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們去的是平山區橋頭鎮第七中學,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一心期盼著早點到。
首先,我們參觀了烈士陵園,看到了高達15米的烈士碑,老師認真的給我們講了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讓我們體會到了抗日英雄的無私與偉大,并在參觀的同時找了抗日英雄富春雨的碑,我們端端正正給我們的抗日英雄敬了個隊禮,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慨。在晚上我們組織了學生聯歡會,在音響強烈的伴奏下,在燈光的照耀下,我們是舞臺的主宰,是舞臺的中心,是舞臺上最閃耀的明星。我們表演了各種節目,處處彰顯著生命的活力,青春的向上。在聯歡會中,我們珍惜與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嘴角已經上揚了四十五度,一張張稚嫩的臉上都掛著迷人的微笑,一個燦爛的笑容。
我們還去了八一小學,踏著青青的小路,看著周圍的風光,心中蕩起了愉快的音符。不過,突然讓我們走這么遠的路,我們就有點堅持不住了,腿疼,腳也疼,這都是往日缺乏鍛煉所造成的。我們終于到了,我們在那進行了攀巖,做游戲,農作物講解等活動,還有老師給我們講解了科學,動物的知識,遼寧盛產礦產,礦產知識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我還看到了許多不同的礦石,有的像玫瑰花狀,有的像珊瑚狀,各色各樣,讓人沉醉其中。我們從中知道了許多知識,增長了見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也讓我們的意志更加堅定,得到了很好地鍛煉。
這一次的開學第一課結合中國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通過"愛國"、"勇敢"、"團結"和"自強"四部分來回顧抗戰的那一段歷史,來傳播不屈不撓的那一份精神。一張臘黃的紙上承載著一首慷慨激昂的歌,那是我們的國歌!國歌的背后是無數抗日英雄拋家棄子、視死如歸的情懷;國難當頭他們毅然奔赴疆場,將自己奉獻給了祖國,卻將無限思念留給了家人;他們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子孫后代,用的只是實行!
當左太北見到父親左權銅像時失聲痛哭的同時我的淚水也終于奪眶而出,雖然只在書上見過這位錚錚硬漢,但我深深地知道如果沒有他和他的戰友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今天的盛世,我們應該銘記、應該感恩!
1937年的12月里飛機、大炮、坦克無情地轟炸著南京,這座千年古城中的的慘痛大屠殺只是為了摧毀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嚴冬的南京,炮火襲擊后的南京雖然久久難以恢復到往日,但南京城里活著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少卻依舊勇敢地堅持著!
如今的我們,安全幸福地生活著成長著,盡管沒有危險的威脅,但我們也該學習抗日少年英雄那份勇敢!
七十多年前,外國飛行員駕駛著盟軍的飛虎戰機在中國的上空與中國人民一起給了日寇沉重的一擊。是團結的力量讓我們迎來了戰爭地最后勝利!
現在,舞臺上航模運動員們控制著飛機和坦克克服重重難關完成任務,模型飛機的表演只可用嘆為觀止來形容。這是正是祖國如今的風采!
這是最珍貴的一堂課,這堂課帶我回顧了歷史的屈辱和痛苦,這堂課無數次震撼了我。無論是步履蹣跚的講述者還是兩鬢斑白抗日老兵亦或者是慷慨就義的救國英雄都鼓舞著我們前進、前進、永遠地前進!
——高三1班 唐怡雯
在今天晚上八點,央視一套一如既往地播出了《開學第一課》這一節目。在中國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本屆節目的主題是"英雄不朽".共分為四個篇章——"愛國"、"勇敢"、"團結"和"自強".在場匯集了各個年齡段的嘉賓,上至九十多歲的抗戰老兵和老藝術家,下至十幾歲的少年兒童,通過一個個英雄故事,共同來緬懷這段歷史。而我和父母,也守在電視機前,共同觀看了這一節目,回顧往昔戰士們的英雄事跡。
一邊觀看,我一邊深思:"如此渲染已成為過去的歷史意義何在?"但是后來,我發現了其真正的意義。
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到了一個特別需要追憶英雄的時代。""到了一個應當傳承民族精神的年代。"
確實如此,戰爭,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造成人類巨大傷亡,環境遭受巨大破壞。然而,沉重的結論組成的歷史,與"熊孩子"們還是有著一層隔膜——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抬起眼睛問:"這些和我有什么關系?"
