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南康直節堂記

南康直節堂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南康直節堂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南康直節堂記范文第1篇

[關鍵詞]贛南;客家;民歌;風俗

[作者簡介]陳哲(1972―),男,浙田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南昌科技大學〔籌〕)音樂學院講師;黃玉英(1955―),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南昌科技大學〔籌〕)音樂學院院長、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人稱“客家搖籃”的贛南,歷史上是我國客家民系最早的發源地,也是現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經一千余年的演化發展,這里形成了許多客家人特有的風俗。它們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客家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真實反映。不少的風俗活動又與當地豐富多彩的民歌緊密結合在一起。正是這互依互存,互生互補的相互輝映,為它們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由于有著相對固定的歌詞和曲調,在民俗活動中唱的民歌更能詳實記錄和表現活動的內容,更能體現客家人的個性與文化生活及精神信仰;同時,由于民歌好唱好記,可以脫離風俗事象本身在民間廣為傳唱,甚至有的民俗活動已失傳或廢止,而其民歌卻仍存在。本文現以贛南有關民間歌曲為例,來考察了解和分析部分贛南客家民俗活動。

一、年歌

過年時唱年歌是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歌會。其時,有的是全族男丁聚于祠堂,搬出祖傳的歌書進行學唱對唱;宗族大的,則由兩個不同支系在村外擇地搭起舞臺,敲鑼打鼓進行對歌,各自備有多名“歌師爺”,日以繼夜地與對方賽歌,族人為鼓勵歌者,時將豐盛吃喝送上歌臺。大余縣吉村鄉的老歌手張國典,親自參加過從正月初八一直唱到收割早稻的最長記錄,歷時大半年。所以他們的歌詞中有“你一只來我一只,對到來年割早禾”的句子。這種情況只有在少有的太平盛世才可見到。

年歌不唱情歌和無聊的內容,都是些知識性和娛樂性民歌。對當時沒有機會進學堂讀書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學習文化的大好機會。下例是年歌的開場歌:

接著是唱物、唱花及農事節氣的問答歌,也有猜謎歌,歌詞頗為有趣:

問:什么出世一支槍,什么生來子包娘,

什么出門各帶傘,什么時候回家鄉?

答:芋頭出世一支槍,芋子生來子包娘,

芋荷出門各帶傘,九冬十月回家鄉。

唱年歌的民俗流行在大余縣的吉村、青龍等地;南康縣和贛縣也留有零散的年歌,但無隆重的對歌形式。

二、花燈

贛南許多地方,過年唱花燈是一個非常盛行的風俗。人們認為唱花燈能保一年吉祥如意,人壽年豐。若覺得過去的一年過得有些不順的話,更要請花燈來鬧一鬧,以旺人氣和財氣。請花燈時,也會將親朋好友招來相聚。不會唱歌的東道主,還會先請好歌師。花燈班一般由一男(丑)二女(旦)表演,另外有二人高挑“恭燈”引路,敲鑼打鼓進村。屆時,接燈人故意掩上半扇大門,玩燈人必須以歌叫門,東道主(或歌師)以歌相對。一場熱烈的對歌就這樣開場了,若玩燈人與歌師力量相當的話,得長時間被拒門外,雖可進來休息吃喝,但非要贏得了這場對歌才可正式進門。花燈進門后,接著就唱《進門歌》:

唱完“進門歌”,正式演出開始。丑角頭戴絨帽鼻裝須,扎腰帶,左手拿把合攏的紙傘,右手拿把白紙扇;旦角(多為男扮)扎彩頭,穿花衣,系花圍兜,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花扇。邊跳邊唱,每唱一段歌詞,由鑼鼓打過門,表演者即穿十字或跑圓場。他們唱的主要是“鎖歌”(問答歌),例如(曲譜從略):

問:什么圓圓在半天?什么圓圓水中生?

什么圓圓街上賣?什么圓圓妹身邊?

答:月光圓圓在半天,甲魚圓圓水中生,

銅鑼圓圓街上賣,績籠圓圓妹身邊。

接著是表演一些小戲(這些小戲以后發展成了采茶戲的“三角班”),大多仍是邊舞邊唱。

為感謝女東家做出的好飯菜,花燈在最后要唱“能持”(能干)嫂嫂歌,這也說明客家人對女性的尊重。“能持嫂嫂歌”的歌詞從正月唱到十二月,現摘錄如下:

正月能持出元宵,嫂嫂做鞋唔用教;

嫂嫂做鞋手藝巧,雙雙提出一樣好;

五月能持是端陽,嫂嫂裹烷上街場;

嫂嫂烷上裹得好,只只裹出糯米香;

九月能持是重陽,家家戶戶齋九皇;

能持嫂嫂愛清潔,打掃廳堂供九皇。

三、食新

每年六月初六是客家人的“食新節”,家家都將新收的稻子做成米,磨成漿,在鍋中搗熟后,包成米餃或用印板壓成米飯,再上鍋蒸透,先供上神臺,后贈各家品嘗。婦女們聚在一起一邊做米、推磨和做米果,一邊唱歌。這些歌情緒熱烈歡快,主要流行在信豐、龍南、上猶、南康等地。

四、贊新屋

新屋落成后,要擇吉日請舅公前來掛紅(布)、掛匾并行祝贊,舅公是客家人份量最重的親戚,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之說,尊重舅公也就是尊重母親。祝贊時還會請鑼鼓吹打或舞龍舞獅,同時大擺宴席

這首民歌僅有羽(6)、商(2)兩個音。強調羽商二音,是客家民族音調的重要特色。

五、婚嫁

客家姑娘出嫁時的哭嫁音調是相當好聽的,女孩子從小就在各個婚嫁場合聽熟了。哭嫁歌的內容多為即興編唱,唯“上轎歌”各地大體都是一致的,這是由哥哥背著上轎時唱的,新娘被抬到新郎家,晚上先行“拜堂”,然后就是“鬧房。“鬧房”時,先在新房內安好桌子,擺上酒食點心,新郎新娘坐在床上,客人站在門外,由禮生手拿一對花燭唱“鬧房祝贊”:

禮生唱完,將花燭插在桌子上,客人也跟著每人祝贊幾句,依次進房就坐,然后一邊喝酒一邊逗新郎新娘表演節目,直到深夜。婚禮的最后一項是“撒帳”,由禮生將拌有彩色紙屑的蓮子、花生、紅棗、糖果等撒向婚床帳內的各個方向,邊撒邊唱祝贊詞。“撒帳”的音調與“鬧房祝贊”基本一致,其贊詞是:

四盤花米子滿崠崠,花米撒在洞房中。

撒帳撒在東,東方一朵好芙蓉,

芙蓉開花多結子,多多結子在朝中;

撒帳撒在南,南邊一朵好牡丹,

牡丹開花多結子,多多結子主朝綱;

撒帳撒在西,西邊一朵好蓮花,

蓮花開花多結子,多多結子穿朝衣;

撒帳撒在北,北邊一株好松柏,

松柏開花多結子,多多結子做官格(的);

撒帳撒在東南西北并中央,列位大家請出洞房。

“撒帳”以后,婚禮宣告結束。

六、喪事

客家人的老人去世后的祭奠活動稱“白好(喜)事”,一般來說“白好事”要比“紅好事”(結婚)隆重得多,再窮也得請道士做道場,少則一、二天,多則以七天為單位,可至七七(共四十九天)。滿六十歲且生有后代的女性去世,必唱“十月懷胎”歌,由兩位道士邊唱邊領著孝子孝孫一圈圈繞棺而行。

客家人哭喪的音調也是有板有眼,感人至深的。一般的老人去世,由女兒、兒媳哭送,而處青壯年的男人去世,其年輕的寡婦是哭得肝腸欲裂,催人淚下的:

七、跳覡

跳覡又稱“搬海青”,在贛南有著很久遠的歷史,有“唐時起,宋時興,唐宋跳,到如今”之說。它主要用于為體弱多病的男孩“驅邪安魂”逢多事年景,鄉里父老也會張羅跳“太平”,以求上天降福百姓。公(亦稱“師公”)跳時邊唱邊舞,演唱許多的民歌。

還有“算命歌”、“猜謎歌”等等。另外還會演些小戲《瞎子鬧店》、《王母救邪》和與儀式相結合的雜技(踩釘板、上架、過火坑等)。

隨著時間的遷移,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許多傳統的東西勢必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挑戰。不少民俗都已經到了瀕臨消失的邊緣,如果我們不及時搶救整理,若干年以后,我們就是想了解恐怕都無能為力了。許多風俗都或遲或早地會被廢止而曾經與之相互依存的民歌,還會在民間流傳很久很久。或許我們的后人仍可以以這些傳下來的民歌為依據,想象出自己祖先當年一些民俗活動的大體情景。

[參考文獻]

南康直節堂記范文第2篇

關鍵詞:黑水城文獻;文酒清話

惡詩:柴世宗時,州知州許(缺)部內舉人秦勉,年少好為詩,并詩上進,帝見其詩云:“此惡詩安用進來。”民間乃云:“堆惡詩。”(460頁)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杜太保在淮南,進崔叔清詩百篇。德宗謂使者曰‘此惡詩,焉用進。’時呼為‘準敕惡詩’。”宋王《唐語林》卷三品藻:“杜太保在淮南,進崔叔清詩百篇,上謂使者曰‘此惡詩,焉用進。’時人呼為‘準敕惡詩’。”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秘閣有端硯,上有紹興御書一‘頑’字。唐有準敕惡詩,今又有準敕頑硯耶。”據上并查圖版,“堆”當為“準”。

