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甫草堂簡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提及唐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那繁榮昌盛的社會秩序和美輪美幻的詩詞歌賦,要說到詩,不得不提的就是唐朝大詩人——被為“詩圣” 的杜甫了!
我很小就學習杜甫的詩句,他給我留下了無窮的神秘,于是周末我們特意開車來到了成都杜甫草堂體味一番。剛走進大門,只覺得空氣十分清新,身旁古木參天,嫵媚小花競相開放,交相輝映,美得醉人。我貪婪地呼吸著這空氣,空氣中夾雜著淡淡的花香,真乃世外桃源也!我我仿佛看見當年杜甫在這圣地中聽著瀟瀟雨聲寫下《春夜喜雨》,在花香襲人時寫下《江畔獨步尋花》。我不禁吟起“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沿著一條小路繼續走著。“唐風遺韻館”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不禁走了進去,眼前出現了杜甫展紙作畫的雕塑和圖片。杜甫的風采在這里完美的體現了出來。看看門前杜甫生平簡介,上書“杜甫年幼喪母,憑著自己超凡的毅力和天賦才有如此偉大的造詣,我對他敬佩不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強烈的對比寫出了杜甫見到黎民百工受到寒冷饑餓雙重壓迫時的痛心!這里也曾見證了世界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的手足情深和兄弟之情!
走出草堂,我我久久回味,心中默默贊嘆道:“草堂啊,詩圣!你令我明白什么叫文化,什么叫藝術,你被譽為“全國保護單位”當之無愧,你被視作成都驕傲更是毋庸置疑。你起唐朝,歷宋朝,至元朝,及明清,見證五朝風雨,充滿藝術文化,當名揚天下,流芳千古!
指導老師:陳英
我刊在本期設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專題”,初衷有兩個:一是稿件相對集中,主要來自河北省遷安市、滄縣兩個“小”地方,卻涉及了語文、數學、生物、品德、音樂五個學科。稿件基于課程教學實踐,反映出來的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嘗試、善于總結、普及技術、整合資源的概況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二是在剛剛結束的由我刊承辦的“2011北京教育裝備展示會暨第二屆北京教育裝備論壇”上,多媒體技術再次成為亮點,生產企業也密切關注著教師的需求,千方百計地想了解學校配備的動向,如果能多認真閱讀分析此類稿件,想必是能摸清當前多媒體實際應用的脈絡了。
當前,教師樂用多媒體設備,同時新產品、新技術涌向著課堂,但畢竟教學過程不是生產過程,廣大師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如何在教育教學領域、在教育裝備工作中把握質與量、好與壞、超前與落后、適度與泛濫的尺度,恐怕產、教、學、研各個方面都需要認認真真、徹徹底底地靜思或者長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1至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至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由此可見,優秀古詩文教學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古詩文產生的年代久遠,學生理解和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之學生對古詩文積累有限,學生閱讀古詩文能力相對薄弱,這就給古詩文教學造成了難度,致使古詩文教學課堂氣氛低迷,學生只知死記硬背,毫無興趣可言。如何有效開展優秀古詩文教學,是每位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課題,筆者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長期的優秀古詩文教學實踐,認為巧用多媒體可以使古詩文教學有效化,形象化,在此,筆者就多媒體與古詩文教學有效整合談幾點淺見。
一、情境美渲染烘托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最大興趣。”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領會,進而創新。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詩經•蒹葭》這首詩歌時,筆者制作了一些有關蒹葭和深秋景色的圖片,在鄧麗君深情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的音樂聲中緩緩播放,音樂是生命的節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情緒活動,是融合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此時,利用多媒體放映有音樂的畫面,創造教學情境,學生順利進入到一種審美心境營造的濃郁的學習氣氛里,在此基礎上多媒體大屏幕繼續出示《詩經》簡介,之后筆者自然導入:這節課,筆者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對《詩經》以及《蒹葭》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學內容順利解決。
