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條或三條以上的線段,首尾順序相接而組成的封閉圖形。它們相互之間不僅在特征上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在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和獲取這些知識的能力又為進一步學習梯形面積、圓的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進行考慮,以體現學科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思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它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指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的創造性;
(3)使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可以轉化和變換的。
完成這一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在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把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動口表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首先把學習知識應有的思維活動“外化”為動手操作,然后通過這個“外化”的活動再“內化”為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把操作、思維、表述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完成這一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是理解面積公式的算理。
華羅庚說過,“難處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證明,而在于沒有公式之前,怎樣去找出公式來。”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造能力,就必須重視推導公式的過程教學,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組織學生去大膽地操作實踐,探求規律,推導出公式。
二
學生掌握新知識的過程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和學習經驗,積極主動地參與探求的過程。把教材的間接經驗通過自身的活動去重新發現、完善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1.抓住新知識的基礎,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
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是選取復習內容的依據,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是復習的重點。三角形面積這個新知識的基礎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及三角形底和高的認識。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是圖形的轉化和變換。在教學新知識之前除了要復習好以上的內容外,還要指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喚起“轉化圖形、建立聯系、推導公式”的學習方法的認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知識的、能力的以至情感方面的準備。
2.新知識的教學可以分為4個層次進行
第一層,操作學具。啟發學生用學具袋中的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學生動手、動腦相互交流,得出“兩個完全一樣的(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
第二層,觀察與思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正方形、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關系。三角形的底和高與正方形的邊長、長方形的長與寬,以及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第三層,推導公式。利用圖形之間各部分的對應關系,思考它們面積之間的關系,最終推導出: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兩個與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的2倍),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四層,深化認識。
為了使學生加深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進一步啟發學生,用一個三角形通過割補的辦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再次動手,動腦,相互交流,得出(如下圖)如下計算公式:
(附圖{圖})
三角形面積=底×(高÷2)
三角形面積=(底÷2)×高
經過學生兩次動手、動腦、交流,運用轉化和變換多向探索,把求三角形面積這一探索過程充分展示出來。不僅深化了對公式的理解而且滲透了轉化和變換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3.新知識教學后要及時組織練習。
練習可從4個方面進行。口答題(理解算理的練習),(1)已知圖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這個圖形的面積。那么,這個圖形可能是什么形?這些圖形之間有什么共同點?面積有什么關系?(2)三角形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對不對?為什么?看圖口算(運用公式計算的練習)。下圖中哪個三角形的面積可以用6×5÷2求出,為什么(選擇條件的練習)?
(附圖{圖})
已知三角形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底?如下圖,在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中,有一個三角形(陰影部分),求三角形的面積(靈活運用知識的練習)。
(附圖{圖})
新課后的練習一定要練在重點上和關鍵處,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
本節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為學生創造主動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推導和深化4個教學層次,使學生不僅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而且進一步體會運用舊知識去研究新問題的學習方法,從“學會”逐步到“會學”,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2)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的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成為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的過程。
附三角形面積教案
一、教學內容:三角形的面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它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指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的創造性,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可以轉化和變換的。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出示平行四邊形,復習它的計算公式。
2.投影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看圖辨識三角形各條邊上的高?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那么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新授
1.操作學具。
師:你能用學具袋中的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熟知的平面圖形嗎?
學生拿出學具動手操作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
(附圖{圖})
出示學生拼出的圖形。
2.觀察與思考。
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①用兩個什么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學過的平面圖形?②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與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關系?
學生觀察、討論、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積關系以及底、高之間的關系。
師小結板書: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2個三角形面積=底×高
三角形面積=底×高÷2
3.推導公式。
(1)怎么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
(2)平行四邊形面積,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都是由幾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組成的?
(3)怎么求一個三角形的面積?
師隨著完成上面的板書并引導學生小結:怎么求三角形面積?為什么?
4.深化認識。
師啟發回憶
(附圖{圖})
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我們運用割補的辦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長方形,那么運用割補的辦法能不能把一個三角形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操作、研究、討論、相互交流,教師輔導提示,得出下圖。
(附圖{圖})
積=底×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積=底的一半×高
=底×高÷2=底×高÷2
(1)說一說你是怎么割補的?
(2)議一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方形面積與三角形面積的關系,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長方形的長和寬與三角形底和高的關系?得出什么結論?
