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蓮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做一個關心體貼大人的孩子”
這是第一部讓我感動到淚如泉涌的電影。有許多催人淚下的情節,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發生在二師兄—朱子敬身上的故事。
二師兄所在的班級是初三畢業班,壓力自然而然的非常大。換了一個新的班主任—程濤,非常年輕。身邊的同學幾乎都是好學生,同時也新來了一個剛轉學過來的鄉下妹子,二師兄對她的態度非常不好,可以說是很惡劣。程濤給他們進行了一次測驗,二師兄的成績慘不忍睹,才“9”分,不過他沒有告訴他得麻將迷老媽,他得媽媽也從來沒有在意過他得成績,天天就待在麻將桌上,二師兄只能去姥姥家吃飯,但為了不讓姥姥埋怨媽媽,沒能替媽媽隱瞞,說她去加班了,并且還給媽媽打包吃的回家,這一切他得媽媽都不知道。當程老師告訴他媽媽他只有考了“9”分的時候,他媽媽急了,給他報了英語班、數學班、滑化學班。
一大堆的聽課證,使得二師兄心情極度不爽,心情壞到了極點。終于,在柔道館上課時,他和姜大鵬打起了架,程老師知道后忙去阻止,卻被打趴在地上。事后,二師兄媽媽非常傷心生氣,二師兄也忍不住大吼道“你天天打麻將,從不關心我,現在我那么差,你也知道急了?你知道為什么姥姥從不罵你嗎?因為我騙他們你在加班!”
二師兄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他有一顆孝順的心,一顆懂得關心大人的心。他很愛他得媽媽,為了不讓媽媽艾姥姥的罵,可以推脫媽媽在加班,也知道媽媽一心打麻將,不燒飯,就給媽媽打包吃的。成績雖然很重要,但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不好,不懂的關心父母,那么他就真的一無是處了。
仔細想想,我自己也不懂得關心父母,當有好吃的時候只知道自己吃,從沒想過要給他們嘗嘗。哪怕是一句“辛苦了”也想不到在他們上班回家時說,反而是常提出無理的要求。,這已經不是一次二次了,我都這么大了,還一點不懂事,真的是羞愧啊。
比較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世紀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以來,對比較優勢的討論就沒有間斷過。20世紀由赫克歇爾和俄林等人開創的要素稟賦理論,經過薩繆爾森等人的完善,取代了李嘉圖的模型成為比較優勢理論的現代形式,同時也成為現代西方國際貿易純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國際貿易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對比較優勢的適用性提出了質疑。
澳大利亞的PeterG.Warr(1994)認為,競爭優勢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公司,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關于一國怎樣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比較優勢理論最適用于生產初級產品和標準化制成品的國家,而競爭優勢理論對于單個企業具有指導意義;在國家的層次上后者的適應性是有限的,但對于生產高度差異化和復雜制成品的工業化經濟來說,它有很強的適用性。競爭優勢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是不適應的,其政策涵義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雖然他的看法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但他錯誤理解了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不管國家還是企業,兩者都是研究資源的有效配置。
洪銀興(1997)認為,依據比較優勢理論,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從長期來看可以獲得比較利益,但未必能保證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因為這種比較優勢的實現完全依靠價格競爭,缺乏壟斷優勢。因此,單純以要素稟賦結構來確定一國的貿易結構,就會掉進“比較利益的陷阱”。洪銀興完全把比較優勢理論看成了靜態的,其實它是動態的理論,也包括壟斷優勢。
張亞斌和周琛影(2002)認為,競爭優勢從屬于比較優勢,是比較優勢的高級部分;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是靜態的,而競爭優勢理論是其動態化的一個方面;發展競爭優勢應該在傳統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行。雖然他對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看法有些合理部分,但他把比較優勢理論看成靜態的,且沒有正確理解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葉長青和楊超(2003)認為,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是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于技術、環境等因素的深刻發展和變化,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逐漸喪失,從而造成競爭優勢作用日益突出,而比較優勢作用明顯減弱。一個國家的興旺和發達越來越取決于它的競爭優勢而非比較優勢。擁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難以獲得長久的發展,它必須將其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即對產業進行結構升級,增加技術含量,努力把勞動力、資源等要素的比較優勢轉變成競爭優勢,從而保持本國繁榮和不斷發展。