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揚州茶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肩周炎;針刀;臭氧;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060
肩周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 多發在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 發病慢、病程長, 故又稱為“五十肩”、“凍結肩”。臨床上常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可對其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 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頗多, 但絕大多數療法的療程較長, 見效較慢。本研究對針刀結合臭氧局部注射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 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康復理療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80例, 按照患者意愿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40例。對照組男11例, 女29例, 年齡31~69歲, 平均年齡(47.3±9.1)歲, 病程1.0~6.2年, 平均病程(3.3±1.0)年;治療組男13例, 女27例, 年齡33~66歲, 平均年齡(46.2±11.6)歲, 病程0.3~4.2年, 平均病程(2.4±1.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出版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1]。
1. 3 治療方法
1. 3. 1 對照組 采用電針治療。主穴取:天宗、肩前、肩貞、肩k、肩s;次穴取:臂嚅、曲池、外關、合谷、阿是穴等。操作方法:常規取穴部位消毒后, 取長度適度的華佗牌毫針刺入穴位, 行手法取得針感得氣后接SDZ-Ⅱ型電針治療儀, 選擇連續波, 強度以患者適宜為度, 留針時間約30 min/次, 1次/d, 7次為1各療程, 療程間休息2 d。最多治療2個療程。
1. 3. 2 治療組 采用針刀結合臭氧治療。患者取治療區充分暴露側臥位, 先確定治療點, 一般以相應肌肉起止點和局部壓痛點做為治療點, 如岡下肌和岡上肌的止點、喙突點、小圓肌止點、肩胛提肌中點等, 一般每次選3~5個點。嚴格無菌操作下, 選取四號0.8 mm漢章牌針刀垂直刺入治療點, 平行于肌腱走向, 避開神經和血管, 刺入達骨面有明顯硬性阻力感后再稍后退1~2 mm即為治療部位, 分別沿各方向作切開剝離或點刺2~3下。針刀治療完成后, 再一次局部消毒, 用一次性5 ml牙科無菌注射器在CHY-31型臭氧治療儀上抽取濃度15~20 ?g/ml醫用臭氧, 每個治療點緩慢注入臭氧氣體約1~2 ml, 治療后用一次性無菌創可貼保護治療點, 并囑至少4 h保持局部干潔。每5天治療1次, 最多治療3次。
1. 4 療效判定標準[1]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出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肩周炎的療效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在所有治療結束時及3個月后分別進行了跟蹤隨訪。近期療效(結束時):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肩周炎屬中醫“痹癥”范疇, 中醫認為發病原因比較多。如年老體衰、筋骨失于濡養、氣血虛損、肝腎不足等均可容易導致發病;長期勞累、喜肩部露臥、感受風寒、寒凝筋骨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故氣血虛損、血不榮筋為內因, 風寒濕邪侵襲為外因[2]。患者長期筋脈粘連, 活動受限, 往往伴有明顯的功能障礙。肩周炎的治療方法比較多, 常見的有藥膏外敷、針灸、電針、針刀、關節松動術、神經阻滯、功能鍛煉等。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普通針灸療法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散寒、利關節、止痛、調氣血等效果, 電針則是普通針灸基礎上通過加電刺激降低神經興奮性達到止痛及疏通肩部痹痛的作用。大多數現代針灸醫生喜歡采取此種方法治療肩周炎, 但存在止痛療效短暫、治療時間長、容易反復發作、遺留的功能障礙不能很好解決等問題,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心理等多方面。針刀醫學是根據中醫針灸理論與現代西醫解剖理論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新醫學, 在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所引起疼痛性疾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針刀治療可以松解肩周炎其粘連攣縮, 改善微循環, 使肩部疼痛得到緩解, 并可以大幅度改善患者局部的功能障礙。Moretti等[3]曾應用臭氧治療頸肩痛取得良好療效。臭氧具有較明顯的抗炎和鎮痛的作用[4]。臭氧為不穩定氣體, 在人體內接觸體液后很快轉化為氧氣, 而氧氣會對粘連組織進行機械分離[5]。作者同時也注意到臭氧治療肩周炎具有很多優點, 如臭氧制備簡單沒有耐藥性;臭氧不會產生二次污染;注射時不易發生局部感染;可以很快拮抗針刀治療后產生的局部疼痛感等, 容易讓患者接受下一步治療。
本研究表明, 治療組治療結束后及治療后3個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針刀結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療具有簡單、方便、安全、價格低廉等特點, 能加強肩周炎的臨床療效, 是一種值得臨床研究的結合性方法,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86-191.