都南康友直,本非儒者,酷好吟詩,常寫雪詩句,意皆剽竊王淡交者也。(460頁)

文獻載王淡交者,拾得兩條,僅供參考。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三:“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風。(本朝王淡交雪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九:“世傳王淡交雪句‘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風’,與坡詩全相類,豈偶然邪。”

杜人經:貝州王則之后,二月春燕。(460頁)

:查圖版確為“”字。這里當為通假字,讀為“亂”。:落官切,來母,桓部,山攝。亂:郎段切,來母,桓部,山攝。音近通假。貝州王則之亂,史書多有載。宋歐陽修《廬陵文鈔》卷二十六墓志銘:“妖賊王則反貝州,兵圍久不克。”元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一:“王則叛,命鎬為體量安撫使。”卷三百一列傳第六十鄭驤:“王則反,討平之。”卷三百三列傳第六十二:“王則反貝州,有言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殺,使得逸去,今乃為則主謀,事平,無其人。”卷三百十三列傳第七十二:“貝州王則反,明鎬討之,久不克。”卷三百二十六列傳第八十五郭諮:“王則叛,文彥博薦諮知冀州,運糧助攻討。賊平,徙忻州。”卷四百四十六列傳第二百五:“馬遂……聞王則叛,中夜叱咤,晨起詣留守賈昌朝請擊賊。”卷三百二十六列傳第八十五王信:“王則反貝州,用安撫使明鎬奏,為貝州城下都總管。”

呼延贊:呼延贊將兵北伐,大捷而旋。定州刺(缺)進曰:“有舉之如何?”刺史喜曰:“請將軍舉之(缺)才到便回戈為便回戈為怕呼家哥。”刺史與坐客皆笑。(461頁)

查圖版,“有”后三字依稀可辨為“呂彥欲”。即“有呂彥,欲舉之如何?”“請將軍舉之”后一字圖版清晰為“彥”字。“為”后一字圖版清楚為“甚”字。可知此段大意謂呼延贊對眾舉俗諺。“才到便回戈為甚便回戈為怕呼家哥”正為俗諺的后三句,首句缺。故當句讀為“,才到便回戈。為甚便回戈,為怕呼家哥。”呂彥,通假字,當讀為“里諺”。里諺,也作“俚諺”,指民間諺語。彥通諺。呂、里(俚)音近通假。里:上止。來母,止攝,之部。呂:上語。來母,遇攝,魚部。遇攝、止攝可相通假。

孫山三事:孫山賦性輕佻,尤好侮人,人亦已此薄(缺)甚諧謔,常譏一同人,其人為山曰:“如子者,不凍殺亦當餓殺,不容易下裹,猜得看我。”(462頁)

“以此薄之”習語。“薄”后可擬補“之”字。“甚”前一字圖版似為“益”。“下裹”據圖版,當為“兩下”,疑“兩下里猜”當連讀。

誚謬詩:有無名子牛逢,惟務吟詠,不知愧悚……府尹命筆寫其詩于終,尹見之怒且架之,會赦得出。……牛逢一日……為得意乃寫已,其姨丈俟昌甫,昌甫有文之士也,其(缺)是好浮圖,上卻下頭,若把浮圖倒卓立,下(缺)甫有詩答其詩曰:“昨日見子詩,令人但(缺)定氣。”(463頁)

架:疑讀為“枷”。讀為“枷之”似方能理解下文“會赦得出”。“寫已”后一字圖版為“呈”字,“俟”,當為“侯”。故此處當句讀為“乃寫已,呈其姨丈侯昌甫。”“上卻下頭”圖版清晰為“上頭細卻下頭”。

五代吳獻可,昭宗時學(缺)多不起草,等呼為下水后,失意客求(缺)閑話,詢默曰:“吳獻可不知存沒。”其人(缺)獻可(缺)其人今在湖湘間,因言曰:“向在翰苑日(缺)水(缺)是上水乎?”默而微笑,時人為默為“急灘上水”。(缺)緩文又不出人故也。(464頁)

查圖版,“”當為“”,即“輩”字。“等輦”不詞,“等輩”常語。“后失意”當連讀。“是上水乎?”“是”前一字依稀可辨即“莫”字,用于句首表疑問猜度語氣。“緩文”之間當施一讀,大意是指默得“上水船”之號,因文思遲緩,文章又不能超出他人的緣故。吳獻可文思敏捷,故為文多不起草,稱為“下水船”。與此相反,文思緩慢者則為“上水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裴廷裕,乾寧中在內庭,文書敏捷,號為‘下水船’。梁太祖受禪,姚洎為學士,嘗從容,上問及廷裕行止,洎對曰‘頃歲左遷,今聞旅寄衡水。’上曰‘頗知其人構思甚捷。’對曰‘向在翰林,號為下水。’太祖應聲謂洎曰‘卿便是上水船也?’洎微笑,深有慚色。議者以洎為急灘頭上水船也。”

呼延贊:呼延贊為北都總管,時寇萊(缺)守司,公多開燕召府僚,或賦詩,公知延贊不能為詩,多不問。或(缺)試詢延贊曰:“子能吟乎?”延贊曰:“若公索詩,即當應命。”公笑而許之,乃。贊為詩云:“三十年前小健兒,今日相公教吟詩。江南風景從君,塞北煙我自知。”萊公見其詩,稱賞久之,曰:“有智謀者,是亦有才也。”從茲以異禮待之。(466頁)

查圖版,“煙”后殘筆實為“”字。《全唐詩》第十冊卷三百十四王智興《徐州使院賦》:“三十年前老健兒,剛被郎中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獨知。”唐康《劇談錄》卷上:“王公曰‘前某以韜略發跡,未嘗留心章句,今日陪奉英髦,不免亦陳愚懇。’遂乃引紙援毫,頃刻而就云‘平生弓劍自相隨,剛被郎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自知。’四座覽之,驚嘆無已。”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四:“智興為徐州節度,一日,從事于使院會飲賦詩,智興召護軍俱至,從事屏去翰墨。智興曰‘聞作詩,何獨見智興而罷。’復以箋陳席上,小吏亦置箋于智興前。于是引毫立成曰‘三十年前老健兒,剛被郎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獨我知。’四座驚嗟。”宋李《太平廣記》卷二文章三:“王曰‘某韜鈐發跡,未嘗留心章句。今日陪奉英髦,不免亦陳愚懇。’于是引紙援毫,頃刻而就云‘三十年來老健兒,剛被郎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自知。’四座覽之,驚嘆無已。”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三十一唐:“王智興為徐州節度,一日,諸從事會飲賦詩,智興至,從事即屏去翰墨。智興言‘適聞作詩,何獨見某而罷?’復以箋陳席上,小吏亦置箋于智興前。智興引毫立成曰‘三十年前老健兒,剛被郎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獨知。’四座驚嘆。”清王士禎《香祖筆記》卷十一:“唐王智興‘三十年前老健兒,剛被郎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霜獨我知。’”

誚蒙鄙:(權龍褒)歸衙,令養鶻者限三日須管尋得,不然且加大罪。養鶻者憂,左右知可以詐欺,乃教養鶻但將他禽代之可也,養鶻者(缺)籠雀兒詐為喜曰:“已尋得鶻也。”龍褒乃讒而怨之曰:“(缺)我家幾日,便餓得小也。”人皆笑之。(467頁)

查圖版,所謂“雀”當為一字,誤分為二。實為“隼”字。“隼兒”即幼鶻,故有下文“餓小”之笑。

錢大王一日得夢,對近侍(缺)一處,有狗一只,缽中盛鱉數個,廷下見柏木一行,(缺)此夢未知兇吉。”近侍奏曰:“大王合壽一百歲。”大王曰:“(缺)死狗三十六,缽中鱉,鱉十四,其數是(缺)也。”大王乃喜,聞者即笑。(469頁)

南康直節堂記范文第3篇

【摘 要 題】古代經濟史

【關 鍵 詞】宋代/江南城鎮/物資供應/居民收入/消費

【 正 文】

宋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州縣城市的空前繁榮和眾多商業市鎮的興起。特別是在江南地區,不僅形成了頗為密集的區域城鎮網絡,而且城鎮經濟形態也發生重大變革,逐漸形成了不同等級和層次的社會經濟中心。有關宋代江南城市經濟發展的一般情況,學術界已多有討論,本文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就江南州縣城市和市鎮的物資供應、居民收入與消費等方面的情況作一番具體的考察與分析。

