生小時候都有當科學家的想法。鑒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暗示,讓學生過一把“當小科學家”的癮,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主動學習更容易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反過來又可進一步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進入良性循環。
二、創造安全自由的學習環境
很多時候,我們教師會在開學第一次進實驗室時給學生來點“下馬威”——講一大堆實驗室守則,然后就可以享受孩子們守規矩的“成功”果實,但“害怕”不是教育的捷徑。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么做是對的,而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
實驗前,我先要求學生觀察擺放好的實驗儀器,如量筒是如何放置的,并讓學生思考原因。然后向學生解釋,其一,讓他們知道儀器正確的擺放方式,實驗結束后可正確整理;其二能及時發現前面使用的學生是否損壞了儀器,報告老師,規避風險。這樣平等地與他們“講道理”,就能達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更符合學生接受新知的心理特征,效果良好。在“心理安全、自由”的前提下,更有利于創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科學學習的環境。這樣就保護好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好奇心,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表達自己想法和開展科學探究的機會。
三、讓教師有“偷懶”的機會
把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思維的“活動舞臺”,并不是要老師無所作為,而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活動的指導與開放程度不同,學生的參與度也就不同。對于《測量物體的長度和體積》這個簡單實驗,我只是說明實驗目的“測量某些物體的長度和體積”,舍掉步驟介紹。接下來就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在“偷懶”時有更充分的時間來觀察學生的表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老師要充當好“詢問角色”,雖然只是提醒“如何測量可以提高準確性”,卻可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更嚴謹。
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希望實驗的時間再長一些??茖W探究是需要花費較多時間進行的活動,如果學生對某次探究活動特別感興趣,或者探究過程中學生又發現了新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究,則可以延長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探究和討論。教師應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需要靈活掌握時間。
四、及時進行實踐活動評價,提升學習動力
實踐活動評價是對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出的評價,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后進行。實驗過程中有行為不當的學生,往往只限于個別,不應全體受到牽連,但及時的反饋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有個別學生在做實驗時出現了不當行為,我會告訴他,“請你放下所有儀器到旁邊去,看大家是怎么做實驗的。希望你能把握好每一次做實驗的機會?!弊畈还讲缓虾踹壿嫷奶幜P通常是由于個別學生搗蛋導致全班受罰??茖W課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這是由義務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對不當行為最嚴厲的懲罰,就是讓學生停止正在進行的實驗活動,這樣的處置既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保留了學生求知的興趣,還不干擾其他學生的探究活動。
無論采取什么方法,在具體設計評價方案時都要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進步來提升學習動力,同時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給予適當懲罰。
五、動腦思考比說出標準答案重要得多
初中科學課程強調讓學生“動手”,但并不削弱“動腦”,恰恰相反,“動手”的目的在于“動腦”。在實驗課的最后我預留了一點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不一定要給出正確的解釋,只需把自己碰到的疑問和想法說出來與大家共享即可,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錯誤的)觀點。學生討論老師負有定調和引導之責。為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問,我會提出以下問題:
今天實驗你遇到什么問題了嗎?
今天實驗你有收獲嗎?
實驗過程中你發現哪些實驗操作會影響你的實驗結果嗎?
有什么方式可以改進實驗嗎?
聽到學生提出的疑問和想法,有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覺得很是滿足。在《測量物體的長度和體積》的實驗中,就有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
學生:測長方體木塊長時,木塊的邊緣有些磨損,會導致測量不準。
師:有解決辦法嗎?
學生:對著木塊中央測量。
【問題2】
學生:實驗桌不水平,會影響量筒的讀數。
【問題3】
學生:小石塊放入量筒后表面會有氣泡。
師:會影響實驗結果嗎?
學生:會影響,實驗測得小石塊的體積會變大。
師:有解決辦法嗎?
學生A:先把小石塊在燒杯的水中浸一下。
學生B:把小石塊提起來再浸下去,反復幾次氣泡就沒了。
師:大家覺得這兩位同學的方法怎么樣?
