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和體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幼兒階段身體運動能力發(fā)展迅速,需要有充分運動身體的機會。因為運動可使大腦產(chǎn)生有氧化學物質(zhì),這種有氧化學物質(zhì)可促進幼兒腦的發(fā)育;運動可使幼兒的動作更加協(xié)調(diào)與靈敏,促進幼兒身體新陳代謝,增強幼兒機體的免疫調(diào)節(jié)能力!
2.我們嘗試開展親子體育活動《我和繩子做朋友》,不僅開闊了家長的眼界,又提高了幼兒參與鍛煉的熱情。因此,我們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繩子作為幼兒運動的器械,便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繩子的多種玩法,可進一步豐富拓展家長和幼兒玩繩子的經(jīng)驗。
3.跳繩又是一項全身性的協(xié)調(diào)運動,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怎樣從繩子入手激發(fā)幼兒對繩子的興趣?從而產(chǎn)生跳繩的積極性呢?
我們結(jié)合教學活動,從話題“好玩的繩子”入手,開展了有關繩子的生成性系列活動,如:“好玩的繩子”“繩子變變變”“繩子畫”等等;把繩子貫穿于晨間戶外活動及游戲等一日生活中,教師有意識觀察幼兒玩繩情況,然后進行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玩繩存在的問題;利用集體討論時間共同探索分享自己玩繩的經(jīng)驗,討論了怎樣跳繩,進一步幫助幼兒領悟跳繩的動作要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班上三分之二的幼兒會跳,在這個時候,我們組織了親子活動。
二、活動目標
1.能和同伴、父母合作進行繩子的多種玩法,拓展玩繩子的經(jīng)驗。
2.能助跑跨跳一定高度的繩子,嘗試正確的跨欄方法,培養(yǎng)助跑跨跳的能力。
3.體驗和同伴父母合作游戲的樂趣,增強幼兒與父母、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活動準備
1.提前聯(lián)系好各位家長,并自帶適合成人可以跳的繩子。
2.幼兒自主選擇紅、黃、藍、綠標記;和幼兒人數(shù)相等的繩子及輔助材料圈、球、飛標、紙棍等。
3.運動音樂、劉翔跨欄的相關圖片。
4.環(huán)境布置:幕布上幾個大字“我和繩子做朋友”;各種玩繩、跳繩運動的圖片。
5.幼兒已有經(jīng)驗準備:
①多數(shù)幼兒基本會跳繩操。
②幼兒了解了運動時各關節(jié)的變化。
③開展了“繩子變變變”“繩子畫”等活動。
6.師生、家長最好穿運動服裝。
四、活動過程
1.教師結(jié)合布置的新場景《我和繩子做朋友》,引出今天父母來的目的(師幼、家長拿好繩子入場)。
提問:“今天爸爸媽媽來和小朋友一起玩什么游戲?”“繩子為什么能成為我們的朋友?”
2.師幼、父母隨運動音樂跳繩操。
3.幼兒自主選擇同伴合作進行繩子的多種玩法。
提問:“繩子除了可以跳繩操,繩子還可以怎么玩呢?它有哪些不同的玩法?”“請你和好朋友一起去試一試!”
教師觀察幼兒合作玩繩的情況。
然后集中分享,請個別合作的幼兒展示分享繩子的玩法。
4.家長和幼兒合作嘗試繩子的不同玩法。
提問:“繩子在爸爸媽媽手里又是怎么玩的呢?你可以和爸爸媽媽合作玩玩繩子!”
教師繼續(xù)觀察家庭之間合作玩繩的情況。
然后集中分享,請個別家庭展示分享繩子的玩法。
5.出示劉翔跨欄的圖片,介紹新的玩法:繩子跨欄。
提問:“繩子還有一個新的玩法,就像劉翔叔叔在干什么?”