一、州縣城市的物資供應

宋代的江南地區,主要是指兩浙路和江南路,其范圍相當于今浙江省、江西省、上海市和江蘇、安徽南部。這一地區是當時城鎮最為發達的地帶,許多方面在全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州縣城市是宋代江南城市體系的主體,其物資供應大致可分為官方和民間兩個系統。官方系統的物資供應主要有三種途徑和形式:一是政府的直接調撥和配給,其對象主要是官吏、軍隊和官屬工匠、仆役等政府人員。宋朝官員的俸祿,除貨幣形式外,還包括衣料、糧食、廚料、薪炭、紙張等基本日用品。如衣料供給從“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絹百兩”,到“春、冬絹各三匹”不等; 糧食供給從每月100石到1石不等;薪炭供給從“月給薪千二百束”、 “給炭自十月至正月二百秤,余月一百秤”,到月給“薪十束,蒿二十束”,或給炭二十秤不等;食鹽供給從每員7石到2石不等。(注:《宋史》卷171 《職官志·奉祿制上》。)軍隊的供應也是如此。如南宋嘉定(1208—1224)年間,浙東臺州駐軍的配給物資包括糧食、衣料等。其中屬于禁軍系統的雄節第六指揮,每名在編兵卒月給白米1石5斗,春冬衣各2匹, 綢緞半匹,綿12兩;屬于廂軍系統的牢城第十三指揮,每名在編兵卒月給糙米1石5斗,春衣絹4匹,冬衣絹2匹,綢緞半匹。(注: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18《軍防門》。)州縣城市是政府人員的聚集地,因而政府調撥和分配也成為城市物資供應的一個重要途徑。如南宋時,都城臨安有大量的軍隊、官吏及其他政府人員,“凡諸軍、諸司、三學及百司顧眷、諸局工役等人,皆給焉”。其中僅糧食一項,紹興十八年(1148),“歲支軍糧百五十萬石”;紹興三十年(1160),“合用米百十二萬石”;到南宋中期,“月須米十四萬五千石”,(注:吳自牧:《夢粱錄》卷9《諸倉》;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8,紹興十八年九月丙申,卷184,紹興三十年正月癸卯;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4《敷文閣直學士李公(椿年)墓志銘》。)亦即年供應量高達170余萬石。這些糧食部分來自租稅上供米,部分來自和糴米。如乾道元年(1165),來自兩浙各地的租稅米為80余萬石,來自各地的和糴米為70余萬石。(注:《宋會要》食貨,40之40。)建康府城政府人員的數量也相當龐大,南宋中期僅軍隊就有10多萬人。每年政府都要從附近各地調撥大量糧、絹、帛、綿等供應該城,僅從徽州一地每年調撥的絹就達萬余匹。(注:據羅愿《新安志》卷3所載統計。)其它如常州城駐軍的糧食供應,舊額每月為米5000石,一年合計6萬石;南宋后期雖有所減少,每年仍有近2.8萬石。(注: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24《財賦》。)二是官營手工業生產。江南許多城市都有一定規模的官營手工業,其產品也是城市物資供應的一部分。如北宋時,宋廷先后在湖州設織綾務,杭州設羅織務,蘇州、常州等設織造局。南宋時,臨安城內官營作坊繁多,規模很大。到南宋中期,僅隸屬朝廷的官營作坊就有各色工匠近萬人。紹興三十年(1160),江西洪、吉、贛三州的官辦造船場,各有“工役兵卒二百人”;明州官辦造船場初額400人,寶慶(1225—1227)年間為179人;常州作院到宋末“額管八十人”。(注:《宋會要》食貨,44之7;羅jùn@①等:《寶慶四明志》卷7《郡志·敘兵》;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18《武備》。)不過,官營手工業作坊的生產主要是為政府服務的,其產品一般不投放市場,在城市物資供應中也不占重要地位。三是官營專賣商品的供應。宋朝對酒、鹽、茶等物品實行嚴格的專賣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政府實際上壟斷了各城市此類物資的供應。其中一部分由政府直接銷售,一部分則采取“買撲”的方式,即由私人承包經營。由于這些物品大多是基本日用消費品,銷售量很大,政府從中獲得高額利潤。如北宋中期,杭州每年的酒稅收入高達30萬貫,是熙寧十年(1077)該城商稅額的3倍多。(注: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7《征榷考》;《宋會要》食貨,16之7。)蘇軾曾贊嘆地說:“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注:蘇軾:《東坡奏議》卷7《乞開杭州西湖狀》。)南宋前期,紹興府城都酒務、比較務等機構的年酒稅額有62752貫,是商稅額的1.1倍多。(注:施宿:《嘉泰會稽志》卷5《課利》。)淳熙十三年(1186),嚴州經政府銷售的茶葉有258.6萬余斤,鹽585萬余斤,總收入近100萬貫。(注:劉文富:《淳熙嚴州圖經》卷1《課利》。)

民間系統的物資供應具體有兩種形式:一是民間生產供應。宋代江南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民間手工業的廣泛興盛。如婺州“城中民以織作為生,號稱衣被天下,故尤富”。(注:劉敞:《公是集》卷51〈先考益州府君行狀〉。)湖州、杭州、蘇州、常州等城市的絲織業十分發達,產量巨大。南宋時,臨安城除各種一般手工業外,還有碾玉作、鉆卷作、篦刀作、腰帶作、油作、鋪翠作、金銀打@②作、打紙作等多種加工業,其中僅“專以打造金箔及鋪翠銷金者,不下數百家”。(注:《宋會要》刑法,2之139。)徽州的制墨業享有盛名,其上品之墨“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被時人視為珍品。(注:《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貨·土產》。)衢州的蔡氏墨也頗為有名,需求量很大,以致一度出現了假冒現象嚴重的情況。(注:姚勉:《雪坡舍人集》卷19《贈墨客呂云叔》。)其它如越州(紹興府)、湖州、杭州、蘇州、明州(慶元府)、婺州等城的釀酒業,越州、溫州、杭州、蘇州、臺州、吉州、撫州、信州、宣州(寧國府)等城的造紙業,杭州、秀州(嘉興府)、湖州、越州、婺州、袁州、饒州、臺州、吉州、建康、南康等城的刻書和印刷業,明州、溫州等沿海城市的海產品加工業,湖州、睦州(嚴州)、杭州、溫州等城的漆作業等等,都相當發達,使各城市經濟的生產功能和消費品自我供應能力不斷增強。同時,在許多江南城市的郊區及周邊地帶,經濟作物種植業、水產業、園藝業十分興盛,直接為城市物提供了相應的農副產品。如南宋臨安城東門外,“彌望皆菜圃”;紹興府城西郊,“雞頭最盛,有一戶種及十八里者”;建昌軍南城縣近郊村民寧六,“一意農圃”,頗能自給;鎮江府丹徒縣居民孫大成有園地30畝,雇人種植蔬果,“不數年,嘉蔬美實,收利十倍”;蘇州城郊的花圃種植業尤為盛行,“城東西賣花者所植彌望”。(注:周必大:《二老堂雜志》卷4;施宿:《嘉泰會稽志》卷17《草部》; 洪邁:《夷堅志》支甲卷5《游節婦》;劉宰:《漫塘文集》卷33《孫大成行述》;范成大:《吳郡志》卷30《土物下》。)二是民間商業供應。相對于手工業等生產領域而言,江南城市的民間商業更為繁榮,特別是在大中城市,普遍形成了從商品流通到批發、零售的較為完整的商業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商品流通,成為城市一般居民物資供應的主要途徑。如南宋時臨安城普通居民的糧食供應主要依賴民間市場流通渠道。時人吳自牧說:“杭州人煙繁密……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富室及諸司有該俸人外,細民所食,每日城內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鋪戶。”(注:吳自牧:《夢粱錄》卷16《米鋪》。)周密也說:“杭州城除有米之家,仰糴而食者凡十六、七萬人。人以二升計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廂不與焉,客旅之往來又不與焉”。(注: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卷上《杭州食米》。)建康府城的情況大致相似。嘉定十七年(1224),知府余嶸稱城中居民“日食所須,仰給商販,米舟一日不至,米價即倍騰踴”,“以是數拾萬之生齒常寄命于泛泛之舟楫米”。(注: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23《城闕志四·諸倉》。)袁燮說:“金陵軍民雜處,舟車輻輳,米、麥、薪、炭、cuó@③、茗之屬,民間日用所需者,悉資客販。”(注:袁燮:《@④齋集》卷13。)

不過,就江南地區不同類型的城市而言,其物資供應的具體結構和形式又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政治型城市由于受民間工商業發展水平的限制,官方系統在城市物資供應中占了主導地位。如地處山區的徽州“舟車不通,商旅罕至”,工商業發展緩慢。紹興二十二年(1152),城區商稅額僅6000余貫。到嘉熙四年(1240年),在當地官員的請求下,宋廷同意裁撤該城的稅務。在這種情況下,其民間系統的物資供應顯然相當有限。與此相聯系,該城的居民數量也不多。直到寶慶三年(1227),城內外在籍坊郭戶仍只有3887戶,其中還包括為數不少的吏員、雜役等政府人員。至于戶籍外的政府人員, 則數量相對較多, 僅駐軍就有1300余人。這種人口規模和結構也決定了該城物資供應以官方系統為主的特點。(注:《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邑》;卷2《戶口》;卷4《駐軍》。)綜合型城市的物資供應, 官方系統和民間系統都占有重要地位,某些方面民間系統更為重要。如前面提到的南宋建康城的糧食供應,大部分仰仗商販,一旦“客舟稀少,價即踴貴,抑之,則米不來;聽之,則民艱食”。(注: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23《城闕志四·諸倉》。)經濟型城市工商業發達,市場活躍,其物資供應主要依靠民間系統。如蘇州城鄉經濟十分發達,“田疇沃衍,生齒繁夥”,“歲一順成,則粒米狼戾,四方取給,充然有余”,“織衽之功,苞苴之利,水浮陸轉,無所不至”,故城市居民“不耕耨而多富足,中家壯子無不賈販以游者”。(注:范成大:《吳郡志》卷37《縣記》。)顯然,其所需物資主要是通過本地生產和市場流通。

二、州縣城市的居民收入與消費

宋代江南城市居民的貧富分化現象相當嚴重,不同階層和群體在收入和消費水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中官僚貴族、地主豪紳、大商富工等無疑屬于高收入階層,是城市消費的主體;一般工商業者和部分士人、吏員等屬于中等收入階層,其消費活動也較為活躍;小商販、小手工業者、貧寒士人、傭工、游民等屬于低收入階層,其消費需求僅限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準。

