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1篇

一、任務說明

(一)任務及目標

1.任務內容

2.任務目標

(1)能正確根據直接提供的“相同加數”列乘法算式,能主動、創造性地制造“相同加數”列乘法算式,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乘法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與掌握。

(2)借助幾何直觀,初步滲透分解、合并的數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設計說明

在小學階段,我們把乘法的意義理解為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對這個意義的理解需要把握兩個本質屬性:一是相同加數是幾,二是有幾個相同加數。教材在這一課的練習中,為學生提供的寫乘法算式的材料一般都是“成品”,即“相同加數是幾”和“有幾個相同加數”都是可以直觀看出來的。這樣的練習是需要的,但一味這樣的練習,最終就成了機械解讀,我們認為價值不大。尤其是從對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以及學生對乘法意義本質屬性把握的角度看,這樣的練習材料的挑戰性不夠,學生“站著就能摘到桃子”,顯然無法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度以及對乘法本質屬性的關注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在這一課練習的后續環節,改變了學習材料,設計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1.將“桃子”從一個高度調整為不同高度

在這個挑戰性任務中,“桃子”(練習)摘取的難易程度發生了變化。①和②兩個“桃子”學生站著就能摘到,③和④兩個“桃子”一些學生需要踮起腳尖,⑤這個“桃子”學生需要跳一跳了,⑥這個“桃子”則需要學生有較好的“彈跳力”才行。“桃子”高度發生變化,意味著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多層次的要求。

2.將結果從封閉唯一調整為開放多元

教材上的練習,“相同加數是幾”和“有幾個相同加數”一般是封閉唯一的,如3盤梨,每盤4個,就是3個4,學生不會有開放多元的思考方向。而在這個挑戰性任務中,我們將結果從封閉唯一調整為開放多元。例如②可以是理解上的開放多元,即3個6和6個3,也可以是2個9等等,④和⑤就更明顯了。這樣的變化,為乘法本質屬性的凸顯和學生思維的激活提供了可能。

3.將過程從機械解讀調整為個性創造

結果的封閉唯一,導致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成為機械解讀,即學生只要關注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相同加數即可,過程淪為模式。在這個挑戰性任務中,我們將對材料的解讀過程調整為個性創造。如⑤這個材料,學生需要自主創造加數,可以是1,2,3,4,6任意數。⑥則需要學生創造性地將1個蘋果移到3個蘋果的那個盤子中,創造相同加數“4”。這樣的形式,為后續學生進一步學習運算中的合并、拆分埋下種子。

4.將形式從單一觀察調整為手腦并用

教材上的練習,學生通過單一的觀察行為就能找到答案,并且這種觀察行為逐步走向模式化,學生思維的興奮度不高。在這個挑戰性任務中,我們把形式從單一的觀察調整為手腦并用。例如③這個材料,4個5,4是直觀的,5是隱性的,需要學生思考,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雛形。④和⑤這兩個材料,需要圈一圈確定相同加數是幾,再數一數有幾個相同加數。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助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任務教學

本任務教學從課件呈現任務開始(說明:在之前的練習中,學生已經明確這種練習形式――寫乘法算式求總數)。

第一步:請學生觀察課件上呈現的信息,明確任務要求。

第二步:讓學生拿出印有挑戰性任務(練)的練習紙,獨立練習。教師巡視,觀察學生解決任務的情況及進度,同時進行個別交流(了解學生的算式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用“圈一圈”的方法來表示自己的想法,為后面的交流做好鋪墊)。

第三步:反饋,做好組織教學――學生要關注交流的過程。

反饋媒介:實物投影或電子白板――便于表達想法、厘清過程、凸顯本質。

反饋順序:依題目序號進行。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2篇

(一)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認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三)會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乘法的含義,了解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難點: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學具

教具:小紅花、正方形、小圓片等實物圖.

學具:學具袋中上述實物圖.

教學設計過程

(一)復習準備

口算兩組題(要求讀出算式,說出得數).

第一組第二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學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

1.這兩組題都是加法,但是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組每道題的加數不相同,第二組的每道題的加數都相同)

2.像第二組這樣,加數都相同的加法,我們叫它“求相同加數的和”.