“他是怎么跨欄的?跨欄之前先要干什么?怎樣才能把欄跨過去?”請個別幼兒回答。
然后家長合作拉繩,引導幼兒練習助跑跨跳——跨欄的動作。
接著請個別幼兒和家長示范,并請家長說出自己跨欄時的感受。
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助跑跨跳的動作要點。
6.家長拉繩,幼兒再次練習繩子跨欄。
7.幼兒分成紅、黃、藍、綠四隊進行跨欄比賽。
介紹比賽的規(guī)則:聽到指令后,每隊的第一個幼兒開始跨欄,到達終點后跑回來拍下一個幼兒的手,下一個幼兒接著跨欄!
家長拉繩,要求繩子的高度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8.個別家長展示繩子的玩法,拓展玩繩經(jīng)驗。
提問:“繩子真是我們的好朋友,那繩子還有那些不同的玩法呢?”
請個別家長展示繩子的玩法,如:花樣跳繩、雙飛跳、兩人合跳、跳長繩等,開闊幼兒視野,拓展幼兒玩繩經(jīng)驗。
五、活動延伸
1.提供其他器械:飛標、紙球、紙棍等輔助材料,幼兒嘗試把繩子和其他器械組合進行游戲,進一步拓展幼兒玩繩子的經(jīng)驗。
作為一名高速人,我有很多以及更多的感悟?!岸Y儀、厚德、秉正、守廉”是骨子精神的縮影,同樣也是每一個高速人的精神支柱。真正的信仰都是對夢想的捍衛(wèi),對人民的忠誠,我們?yōu)槭裁磻涯钅敲炊嘤⑿酆屠锨拜?,就是因為賦予他們神圣的使命,他們沒有辜負,而是源于內(nèi)心對夢想的追尋和捍衛(wèi),更源于對人民的深厚情懷以及對國家的赤子忠誠。
作為高速人的我們,作為青年人的我們,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黃河在我們血脈中流淌,長城永遠讓我們剛強,愛國精神等待我們?nèi)鞒?,公平正義品德等待我們?nèi)グl(fā)揚。還記得那首詩嗎?“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們時刻準備為中華明祖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仁人志士層出不窮,中華美德燦燦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 在我們的這片土地上流淌的一種“團結(jié)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因為這種民族精神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能看到祖國雄壯美麗的大好河山。
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職業(yè),不在于我有穩(wěn)定而安逸的生活,不在于蠟炬的光環(huán)和流淌的美譽,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我從事著一項嚴肅的事業(yè),我知道我的職業(yè)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有多么的重要,縱觀世界近代史,一個人的素質(zhì)將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也是成為生產(chǎn)關系諸要素中最活躍的一個因素,它必將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實力的根本性力量,所以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的祖國與時俱進,擁有高超的智慧,力挽狂瀾,人民是偉大的,也是永久創(chuàng)造著未來。
祖國,今天您的辛勤耕耘給了我幸福的生活,給了我未來的希望;明天我將用自己綿薄之力為您貢獻自己的畢生,用信念燃燒自己,用服務詮釋理念,用品德展示素質(zhì),用清廉樹立風范。
所謂運動負荷是指人鍛煉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運動負荷包括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兩個方面。只有適宜的運動負荷才能收到較好的鍛煉效果。過小則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過大又會超出了學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對學生身心健康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體育課中如何把準運動負荷的度是體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一、 現(xiàn)行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體育老師的“負荷意識”淡薄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非常重視課程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凸顯學生在運動中的快樂,這樣一來,教師就很容易對運動負荷忽視。在教學實踐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由于只注重了興趣而忽略了必要的負荷刺激,再加上有些教師缺乏將兩者有效統(tǒng)一的手段,還有些教師責任心不強,把運動負荷這一項忽略不計了,任憑學生自由發(fā)揮,出現(xiàn)了學生有的吃得過飽,有的吃不飽的現(xiàn)象,教師淡化了負荷意識,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偷懶,本應該能起到鍛煉作用的活動自然就打了折扣了。
2. 學生的被動參與增加負荷設計與實施的困難
為了確保適宜的運動負荷,教師要適當加大體育課的運動負荷,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體育教師首先要面臨來自學生的“阻力”,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形成了怕苦怕累的嬌氣作風,因此,要加大運動負荷就意味著讓學生承受更大的痛苦,所以,一部分學生在活動時就有意與老師對抗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種“師生博弈”久了以后,教師慢慢地就會去遷就學生。
3. 課堂結(jié)構不合理,班級人數(shù)多,導致負荷偏低
中小學體育課的基本結(jié)構有以下三大部分組成: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jié)束部分,從時間的分配來看,課的基本部分是課的主要部分、學習任務主要在這一部分進行,再加上場地小、器械少、上課人數(shù)多造成了學習空間和資源的擁擠,練習密度上不去,教師也顧頭不顧尾,學生學習紀律顯得松散,主體性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在體育課中要達到適宜的運動負荷的確是一種考驗。
