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描寫海的詩句

描寫海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海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海的詩句

描寫海的詩句范文第1篇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宋·陳與義《春寒》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宋·葛勝仲《蝶戀花》

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宋·李彌遜《虞美人》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李清照《如夢令》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宋·蘇軾《海棠》

描寫海的詩句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信息資源 捕捉 篩選 整理

最近到一所學校去聽課。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就座。因為還有幾分鐘才上課,教師便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課外積累,背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看著學生背誦如此的嫻熟,我不免再次想起“信息能力”這一話題。每個學生都處在復雜,充滿信息的社會中,報紙、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等,每天都在給人們呈現出大容量的各種信息。這樣就需要人們對這樣的信息進行有目的性地捕捉、處理和吸收。以適應這些海量信息的出現。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有效培養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那怎么樣有效培養呢?筆者以為:應該考慮一下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捕捉

案例:《變色龍》片段。師:同學們,剛開始上課,先請大家聽老師讀一遍課文,注意把書合起來。總結一下你們聽到的內容(教師示范讀課文,讀后學生交流)。生:我知道了課文寫變色龍會變顏色。師:怎么變顏色?生:周圍是什么顏色的環境,就變成什么顏色。師:還有誰說?生:我知道了變色龍捕食的速度很快。生:我知道課文有一部分內容寫了變色龍的外形。生:我知道了這一課是按照“發現變色龍、觀察變色龍、放走變色龍”的順序寫的。師:你不光會捕捉,還善于總結提煉信息。……

思考:學生個體與外部交流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看、聽、摸、說等。“聽”則是學生自外部世界獲得信息的重要方法。教師須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與培養學生會聽。但是,我們發現,很多的時候,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讀完了文本,提出問題,檢驗學生聽的效果時,有不少學生往往依舊不知所以然。因此,加強聽力的訓練顯得更為重要。筆者以為: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安排這樣的練習。讀課文之前,向學生出示幾個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不看課文,通過聽,解決問題,以培養與考查學生迅速捕捉外部信息的能力。當然,文章的題材不一樣,訓練的要求也可以不一樣。聽寫事情的文章,提醒學生捕捉文中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等要素。聽寫物的文章,可以訓練學生捕捉寫作的順序等等。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聽一聽,捕捉感興趣的內容,并且在交流中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為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的最簡單而且時最有效的辦法。

關鍵詞之二:篩選

案例:《》教學片段。師:昨天,老師布置大家回去通過各種方法搜索跟有關的資料的。今天咱們先來交流一下。看看都找到了什么資料?(學生交流中,教師發現學生所查找到的資料非常多。有的甚至打印出十幾張紙。內容涉及到途中的很多事件。有的資料看得出來,并不是學生自己找的資料,可能是別人代為查找的。)師:剛才,在交流中,老師發現大家的資料都非常豐富。這很好,不過,咱們時間有限,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篩選和提煉,這樣,你所搜集的資料才能為自己學習《》服務。現在大家再讀讀課文,看看那些資料與課文有關系的,請大家篩選出來……

思考:事實上,正如這一教學案例中所出現的問題一樣,每當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搜集資源的時候,學生不會搜索,不會從浩如煙海的網絡以及其他媒體中篩選自己需要的資料。而學生所帶來的資料,往往都是家長代為搜集整理的。時間久了,學生便不會搜索,更不會有效篩選資料了。

在眾多的資料面前,學生必須學會及時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鑒別,以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篩選能力,這是學生一生閱讀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能力要素。學生有了迅速有效的篩選能力,學生便會在學習與工作中,將時間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這樣對學生語文素養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根據學生所搜集的眾多材料,引導學生進行篩選,使得課堂教學效度更高。

關鍵詞之三:整理

案例:古詩《望洞庭》教學片段。師:古往今來,很多的詩人都喜歡描寫月亮,現在咱們來說說看,自己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古詩。生:“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生:“月落烏啼爽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教師組織學生積累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

描寫海的詩句范文第3篇

阿赫瑪托娃的詩歌以抒情性和小說性著稱,她以女性角度抒寫愛情,表現隱秘的內心活動和心理沖突;又以深沉的筆觸關懷家國命運,表現一個愛國詩人的氣節與高貴。她的作品有從普希金延續下來的經典性優雅,也蘊含了源自她本人戲劇化的人生激情。阿赫瑪托娃的詩歌總是帶著某種“氣味”,這種“氣味”來自海邊的“冰牡蠣”,來自椴樹的清香,來自濃郁的黑咖啡,也來自熱騰騰的鮮血……這些各式各樣的“氣味”描寫使她詩歌洋溢著一縷獨特的味道,鮮明而深刻。