第1題3+3,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3相加,這就是2個3.

第2題5+5+5,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5相加,這就是3個5.

第3題4+4+4+4,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4相加,由學生說出4個4.

第4題2+2+2+2+2,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2相加,由學生說出5個2.

(二)學習新課

1.啟發性談話

像上面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可以用一種簡便方法,這種簡便方法是什么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2.出示例1擺一擺,算一算

教師邊演示邊提問:

(1)教師是怎樣擺的?

(教師先擺2朵,再擺2朵,最后又擺2朵)擺了幾個2,(3個2)教師板書:3個2.

(2)要求一共擺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用加法算:2+2+2=6

(3)你寫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相同加數是幾,幾個2連加.

教師敘述: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書課題:乘法初步認識)

介紹乘號及算式寫法和讀法:

乘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減法一樣,也有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乘號的寫法是左斜右斜“×”.教師同時板書,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乘號像什么(像漢語拼音中的×).

怎樣寫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數是幾,相同加數是2,就寫在乘號的前面,再數一數是幾個2連加,把相同加數的個數3寫在乘號的后面,2×3表示3個2連加,3個2得6,因此算式是2×3=6,讀作2乘以3等于6.

3.由學生擺正方形

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拿出3個正方形,擺成一豎行,這是1個3;第二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三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四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4個3)

教師啟發提問:

(1)求4個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3+3+3+3=12)

(2)這個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用乘法算式怎樣表示?(3×4=12)

(3)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讀?

4.學生獨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出要求:

(1)每堆擺4個圓片,擺5堆,這是幾個幾?

(2)在小組內討論,怎樣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樣列乘法算式,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讀?

歸納小結:

(1)上面這幾道題用加法算的時候,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點?

(2)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還可以用什么法算?

(3)兩種方法比較,哪種簡便?同學們想象一下,上面這道題,如果每堆擺4個圓片,擺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個,如果列加法算式,這個算式一定很長很長,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出示復習準備中的兩組題,哪組題能改寫成乘法算式,怎樣改寫?說出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幾連加.

3+33×2;5+5+55×3;4+4+4+44×4;2+2+2+2+22×5

2.游戲

(1)拍手游戲.老師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戲.老師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題用線連起來).

7+7+76+6+6

6×31×5

1+1+1+1+19+9+9+9+9

9×57×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教學時從加法引入,在復習準備中安排了兩組連加題,一組加數不同,另一組每個加法算式中的加數相同,并介紹這組算式的另一種讀法,就是幾個幾連加,為學習乘法做準備.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3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

2.會運用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體會冪的意義時,發展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2.在對法則的推導和應用的過程中,學生理解從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科學的思想方法,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

學情分析

從認知情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乘方的意義和冪的概念,對相同因數的積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

【學習難點】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的應用。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一、回顧冪的相關知識

an表示n個a相乘,a叫做底數,n是指數.我們把這種運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結果叫冪;根據實際需要,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學習與冪有關的一種運算──同底數冪的乘法.

設計意圖:擬人化的導入,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為本課學習做好準備。

活動2【活動】二、自主學習

(一)想一想,找一找

1.

22×23

=

23×25=

8100×810=

(二)請同學們根據乘方的意義理解,完成下空.

1.學生動手:計算下列各式:

(1)25×22????(2)a3·a

(3)5m·5n(m、n都是正整數)

【注意觀察計算前后底數和指數的關系,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得到結論:(1)特點:這三個式子都是底數相同的冪相乘.相乘結果的底數與原來底數相同,指數是原來兩個冪的指數的和.