二、造成體育課中運動負荷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任何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體育教學中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原因也是錯綜復雜的,初步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體育教師沒能從體育課程的價值本位設計與實施課程,未從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條件出發(fā),精心合理安排一次課程以及課中每項教材的運動量,可使學生的身體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使練習與休息合理交替,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學技術與技能,從而更有效地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增強體質(zhì)。
在體育課中,科學安排合理的運動負荷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⑴運動負荷應根據(jù)教學任務、教材性質(zhì)、教學條件和學生特點合理來安排。教學任務不同,運動負荷安排應該有所差異。例如,屬于新授課并以掌握知識、技術和技能為主時,運動負荷可安排得小些,中間可以夾雜些提高身體素質(zhì)的游戲活動;而在復習課中,以提高技術和技能,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為主時,運動負荷則應安排得大一些,通過大量的習得練習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運動技能技巧,課中還可以安排一些技巧性的體育游戲。
教材性質(zhì)不同,運動負荷的安排也應有所不同。如田徑課中跑步類教材與跳躍類教材,前者技術較后者易掌握,運動負荷就可以安排得大一些,同時安排一些技巧性的練習,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學生實際情況不同,運動負荷的安排也應有所不同,對于身體素質(zhì)好的學生與差的學生,對于技術掌握快的學生與掌握慢的學生,對性別、年齡、心理品質(zhì)有差異的學生,在安排運動負荷時應予以考慮。
此外,教學條件不同,如場地大小,器材多少、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等,運動負荷的安排也應有所不同。
⑵運動負荷中應正確處理量與強度的關系。負荷的量與強度的極限指標成反比,強度最大的運動負荷只能保持很短的時間;量達到極限的運動負荷,只能采用較小的強度;在強度適中的條件下,量可以達到比較大,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當時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tài)和掌握技術的需要來安排和調(diào)節(jié)量和強度,在初學階段,量和強度均可小些;在掌握階段,量可大些,強度應適中;在提高階段,強度應大些,量則應小些。
⑶應善于運用負荷的表現(xiàn)數(shù)據(jù)與內(nèi)部數(shù)據(jù)的關系。 表面數(shù)據(jù)是指身體練習時的量和強度;內(nèi)部數(shù)據(jù)是運動負荷作用于機體而引起身體內(nèi)部生理、生化和其它機能的變化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在體育教學中不能只從某些表面數(shù)據(jù)來衡量運動負荷的大小,還要看機體內(nèi)部變化的數(shù)據(jù)情況,這就要求加強醫(yī)務監(jiān)督。
⑷運動負荷與休息應合理交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diào)整運動負荷,做到練習與休息合理交替,每次練習后,先要進行積極性休息,可以嘗試用各種體育游戲等能夠調(diào)動學生練習積極性的方式來進行,然后再進行安靜性休息,調(diào)節(jié)運動負荷通過增加和減少練習的次數(shù),延長和縮短練習時間,加大和減少練習的難度,增加練習的趣味性等手段來實現(xiàn),在負荷之間要求最小間歇的是速度和靈敏性的練習,力量練習的間歇要大一些,耐力練習則需要更多的間歇時間。
三、體育教學中合理設計與實施合理運動負荷的途徑思考
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運動負荷的合理安排是作為評價體育課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只有保持適宜的運動負荷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過小達不到教學的目的;過大超出了學生的身體承受能力,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學實施都不利。設計與實施科學、合理的安排運動負荷是對體育教師教學的基本專業(yè)技能。
關鍵詞:當代;體育教學模式;發(fā)展趨勢;程序教學模式
體育教育課程是學校一項很重要的課程,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和完善,其對個人以及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促進了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我國現(xiàn)早已設立將全面開展素質(zhì)教育和體育課程體系作為重大改革的目標,體育教學的模式也從以前的單一性到目前的多元化模式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如何來發(fā)展小學體育教育,這是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所產(chǎn)生問題的綜合反應,如何教,怎樣才能教好以及最終結(jié)果都反映出了發(fā)展的方向。我們需要辯證完整的看待問題,客觀真實的評價教學,在實踐中總結(jié)和掌握技巧和方法,從而為小學體育教育發(fā)展找到一條正確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在此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如何讓學生的正確的認識體育