二、情感美感染熏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多媒體技術,以其直觀、形象、聲音、色彩、動感性等特點,能夠營造特定的氣氛,生動地展現古詩文的思想意境美,使一些抽象的過程或現象生動而形象地顯示出來,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從而加深學生對真實情景的情感體驗。當學生完全沉浸在古詩文的意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時,對古詩文的理解也就上了一個新的層面,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現其中的意境美,通過一張張豐富多彩的圖片,把學生的情感引入到恬淡,幽靜然而卻充滿生機的田園之中,讓學生理解“東籬采菊”的美妙意境。然而學生對采菊一事容易理解,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對詩人當時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閑適的意境,為此筆者播放了古箏《高山流水》,輕松、活潑的音樂,將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當學生陶醉于音樂的美妙時,筆者適時點撥:在自然的感召下,詩人的心更寧靜了,他悟得了真意,鳥日出而出,日歸而返,完全委運自然,那么我要像飛鳥一樣,縱身大自然之中,以盡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嗎?這樣,學生自然很快地感受到詩人的那種閑適之情。于是,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之下,學生的審美感受得到了訓練。
三、拓展美縱深廣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信息社會要求必須具有很強的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這正是被傳統語文教學所忽視的重要環節。古詩它具有韻律和諧、詩畫合一、感情充沛、意境深遠的特點,而且一首古詩所包容的知識十分廣泛,常常要提供許多背景材料,如古詩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時代背景、前人評論等等,在必要的時候提供給學生,可以增加課堂容量,擴大學生文學積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對一首古詩所蘊含的全部內涵有一個全面的或初步的了解,如果單靠教師的講述肯定是無法完成的,這就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無所不包的優點了。如:在教學《春望》時,首先由學生交流課下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學生大多只能了解并搜集到有關作者杜甫的生活朝代,他的字、號等簡單內容,而對于杜甫的詩歌地位及詩風了解甚少,這時,筆者補充出示如下幻燈片:
第一張: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甫頭像)
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郁頓挫。
后人尊稱他為“詩圣”。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接下來,筆者補充提問:后世又是怎樣評價詩圣的呢?出示第二張幻燈片:
第二張:贊頌杜甫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這樣,學生對杜甫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而要深刻理解作品的主旨,最重要的是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只能大概了解《春望》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此時,筆者詳細補充資料如下:
第三張: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作者,而且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更深刻地理解詩詞作品。
古詩文是古老中華文明的體現,傳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學藝術的高度結晶。多媒體把經典詩詞演繹得有聲有色、魅力四射,拓展了古詩文學習的空間,打開經典詩詞教育的宏闊視野,使學生在短短的45分鐘里跨越千年時空,進入詩文的意境,觸摸詩文的脈搏,傾聽到詩人的情思,使學生由聲入情,由情入景,學生的聽覺、視覺得到了充分調動,多媒體教學手段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地調動,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陳新如.多媒體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妙用[J].現代語文,2010,5