城市官僚貴族的收入首先來自政府提供的貨幣和實物形式的俸祿,這一點無需多說。此外,還包括地租和工商業收入。大多數官僚貴族擁有相當數量的土地,有的是朝廷賞賜的,有的是依仗權勢從農民那里兼并的。如神宗、哲宗兩朝,執政王安石、呂惠卿、章dūn@⑤等人在浙西、江東一帶擁有不少田產。徽宗時,佞臣朱@⑥在蘇州等地有田地30萬畝,另一佞臣蔡京僅受賜的江寧府溧水縣永豐圩就達千頃。(注:《宋史》卷470《朱@⑥傳》;洪邁:《夷堅志》丁志卷5《石臼湖螭龍》。)宋高宗即位初,將蔡京、朱@⑥、童貫、王黼在浙西的田地籍沒出賣,六年后未賣出的還有5000多畝。(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51,紹興二年二月辛未。)迨至南宋,官僚貴族的土地兼并之風更為盛行。大將張俊“喜殖產”,其田莊廣布蘇、湖、常、秀等州,“歲收租米六十萬斛”;知樞密院事周麟之強奪常州邵家地20余里;權臣秦檜“田業甚富”,其死后十余年,雖家業漸趨衰落,但歲收粗米仍高達10萬斛;恭國公楊存中田產眾多,曾一次就獻出土地近4萬畝給朝廷。(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5,紹興十年四月乙丑,卷191,紹興三十一年七月己丑;洪邁:《夷堅志》丁志卷5《荊山莊@⑦》;《宋會要》食貨,63之138。)由此形成了“郡縣之間, 官戶田居其半”,“一都之內,膏腴沃壤,半屬權勢”的狀況。(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51,紹興二年一月丁巳;《宋會要》食貨,14之37。)端平元年(1234),劉克莊在《備對札子》中說,官僚貴族“吞噬千家之膏腴,連亙數路之阡陌,歲入號百萬斛,則自開辟以來,未之有也”;(注: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1。)稍后謝方叔也說,“國家駐蹕錢塘百有二十余年矣……百姓膏腴,皆歸貴勢之家,租米有及百萬石者。”(注:《宋史》卷173《食貨志·農田》。)與此同時,官僚貴族還積極參與工商業活動,“托肺腑之親,為市井之行;以公侯之貴,卑商賈之利”,“甚者發舶舟,招蕃商,貿易寶貨,麋費金錢”。(注:《宋史》卷388《陳良佑傳》。)如楊存中廣事買撲酒坊,在臨安、湖州等地許多城鎮承包酒坊數十處,總資本高達72.5萬余貫;徽、高兩朝內侍李從之在平江府吳縣經營大藥鋪,“他州異縣來者益眾”;家居臨安城的昭慶軍節度使韋淵,在浙西有田地5000畝,又在城里經營房舍租賃業。(注:《宋會要》食貨,21之2至3;孫覿:《鴻慶居士文集》卷39《李從之墓志銘》;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4,紹興十二年二月己卯。)凡此種種,舉不勝舉。大量田產收益和豐厚的工商業收入,使官僚貴族的財富不斷增加,許多人“金帛山積”,以至“有擁二三千萬資者”。(注:王邁:《衢軒集》卷1《乙未館職策》。)

江南各級城市普遍住有不少地主豪紳,稱為“遙田戶”。他們的收入,一部分來自農村田產的經營。如南宋中期,朱熹在南康軍賑災,曾勸得“在城上戶二十五名,共認賑糶米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五碩”。(注:朱熹:《朱文公文集》別集卷9《論上戶承受認糶米數目》。 )這些在城上戶能夠出米賑糶,其中部分人顯然是租米豐厚的城居地主。另一部分來自工商業活動。杭州、蘇州等繁華都市的地主普遍從事工商業活動的情況自不必多說,就是在一般府州縣城也是如此。如吉州城內經營糧食零售的鋪戶,“初非家自有米,米所從來蓋富家實主其價,而鋪戶聽命焉”。而“城郭富家之有米,多寡不一”。(注:《巽齋文集》卷4《與王吉州論郡政書》。)可見供應鋪戶食米的“富家”,其米的來源主要來自農村的租米。

城市大商富工階層收入的主要來源自然是工商業活動,但許多人也在農村購置田產,收取租米。如平江府“城北民周氏,本以貨麩面為生業,因置買沮洳陂澤,圍裹成良田,遂致富贍”;原籍大梁的張勰,因從事海外貿易致富,遂“買田婺州郭外”。(注:洪邁:《夷堅志》三志己卷7《周麩面》;呂祖謙:《東萊文集》卷7《大梁張君墓志銘》。)

上述這些城市高收入者,資產殷富,生活豪奢,所消費的除了日常生活用品,還包括各種奢侈品。如杭州城內豪富之家云集,早在北宋時就已是“風俗輕靡”,“飯以玉粒粳,調之甘露漿,一饌費千金,百品羅成行”。(注:歐陽修:《居士集》卷2。 )南宋時更是“侈靡相尚”,“衣不肯著布縷綢絹、衲絮yùn@⑧敞、浣濯補綻之服,必要綺羅綾@⑨、絞綃靡麗、新鮮華粲、chī@⑩繒繪畫、時樣奇巧、珍貴殊異,務以夸俗而勝人”;“食不肯蔬食、菜羹、粗糲、豆麥、黍稷,菲薄清淡,必欲精鑿稻粱、三蒸九折、鮮白軟媚,肉必要珍饈嘉旨、膾炙蒸炮、爽口快意,水陸之品,人為之巧,縷簋雕盤,方丈羅列”。(注:陽枋:《字溪集》卷9《雜著·辨惑》。 )時人袁說友曾感嘆地說:“銷金衣飾,頃歲有司屢行禁止,往往法令稍寬,隨即縱馳,累歲以來,其侈日盛。”(注:袁說友:《東塘集》卷10《禁蕺銷金札子》。)為了滿足豪富之家的奢侈生活,臨安城的相關工商業十分興盛。如在融和坊北至市南坊有著名的珠寶市場;在官巷有大型花市和眾多奢侈品店鋪,“所聚奇異,飛鸞走鳳,七寶珠翠,首飾花朵,冠梳及錦繡羅帛,銷金衣裙,描畫領抹,極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有之”。(注:吳自牧:《夢粱錄》卷13《團行》。)其它城市也有類似情況。如紹興(1131—1162)后期,鎮江府城有個酒務官,“夸多半靡,務以豪奢勝人”,“飲食極于精腆,同官家雖盛具招延,亦不下箸,必取諸其家”。“嘗令匠造十桌,嫌漆色稍不佳,持斧擊碎,更造焉。啖羊肉,唯嚼汁,悉吐其滓”。(注:洪邁:《夷堅志》丁志卷6《奢侈報》。)

城市的一般工商業者,其收入基本上來自工商業經營活動。他們的經營規模不大,收入也有限,一般只能保持生活的溫裕。如“湖州人陳小八,經商販縑帛致溫裕”;饒州市民汪乙,“居倉步門外,販魚鱉以供衣食”;鄱陽城“市民許二,與弟許三居于行春橋北,多釀酒沽,而日輸官課,稍致富足,遂買馬乘騎”。(注:洪邁:《夷堅志》三志辛卷10《陳小八子債》,支甲卷3《汪乙鱉》,三志壬卷6《許生墜馬》。)此外,部分吏員、士人等也有較為穩定的收入。這類城市居民的消費一般以基本生活品和日用品為主,奢侈品的需求量不大。

小商販、工匠、傭工、貧寒士人之類在江南城市人口中占了相當比重,他們收入低微,且很不穩定,“一日失業,則一日不食”。(注:《宋會要》食貨,12之6。)如臨江軍城“為牙儈者例皆貧民, 雖有百斛求售,亦無錢本可以收蓄”;臨安城“有貧而愿者,凡貨物盤架之類,一切取辦于作坊,至晚始以所直償之”,始終“無分文之儲”;饒州“市販細民魯四公,煮豬、羊血為羹,售人以養妻子,日所得不能過二百錢”;鄱陽城寒士劉十二,“居槐花巷東,以傭書自給”。(注:《雙溪類稿》卷21《上趙帥》;《武林舊事》卷6《作坊》;洪邁:《夷堅志》支癸卷8《魯四公》,支甲卷4《劉十二》。)臨安官營作坊里“和雇”的工匠,雖收入相對較為穩定,但每日只有食錢170文、米2升,除了自己生活外,還要養活家小,處境艱難。(注:《宋會要》職官,16之23。)顯然,此類低收入者的消費完全局限于米、鹽之類的基本生活品,而且往往連基本生活品也不能正常保證。

此外,江南城市中還有許多完全沒有收入的流民、乞丐之人,他們靠政府的救濟和他人的施舍為生,常陷于“口無飲食,身無衣蓋,凍餓于道”的悲慘境地。(注:吳自牧:《夢粱錄》卷18《恤貧濟老》。)南宋人洪邁在《夷堅志》中記載了不少這方面的具體事例,如:“李次仲季與小郗先生游建康市,入茶肆,見乞丐者蹣跚行前,滿股瘡穢”;“嚴州東門外有乞丐者坐大樹下,身形垢污,便穢滿前”;“鄱陽有鄭道人,不知從何來,不肯入道堂,日行丐于市”;“明州有道人,行乞于市”;“豫章丐者李全,舊隸建康兵籍”;“吳江長橋側居民鄭氏媼,年八十余歲,獨處茅檐之下,日丐于市”。(注:《夷堅志》乙志卷1《小郗先生》、卷13《嚴州乞兒》、《海島大竹》,支丁卷10《鄭道人》,丁志卷2《李家寓仙丹》,支景卷3《吳江鄭媼》。)這些處于社會最低層的城市居民,已談不上正常的消費需求了。