體育不僅僅是形體之美也是藝術之美,蘊含著很高的文化內(nèi)涵,要科學的認識其本質(zhì),不僅從身體感應也從心理感受等各個層面了解體育的好處和作用,通過體育運動,不僅可增強學生的體質(zhì),更拓寬了他們的眼界和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情操,通過模仿、練習、競爭等方式重新認識世界和樹立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其整體素質(zhì)和綜合素質(zhì),從而為自身服務。我們應培養(yǎng)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積極性,認識到體育對自身發(fā)展所起的巨大的作用,自愿的學習,同時要培養(yǎng)體育精神,釋放體育能量,增強自律性和自信心,培養(yǎng)獨立自主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從而更好的適應學習和社會生活。
二、如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做好相互溝通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好的溝通更能提高認知水平。良好的關系可以促進甚至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觀愉悅度,像一劑強心劑大大提高教學水平,使學生能夠愛屋及烏,主動從事某項體育活動,并便于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過去,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過分的強調(diào)了老師的作用,而忽略了學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從而降低了教學質(zhì)量和速度。該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就像“周瑜打黃蓋”必須一個愿意打一個愿意挨,否則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通過降低教師絕對的權威形象,以一種更親近、更和諧、更理性的形象融入到學生中間,方能充分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而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和信任基礎,所以良好的溝通和表達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做好觀察,善于溝通和交流,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
三、重視體育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
什么是體育能力?體育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的綜合體,這一綜合體在體育運動中表現(xiàn)出來就是能順利的成功的完成一系列體育活動的實踐。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體育能力?是全面發(fā)展還是取其一?我們都知道體育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所能充分利用的時間不多,經(jīng)歷也是有限的,個人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應該因地制宜、量才而用的學習一種或幾種運動技術,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體育能力,也更容易持之以恒。無論是從自身的健康角度說,還是從走入社會后所能適應的角度說,都可以比較容易的培養(yǎng)成自身習慣和興趣,從而利用在學校中獲得的“體育能力”為自己的健康與生存服務。 但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經(jīng)歷艱難的過程,不可拔苗助長,更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所幸的是很多人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做了積極的改正和總結(jié),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變化和可喜的成績,更加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正確方法和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四、評價在體育教學中該起何種作用
做一項事情可能只需要一個結(jié)果,然而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學評價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了解、評估和激勵教學的作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只看待結(jié)果,而忽略了學生在培訓過程中的評價,因此學生實際狀態(tài)和學習成果得不到很好的表現(xiàn)和反映。我們應該從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深入的做出評價,從而為教學本身提供可依據(jù)的客觀證據(jù)和支持。不能單一的看待最終結(jié)果,更應該注重整個過程的發(fā)展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評價,評價的方面可以多樣化,比如從教學方法、教學時間、體育運動的選擇、人員的配備以及客觀場地等等做出綜合性的評價。我相信,這種體育教育模式的改變能更加全面的為小學體育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持久和鮮活的生機和動力,促進其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fā)展。評價應該是體育教學的催化劑、強心劑和調(diào)和劑,而不是滯后其發(fā)展的或無實際作用的廢用劑??茖W和正確的評價也很重要,要有相關的評價標準和指導數(shù)據(jù),做好統(tǒng)計和對比工作,不斷完善評價方法,從而更好的指導實際工作,這也是需要研究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
五、結(jié)語
總之,我國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正在被逐步的完善和加強,可以相信,在未來將會體現(xiàn)出其真正的價值,從而為社會發(fā)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建生.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西安體育學 院學報,1999(2).