嗅覺溝通視覺、聽覺、觸覺,表現作者對外物豐富而獨特的感受,抒寫復雜微妙的情愫。讀過《靜靜的頓河》的人,都難以忘記肖洛霍夫筆下頓河岸邊彌漫的潮腐氣息和大草原上散發出的青草、野花和泥土的濃烈氣味;讀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的人,也一定會隨著班吉以不可思議的嗅覺能力嗅到凱蒂身上那股“樹的香味”,感受到“衣服在空中飄動的氣味”乃至“‘死’的氣味”。正如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氣味和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后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阿赫瑪托娃的詩作起源于俄羅斯小說,而不是起源于詩歌。她是在注目于心理小說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那尖銳而又獨特的詩歌形式的。在阿赫瑪托娃的詩歌中,那種“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的氣味時常飄動在行行詩句之中,有女性的芬芳,也有生活的苦澀。

百合花的清香與干泥煤的焦糊味

關于阿赫瑪托娃的早期詩歌,蘇聯著名評論家阿?帕甫洛夫斯基有過很好的論述,他認為,“脆弱的阿赫瑪托娃”的詩句深處,存在著“驚惶”和“恐懼”,它們拉大了個人愛情事件的外延,使它抵達了具有共同意義的悲劇性。在這個時期,阿赫瑪托娃詩歌中的“氣味”主要來自大自然,特別是各種植物花草。這些氣味的描寫,尤其體現了她詩歌中的女性氣質,使她以女性獨特的嗅覺來展現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愛情、婚姻、戰爭和生活。 阿赫瑪托娃

阿赫瑪托娃早期詩歌以愛情詩著稱,詩句自然彌漫著愛情的“氣味”,它既甜美又致幻“。從它們帶露的顫抖的花瓣/我飲下一杯香氣彌漫的酒,又幸福又平靜。(”《“我摘下好看芬芳的百合花……”》,1904年),百合花美麗芬芳“,我”被這花一樣的人所蠱惑,心懷希翼又畏縮、痛苦,花露是充滿香氣的酒,使“我”沉醉,然而幸福和平靜卻只是幻覺而已,因為這香氣彌漫的酒是掩蓋現實的霧瘴。“我柔韌的身體如此輕盈又勻稱,/發綹的芬芳令人陶醉。”(《我會愛》,1906年)詩人愛上了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的學生格林尼謝夫-庫圖佐夫,迫不及待地向其姐夫袒露心聲,希望當時任教于該大學的姐夫可以從中牽線。不論在現實中,還是詩歌里,阿赫瑪托娃都是這樣的敢愛敢恨,她為愛而勇往直前,這樣的毛遂自薦恰恰體現了這個少女對愛情的期盼和執著。“ 輕漾著百合花的陣陣清香,/和你那一串串樸直的話語(”《也還是那嗓音,也還是那目光》,1909年)與情人樹下低語,互訴衷情,百合花的清香陣陣襲來,那種內心的安謐和甜蜜無以言表。少女情懷總是詩,阿赫瑪托娃是多情的,曾經的愛情受挫并不能磨滅她對真愛的期盼和渴望,這種對愛的執著追尋,貫穿了她的一生。

愛情雖美妙,但阿赫瑪托娃的婚姻大體不幸。在著名詩人古米廖夫長達六年的追求后,1910年,阿赫瑪托娃終于與其結婚。對阿赫瑪托娃來說,婚姻只是走向不幸的開始。在她婚后寫過的眾多詩歌中,總是飄浮著孤寂、沉悶的氣息。“房門兒半開半掩/椴樹吹送著清香……”(《房門兒半開半掩》,1911年),“死濱藜樹那溫熱的氣息/也越來越濃郁。”(《短歌》,1911年),“露天下,清淡的風徐來/帶著春的清新和蕩漾。”(《眼神遲疑地祈求著寬恕》,1912年)“田野上立著嘎吱響的大門,/彌漫面包的香味,還有憂愁。”(《你可知道》,1913年)這些氣味的描寫或是烘托與丈夫的離愁別緒,或是用象征不幸的濱藜表現“慌亂的內心情緒”,或是與因丈夫不知蹤跡而倦怠惆悵的心境形成鮮明對比,或是用凄涼的詩行表現婚后寂寞、孤獨的內心世界。在此期間,阿赫瑪托娃也描寫過一些與情人幽會的場景:“盤子里盛著冰凍的牡蠣,/散發著大海新鮮刺鼻的氣息。”(《黃昏》,1913年)“汽油與丁香混合的氣味,高度警覺的安謐……”(《閑游》,1913年)不管怎樣,這些氣味已不像少女時期的那樣輕快和美妙,反而變得沉重又憂郁,這可能是一個人因生活的改變而必經的變化,但也是一個詩人敏銳觸角的轉向。在阿赫瑪托娃的筆下,草木有情,它們一邊是她心聲的發言人,一邊是她孤獨的伴侶。