為什么有關系?不僅僅是因為不了解戰爭,你就會以為手撕日本鬼子是真的,手槍打飛機是真的,打仗輕松又愉快;更是因為戰爭不僅僅是要捧著課本背誦、需要在考卷上填空的歷史課程,更留下了許許多多無形但卻永遠無法磨滅的東西。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道德培養;歷史事件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35-02
歷史教學與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密不可分,培養學生在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在社會事件處理中應用歷史事件的實際教訓,以及怎樣應用歷史知識。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只是單一的講歷史知識,完全不考慮在學生學習后怎么去運用,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實踐。由于缺乏授課老師的引導,很多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誤解,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更有學生表示:歷史既然已經過去,就沒有意義了,為什么還要學習歷史?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成為了首要問題。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適當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接受知識,現在的初中生可以通過很多種渠道接觸外界,喜歡新奇事物,不喜歡陳舊的古板式教學,在多方面改變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
1.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
現在很多學校都會安裝多媒體設備,在多媒體講課可以添加動畫、圖片、聲音等,更加生動的向學生展示。學生也會更樂于去接受新穎的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2.結合歷史故事提高學生的好奇心
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的歷史故事講給學生,故事最好用白話方式更能增加效果,也更容易理解。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歷史,印象還能更加深刻。
3.結合影視資料加深學生對歷史的印象
在歷史課堂上,免不了會出現學生們感興趣的朝代、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很多都被翻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出現一些符合歷史的影視片段,學生也會產生共鳴,與老師互動。
二、當前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現狀
當前社會責任感逐漸下降,初中生作為未來的主力軍,社會責任感意識薄弱,個人利益優先,在社會中缺乏擔當。如:“扶老人”事件,初中生扶老人被指認是肇事者。這件事成為了很多人茶余飯后的話題,“扶不扶”也成為新一代社會問題,之后遇到老人摔倒的初中生就算有想扶的心,也不會做出行動,不單單是初中生,就連成年人也會反復思考扶不扶。而一部分初中生也因為家庭的影響,初中生本身缺乏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家長不正確的指引,導致對社會責任感的誤解,認為自己還不需要對社會負責任。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培養和正確的引導,以及及時的輔助改正。
三、如何通過歷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因材施教,帶動課堂氛圍
歷史課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歷史老師要在講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充分的利用資源,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需要老師結合一些例子去講給學生,例如:。如果抗日英雄沒有犧牲小我的精神,那么戰爭怎么會勝利呢?英雄的不畏,英勇作戰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拼命,只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比較已自我為中心,凡事優先考慮自己。家庭條件優越,也沒吃過苦,遇到事情比較依賴父母,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戰爭歷史的學習,也正教育了他們,要以國家的利益為重[1]。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如果采用填鴨式或是說教式,可能會適得其反,可以順應初中生的英雄崇拜感來講述英雄的故事,來讓同學們向英雄學習,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岳飛與秦檜”,岳飛作為一代英雄,忠心報國、為國效力。而秦檜作為一名奸臣,不知悔改,殺害忠良。要在這個故事中教會學生明辨是非。
2.結合時事,歸納正確價值觀
當然,還可以引用中外兩國同時期的不同的故事作比較,歸納出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印象會更加的深刻。也可以通過講述祖國有多么偉大來喚起學生的自豪感,通過祖國的五千年的歷史,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國家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通過歷史讓學生了解到知道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有多么的不容易。因為現在我們離歷史距離時間越來越久遠,學生難以理解那是在怎樣的環境下,也給學生理解歷史帶來了一系列的難度。所以,老師需要結合現在的例子向學生講述歷史,會產生一定的代入感和時代感,加強歷史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在歷史事件中關注社會,以樹立社會責任感。通過前人留下來的歷史經驗來給后人以指導[2]。在課堂上,老師講課的同時,可以結合時下熱點,來理解歷史,二者相互變通,相互滲透,使學生了解的更加透徹。例如:事件,在歷史上屬于中國的領土,神圣而不可侵犯。老師要加強引導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學會分析研究事情的本質,對于這類問題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態度,以及如何正確的看待中日兩國關系問題。維護和平,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3]。
3.潛移默化,正確引導
老師也要多向學生講述,要學生培養“我就是社會的一份子”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愛國意識。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可以不斷的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緊跟潮流。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在一件歷史事件中,結合一兩個時下的流行話題。從而達到“教”和“育”的效果。
4.建立圖書角
如果只是靠老師講述書本上的知識可能認識的還不夠深刻,老師可以組織同學,在班級建立圖書角,同學有關于正確歷史故事的書籍都可以在圖書角進行交流,擴大了同學的知識面,加深了對歷史的認識程度,有疑問找老師詢問,老師做出解答,自己找出的問題印象會更加的深刻[4]。總之,教師肩負著教書和育人的職責,在教書的同時也要育人,歷史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密不可分,在歷史事件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歷史老師應當注重的事,教育學生熱愛祖國,正確對待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向社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對社會負責,對他人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
參考文獻:
[1]張萬翠.淺析初中歷史教學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關系[J].學園,2014,25:119+122.
