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貞觀政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貞觀政要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腹針;針灸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筆者采用腹針配針灸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所選擇的68例患者均來自本院住院及門診的患者。按隨機化原則,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單純腹針組)和治療組(腹針配針灸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20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56歲。治療組中男15例,女19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針灸:水分、氣海、關元。配穴:急性腰椎間盤突出:加入中、印堂。腹針:患者平臥,腹部暴露,針刺前對準備施治的部位從上而下地進行觸壓,檢查有無包塊、觸痛,無陽性體征方可施治。常規消毒后,根據患者胖瘦分別選用40~60 mm長度地毫針,避開毛孔、血管,對準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分3步進行:①候氣:進針后停留3~5 min;②候氣后3~5 min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③催氣:再隔5 min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留針30 min起針,1次/d,10次1療程。療程之間休息3~5 d。對照組:在采取治療組治療過程中的針灸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下肢放射性酸痛消失,行走正常、有力,無腰痛、腰酸;顯效:下肢放射性酸痛減輕,偶有發作,行走正常、有力,酸痛、腰痛時間明顯減少;有效:下肢放射性酸痛活動時間過長會出現,休息后減輕,下肢行走困難減輕,比較有力;無效:與就診時癥狀比較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治療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3415108197.1%

對照組3491010585.3%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由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發育缺陷及缺損、勞累及受寒等因素引起,造成髓核沖破纖維環而膨出或突出,壓迫脊神經根、馬尾神經及周圍其他組織,造成局部充血、水腫的炎癥性改變,出現腰痛,下肢放射痛,或伴有馬尾神經癥狀為主的臨床表現[1]。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原因是外因[2]。由于在負重勞動或劇烈運動中,椎間盤受擠壓和扭旋,使椎間盤的纖維破裂,髓核突出,壓迫鄰近的脊神經根,產生腰痛和坐骨神經痛癥狀,這種現象,臨床上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內因是椎間盤本身的退行性慢性變化[3,4]。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腿痛”與“痹癥”范疇范疇,許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經痛,均與此病相關。多因脾腎虛弱、督脈失養,加之跌打損傷、感受外邪導致氣滯血瘀、經脈受阻而發痛。腹針療法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運用局部穴位治療全身疾病,具有調整臟腑氣血、疏通四肢百骸的功能。而且腹針治病無明顯針感,取穴要求準,深淺要求嚴格,故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療效好、療程短、痛苦小等優點,值得臨床推不過施灸前要與患者講清針灸與腹針的方法及療程,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乙醇棉球擦洗干凈,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偶有針灸與腹針后身體不適者,如身熱感、頭昏、煩躁等,可令患者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或針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癥狀迅速緩解。施灸時注意安全使用火種,防止燒壞衣服、被褥等物。

參 考 文 獻

[1] 陳博來,林定坤,孔暢,等.圍手術期應用甲基強的松龍對巨大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神經功能的影響.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5):365-367.

[2] 薄智云.談談腹針療法.中國針灸,2001,21(8):474-476.

貞觀政要范文第2篇

【關鍵詞】重癥 藥疹 護理體會

藥疹又稱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口服、注射或其他方式進人體內而引發的皮膚或黏膜發疹。可引起藥疹的常見藥物有抗生素類、磺胺類、解熱鎮痛類、鎮靜催眠類、抗毒素與血清制品類等。重癥藥疹主要包括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重癥多形紅斑型及剝脫性皮炎型三種類型,是嚴重的藥物反應,不僅皮膚損害嚴重、廣泛,往往還伴有內臟受累及全身中毒癥狀,易出現并發癥。如果治療護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1]。本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診治重癥藥疹患者42例, 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42例患者均為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重癥藥疹患者。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78歲,平均34.5歲,所有病例在發病前均有用藥史。42例重癥藥疹患者中12例使用抗生素,7例使用解熱鎮痛類藥物,6例使用磺胺類,3例使用喹諾酮類,5例使用抗痛風藥,2例使用鎮靜催眠類,7例使用其他藥引起。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18例(43.00%),重癥多形紅斑型16例(38.00%),剝脫性皮炎型8例(19.00%)。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時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藥物以及與其結構相似的藥物;早期應用大劑量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潑尼龍等糖皮質激素,待病情穩定即皮損無新發,干爽或滲出減少,顏色轉暗,體溫正常后,逐漸減量并改為口服潑尼松。