“一戰”的來臨,使整個世界變了個氣味。“到處都是焦糊味兒,四周來/干泥煤在沼澤地燃燒”(《一九一四年七月》,1914年),“焦糊味兒”預示著不幸的來臨,這不僅是阿赫瑪托娃個人的不幸,還是整個俄國動蕩不安的序曲。“由于森林一片大火,/飄散出刺柏的甜味。/大兵在孩子們頭上,/村子里寡婦在哭泣。”(《由于森林一片大火》,1914年)提起革命和戰爭,就讓人聯想到痛苦和硝煙,然而詩人卻聞到了樹林里飄來的刺柏的“甜味”,這是多么地諷刺,又是多么地真實,安穩的生活像燒焦的刺柏一樣,隨著“甜味”遠去了。從這個時候開始,阿赫瑪托娃開始關注周圍的社會生活。

雖然面臨著生活的困苦和政治上的威懾,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極富魅力的女性,阿赫瑪托娃身邊依然簇擁著很多朋友和愛慕者,她贈給這些人的詩歌同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氣味。“濃郁的黑咖啡散出來的柔和香氣,/……還有朋友最初的目光,無力可懼。”(《贈盧里耶》,1917年)“城外那從未有過的森林,/白天里飄出櫻桃樹的芳香。”(《“一切都被洗劫一空……”――致娜塔麗婭?雷科娃》,1921年)“有如烏鴉繞著飛,嗅到/熱騰騰、香噴噴的鮮血……”(1921年于古米廖夫去世后)“蕁麻的芬芳,比玫瑰更加濃郁。”(《贈普寧》,1922年)“黑咖啡的柔和香氣”是溫暖人心的友情,“蕁麻的芬芳”是愛人帶來的喜悅和甜蜜,“櫻桃的香氣”是詩人對美好明天的希冀,鮮血的味道則是對曾經的丈夫古米廖夫(1917年阿赫瑪托娃與古米廖夫離婚)無辜遇難的悲痛和懷念。對阿赫瑪托娃來說,似乎每一種感情都可以用氣味來詮釋,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次觸動,都被她以氣味命名。

煙霧和詩歌嗆人的味道

20世紀30年代開始,阿赫瑪托娃的詩歌創作進入了后期。由不諳世事到歷經滄桑,隨著閱歷的增長,苦難的磨練,阿赫瑪托娃的嗅覺也在發生著變化。此時的“氣味”不再單純,它們已無法輕飄飄地飛上藍天,其質量沉重到只能在鼻尖浮動,叫人無法回避,聞之使人心悸,使人動容,使人回腸百轉。 阿赫瑪托娃

阿赫瑪托娃的不幸并不止步于愛情和婚姻,還來自艱難的時事。這個時期她生活上的不幸繼續上演,與普寧夫妻畸形的相處模式終于使她無法忍受,她輾轉寄居在朋友家,經濟上捉襟見肘,朋友和兒子列夫相繼被捕,然而生活的艱辛并沒有使阿赫瑪托娃妥協“。野蜂蜜散發著自由的氣息,……木犀草散發著水汽,/愛情則有蘋果的芬香。/可我們早就知道,/血只能有血腥氣……(”《“野蜂蜜聞起來像自由……”》,1933年)這首詩寫于大恐怖逼近她的家庭和朋友之前,自由的氣息,木犀草和蘋果的芬芳,血腥氣,這些不同氣味之間的對比表現出了阿赫瑪托娃的不滿和憤慨,對人民不幸的同情“。去自由的集中營,/去聞爛透的板鋪上的腐尸味――”(《地理學小識――致奧西姆?曼德爾施塔姆》,1937年)“它是――蜜蜂,它是――三葉草香……”(《關于詩歌――致弗拉基米爾?納爾布特》,1940年)現實的丑惡落到詩行上,印上了惡臭和焦油味,相比之下,純潔而美妙的詩歌就是蜜蜂和三葉草香,狂熱又憂郁。