他們也把比較優勢理論視為靜態理論,而且沒有正確理解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林建紅和徐元康(2004)認為,隨著大量新貿易現象的不斷涌現,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出現不適應性。必須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進行重新認識。競爭優勢比比較優勢更適合國際貿易發展的實際,具有更強的指導性。這兩位作者與洪銀興犯了一樣的錯誤,都把比較優勢理論理解成靜態的,而且他們沒有正確認識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張江波(2004)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并不是相互對立的理論,而是從不同角度對國際分工和貿易的解釋和研究。比較優勢理論的動態化包含有競爭優勢理論的思想,競爭優勢的形成要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動態化的比較優勢對經濟現象仍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他對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關系的理解方向是正確的,但他還沒有很正確地理解兩者的關系。
比較優勢真的過時了嗎?競爭優勢真的可以取代比較優勢嗎?這兩者的關系的本質是什么?這些就是要探討的問題。
二、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理論回顧
(一)比較優勢理論
為了證明重商主義的錯誤,斯密提出了絕對利益說,為其主張的自由貿易找到了理論依據。貿易并不像他的前人所說,只對單方有利,而是一個非零和博弈,對參與國際貿易的各方都有利。他的這一理論為世界貿易奠定了基礎。斯密雖然證明了貿易對貿易雙方都有利,但前提是貿易國出口的產品要有絕對優勢。但如果一個國家連一種絕對優勢的產品都沒有,它還能參與貿易并得到貿易帶來的好處嗎?李嘉圖在提出經濟學最重要概念之一: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用比較利益說來回答這個問題。李嘉圖指出,即使一國不擁有任何絕對優勢,只要各國的勞動生產率有所不同,每一個國家都會有一種比較優勢,都能通過貿易獲得比較利益。所謂比較優勢就是更大的絕對優勢和更小的比較劣勢,換句話說,在所有產品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資源生產優勢相對更大的產品,而在每種產品上都處于劣勢的國家,應集中資源生產劣勢更小的產品。比較利益說從理論上證明了落后國家也能參與國際貿易并且得到利益,從而為世界范圍內更大規模開展國際貿易奠定了理論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都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
斯密和李嘉圖都認為生產成本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和原因,不同的是前者強調是絕對成本而后者強調比較成本,但是這兩種理論都沒說明其中的原因。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瑞典學者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解釋比較成本差異從而分工和貿易的要素稟賦理論。他們認為,要素稟賦差決定著要素價格差,后者又決定產品成本差。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產品成本差決定著產品價格差。因此,分工與貿易最終由要素稟賦差決定;而且一國應該出口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產的商品,這樣的分工和貿易對各國都有利。
以上三種關于比較優勢的理論都是靜態的,沒有討論國際分工的動態變化及對其他經濟變量的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影響。1966年,雷蒙德?弗農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roductcycletheory,PCT)。在放松了傳統比較優勢理論沒有規模經濟的假設條件下,PCT理論把一種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依次為:新產品階段、產品成熟階段和產品標準化階段。PCT理論假定存在動態比較優勢,它決定于各國的要素稟賦結構。1981年伯拉沙根據新古典貿易理論提出外貿優勢轉移的假說,從而建立了階梯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預期各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和比較優勢會隨著他們生產要素積累的狀況而迅速改變。階梯比較優勢理論仍然以赫-俄理論為基礎,但它強調了外貿結構的變化與某種生產要素快速積累之間的動態聯系。這種動態聯系為落后國家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進入更高發展階段提供了保證。這幾種理論可以證明,一國按比較優勢發展對外貿易不但不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改善要素稟賦結構,從窮國成為富國。另外,在PCT理論里,比較優勢包括壟斷優勢,在該理論的第一階段,國內外其他廠商不能生產該商品,該廠商有競爭優勢所說的壟斷優勢,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有壟斷地位。