1.3 轉歸 痊愈出院37例(88.00%),其病程(9~66)天,平均(23.4+11.5)天。好轉后自動出院3例(7.00%)。死亡2例(5.00%)。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本病皮損嚴重,常讓患者感到焦慮、恐懼,擔心生命受到威脅或留下殘疾,加之皮損引起劇烈疼痛,更使患者緊張、煩躁,不愿配合。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多溝通,解釋并安慰病人,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良好的信任感,同時讓親屬做好配合工作,讓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避免精神緊張,堅定治愈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

2.2 嚴密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預防發生感染:(1)將病人安置在單人病房,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60分鐘,每天通風3-4次,每次20-30分鐘,并保持室溫在22~24℃,采用暴露療法時室溫在28-30℃,濕度在50%~60%。(2)予以支被架使用,避免衣被直接接觸破損皮膚。每日為病人更換無菌單2次,選擇柔軟、干燥、清潔、無刺激性、并經高壓消毒的棉質衣物、床單、被褥等;及時更換滲濕的床單和衣物;注意濕式清掃,使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清潔地面和擦拭物品。(3)嚴格限制探視人員數量及探視時間、次數;保證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等診療器械專人專用,并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2次,減少醫院感染機率。(4)醫護人員進入病房前應穿隔離衣帽、戴口罩、更換拖鞋,用2%的過氧乙酸消毒雙手,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減少患者各種感染機會。(5)對脫落的痂皮、皮屑應隨時清理,每1-2小時翻身1次,注意動作要輕柔,避免拖、拉,以防加重皮膚損傷,并在易受壓部位墊橡皮圈或氣圈,避免局部長期受壓,繼發壓瘡、皮膚潰瘍和組織壞死等。

2.3 飲食護理 患者能量消耗大,口腔也有皮損而進食困難者,飲食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含多種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以利毒素排出。

2.4 發熱護理 首選物理降溫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物理降溫以冰枕為主。由于是藥疹患者,屬高敏體質,因此慎用解熱鎮痛藥,避免加重病情。定時測量體溫,觀察物理降溫的效果,并及時通知醫生。

2.5 皮膚護理 經常觀察皮損部分有無異常表現,做各種皮膚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以防擦傷皮膚,保護好皮膚。①對于皮損面積小伴少量滲出者,可外用氧化鋅油膏和莫匹羅星軟膏。對于皮損面積大、糜爛滲出重者可用慶大霉素溶液8萬U(100mL)等連續濕敷,稍干后改搽莫匹羅星軟膏。也可以采取干燥暴露療法,予以氦氖激光照射治療,每日2次,每次30分鐘,照射后涂無刺激性油劑呋嘛油,防止皮膚皸裂、出血、疼痛,并起到消毒作用。患者應使用支被架,全身暴露,避免被褥與創面直接接觸,引起粘連,保持皮膚干燥,避免陽光直射皮膚,減輕患者痛苦。②對于小水皰或滲液少的水皰,可讓其自然吸收,水皰皰壁盡量保持完整,避免破潰形成創面;對于大皰,經聚維酮碘消毒后,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用無菌注射器低位穿刺抽吸。③患者手指、足趾破損時,可用干棉簽把每個手指、足趾分開,防止粘連[2]。

2.6 眼部的護理 急性期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眼睛,并用棉球輕輕擦掉眼部分泌物。若分泌物結痂粘著眼瞼時,不宜強行分開,以免加重結膜損傷,可先用0.9%氯化鈉溶液紗布濕敷或涂凡士林眼膏軟化痂殼,再分開雙眼。清洗后,用抗生素滴眼液和氫化可的松滴眼液交替滴眼,每15~30min一次。平時注意保持眼睛清潔、濕潤。睡前涂0.5%金霉素眼膏,以防止角膜干燥、繼發潰瘍和感染。定時應用眼科玻璃棒分離瞼結膜與眼球,以防止粘連等后遺癥的發生。