時間的齒輪不斷向前,阿赫瑪托娃在戰爭和生活的逼迫下,離開了一個又一個家園,卻為每一個生活過的地方,賦予了它們不同的味道。雖然記憶久遠,故人不再,那縷若有似無、牽動心弦的氣息不滅。“桃花開了,紫羅蘭的香氣/比什么都芬芳。”(《我遠離列寧格勒……》,1942―1944于塔什干)“四月里,彌漫著腐草和泥土的氣息,/還有那初吻……”(《獻給普希金城》,1945年)“以及彼得堡的夜。黃昏時分,彌漫著/包廂里的那種窒悶與甜蜜的氣息。”(《詩三首》,1960年)“海底的沙礫白得勝過鉛粉,/空氣比葡萄酒還要醉人。”(《雖說不是故鄉》,1964年)“但空氣被它們的芬芳所點燃,/白色的冬天雙膝下跪,”(《在威堡》,1964.9.25)塔什干的紫羅蘭香氣,皇村霉菌和泥土相混雜的氣息,彼得堡包廂里的醇厚氣味,葉甫帕托利亞比葡萄酒還要醉人的空氣,威堡的芬芳……這些氣味留在了阿赫瑪托娃的腦海里,也留在了她的詩句中。以至于多年后的我們讀到這些詩句時,仍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紫羅蘭的香氣,泥土的氣息和醉人的海風,更能感受到阿赫瑪托娃一直以來的“故土情結”。

在后期,思考、回憶以及對人生的感慨之種種,也成為阿赫瑪托娃詩歌中的重要部分,她也透過氣味來表達。如:“煙霧的氣息恰似芬芳的安息香,/……在芬芳的祭香冰涼的的波濤中,”(《三個秋天》,1943年)這是詩人對人生的總結,三個秋天就是人生的三個階段,年輕時像芬芳的安息香,濕潤、明亮、色彩繽紛;年老時就仿佛置身于芬芳的祭香冰涼的的波濤中,“悲劇謝幕”,第三個秋天已是死亡。“筆尖吱吱響,許多稿紙上/散發著謝苗諾夫練兵場上的氣息。”(《北方哀歌》,1945年)“帶給你們的只是腐爛的氣息,/煙霧和詩歌嗆人的味道,”(《野薔薇花開》,1961年)筵席已過半,人生如戲,即將散場,阿赫瑪托娃憶起往昔,有憤懣,有惋惜,也有自省。在《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中,戰前恐怖、炮火轟炸以及之后流亡的種種,都被詩人以氣味記錄下來:“煙霧在屋頂跳起了踢踏舞,/丁香花散發著墓穴的氣息。”“廣場上彌漫著香水的氣味,/龍騎兵少尉手握一卷詩歌,”“流亡那苦澀的空氣――/就像摻雜了毒藥的酒。”一種氣味可能代表一種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氣味,以區別于其他時期,而深深刻在阿赫瑪托娃腦中的時代,或許就是罌粟、丁香、煙霧,練兵場、香水、苦澀相互交織的時代,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獨特的氣味,鮮明而凝重。

定格氣味的女詩人

阿赫瑪托娃在日記中曾寫過這樣的話:“我大約兩歲就開始記事了……巴甫洛夫斯克車站的氣味。我終生注定要記著它們,一如又聾又啞的盲人……你不會相信自己的眼睛,當你在彼得堡的樓梯間總是聞到燒咖啡的氣味。……下雨時四輪輕便馬車被淋濕的皮革發出一股氣味。”阿赫瑪托娃對氣味的關注從幼年就開始了,并且一直在進行。正是因為天生具有這樣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才使得她的詩歌有了不同的氣味;也因為她的詩歌源于小說,源于內心,為了充分自然地表現詩人情感,適當的嗅覺渲染是十分必要的;更因為她豐沛的感情,對身邊的人、事、物,對腳下的花草,呼嘯的海浪,以及生活過的土地都飽含深情,在詩歌中自然而然地為它們帶上了屬于各自的獨特氣味。阿赫瑪托娃的詩歌語言是異常敏銳的,這些詩灌注于進入她視野里的一切。這世界具體可感的實體,它確切的物質外形、顏色、氣味、線條和日常生活的斷斷續續的話語――所有這些不僅可貴地進入了詩行,而且也構成了詩的本身存在,并賦予了詩篇以生活氣息和生命力。

