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思念故鄉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抬頭望月,月未圓,心中感傷。恍惚中,便于那千百年來的文人雅士并肩而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你是唐朝文壇光彩萬千的才子;你是千古詩壇人人艷羨的詩仙,殊不知,你心中也曾苦悶過,惆悵過。身處他鄉,你孤身一人,仕途坎坷,你憤氣難抒。那一夜,你未關窗,任月光似霜般進入房舍,竟勾起了你對于故鄉的思念。是啊,多少年來,你獨自漂泊,月圓月缺多幾番。宦海失意你瀟灑揮去。唯有圓月,仍使你心傷。
月圓是畫,月缺是詩。人生怎能一帆風順,有許多詩句能吟,足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你失敗了嗎?你傷心了嗎?多年寒窗苦讀,卻未能金榜題名,你郁悶嗎?不 ,你不該。你知道嗎?多年后的今天,你的《楓橋夜泊》廣為傳唱》。那詩句千古不朽,仍熠熠生輝!你名落孫山,卻有詩句來證明你字字珠璣的文采!你生前是石,無人問津,死后,卻是玉,萬人景仰。
月圓是畫,月缺是詩。名落孫山又如何?詩句彰顯價值在!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因為思念親人,你心中卻如月缺一般難過。你望著那月,想到了天上宮闕,在悲傷之中,你不比常人一般難以自拔,而是寄托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希望。正因如此,蘇軾,你的《水調歌頭》堪稱千古絕唱!
月圓是畫,月缺是詩。親人相隔又怎樣?仍有詩句寄希望!
跟我來
穿過這耀眼的河灘我的家
異鄉的行客
你跟我來
我給你水喝
上午的太陽明亮而澄澈
中午的太陽明亮而枯涸
下午的太陽明亮而疲憊
跟我來你異鄉的行客
拴你的馬在屋檐之下
跟我來
我給你水喝
甘州的茶水清涼而澄澈
肅州的茶水清涼而苦涸
涼州的茶水清涼而甜蜜
跟我來你西去的行客
卸你的行塵在葡萄架下
跟我來
我給你水喝
上灘的路悠長而婆娑
中灘的陸悠長而轉折
下灘的路悠長而寂靜
跟我來你獨獨的行客
這古舊的河灘溫柔遼遠
留不住的行客行客
請展示你的心事與我
涼州女子夜夜枕你的馬蹄聲睡
親親的行客行客
等你西行的路轉回我的河灘
跟我來
我給你汪汪的水喝
秋天
在秋天我進入一種心情
樸實高貴
在秋天的這種心情中
最后的柔情擁有我
最后的榮耀擁有我
詩歌和愛情
在我離開你們之前擁有我
我來自秋天內部的一種心情
純潔透明一塵不染
如村莊平靜河流安詳
黃菊和各色野花花開花落
我隨手寫下的詩句落英繽紛
我隨手寫下的詩句
秋日也要為之感動
這秋天小小的心臟愛人的禱語
所有云起云涌的燦爛思想
跟隨我秋天的心情飛越天國
飛越天國的我的心情
在秋天祈禱
雨水和秋歌洗盡天空
萬里草原蕎麥青青
秋天遠去的人追憶往事
思念的人把思念埋得更深
在秋天的心情里離開故鄉
在秋天的云朵里懷念故鄉
心情和云朵
我秋天的心情淚光閃動
心情和云朵村莊和父親
在秋天我回憶我一生的追求
我隨手寫下的詩句成為絕唱
創造之夜
就在那一個冬天
冬天的山林里
無從追蹤的思緒
開了花
要我怎樣訴說
暗夜脈脈的溫柔
這時我已不會言語
這時的記憶完全被香水打濕
這時我只依稀記得冬樹和墻影
還有把我和樹根釘在一起的那人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教育應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良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了詩人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可見其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著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充滿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1、五更歸夢二百里,一日思親十二時。
2、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6、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
7、靜憶家人皆萬里,獨看簾月到三更。
8、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在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中《文學翹楚》一課時,我緊緊圍繞月亮這個意象引導學生感悟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體會月亮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內涵。
李白現存的詩作中約有四分之一與月亮相關。在李白的詩中,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月亮承載著不同的含義,其中都蘊含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不同詩中的月亮代表著不同的意蘊,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李白詩中的月亮是飽含友情的月,我選取了《月下獨酌》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讓學生將這三首詩聯系起來,感受作者與月為伴,以月為友的情感。深刻體會在孤獨時,月亮是知心朋友;在獨行時,月亮是貼心伴侶;在思念朋友時,月亮又化作信使。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不僅僅是一個物體,還是思念者的朋友,寄托著濃濃的友情。
李白詩中的月亮還是寄托鄉愁的月。當詩人背井離鄉,甚至漂泊在異國他鄉的時候,月亮經常會出現。為什么思鄉會想到月亮呢?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圓時即是團圓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所以,明月升起,遠在他鄉不能與家人團聚的人們會感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所以人們才會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中國,月亮承載著人們對節日的美好想象,包含著人們對友人的無盡思念,更寄托著每一個中華游子的思鄉之心,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就是經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