【猜想】

am·an=_______(m、n都是正整數)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自己的視點去觀察、歸納,親自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3【活動】三、合作學習

證明猜想:??am·an=a

m+n??(m、n都是正整數)

am·an=(a·a···a)(a·a···?a)?=?a?m+n

得出同底數冪的乘法公式:am·an=a?m+n(m、n都是正整數)

用文字敘述:

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

注意:1.底數不相同時,不能用此法則。

2.必須是同底數冪相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思考歸納的能力。

思考:當三個或三個以上同底數冪相乘時,同底數冪的乘法公式是否也適用呢?怎樣用公式表示?

am·an·ap?=?a?m+n+p(m、n、p都是正整數)

活動4【講授】四、例題精講

(1)

x2

·

x5

(2)

a

·

a6

(3)

(-2)×(-2)4×(-2)3

(4)

xm·x

3m+1

設計意圖:通過板演、講解,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活動5【練習】五、隨堂練習,拓展提高。

1.多媒體出示喜羊羊,美羊羊等小動物的圖片,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用學生喜愛看的動畫片中的小動物設計一組簡單的練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

2.(1)

23×(-2)5

(2)(a+b)2·(a+b)5

3.能力挑戰:

1.計算:①(x+y)3.(x+y)2

.(x+y)

(-2)3

×

(-2)8

×(-2)9

2.已知

am=2,

an=3,

求a

m+n的值。

設計意圖:練習的由淺入深,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感受整體思想。

活動6【活動】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思維是數學的生命,此活動旨在為學生創造思維空間與交流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回顧、總結所學知識,將所學的知識與已有知識緊密聯系,改善其學習方式.

活動7【作業】七、布置作業

作業:P96

練習題,教輔

P63第6、7題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有效體驗;知識建構;動態生成

“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在多元的體驗活動中有效建構數學知識?”是筆者一直所思考并努力追求的。下面就結合最近的教學實踐談談筆者對實施體驗教學的一些見解。

一、體驗在認知沖突時

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比一比誰的速度快。我報題,學生寫算式:2個3相加、5個4相加、10個3相加、45個2相加。一些學生忙得不亦樂乎,著急地說:“哎呀,我來不及寫了,老師,慢點!”但有一些學生卻樂滋滋地把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這時,我故意說:“怎么有的人寫得快,有的人寫得慢,寫得快的人是不是有什么好的方法?”接著,學生匯報寫的算式,我板書,寫著寫著馬上有學生搶著說:“不要寫加法算式,太麻煩了。寫乘法算式簡便。”此時,我追問:“有誰是寫的加法算式嗎?”教室里沒有一個人回答,都在說:“加法算式太麻煩了。”

讓學生面對一個要求認知復雜性的情境,使之與學生的能力形成一種積極的不相匹配的狀態,即認知沖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把學生引入自主探究體驗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內部動機,主動地進行知識意義的獲得,并且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即由具體走向思維。

二、體驗在知識形成時

我把“1~4的乘法口訣”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每句乘法口訣的含義及來源,并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以及發現口訣之間規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這樣安排,以求突破難點:

用“小動物們為大象伯伯過生日”的數學情境逐步得出1~4

的乘法口訣,此時,學生對口訣的認識都是形象的,對口訣的記憶是“點”狀的。于是,讓學生讀一遍1~4的乘法口訣,并提問:“仔細觀察這些口訣,你有什么發現?”一時掀起千層浪,學生不斷地回答:“1的乘法口訣有1句,2的乘法口訣有2句,3的乘法口訣有3句,4的乘法口訣有4句”,“1的乘法口訣是1個1,2的乘法口訣的第一句是1個2,第二句是2個2相加……”,“我發現了幾的乘法口訣就有幾句,而且第一句總是1個幾,第二句是2個幾相加……最后一句總是幾個幾相加”,“我發現了幾的乘法口訣的后一句總是比前一句大幾”。我通過不斷地對學生的發現進行引導、解釋,學生很快地理解并記憶了1~4的乘法口訣。在課的最后幾分鐘,我又追問:“運用你們剛才發現的規律,你知道5的乘法口訣有什么特點嗎?先試著說一說,再試著寫一寫。”學生興趣極濃,都安靜地嘗試著編寫5的乘法口訣。

思維的系統化過程表明:小學生從一課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常常是局部的、分散的,到了一定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對之進行梳理,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或進行整合,組成某種序列,形成一定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對知識的構建經歷由“點”狀到“塊”狀的過程,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形成結構,思維達到系統。