描寫海的詩句范文第4篇

一、詩歌中海洋意象的涵義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一個原創性概念和審美范疇,可追溯到《周易》。《周易?系辭上》說道:“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其中象指卦象,也可泛指一切可見的征兆;意指卦象所包含的意義,也可泛指一切事物所包含的意義,從而將“意”與“象”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獨立概念,意象最早出現在王充《論衡?亂龍》中。《論衡?亂龍》說:“夫畫布為熊麋之象,名布為侯,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這里的意象已經含有了明確的象征意義。從美學角度來把握意象則始于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文心雕龍?神思》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劉勰把意象作為“陶鈞文思”的結果、一種藝術構思和心中之象。劉勰所說的意象對后代特別是對唐代的藝術理論產生了較大影響,逐漸成為中國詩學中的重要術語。綜合考察中國傳統的意象,可以發現認識意象的關鍵在于認識到它是“意”與“象”的復合體。所謂“意”,是指意念、意思、思想;“象”是指形象、實體、現象。意象,指的就是人的意念、意思、思想投射或物化為“象”,從而使某一實象成為“有意之象”。

同時,意象也是詩歌創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本體性因素。陳植鍔先生認為:“中國古代詩歌中,正存在著這樣一些共同的基本結構單位,如‘落花’、‘流水’、‘蓮花’、‘春’、‘暮’、‘風’、‘雨’等等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從語言學的角度講,它們是一些表象性的語詞;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它們是使用共同語言的人類的共同感情在深層意識中的長期積淀;從美學的角度講,它們是一些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獨立的藝術符號系統;從文藝學的角度,我們就把它叫做詩歌的意象。”(陳植鍔:《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9頁)在詩歌創作中,詩人的創作靈感、對生命的體驗和人生的經驗都凝聚于意象中,因此意象便成為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樣式的獨特呈現方式,正如陳植鍔先生所說:“所謂意象,是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第13頁)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常用海洋物象來表現某種含義,例如曹操的《觀滄海》,從而使情感和海洋物象之間具有了內在的聯系,這種情感與海洋物象的統一或者說情感內容借助海洋物象形式的表現就是詩歌語言所要表現的海洋意象,即海洋意象是作為物象的海洋與作者情感世界的統一。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海洋物象并非僅指狹義上的海洋本身,而是指包括涉海物品、海濱島嶼生活在內的廣義上的海洋物象。因此,海洋意象可以歸納為蘊含了作者情感,以海洋物象為載體,并通過詩歌語言進行表現的意象。

二、唐詩中描寫海洋意象的作品數量眾多

雖然前代詩賦中也有一些海洋意象,例如王粲的《游海賦》(殘篇)、班彪的《覽海賦》(殘篇)、木華的《海賦》(殘篇)和曹操《觀滄海》、曹植《遠游》、祖莛《望海》、沈約《秋晨羈怨望海思歸詩》等詩賦中的海洋意象,然而他們都無法和唐詩中海洋意象的數量相比。

唐詩中描寫海洋意象的作品數量眾多,據筆者初步統計,根據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的增訂簡體橫排本《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在50000馀首唐詩中,有關海洋意象的詩句涉及作品為900馀首。其中,僅以吟詠海洋本身、涉海物品、海濱島嶼生活等為主題的描述型海洋意象,據筆者初步統計涉及作品一百馀首(因篇幅限制,具體篇目略)。

而涉及海洋的比喻象征型海洋意象則為數更多。據筆者對《全唐詩》的初步統計,比喻象征型海洋意象中的四海、天涯海角、乘桴浮海、海槎、蓬萊、滄海桑田和海鷗七個海洋意象所涉及的作品數分別為207首、27首、26首、19首、220首、72首和29首。由此可見,唐詩中包含海洋意象的作品數量十分可觀。

三、海洋意象是唐詩抒發感情的重要憑借

海洋意象在唐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它往往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重要憑借,尤其是在表現寬廣胸懷、反映送別之情和寄托憂戚感懷時候。

(一)唐詩中往往用海洋意象表現寬廣胸懷

海洋在中國文學中往往是博大、寬廣的象征。《莊子?秋水篇》就表現了“河”與“海”的鮮明對比。相對于河伯的望洋興嘆,北海若自豪地說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北海若的話語,流溢出的實際是古人對海洋遼闊無垠的驚嘆和由衷的崇敬之情。因而后世表現一個人胸懷寬廣時,往往將其和海洋相提并論。于是詩歌中的海洋意象就往往被用來表現詩人的寬廣胸懷,例如曹操的《觀滄海》就是以海的澎湃博大來抒發胸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暗示了作者博大的心胸。謝靈運的《郡東山望溟海》也說道:“開春獻初歲,白日出悠悠。蕩志將愉樂,瞰海庶忘憂。”在詩人的意識里,大海的遼闊可以使觀者憂愁忘卻,心胸開闊。