關鍵詞:《紅高粱》;意象;繼承
一、電視劇版《紅高粱》在2014年秋季熱播,引起廣泛的討論和熱議
很明顯它是根據莫言小說《紅高粱》改編拍攝的,而在此之前也被拍攝成電影。因為電視劇版的《紅高粱》故事情節線拉得更長更細,因此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電視劇里有很多意象是對小說的繼承和發展,首先是主要的民俗意象在電視劇中是得到繼承。
(一)紅高粱
莫言說過,“我寫《紅高粱》是因為高密有過一眼望不到邊的紅高粱。” 確實,高密千百年來就有種植紅高粱的傳統,但是如果沒有莫言,紅高粱文化絕對不會有現在這樣大的影響。因此《紅高粱》中的紅高粱無論是在文本還是在影視劇中,都是高密縣民眾生活的鮮明主題。高密縣人民幾乎家家戶戶人人都離不開有關紅高粱的文化事象。
高密雖然處于平原地帶,但因地勢低洼,河道密集,每逢夏秋季,常常水澇成災,而高粱自身具有抗旱、耐澇、耐鹽堿、耐瘠薄、耐高溫、耐冷涼等多項優點,能獲得穩定而較高的產量,所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糧食。上世紀70年代之前,高密大面積種植高粱,曾在歷史上形成了著名的高粱之鄉。在期間,成片高挺茂密的高粱被抗日武裝稱為“青紗帳”。莫言在小說中描述了過去高粱種植的盛況。莫言寫道:“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云的紫紅色影子。”紅高粱成就了高密深厚的文化底蘊。
同樣,在電視劇版《紅高粱》中,紅高粱也同樣貫穿整部電視劇。不論是九兒和余占鰲在高粱地里的翻云覆雨,還是單家遠近聞名的高粱酒,都讓紅高粱成為充滿血性的生靈,活躍在整部電視劇中。
小說通過自由不羈的想象,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世界。他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有一種催人奮進、感人淚下的力量。通過這部作品,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了世界文學版圖上。電視劇版的《紅高粱》很好的將其通過新興媒體把高密東北鄉的紅高粱象征著華夏人民,它們會流血、會流淚、有人的感情表現出來。比如作者描寫日本鬼子入侵時的那一部分,紅高粱的倒下,就像活生生的中國人民被宰割。當然,它還有更豐富的內涵:至少它象征了我們的民族精神!