[2] 李紹軍, 譙智泉, 喻鳳文, 等.阿是穴臭氧注射聯合推拿治療粘連期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 2010, 17(5):140.
[3] Fujishita A, Khan KN, Masuzaki H, et al. Influence of pelvic endometriosis and ovarian endometrioma on fertility. 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2, 53(Suppl 1):40-45.
[4] 卜克. 頸椎牽引配合穴位注射臭氧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20例.中醫外治雜志, 2008, 10(17):41-42.
[關鍵詞] 子宮頸;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上皮樣細胞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of Uterine Cervix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of uterine cervix.Methods A case of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of uterine cervix was studied by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with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Results The tumor is mainly composed of epitheloid cells in the form of slice.and there are many little thin blood vessels in the cells in the forms of reticulation or cranny.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positively expressing HMB?45 and NSE.Conclusion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of uterine cervix is a kind of true tumors expressing HMB?45.It has a good prognosis and its maligniant tendency is ambiguous.
Key words:Uterine cervix;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Epithelioid cell
子宮頸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是一組HMB?45陽性免疫表型的上皮樣細胞構成的間葉性腫瘤,其瘤細胞胞漿透亮或呈嗜酸性顆粒狀,并具有在血管周圍分布的傾向。本組腫瘤包括血管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淋巴血管平滑肌瘤樣病變(lymphangioleiomyomatosis)及透明細胞“糖”腫瘤(clear cell“sugar”tumor,CC?SUGAR)。當腫瘤的主要成分為上皮樣細胞時,通常將其定義為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31歲。因陰道大出血2 h,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既往B超檢查示子宮頸肌瘤,患者于就診當日行全子宮切除術。手術中發現宮頸管內有一5 cm×5 cm腫物。
1.2 方法 手術切除組織經4%甲醛固定,腫物多處取材,石蠟包埋,常規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免疫組織化學采用SP法,所用一抗,包括HMB?45、NSE、CK、SMA、S?100及結蛋白,均為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產品。
1.3 結果判定 以見棕黃色顆粒為陽性,未見為陰性。
2 結果
2.1 巨檢 全子宮大小10 cm×7 cm×3 cm,右側宮頸黏膜下肌壁間可見一直徑5 cm的類圓形腫物,突向宮頸管,切面灰紅灰黃色,分葉狀,質軟,與周圍組織分界清,但未見明顯包膜。
2.2 鏡檢 瘤細胞呈片狀密集排列,細胞形態單一,均為上皮樣細胞,未見梭形細胞成分。瘤細胞為圓形或多邊形,細胞之間界限明顯、胞膜清晰、胞漿豐富透亮,部分瘤細胞胞漿可見淡紅色嗜酸性細微顆粒。細胞核呈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大小、核膜光滑、染色質分散,部分瘤細胞可見小核仁,核分裂像未見。瘤細胞間分布較多薄壁小血管,呈網狀或裂隙樣。另可見一些較大的厚壁血管,部分厚壁血管壁透明變性,但未見異常增生的小血管和脂肪細胞。腫瘤邊緣與宮頸平滑肌層之間有較明顯的界限,局部甚至呈“裂隙狀”,在腫瘤組織與宮頸肌層交界處多點取材,均未見到明顯的瘤細胞浸潤性生長現象,也未見壞死灶。
2.3 免疫組織化學 HMB?45和神經烯醇酶(NSE)陽性,細胞角蛋白(CK)、平滑肌肌動蛋白(SMA)、結蛋白及S?100蛋白陰性。
2.4 病理診斷 子宮頸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
3 討論
3.1 臨床特點 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好發于女性,年齡較輕,偶伴結節性硬化。對于發生在子宮的腫瘤,多數患者伴有子宮異常出血和子宮腫物的臨床表現。
3.2 病理學特點 子宮頸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是近年來提出的新的病名,最初認為是一種好發于腎臟的錯構瘤,但自1996年后報道的12例多位于包括子宮在內的腎外部位、形態上具有黑色素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和肌細胞的某些特征,既可血管、平滑肌、脂肪三向分化,亦可以某一種成分為主,即所謂單相分化。其瘤細胞胞漿透亮或呈嗜酸性顆粒狀,并具有在血管周圍分布的傾向。免疫組化檢測本瘤可表達HMB?45、神經內分泌標記物(NSE等)、肌細胞標記物(SMA等),伴脂肪組織分化時,S?100蛋白亦可表達陽性。因而近年來認為本瘤是一種HMB?45陽性標記的獨立真性腫瘤類型[1,2]。在形態學上本瘤可分為A型和B型兩個亞型:A型表現為類似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樣的“舌”狀生長并伴有大量透明細胞和彌漫的HMB?45陽性,局灶性肌源性標記陽性;B型透明上皮樣細胞較少,HMB?45陽性的細胞減少而呈肌源性標記的細胞增多為特點,也不表現為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樣的細胞生長方式[1]。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在形態學上表現為大量的呈HMB?45的上皮樣細胞,瘤細胞血管豐富,可視為起源于血管周圍上皮樣細胞的證據。部分瘤細胞NSE標記陽性,具有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特征,但缺乏SMA陽性的梭形細胞成分,因而形態學上符合宮頸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A型。