三、體驗在動態生成時

在教學“有趣的七橋板”時,讓學生選七巧板中的任意3塊,拼出我們已經認識的圖形。給了學生足夠的選、拼的時間后,學生這樣介紹:“我選了一塊正方形,2塊小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我選了一塊正方形,2塊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此時,一個學生說:“老師,他們選的七巧板是一樣的。”我頓感驚喜,但直覺告訴我,這值得一提,于是,我順勢引導:“咦,原來選同樣的3塊七巧板還能拼出不同的圖形來,你們發現了嗎?同桌合作,選出這三塊,拼一拼,檢驗一下他的發現對不對?”接著提問:“那你還能試著選出3塊拼一拼,看還能不能拼出不同的圖形來嗎?”學生又投入新的挑戰。不一會兒,有人匯報:“我選一塊中三角形和2塊小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大三角形;還可以拼出一個正方形。”

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生成是學生和“文本”充分對話后,形成的自己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是智慧火花的即時迸射。在這里,學生“任意選3塊,拼出我們已經認識的圖形”的活動,與我的教學設計十分吻合,但學生的發現――“他們選的七巧板是一樣的”卻是我未曾預設到的,這是課堂的生成資源。在課堂里,教師要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更關注課堂生成,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資源信息,及時把握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第5篇

一、“片段教學”現場觀摩印象

本屆大賽小學數學科片段教學選定的內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本五年級上冊《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的新授部分,具體是:

觀察并計算,下面每組中的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

0.6×3.93.9×0.6

(0.3×2.5)×0.40.3×(2.5×0.4)

2.8×1.7+7.2×1.7(2.8+7.2)×1.7

從上面的算式中,你能發現什么?

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于小數乘法也同樣適用。

6.3×2.5×4 1.8×2.4+2.6×1.8 3.5×101

組織者選擇我省各地都沒有使用的教材版本,能更公平地衡量參賽選手對教材的解讀與處理能力、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構建能力,使比賽更加公平、公正。參賽選手畢竟是各地市選的高手,面對生疏的教材,他們仍然能夠做出恰當的處理,顯示出較強的教材駕馭能力,展現了高超的教學技藝。

1.教學預設科學合理

教學預設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和前提。虛境式片段教學是以異態反映常態,它同樣需要教師正確解讀、處理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預測學情,在全面把握課時目標的基礎上,定準片段教學目標,合理確定教學內容,科學安排教學程序、恰當選擇教學方法與策略,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縱觀選手片段教學的展示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具有很強的教學預設能力。例如,所有選手都能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使學生理解、體會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能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經驗,從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引入,或先讓學生口算兩組相關的算式,再觀察比較、發現規律,進行類推。

2.重點突出結構緊湊

片段教學是課堂教學“折子戲”的精彩綻放,它必須在短時內集中精力解決好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對于教學重點的把握要以整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本,使各項教學活動服務、服從于整節課的教學重點。所以,要求教師實施教學時結構要緊湊,做到環環緊扣,前后銜接,轉折自然,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在簡短的教學引入后,要盡快以主要學習任務為中心組織開展層次清晰、重點突出的教學,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通常為15分鐘)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展示精彩的教學藝術。本次片段教學展示中,大多數選手都能在1-2分鐘的簡短時間內復習整數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緊接著出示教材中的三個例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比較、討論,初步發現規律,再讓學生列舉類似的例子加以驗證,得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的結論,本環節大多用時7分鐘左右。接著再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運用定律嘗試簡算教材中的三道小數乘法,最后進行評價總結,歸納提升。這樣的教學實施,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自然流暢,達成效果良好,反映出參賽者高超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3.追求真實課堂效果

虛境式片段教學沒有學生、教學媒體、實物等常規課堂里的“存在物”,如何化虛為實、化靜為動,營造生動活潑的真實課堂教學氛圍,打動聽者的心,獲得較高的評價,是每位教師都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所以,追求真實課堂效果成為片段教學實施策略的核心問題之一。縱觀整個比賽過程,選手們大都能借助課堂教學藝術,通過學習任務的提出,虛擬的學生應答、學習反饋,運用教師的評價語言、體態語言,使用話語轉換、創設“情境”等虛實結合的方式,增加教學的現場感,讓聽者如入真實的課堂情境。例如,教師提出學習任務后,能稍微停頓間歇,再提問學生,讓人感覺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在等待學生信息反饋,顯示師生間的交往互動;教師提問學生時,會有意識地說:“后排那位小手舉得高高的男生。”顯現課堂的空間感,讓人感覺學生的存在。又如,一位教師在口算引入時,展示了下面的一個小片段:

師:請同學們口算下面的題目,8×12=?,12×8=?。

師:根據8×12與12×8的得數相等,你能說出一個運算定律嗎?