唐詩也是如此,海洋意象常常被詩人用來抒發激昂情懷,表現寬廣胸襟與遠大志向。例如李忱在《瀑布聯句》中說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全唐詩》卷四),用大海與溪澗對比,表現不甘屈從現狀,努力創造偉業的寬廣胸懷。再如下面的詩句: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云連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馀。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杜甫《登兗州城樓》,(《全唐詩》卷二二四)

“浮云連海岳,平野人青徐”,深遠的情思、寬廣的胸懷,隨著那連綿的浮云向大海伸展。“浮云連海”這一意象很好地表現了作者開闊的胸懷。

習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三山巨鰲涌,萬里大鵬飛。樓寫春云色,珠含明月輝。會因添霧露,方逐眾川歸。

――李嶠《海》,(《全唐詩》卷五九)

全詩氣魄宏大,“習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表現了百川奔流不息,朝向大海的情景。“三山巨鰲涌,萬里大鵬飛”,滄海橫流、波濤澎湃、大鵬高翔的圖景與詩人的開闊襟抱相映成趣。“樓寫春云色,珠含明月輝”,海市蜃樓的迷幻奇異景象又使大海蒙上了一層變幻莫測、氣象萬千的色彩。最后,“會因添霧露,方逐眾川歸”點明主旨,將詩人寬廣的心胸表現淋漓盡致。

另外,詩人也常常運用海洋意象表現寬 廣胸懷,例如李白的詩句:

海水不滿眼,觀濤難稱心。即知蓬萊石,卻是巨鰲簪。

――李白《送紀秀才游越》,(《全唐詩》卷一七六)

登高丘而望遠海,六整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李白《相和歌辭?登高丘而望遠》,(《全唐詩》卷一九)

北溟有巨魚,身長數千里。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憑陵隨海運,焊赫因風起。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

――李白《古風三十三》,(《全唐詩》卷一六一)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游江東。

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

――李白《東魯見狄博通》,(《全唐詩》卷一六八)

無論是蓬萊勝境的描述,還是登丘遠望、掛席度海的宣言,抑或-是巨魚騰浪、橫吞百川、轉而化鵬摩天高飛的景象,都為詩人表現其不愿屈從下僚的壯志雄心做了很好的鋪墊,顯示了詩人寬廣的胸懷。

再如賈島的詩句:

南游衡岳上,東往天臺里。足躡華頂峰,目觀滄海水。

――賈島《送鄭山人游江湖》,(《全唐詩》卷五七一)

月峽青城那有滯,天臺廬岳豈無緣。

昨宵忽夢游滄海,萬里波濤在目前。

――賈島《題童真上人》,(《全唐詩》卷五七四)

或足躡華頂觀滄海,或萬里波濤在眼前,海洋意象成為其烘托氣氛,表現寬廣胸懷的憑借,生動地襯托了詩人開闊的心胸與博大的氣度。

(二)唐詩中往往用海洋意象反映離情別緒

在唐詩中,存在著許多反映送別之情的詩歌,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被配曲傳唱后成為流傳千古的“陽關三疊”,其中的柳枝意象被用來表現離情。然而,在唐詩中海洋意象也往往被用來抒發離別之情,其作用和柳枝意象一樣。例如下面的詩句:

滄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來。波翻夜作電,鯨吼晝為雷。門外人參徑,到時花幾開。

――林寬《送人歸日東》,(《全唐詩》卷六六)

浩渺行無極,但信風。云山過海半,鄉樹入舟中。波定遙天出,沙平遠岸窮。離心寄何處,目斷曙霞東。

――馬戴《送樸山人歸新羅》,(《全唐詩》卷五五六)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海洋意象往往被用來抒發、烘托離別之情。其實,海洋意象所傳達的深遠憂思、雋永別情,與柳枝意象相比更顯濃厚。值得注意的是,唐詩中的海洋意象常常被用來表現送使歸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尤其是抒發與日本和新羅使者的惜別之

關于送日本使者歸國,例如王維的《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全唐詩》卷一二七)

描述了海中的日本國和中日的海上交通,并通過對歷史悠久的海外、海上傳說的敘述,營造了迷離奇異的海洋意象,從而將送友人漂洋遠去的情感寫得字字情真、句句斷腸,而又抒發有度,欲淚還止。

再如徐凝的《送日本使還》:

絕國將無外,扶桑更有東。來朝逢圣日,歸去及秋風。夜泛潮回際,晨征蒼莽中。鯨波騰水府,蜃氣壯仙宮。天眷何期遠,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見,離恨托飛鴻。