從比較優勢理論的動態發展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不是外生變量,而是經濟系統內生的,根本上取決于國內資源稟賦結構的變化。資源稟賦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在各種資源中,資本存量變化對一國要素稟賦的影響最大。資本存量的增加來自積累。積累取決于儲蓄傾向和經濟剩余的規模。儲蓄傾向由制度性因素決定,因此影響資本存量的關鍵是經濟剩余的規模。經濟剩余的規模則依賴于生產活動的績效和特點。如果經濟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優勢,則其生產成本就較低,競爭能力就較強,創造的剩余就多,積累量也就越大。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較快地實現資源結構升級,從而產業結構升級也就越快,最終通過壟斷優勢和成本優勢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優勢就可以實現。為了實現比較優勢,關鍵是要有一個能夠準確反映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的要素價格結構。
(二)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先后于1980年、1985年、1990年發表了《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三部著作,從企業、產業和國家三個層次,系統地論述了國家競爭優勢的培育和競爭戰略的運用。20世紀90年代以后,波特又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富有見地的論文,逐步完善了競爭優勢理論,并形成了他的新競爭經濟學體系。波特在《競爭戰略》中主要論述了產業的結構,以及產業間如何選擇最有力的競爭地位,并提出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三種戰略,即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目標集聚戰略。在《競爭優勢》中,波特認為競爭優勢在于兩個方面:成本領先優勢和壟斷優勢;波特還認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是價值鏈的不同。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波特提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行業的競爭優勢。國家的繁榮不是固有的,而是創造出來的,一國的競爭力高低取決于其產業發展和創新的能力高低。企業因為壓力和挑戰才能戰勝世界強手而獲得競爭優勢,它們得益于擁有國內實力雄厚的對手、勇于進取的供應商和要求苛刻的顧客。由此波特把決定一國競爭優勢的各個方面歸納為四類:即要素狀況、需求狀況、相關和支撐產業及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由于這個理論是從國際貿易與國際競爭角度提出來的,人們通常所說的競爭優勢理論,即指波特的“鉆石理論”。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行業的競爭優勢,也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優勢。他認為,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在于能否使主導產業具有優勢,優勢產業的建立有賴于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效率的源泉在于企業是否具有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三、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關系的本質
在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里,他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行業的競爭優勢。國家的繁榮不是天生的,而是創造出來的,一國的競爭力高低取決于其產業發展和創新的能力高低。企業因為壓力和挑戰才能戰勝世界強手而獲得競爭優勢,它們得益于擁有國內實力雄厚的對手、勇于進取的供應商和要求苛刻的顧客。由此他把決定一國競爭優勢的各個方面歸納為四類:即要素狀況、需求狀況、相關和支撐產業及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鉆石的四面”與比較優勢究竟是什么關系?
(一)要素狀況與比較優勢
波特認為一國的要素稟賦在決定一國的競爭優勢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認為的更加復雜。他認為要素是動態的,因而可以被升級,被創造,以及被特定化。他的結論是,很少有要素是真正通過繼承取得的,要素方面選擇性的劣勢可以通過具有影響力的戰略和刺激性的發明來為一國產業的成功做貢獻。波特提出一種要素的分級系統,這種分級把要素分為基礎要素和高級要素,一般化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基礎要素不需要進行開發活動或僅需要相對來說比較少的簡單的社會和私人的投資。高級要素常常需要很大的持續不斷地投資。包括受過高水平教育的人員和現代化的電信通訊基礎設施。高級要素的供給對一國產業取得并保持成功的能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些要素在當地是稀缺的,在全球市場上也是難以獲得的。一般化要素可能被利用于廣泛的產業種類中,而特定化要素卻不能,特定化要素更有可能為持續的競爭優勢提供基礎,因為它們更顯稀缺,更難培養,更不易得到。在此基礎上波特認為,一國的產業在競爭中獲勝的要素因素并不是要素稟賦的初始狀態,而是一國不斷創造、改進和調動其生產要素的能力。因此,一國在國際競爭中要保持統治地位,這些國家必須從事要素創造,特別是開發其高級要素和特定化要素。斯密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他們眼中的要素稟賦就是勞動生產率的高低;赫-俄理論強調各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與資本的稟賦結構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比較優勢,但他們的要素稟賦結構是外生的和靜態的;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把要素稟賦結構作為內生變量,這與波特的要素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都是以要素稟賦結構為基礎。