[2] 褚凈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J].中國課程輔導,2010,7
關鍵詞:杜甫;作詩;煉字藝術
杜甫作詩精于煉字,被歷代詩論家奉為典范。孫奕《履齋詩說》云:“詩人嘲弄萬象,每句必須煉字,子美工巧尤多。”[1]葉夢得《石林詩話》云:“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形跡捕。”[2]又吳沆《環溪詩話》云:“大抵他人之詩工拙以篇論,杜甫之詩工拙以字論。他人之詩有篇則無對,有對則無句,有句則無字;杜甫之詩篇中則有對,對中則有句,句中則有字。”[3]每詠讀杜詩,無不感嘆杜甫下字之妙絕,故作文就杜詩的煉字藝術進行探析,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1 巧用常字,平中見奇
作詩之道,能在平淡之中現神奇,才可以說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杜甫既被尊為“詩圣”,作詩常常語出驚人,但他所錘煉的驚人之語,卻既不濃烈華美,又非險怪孤僻,而每每是日常生活中頻繁用到的字。一般而言,愈是平常的東西,愈是難以出新,但杜甫卻能憑借一支生花妙筆給這些平易之字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煥發出與眾不同的生機。黃生《詩塵》云:“用字之妙無過老杜。只常用之字一經其手,便使后人再換一字不得。皆以人所常用之字,而用法與人不同,便覺有奇理,有別趣。”[4]不妨舉幾個杜詩里化平淡為神奇的例子。
例如,杜甫《又觀打魚》詩中有一句“屈強泥沙有時立”,“立”字本是再尋常不過的動詞,但這句詩奇就奇在杜甫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立”字安放在魚這種水中生物身上,再加上“屈強”二字作為鋪墊,將大魚挺立泥沙時之神態形容得活靈活現,可謂處困厄中而精彩猶自動人。然詩人寫得出,吾恐名手畫不出。與“立”字的用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見螢火》中“簾疏巧入坐人衣”的“坐”字,“螢之‘坐’與魚之‘立’俱屬非非想”。以“坐”字描摹螢火蟲附著在人衣服上的景象,妙在兩點:一是螢火蟲的光源在尾巴處,所以一個“坐”字顯得分外貼切;二是隱約透露出螢火蟲落在人衣服上后似乎有些流連忘返,因而久久不愿飛走,這也給詩歌增添了格外的意趣。沈德潛《說詩語》中有云:“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5]這句話置于此處,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杜甫詩句中還有許多用字可以體現他煉字藝術中奇施妙設的一面,如其《徐步》詩中“芹泥隨燕嘴,花蕊上蜂須”一聯,“隨”字與“上”字都下得出人意料而細度之又在情理之中,可謂至平淡而實風華。其平淡在于“泥隨燕嘴,蕊上蜂須”本是物得其所,最是眼前景,口頭話,而風華絕妙之處勝在不曰燕銜芹泥,蜂采花蕊,而曰泥隨燕嘴,蕊上蜂須,此文一逆用,頓覺奇妙無窮,感嘆杜公真有化工在手。又《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中的“老夫貪佛日”與《漫成二首》(其二)中的“仰面貪看鳥”皆用了一個“貪”字,貪本非人之所宜,此卻恐人之不貪,貶字褒用,饒有趣味。
2 精錘細煉,一字為工
萬俊《杜詩說膚》在煉字一卷的開篇即有這樣一段論述:“嘗思道子之畫龍也,一點睛則破壁而飛。其點睛也,則挾鱗甲以俱飛,畫也而實龍也;其未點睛也,即一蚰蜒之不如,龍也而實畫也,可見全體精神皆聚于此。詩之煉字,亦詩之點睛也。夫是故詩人之簡練揣摩,每下一字,如千金不移,其嚴謹如此,即謂之作詩如作《春秋》也可。”[6]杜甫正是這樣一位非常善于畫龍點睛的詩人,他作詩講究千錘百煉,往往能夠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甚至全詩游龍飛動,讀之令人拍案叫絕。
例如,杜甫在《雨四首》(其一)中有“秋日新影”之句,寫雨用‘’字何異?妙在反從日上寫,日豈可?妙從影上寫,影又豈可謂乎?又可謂之不乎?蓋日自云穿,雨從云墜,故日下見新之影也。類似的例子還有《贈蜀僧閭丘師兄》中“豫章夾日月”之句,著一“夾”字,似睹干霄蔽日之狀;《重題鄭氏東亭》中“清漣曳水衣”之句,著一“曳”字,似睹藻荇交橫之象,漂飄泊滿紙;《不離西閣二首》中“銀河倒列星”之句,著一“倒”字,似睹列宿漫空,大小畢現,若用“滿”字則無此盡致;《江漲》中“高浪蹴天浮”之句,以及《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中“朝海蹴吳天”之句,皆著一“蹴”字,似睹萬頃波濤,澎湃有聲;《草堂》中“賓客隘村墟”之句,著一“隘”字,似睹賓客之盛,不啻孟嘗三千。杜甫不僅能夠借助工妙的煉字塑造出立體的畫面,更能從一些舉重若輕的字眼中生發出無限深意。如《雨四首》(其四)中有“繁憂不自整”之句,一個“整”字何其沉重,詩人之憂端甚多,亦似雨終日如亂絲,非詩人不愿整理,實乃不知從何整理而起,整之以詩而神苦,整之以酒而神昏,整之以坐而神悶,整之以游而神倦。今須眉漸白,亦只對人曰“繁憂不自整”,讀之當真是“幾欲淚下”。類似這種一字道盡滄桑的例子還有杜甫《江上》詩“行倚樓”中的“獨”字,滿肚牢騷,抑郁誰語,可謂以一字和盤托出。詩人行藏之際,獨自躊躇,藏既不甘,行又難必,無限心事,他人不能知,故獨自徘徊,倚樓而不能自已。一個“獨”字老極淡極,使人可思可味也。此屬意匠經營之巧,非出自胸臆而何?由此可見“作詩本乎情景”,要錘煉出足以振聾發聵的好字、好句、好詩,最根本的還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方能妙手得之,用事天然。