――徐凝《送日本使還》,(《全唐詩》卷四七四)

這首詩通過海洋意象表現大海的蒼茫廣闊、路程的遙遠艱險,傳達出作者對日本使者分離時的依依深情。

關于送新羅使者歸國,例如孟郊的《奉同朝賢送新羅使》:

淼淼望遠國,一萍秋海中。恩傳日月外,夢在波濤東。浪興豁胸臆,泛程舟虛空。既茲吟仗信,亦以難私躬。實怪賞不足,異鮮悅多叢。安危所系重,征役誰能窮。彼俗媚文史,圣朝富才雄。送行數百首,各以鏗奇工。冗隸竊抽韻,孤屬思將同。

――孟郊《奉同朝賢送新羅使》,(《全唐詩》卷三七丸)

“淼淼望遠國,一萍秋海中”的想象,“恩傳日月外,夢在波濤東”的訴說,“浪興豁胸臆,泛程舟虛空”的情懷,營造出迷茫遙遠的海洋意象,很好地烘托了詩人對新羅使者的惜別之情。

再如張籍的《送新羅使》:

萬里為朝使,離家今幾年。應知舊行路,卻上遠歸船。夜泊避蛟窟,朝炊求島泉。悠悠到鄉國,遠望海西天。

――張籍《送新羅使》,(《全唐詩》卷三八四)

“應知舊行路,卻上遠歸船”的牽掛,“夜泊避蛟窟,朝炊求島泉”的關懷,使“悠悠到鄉國,遠望海西天”的離別之情躍然紙上。

除了表現送來使歸國,海洋意象還常常被用來表現送友人出使海外時的惜別之情,例如竇常的《奉送職方崔員外攝中丞新羅冊使》:

帝命海東使,人行天一涯。辨方知木德,開國有金家。冊拜申恩重,留歡作限賒。順風鯨浪熱,初日錦帆斜。夜色潛然火,秋期獨往槎。慰安皆喻旨,忠信自無瑕。發熒童年髻,簪香子月花。便隨琛贐入,正朔在中華。――竇常《奉送職方崔員外攝中丞新羅冊使》,(《全唐詩》卷二七一)

“順風鯨浪熱,初日錦帆斜”,“夜色潛然火,秋期獨往槎”,通過這些海洋意象的描繪,烘托出對友人渡海出使的關切。

再如馬戴的《送冊東夷王使》:

越海傳金冊,華夷禮命行。片帆秋色動,萬里信潮生。日映孤舟出,沙連絕島明。翳空翻大鳥,飛雪灑長鯨。舊鬢回應改,遐荒夢易驚。何當理風楫,天外問來程。――馬戴《送冊東夷王使》,(《全唐詩》卷五五六)

“片帆秋色動,萬里信潮生”,一副“孤帆遠影碧空去”的影像宛在目前。“日映孤舟出,沙連絕島明。翳空翻大鳥,飛雪灑長鯨”,生動的海景描繪表現出作者對海洋的理解,襯托出與友人分別時的離情。

(三)唐詩中往往用海洋意象寄托憂戚感懷

大海遠離塵世、兇險莫測,這也給人的憂戚感懷提供了宣泄的憑借。唐代許多詩人都通過海洋意象表現感時、身世、浮沉等人生命題,無論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全唐詩》卷三五一)的感慨,還是李白“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雜曲歌辭、?遠別離》,《全唐詩》卷二十六)的激憤,他們都是通過海洋意象來抒發人生感悟、憂戚情懷,感嘆或成或敗、或喜或憂、或舒泰或窮蹙、或恢弘或卑微的心理境況。無論瞬息即興的感發,還是在追蹤往昔的流露,在海洋意象的烘托中,這種種情感使讀者獲得了強烈的共鳴。例如孟浩然的《歲暮海上作》:

仲尼既云歿,余亦浮于海。昏見斗柄回,方知歲星改。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為問乘槎人,滄洲復誰在。――孟浩然《歲暮海上作》,(《全唐詩》卷一五九)

這首詩中的海洋意象很值得賞玩與回味。“仲尼既云歿,余亦浮于海”,詩人憶古思今,在海中“昏見斗柄回,方知歲星改”,感慨歲月流逝而又無可奈何,只能自言“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可是“為問乘槎人,滄洲復誰在”又體現了詩人微妙的情感變化。從全詩來看,海洋意象成為其抒發感傷心境的憑借。