(二)需求狀況與比較優勢
波特所指的需求狀況是某一產品的本國需求情況與別國相比的相對優(劣)勢。需求狀況在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優勢的一個方面是時間差,如果本國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本國企業也會起步較早,可以利用經驗曲線的效應建立起自己“一著先,步步先”的競爭優勢。由于各國需求情況不同而產生競爭優勢的另一方面是需求結構的規模差,各國由于消費偏好不同,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層次往往不同,甲國市場最暢銷的品種在乙國消費結構中可能只占次要地位,其生產也就相應地不為乙國廠商重視,這就給甲國廠商打入乙國提供了競爭優勢,因為甲國廠商可以憑借其國內的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向只有少量生產的乙國出口。需求狀況影響競爭優勢的第三方面是一國需求方式和偏好的國際流轉,一個國家對外交流越多,則其產品越容易在國外打開市場。但需求如何生成?需求結構為何會升級?波特并沒有回答這些問題,而比較優勢理論則回答了它們。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產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當時的要素稟賦結構的基礎上,這樣各種要素的收入就能達到最大化: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市場以最快速度不斷擴大,資本也從相對稀缺變為相對富裕,要素稟賦結構就不斷升級。另外,波特的需求狀況是以國內為基礎的,但無論國內需求的大小,一國只要按比較優勢去發展某一產業,就有可能在世界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因此,一國的需求狀況內生于它的比較優勢,它只有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它的需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增加,要素稟賦結構也會跟著升級。
(三)相關及支撐產業與比較優勢
波特所指的相關及支撐產業與比較優勢是某一企業所有相關產業及供應商的競爭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產業集群效應。任何行業要在國際市場上領先,必須要求其供貨商和其他相關產業也是世界一流的,與之相對應,很多國家的優勢產業往往表現為優勢產業群。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的供應商的投入會以幾種重要方式對下游產業產生優勢:其一,供應商可以給下游產業早期的、容易的、迅速的,有時是有利的對于最有效成本的接近;其二,以國內為基礎的供應商可以提供一種不斷發展中的協調優勢,供應商可以盡早獲得對下游公司需求的深入了解并相應地修改他們的產品計劃;其三,下游公司也可以調整它們的戰略計劃,利用供應商發明創新的優勢。但產業集群是如何形成的?波特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在他的理論里,產業集群是外生的。比較優勢理論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國之所以會出現某一產業集群,就是它按照它的比較優勢來發展這種產業,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為它服務的相關產業也發展起來。所以,產業集群內生于比較優勢。
(四)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
關鍵詞:視唱練耳 訓練內容 方法
音樂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視唱練耳作為一項基本性課程,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該門課程重點包含思想內容,分別為聽寫、視唱、樂理以及聽覺分析。在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在引導學生深入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也能夠對各項技巧進行靈活的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本文從聽覺訓練、節奏訓練和視唱訓練三個角度出發,對視唱練耳訓練內容及方法展開了研究,旨在為我國音樂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指導。
一、聽覺訓練
音樂聽覺指的是音樂者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在自身的頭腦中產生的對音樂的想象和思考。可以說音樂聽覺作為一種技能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學生必須能夠對音樂中的各種因素進行掌握和理解,才能夠提升音樂聽覺。在視唱練耳訓練中,對聽覺的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音階練習。該練習也被稱之為定調練習,在調式感覺穩定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練小調音階。特定的調式調性存在于每一部音樂作品當中,因此,在加大對學生樂感的培養力度過程中,可以從提升學生對調式調性結構概念和音階等知識的了解入手。