生(教師模擬學生語氣):我知道,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是乘法交換律。

……

師:(板書12×76后,稍停片刻)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確實有難度,算不出來沒關系,老師在后面再添一個算式。

師:(在12×76后接著板書“+24×12”)現在怎么樣?還有困難嗎?結果是多少?

師:哦,結果是1200,又快又準!你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算出這道三步計算題的得數呢?

上述片段教學,學生的回答教師通過模擬扮演或轉述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聽者清晰地聽出“學生”的應答內容,使虛境教學變得像常態課堂。特別是教師出示12×76后故意稍作停頓,讓人感覺到的是學生在思考與心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確實有難度,算不出來沒關系,老師在后面再添一個算式。”讓聽者感覺到是師生在對話、交往,仿佛進入真實的課堂情境;“又快又準!”適時、恰當的評價語再現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情景,增強了教學的現場感。

4.彰顯個人素養魅力

為了脫穎而出,獲得好成績,每位選手都盡力展示自身最優秀的一面,他們都做到衣著得體大方,體態自然親和,語言恰如其分且生動富有情趣;板書伴隨教學活動的展開適時、自然地穿插,與知識發展脈絡融為一體,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呈現學習思路。部分教師還有意預設動態生成的問題情境,或“美麗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展現教師的調控能力。例如,一位教師在簡算1.8×2.4+2.6×1.8時,有意寫成1.8×(2.4+2.6)=1.8×4=7.2,待課末梳理、總結運用乘法運算定律簡算小數乘法要“一看、二想、三算、四查”時,指著板書說:“你看,老師有時也會犯錯的,把2.4+2.6=5算成等于4,算完要是不檢查,這道題就錯了,那多可惜啊!”精心創設如此“意外但合理”的生成性資源,使課堂更富有靈氣,避免片段教學的單調乏味,也展現課堂隨機應變的調控能力,彰顯教師的教學智慧,它往往成為片段教學的亮點。

當然,本次片段教學比賽也反映出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不必要的情境創設影響核心內容的凸顯。如,個別教師為了踐行新課程理念,迎合教學方式,體現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導入新課時,創設了超市購物等生活情境,讓學生從情境中找信息,提問題,列算式,再計算,結果是冗長、無謂的活動擠占了太多的時間,造成給力點分散,影響了主要學習任務的教學和核心教學內容的凸顯。

二是詳略不當節奏把握不準。虛境式片段教學是教師對特殊的“學生”(領導、其他教師或評委)唱“獨角戲”,教學過程中可以省略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交流、練習等活動(但在教師提問或提出下一個學習任務前要稍微停頓,讓聽者明白師生誰在活動,也能增強真實感),所以,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節奏,做到詳略得當,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但是,個別教師提出的問題面面俱到,導致教學過程中重點不突出,或觀察、計算環節停留時間過長,后面運用定律進行小數乘法的簡算草草了事,甚至沒能做必要的總結提升;也有個別教師素養不錯,講得挺出彩的,但過于簡潔,規定的教學內容10分鐘多一點就結束,看到還有四、五分鐘的時間,就把課堂練習部分一并講完,結果超越了規定的片段教學內容,影響了比賽成績。