學生討論。
【問題4】
學生:第一次測量得到的小石塊體積和第二次測量體積不一樣,第二次的讀數要大些。
師:非常好,這位同學通過自己記錄的實驗數據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大家可以幫忙找找原因嗎?
學生:可能第一次測量后小石塊表面沾有水,導致第二次測量的體積讀數偏大。
下課鈴聲響起后,學生的回答熱情依舊沒有減退。學生這樣的“提問和思考”正是我們教師所希望看到的,這些問題也正是這節實驗課的重點難點,這樣既高效達到了這節實驗課的教學目標,也是對這節實驗課的最佳總結。
六、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總的感覺課堂是有限的,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外活動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課外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豐富經驗、開闊視野、活化知識,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各種活動。
課后的延展內容不必刻意去選擇,完全可以是課堂上一些問題的延伸。如在《質量的測量》中,也有學生提出桌子不平會影響實驗結果,在課堂上學生就對“桌子不水平是否影響天平的測量結果”這一問題產生了分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課后拓展活動。
總之,初中科學課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這節課只是一種嘗試,少了些有序性、可控性,更多的是學生的積極表現以及給我的驚喜。從我自己的角度來感受,在課堂中教師相對比較輕松,課后自己也覺得很興奮,很有滿足感。所以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交給學生,從而實現師生平等交流、相互啟迪、教學相長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08.
關鍵詞:地理;課程標準;進步;缺憾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12)06-0012-03
日前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2011版),并決定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這就意味著已運行十年的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得到了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的基本規范,規定了7~9年級學段地理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并提出了實施建議,是編寫地理教科書、開展地理教學和評價以及地理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
雖然課程改革已推進十年之久,但相當多的教師還停留在分析教材,效仿教學模式的層面,并未真正研讀課程標準。因此以本此次新《標準》的頒布為契機,剖析其變化,希求促進執教者能真正領悟《標準》,從而使教育能真正實現“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
一、《標準》的主要變化
基于調查結果對《標準》(實驗稿)的總體肯定,《標準》保留了原有的基本設計,《標準》修訂組曾詳盡的修訂說明,本文就下列領域內突出的變化列表做比較。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義務教育地理課程設置依據(見表1)。
(二)課程目標部分
課程目標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具有方向性引領作用(見表2)。
(三)內容標準部分
內容標準部分是編寫教材的基本依據,也是地理教學和評價的基本依據,這一部分修訂的主要變化是表述更加清晰準確,可操作性更強,在措辭、內容上是變動最多的部分(見表3)。
(四)實施建議部分
1.修訂版在“教學建議”開頭部分即強調“地理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
2.在“評價建議”里,明確了對三維目標的評價標準,明確了“給學生做出評價結論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3.在“教材編寫建議”里提出“要發揮教科書的學習引導功能”,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4.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里提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配置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園等”。
二、《標準》的明顯進步
(一)課程定位進一步提升
從前言部分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性質和作用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對本課程定位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是“基礎課程”而不僅僅是“必修課程”,也就是說,地理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這一定位的直接表述只見于《數學》課程標準,不同于《語文》、《英語》課程標準中工具、人文屬性的基礎,更與《物理》課程標準之自然科學基礎,《歷史》課程標準之人文科學基礎的表述迥異,是對地理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認識上的一次重大提升。
地理課程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與其他課程如語文、數學、物理、生物、歷史、化學等均有關系,可以視為聯系各課程的樞紐[1]。本課程既能培養學生用科學眼光觀察、思考、研究自然環境和社會,又能增加對社會、對世界的理解,最能體現素質教育的理想目標。
(二)實踐性特征得以彰顯
竺可楨先生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曾指出:“……地理教學不能專持教科書與地圖,必須觀察地形,實測氣候,使兒童親嘗目睹……”。在課程特征的陳述中增加了“實踐性”,說明地理課程本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而學好這門課程也必須開展實踐性活動,這一特征貫穿新課程標準始終。