2.7 鼻腔的護理 當病變累及鼻黏膜,出現糜爛、結痂而影響呼吸時,先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洗,再用植物油濕潤軟化鼻痂,后用無菌鑷子取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2.8 口腔的護理 口唇有血痂影響張口,先用無菌鹽水紗布濕敷,軟化血痂,慢慢清除至能張口,再用2%碳酸氫鈉溶液、0.2%呋喃西林溶液或多貝液漱口。疼痛明顯影響進食者,進食前可用棉簽蘸2%利多卡因涂在創面上,以減輕疼痛。

2.9 外陰及會陰護理 剪去,保持會的清潔、干燥,促進創面愈合。每天沖洗會陰2次;分泌物多時,采用3%硼酸溶液或1:8 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滲液減少后,可外搽氧化鋅油膏、莫匹羅星軟膏。男患者用無菌紗布墊于下方,防止陰囊粘連。此外,應做好肛周護理,每日檢查肛周皮膚黏膜的變化,每次大便后,應及時清潔肛周,肛周皮膚不可用力擦拭,應用消毒的柔軟濕毛巾輕拭,防止損傷皮膚[3]。

2.10 藥物治療的觀察與護理 合理安排用藥,觀察治療用藥中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使用激素治療后患者出現的消化道應激性潰瘍、高血壓、糖尿病等。

2.11 出院指導 重癥藥疹可臨床治愈,囑患者出院后,嚴格執行激素減量計劃,避免擅自減量或停用,穿著寬松的純棉內衣,避免刺激和摩擦皮膚,按時復診。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用卡片寫下本次致敏藥物的名稱,囑患者或家屬要妥善保管,避免再次接觸致敏藥物及與之結構相似的藥物。日常用藥后一旦出現皮疹、瘙癢,應及時就診[4]。

3 護理體會

重癥藥疹是嚴重危及生命的藥物反應,本病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癥狀重,皮損廣泛。如護理不當可因皮膚感染而出現敗血癥危及生命。因此在護理過程中,加強皮膚護理,實行保護性隔離,使其不受損傷及繼發感染是護理成功的關鍵,同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認真做好護理記錄,加強心理護理,消除憂慮情緒,加強局部護理均有利于提高治愈率,縮短病程。

參 考 文 獻

[1]王俠生,廖康煌.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2005,425-437.

[2]韓敬華,楊磊.重癥藥疹的護理[J].吉林醫學,2007,28(1):112-113.

貞觀政要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小針刀;骶管封閉;腰椎管狹窄

[中圖分類號] R68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c)-058-02

Clinical study of xiaozhendao for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IU Haifan1, LIU Xiaowei2

(1.Hengyang Hospital of TCM Bone-Setting, Hengyang 421001, China; 2.The School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and Massa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xiaozhendao on spinal degeneration stenosi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in which 30 cases were treated by xiaozhendao)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which 30 cases were treated by canales sacralis injection). The effects of two treatment groups were compared through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cura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60.0%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6.7%, the cura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36.7%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0.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 Xiaozhendao; Canales sacralis injection; Lumbar spinal stenosis