(二)高粱酒
高粱酒――“我”奶奶經營的酒坊釀出來了全高密最好的高粱酒。羅漢師傅是最會釀高粱酒的人。紅高粱釀出的高粱酒醇香濃烈,點火就著,喝上一口熱在身,暖在心。電視劇版《紅高粱》中,余占鰲每回都愛去找九兒討酒喝,土匪幫子們也都愛喝高粱酒。在這片土地上,不管男人女人都是好酒量。在小說和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中,釀酒時唱祝酒歌《酒神曲》:
“九月九 釀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氣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陰壯陽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剎口 喝了咱的酒 見了皇帝不磕頭 一四七 三六九 九九歸一 跟我走 好酒 好酒 好酒”
曲調高昂,充滿激情,有一種張揚,@現了高粱酒的醇烈,伙計們也長出了喜悅的心情。通過歌詞也可以看出高密人民的樸實和善良。
用高粱釀出的高粱酒所張揚的是一種酒神精神。祝酒歌的粗獷有力,祭酒誓師的壯烈英勇,說明作品所要反叛的是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腰圍生命譜寫一曲贊歌。
(三)娶親顛轎
自古以來用花轎迎娶親娘都是民間社會嫁娶民俗行程中的重頭戲。花轎有四人抬八人抬轎圍用紅綢或紅緞制成上有彩繡。轎夫不僅健壯有力,而且訓練有素。幾名轎夫統一行動步伐協調配合默契。如果新娘上轎較遲,轎夫會在行轎途中有意搖晃或者顛簸轎子,使新娘坐臥不安,戲鬧取樂,作為對新娘的懲罰。跟隨轎子一起的往往還有吹鼓手等,其數量一般成雙成對以示吉利。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中那一場“顛轎”的戲堪稱《紅高粱》中的經典片段,被許多人津津樂道。黃土高原的空曠,崎嶇的道路,滾滾的黃塵,轎夫近似瘋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轎中“我奶奶”艱難自控的表情形成對比,鮮活的呈現了一種張揚生命的力量。顛轎是一種狂樂的純自然的表現。光頭的漢子有在異性面前表現的強烈欲望,在空曠寥寂的黃土地上的那種狂熱是缺乏理性的、完全萍感覺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緒自然地表露。
(四)小腳剪紙等
高密剪紙是山東高密民間藝術“三絕”之一。高密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象征性強,造型樸實夸張,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小說中,“我奶奶”在接管了單家父子的酒坊后的某天,面對著窗欞上新糊的白紙,就操起了剪刀鉸窗花。“我奶奶”所剪的窗花是這樣的:
“一個跳出美麗牢籠的蟈蟈,站在籠蓋上,振動翅膀歌唱。”“奶奶剪完蟈蟈出籠,又剪了一只梅花小鹿。它背上生出一枝紅梅花。”
在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中,九兒剪得窗花賣得很好,到后面日軍的司令官過來找他談判的時候還不忘夸贊九兒的剪紙手藝。從這樣的窗花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密剪紙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民俗精神。正如莫言在小說中所說:“高密剪紙,玲瓏剔透,淳樸渾厚,天馬行空,自成風格。
“繡花的尖針,鉸花的剪刀,裹腳的長布,梳頭的桂花油,等等女孩兒的玩意伴她度日… ”在小說中裹腳的情節似乎不是特別明顯。但在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中有一個情節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大嫂要給九兒的女兒琪官裹腳遭到了九兒的強烈反對,可以看出,九兒已經收到了新思想的影響,這種落后的民俗在慢慢地被拋棄。
二、其次是主要的民俗意象在電視劇中是得到了新的發展
(一)餅
餅單餅,漢族面食,厚薄適中,有韌性,有嚼勁,既可單獨食用,又可以搭配蔬菜和小蔥、大醬食用,是山東人的代表食物。吃時要用雙手住往嘴里塞,故曰“餅”。也正是這烙餅的韌性、大蔥的辣味、大醬的芳香,造就了山東人耿直仗義、豁達大度性格特征。在電視劇版《紅高粱》中,餅的民俗意象得到了更全面和突出的詮釋。