其次,聽辨、聽唱、聽寫訓練。這部分訓練是針對單音及音級而言的。針對聽辨來講,其包含多項內容,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應科學的選擇訓練難度,最初應從最簡單的知識內容入手,同時在進行音級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在調試音階基礎之上。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調式的主和弦、標準音a以及主音有選擇的提供給學生,學生在構唱的過程中,應建立在相應音級基礎之上。因此,學生必須擁有較強的反應能力,而教師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目標都是促進學生構唱音級和音調識別技能的提升。同時,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應當有效結合節奏組和多音組,學生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不僅需要掌握音準知識,還應當對節奏以及音組唱名等知識進行充分的掌握。
二、節奏訓練
樂曲特性聽辨和節奏節拍訓練是節奏訓練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每一節拍特點以及律動進行充分的掌握是視唱練耳訓練的重點,在學習中,必須能夠保證學生可以從整體上把握節拍屬性以及表現方式。在展開節奏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節拍訓練。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的過程中,必須科學的選擇音樂作品,確保其擁有清晰的節奏以及悅耳的旋律,學生的學習必須以仔細聆聽為開端,在對拍子進行辨別的過程中,以曲子強弱規律為基準。在明確拍子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擊打節拍,這一過程中可以對對應的指揮圖進行應用。
其次,節奏訓練。長、短、有、無是節奏的四個基本要素,在展開節奏訓練的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對這些節奏的基本特征進行掌握。學生要想在音樂學習中有效分析節奏組合,必須首先全面了解休止符、音符等知識,并在長時間的學習中,不斷努力分析、對比各節奏特點。
例如,在進行節奏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嘴、手、腳等身體部位進行應用,通過三者的配合來完成節奏、節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擊掌、跺腳等,隨著節奏進行律動,學習興趣有所提升,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也將產生更強的縱向立體節奏感,聽辨樂曲特征的能力也將有所提升。
三、視唱訓練
視唱訓練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唱名法,它指的是在唱音的過程中,音名是由很多指定的音節來充當的。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是最為廣泛應用的兩種唱名法,兩種唱法中,主要的唱名都是對do、re、mi、fa、sol、la、si進行應用的。在首調唱名法中,音調是確定唱名音高的主要因素,這一唱名法被廣泛應用于學生練習、領悟以及記憶調式音樂的過程中;固定唱名法在使用過程中,其標準是絕對音高,不管音調種類以及基本音級變化,都擁有固定的對應基本音名的唱名。
在演唱多聲部曲調時,應將主旋律聲部凸顯出來,而針對陪襯聲部應以輕唱為主。卡農模仿中,應引導學生對旋律進行模仿,并促使其對音樂中心的偏重程度得以提升,最終能夠同不同聲部相互照應。從音樂教師的角度來看,在進行固定音高樂器教學的過程中,應對固定唱名法進行充分的應用,同時針對固定唱名法來講,其也更適用于需要擁有高超技術的訓練樂曲中;而首調唱名法更加適用于對普通音樂愛好者以及民族風曲目的教學中。音高指向在固定唱名法中具有含糊的缺陷,因此需要對變化音唱名訓練進行應用,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調式感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對象科學的選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的用唱名法來演繹。
四、結語
近年來,音樂教師在積極展開視唱練耳教學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多媒體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也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選擇學習內容,引導其和組件針對和弦、音程以及單音等專業知識和技能展開訓練,并在實際作品表演過程中對這些專業技能進行更加靈活而科學的應用。本文對視唱練耳訓練內容以及具體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希望為我國相關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軍.“中國音樂母語樂感訓練”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教學內容及方法――兼談與“中國傳統樂理”課及“視唱練耳”課之關系[J].中國音樂,2013,(01).
[2]趙蘇.視唱訓練技巧在實際音樂作品中的應用――以舒伯特藝術歌曲《》為例[J].藝術科技,2015,(07).
[3]黃鷹.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整合與教學手段多樣化探索――兼及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J].中國音樂,2016,(01).
[4]張燕.論音樂學院的視唱練耳課分級分類教學――以武漢音樂學院本科教學為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02).