3 一字屢用,各臻其妙
杜甫的煉字才能不但表現在巧用常字,也不僅僅表現在一字為工,同時還表現在對同一個字的多種用法上。關于杜詩中“一字屢用”的現象,不少詩話中都有所提及,但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常常是一帶而過,未曾細究同一字在不同詩句中的不同含義,如黃徹《?溪詩話》:“杜詩有用一字凡數十處不易者,如‘緣江路熟俯青郊’,‘傲睨俯峭壁’,‘展席俯長流’,‘杖藜俯沙渚’,‘此邦俯要沖’,‘四顧俯層巔’,‘旄頭俯澗e’,‘層臺俯風渚’,‘游目俯大江’, ‘江檻俯鴛鴦’。其余一字屢用若此類甚多,不能具述。”[7]范溫《潛溪詩眼》:“工部又有所喜用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兩三人’,‘吹面受和風’,‘輕燕受風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喜‘輕燕受風斜’,以謂燕迎風低飛,乍前乍卻,非‘受’字不能形容也。至于‘能事不受相促迫’,‘莫受二毛侵’,雖不及前句警策,要自穩愜爾。”[1]黃生《詩塵》:“用字之妙無過老杜……又慣用‘兼’字、‘受’字、‘帶’字、‘赴’字、‘報’字、‘破’字、‘封’字、‘送’字、‘動’字,無不入妙。宜就其全集摘出之。”[4]又或者是就作者主觀上找原因,沒有從詩句本身入手,如葛立方《韻語陽秋》:“老杜寄身于兵戈騷屑之中,感時對物,則悲傷系之。如‘感時花濺淚’是也。故作詩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飲詩》云:‘步運媧悍紓村村自花柳。’《遣懷詩》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憶弟詩》云:‘故園花自發,春日鳥還飛。’《日暮詩》云:‘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滕王亭子》云:‘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言人情對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無情之物也。”[2]曾季貍《艇齋詩話》:“老杜詩中喜用‘秦’字,予嘗考之,凡押‘秦’字韻者十七八。‘韋賢初相漢,范叔已歸秦’……‘比來相國兼安蜀,歸赴朝廷已入秦’。蓋老杜秦人也,故喜言秦。”[7]薛雪《一瓢詩話》:“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無私’‘寒城菊自花’‘故園花自發’‘風月自清夜’‘虛閣自松聲’之類,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不獨此也,凡字經老杜筆底,各有妙處。”[5]有感于上述情況,我認為針對杜詩同一個字在不同詩句中的相異內涵進行賞析有其必要。
如“落”字,“文章落上臺”,自上而頒故曰“落”,頌圣也;“多病秋風落”惟秋極高故曰“落”,因時也;(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水落魚龍夜”,水落于秋日是“消”;“伴月落城邊”,月落城邊是“垂”;“山虛風落石”,石落山崖是“墜”;“星落花姑渚”,星落水面是“映”;“驟雨落河魚”,雨落河魚是“潛”;“藍水遠從千澗落”,瀑布自山澗而落是“來”。又如“深”字,“云深黑水遙”云暗曰深;“一寄塞垣深”,塞遠曰深;“雨荒深苑菊”苑滿曰深;“翠柏深留影”影密曰深;“深憑送此生”,全全寄托曰深;“即遣花開深造次”,春色甚急曰深“龍虎新軍深駐輦”,軍隊長駐曰深。又如“通”字,“關河霜雪清”,霜雪之寒曰清;“天清木葉聞”,天之靜曰清;“沙亂雪山清”,雪山之明曰清;“侍立小童清”,小童之秀曰清;“投壺散帙有余清”,度日之閑曰清。又如,“冠冕通南極”,“通”意為遠極;“宮闕通群帝”“通”意為高極;“花萼夾城通御氣”,“通”意為盛極;“月山寒通雪山白”“通”意為光極;“簾戶每宜通乳燕”,于“通”字可想其自得之趣;“楚岸通秋屐”,于“通”字可知其相會之難。再如,“宮云去殿低”,是以“低”而見宮闕之高大;“日月低秦樹”,是以“低”而喻帝業之光昌;“亂云低薄暮”,是以“低”而寫黃昏之景象。似此等移宮換羽之字,可謂各臻其妙,皆以綠珠百斛始換得來。
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曾說特別重視語言是中國文學傳統上的特長,這一點在杜甫的詩歌創作中表現尤然,所謂“為人性僻耽佳句,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也。這種渴求完美的藝術追求激勵他一生作詩精益求精, 語人之所未語, 語人之所不能語,終于達到了古典詩歌煉字藝術的高峰,為后世所標榜。
參考文獻:
[1] 趙永紀.古代詩話精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447,444.
