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雄閱讀答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線安靜地坐在桌子上,沒有回答。
針休息了一會兒,又以極其傲慢的姿態在一件衣片上走上穿下。她認為回頭看一下也是多余的,反正線會緊緊地跟著她。她縫完了這件衣服,又驕傲地挺直腰桿兒,正想把自己夸耀一番時,突然看到線站在一旁,裁好了的衣片還是衣片,只不過是在衣片上多了她的一些足跡罷了。
線這時開口了,她說:“針大姐啊,我如果不跟著你,你的勞動不也是白費嗎?”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驕傲——感謝——姿態——
2.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緊張——驕傲——夸耀——
3.這篇文章共有個自然段。
4.讀句子,選擇填空。
A.陳述句B.反問句C.設問句
①針大姐啊,我如果不跟著你,你的勞動不也是白費嗎?
②線安靜地坐在桌子上,沒有回答。
5.用加粗的詞,寫句子。
如果不是我領著你,你能發揮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完這篇文章,我明白了【】
A.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團結協作,共同努力,如果驕傲自滿,逞個人英雄,往往會把事情弄糟。
B.針瞧不起線是不對的,好朋友不應該鬧矛盾。
答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就需要打消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以平等的地位來對待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在輕松的環境中對語文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教師要激勵他們大膽地提出來,并對這些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使其他學生都向他們學習。通過發現問題,促進思維的進一步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對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講解,但是要精講少講,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深度,使他們在互助合作和探究過程中對語文知識進行主動思考,使語文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二、以多向互動合作為手段,積極嘗試自主學習途徑
多向互動教學中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互動合作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具有獨立性和合作性,在學習過程中充滿了自主性。學生的學習在積極互動下不斷取得進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讓他們通過認真閱讀語文課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能使課堂學習具有針對性。通過互動學習和探討,學生掌握了不懂的問題,而教師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一帶而過,既節省了教學時間,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又能讓整堂課的節奏緊湊,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我在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后,讓他們主動說一說感受,提一提疑問。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就提出了許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問題:如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為什么青蛙不相信小鳥說的話,認為它在說謊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鳥的話了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們的思路方法。這些都是教學的寶貴資源,我及時加以開拓,運用使課堂教學教達到互動。同時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提“兩種問題”的教學方法,使師生、生生之間產生互動。一類是學生自己弄懂了用來考別人看是否能懂的問題,可說:“我考考大家……”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用來請教同學或教師,可說:“我請教大家……”這樣,教師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思者和聽者,從而為多向互動合作教學策略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行多向互動時還應提倡生生之間兩兩互動或小組合作學習互動,包括組內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和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合作的內容可以是互相檢查對方活動,互相表達自己的看法,互相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互相競賽鞏固認知,共同操作發現新知等。
三、以探究為目的,培養求異思維
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多彩的知識,需要學生通過探究來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體會到文字中蘊含的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來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啟發學生的語文思維,激發他們的語文智慧。語文開放性的題目答案不僅僅只有一個,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慣性思維,從新的角度去分析,獲得合理的答案。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對于和教師的講解有疑問的地方也要大膽進行質疑,激發他們的語文思維發展。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時,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我提出了如下問題:為什么雨來是小英雄呢?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雨來很勇敢,所以他是小英雄。”還有的學生說:“雨來面對鬼子不害怕,所以說他是小英雄。”還有的學生說:“雨來靠著自己機智和勇敢在鬼子的槍下活了下來,所以他是小英雄。”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們說出來的答案也不同,這些答案雖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都反映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是創新思維發展的基礎條件,教師要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表揚,并引導他們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感受。
題烏江亭閱讀答案赤壁
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烏江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這三首詩詠的都是西楚霸王項羽,但對項羽評價的角度并不一樣,他們的角度分別是什么?
(2)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 .