[2]王順堂.體育教學模式及其功能[J].沈陽體育學院學 報,2001(1).
關鍵詞: 于連 主體自我 阿瑪尼原型 幸福
《紅與黑》的主題向來眾說紛紜,人們對它的界定也莫衷一是。這部具有濃厚政治色彩和時代色彩的長篇小說,堪稱現(xiàn)實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但作為一位享有“心理學家,而且只是心理學家”[1]之稱的作家,斯丹達爾除了進行政治解剖,還對人性展開了更深刻的關注和洞察。
《紅與黑》原著后面的那句英文題詞“To The Happy Few”或許才是斯丹達爾寫作《紅與黑》的目的。他通過對于連的內(nèi)心世界細膩的刻畫,提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
一、于連的一生
于連的一生,經(jīng)歷了一個“不幸―幸福―不幸―幸?!钡难h(huán)的一生:
于連生活在一個惟利是圖的外省小城,擁有的是貧賤的出身和低微的地位,由于他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不愿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jīng)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所以這一階段,于連從外在物質(zhì)到精神世界都是痛苦,不幸的;
第二階段中,于連由于精通拉丁文,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與善良、溫柔的德?雷納爾夫人相愛,他在與德?雷納爾夫人的交往過程中是得到了真實的快樂與幸福感的,而這種幸福感絕不是征服欲的滿足;
在這短暫的幸福后,于連只身來到貝尚松神學院與巴黎,在這兩個地方,映入眼簾的都是麻木不仁和偽善,盡管于連憑借才華與手段擠入了上層社會,但內(nèi)心深處,他是抑郁恐慌的;
直到被捕入獄,在那個狹小陰暗的空間,他才開始進行思考,并第一次那么真切地認清了自己。
造成于連這循環(huán)、奇異的一生,并使之不斷在幸與不幸中沉浮的,是他獨特的性格特性與精神世界。在于連的身上,一直存在著兩個人格特性:一個是自我主體本身,另一個是女性化特征明顯的阿瑪尼原型。
“阿尼瑪原型是榮格對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質(zhì)的一種概括,意思是說,當阿尼瑪高度集中時,就能讓男性變得女性化,容易激動、多愁善感、好嫉妒、愛慕虛榮、猶豫不決等?!盵2]
于連身上的女性化特征非常顯著,他可以說是一個人格分裂者,在潛意識里,他不斷嘗試將兩者融合,完成主體的自我對阿瑪尼原型的主宰。
所以他的一生,尤其是對感情生活的追逐,都是試圖從女性對象上尋找自己女性化的那一半,讓自己在男女關系、社會關系的探索中,形成一個真實美好的自我,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感,成為少數(shù)幸福的人。
二、于連的阿瑪尼原型
在于連的身上,女性化雖不是占主導地位,但對其生活與命運的影響卻不可忽視。他在《紅與黑》中,從以下兩個方面突出地顯現(xiàn)阿瑪尼原型:
1.外貌上的女性化
于連的初次登臺亮相便為大家展示了一個漂亮、孱弱的小伙子的形象:“他面頰通紅,眼睛低垂。他是一個身材矮小的年輕人,十八九歲,看上去身體相當弱,相貌雖然不夠端正,但是很清秀,長著一個鷹鉤鼻,一雙又大又黑的眼睛……”[3]
這種外貌上的女性化在德?雷納爾夫人眼中則演繹成了一位可憐的少女――“這個年輕農(nóng)民,面色是這樣白,眼睛是這么溫柔,以至于頭腦有點兒富于浪漫色彩的德?雷納爾夫人首先想到,這可能是一個喬裝改扮的女孩子,來求市長先生幫什么忙……”[4]這使得這位“素來對男人的目光感到反感”的美麗產(chǎn)生了同情和溫柔。