(3)師整理公式(完成上面的板書)
(4)師總結: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板書字母公式:S=ah÷2),可以理解為底×高乘積的一半,也可以理解為底×高的一半,還可以理解為底的一半×高。
四、鞏固練習
(一)理解性練習(口答)
1.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圖形的面積?再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積?
2.三角形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對不對?為什么?
(二)運用公式的練習(口答列式)
(附圖{圖})
(三)選擇條件的練習
(附圖{圖})
哪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6×5÷2?其它兩個為什么不是?
(四)靈活運用知識的練習
已知:(如右圖)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求陰影面積?
一、精心預設,引導“生成”
教師要精心設計教案,做學生的知心人。“課標”要求我們不要“教”教材,而是創造性地“用”教材。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賦予課堂更多的創造性、生成性。在設計教案時,必須全面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才能做到預設的準確、恰當。
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在讓學生簡單復習面積的概念后,給學生提供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幾個不同的長方形,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什么關系。這時,居然有很多學生小聲地說:“我知道的,長方形的面積只要量出長和寬就能算出來。”“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此時,該怎么辦呢?這時,教師靈活地在“對未知的探索”與“對猜想的驗證”這兩種預設中,選擇“對猜想的驗證”,并利用手中的這些學具來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成功地建構了知識意義,還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形成結論”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挖掘資源,促進“生成”
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涌現出許多新的想法、出現許多新的問題、暴露許多新的思維。這些新想法、新問題、新思維,有的可能是我們課前事先估計到的,有的可能是我們課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但不管是否估計、預料到,都是來源于學生的實際,都是學生經過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東西。因此,教師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學生的亮點資源,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如教學“分數除以分數”時,教師出示例題9/32÷3/8讓學生思考:“對于分數除以分數,你們認為應該怎樣計算?”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再指名匯報。有的學生說:“分數除以分數,我們認為可以把除數的分子、分母相顛倒,再和被除數相乘,這是由‘分數除以整數’的性質得出來的。”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分數的意義推算,即9/32÷3/8=9/32÷(3÷8)=9/32÷3×8=9/32×8/3=3/4。”教師分別對這些學生給予了激勵性評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忽然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還可以用被除數的分子除以除數的分子,被除數的分母除以除數的分母的方法。”學生說完后,并興沖沖走到黑板上演示了自己的算法,即9/32÷3/8=3/4。這時,教師有些疑惑,問道:“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說:“分數乘以分數,不就是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嗎?而分數除以分數,也可以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方法來計算。”這種方法教師課前沒有預料到,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后,并稱贊他有求異創新精神,真了不起。這樣充分挖掘亮點資源,即培養了學生算法的多樣化,也激活了生成空間。
三、動手操作,創造“生成”
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是學生手腦并用的多種感官的協同合作活動,更容易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要多創設一些動手操作活動,讓他們動手擺擺、折折、拼拼,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尋找規律,并能運用規律去解決問題,這樣讓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公式》時,先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教具嘗試操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看看是什么圖形。大多數學生像課本上那樣沿圓柱的一條高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卻爭議說:“我在圓柱的兩底面圓周上各取一點,沿著這兩點作直線,展開就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師肯定了他的想法,并熱情地表揚了這位學生不迷信書本、敢于創新的精神。這時,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我認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不是一種固定的圖形,展開后得到的是一個正方形,你說對嗎?”教師說:“這個問題提得好,那么什么樣的圓柱體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呢?”順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最后一致認定不論展開后得到的是哪一種圖形,圓柱的側面積都等于底面周長乘高。
四、轉變方式,適應“生成”
“動態生成”的課堂信息交流活躍而且頻繁,如果沒有靈活多樣的互動方式,很難保證信息傳輸的通暢與高效,課堂互動可選用小組合作、個人自學、討論、質疑、啟發、對話、反思、選擇、評價、創新等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互動;教學精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212-02
新課程指出,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小學數學課堂必將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數學知識為介質的一種溝通與交流。同時《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間互動和生生間互動是課堂教學互動中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徑。就本人多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方面談以下幾方面的感受。
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依據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應重點關注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為主動參與;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而小學數學課堂上互動教學法強調“以人發展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居高臨下的強勢位置上走下來,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為此教師要建立以下新觀念:①建立以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個性特長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為標準的新價值觀。②建立以培養兒童自身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新教學觀。③建立以“質疑,辨析”,善于獨立思考,敢于提出獨立見解的新學生觀。④建立以師生和諧共處,民主合作,教學相長的新師生關系觀。這些新觀念的建立是互動教學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二、教學設計中要充分預設課堂教學互動
充分備課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礎。要做好教學互動,首先在編寫教案的時候,就需要思考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傳授新知識之前要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么地方?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什么更感興趣?舊知與新知的距離有多大?需要給學生一些暗示嗎?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作出怎樣的回答?教師都應充分作好彈性化教學準備。同時在教學設計中也要更多地為學生預留思考和提問的時間,這樣學生才能跟著教師的想法行動起來,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展示了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三、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注重有效互動過程