答案:
(1)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2)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閱讀練:
⑴三首詩議論的角度不盡相同,請簡要分析。(4分)
⑵這三首詩對項羽烏江自刎的做法表達了不同看法,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杜牧:兵家用兵 王安石:民心向背 李清照:為人氣節(答一點得1分,答兩點3分,答三點4分)
(2) 杜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 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根據壯士衰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等可得出。
李清照: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這首詩從開始至結束都洋溢著對英雄的贊美和敬仰。
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22~23題。(共4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2.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3.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2分)
赤壁閱讀答案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22.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或前兩句寫興感之由。(兩種答案任答一種均給2分。)
23.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從詩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10詩中的周郎是誰?(1分)
1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
赤壁閱讀答案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作為忠臣楷模,智慧化身,羅貫中筆下的他不僅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更有忠順勤勞之誠,匡扶社稷之志,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他早已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天下“第一奇人”,看他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如何演繹自己炫美的人生。
諸葛亮其人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他未曾出山,就已在隆中定鼎三國,三分天下;出山后,充分發揮其杰出的外交才能,東聯孫權,北拒曹操,大勝赤壁,輔佐劉備成就帝業;劉備死后他又定南蠻,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攻為守,后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享年53歲。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后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此外他還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等。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手執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髦,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帥哥,更是智慧的代表,是忠臣的典范。閱讀《三國演義》,從他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出智慧、謀略、忠誠、機敏、博學……
神機妙算,堪稱神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被神話了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足智多謀,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隱居隆中,就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初見劉備就提出了據蜀、聯吳、抗曹的長遠戰略思想;出山后兩敗曹軍,使關、張去隙:“孔明真英雄也!”奠定了他在劉氏集團內部的威信,之后又孤膽赴江東,舌戰群儒、理導孫權、智激周瑜,既避開了周瑜的暗算,又完成了聯吳抗曹的策略。無論大小戰爭,他都能輕松應對,赤壁之戰,他“草船借箭”計謀超群,“巧借東風”神乎其神,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寫下了戰爭史上輝煌的一頁。另外他還有“錦囊妙計”未卜先知,空城一計,嚇退孟德,八陣圖譜,困住陸遜,甚至是死諸葛都能嚇走活仲達。另外他能遺計斬魏延、顯神保蜀民、預知鄧艾偷渡陰平等等,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真是料事如神。他的智慧,不僅作者贊其“此萬古之人不及也”,連對手都盛贊他“真神人也!”“我不如也!”魯迅也評價他“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作為小說中的傳奇人物,諸葛亮與漢主劉備可謂肝膽相照,他為劉氏江山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表現是多方面的:作為軍事指揮家,諸葛亮從初出茅廬開始,占荊州、攻長沙、克南郡、取西川,使劉備在成都稱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劉備死后,他又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作出以攻為守的戰略選擇,“六出祁山”,直至病死五丈原;作為政治家,蜀國國事,事無巨細,每必親躬。他“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之所以如此,是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知遇之恩。劉備三顧之時,諸葛亮僅是一個26歲,沒有任何功名的布衣農民。劉備能枉駕三顧,這讓諸葛亮大為感動。不但如此,劉備臨死時,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士為知己者死”,這種莫大的恩寵和信任,更加激勵了諸葛亮,“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他勵精圖治,屯田興兵,一生念念不忘“恢復中原,重興漢室”,直至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康熙就曾這樣評價他的一生:“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唯諸葛亮能為之。”