在電視劇前半部分,吃餅的象征是做土匪。所以,餅就是土匪強盜的占有品。人人聞餅而喪膽。但是在電視劇后半部分,余占鰲組織的野戰軍成為當地抗日武裝中最強的力量。因而九兒叫上婦女老友幫這些昔日的土匪現在的英雄做餅,餅因此也就變成了抗日英勇的象征。
(二)北方民歌的主題曲
“身邊的那片田野啊 手邊的棗花香 高粱熟來紅滿天 九兒我送你去遠方 身邊的那片田野啊 手邊的棗花香 高粱熟硨炻天 九兒我送你去遠方 啊……啊…… 高粱熟來紅滿天 九兒我送你去遠方 九兒我送你去遠方 ”
這是《紅高粱》中的主題曲。歌手韓紅高亢嘹亮的“身邊的那片田野啊”一出來,整個高密一片空曠遼闊的高粱地仿佛就出現在眼前。這首歌也在最大程度上給觀眾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故鄉民間生活圖畫。
(三)嗩吶喇叭
喇叭嗩吶是中國的民間樂器,但是曲兒小腔兒大。在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中,嗩吶喇叭的出現是在九兒的送親路上,一邊顛轎一邊吹得響徹高粱地。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喜慶的日子總是少不了它,特別具有民間風味。此時的喇叭嗩吶是迎親嫁娶的必備樂器。那時的樂聲是喜悅婉轉的。到了后面,抗日斗爭的時候,余占鰲組織的抗日武裝叫上吹喇叭嗩吶的號手一起上戰場,那時的樂聲斗志昂揚,充滿了戰斗力。像是一曲曲英雄的贊歌。
(四)豆官的送葬詞
“娘,娘,你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
這首送葬詞在電視劇的結尾,豆官看著九兒的犧牲對著廣袤的高粱地大聲地喊著,讓九兒的犧牲顯得特別的悲壯。相比于小說中九兒被流彈擊中,電視劇版的九兒是為了救余占鰲等抗日英雄而把日本鬼子引開,和他們同歸于盡。因此,這時的送葬詞顯得有更雄壯深刻的意義。
另外,高密地處膠東,西南是泰山,因此“上西南”也有魂歸泰山之意。母子情深,小小年紀的豆官喊著送葬詞卻聲音洪亮寄托了對母親的思念和祝福。
(五)寡婦
上文也提過,在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中新塑造了一個形象――淑賢。她的角色是高密釀酒大戶單氏家族的大嫂,一個守著貞節牌坊過日子的寡婦。九兒嫁入單家動搖了淑賢的地位,為了保住家產繼承權,淑賢多次陷害九兒,卻被九兒設計報復,險些受辱尋死。同是苦命人的妯娌二人最終和解,共同撐起單家釀酒產業。而淑賢最終沖破封建枷鎖,與單家釀酒師羅漢終成眷屬。
這個新形象的塑造外界褒貶不一。單家大少奶奶是典型的寡婦形象。電視劇中的她是抱著牌位進門的。從一出場,整個人就籠罩著封建迷信的色彩。為了“婦女楷模”的稱號,無數次壓抑自己的人性,以至于最后都開始人格扭曲。在九兒的提醒和幫助下才慢慢地打開心門,拋棄傳統觀念,追求自己的愛情,做一個新時代的女性。這個形象的塑造鮮明地反映了昔日農村寡婦的悲涼心境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質。
以上的民俗意象都是非常典型的,除了能夠刻畫形象,渲染氛圍,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等等之外,電視劇中的九兒比文本中更機智,不認命的精神更能彰顯。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蕩蕩的生命觀。典型民俗文化的運用都是為刻畫人物性格服務。它們以極其簡潔有力的筆觸,活靈活現地勾勒出書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使高密民俗文化與電視劇中人物的性格交相呼應。電視劇中的民俗細節的展現,是和小說的故事情節緊緊生長在一起的。它不僅能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還使情節結構富有變化、使敘事節奏跌宕起伏。不論是高粱般堅韌、熱烈,還是高密剪紙般的淳樸渾厚,抑或是轎夫般的豪爽耿直,這些都體現著《紅高粱》最直接的一個主題:張揚活得豪爽、無拘無束、坦坦蕩蕩的生命觀。高密人們的生命觀就如同這片土地一樣,他們用堅強、野性的活法演繹著人生的樂章,一切只為生命本身的熱烈而綻放。
參考文獻:
[1]鄭潔.電視劇《紅高粱》“紅”出新特色[J].新聞研究導刊,2015,02:30.