[2] 何文煥(清).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420-421,484.
[3]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第四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4340頁.
[4] 朱弁,等(宋).皖人詩話八種[M].合肥:黃山書社,1995:85.
[5] 葉燮(清),薛雪(清),沈德潛(清).原詩 一瓢詩話 說詩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41,141.
[6] 萬俊(清).杜詩說膚[M].瘦竹山房木活字本,1819:60.
[7]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81,283.
[8] 蕭滌非.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9] 周采泉.杜集書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關鍵詞:陰陽哲學 園林 造園手法 道
源自道家的陰陽哲學,在世界上諸多領域都有其運用,在園林的設計中也不例外。本文所討論的陰陽哲學,是我國自古流傳的經典道家名作《易經》和《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精華中的一個縮影,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與陽最初的概念是很樸素的,是根據陽光的向背來定,所謂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衍生出凡是劇烈運動的、干熱的、明亮的、上升的,均為陽,而相反,相對靜止的、濕冷的、黑暗的、下降的,均為陰。道本身所包含的陰陽二氣,也是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萬物均在此狀態中應運而生,造園之術也與此相同,在小環境中,設計營造出"陰"和"陽",使其成為一個和諧穩定的壞境,能夠與周圍萬物共生共存。下面就來列舉陰陽哲學在園林藝術中的運用。
一、 有無相生,虛實結合。"有"的盡頭就是"無",而"實"之存在,是因有"虛".就像我們種植一棵樹,"有"與"實"的是樹,"無"與"虛"的是樹下形成的綠茵空間,有了綠茵空間,其他動植物甚至于微生物可在其空間內自由生長與活動,這棵樹的價值才是發揮到了最優值。在有無和虛實中,我們需要做到把握好度,"有"過了頭,便無"無","虛錯了地方,"實"便無法存在。計成在《園冶》中提到:"約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余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這就是虛實比例的處理關系。神龍見首不見尾可以,但是若只有龍身上一部分龍鱗,我們可能會判斷錯,誤認為是其他相似之物。在做園林景觀設計時,設計師應恰當地安排"有",巧妙地布置"無",使得二者恰到好處地配合起來,從而具有極高的實用性或藝術性。
二、 開合呼應。開敞與閉合的設計與運用是使得空間變得更加豐富的一個重要手法,中國古典園林中時常需要借景,將遠處之美景借入園內,就需要有視野打開的空間;另一方面,園林中需要大的休息與活動區域,這時也需要開場的空間來滿足需求,但若處處開敞,無私密閉合空間進行補充,則會使人不愿長期呆在這樣暴露的空間下,沒有了空間開合的豐富變換與節奏,也就使得該空間喪失了其原有的意義。
三、 隔連相隨,注重空間的流動連續性,隔中有連,連中有隔。一堵實墻,若毫無變化,橫在兩個空間中,會使得兩個空間完全被阻隔,變成兩個獨立的空間,倘若在這堵墻上設計開設一扇窗戶,那么空間的隔斷與連續性就被加強,并且成為一體。這種手法在中國優秀的古典園林中尤為凸顯,游廊的設置,一方面分割了游人人行路線與風景,一方面也使得他們合二為一,成為一幅完成的畫面。
四、 藏露互補,在設計中,往往會遇到場地內的一些不美或者有消極影響的事物,作為設計師,要做的是變換不好的事物成為美的事物,或者對其進行遮擋,露出美好的景致以呈現給游人。另一方面,就與虛實結合同理,不完全展現在觀眾的眼前,露一部分,藏一部分,留有一定空白,給予游者觀者一定的自我想象空間,也如同文學上所講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適宜的藏與露,可以充分的發揮觀者的想象力,為沒有看到的景色增添多彩的一筆。
五、 動靜兩相宜。動與靜具體可表現為視覺的移動與靜止,以及聽覺的喧鬧與安靜。在園林與景觀的設計中,流水是動,植物是靜,而流水也有多種形態與表現形式,快速流動的跌水瀑布是動,而平靜的水池是靜,在聽覺上的,單單只看水,就有多種聲音的展現,平靜的水面,潺潺的溪流,歡快的跌水,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瀑布。我國許多優秀的造園家景觀設計師發現其中的奧秘,設計建造出許許多多優秀的案例,例如拙政園中的聽雨軒,屋內聆聽屋前池水中雨滴落入的聲音,還有西安的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在對水景的處理上表現出了對動靜手法運用的高水平,從白石灘的一汪清水,到潺潺的溪流,使人想起大自然中的山澗溪流,再到飛瀑亭的疊水瀑布,最終在水尾處形成一大片的水池,猶如江河湖最終都將涌入大海一般。營造出了豐富的視覺與聽覺的變化。在園林設計中,熟練的運用動與靜的處理手法,可以營造出大自然豐富的視聽盛宴。
六、 情景相融,中國的古典園林,由于歷史原因,有一大部分是文人雅士自己設計建造的私家園林等,也有無法施展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歸隱的園子,但是這些園林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它是園子主人寄托情感與思想的地方,這也是使得我國創造了世界上獨特的園林,集繪畫詩文書法等于一身。逛一個園子,就如同瀏覽閱讀了園子主人的思想一般,而園子也是因為有了情感的寄托而變得不僅僅是景色,更多的富有耐人尋味的故事,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都變得更加生動,使人觀之亦可思之。例如園林中許許多多的亭臺樓閣的匾額、對聯等,植物的選擇與種植等,像王維的輞川別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像杜甫草堂的花徑,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自然之物本無情,但有無形的情感的融入,使得萬物皆有請,使得園林擁有了自己的靈魂。
世界上的任何問題,歸根結底是哲學問題。陰陽哲學是我國本土衍生的哲學觀念,近些年在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風景園林學專家學者對其進行在園林藝術設計中的研究與應用,因此,我們要善于運用我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的閃光點,在當今時揮它經久不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付遠,道家思想與建筑文化100講[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5