千慮有失,瑕不掩瑜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的品格亦有其歷史的局限性,智謀策略亦有失策之處,情感上也有私心和七情六欲。羅貫中在神化諸葛亮的同時,也敢于展現其性格的不足:一是用人上的失誤。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在華容道上用他,他放走了曹操;讓他鎮守荊州重地,結果使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并使蜀國在此后的戰爭中始終處于背動地位。馬謖,言過其實,劉備就曾告誡過他,但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仍讓他鎮守漢中咽喉街亭。喪失街亭,使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二是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北伐役中,魏延就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的戰略,但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竟未同意,結果錯失戰機,后鄧艾滅蜀,正是用此偷襲之策。三是領導藝術欠缺。作為輔國之臣,諸葛亮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覽,”“常自校薄書”,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手下人才的發展,防礙了人才的培養,結果他死后,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另外他沒有堅決制止劉備的冒進,沒有肅清劉禪身旁的小人,這些都是造成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直接原因,為他的靚麗人生留下了小小的缺憾。
考題點撥
例1:(2007年天津市試卷)結合《三國演義》的內容填空:
在有關赤壁之戰的章節中,寫了許多表現諸葛亮才智的故事,如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個(用五個以內的字概括)。東吳的主帥周瑜風流儒雅,有勇有謀,但氣量狹小。嫉妒孔明的才能,非要置他于死地,結果卻是屢遭失敗,在臨死前不禁仰天長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此題根據情節把握名著的細節。考查名著,一般考查主要人物的主要情節,考生只有熟悉這些內容,明確人物的活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才會應對自如,從容作答。解答時要理清脈絡,不可張冠李戴。
參考答案:示例: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借東風、草船借箭、智算華容(任選其一);既生瑜,何生亮。
例2:(2010年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試卷)判斷文學名著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是“赤壁之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原因是“失街亭”一事。
點撥:名著情節的考查,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跡,這包括體現人物成功的事跡,大家熟知,流傳極廣的事跡以及人物轉折或成語俗語中涉及的情節。考生在備考時,應學會歸納,歸類處理,以備考查。
參考答案:正確。
例3:(2006年四川省資陽市試卷)某校初三(8)班同學在閱讀完《水滸傳》、《三國演義》后,開展了一次“識英雄,學英雄,做英雄”主題班會活動。在選擇學習對象上,出現了分歧:一部分同學(甲方)選擇諸葛亮,而不選宋江;一部分同學(乙方)選擇了宋江,而不選諸葛亮;另一部分同學(丙方)則將諸葛亮、宋江都選了;還有一部分同學(丁方)則認為宋江、諸葛亮都不值得選。甲方選擇諸葛亮的理由是:諸葛亮有運籌帷幄的卓越的軍事謀略,同時還有對劉氏王朝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赤膽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虛情假意,在梁山正在興盛,腐敗的宋王朝束手無策之時,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接受招安,出賣梁山,使眾多英雄罹難。
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請談談你的選擇理由。
乙方:
丙方:
丁方:
點撥:此題考查考生閱讀名著的感受。讀名著,切忌讀死書,更不能迷信書本。要理解內容,以之為鑒,為我所用,成為我們走向成熟的養料。解答此種題型,應亮明觀點,然后引用人物事例說明人物性格,表明作出選擇的理由,表意清楚即可。
參考答案:
乙方:宋江仗義疏財,受到眾英雄的擁戴。他統領梁山英雄,除強扶弱,打富濟貧,一身英雄氣概。而諸葛亮效忠于昏庸無能的劉禪,東征西討,七次北伐,影響了廣大百姓的安寧生活。
丙方:諸葛亮、宋江兩個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智慧,敬業精神,學習宋江的仗義疏財,俠義精神。
丁方:他們是小說塑造的英雄,是虛構的人物,沒有實際意義。即使有這樣的英雄,也離我們的生活太遠。要學英雄,我們就要學今天的英雄,學身邊的英雄。如:任長霞,面對黑惡勢力,她拍案而起,面對貧民百姓,她柔情似水。
練習設計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題目。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于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后,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孔明聽畢,汗流遍體 ②言訖,叩頭流血
③先主謂眾官曰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3)文中“先主”相對_________而言,指的是_________,該故事概括為“_________ ”(五字以內)。
(4)選段中孔明說“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試結合小說說明先帝的“知遇之恩”表現在何處?