從江南地區不同類型城市的居民消費特點來看,在政治型城市,消費奢侈品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在綜合型和經濟型城市,各種物品的需求都相當旺盛;港口型城市的消費品還包括相當數量的海外舶貨。  三、市鎮的物資供應與消費

作為新興的農村經濟中心地和城鄉市場結合體的各種商業市鎮的廣泛興起和迅猛發展,是宋代江南城市發展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由州縣城市一統天下的城市發展格局,促成了區域性城鎮等級網絡的形成,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城市活動向農村的擴展和滲透,引發了鄉村都市化現象的出現。與傳統州縣城市不同,市鎮并不是憑籍一定的政治因素興起的,而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鄉市場聯系不斷加強、各地區之間商品流通日趨活躍的產物。因此,一方面,市鎮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城市的基本特征,代表了一種新型的經濟都市形態;另一方面,市鎮又保留著部分農村社會的特點,成為介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社會、經濟混合體。

宋代江南各地興起的市鎮數量繁多,具體形態不一。大致說來,主要可分為環城衛星市鎮、農業市鎮、手工業市鎮、商品轉運市鎮、沿海港口市鎮和消費性市鎮等六大類。對此,筆者在另文已有專門論述。(注:參見拙著:《浙江古代城鎮史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拙作:《略論南宋時期江南市鎮的社會形態》,載《學術月刊》2001年第2期;《論宋代兩浙路的城鎮發展形態及其等級體系》, 載《浙江學刊》2001年第1期。)從總體上講,作為初具形態的新興經濟都市,市鎮的物資供應主要依賴于民間工商業,而且由于工商業的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其物資來源除了本地生產外,相當部分是通過區域性市場網絡由外地輸入。其中,環城衛星市鎮主要分布于繁華都市的周邊地帶,實際上是城市向周邊鄉村擴張的一種形式,成為所在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工商業極為發達。如南宋臨安近郊分布著北郭、江漲橋等10多個規模不等的市鎮,其中僅浙江、龍山、北郭、江漲橋4個市鎮, 到南宋后期年商稅額就高達26萬多貫,是城內商稅額的1.7倍多;江陰城澄江門外的江下市,“商船倭舶歲常輻湊,駔儈翕集”。(注: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19《疆域·市》,卷59《商稅》; 朱昱:《重修毗陵志》卷2《坊市》。)這類市鎮的工商業人口規模龐大,其物資供應更多地由市場從外地調入。農業市鎮主要興起于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帶,承擔著當地農副產品的外銷和流通職能。如嘉興府的魏塘鎮、蘇州的直塘市、建康府的孔鎮、寧國府的水陽鎮等都是典型的糧食市鎮,溫州的白沙鎮是典型的林業市鎮,紹興府城東的梅市和項里市是果品交易中心,臨江軍的肖家峽市是山區蔬菜市場,明州的鮚qí@(11)鎮是大型漁業市鎮。這類市鎮所消費的農副產品自然來自本地生產,手工業產品則大多依賴市場流通。手工業市鎮是隨著各地手工業的發展而興起的,其生產的專業化特點尤為明顯。如兩浙沿海的杜瀆鎮、于浦鎮、岱山鎮、大嵩市、錢清鎮、湯村鎮、下砂市、廣陳鎮等都是頗具規模的鹽業市鎮,其居民“以煎鹽為生”,多數“不曾耕種田畝”,“鬻鹽以自給”;(注:《宋會要》食貨,26之1;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4。)處州的琉田市、吉州的永和鎮、饒州的景德鎮等都是著名的陶瓷業市鎮,景德鎮有瓷窯300余座,“窯火既歇,商爭取售”;(注:《光緒江西通志》卷93《經政略·陶政》載蔣祈《陶記略》。)建康府的白土市、饒州的杭橋市和螺坑市、嘉興府的濮院市、湖州的南潯鎮等是著名的紡織業市鎮,濮院市到南宋后期,“機杼之利,日生萬金,四方商賈云集”,“濮院之名,遂達天下”。(注:夏辛銘:《濮院志》卷14《農工商》引《濮川志》;《光緒桐鄉縣志》卷1《疆域志》。 )這類市鎮一方面生產和輸出其大量特色手工業產品,另一方面又從外地輸入各種原料和居民消費品,一般都形成地域性的物資供應網絡。商品轉運市鎮多興起于內陸交通沿線,承擔著溝通各地之間商品流通的職能。如太平州的黃池鎮、采石鎮,池州的雁汊鎮,臨江軍的樟樹鎮,蘇州的木瀆鎮、平望鎮,常州的奔牛鎮,嘉興府的烏青鎮,紹興府的西興鎮、曹娥鎮等。這類市鎮以發達的流通性商業為特點,其物資需求基本上依賴于市場供應。由于缺少本地生產基礎,一旦商品流通渠道不暢,商業活動和物資供應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沿海港口市鎮是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而興起,充當著不同層次的外貿口岸的角色。如嘉興府的澉浦鎮是南宋時臨安的外港,“招接海南諸貨,販運浙西諸邦”,年商稅額一度在3萬貫以上, 在籍居民達5000余戶。(注:常棠:《澉水志》卷上《地理門》;《永樂大典》卷14622《吏部條法·差注門三》。)與商品轉動市鎮一樣, 這類市鎮的物資供應也主要通過市場由外地輸入。消費性市鎮主要是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和消費性商業的發展而興起的,其物資供應有著自身的特點。如位于長江沿岸的蘇州許浦鎮、建康府靖安鎮、池州池口鎮等,駐有大量軍隊。許浦鎮在南宋時一度駐有水軍上萬人,“軍民市易為盛”,(注:《洪武蘇州府志》卷14《兵衛志》。)軍事人員及其家屬成為該鎮人口的主體,因而官府的調撥和配給在其物資供應中占了很大比重。常熟縣福山鎮則是遠近聞名的宗教市鎮,鎮上的東岳廟吸引了各地大批信徒前來祭祀,“江、淮、閩、粵水浮陸行者……率以類至,號曰‘會社’,簫鼓之音相屬于道,不知幾千萬人”。(注:范成大:《吳郡志》卷13《祠廟》。)其所需物資全仗鄰近鄉村和外地提供。不過,這類市鎮在江南市鎮體系只占少數。

市鎮中也住有一定數量的政府人員,許浦鎮之類的市鎮政府人員之多自不必說,就是一般市鎮,也有相應的管理人員和部分軍隊。同時,宋廷對酒、鹽之類日用品的專賣施行于城鄉各地,包括市鎮。因此,官方系統也是市鎮物資供應的的一種途徑和形式,盡管在大多市鎮并不占主導地位。

從江南市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狀況來看,與州縣城市相比,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工商業及相關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二是居民消費以日用品為主,對奢侈品的需求較為有限。這是由市鎮的經濟形態和居民結構所決定的。

作為新興的經濟中心,工商業及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是大多數市鎮人口的主體。其中又可分為四部分:一是資本雄厚的富商、手工業主和充當商品交易中介的牙商、駔儈,如嘉興府的青龍鎮“富商巨賈、豪宗右姓之所會”;蘇州直塘市米商張五三“倉稟帑庫所藏錢米萬計”;池州池陽市有的織布機戶開設頗具規模的作坊;饒州九墩市有“大儈程氏”;衢州峽口市的祝大郎開設“質庫”,“富而不仁”。(注:楊潛:《紹熙云間志》卷下;洪邁:《夷堅志》志補卷7《直塘風雹》、《祝家潭》,乙志卷14《全師穢跡》。)這些大商富工通過工商業活動,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生活豪華,除一般消費品外,還包括各種奢侈品。如明州小溪鎮有個富翁,“造巨宅,凡門廊廳級皆如大官舍”,極盡氣派。(注:洪邁:《夷堅志》丁志卷14《明州老翁》。)但從總體上看,市鎮中這類人員的數量相當有限。二是一般商人和手工業者,如在饒州德興縣南市開設酒店的汪一,在蘇州常熟縣梅里鎮開設藥鋪的江仲謀等。(注:洪邁:《夷堅志》三志壬卷10《汪一酒肆》,支庚卷4 《伏虎司徒廟》。)這類人員在市鎮工商業人口中占了相當大比例,他們經營規模和收入有限,只能保證日常消費品的需求,生活溫裕。三是小商小販和各色工匠,如南宋洪邁《夷堅志》中提到的饒州樂平縣桐林市銀匠童氏和杭橋市染工程氏,鄱陽縣石頭鎮小販龔三、汪三、陳二,臨安府浙江市賣魚飯的舒懋等。這類人員占了市鎮工商業人口的大部分,他們的收入并不穩定,只能維持最基本的消費需求。四是傭工、苦力等貧寒之人,如徽宗、高宗二朝內侍李從之退仕后,在蘇州呂山開設大藥鋪,雇傭雜工數百名;南宋后期,常州奔牛鎮和鎮江呂城鎮“舶腳、腳夫平生靠運米以謀食者”,“數逾百家”。(注:孫覿:《鴻慶居士文集》卷39《李從之墓志銘》;黃震:《黃氏日抄》卷72《回申再據總所欲監錢狀》。)這類人員收入微薄,往往連日常的消費品都不能正常保證。