另外,有的詩人也通過海水、海邊樹等具體海洋意象表現憂戚感懷。例如韓愈的《海水》:

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風波一蕩薄,魚鳥不可依。海水饒大波,鄧林多驚風。豈無魚與鳥,巨細各不同。海有吞舟鯨,鄧有垂天鵬。茍非鱗羽大,蕩薄不可能。我鱗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馀陰,一泉有馀澤。我將辭海水,濯鱗清冷池。我將辭鄧林,刷羽蒙籠枝。海水非愛廣,鄧林非愛枝。風波亦常事,鱗魚自不宜。我鱗日已犬,我羽日已修。風波無所苦,還作鯨鵬游。――韓愈《海水》,(《全唐詩》卷三四五)

通過海洋意象的營造反映出詩人深廣的憂思。“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風波一蕩薄,魚鳥不可依”,開頭便以海水起興抒發感情,接著通過“海水”、“鯨”、“鵬”等具體意象,表現了詩人的憂戚感懷像曲回的愁腸,百轉千回,難以平復。

再如皇甫冉《賦得海邊樹》

描寫海的詩句范文第5篇

一、詩詞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中,有時巧借一句趣語,授課會增加幾分詼諧;妙用一句詩詞,課堂更變得形象生動、趣味無窮。

如在學習《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這樣一句:‘高處不勝寒。’白居易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還有:‘山下百花山上雪。’這是為什么呢?山上離太陽更近,溫度應該高一些才對呀!”學生立刻與我產生了共鳴,不但接著把詩句背下去,而且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

又如在講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分布”這一特點時,我設計這樣的導入方法。上課時首先向學生展示準備好的一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滾滾長江東逝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然后問:“這些詩句都蘊含著怎樣的地理知識?”學生們迅速說出我國許多河流是向東流入海的,我順勢引導:“俗話說水往低處流,我國地勢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們說出我國地勢的特點為西高東低。我繼續追問:“我國地勢除了西高東低的特點外,還有什么特點呢?這樣的特點又有什么樣的地理意義?下面我們共同來學習這一節內容。”這樣自然導入到這一節,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詩詞引用,加深理解

例如,在《地球運動》部分的教學中,學生已掌握了基礎知識,我實施了這樣的活動:展示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出示探究問題:“請同學們分析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同學們經過小組內激烈的討論,很快得出答案:“坐地日行”包含著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八萬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長──赤道約為4萬千米的地理意義;詩詞說明了地球自轉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著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轉和公轉;“一千河”說明天空中的無數星河。

又如,在“月相”這節中講上弦月的升起落下時間時,我引用了張繼的《夜泊楓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描寫了上弦月半夜月落之景。在講述江淮地區的綿綿梅雨之際,我們用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來說明梅雨的發生時期和特點,簡化并加深學生的理解。

通過以上的地理教學活動,同學們利用已學的地理知識,巧解出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使地理知識正向遷移。學生們既獲得了一份地理知識之外的意外收獲,又增強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極大興趣。

三、批判質疑,探究學習

例如,在講太陽照射時,我請學生分析:“立竿見影”這一成語”對不對(直射時無影)?

又如,在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時,提問學生:“成語,堅如磐石,從地理學的角度存在什么問題?”學生通過討論發現:磐石會受到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等,也不是堅不可摧的。再讓學生說出“水滴石穿”所蘊含的地理意義。正反對比,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又如,在講水循環時,運用李白《將進酒》詩中的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出問題:“這首詩氣勢磅礴,但就地理知識來講,黃河之水真的‘不復回’了嗎?”學生通過討論,指出黃河之水東流入海,海洋水還會通過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三個環節回到黃河中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加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四、在地理教學中運用詩詞、成語的注意事項

1.所引用的詩詞、成語要淺顯易懂,最好是學生熟悉的,否則解釋詞意就要費上許多口舌,將影響教學的流暢與進度。

2.教師必須吃透教材,適時、恰當引用,不要刻意牽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镇宁| 罗江县| 泾源县| 禄丰县| 安新县| 和田市| 同仁县| 克拉玛依市| 太湖县| 灵璧县| 武强县| 象州县| 九龙坡区| 聂拉木县| 平顶山市| 织金县| 柏乡县| 乌鲁木齐县| 霍林郭勒市| 宜川县| 旌德县| 米易县| 东阿县| 宁安市| 旌德县| 石景山区| 常德市| 繁峙县| 汝南县| 万载县| 喀喇| 盐亭县| 如皋市| 高青县| 巩留县| 响水县| 遂昌县| 娄底市| 通许县|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