二、“單元試卷設計”閱后感言

本屆教學技能大賽調整了部分比賽項目,小學數學新增“試卷設計”項目,要求根據提供的素材在電腦上現場完成一份單元試卷設計,并附設計說明。本次試卷設計選定的背景素材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材四年級上冊《多位數乘兩位數》,縱觀20位選手的現場試卷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注意利用教材中的習題資源。試卷設計規定90分鐘內完成,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都由選手現場原創試題是不現實的,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習題資源,直接選用教材習題或對教材習題適當改編,應該是試題來源的重要渠道,并且教材中的習題有對話、圖畫、圖片等不同形式,通過電腦復制、粘貼、修改,用好它們能使試題形式豐富多彩,試卷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提高問題的直觀性和卷面的觀賞性。

2.關注素材的現實性和應用性。大部分選手在試題素材的選擇上,能盡可能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信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富有時代特征與地方特色的內容作為試題素材。這樣,將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檢測置放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變“考試”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數學知識的應用性。例如,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福建教育學院門口擺放著兩排鮮花,每排16盆。如果每盆18元,購買這些鮮花需要多少錢?”該師根據當時的現場情境,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數學信息編制成試題,增加了試題的現實性。

3.注重解題的過程性與思考性。修訂課標指出:“學業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選手們設計的試題,能較好地關注學生解題過程、思維過程的考查,編制的試題除了突出計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還能讓學生通過敘述算理、表述數量關系分析的過程等方式,呈現學生的解題思考過程,體現解題的過程性。同時,部分老師還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少量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思考問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

4.試題形式多樣版面活潑。修訂課標指出:“學業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本次試卷設計,每位選手都注意改變傳統“標準件”式的試題問題結構和呈現方式,力求試題形式多樣,有填空題、計算題、選擇題、判斷題、應用題等,注意給學生提供一些信息多余、問題開放、答案不唯一的數學問題。同時,版面設計科學合理,圖文并茂,有的教師還在試卷開頭、末尾設計了簡潔的提示語、寄語,例如,在試卷末尾用卡通提示:“祝賀你順利答完試題!再認真檢查一遍,你會更棒的!”這種富有親和力的話語,令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減輕考試的心理壓力,給原本嚴肅枯燥、抽象嚴謹的數學注入文化色彩,把原本單調的試卷與考試變成學生與試題富有情趣的對話。

本次全省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除了片段教學、試卷設計外,還有評課和教學設計兩個項目。評課比賽是選手觀看一節《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錄像課后,從教學設計、教學效果、教師基本功三方面以口述方式(10分鐘)進行教學評析。教學設計的指定內容與片段教學相同,但是一課時完整課。選手撰寫的教學設計稿必須按照組委會統一的“參考格式”,分教學目標及分析依據、學生和教材內容分析、教學重難點確定與分析、教學過程設計(包括師生活動、時間分配、作業設計及設計意圖等)四個部分。從拜讀的幾份教學設計稿看,選手們擬定的教學目標都明確、恰當、科學、適用,可操作性,能較好地體現修訂課標的新理念,如,一位教師制定了“積累觀察思考、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經驗”的基本經驗目標。學生和教材內容分析、教學重難點確定與分析都較準確,體現了選手估測學情、解讀教材的較高專業素養。教學過程設計普遍合理,教學內容安排科學,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能根據教學內容,選用觀察比較、啟發講解、列舉驗證等教學策略,能正確處理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練習與作業設計富有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能為教學目標服務;設計意圖簡潔明了,又能較好地闡述設計理念與意圖;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能起到“微型教案”的作用,如,有位教師將學習步驟與方法隨同教學進程逐步板書為:觀察思考對比分析舉例驗證歸納概括靈活應用。當然,從幾份教學設計稿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個別教師出現了不該出現的科學性、常識性錯誤。

例如,有位教師設計了如右面的情境圖(食鹽),買3千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盘山县| 达拉特旗| 柳林县| 桐乡市| 定远县| 西青区| 郯城县| 屏东县| 孟津县| 马龙县| 历史| 安吉县| 仙居县| 余江县| 蕲春县| 长泰县| 定安县| 平昌县| 大新县| 儋州市| 宜丰县| 连城县| 勃利县| 福建省| 东至县| 普陀区| 玛曲县| 大厂| 博乐市| 临西县| 固原市| 镇原县| 岳阳县| 缙云县| 游戏| 大英县| 长垣县| 交城县| 云阳县|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