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鸛雀樓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登鸛雀樓》流傳千古的名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句的意思是: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一說,作者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在鮮活的課例中,走近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出自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唐代詩人王之渙在詩中為我們描述了其登上鸛雀樓舉目遠眺,所見之景、所思之情、所悟之理,詩中之景壯闊而雄渾,詩中之情濃郁而深厚,詩中之理樸素而深刻。詩人在高度概括與充分提取之中,在簡約素描與深度凝眸之中,把萬里河山、生活哲理與人生哲思,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中,影響長遠。
作為一名二年級的學生會怎樣來學習這首獨步千古的《登鸛雀樓》呢?帶著一份好奇,也帶著這個目的,筆者走進了區里的一次視導活動,走進了二年級一位老師的課堂,也走近了自己很快確定的觀察對象――小偉同學。在整首古詩的學習中,小偉盡管很努力地去跟上老師的節奏,也很是專注,但從那疑惑的眼神里、從那撅起的嘴巴中,筆者讀到了偶爾的力不從心,甚至有時還在迷糊――不知所以、手足無措。
鏡頭一:“哎,什么是節奏呢?”
當老師聲情并茂地為孩子們范讀了一遍之后,有孩子非常清晰地從老師的朗讀之中聽出了一種韻律之美、節奏之美,于是老師就請大家畫一畫節奏,其實就是畫一畫古詩的停頓之處。看看我們的小偉同學不斷地咂嘴,眼神中潛藏著那份無助,同時又寫滿困惑:“哎,什么是節奏呢?”加之有一位老師看似溫柔卻又目光炯炯地看著他,似乎更加地不自在。盡管老師強調的用“//”來畫,但這個孩子依然無所適從。
眼看快要結束了,筆者就在他書上第一句詩“白日依山盡”句中加了“//”,他豁然開朗,依葫畫瓢,很快完成,因為小偉憑著語感就知道――整首古詩的節奏都是一樣的。看得出來,小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古詩的學習也頓時顯得輕松了許多。他甚至還偷偷地斜瞄了筆者一眼,眉頭舒展了,眼神也有光彩了!
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在提出“畫一畫節奏”這一要求中,以板書的古詩為例,再在第一句詩上畫上“節奏”,這個孩子的學習應該會更加順暢一些、也會更加輕松一點,當然這樣的學習也會更加實在一些。孩子應該不會再疑惑:哎,什么是節奏呢?我該怎樣畫節奏呢?其實,不就是那短短的兩根斜線嗎?盡管其背后的意蘊很多也很深!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古詩時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就如上述環節的設計,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朗讀自行標識“//”。學生既然已經能夠清晰而準確地朗讀古詩,那古詩的節奏就已經明了。再說,畫“//”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輔助孩子們能夠更清晰地、更有韻律地去朗讀古詩、吟誦古詩嗎?畫“//”僅僅是個形式而已,完全不必讓我們的小偉們那么糾結,那么煎熬!
何況,隨著年級的增加,孩子們所閱讀的古詩篇幅會越來越長,朗讀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如果不依靠良好的語感以及對古詩真正的理解,想要把古詩讀得有滋有味,那是很不容易的,絕不是一個個小小的“//”能夠解決的。古詩的節奏不是畫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
鏡頭二:“唉,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當老師在和同學們在一定范圍的討論之后,老師在投影中接二連三地出示了一些重點詞語的意思,如“白日: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盡:完”、“入海流:(黃河)最終流入大海”等等。
緊接著,老師讓孩子們說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小偉雖然在聚精會神地看,似乎也在凝神專注地聽,但他仍然不能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他只是在默默地看著,靜靜地聽著。讓他把這些孤伶伶的意思重新組合成一句完整的話,并以此來表達詩句的意思,對他來說顯然有點不知從何入手。
當老師讓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時,小偉終于在課堂上第一次得到釋放和舒展,盡管他和同桌之間并沒有實質性的交流,盡管他說得支離破碎、斷斷續續,但至少他擁有了表達的權力,擁有了表達的時空,更擁有了表達的聽眾,只可惜“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小偉始終沒有弄明白,也就談不上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句的意思了!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細細品味這句話,話中除了強調古詩學習的重要性之外,還強調了一種重要的古詩學習方式――“熟讀”!因為讀著讀著,古詩中的韻律之美力透紙背;讀著讀著,古詩中的萬千姿勢躍然紙上;讀著讀著,古詩中的壯志豪情與人文關懷、生活哲思與人生哲理,定會呼之欲出、傾泄而下。既然如此,“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就顯得不那么迫切與重要了!