此外,江南市鎮居民中還包括部分官吏、士人、地主、農民、演藝人員、無業游民等,他們的收入和消費狀況也不盡相同。如南宋中后期,嘉興府海鹽縣澉浦鎮除監鎮官外,又有管理鹽場、酒庫、市舶場、抽解竹木場、鐵布軍需場的官吏;華亭縣青龍鎮“設監理財”,又“有學,有獄,有庫,有倉,有茶場、酒坊、水陸巡檢司”,其官吏數量相對較多。(注:常棠:《澉水志》卷上《廨舍門》、《坊場門》;《正德松江府志》卷9《鎮市志》。)但這些都屬于下層官吏, 他們的俸祿不多,消費需求也不大。不少江南市鎮都設有鎮學、書院、家塾等官私學校,由此吸引了部分士人前來講學和求學。如南宋中后期,嘉興府澉浦鎮、青龍鎮、上海鎮等均有官辦的鎮學;饒州景德鎮、于店和信州貴店等均有民辦書院。這類士人大多生活清苦,滿足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許多市鎮以其發達的工商業和優裕的環境,吸引了部分地主前來寓居。如南宋中期蘇州橫金市的王玨有“田數百畝”;湖州南潯鎮的華文勝,田產眾多。(注:洪邁:《夷堅志》支丁卷3《寶華鐘》; 汪日禎:《南潯鎮志》卷26《報國寺布施碑》。)這些地主往往也參與工商業活動,其收入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如前文提到的直塘市張五三、峽口市祝大郎都是由地主進而成為富商的。不少地主家財富足,與巨商富工構成市鎮的高消費階層。稍具規模的市鎮除中心市區外,還包括周邊部分鄉村,故農民也是其居民的一部分。如澉浦鎮便包括周邊的惠商、石帆、秦山等村落。市鎮農民一般多從事果蔬、園圃等經濟作物種植業,如鎮江府大港鎮孫沂兄弟,“竭力灌園,園之果蔬暢茂,他植者莫及之,負販者爭趨之”。(注:劉宰:《漫塘文集》卷31《孫沂墓志銘》。)這種專業化、商品化的經營方式,使市鎮農民的收入往往高于一般鄉村農民;同時,受商業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消費需求也較一般農民要活躍,對市場的依賴性也大得多。

四、結論

通過前面的考察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宋代江南城鎮的物資供應日趨商業化、市場化,特別是在經濟型城市和商業市鎮,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州縣城市發展形態的重大變革,即由傳統的政治或軍事中心向真正意義上的經濟中心、社會中心轉變;而具有新興經濟都市性質的市鎮的廣泛興起,則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轉變。

第二,宋代江南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結構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產業結構的多樣化和系統化。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古代城市經濟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三,與傳統城市居民經濟生活深受政治因素影響的不同,宋代江南城鎮居民在收入和消費上的兩極分化現象更多地是由經濟因素引起的,這既是促進城市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的動力,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進而對城市管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宋代江南城市管理的一系列變化,很大程度上是與此相關的。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氵右加睿

@②原字為钅右加及

@③原字為鹵右加差

@④原字為契的下部換成糸

@⑤原字為忄右加享

@⑥原字為面右加力

@⑦原字為雍下加缶

@⑧原字為纟右加媼的右部

@⑨原字為禾右加宅

南康直節堂記范文第4篇

教學過程中后進生的轉化直接關系著他們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發展,因此初中化學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問題,必須給以高度重視。本文就初中化學教學中后進生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后進生轉化措施,以促進后進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開展。

【關鍵詞】

化學教學;后進生;原因;方法

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這是化學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筆者在多年的化學教學中,對后進生產生的原因及后進生轉化工作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后進生產生的主要原因

1.學生思想意識松懈

部分學生原來基礎不太好,學習勁頭不足,認為即使學好化學將來升學也無望,因此破罐子破摔,直至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便成了后進生。

2.學生學習方法不當

因為化學這門課程兼有理科和文科的共同特點,既要做大量習題,更需要理解中記憶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化學用語,但部分學生只愿做題,害怕記憶,因而影響了對概念的理解及化學用語的書寫,對化學學習不適應,加上不能及時改變,從而成為了后進生。

3.對化學學科認識不夠

在中學階段,圍繞升學這一重要目標,學生對語數英物非常重視,而對化學往往思想上不重視,主觀上不努力,進而造成學習障礙,直接影響了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

4.教學方法滯后

由于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現在不少教師的教學方法仍比較單調,特別是部分農村學校,實驗教學仍很罕見,常常是“滿堂灌”,因此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也間接地傷害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化學教學中轉化后進生的方法

1.關心愛護后進生,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對待化學學習的后進生,教師要滿懷熱情,做過細的思想教育工作,切不可把他們視為“不可雕的朽木”。首先要充滿愛心,以保護、尊重、理解為前提,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不要期望上一節課、談一次話作一兩次輔導就能把后進生轉化過來;其次,要有信心,要看到目前后進生的化學學習成績落后只是暫時的、相對的,經過其本人的不懈努力及教師的教育、同學的幫助,大部分后進生是可以躍入先進行列中去的;再次,要以表揚為主,多鼓勵少批評,對于后進生在化學學習中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使他們感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自己,從而可以激發后進生的靈感及學習的積極性。

2.加強思想教育,增強后進生學習的決心

轉化后進生,關鍵是轉變其思想,努力讓后進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對這類學生的轉化教育應當是多方位的和全面的,既要動員班主任、家長做細致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任課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同樣可以教育,就算擠出一點授課時間用于思想教育,也是非常值得的。

3.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重要途徑,不少后進生缺少的正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作為教師應在自己的課堂上,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相互間介紹一些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經驗、學習方法等,組織幫扶小組精準輔導,這些都對后進生的轉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4.加強化學學習目的和意義的教育

現在的化學教學似乎在夾縫中生存著,學生們首先是要學好語數英,其次是物理、歷史,而化學這門課程就顯得有點落伍了,成為高考中的三等公民。這極大地挫傷了化學教師的積極性,客觀上導致了不少學生成為了后進生。因此化學教師必須先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再結合化學在曰常生活中的應用,及化學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目的和意義,進而為后進生的轉化奠定基礎。

5.改進、完善教材教法

南康直節堂記范文第5篇

格聶神山,主峰海拔6204米,位于四川理塘縣西南部,是藏傳佛教24神山中的第13女神,歷史上眾多高僧的苦修之地,也是南康巴地區藏傳佛教的發祥地。格聶神山與岡仁波齊一樣屬馬,每逢馬年,轉山朝圣者便絡繹不絕。

格聶山本名崗波格聶多吉貝寨,是崗波圣地的護法神。格聶,藏語“居士”之意。格聶山區面積近500平方公里,八條主溝從格聶山區心臟處呈放射狀延展出來,猶如一朵八瓣雪蓮,盛開在川西高原隱秘之所。

2012年10月,我和同伴以無向導方式,連續徒步15天,翻越5個5000米以上埡口,行程200余公里,圍著格聶神山畫下完整的圈。

神的眷顧

清晨7點,面包車從理塘出發。三個小時后駛入希曲河谷,爬上喇嘛埡村后山坡,這里便是我們徒步轉山的起點。站上拉在埡口,廣袤的下則通牧場一覽無余,云層低垂按壓著大地,格聶山冰雪峰頂隱入了陰云。溪流蜿蜒流淌,切開草地繞村而過,陽光撕破云層拋灑下來,大地忽明忽暗。

拐進山坳,見一群藏族姑娘正散在草地上挖野人參。看到我們,她們興奮地跳起來,連聲招呼,一溜小跑過來,笑著,鬧著,好奇地問來問去,山道上頓時熱鬧起來。河谷里,藏式民居沐浴在陽光下,沿著河岸整齊排列。樹葉已泛黃,漫山遍野的黃,明晃耀眼,一直漫涌到視線盡頭。沐浴著夕陽余暉,我們在河邊草地扎營。

清晨出發。虎皮壩的盡頭,格聶神山拔地而起。虎皮壩,因其深秋季節斑斕似虎皮而得名。溪流從格聶山東側的冷龍溝淌出,清澈婉轉地劃開青草地,緩緩淌過虎皮壩。沿坡而上走進冷龍溝,谷口逼仄,黑色陡巖似兩道山門垂插下來。溪流陡然湍急,穿行在溪流樹林間,山谷漸漸開闊,白墻紅檐從林梢冒出來,冷谷寺到了。

冷谷寺是南康巴最古老的噶舉派寺廟,專程到冷谷寺只為祈求平安。大殿里幾個虔誠的長頭磕下去,神的眷顧簡直就是立竿見影。第二天,陡然云開日出,連續15個朗朗晴天砸得我們合不攏嘴。轉山路上,在我們遭遇的每一個危急時刻,總會有一雙無形的手伸過來,扶持我們轉危為安,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垂青。

4公里長的山脊,痛并快樂著

離開格聶傳統景區,我們將爬升到4600米的格聶山麓,再緊貼山腳一路向西,穿過幾個人跡罕至的隱秘山谷,近距離觀賞格聶山南部冰川。清晰的馬道穿行在樹林和溪流間,爬上高處,熱曲河谷整個呈現眼前。草坡的盡頭接上了山脊,漫長的山脊呈美妙弧線通向格聶山體。