[2] 關傳友,風水景觀:風水林的文化解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3] 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4] (春秋)老子、譯,道德經[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關健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問題;對策
(2013年河南省社科聯課題《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歷史街區保護研究》SKL-2013-1075 階段性成果)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城市建設得以快速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舊城改造熱潮,使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到重要日程。尤其是在保護與發展存在相互制約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矛盾,使之既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原有傳統格局和文化風貌,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就在分析現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現狀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如何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問題。
1 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及價值
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于1986年提出,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歷史文化街區的內容十分廣泛,它包括: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記憶保存最完整、最豐富的地區。它們不但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也是人們生活的精神家園。它反映著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本質是保護城市的歷史信息,而其能夠相對全面地表達城市的歷史信息,展示城市發展的歷史延續和文化特色。同時,由于歷史文化街區集中于一個有限的范圍內,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矛盾容易協調,有利于完善地處理舊城更新中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作為舊城更新的一個分支,有其重要的意義。
2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各級人民政府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再加上人們對文物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使得一些歷史文化街區通過科學合理的整治,重新煥發活力。如河南濮陽市的明清四街、安徽黃山市的屯溪老街等,通過有計劃地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環境和建筑整治,完整地保護恢復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景觀,成為去該地旅游者的必游之處。但同時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過程中,部分地區也出現了一些突出、普遍性的問題。
1、不重視作為風貌載體的歷史建筑的保護。有的歷史建筑被不恰當地改造,有的甚至被直接拆除,歷史文化街區中僅靠文物保護單位獨立支撐,使其整體風貌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響。如開封書店街是開封這座老城記憶匯集的地方,它反映著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顯示了一定歷史階段的傳統風貌、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及地方特色。在過去繁華時期,書店街上有許多老字號,生意興隆。商家一般都是租用上下兩層,一層為店鋪,二樓用來住人,樓梯設在一層店鋪內。如今這條街根據商業的需要,店主往往把一家店鋪分成幾間門面,分別租給不同的商家,由于店鋪的進深小,有的商家在門面后面加倒座以增加進深,極大的破壞了原有建筑物的風貌。另外,由于現代商業的需求已經把原來的板門換成了現代防盜門和玻璃門,而兩旁的木板門則直接拆除換成商品櫥窗外加防盜窗。
2、保護理念存在偏差,熱衷于建設仿古建筑,拆除了原有歷史建筑,破壞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真實性。如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老城南歷史文化街,在歷次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博弈中,市場經濟和城市發展占了上風,除了文保單位甘熙故居保存下來,其余房屋均被“地毯式”推平,而隨著名人故居與明清建筑的被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建的仿古建筑,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假古董。
3、歷史文化街區本身保護注重商業價值開發,對傳統民居的保護工作不夠重視,存在過度整治的問題,“景點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如四川成都的寬窄巷子,它不再是一本旅游手冊中寫的:“到了成都,你不必去什么杜甫草堂、武侯祠……只需要一下子扎進寬巷子和窄巷子,坐一會兒街邊的小茶館,喝幾口三塊錢一碗的成都花茶,吃一碗撒了很多蔥花的素椒面,然后蹲在那些坐在竹椅上曬‘烘烘’太陽的太婆大爺旁邊照幾張相片,成都一游也就不虛此行了。”而是有了最低消費的茶館,在寬窄巷子之間樹立起了打著景點招牌的五星級宅院大酒店。走進寬窄巷子,首先感受到的是濃濃的商業氣息,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寬窄巷子”與“原生態”的“寬窄巷子”已經大相徑庭。