關鍵詞:背越式跳高 訓練 建議
1.背越式跳高技術特征分析
背越式跳高兩個最顯著的特征是弧線助跑起跳和背越過桿。弧線助跑起跳是充分發揮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關鍵,也是背越式跳高最大的優越性所在。背越過桿為充分利用起跳時的速度,合理運用身體姿勢經濟實效地完成過桿創造了有利條件。
背越式跳高助跑采用接近正常快跑動作的弧線形式,起跳前利用弧線助跑身體內傾來降低身體重心,起跳過程中利用離心力使身體快速由內傾轉為豎直完成正心用力起跳,騰空后由于擺動腿、起跳后的慣性和離心力的作用,完成空中轉體背向橫桿,并通過肢體的相向運動完成過桿動作。起跳是跳高技術的核心,是獲得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度的主要階段,背越式跳高弧線助跑起跳不同于其它直線助跑起跳動作,背越式弧線助跑起跳的優越性表現在,起跳前降低身體重心和起跳過程中升高身體重心的方式方法以及獲得垂直速度的途徑,比直線助跑起跳方式經濟實效。在弧線助跑起跳過程中是通過弧線助跑的身體內傾來降低身體重心,起跳時升高身體重心和獲得垂直速度是通過擺動腿支撐階段到起跳腿支撐階段,身體由內傾轉變為豎直過程中來完成的。這一點是直線助跑起跳無法比擬的,也是背越式跳高最大的優越性。
2.背越式跳高訓練中的三個技術環節
2.1 對踏跳訓練的一些建議
踏跳是跳高的關鍵技術。在訓練中,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在一段時期,隨著速度水平的提高,弧形助跑的速度也加快了,可跳高專項水平卻未見提高,偶爾還有所下降。隊員在踏跳時,總感到跳不起來。原因是什么?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我認為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高速度的助跑對踏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高速度的助跑使踏跳腿要承受更大的負荷。要想提高專項成績必須解決好這兩個問題。
在解決第一個問題中,要不斷改進他們的踏跳技術,要求起跳腿嚴格地沿助跑弧形線的切線方向正確地“放腿”。踏跳腿的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能不能充分地跳起。讓他們反復體會滾動式落地和伸直軀干,要求他們起跳快,并與擺動腿連貫,起跳直接向上,結合已獲得的改變了方向的助跑速度,形成身體中心騰起的初速度。在練習中,可常采用立于練習隊員踏跳點背后輔助托腰的方法,幫助他們體會身體中心向上運動,積極伸直,顯示出軀體自然上升的感覺。
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反復練習用踏跳腿或雙腿從1.20m高的跳箱上跳下,迅速跳起越過40cm高的標志物。著重要求他們加強落下跳箱后迅速“反彈”的一跳。跳高運動員的最大用力,不是在伸直起跳腿時(即起跳結束時),而是在起跳之初,當腿的肌肉做退讓工作時(即緩沖階段),這種訓練方法對解決第二個問題起了很大作用。它提高了腿部利用“高速度”做出“快踏跳”的承受能力。此外我還采用了大量的在沙坑內連續跳過欄架的練習。這一練習的目的在于:在提高腿部力量的同時,提高股直肌和骼腰肌的力量。平時還采用一些中等負荷的半蹲跳,小負荷的反復跳,而絕對負荷的力量訓練一般用得較少。因為使用過多只會增大肌纖維橫截面,還會使肌肉失去彈性,對參加跳高運動員是極為不利的。在采用絕對負荷練習時,也要極其謹慎,主要為提高腿部“爆發力”適當做一些,各組次數極少。也可采用快速助跑反手抓籃圈的訓練方法。
2.2 對擺動腿訓練的一些建議
初等物理學告訴我們,人體中心的騰空高度取決于垂直初速度,而垂直初速度與騰起角度有密切關系。理論上騰起角度90°最為理想,而實際運動是做不到的,但擺動腿技術的正確與否對于獲得實際理想的騰起角度和垂直速度有很大影響。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以最小的損失把助跑的水平速度轉變為最大的垂直速度。擺動腿的那一步實際上就是起跳的開始,但它又是助跑的繼續,所以要使擺動腿很好地為起跳腿服務,使起跳在最好的角度下進行。當然擺動臂和軀干都要協同配合,但必須強調擺動腿是最主要的,它還能起到背對橫竿的定向作用。可以要求隊員在踏跳前擺動腿迅速蹬地,在踏跳腿起跳時,積極向同側肩上方屈腿擺動,大小腿自然折迭,這樣也縮短了做功距離,有利于快速起跳。
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求隊員反復做上步擺腿練習,擺動腿拉橡皮帶的退讓練習;原地大腿負重的抬腿練習。通過這些練習,增強了他們擺動腿的力量,鞏固他們正確的起跳技術,使踏跳做地果斷、迅速、有力,對提高成績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國外一些優秀跳高選手擺動腿比起跳腿更有力不是沒有道理的。
2.3 對速度訓練訓練的一些建議