腰椎管狹窄癥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腰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等任何形式的異常狹窄而導致的神經或馬尾的壓迫綜合征,以腰腿痛,間歇性跛行,癥狀重、體征輕為臨床特征,是骨傷科臨床上腰腿疼痛的常見病因之一,有資料顯示其在腰腿痛的發病中僅次于腰椎間盤突出而居第二位[1]。常見于中青年,用局部封閉、針灸、按摩、理療等療法雖可緩解癥狀,但易復發。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頑固性疼痛,西醫主張采用手術切除椎板減壓,但此法痛苦、創傷大,且有術后并發癥可能。為尋求創傷小、效果佳的治療方法,筆者于2007年5月~2009年8月采用小針刀療法治療腰椎管狹窄患者30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項研究對象均來源于衡陽市中醫正骨醫院住院及門診患者,按實驗設計納入60例,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小針刀組(治療組)30例和骶管封閉組(對照組)30例。治療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0.5±12.5)歲;病程(10.9±5.6)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9.7±13.6)歲;病程(11.6±5.4)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現代腰椎外科學》[2]和《腰椎間盤突出癥》[3]等制訂:①腰骶部疼痛伴間歇性跛行,直立或行走時腰痛、下肢麻木,上坡容易下坡難,前屈時疼痛、麻木減輕;②可有椎旁壓痛,嚴重者可有下肢感覺、肌力、肌腱反射改變;③彎腰和(或)腰過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陰性;④X線、CT或MRI顯示腰椎退行性變,椎管中央矢狀徑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采用小針刀療法 根據臨床癥狀及X線片、CT報告決定治療節段。常規消毒,在棘突旁一橫指處,局麻下垂直進針在L4~5或L5S1椎板間孔處緩慢進針,當接近神經根時患者常感下肢酸脹或有熱感,接觸神經根時,患者常訴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此時稍退針,下肢感覺消失后,在椎板間孔內作上下的縱行切割和左右的橫行剝離,若感覺椎板間孔內緊張可作上、下、左、右搖動,擴大椎板間孔的針刀切口,此時患者常感下肢輕松感或原有的冷感轉熱感即可出針。每周1次,2次為1個療程,共1個療程。

1.3.2 對照組采用骶管封閉療法即骶管內硬膜外封閉,予2%利多卡因局麻,選取骶管裂孔為穿刺點。穿刺成功后,囑患者咳嗽,觀察是否有腦脊液流出,并回抽再觀察有無鮮血及腦脊液,繼續注入約5 ml利多卡因,然后推入生理鹽水10 ml +地塞米松10 mg、生理鹽水10 ml+曲安奈得40 mg+彌可保500 μg。注射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詢問患者感受并調整推藥速度。注射完畢后囑患者休息30 min,無明顯不適后離開。每周1次,2次為1療程,共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訂[4]:①痊愈:腰腿疼痛消失,無間歇性跛行,可從事正常活動;②有效:腰腿疼痛明顯好轉,一般步行走500 m無跛行,不耐過度勞累,可從事輕活動;③好轉:腰腿疼痛較治療前有所減輕,步行100 m無明顯跛行;④無效:治療1個月仍腰腿疼痛,間歇性跛行無改變,癥狀逐漸加重。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腰腿痛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在改善腰腿痛方面優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腰腿痛改善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

2.2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綜合療效優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例)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腰椎管狹窄是導致腰腿痛的常見病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病因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多為先天性所致,繼發性多為后天性所致,其中退行性變是本病的主要發病原因。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于“腰腿痛”范疇,病因與先天腎氣不足和腎氣衰退、勞役傷腎等有關;人過中年,陽氣漸衰,肝腎虧虛,加之腰部疲勞過度,氣血失充,風寒濕邪侵襲,閉阻經絡;其病機為腎虛不固,邪阻經絡,氣滯血瘀,痹阻筋脈而產生疼痛。

將小針刀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目的就是松解粘連,除去病理因素,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5]。一方面,小針刀具有手術刀的作用,可在局部病變組織處采用直接松解、剝離、鏟削等方法,減輕炎癥區域內壓,阻斷其對神經血管的惡性刺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或糾正缺血、低氧狀態,有利于炎癥消退和吸收,改善組織的新陳代謝,加快組織修復,從而恢復局部的動態平衡;另一方面,小針刀還具有針刺的作用,且針感較強,可達到通經活絡,調暢氣血,消除癥狀的目的。故運用小針刀治療腰椎管狹窄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石繼祥,謝興文.施杞教授辨治腰椎管狹窄癥[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8(13):48.

[2]賈連順,李家順.現代腰椎外科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371.

[3]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9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3.