還有,古詩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特質,一定要說出其每句詩的意思,莫說對于一位二年級的兒童,就是對于一位成人而言,未必能夠說得很是周詳、很是完備,再加之那么多詞語解釋的束縛與綁架,結果即使是語言表達出色的孩子,也只能是簡單地把詞語意思加以連接,其生硬與枯澀,可想而知!為說而說,不僅無助于兒童對古詩的理解,而且破壞了古詩的意境與美感!
既然如此,我們再來看一看、想一想小偉的困惑,就情有可原了!換一個師生交流的環境,我和小偉一起來到了閱覽室,再換一個師生交流的話題,會如何呢?
“小偉,你先把詩的前兩句讀給我聽聽,好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河流。”擲地有聲啊!可能小偉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讀、會背了。“讀著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日、山、黃河!”“不錯啊!再仔細看一看,怎樣的落日、群山和黃河呢?”“一輪鮮紅的落日、連綿起伏的群山和波濤洶涌的黃河!”“形容得不錯!那詩人站在哪里啊?”“鸛雀樓上!”“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能按一定的順序來說說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嗎?”“讓我想一想!”“我登上了鸛雀樓,遠遠望去,在連綿起伏的群山背后有一輪鮮紅的落日,(漸漸下沉)。再看看近處的黃河,正波濤洶涌地向大海流去!(好壯觀啊!)”“你能把自己剛才所看到的景象寫在這兩句詩的旁邊嗎?”“好的!”我示意小偉坐下來慢慢寫……聽著那沙沙的聲音,我相信小偉一定已經真正理解詩的意思了;看著小偉帶著語文書離開閱覽室的身影時,我更相信《登鸛雀樓》所描繪的畫面一定已經深深地印記在他的腦海里、存在他心田上。
鏡頭三:“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詩?”
《登鸛雀樓》學完了,作為拓展的部分,老師又推薦了王之渙的《宴詞》和《送別》,并帶著孩子們進行了朗讀。
王之渙的《宴詞》全詩為:“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而《送別》全詩為:“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雖同為王之渙的經典之作,但這兩首詩的影響力卻遠不及《登鸛雀樓》,其遣詞用語的通俗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喻。當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朗讀的時候,小偉也在盡力地朗讀,但他的聲音里卻是蒼白一片,因為“畎”,他肯定不認識;“棹”(就是船)的意思,他肯定不理解;這兩首詩對他而言,只是個文字的堆砌與組合。同時,他的眼睛里沒有學習的光芒,因為這份離愁思緒,沒有生活的經歷與閱歷,是絕不會有觸動的,寓愁于景,他肯定暫時也是不會知曉的。他的疑問和我一樣:“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離我們這么遙遠的詩?僅僅因為詩的作者是王之渙嗎?”
當下的古詩學習尾聲部分,“推薦相關的古詩”似乎已經成為了“保留曲目”,細細梳理,推薦同一位詩人的其他作品,已經成為大多數老師的選擇!但這樣的推薦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美中不足。因為除了詩仙、詩圣等有著大量經典的流傳詩作之外,總有一些詩人真正耳熟能詳之作也許就一、兩首,譬如這位王之渙,在筆者查閱的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中,也只登錄了三首,除了《登鸛雀樓》之外,就是《涼州詞》、《晏詞》,《涼州詞》可能孩子們早已經爛熟于胸,《晏詞》中散發的這種耐人玩味的“離愁別緒”離孩子們實在太遠,不是孩子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因此這樣的推薦自然無法激起兒童的興趣。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沿著同一種古詩的風格來推薦。這樣推薦的視域要寬泛得多,能夠推薦、值得推薦的古詩也會廣泛得多。就如和這首《登鸛雀樓》風格差不多的,我們完全可以推薦《江上漁者》《蜂》《尋隱者不遇》《墨梅》《題西林壁》《江南春》《塞下曲》等等,這些古詩傳承久遠,朗朗上口,語言樸素,哲思深刻,影響深遠!