3.3 鑒別診斷 該腫瘤應與宮頸透明細胞癌和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相鑒別,前者CK彌漫陽性,而后者瘤細胞表達CD 10,可以鑒別。
3.4 治療及預后 本瘤一般預后良好,但也有一些病例可以復發而呈惡性經過,目前尚無明確判斷預后的形態學指標[3,4],建議手術應適當擴大。盡管本例腫瘤呈膨脹性生長方式,腫瘤邊界與宮頸組織的分界清楚,無明顯的浸潤性生長,但應將本瘤視為惡性傾向未定的腫瘤,因為少數病例和短期的隨訪資料不足以對該腫瘤的結局作出正確的評估。
參考文獻:
[1] Vang R and Kempson RL.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PEComa') of the uterus.Am J Surg Pathol,2002,26:1?13.
[2] Insabato L,De Rosa G,Teracciano LM,et al.Primary monotypic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 of bone.Histopathology,2002,40:286?290.
目的觀察苓山葛薏粥預防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的臨床效果。方法將臨床治愈患者34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9例,停止所有治療,采用苓山葛薏粥方,連續食用6個月,之后隨訪1年;對照組15例,停止所有治療及善后措施,觀察時間與觀察組相同。結果兩組復發率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 苓山葛薏粥 藥膳 中醫藥療法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ng-shan-ge-yi zhou (medicated diet) o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of ulcerative colitis.Methods34 clinical cured case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19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stopped all treatment except having Ling-shan-ge-yi zhou 6 months continuously,15 cases in control groups stopped all treatment and measurement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For 1 year of survey,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strikingly different(P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Ling-shan-ge-yi zhou; Medicated diet; TCM therapy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習慣上也稱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多累及直腸及遠端結腸,也可見乙狀結腸或直腸單發,全結腸均累及者在我國少見;臨床表現較為復雜,病情輕重懸殊,多數病例病程緩慢,有反復發作傾向,少數病例呈急性暴發,病情兇險,并發癥較多[1]。慢性持續型易癌變[1]。中西醫均無根治之法,治療只能爭取病情緩解或臨床治愈,期望達到控制腹部及/或腸外系統癥狀,改善患者營養與生活質量,鞏固療效、預防復發,防治相關并發癥的目的,而且療程較長[1,2]。在“完全緩解”或“臨床治愈”之后,鞏固療效、預防復發,需要采取涉及精神、飲食、起居及藥物等方面的綜合措施,并持之以恒,方可奏效。然而,因時間、精力、經費以及藥物毒性等方面的原因,患者對于用藥往往難以堅持。因此,篩選患者樂意接受的藥物與給藥方法,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苓山葛薏粥方為藥膳驗方,不僅具有簡、便、廉及無毒的特點,而且臨床觀察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199209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2]、經住院治療已臨床痊愈(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舌脈基本恢復正常;腸黏膜病變基本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形成瘢痕;大便常規鏡檢3次正常)出院的患者,共3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9例,男9例,女10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50歲,平均34.7歲;住院時,最短病程7個月,最長病程22個月,平均18個月;屬初發型11例,慢性復發型7例,慢性持續型1例;病變涉及乙狀結腸和直腸者4例,僅在乙狀結腸者9例,僅在直腸者6例;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輕重分級屬輕度即Ⅰ級(+)者10例,中度即Ⅱ級(2+)8例,重度即Ⅲ級(3+)1例;辨證屬濕熱內蘊型5例,肝郁脾虛型2例,脾胃虛弱型12例。對照組15例,男9例,女6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48歲,平均34.5歲;住院時,最短病程6個月,最長病程23個月,平均19個月;屬初發型9例,慢性復發型5例,慢性持續型1例;病變涉及乙狀結腸和直腸者4例,僅在乙狀結腸者7例,僅在直腸者4例;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輕重分級屬輕度者9例,中度5例,重度1例;辨證屬濕熱內蘊型4例,肝郁脾虛型2例,脾胃虛弱型9例。重度者均表現為慢性持續型。
2 方法
觀察組停止原有治療,改用苓山葛薏粥(自擬方),連續食用6個月,之后隨訪1年;對照組停止所有治療及善后措施,觀察時間與觀察組相同。