關鍵詞:讀書;閱讀鏈接點;活動平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176-01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書里,世界上沒有的一切也在書里,把宇宙放在書里還有富余。每當我聞到那每一頁紙張上都散發著淡淡的、沁人心脾的書香,就會使我有責任引領孩子們走進書香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沉醉,讓書中的文字都化作了縷縷書香,屋中香氣繚繞,一個個如癡如醉。
1.讓孩子們看好書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心理的發展,學生的閱讀內容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實踐發現大致趨向是圖畫性的圖文并茂性的文為主圖為輔的純文字性的。從內容看大致趨向是由游戲性、故事性向知識性、專題性、古典名著、歷史類讀物發展。投其所好,按其階段閱讀主流建議借書、買書,不以成人的趣味來限制學生閱讀,更適合學生的閱讀心理。然而學生畢竟是學生,當他們在課外閱讀的天地中自由馳騁時,閱讀的"盲點"也同時暴露了出來。①隨心所欲。面對琳瑯滿目的書籍,不知所措,于是隨便揪了一本拿來便讀,不加選擇,不顧深淺。②偏食現象。只讀自己感興趣的,或童話類的,或歷史類的。③盲目從眾。看到別人買了一本什么新潮的書,一窩蜂似的爭相去購買,就像追星族,失去了閱讀的個性。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過程進行指導,既要注意激發和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但也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現象、從眾心理,這是我們老師不可推卻的責任。我實踐著,反思著,改進著,漸漸摸索出一些方法:
與課堂教學鏈接:我們的教材編寫體系強,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鏈接起來,那么課外閱讀便也能有計劃地進行了。具體做法有:由文及人,到課外去尋找介紹課文作者的生平事跡的文章來閱讀;由文及史,到課外尋找與課文有關的歷史背景材料來閱讀;由文及"著",到課外去尋找課文所在的原著來閱讀;由文及地,到課外去尋找與課文有關的地域風光、人情世俗讀物來閱讀。還有與課文有關的補充材料。經過一階段的嘗試,找到了一些基本途徑:
(1)作者鏈接點。文章是作者的心聲,作者在文章中總要傳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情感。作者是發出交際信息的源,找到了源,便能理出一些頭緒。因此可從作者入手,引導學生去了解他的身世,了解他的生活環境,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他的心理。
(2)主題鏈接點。每篇文章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都表達了一定的主題。同一時期作家反映類似主題的文章也很多,形成了特定的文學流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以加深對文章主題的感悟。例教學《小英雄雨來》,引導學生讀有關抗日英雄的故事。
(3)知識鏈接點。語文學科中,除固有的語、修、邏、文的知識外,相關的哲學、人文社會等方面的多學科知識正不斷拓展。教學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如教《北京的春節》,讓學生放眼相關的書籍,引導學生找有關不同地區、民族的資料。學生了解了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等,這種知識的習得遠遠超過了老師的傳授。
(4)擴散性鏈接點。有的知識與課文內容無關,但卻很有相關性。《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我就引導學生收集了音樂家的故事及其作品,并欣賞了作品。
與生活實際鏈接:生活處處即學問。公園、博物館、大自然的優美風光等,無不是一本本攤開的大書,漫步其間,自然增長見識。從生活的角度講,與學生有密切聯系的讀物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指導學生培養生活能力的讀物,包括關于衛生知識、安全防范方法以及禮儀、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的書籍;另一類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的讀物,包括家鄉的地理環境、風光名勝、文史人物等方面的讀物。我們收集、積累并向學生推薦這些讀物,作為學校教育延伸出去的"生活課程"和"環境課程",輔之以適當的實踐活動,有效地促使學生努力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逐步成為真正能夠生活、懂得做人、熱愛家園的人。
2.讓孩子們把書讀活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然而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書讀了不少,文章卻不見長進。我也有同感,悄悄留意學生的閱讀,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精讀不足,一味略讀。讀某一本書,閱讀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閣,不再謀面。死讀書,讀死書,這種一次性閱讀,在大腦中留下的往往只是飄忽的印象和膚淺的感受。找到了閱讀低效的癥結,我嘗試著指導學生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反芻、再消化。
制讀書卡:對所讀的內容進行再提煉。起先我提供了樣式,漸漸地學生開始根據自己的愛好設計讀書卡,各種形狀的,還有些精致的插圖。令我激動的是還開辟了點評欄目:我的觀點、我也說幾句、我的感受,于是我也在先前的讀書卡上加了一欄:心語。
主題活動:根據學生的閱讀實際定期舉行主題活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的形式有讀書心得交流會、爭鳴活動、電視評論等。當然,還包括一些實踐活動。如,我們進行了一次讀書系列活動(討論購書原則去書店選書設計扉頁內容制定讀書計劃按計劃讀書讀書交流)。
剪報編報:根據學校組織的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讓學生剪報編報。我們學著編了"游中國"、"中國傳統文化"等主題手抄小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外讀物,再進行選擇、編輯、抄寫、繪圖。學生在剪報編報的過程中,拓寬了知識面,培養了閱讀能力與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閱讀摘記: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可作摘抄、編提綱、寫體會。對學生所做的筆記,每周一次進行反饋評價,在學生之間傳閱那些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筆記,借此指導閱讀方法,向學生提出閱讀建議,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課題研究:在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后,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選擇研究題目,和同學組成課題研究小組,進行專門的研究性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組合,進行專題研究,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了所要的資料、數據和信息,最后各小組向大家展示了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