跳高運動員要承受比自身體重大許多倍的負荷來完成關鍵性的一跳。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期,肌肉、骨骼及神經系統要承受這么大的負荷,無疑是很艱巨的。巴浦洛夫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實踐活動中其肌能能服從于薄弱環節。”要使青少年承受強大負荷,避免運動創傷,就必須結合青少年時期宜于提高速度和速率的生理特點,為專項服務來進行訓練。在理論上,可以從“相互補償”這一作用來認識解決這個問題。
運動力學告訴我們F=mv2/R,在勻速圓周運動中R一定,V越大,F則越大。背越式跳高采用弧形助跑,就是要充分利用最大最適宜的速度,將F通過合理的踏跳,轉變為向上騰起的最大V2,而V2越大,騰越越高。所謂“相互補償”就是用完成跳高第一階段(助跑)所需要具備肌力的力量,來彌補完成第二階段(踏跳)承受巨大負荷的力量的不足。聯想到撐桿跳高越過的高度明顯高于握桿點高度的道理,也就是“相互補償”的體現。從另一角度,我認為發展第一階段所需素質的同時,使各階段所需具備的素質,身體各肌群,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這樣有利于全面地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而避免技術錯誤和運動創傷。(如小年齡的學生在桿上難以完成“橋”的動作,與他們背肌力量不足有關,就是一例。)
基于以上認識,在每次的訓練中,對提高隊員的速度素質進行訓練。采用30―50m反復記時跑;上、下坡沖刺跑;雙人追逐跑;單人追逐快速滾動的球跑;快步頻上臺階跑;左右間隔4m的往返觸地記時跑;跨;鉆欄架交替跑等手段進行訓練。平時還特別注意采用被前人證明對提高速度極有利的小步跑、高抬腿跑、車輪跑、墊上肩肘倒立車輪跑等訓練手段。
背越式跳高是一個完整的技術項目,除以上所述,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探討解決。如何在普通學校有限的訓練時間中培養出具有一定水平和發展前途的少年跳高選手,還有待于我們在理論指導下,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關鍵詞】關聯理論;詮釋力
0.引言
幽默是一種語言藝術,又是一種人生智慧,能給生活帶來無限的樂趣與回味,能起到融洽人際關系的神奇效果。英語中幽默一詞來自拉丁語,本意是“濕潤”,后來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它逝去了原有的意思并且逐漸發展為現代意義上的幽默詞義。幽默涉及到美學、哲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方面。Nash在其《幽默語言》一書中對于幽默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和語言能力、數學才能、靈巧的大拇指、制造工具的能力這些能力一樣,幽默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點之一。”通常學者把幽默分為情境幽默和言語幽默,本文論述的是言語幽默的翻譯。
英漢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使得譯者有時很難將幽默韻味翻譯過來。美國作家辛格說:“一種語言中令人捧腹的笑話,譯成另一種語言有可能成為囈語。”而國內翻譯界也有人感嘆道“其難度又何嘗亞于譯詩,有時也許竟是無法譯出來的。”譯者應正確審視英漢語言差異,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傳達信息,使言語幽默的不可譯性轉變為可譯性。本文擬以言語幽默為例,從關聯理論的角度研究英語幽默翻譯,尋找英語幽默語言內在規律,探索有效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1.關聯理論對幽默翻譯的詮釋力
關聯理論是斯珀伯(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在其專著《關聯:交際與認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來的。關聯理論把交際看做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人類活動,是一個明示推理的認知過程。根據不同的交際意圖,說話者經常采用直接的表達方式,使受話者通過最小的認知努力形成最佳關聯,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但是為了達到幽默的交際效果,說話者會故意表達出一些與當前語境不相關的信息,給受話者一種突兀感。受話者只能在處理話語的過程中尋找信息與語境的最佳關聯,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的發差往往就產生了言語的幽默效果,受話者也就頓悟出突兀感中包含的幽默。