2.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評價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1)仿照示例,試從小說《三國演義》中找出相關情節,印證上面的評語。
示例如:約官職――街亭失守,用人不當,自貶三級。
(2)陳壽稱贊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請結合課文《出師表》加以說明。
3.最初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人是___________,后來__________又再度向劉備推薦。請寫出你所認識到的諸葛亮的性格特點并用相關情節證明。
性格特點:_________,印證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要求寫出下列與諸葛亮有關的俗語、成語、歇后語和名句。
(1)諸葛亮吊孝――
(2)諸葛亮眉頭一皺――
(3)三個臭皮匠――
(4)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5)非淡泊無以明志,_________。
(6)個個_________;家家居易百樂添。(仿照加點字格式填寫)
參考答案
1.(1)①完畢。②完畢。③對……說。(2)我即使肝腦涂地,又怎么能報答您的知遇之恩呢!(3)劉禪;劉備;白帝城托孤。(4)示例如:三顧茅廬;臨危受命;白帝城托孤等。
2.(1)示例如: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七擒孟獲。(2)《出師表》中諸葛亮請求后主做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任人唯賢(親賢遠佞),充分展示了諸葛亮治國的雄才大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B-0029-02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英語學習亦如此。預習是英語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忽視它會造成學生頭腦中知識序列的中斷,遺忘舊有知識而影響新知識的吸收,從而導致聽課盲目,自學能力下降。本文主要論述初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預習初中英語。
一、運用發散思維預習單詞
單詞的記背往往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首要難題,如何打好英語學習的基礎,記住盡量多的單詞?發散思維的聯想式記背是一個好方法。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拼讀規則自主學習新單詞,標記出較難記背的單詞,重點掌握其詞性及詞法,找出與新詞相關的派生詞、合成詞、反義詞、近義詞、形似詞以及與之有關的詞組,整合新舊知識識記。如預習單詞same時,就應該結合它的反義詞different,詞組the same as,look the same,be different from等正反識記。學習happy時,嘗試加上前綴、后綴,變成unhappy,happily,happiness聯系記憶。再如一些外形很相似的單詞,如catch,match,watch,可對比記憶。這樣既記憶新單詞,又復習舊單詞,既掌握了新知識,又鞏固了舊知識。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還可結合以上幾種方法,對單詞進行分類、再整合地綜合教學。如教學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Module 5中的新單詞healthy時,讓學生在預習中根據拼讀規則記住詞的寫法,然后查詞典找出它的反義詞、副詞和名詞分別是unhealthy,healthily,health,接著把它們聯系起來記憶,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帶著目的預習聽力
聽力是英語學習中重要卻又極易丟分的一部分,預習時應首先讓學生弄清聽力中常出現的重點單詞,抓住關鍵詞,弄清句式是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還是選擇疑問句,最后才帶著問題聽題。課文聽力有三種形式,可分別采用下列方法突破:
1.聽句子,選畫面
這種題目較簡單,圖畫展現的往往是對話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要引導學生抓住畫面的關鍵詞進行選擇。如學生預習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Module 7 第一單元的聽句子,選畫面題目時,讓學生先預習關鍵詞:smell/taste/feel/sound/look/sour/
salty/tight/strong/quiet,熟讀這些詞并弄清它們的意思。有了前面的鋪墊,在上新課進行聽力訓練時,學生聽起來就輕松許多,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得到顯著提高。
2.聽句子,選答語
這種題型的答題關鍵在于聽清楚問句是什么句式,是以be動詞(is/am/are/was/
were)開頭,還是以情態動詞(must/may/can/
would/will/should)開頭,或是以疑問詞(what/where/who/whose/which/how)開頭,針對不同的句式大致鎖定答語的句式。如筆者在上某節聽力訓練課時,有一道聽力題目為:
What class are you in?
A.Grade2
B.Class2
C.Row2
如果學生在預習時抓住疑問詞what class,就能提前做好準備,在正式聽力時再聽清題目中的class一詞,就能迅速選出正確答案B選項。同樣的,在Does she like bananas?一題中,學生“咬”住does這一助動詞,自然就能順藤摸瓜,在A .Yes,she does.B.No,she didn’t.C.Yes,she can.三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A。
3.聽短文,填相關信息或回答問題
(1)聽短文,填入所缺的單詞。解這種題目,教師應教授學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分析已有信息,抓住問題是以什么疑問詞提問,具體可這樣進行:在進行聽力之前,教師帶領學生迅速閱讀短文,抓住短文大意,對可能考查的單詞進行猜測,在聽聽力錄音時邊聽邊記下所要填寫的單詞。聽完例題,教師停下來,結合上下文和語法知識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理清做題思路,自覺總結經驗并與其他學生分享。
(2)聽短文,回答問題。解這種類型的題目,方法與填單詞大致相同,但又有其側重點。教師可這樣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問題和選項,帶著問題針對性聽題。播放錄音時,教師注意適當放慢速度,讓學生記住關鍵詞或中心句,既要把握材料整體內容,又要記住相關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方式、原因、數據等),不要糾結于聽不懂或聽不清個別單詞或句子。以某段短文聽力題為例,題中出現了下列五個問題:
(1)How old is Helen?
(2)How does she go to school?