苓山葛薏粥組成:茯苓30 g,山藥30 g,葛根30 g,薏苡仁50 g,粳米100 g。制作:茯苓、山藥、葛根以80℃干燥后共研細末,粳米以清水淘凈,薏苡仁以清水淘凈并浸泡8 h;將薏苡仁、粳米同入鍋中,加適量水,文火煮至薏苡仁、粳米熟爛成粥;然后摻入茯苓、山藥、葛根末,攪拌并續煮成糊狀。用法:1劑/d,分早晚兩次空腹食用,或以粥代餐早晚食用。食用時可根據個人口味喜好酌加鹽或糖等調料。
3 結果
3.1 臨床效果評價標準自擬,分為3級。0級:在觀察期內,癥狀及腸黏膜病變完全恢復到治療前狀態,甚至更為嚴重;Ⅰ級: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出現反復,但嚴重程度較治療前輕1級以上;Ⅱ級:癥狀及腸黏膜病變無復發,甚至結腸鏡檢所見較前進一步改善。
3.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效果比較(略)
組間復發率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4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病灶主要以結腸和直腸黏膜以及黏膜下層發生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病變為中心,黏膜上皮及腺體被破壞,出現增生或萎陷,炎性細胞浸潤,隱窩膿腫形成,因而呈現黏膜充血、糜爛、潰瘍以及增殖性改變。其病程短者數月,長則數年。“完全緩解”或“臨床治愈”者,雖然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黏膜正常,但活組織檢查仍見杯狀細胞大、數量多,潘氏細胞化生,腺管不規則而有分支等不正常現象[1],即潛在復發的病理基礎。中醫雖將本病分為濕熱內蘊、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肝郁脾虛、陰血虧虛、氣滯血淤等證型[2],但基本病理特征實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胃虛弱為主,即使濕熱內蘊、氣滯血淤等證,仍有脾胃虛弱病變;標實以濕邪壅滯見著,即使脾胃虛弱、脾腎陽虛、陰血虧虛等證,仍見濕邪壅滯征象。經辨證施治“完全緩解”或“臨床治愈”者,雖實象消失,但往往遺留消瘦、衰弱等虛象,而脾虛失運、化源不足是其遺留虛象之根本,使機體具備再受邪侵的條件,另外,“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地”(《 時病論》),本病久延,大便夾有黏凍,正是正虛邪戀所致。“完全緩解”或“臨床治愈”者活組織檢查仍見的病理表現,提示此時雖正虛無疑,但仍不可排除邪滯。因此,鞏固療效、預防復發,應著眼于扶正,而重點在于健脾,同時也不應忽視通利。
苓山葛薏粥方針對潰瘍性結腸炎“完全緩解”或“臨床治愈”后存在的病理基礎或邪侵條件而擬定。方中茯苓滲濕健脾,“補五勞七傷”(《日華子本草》);山藥益氣養陰、健脾補虛,“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神農本草經》);葛根升陽生津止瀉,李杲謂“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圣藥也”;薏苡仁健脾滲濕止瀉,“濕邪去則脾胃安,脾胃安則中焦治,中焦治則能榮養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脈也”(《本草經疏》);粳米健脾益氣,補腸胃,止瀉利,且能“益五臟,壯氣力”(《食鑒本草》)。其中,茯苓、葛根、薏苡仁尚有抗癌作用[3,4]。諸藥合用,健脾升陽,益氣補虛,以扶助正氣;輔之淡滲通利,除濕逐邪,以絕邪滯之機;更兼防癌功效。本方全由食物類和藥食同用類原料組成,甘平無毒,制作簡單,且熬制成粥而味美可口、食用方便,適合長期使用。
觀察結果表明,本方對于初發型效果較好,且病情越輕效果越顯著;停藥時間越長,復發率越高。提示本病不僅應早期治療,而且“完全緩解”或“臨床治愈”后要鞏固療效、預防復發有必要堅持長期用藥,可通過藥膳達到其目的。至于本方對結腸病變部位活組織檢查所見不正常現象的影響及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鄭芝田.胃腸病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775,789,793.
[2] 陳治水,危北海,陳澤民.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S].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4):239.
[關鍵詞] 辛伐他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療效觀察;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 R9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1(b)-066-02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simvastatin in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AO Yanji
Chinese Medcine Hospital of Biyang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Biyang 463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sim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1 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limentary control, non-statin drug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imvastatin 40 mg once a day orally, and two groups were all given 18 months continuous treatment. Bloo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hanges and rheology of the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 after 6, 12 and 18 months treatments. Results: TC, TG, LDL-C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s were all decreased, HDL-C increased,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Simvastat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Efficacy observation; Hemorheology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醫療條件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發病率也隨著逐年升高[1]。