4、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力度不夠。歷史文化街區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是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也是傳統文化生動的教育基地,保護、開發和利用好, 還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景區。然而,有的歷史文化街區并沒進行很好的保護,而是聽之任之。如河南浚縣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雖然還保留有一些傳統建筑,但建筑年久失修,基礎設施沒有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嚴重下降。
3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策略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保護,還必須將其納入到現代生活的軌道上來,但前提是必須放下經濟利益為先的標準,先合理有度地進行修繕維護,再考慮其經濟發展。因此,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時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3.1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要堅持以人為本
筆者認為,歷史文化街區不是不可改造而是應張弛有度,既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刻意破壞,也不能因文物保護限制或阻擋其進一步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即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保護意識,介紹歷史文化街區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價值,明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落實保護措施。鼓勵并吸收廣大民眾參與到保護中來,讓民眾親身體會到歷史文物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現有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內部空間格局和景觀風貌,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景觀等適度改造,以及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能夠基本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為居民生活提供應有的便利,延續其歷史文化傳統,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群眾生活改善的有機結合,有效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對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
3.2 建立檢查與考核機制
筆者認為,對已經公布過的歷史文化街區或沒有公布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古文物,建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學者組成檢查團,進行定期的巡回督查。對一些在歷史文化街區、古文物建筑等保護和管理方面存在問題較多、風貌格局破壞較為嚴重的當地相關部門,給予通報、處罰,并把此列為考核其政績的標準之一。當然,在巡查過程中,如發現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保護完好,并能延續原有的文化價值,改善地區居民的生活政府部門,要給予表揚以及相應的獎勵。
3.3 營造多方合作機制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盡管集中于一個有限的范圍,但是它與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如果不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取得有關部門的支持,這種保護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建立由某一部門牽頭、多個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政府擔負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主要職責,資金上的支持是實現這種職責的有力保障,設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專項基金是必要的。單純依靠政府進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往往容易陷入被動的境地,除了開展廣泛的宣傳,鼓勵企業和民眾參與外,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當與城市的總體規劃和建設相互配合,以避免出現僅僅是城市的局部地段零星改善的結果。
3.4 經濟利益與精神文化的相互協調
對老街區的復興經驗證明,要想復興老街區,就必須選擇正確的商業業態,建立適合現今社會發展的新經濟功能,且這種商業業態是可以持久永續的。以成都寬窄巷子為例,其以“食”為主的商業業態,滿足民眾需求,順應當今社會發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民眾對于進食環境的特殊要求。試問,門外挑檐斗拱青石板,門內玻璃矮墻木地板的結合是否顯得突兀,加之門外的迎賓小姐,很難令人體味到這是歷史文化街區的產物。因此,經濟利益與精神文化傳承應保持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
綜上所述,歷史文化街區無疑是城市資產,它的保護與復興既要適應城市經濟的發展,又要結合城市設計促進社會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24號.
[2] 王敏,張亞娟.廈門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復興[J].陜西建筑,2009(4).
[3] 耿慧志.歷史街區保護的經濟理念及策略[J].城市規劃,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