斯丹達爾在描寫于連時幾乎不用帥氣、高大、英挺這一類正常描寫男性的詞語,而是常用形容女性的詞語來形容于連,比如“溫柔”、“漂亮”、“膽怯”、“柔弱”等等。其中表現(xiàn)得最為直白的是德?雷納爾夫人的一段心理感受:“僅僅到這時候,她才被于連極不尋常的美貌所打動。他那幾乎是女性的容貌,還有他那困窘的神態(tài)……”[5]
這些其實都是作者不自覺且不自知附加在于連身上的女性化特征,于連驚人的美貌是那么顯著,以至于我們無法忽視。
2.性格上的女性化
于連在《紅與黑》中多次哭泣,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于連卻是恰恰相反。他的第一次出場就伴隨了淚水――“他眼睛里含滿了淚水,不過這倒不是因為肉體的痛苦,而是因為失掉了他心愛的那本書”[6];在他初次來到市長家里時,也是“臉色蒼白,剛流過眼淚”[7];于連在整本書中的哭泣不少于15次,相對于一個男人,這個數(shù)字是多么驚人啊!
伴隨著哭泣的,還有他那極度的敏感與多疑[8]:當?shù)?雷納爾夫人問于連是不是真的懂拉丁文時,極度的敏感讓于連認為夫人是在羞辱他,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力圖采取冷淡的態(tài)度”[9];當別人有意無意談論他時,他的“懷疑再也沒有止境了”,“他那顆敏感細膩的心靈”總是以為“別人在打主意戲弄”[10]他;當于連在去神學院前最后一次見德?雷納爾夫人時,她因為失落而“沒有對她的情人的熱情作出反應”,導致“性格多疑的于連一瞬間以為她已經(jīng)把他遺忘”。
其實在于連身上,能表現(xiàn)出這些女性性格特征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像個小女生一樣容易幻想,做事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等,這些無論是外在還是內(nèi)在上的阿瑪尼原型都對于連的行為、生活甚至命運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也給他的幸福之路平添了許多的波折、坎坷。
三、兩段戀情的皈依與迷失
一般認為,于連在兩場“愛情”中,得到的是一種個人魅力和價值的證明,并非愛情的激動和滿足[11]。但在筆者看來,于連對于兩場戀情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他在德?雷納爾夫人身上找回了自己,卻在德?拉莫爾小姐身上失去了這種皈依――所以在市長家,他體驗到了真正的幸福;在巴黎,面對更為美麗的年輕姑娘,他卻只有無盡的痛苦與煩悶。
于連一開始接近德?雷納爾夫人的目的并不單純,帶了明顯的征服欲與報復感。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于連在于德?雷納爾夫人的交往過程中是得到了真實的快樂與幸福感的。這種幸福感絕不是僅僅是征服欲的滿足。
在第十二章《征服》中,“于連出乎自己的預料之外,發(fā)現(xiàn)自己渴望著再見到她;他忘不了她那只如此好看的手”[12],同時,德?雷納爾夫人的美麗甚至“在于連的心靈中一下子喚醒了一種他還從來不曾感到過的能力”。在這一刻,于連是完全沉醉了,我們從書中看到,后來面對德?雷納爾夫人故作的冷冰冰后,他才開始“記起了他在上流社會”,他“感到一陣強烈的惱怒”[13]。
我們仔細閱讀文本,是可以感受到,于連心里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是超越了簡單的征服、報復或者功利心的,他不過是在不斷用上流社會來欺騙自己,作為一個愛她的幌子,其實他是把自己也蒙騙了,他不知道,“他這種感情是快樂,而不是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