(3)Why didn’t Helen go to class?
(4)What did Mrs White do during the weekend?
(5)How long did Helen stay in bed?
教師在教學生如何預習本題時,指導學生分別找出每一個問題的關鍵詞,如第一題的how old,由此預測答案應與數據有關;第二題抓住how,預測答案是如何出行,即交通方式的選擇;第三題抓住why,答案鎖定為原因分析;第四題抓住what,初步判斷答案應為內容的概括;第五題how long則直接表明了需要注意聽清題中與時間相關的部分。分析清楚這些要點,就能有備而來地做聽力題,大大提高答題準確率。
三、利用各種資源預習課文背景
外研版的英語教材每一個模塊分別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展開,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就這個中心話題查找相關資料,可以從書中獲得,也可以源于網上。這樣的課前預習能增長學生的課外見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如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下冊Module 9 Heroes的中心話題是英雄,內容涉及科技、歷史、娛樂等領域中的英雄人物。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多地了解白求恩和南丁格爾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跡,并讓學生想一想,他們還知道哪些英雄人物,這些英雄分別有什么事跡,并與同學交流討論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經過此鋪墊,在上新課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當筆者提問“Do you think what Bethune was like?”時,學生立刻在下面滔滔不絕說起來:“He was a great doctor.He came from Canada.He helped to treat the injured soldiers in China.He was an international hero.We should learn from him.”當筆者提問他們還知道哪些英雄人物時,學生又吐出一連串的名字:岳飛、林則徐、鄭成功、詹天佑、劉胡蘭、等等。通過預習課文背景,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并收集了豐富的課外材料,在真正上課時,實現課內外知識的結合。
四、泛讀、精讀結合預習課文
課文預習應按照先泛讀而后精讀的順序展開。泛讀,即快速瀏覽全文,了解每段大意和文章整體的主要思想;然后在泛讀的基礎上精讀。具體而言,精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聯系法學習詞組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新單詞之后,從課文中找詞組,同時回憶已學過的與之類似的詞組,如學習look時,復習已學過的look up,look down,look after,look for,look at,look out等。一些相似的詞組,則需要區分用法,如: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 of;in time和on time;in hospital 和in the hospital等。一些同義詞組,需要及時歸納總結,如:look after = take care of,because of= thanks to等。
2.善于觀察發現問題
剛接觸英語的初中生,好奇、好動、好觀察和好思考,教師應利用這些特點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例如在讀到表示時間的介詞時,教師可適當停下,讓學生思考:in the morning,at 7 o’clock,on Monday,為什么同時表示時間,但三個短語卻用了三個不同的介詞呢?
3.善于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是一種技能,而提出新問題則需要學生發揮創造性的想象力。對此,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如初三教材談到人口問題時,有這樣一段話: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one billion,three hundred million,about 20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時思考問題:What’s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而后讓學生獨立解答,并在此基礎上再發現其他更深層次的問題,在課堂上勇于提出,以此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團結合作的精神。
4.掌握語法
語法學習向來是初中生的一大難題,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預習時鞏固舊的語法知識,留心每句話使用的時態和句式以及其他語法規則,把重要的語法知識用波浪線劃出,仔細琢磨。課前,教師指導學生細讀注釋,多看例句,進行歸納總結。
如筆者讓學生預習反義疑問句時,就讓學生認真閱讀注釋的說明,反復琢磨書中所給例句和課文中出現的句子:
He was German,wasn’t he?
Your parents can swim,can’t they?
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don’t you?
You didn’t go home yesterday,did you?
Tony won’t come here tomorrow,will he ?
通過對上述多個句子進行體會與分析,學生會發現反義疑問句實際上是由兩部分構成,而前后兩部分的人稱和時態要保持一致,如果前部分是肯定句,則后部分用否定句;如果前部分是否定句,則后部分用肯定句。經此伏筆,學生在上新課時就能輕松許多,自己就能列出一些反義疑問句,課堂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5.布置預習作業
適量的預習作業是自我檢測的一種手段,是對預習結果的考查。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可參考上述四項內容,將其結合起來,形成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形成書面成果上交。書面成果的具體的形式可以是好詞好句的摘抄、詞語辨析、近義詞反義詞的對比,或者是個人的學習經驗總結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