關聯理論對翻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原文的幽默是蘊含在各種交際線索中的,譯者在翻譯時要審視這些產生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落差的交際線索。譯者應該保留必要的交際線索,甚至增加新的交際線索,創造出適合譯文讀者認知環境的語境假設,將原作者的交際意圖再現給譯文讀者,確保譯文讀者付出額外努力就能獲得足夠的語境和幽默效果,保證翻譯效度。
2.關聯理論指導下英語幽默的翻譯策略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觀認為,“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的接受語語段。”這涉及一個是選擇“歸化”還是“異化”的問題。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翻譯不僅僅是傳遞信息,它的關注點在于傳達幽默效果。部分幽默承載有文化內涵,這是翻譯的一大障礙。如果目的語讀者無法了解其文化背景,便無法理解這一幽默,譯者需要努力保持文化特色。因此,需要采用兩種主要的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來保持幽默翻譯中的文化特色。
首先,在句式翻譯上,把英文句式按照中文的習慣句式翻譯出來,就是歸化。模仿原文句式如所謂的歐化句式,就是異化。其次,在翻譯幽默中含有的文化詞匯如諺語和典故時,使用中國文化詞匯取而代之,就是歸化。照直翻譯原來的文化詞匯就是異化。歸化和異化是不同的翻譯策略,各有所長。正如魯迅所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所以在英語幽默翻譯的時候,我們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和”是為了不造成漢語讀者費解,傳達出原文的信息意圖,“不同”是要盡量保持英語有代表性的差異特征。其次,如果異化的譯法造成漢語讀者費解,為了實現最佳關聯,不妨采用歸化處理。
3.關聯理論指導下英語幽默的翻譯方法
如果采用直接翻譯,既能體現原文的信息意圖又能體現交際意圖,那么就采用直接翻譯,以保留原文的語言特征,傳達其功能。但是有時英漢語言差異太大,無法直接翻譯,需要間接翻譯法對原文的語言特征做相當的改變,以保留原文的認知效果。“交際要成功,一般的要求之一是讓信息發出者的意圖為聽眾所認識。”關聯理論要求譯者要創造出適合譯文讀者的認知環境的語境假設,從而實現最佳關聯。關聯理論的原則決定譯者采用的翻譯方法。
3.1直接翻譯
直接翻譯是指譯文盡量保有原文本所有的交際線索,從而保持原文的風格,即“努力在原文設定的語境中達到與原文相似的闡釋”。這依賴于語言特征的相似性。美國情景喜劇《老友記》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Rachel:Has anybody seen my engagement ring?
Phoebe:Yeah, it’s beautiful!
瑞秋:有人看到我的訂婚戒指了嗎?
菲比:是的,它非常漂亮!
在這一集中,Rachel剛剛逃婚,準備把訂婚戒指還給前未婚夫,當她發現戒指不見了時發出上述提問。她的意圖是想知道戒指的下落,但是Phoebe的回答并不跟觀眾的語境預期一致,造成幽默效果。這樣的對話是普通語言幽默,不含有文化色彩,任何國家的觀眾都可以理解,所以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保留原文語言風格,就可以達到交際目的。
3.2間接翻譯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有些英語幽默的翻譯是不可能實現闡釋上的完全相似的。這時,譯者只有采取間接翻譯法來使得譯文某些相關的方面和原文保持相像,力求達到同樣的交際目的。舉個例子,管理 “調皮搗蛋班”的體育老師生病了,校長認為只有懂得點武術的老師才能接手管理這個班,于是他在一次全體教師會議上問有沒有人懂武術。
Principal: “Does any of you know martial art?”
One teacher: “I know Marshall Schwartz.”
翻譯一:
校長::“你們當中有人會武術嗎?”
某教師:“我認識馬歇爾施瓦茨。”
翻譯二:
校長:“你們當中有人會武術嗎?”
某教師:“我會點巫術。”
翻譯一使用直接翻譯的方法,雖然很忠實原文,但是卻無法傳達原文的幽默感。讀者會感到一頭霧水,因而無法實現最佳關聯的幽默效果。翻譯二使用間接翻譯法,巧妙地利用漢語拼音的聲調,既翻譯出了英語幽默中問題和回答發音接近的特點,又歸化了原文的認知效果。原文的幽默感在目的語中再現,使得目的語讀者忍俊不禁,達到了幽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