1、注重設計發散性問題,擴大互動空間。
學生是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其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過程,但探究需要問題的“參與”。教師講究課堂提問藝術,能夠提出具有思考性、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兒童的積極思考并在師生、生生交往、互動中把問題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時,當學生掌握了長方形特點后,在學習正方形特點時,我在問題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所提問題,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材料進行探究,學生在匯報學習正方形特點時,有的學生說,我是用研究長方形邊角特點時所采用的量、比、折等方法來研究正方形的邊、角的特點;有的同學則是通過動手,對折再對折來證明。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教師“先入為主”觀念的制約,而是在發散性問題提出的情況下,結合學生自己的發現,在教師創設的探究環境中,享有廣闊的空間,不時迸出創新的火花,拓展學生的互動空間。
2、開展多向合作學習活動,拓寬互動途徑。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行動里都潛在著互相幫助、互相協作的動機。“在其驅動之下,學生之間便能建立一種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承擔學習的任務和解決問題,學生的行為傾向于維護這種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樣,學生相互間的交往與尊重就會促進學習和解決問題。”根據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特點及互動規律,教學活動中可先采用生生互動或組內之間的互動。課堂教學中(1)生生互動由于人數少,則每個成員講話的機會就更多,學生沉默的機會就更少,通常可以較快作出決定;(2)組內互動,人數較多則可以共同完成一項大任務,如在“長方形的面積”教學中,不同層次、能力差異的同學形成一組。知識基礎欠缺,但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很快就會利用所準備的材料,通過圖形的組合、分割、平移等方法,一些學生由于受條件限制或操作方法不當,暫時找不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聯系,而且有的學生不會過多去思考。 這樣在小組合作的同學會利用自己的優勢互相幫助,找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從而利用長方形面積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 加深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理念和應用。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有了共同的提高。
3、營造多樣教學環境,豐富互動內容。
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利用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多樣教學環境,真正實現生生互動。教師在選擇主題內容時如果能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這樣學生可交流的機會就會增多,也就有利于課堂的生生互動。如在教學 “平移和旋轉”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上課前,我先來個小小的調查,哪些同學玩過電腦游戲?玩過電腦游戲“俄羅斯方塊”的同學請舉手。并讓其說說怎么玩“俄羅斯方塊”的?隨后出示一個圖形讓學生上前來操作,此時群情激昂。教室里響起了“轉,順時針轉、逆時針轉,倒……”學生熟練地在方向鍵上控制方塊不斷向左、右或向下平移,或旋轉后再平移到合適的位置。通過電腦游戲向不同方向平移兩次、多次的操作方法,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平移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對平移就有一個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
課堂教學互動的主體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教師只有充分做到了教學互動,學生才能主動的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教師也才能高效的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互動教學[J]。素質教育博覽。 2009(11)
[2] 李秀和。讓學生在互動教學中參與[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1(12)
class=“c59“>4
class=“c64“>年、月、日
class=“c64“>
class=“c64“>:經過時間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71“>..........................................................
class=“c59“>142
class=“c58“>
class=“c64“>制作年歷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2“>......................................................................
class=“c59“>143
class=“c63“>
class=“c45“>5
class=“c47“>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5“>.........................................................................
class=“c45“>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3“>......................................................
class=“c59“>15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
class=“c64“>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5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三
class=“c80“>.....................................................
class=“c59“>160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61“>............................................
class=“c59“>16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59“>——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5“>.......................................
class=“c59“>16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69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不進位)說課稿
class=“c76“>....................................
class=“c59“>17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不進位)說課稿二
class=“c74“>..................................
class=“c59“>175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5“>.......................................
class=“c59“>178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70“>.....................................
class=“c59“>182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筆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3“>......................................................
class=“c59“>184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兩位數乘兩位數
class=“c64“>
class=“c64“>:筆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87
class=“c63“>
class=“c45“>6
class=“c47“>面積
class=“c72“>.................................................................................