高血壓和血脂異常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三酰甘油及血黏度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有著重要的意義。辛伐他汀為HMC-CoA還原酶的競爭性抑制劑,通過影響膽固醇的生成而實現降脂作用,同時具有包括改善內皮細胞功能,對抗或減輕炎癥,穩定甚至縮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減輕血栓形成和增加內皮細胞數量等功能[2]。本文通過對應用辛伐他汀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療效觀察,進一步佐證他汀類藥物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改善腦血流、減低腦卒中等方面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來本院就診的60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9~78歲,平均(59.3±6.1)歲,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12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7~78歲,平均(58.3±6.4)歲,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飲食控制、非他汀類藥物等常規治療,觀察組給予辛伐他汀40 mg,1次/d口服,連續治療18個月。兩組均連續治療18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第6、12、18個月后兩組患者血生化各項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彩超觀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變化。觀察兩組各時間點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
1.4 斑塊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完全消失;顯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縮小;有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無變化:無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大或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2.5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生化指標的變化
兩組治療后,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值蛋白膽固醇(LDL-C)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有所上升,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各項指標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均減小,觀察組斑塊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的變化
兩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重要危險因素,可導致脂質在大、中血管的內膜沉積,并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發展,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最常見的全身性動脈系統血管性疾病,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明顯的正相關性,高血壓患者腦卒中的發生率隨著動脈粥樣狹窄的程度加重而上升。脂類代謝紊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應用高分辨率超聲技術可以評價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變化情況。
辛伐他汀是他汀類藥物的代表藥物之一,最初是用于降低膽固醇的降脂藥,隨著藥物的大量應用,人們發現他汀類藥物可顯著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大幅降低心腦血管病事件的發生率。辛伐他汀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抗感染作用,調節血管內皮功能,抗氧化作用,降低膽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3-4]。它能夠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同時使脂質核心的硬度增加,增強斑塊的穩定度,縮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體積,改善脂質斑塊的性質,從而穩定斑塊,減低動脈內膜厚度,甚至逆轉斑塊。辛伐他汀抑制炎癥反應,減低MCP的表達,抑制單核細胞黏附于內皮減輕血管中膜平滑肌遷移進入內膜[5-6],降低頸動脈血管內皮厚度。同時辛伐他汀具有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降低高膽固醇血癥所伴發的血小板活性增高,改善血栓形成亢進和纖維蛋白溶解削弱的狀態,阻止血栓形成[7-8]。
本文筆者采用辛伐他汀40 mg,1/d次口服治療18個月,通過對用藥前后患者各項血生化指標的對比發現,用藥后患者的總膽固醇含量、三酰甘油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均明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升高,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各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Henneria M,Reifschnneider G,Jrockel U,et al.detection of earl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by duplex scann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J].J Chin Ulerasound,1984,12:455-463.