二、在立體的語文里,引領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語文的立體化和豐富性,是由其母語地位所決定的,不可更改,也不能動搖。因此,對于兒童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來說,“教材只是個例子”,老師本人對語文的理解、對教材的解讀、對學習的建構,才是用好這個“例子”的關鍵之所在。
1.利用自身素養教古詩
課堂上孩子學習語文、學習古詩的方式、方法固然有許多,聽、說、讀、寫似乎亙古不變。這其中,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存在――語文教師本身。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就應該是語文。他用自己散發著濃濃語文味的示范與引領帶著孩子們學語文,孩子們應在語文老師的耳濡目染中學語文。不要小看你在黑板上輕輕畫下的“//”,也不要小看你在孩子面前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其實,給予兒童的是學習路徑,兒童獲得的是學習方法,提高的是其學習效率,錘煉的是其學習品質。正因如此,我們會透過如下一些現象看到其深層的原因:一位朗讀字正腔圓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朗讀也定會是擲地有聲;一位幽默有趣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表達也會是妙語連珠;一位字跡雋秀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書寫也會是橫撇豎捺、字字講究;一位言語嚴謹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口語表達也會是滴水不漏;一位妙筆生花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作文也會是下筆千言;……因為,語文老師全身所散發的語文味道、全身所表現的語文素養,無論如何也不會遮擋住的?古詩學習不也如此嗎?當你用那一唱三嘆的朗讀來表現古詩時,當你用那古色古香的隸書來呈現古詩時,當你用那古典妙曼的旋律來演繹古詩時……作為一位語文老師,你不就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古詩嗎?
2.從畫面出發理解古詩
古語曰:“古詩,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樣的論斷是符合語文、尤其是古詩的特征的。古詩的意思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具體字、詞的意思了。再說,即使個別的字、詞的意思已經清楚,能說成一句非常連貫、通順、準確、完整的話,那樣的學習又要經歷一個過程。所有的古詩寫作是由詩人從所見、所想到所感、所悟,再到形成文字、化作古詩。因此,從古詩所勾勒的畫面出發,充分運用插圖激發想象,說說透過詩句仿佛看到的畫面,說說透過詩句宛如置身的境界,這既是理解詩句的最佳路徑,也是孩子們表達的最佳路徑,更應是理解詩中字詞的最佳路徑。因為在豐富的畫面中,孕育著無窮無盡的文字,也孕育著兒童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無限可能!試問:有誰還記得小時候,所學的某一首古詩中具體字的意思?但古詩所勾勒的那幅畫面、那種場景,你一定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想起,來豐盈和深化你的感受與理解!因此,從畫面到文字,再從文字到畫面,不僅是古詩創作的規律,也是兒童學習古詩的規律,更應是老師古詩教學的規律!
3.拓展應有邊際
曾幾何時,語文變成了一個大大的染缸,誰從中任意地蘸上一筆,似乎都可以畫出一道絢麗的彩虹。曾幾何時,語文又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籮筐,作為老師的我們,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其厚重的程度可見一斑!而“拓展”部分好似就是那道道彩虹與筐筐寶貝最佳的呈現方式。推薦作者的生平,推薦相關的成語,推薦其他的作品,推薦類似的文章等等,一應俱全,包羅萬象!我們語文,總不能為推薦而推薦、為拓展而拓展、為吟誦而吟誦,讀著對孩子而言那么陌生的古詩,孩子們除了讀一遍還有什么呢?什么也沒有!畢竟兒童的語文學習過程絕不是那拓展一點就可以鋪平的,兒童的語文素養并不是那一點拓展可以形成的,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我們的學校學習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這一切都可以通過課外的途徑來實現,比如網絡與視頻。因此,語文課堂的拓展,務必求適切、有邊際,黑板上的“語文角”,更應如此。在拓展的視域里,可以是關于文本語言的舉一反三,可以是文本中那么特別的言語形式,可以是關于作者的簡要介紹,可以是關于作品的精當概括,還可以是一類風格的古詩等等,當然我們也可以拓展一些童詩、童謠、兒歌、謎語等等。其實,拓展的邊際就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兒童之中!