我很喜歡山脊行走的感覺,谷歌地圖上一眼就相中了這條4公里長的山脊。格聶南坡的線路就從這條山脊起端,走上去才發現痛并快樂著。山脊暴露感很強,浩蕩的風,嗚嗚地嘯叫,帶著徹骨的寒意,刀鋒般掠過山脊,一下子便吹透了身體。

山脊的盡頭沿著陡坡橫切,翻過山脊線的凹口,順坡而下,穿過樹林灌木,走過溪流上的獨木橋,這時,我們發現完美丟了。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爬上高處也望不見人,心里越發焦急。我與浪花原路返回尋找,剛走幾步,便看到完美從山坳處轉出來,身邊跟著一個藏族少年,少年把走丟的完美領回了正道。經過這一番折騰,沒法再趕路,索性便在少年家的帳篷里借宿。

第五天,站上第一個5000米的埡口

今天將走進耶勒溝,爬升900米,翻過拉普埡口(5040米)。拉普埡口找不到資料,路況一無所知,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趕早站上埡口。

鉆進樹林,爬上坡頂,眼前赫然開闊。耶勒山谷一分為二,山谷交匯處扎著黑白兩頂帳篷。還隔著大老遠,白色帳篷就有了動靜,大人小孩蜂擁而出。兩個漢子跨過溪流,一路小跑迎了上來,拉拽著我的衣袖,呵呵地極力邀請我們進帳篷喝酥油茶。我躊躇地停下腳步,沒敢鉆進帳篷,今天路程壓力太大,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漢子們的臉上,遺憾之情毫無掩飾地流露出來。

午后,已接近谷底,轉向北攀爬陡坡。循著牦牛趟出的痕跡,在齊胸高的灌木叢中穿行。連續爬上兩個平臺,亂石山峰環繞四周,利刃般參差不齊地排列。翻過陡坡進入亂石堆,仔細觀察半天,才從犬牙交錯的缺口中確認了拉普埡口的位置。

巨石從埡口堆砌下來,擋住去路,我和浪花小心翼翼爬上去,很快就無路可走。狂風從埡口呼嘯而下,緊抱著石頭不敢動彈。完美恰好趕上來,在他的呼喊指揮下,左拐右拐地爬出亂石堆,下午4點,終于站上拉普埡口。翻過埡口,便進入了定曲河水系。

今天爬升900米,下降500米,行程12.5公里,耗時9個小時,順利翻過了第一個5000米埡口。

大美河谷

清晨,溫度很低,溪岸水洼凝成了冰。沿著山谷下行,天地間仿若水洗過一般,清澈明凈。湛藍天空緊覆著大地,飽和而純凈的藍,濃烈到了極致,劈頭蓋腦地覆下來,教人心悸。順流而下,一個小村莊出現在谷口,正午的陽光下,安詳而靜謐。

快步走向格木村,村子里寂靜無聲。剛轉過一座木屋,嚇我一跳,眼前空地上全是黑壓壓的腦袋,密密麻麻的眼睛緊盯著你。短暫的無聲寂靜,猶如蜂窩炸了群,幾十個孩子一擁而上把我們圍在當中,原來恰好遇到學校中午放學。

行走在空曠靜謐的定曲河谷,除了雙腳與牧草“刷刷”的摩擦聲,別無任何聲響。正午陽光灑落,長長的牧草輕舞搖曳,蔓成一片起伏的金色海洋。伙伴們的背包罩晃動在草叢里,紅色、黃色、桔紅色點綴,寂靜原野添了幾分靈動,山風夾著泥土和青草的濃郁芬芳,拂過無垠大地,奔向遠方。

兩個小時后遼闊牧場已近尾聲,山谷漸漸收窄,小路沿著河岸,逶迤在櫟樹和云杉林中。舊雋的夕陽光芒拋灑下來,林間斑駁,草坡金黃,定曲河水波蕩漾間,金色光斑粼粼閃動。光與影,風和聲,夢一般靜呈,就這樣無邊無際地走著,沿著河畔,踽踽而行,悠然融進雋永柔美的暮色中。一切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一直地走下去。

三個5000米的埡口

兩天行走,定曲河谷已到盡頭,我們將連續翻越3個5000米埡口,強度很大。山谷兩側角峰林立,埡口連綿,走錯方向就可能翻錯埡口。我和浪花在前面探路,每爬上一個陡坡,就站在原地等候,看到后面的人露出了頭,揚手示意后才敢繼續前行。5010埡口的另一面是個“U”型槽谷,約兩公里長,槽谷盡頭便是5060埡口。站在5010埡口上望過去,對面的埡口似乎很容易翻越,大伙兒摩拳擦掌地卯著勁:“一個小時拿下它。”

5060埡口的攀爬果然很輕松,僅用40分鐘就已經接近山頂。可是,最后的200米,卻足足耗去1個半小時。沖擊型巨石從埡口傾瀉下來,把前路堵塞得嚴嚴實實。反復查看,沒有別的出路,只能硬著頭皮鉆進去。爬進巨石陣就只能各顯神通了,手腳并用的攀爬,石縫里鉆來鉆去,翻過一塊又一塊巨石,進入死胡同又退出來重新尋找出路。

翻過埡口,下山依然沒有路,陡峭的亂石坡上探路下降。亂石坡的盡頭又趟進灌木叢,300多米落差的下降又耗去一個多小時。夕陽西下,陽光緩緩從谷底抽走,溫度快速下降,山谷里并排著兩個小海子,我們在海子旁的坡地上扎營。

5100埡口是此行的最高海拔,埡口下兩個冰斗湖一高一低緊挨著,陽光灑落,一藍一綠兩汪湖水猶如寶石熠熠生輝。荒涼的山谷里,亂石堆和尖聳的巖峰,簇擁著如此純粹剔透的寧靜水域,真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美。沿著湖岸沙灘行走,風鼓起碎浪,一浪一浪拍打著湖岸。隊友們零零落落地走在湖邊,即使良久駐步,也無人催促。

一路的折騰

順坡下行很快就看到了谷底的哈日翁青措。穿過亂石堆,濃密的灌木從巖石縫里長出來,地面暗藏著無數的巖縫陷阱,走起來異常艱難。這樣的路肯定走錯了,我改往山坡爬升探路。

灌木叢鋪上了山腰,矮杜鵑中混雜著刺蒿。刺蒿齊腰高,一寸多長的尖刺密密麻麻地支出來,猶如一根根鑲滿鋼針的狼牙棒揮舞,輕易地刺穿衣服,扎進肉里。爬上山腰,一條小路遮掩在草叢中,彎彎曲曲通向了哈日翁青措的方向。連續翻過兩道坡,小路把我們引上一座峭壁就消失了,退下峭壁,改為強穿灌木叢橫切,前行百余米后又困在了另一座峭壁上。

腳下是連綿的垂直石壁,我們已無路可走。哈日翁青措在夕陽余暉下楚楚動人,可望不可及。反復探路后,改從懸崖東端強下,坡面近70度的傾斜,攀著灌木和雜草,一點點往下降。小心翼翼地試探下腳,降到一塊巨石平臺上已感到絕望,四周全是垂直的光滑巖壁。浪花在側后方探出了垂直下降10余米的出路,借助巖縫里伸出的一棵杜鵑樹,大伙兒相互拉扯著下到懸崖底部,進入一人多高的灌木叢往前闖,

暮靄沉沉,灌木叢里幽暗潮濕,完美一腳踩進巖縫直沒到大腿,差點把腳扭傷。放眼望去,前方全是濃密的灌木叢。大伙兒困在灌木叢里左沖右突,五花池突然喊了一聲,指著左側坡面問我:“你看那兒像不像一條小路。“我鉆過去探查,毫無疑問,五花池榮立特等功,眼前就是通向哈日翁青措的正道。

小路隱在湖邊灌木叢里,時斷時續,不斷分岔。我全神貫注地盯著腳下,稍不留神就可能走錯路。大伙兒在山腰掙扎那半天時間,移動距離竟不足1公里。

咫尺天涯

穿出山谷,走進毛婭草原。地平線上,一個藏族村莊露出輪廓。它有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禾然色巴,也是計劃的緊急補充點和下撤點。走到第十天,我們還食品充足,個個都精神頭十足,無需進村,便從村子南端繞過,直奔視線盡頭的小山崗而去。

拐進阿沙溝,夕陽落下山頭,我們開始尋找合適的營地。抬頭張望間,山谷深處隱隱有點點白光透出,用鏡頭拉近一看,竟然是牧民的營地。這個驚喜給精疲力盡的隊伍打了一針雞血,大伙兒躁動起來。

10來個小時的行走,已是強弩之末。黑暗中穿過最后一片灌木叢,昂首走了出去。陣陣銀光閃動,我剎下腳步,臉色瞬間慘白如紙,仿佛一盆冰水當頭潑下,一直涼到了心底。人算不如天算!湍急的溪流竟在這里繞了個圈,把牧民營地圈在懷里。溪流對岸,帳篷一個接一個亮起了燈。方寸之間便是天涯。,

清晨7點半就早早出發,爬上坡頂,大伙兒停下腳步,面面相覷地呆住,眼前竟冒出一個牧民營地!一個中年漢子穿過牦牛群,向我們走來,滿臉的風霜,他叫魯里。聽說我們翻山去往格聶山,他并沒有顯露多少驚訝,似乎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反而對我們是否愿意進他的氈房做客顯得特別在意,連連詢問著:“酥油茶,喝不?”