[2] 陳興洲,蘇克江,高宗恩.他汀類藥物與卒中防治[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6,5(19):195.
[3] 張家銓,程鵬.常用藥物手冊[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74.
[4] 王晏文.普羅布考對頸動脈內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9):195.
[5] Fukumoto Y,Libby P,Rabkin E,et al.Statins alter smooth muscle cell accumulation and collagen content in established atheroma of watanabe heritable hyperlipidemic rabbits[J].Circulation,2001,103:993-999.
[6] 張艷,閔連秋.阿托伐他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0):195.
[7] 王文華.辛伐他汀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脂的影響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30):89.
乳牙尖周炎是基層兒童口腔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但因基層工作繁瑣,患兒不配合,以及基層臨床對乳牙尖周炎的治療效果不十分理想。筆者2003~2007年通過對465顆乳牙尖周炎采用氫氧化鈣碘仿糊劑進行充填治療,觀察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病例選擇:選擇在我院口腔門診就診的3~10歲兒童乳牙尖周炎患者287例共465顆患牙。其中男165例303顆牙,女122例162顆牙。有竇道105顆,無竇道360顆。
1.2 材料:(1)氫氧化鈣碘仿糊劑:氫氧化鈣(上海齒科材料廠)0.3 g,碘仿(上海齒科材料廠)0.1 g。臨用前用生理鹽水調成糊狀。
1.3 治療方法:治療前攝X線片,了解其術前根尖周的情況。治療過程均嚴格無菌操作。常規開髓、備洞、拔髓、擴管(不應將管壁擴銼過大),用3%過氧化氫和生理鹽水反復交替沖洗,吸干、隔濕。用螺旋輸送器將氫氧化鈣碘仿糊劑送入根管,墊底,永久充填。
1.4 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囑患者6月、1年、2年回院復查。(1)成功:自覺無不適癥狀,竇道閉合,咀嚼功能良好,無叩痛及膿腫,X線示根尖周稀疏區消失。(2)失敗:咬牙合痛、叩痛未減輕,竇道未消失,并發急性尖周炎,X線示根尖周稀疏區未縮小或擴大。
2 結果(見表1)
3 討論
氫氧化鈣利用它的強堿性可以中和炎癥所產生的酸性物質[1],有利于消除炎癥和減輕疼痛,對牙本質小管進行消毒,對根尖周病變有治療作用。碘仿能緩慢溶解于組織液、脂肪和某些細菌代謝產物中,達到殺菌,產生持久的消毒除臭作用,明顯減少根管炎癥滲出,促進根尖周組織病灶愈合[2]。
氫氧化鈣和碘仿調制成糊劑能充分發揮兩者的藥理作用,有效減小患兒復診次數,縮短治療周期,節省操作時間,同時也避免了因機械和藥物刺激引起的疼痛反應,減少外界感染機會,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樊明文,周學東.牙體牙髓病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