關鍵詞:古詩;由“景”生“理”;教學體會
古典詩歌中的很多寫景名句情景交融,意味雋永,至今傳誦不衰。一方面作者表達出了特定情形下的“眼中景”和“心中情”,同時在流傳過程中由于欣賞者主觀能動性使一些寫景名句生發出了深刻的哲理,使之具有時代氣息,恒變恒新,句短意長,耐人尋味。關于這一點教師一定要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在課堂教學中啟發講解到位,使這些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不僅給予學生美的享受,而且給予思想的啟迪。
一、詩詞教學中常見的寫景名句例釋
選入中學課本的寫景詩,是古典詩詞中璀璨的代表之作。曹操北征吾桓時寫下的《觀滄海》一詩氣勢恢宏、意境深遠,是寫景的名篇。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何等的雄偉、壯闊。唐代詩人許渾在傍晚登樓遠眺秦苑漢宮,滿目荒涼,心中生起今盛昔衰的感慨,寫下《咸陽城東樓》一詩。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一聯,云日風雨、景物風候之象格外清新。杜甫在漫游東岳秦山時,為其雄奇的氣勢所傾倒,寫出千古傳誦的名篇《望岳》。詩中最末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懸想登臨極頂俯視眾山的情景,令后人望塵莫及。盛唐詩人王之渙的寫景名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說是家傳戶誦,膾炙人口,短短四句詩,僅僅二十個字,將登樓后美不勝收的景色寫得有聲有色,氣勢磅礴,盡收眼底。李白在由白帝城出川直下江陵時,乘船沿江而下,猶如乘奔御風,因而寫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抒寫江行景色的情景交融的名句。這些寫景名句,或因虛實相間、或因借景抒情,都有驚風雨、泣鬼神的魅力。學生對作者在這些詩詞中所描繪的“眼中景”,所抒發的“心中情”,是比較容易品味出美的,關鍵是將蘊涵在其中的哲理挖掘出來,這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二、教師對寫景名句生發出哲理的挖掘
這些寫景的名句除給人以感情的陶冶、美的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使人回味無窮,懸想不絕。正如清末學者譚獻在《復堂詞錄序》所指出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然”。學生在欣賞這些寫景的詩句時,并在限于對原詩的體會和理解,還包含著欣賞過程中的再創造。而再創造的意境往往要超出作者所創造的境界。雖然上述這些詩句主要是寫景抒情,并不直接表現抽象的人生哲理,可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再創造,常常賦予上述古詩以新的哲理。這種創造不僅為古詩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學生得到更高層次的享受,更深層次的教育。
曹操的寫景佳作《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詩句,把大海塑造成一個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紅日似從海面躍出,明月猶如潛入海底,群星映輝其上,星移斗轉其里,寥寥數語,寫盡了浩浩瀚的滄海吞吐日月、釋納星辰的壯麗景色。作者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抒發了自己吞吐萬象、志在統一的博襟。教師要啟發學生認識到,有時人們可以從日月星辰和大海的關系聯想到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沒有集體的存在,就沒有個人的一切。有時可以從星漢之光和大海之聯想到自己的成績不能離開黨和國家的培養。一句話,人們從中看到了個人的渺小,世界的偉大,在大千世界里看到了小我,這樣學生的眼界就寬了。
我最佩服的一個人,那就是我的表弟。你定會奇怪,我的表弟才兩歲,我怎么會佩服他呢?下面我就告訴你:
別看我的表弟才兩歲,我表弟的記憶十分驚人。比如說:他現在會唱ABC這種歌、會背《登鸛雀樓》、《詠鵝》……古詩。
我表弟不僅記憶十分驚人,而且還愛學習。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閑得沒事做,就拿報紙來看。突然,表弟猛然把報紙一搶過來,用眼睛瞪著我媽媽,好像在說:“別動,我也要看。”瞪完,就拿著剛剛搶來的報紙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這時,我呆了,我沒有想到表弟會愛學習。我一邊看著表弟,一邊看看自己,覺得自己身為表姐也不能學表弟一樣。
通過這次,我決定要像表弟一樣。就是這個意念使我的學習慢慢地進步。
[關鍵詞]古詩 詩意 誦讀 適度 梯度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在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詩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古詩文教學不僅對學生進行了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思想教育,還對學生進行了藝術的熏陶。低年級的古詩短小精煉,想象豐富,童趣盎然,很受學生喜愛。但是,如何把握低年級古詩教學的“度”,讓學生喜歡古詩,感受古詩的魅力,獲得古詩帶來的良好文化熏陶呢?長期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我,對此一直感到很困惑。因為在指導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時,有些教師不是上成簡單的識字、朗讀和背誦課,使學生對詩意一知半解;就是上成古詩文賞析課,讓學生在教師一廂情愿的枯燥解說中不知所云、一頭霧水,更不要說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了。在學習了一系列名師的教學實錄后,找到了一點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方向和途徑,尤其是于永正老師的《草》的教學可謂是低年級古詩教學的典范。同時,筆者發現,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知識有限,所以語文新課標對低年級古詩的教學目標定得較低,只要求“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名師的寶貴經驗,覺得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把握以下幾個“度”。
一、識字教學要有深度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首先要把古詩作為學生識字的一個載體。課標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所以識字仍然是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點,低年級教材中的古詩只是有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一種文體,它必然也承載著幫助學生學習生字的任務,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必須要以識字為主要目標之一,才能為古詩的朗讀和情感體驗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生字或者詞語的意思也相應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古今異義現象,也有部分生字的讀音出現古今異音現象,這些生字教師不教,學生自己是讀不懂的,會成為理解和誦讀古詩的障礙。因此,生字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來學習古詩中的生字呢?