經歷了昨晚的咫尺天涯之痛,大清早面對這樣的邀請,天大的事情都會拋到腦后。帶著隱隱的興奮,跟著魯里穿過牛群。在魯里家,我們吃到了夢寐以求的牛肉。

與狼邂逅

第十二天,清晨氣溫已降到零下15℃。翻過海拔5066米的阿薩古埡口,順著亂石坡往下溜,連下兩個平臺,走進了希曲河谷。

眼前草叢突兀鉆出個灰褐色的身影,緩緩向我走來。定睛一看,狼!這只狼漫不經心地走著,越來越近。我迅速抬起相機,摁下了快門。快門開合的“咔嗒”聲驚擾了它,狼猛地抬起頭,身子瞬間緊繃蜷縮微微下蹲,凌厲的眼神掃過來。我把長焦端推到底再次摁下快門。

狹路相逢,狼顯得很鎮定,畢竟這是它的地盤。稍微躊躇一下,便側轉身,擺出可進可退的半側身姿勢,側扭著頭看過來。透過取景器望過去,它的眼神已變得很平靜,站在草叢中一動不動,似極了鄰家的德國牧羊犬站在樓道口的樣子,候著我上前搓揉它的腦袋。

快門“咔嗒,咔嗒”地響,草叢中,狼一動不動地佇立。頭頸的皮毛在陽光逆射下泛著光芒,眼瞳中透出隱隱的好奇,又顯得有點疑惑,似乎與我一樣,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十幾秒鐘的寂靜對峙,身后響起了腳步聲,簡單攆了上來,狼把目光移向我身后,看看我,再看看我身后,扭頭便往山坡下跑去。

回家后我模擬了拍攝場景,當時,與狼相距10米。

驚魂一刻

薄薄的晨靄籠罩山林,松樹林子的幽香彌漫在濕潤空氣中,令人心曠神怡。

順流而下穿行在樹林里,40分鐘后,小道在直插河道的峭壁前消失。大伙兒踩著嘩嘩直落的碎石爬上陡峭懸崖,小心翼翼地貼著山壁向前挪。五花池與浪花停在前方爭論“過還是不過”,我挪到他們位置探頭一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30米寬的陡坡傾斜度接近70°,除了幾個淺淺的腳窩暴露在陡壁上,別無借力抓扯之處,一腳踩滑便是直落50米去河水里洗澡。這樣的路跡肯定不會是牧民出山所走的道路,趕緊后隊變前隊,原路返回河邊。

激流沖刷著巖壁,反復觀察,排除了貼著巖壁涉水的可能性,只剩下過河的選擇。我反復琢磨,即使拉上繩子保護,仍然沒把握安全到達對岸。回想起昨晚木屋前的河道,特別的寬闊平坦。我決定不再冒險嘗試強渡,掉頭返回木屋處過河。

渡過希曲河,爬上10米高的巖壁,狹窄小路在逼仄的懸崖上延伸,緊貼著犬牙交錯的巖壁。我走在前面探路,山壁上凸出一大塊頁巖,齊胸擋著。探手抓緊頁巖兩端,背朝溪流,緩緩地往前挪。巖石的棱角卡住相機包,頓時動彈不得。我含胸拔背,下巴磕在巖面上,相機包頂在胸前,以一個視線受阻進退不得的別扭姿勢困在了巖壁上。抓住巖石的雙手微微發酸,已堅持不了多久,眼角余光瞄到側后懸崖邊有幾根稀疏灌木,灌木根部可以落腳。要把腳踩到那個位置,必須先把手松開,松開手也就沒有選擇的余地。我全部精神都集中到那個落腳點,估量著力道和姿勢,把要做的動作在腦子里過兩遍,定了定神,松開手扭身踩了過去……

就在松手側身的一瞬,相機包猛掛在巖石上,身體重心頓失,背包拉拽著身體向懸崖下倒去。我單腳著地扭腰擰身硬生生旋轉180°,歪斜著雙膝跪向懸崖邊的灌木叢,右腳踩空滑下了懸崖,蹬松的碎石往河水里嘩嘩地掉。

灌木枝條急速撲面,我劈頭蓋腦地抱了過去,像個溺水之人,見啥逮啥,腦子里一片空白,時間仿佛凝固……謝天謝地!摟住了!抱緊了!

路在何方

我的遇險讓大伙兒倍加小心,手扶腳踩處反復試探才敢挪動。半小時后終于切過懸崖下到河灘,腳踩平地那一刻簡直就是進了天堂。

小路在河灘、密密匝匝的樹林、塌方區交替穿行。道路越來越明顯,大伙的腳步也越發輕快,顯然,我們又重新走回了正確的道路。小道引領著我們從山腰走到了河邊,在奔流的河水前戛然而止。殘留的橋樁爬滿苔蘚,看到斷橋的那一刻,大伙兒瞬間泄了氣,東一個西一個倒坐在地上。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爬上陡峭的山壁橫切。完美伸手拽樹枝的瞬間,腳底踩滑,一個踉蹌,猛地栽倒,在簡單的尖叫聲中,順坡翻滾。謝天謝地!懸崖邊一叢灌木把他卡住,探頭一望,下方的峭壁竟毫無遮攔,這次滑墜讓完美的情緒緊張到了極點,隊伍里彌漫著淡淡的緊張氣氛。懸崖越來越陡峭,橫切風險劇增。從枝葉縫隙間望出去,谷底溪流上隱約有座獨木橋,我們改向河灘強降。20米寬的河道流到這里突然收窄,河水狂野咆哮著沖過狹窄的豁口。一根圓木從上游沖下來卡在巖縫間,橫跨兩岸變成天然獨木橋。反復權衡,沒法保證每個人都能安全過橋,只能咬牙忍痛放棄,另尋出路。

穿過河灘亂石鉆進雜樹林,走過塌方區,又一道垂直峭壁擋住去路。爬上峭壁探頭一望,前方山壁幾乎垂直插入水中,只能繼續往高處斜切。不知橫切了多久,路越走越險,轉過彎,前方山壁垂直光滑,已經沒法通行,強行下降到河灘覓得一塊草地扎營。今天行走9個小時,直線距離還不到3公里,山谷只走了三分之一。

苦盡甘來

清晨,沿著河灘探索前行,再次爬上高聳的巖壁。半個小時橫切后,進入了云杉林,厚厚的苔蘚和腐殖土混著樹木的芬芳,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氣味。

下切回河灘沒多久,一堵緊貼水面的礫石斷崖又把我們驅上了峭壁。這段橫切異常艱難,好不容易繞過懸崖下到支流溪谷,又一堵幾乎直立的巖壁擋在面前。我爬到巖壁頂探頭一望,刀削般的陡崖從山頂直插入河道,猶如一道鐵閘擋住去路。沮喪地退回來,大伙兒都默不作聲地盯著我,我抬手指著莽莽山林說:“先往上爬升200米再說吧。”

沿著陡坡爬上窄窄山脊,兩側都是深深的懸崖,山脊盡頭接上了陡峭草坡。隨著海拔升高,兩人合抱的大樹隨處可見,濃密的樹蔭遮蔽了天空,樹林里陰幽冷森,腐朽倒木橫陳。再往上走,草坡上出現明顯的熊爪足跡,樹樁上也留有抓撓的爪痕,滾壓的痕跡連片地印在草地和苔蘚上。心里很有些犯怵,趕緊駐下腳步,招呼隊友靠攏收緊隊形,每走一段就扯開嗓子吆喝幾聲。

漫長的攀爬終于到盡頭,鉆出樹林,站上山脊,突然沐浴在令人眩目的陽光下,竟有些恍惚不安。山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山谷,希曲河在谷底靜靜流淌,下到河岸金色草地,我們苦難的日子就結束了!

穿行在狹窄的山脊,接近山頂,最后一道陡峭巖壁擋住去路,我爬上去探路。最后幾米山壁光禿禿得讓人寒心,整個身子完全貼到巖壁上,僵持良久前進不了一步。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去,渾身發軟,萎頓在地。

緩過勁來,走出樹林,一道漫長的草坡出現眼前,無遮無攔,直通谷底。喜悅瞬間涌上心頭,一時竟無語哽咽,伙伴們的大叫聲此起彼伏,狂喜之情恣意揮灑。“終于走出來了!勝利了!我們勝利了!”完美緊攥拳頭,沖著空曠山谷大聲地嘶喊,臉上綻出了久違的笑容,把長久凝固的陰霾一掃而光。

下到河邊,斷橋殘樁讓人目瞪口呆,河水湍急,無法涉渡,大伙兒垂頭喪氣地沿著河岸尋橋。夕陽的余暉拉長了身影,希曲河上終于出現一座木橋,橋那邊便是俄堆村。

相片舊了

相關期刊更多

年鑒信息與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

中國水土保持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南方農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罗田县| 香港| 昭平县| 韶关市| 隆化县| 盱眙县| 宜兰市| 霍林郭勒市| 台北县| 祁连县| 吴忠市| 秀山| 游戏| 勃利县| 锦屏县| 余姚市| 金乡县| 修文县| 隆子县| 渭南市| 临洮县| 陇川县| 蒙自县| 宝兴县| 贵定县| 贡觉县| 宾川县| 九龙县| 苍南县| 锦州市| 丰台区| 车致| 南阳市| 汤原县| 洱源县| 谷城县| 闽侯县| 南京市| 高阳县|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