貞觀政要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椎間盤突出;穴位;普通針刺;電針

腰椎間盤突出是本科常見病、多發病,多數患者都經過中西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又畏懼手術而就診于本科,筆者行醫多年來,根據不同辨證結果,對腰椎間盤突出所致腰腿痛,采用電針配合TDP照射治療,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6例均來自門診,經腰部CT檢查確診,都經其他保守治療而反復發作。年齡最小15歲,最大68歲,平均39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16年。按椎間盤突出的病理分型,中央型58例,單側35例,雙側23例,膨出型56例,突出型47例,脫出型13例。觀察組62例,男47例,女15例。對照組54例,男36例,女18例。

1.2 診斷依據 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涼史。增加腹壓如咳嗽均使癥狀加重[1]。

1.3 臨床體征 腰椎下端棘突有壓旁、叩擊痛,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

1.4 治療方法

1.4.1 觀察組 電針:取病變椎旁膀胱經穴或臀部及下肢各穴,皮膚常規消毒后進針。采用提插捻轉手法至得氣并向下肢閃電樣放射,再稍退針,針柄連接G6805電針儀,用連續波、頻率2 Hz,30 min后起針,留針期間,局部配合TDP照射。溫度以舒適為度,每日一次,10次為1個療程。

1.4.2 對照組 普通針刺:患者俯臥位,取病變椎旁相應夾脊穴及其下肢各穴,選用1.5寸毫針,常規皮膚消毒后緩慢進針,待得氣后,患者無不適感即留針30 min,其間行針2次。每日一次,10次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腰腿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癥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明顯改善;好轉:腰腿癥狀有所減輕,腰部活動改善,可做一般工作;無效:腰腿癥狀無變化,需改用他法治療。

2.2 治療效果 見表1。觀察組治愈顯效率為77.42%,總有效率為91.9%,對照組治愈顯效率為50.0%,總有效率為80.7%,兩組經統計學處理,治愈顯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原系腰間纖維退變或外傷發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脊椎失穩,使髓核向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以至相應神經受累而產生腰骶酸痛,坐骨神經痛,腰腿功能障礙。中醫認為本癥屬于“痹病”范疇。該病因為腰部慢性勞損或腰扭閃挫、腎氣虧虛、風寒濕邪入侵,經絡阻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電針刺激椎旁各穴及下肢穴位,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促進局部炎癥水腫的吸收,松解組織黏連,加速病理產物的排出,解除神經組織受壓而引起的腰腿癥狀,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而在治療同時加之TDP局部照射,通過熱效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緩解腰部肌肉痙攣袪風散寒除濕,減少炎癥滲出物,促進滲出物的吸收,減少黏連,消神除經根無菌性炎癥。故電針加TDP綜合治療,充分體現了中醫針灸學理論與西醫解剖學神經節段理論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注重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進行綜合調理,產生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另外,在治療期間的自我保健十分重要,應囑患者臥硬板床休息,不宜劇烈運動,腰部注意保暖,少喝酒,不易久坐,日間可用護腰保護,疼痛緩解后可進行適當的腰背后伸鍛煉,可鞏固療效。筆者認為通過有效的電針加TDP照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腰腿痛療效獨特、副作用小,價格適中,易被非手術療法的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廣。

貞觀政要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腰椎管狹窄癥; 強督健脊針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93

腰椎管狹窄癥是中老年常見多發病, 屬骨科疑難病之一, 病程長, 致殘率較高,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文作者應用強督健脊針法治療腰椎管狹窄癥40例, 療效顯著,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8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 其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齡48~69歲, 病程最短9個月, 最長7年。其中有明顯誘因者24例, 無明顯誘因者16例。腰腿癥狀均明顯者13例, 單純下肢癥狀者27例。雙側下肢癥狀者13例, 單側下肢癥狀者27例。所有患者均具備下肢麻木、酸脹及典型間歇性跛行癥狀。且均經腰椎CT及MRI檢查證實為骨性椎管狹窄。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有慢性腰痛史, 部分患者有外傷史。②多發于≥40歲、的體力勞動者。③長期反復的腰腿痛和間歇性跛行, 腰痛在前屈時減輕, 在后伸時加重, 腰痛多為雙側, 可交替出現, 站立和行走時出現腰腿痛或麻木無力、疼痛和跛行逐漸加重, 休息后好轉。嚴重者可引起尿頻或排尿困難。④下肢肌萎縮、腱反射減弱、腰過伸試驗陽性。⑤腰椎X線攝片檢查有助于診斷, 脊髓造影、CT和核磁共振檢查有重要的診斷意義。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患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48歲, 病程>6個月。排除標準: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繼發腰椎管狹窄癥者;病情危重伴下肢癱瘓患者;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及血液病腫瘤患者。