(一)扎實生字的教學
學習生字并不是枯燥單一的,更不是靠死記硬背的。教師要認真地研究所教的每一個字,采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舉一反三,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漢字的神奇魅力,為學生的持續學習奠定基礎。一首古詩的字本來就不多,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相對高年級來說就更簡單易學,對于學前教育充分的學生來說就顯得更容易了,課堂上教師一出示有些古詩學生就能搖頭晃腦讀出或背誦。缺乏經驗的教師就會被迷惑,誤以為學生們都會讀了,會簡化識字教學的過程。殊不知,那些會讀會背的學生可能只是聲音的記憶,他們很多都不能將聲音和字對應起來;即使能對應,也許讀和記得并不準確,更不用說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部分學生,會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恐慌和焦慮會伴隨在課堂學習中。所以,教師要善于甄別學生掌握生字的狀況,迅速作出判斷,面向全體學生,扎實教學古詩中的生字。例如,《贈劉景文》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生字卻很多,而且很拗口,很難讀準確,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生字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老師要專門花時間指導學生學習生字,首先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形聲字”“猜謎語”等方法進行生字的識記,讓學生讀準生字的音,記住生字的形;然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進行反復地、有趣地朗讀;最后將生字放進古詩中讀,將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二)突出古今異音的生字教學
在古詩中,還會出現生字的讀音古今不同,即通假字現象。例如,《敕勒歌》中的一句詩“風吹草低見牛羊”,其中的“見”就相當于“現”,字音和字義是相同的,字形卻不一樣。像這樣的語音現象,老師要重點指導,通過字形、字音和字義的比較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感受。又如,《鹿柴》中的“柴”的讀音與“寨”相同,以及詩句中“返景入深林”中的“景”與“影”的讀音相同,都要老師重點指導講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師不必將通假字這樣專業的術語教給學生,只需讓學生知道在古詩文中有時候會出現語音古今有變化這樣的現象就可以了。
二、詩意理解要適度
古詩的語言非常凝練,一個字往往要用幾個詞或者一句話來解釋,再加上字的活用、語序顛倒等語言現象,理解古詩詩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對于詩意的理解到底到什么程度是合適的?《新課標》強調:“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淺近”“初步”“感受”這些語言的表述,無一不在告訴基層的語文教師,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詩意的理解不可過度,要適可而止,要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筆者認為低年級學生對于古詩的詩意理解注意以下兩點。
(一)詩意理解要形象可感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顯示,他們對形象可感的畫面比較敏感,記憶較清晰,新課標也建議:“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彩色插圖,老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插圖,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初步了解古詩描繪的情境,從形象的畫面中獲得整體感知,從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理解《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詩意時,首先讓學生有順序地觀察插圖,引導學生發現插圖中畫了哪些景物,并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將畫面的內容描述出來;然后對照古詩,找出相應的詩句,學生很輕松就理解了“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的意思。
(二)詩意理解不強求字與義一一對譯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詩句都能通過教材中的插圖理解的,有些根據詩句中的字來直譯是無法解釋清楚的。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曾經說過:“那些老師教了,學生還是不會的是不用教的。”因此,筆者認為詩意的理解并不是一定要強求學生字與義一一對譯,那樣不但會破壞古詩的意境美,還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產生畏難的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倒不如大致地了解詩意即可。
例如,《登鸛雀樓》一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這首詩理解的難點,如果老師硬要字與義一一對應,那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尤其是“千里目”根據字義理解肯定會產生歧義,所以這句詩不能直譯,倒不如解釋為“要想看到更遠處的風景,就得再上一層樓”或者“要想看得遠,就得登得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三、古詩朗讀要有梯度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學藝術的一枝奇葩。古詩的意境美要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積累優美的古詩,激發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祖國傳統的文化。反復的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如何讓這個過程有趣又有效呢?筆者認為古詩的朗讀一定要有梯度,要層層遞進,在不斷地提高要求中才能讓學生的朗讀達到人情入境的境界。
(一)讀出古詩的節奏感
讀古詩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通過聲音表現出音樂旋律的和諧美和語言的形式美,生動有力地再現古詩的思想內容,體味古詩的情感,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出節奏感主要是學會停頓。在詩意理解的基礎上,首先老師要幫助學生利用斜線劃出詩句停頓之處,逐步讓學生學會自己斷句;然后教師通過范讀、聽錄音讀、自己練習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朗讀的抑揚頓挫,感受古詩與一般文章朗讀的不同之處,把握這種介于讀與唱之間的吟誦形式。當然,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體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揣摩古詩的朗讀節奏。
(二)讀出古詩的畫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