首先,《標準》中關于課程設計理念的表述不再強調“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而只在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增加一條“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這一變化間接傳達出對課程實踐性特征的重視,地理課程本身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會抹殺其實踐性的特征,使學生只滿足于從網絡中獲取各種地理事物的表象而不是親身體驗。
其次,“內容標準”部分的變化也足以印證實踐之于地理學習的重要。如“中國地理”中“自然環境”部分補充的一條活動建議:“開展野外地理觀察、討論活動。例如:實地觀察家鄉某條河流”,就比較容易實施,從而使學生對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等水文特征形成直觀認識。在“鄉土地理”部分更加明確,“說明”中直接表述為“幫助學生認識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是說,鄉土地理部分的學習更主張室外、野外實踐活動的開展。
第三,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反復提到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中要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如立足校園建設地理教室,地理園地,開展氣象觀測、巖石礦物標本展示等。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議中又再次強調“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有條件的學??蓜摻ǖ乩韺嵙暬亍薄?/p>
(三)實施建議更加明確
實施建議相對于《標準》(實驗稿)更加明確,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一是對課程實施主體的認識明確化。修訂版指出“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地理教師的教學”,只有地理教師領悟了本課程的設計目標、設計思路和內容標準的具體要求之后才能有效實施教學。這對地理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師的職業素養應該是教育、心理類學科基礎與地理專業學科以及當代人文科學基本素養的多層復合體。
二是對三維目標如何評價以及評價的目的明確化。三維課程目標的編制是課程改革的創舉,修訂版特意在總目標的闡述部分增加一段說明三個領域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力圖避免以往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人為地割裂。在評價建議中則從評價環節入手,要求針對不同領域的目標確定不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重點,并指出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三、對《標準》中部分變化的隱憂
盡管《標準》數易其稿,竭其所能使之趨于理想,但白玉微瑕,還有一些小變化需引起關注,以利于今后的教材修訂和課標使用。
(一)求真務實科學態度的缺失
在三維課程目標的陳述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目標的變化顯而易見:刪掉了原有“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的養成,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增強防范自然災害……的意識”。所增加的兩條充分體現我國國情的實際,頗為重要,但為何刪減“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的養成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地理學習中尤為重要,包括地理數據的統計、地理現象的觀察等,忽略了這一點無異于弱化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學性。
(二)少數內容標準的增刪改變處置不甚得當
僅列舉兩例說明:一個是世界地理“氣候”部分,原有表述為正確使用“天氣”、“氣候”這兩個術語,修訂版則修改為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地理術語和地理概念屬于不同類型的知識,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質屬性和特征的知識,屬于程序性知識,而術語是地理學專用名詞,屬于陳述性知識[2]。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來說,能知道“天氣”和“氣候”的不同,合理使用,從而體現地理素養即可,修訂版顯然拔高了學習難度。再一個就是世界地理“居民”部分對人口問題的認識,原表述為“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無甚不妥,而修訂版改為“舉例說明人口數量過多對……影響”,有關人口問題的研究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人口數量過多、過少的人口結構均會對環境、社會、經濟產生影響,特別是我國目前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為什么修訂版卻忽略這個事實而只關心“人口數量過多”呢?顯然這樣的修訂降低了對基本國情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爾壽.地理教育與地理國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22.
科目匯總表亦稱“記賬憑證匯總表”。是定期對全部記賬憑證進行匯總,按各個會計科目列示其借方發生額和貸方發生額的一種匯總憑證。
依據借貸記賬法的基本原理,科目匯總表中各個會計科目的借方發生額合計與貸方發生額合計應該相等,因此,科目匯總表具有試算平衡的作用。科目匯總表是科目匯總表核算形式下總分類賬登記的依據??颇繀R總表的編制是科目匯總表核算程序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根據一定時期內的全部記賬憑證,按科目作為歸類標志進行編制的。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