1. 2 治療方法 采用強督健脊針法。針刺主穴:后溪(雙)、申脈(雙)、命門、腰陽關、大腸俞(雙)。配穴:太陽經疼痛加委中、飛揚;少陽經疼痛加陽陵泉、懸鐘;陽明經疼痛加足三里、豐隆。針具選擇:華佗牌0.35 mm×40 mm和0.35 mm×100 mm一次性針灸針。針刺方法:先針刺后溪和申脈, 捻轉補法, 得氣為度;再深刺大腸俞, 提插捻轉瀉法, 以針感向同側下肢放射為度;余穴按常規針刺, 平補平瀉。同側大腸俞與申脈為一組接6805型電針儀, 低頻率, 疏密波, 20 min。1次/d, 15次為1個療程。

1. 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腰腿疼痛癥狀消失, 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腰腿疼痛減輕, 勞累后仍有疼痛。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2 結果

經2~6個療程治療, 其中治愈18例, 占45%; 好轉12例, 占30%;未愈10例, 占25%;總有效率為73%。見表1。

3 討論

腰椎管狹窄癥是是由于腰椎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的骨柱或纖維性結構狹窄致馬尾神經受壓而發病, 多為后天所致, 與骨的發育不良、骨質退化、韌帶鈣化腰部外傷或腰椎手術后粘連有關[2]。

本病可歸屬中醫學“腰痛”范疇。腰痛的發生與感受外邪、跌撲損傷和勞欲過度等因素有關。本病與腎、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等關系密切。……取局部穴位及足太陽經穴為主[3]。通過多年臨床實踐與探索, 根據“督脈為陽脈之海, 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理論, 結合本病的現病機理, 從奇經入手, 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督脈。督脈不通, 影響足三陽經氣運行, 從而導致下肢疼痛和運動障礙。故此作者選用督脈經穴命門、腰陽關, 聯合“八脈交經穴”中通督脈之后溪、申脈、 足太陽經穴大腸俞, 共為主穴, 多角度通調督脈經氣以治其本;根據下肢病變部位循經取穴以治其標。大腸俞從穴位解剖來看, 大腸俞穴下面有第3腰神經后支, 深層為腰叢, 發出神經干及其分支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及下肢的肌肉和皮膚, 故深刺大腸俞, 可使針感直達病所“氣至而有效”, 因此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引起的腰痛、下肢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可獲滿意療效[4]。

綜上所述, 強督健脊法立論新穎, 傳統和現代相結合, 操作簡便易行, 適合于基層醫療機構推廣。

4 附:病例報告

患者男, 60歲, 右下肢酸脹沉重伴間歇性跛行2年余。患者行走300 m即出現右下肢酸脹沉重, 蹲下數分鐘癥狀即可緩解或消失, 騎自行車可無任何不適。查體:腰椎生理曲度較直, 未見明顯壓痛, 腰部背伸受限, 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舌質暗紫, 苔白膩, 脈細澀。腰椎CT示:腰椎退行性骨關節病, 腰椎管狹窄。予強督健脊針法治療, 1個療程后癥狀緩解, 繼續治療4個療程, 癥狀明顯緩解, 行走距離可達數公里。鞏固1個療程后痊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203-204.

[2] 陳朝東.中藥離子導入法治療腰椎管狹窄癥44例.江蘇中醫藥, 2003, 23(5):33-34.

[3] 高樹中, 楊駿.針灸治療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7(5):37-38.

相關期刊更多

西夏學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

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

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龙泉市| 扎鲁特旗| 比如县| 浦城县| 恩平市| 罗定市| 鲜城| 界首市| 察哈| 江华| 沾化县| 体育| 天全县| 新巴尔虎右旗| 滦平县| 新乡市| 永胜县| 扎鲁特旗| 平潭县| 华蓥市| 聂拉木县| 乐清市| 辽中县| 平遥县| 鸡西市| 寻乌县| 南昌县| 扶绥县| 开阳县| 通化市| 青田县| 长春市| 天等县| 玉林市| 连江县| 连城县| 郧西县| 昌吉市| 寻甸|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