class=“c45“>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66“>..........................................................................
class=“c59“>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
class=“c64“>積
class=“c64“>
class=“c64“>:面積和面積單位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71“>..........................................................
class=“c59“>20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面積和面積單位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04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67“>.................................................
class=“c59“>208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77“>........................................
class=“c59“>211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與周長對比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61“>............................................
class=“c59“>215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73“>........................................................
class=“c59“>216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53“>......................................................
class=“c59“>220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公頃、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71“>..........................................................
class=“c59“>22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積
class=“c64“>
class=“c64“>:公頃、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27
class=“c63“>
class=“c45“>7
class=“c47“>小數的初步認識
class=“c65“>.........................................................................
class=“c45“>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class=“c75“>................................................................
class=“c59“>23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49“>..............................................................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認識小數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7“>.......................................................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認識小數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48“>.....................................................
class=“c59“>239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比較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6“>..................................................
class=“c59“>241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69“>..............................................
class=“c59“>24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數的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51“>............................................
class=“c59“>247
class=“c63“>
class=“c45“>8
class=“c47“>解決問題
class=“c62“>..............................................................................
class=“c45“>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用連乘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3“>......................................................
class=“c59“>25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用連乘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80“>.....................................................
class=“c59“>257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用連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79“>...............................................
class=“c59“>260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用連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46“>..............................................
class=“c59“>264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68“>...................................................................
class=“c59“>268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54“>.................................................................
class=“c59“>272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0“>
class=“c64“>設計校園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
class=“c50“>...........................................................
class=“c59“>27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決問題
class=“c64“>
class=“c64“>:設計校園
class=“c64“>
class=“c64“>說課稿二
class=“c71“>..........................................................
class=“c59“>277
class=“c63“>
class=“c45“>9
class=“c47“>數學廣角
class=“c62“>..............................................................................
class=“c45“>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數學廣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數學廣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三年級共有43名學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同學們基本上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但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一部分學生上課紀律松懈,喜歡隨意講話,作業不肯及時完成,喜歡拖拉作業。
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本學期計劃特定如下: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口算方面:會口算整百數除以一位中國教育總網教案頻道數(商是整百數或整十數)、比較容易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的兩位數乘整十數。
2、筆算方面:能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包括商中間、末尾有0的情況)、兩位數乘兩位數(包括列比較簡便的豎式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能筆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3估算方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位數,估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能說出估計的過程與方法。
4初步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幾分米是十分之幾米、幾角是十分之幾元。
5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能讀寫一位小數和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
6認識年、月、日,能區分大月、小月,能判斷平年、閏年,能計算一個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數。
7、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中國教育總網教案頻道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選用適宜的面積單位估計、測量、表達圖形的面積。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計算或估計有關的面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8、結合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平均數(限結果是整數)。會用平均數描述一組數據的狀況。會用平均數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數學內容,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2、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初步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通過教科書里“你知道嗎”欄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關數學的知識,體會數學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和勞動中逐漸形成的方法、理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體會數學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息息相關。
4、在教師的具體指導和組織下,能夠實事求事地批評自己、評價他人。
三、數學思考方面
1、經歷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小數的過程,學習用數描述、表達現實世界中的現象,發展數感。
2、經歷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與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數加、減法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與推理的能力。
3、應用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發展抽象思維。
4、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
5、在研究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方法以及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體的過程中,發展統計觀念。
6、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清晰地表達自己思考過程的能力。
四、解決問題方面
1、能應用在本冊教科書里學到的運算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理解面積含義及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主動解決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學會根據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到現實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數據,能解決一些與平均數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據的重要性,增強統計觀念。
3、增加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能主動與同學共同進行學習活動,積極與同學交流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的思考與所選用的方法。
4、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能利用估計,判斷解決問題結果的合理性。
五、采取措施:
1、創設一個自由、開放、安全的學習氛圍,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點擊,學生的創新火花。
2、課堂上引入開放性的例題,讓學生在探索中促進發散和求異思維的發展。
3、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組織形式,采用中國教育總網教案頻道問題式教學與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來揭示知識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問題與合作交流中學會互相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流能力。
4、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5、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拓展練習,課堂上準備一些不同層次的練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力。
六、奮斗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組合信息,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從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2、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學習反思和評價。
3、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能積極地參加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對與數學有關的身邊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感興趣,有學好數學的愿望。
4、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能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初步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培養學好數學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