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采茶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采茶戲 傳統 黃海懷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6-0077-01
采茶戲是中國一個傳統的民間地方劇種,而江西采茶戲是中國采茶的始祖,是一個在江西土生土長的古老劇種。江西采茶戲最早產生于明朝,與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劇種有關。江西采茶戲的種類較多,如撫州采茶戲、南昌采茶戲、萍鄉采茶戲等。因受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各地采茶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黃海懷》是在今年第八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期間上演的一部萍鄉采茶戲。《黃海懷》這部采茶戲不但主題鮮明、地方色彩濃厚,而且富有很強的抒情性。
一、地方色彩濃厚
由于采茶戲最先產生于江西贛南地區,后來經過不斷發展漫延到江西各個地方,繼而其他省份也產生了采茶戲。如湖北、湖南等省區也非常流行采茶戲。既然采茶戲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顯然具有很強的地方色彩,所以不同地方的采茶戲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黃海懷》這部采茶戲,不但具有江西采茶戲的特點,還具有鮮明的萍鄉地域色彩。首先在語言上,劇中多處使用了萍鄉地區方言。如黃海懷在小時候遇到的那個老藝人叫他作伢子,后來人民都叫他疾情伢子,而伢子就是萍鄉的方言,意思是小孩子。再如在黃海懷班上開畢業聯歡會的那個晚上,他與他的同學文夢琴的對話中,黃海懷使用了一個詞語“打野哇子”,這也是萍鄉的地方方言,意思是開玩笑。其次,《黃海懷》這部戲曲多處采用了萍鄉民歌,因此具有明顯的萍鄉地區特色。采茶戲主要以歌舞為主,《黃海懷》這部采茶戲也自然有很多歌舞。但這部戲中多處采用了萍鄉民歌。如當白校長對黃海懷說文夢琴為了他而放棄了去上海文工團這么好的工作而修改志愿代黃海懷去內蒙古支邊并幫他收集音樂素材的時候,黃海懷才恍然大悟,因而這個一直疾情于二胡的疾情伢子終于動情愛上了文夢琴。黃海懷當時心情非常激動,此時舞臺上唱起了萍鄉民歌:“……心里好似打戰鼓。天上起了五彩云,地上獅子變麒麟。大山之中鳥追鳥,大路之上人追人,哥哥追妹好后生。”這首萍鄉民歌充分表現黃海懷當時對文夢琴的愛戀之情。總之《黃海懷》這部采茶戲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歌曲上都鮮明地帶有萍鄉地區本地特色。
二、傳統與現代之交融
采茶戲最早產生于明代,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采茶戲的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現代的采茶戲是在古代采茶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黃海懷》這部由當代萍鄉藝人創作的采茶戲具有許多傳統因子,同時也具有明顯的現代特征。《黃海懷》這部采茶戲傳統性體現在:
1.這部戲曲仍然以歌舞為主。因為采茶戲的產生與當地盛產茶葉有關,勞動婦女上山,一邊采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后來慢慢形成一種地方戲曲。因此,采茶戲一開始就是以歌舞為主的,這是采茶戲一貫的傳統特點。《黃海懷》這部當代采茶戲仍然以歌舞為主,而且是以傳統的采茶舞為主。
2.這部采茶戲地方色彩非常濃厚。地方性也一直是采茶戲的特點。關于這部戲的地方性特點由于上文作了詳細的說明,所以在此不再贅述。
《黃海懷》這部采茶戲除了具有較強的傳統因素之外,還明顯洋溢著現代的氣息。這主要表現在:
1.主題富有時代氣息。這部戲曲主要取材當時現實生活,體現了時代主題。這部戲曲的主題主要反映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反映的是黃海懷為了藝術而孜孜于求的精神,他經過艱辛的努力終于創作出了《賽馬》與《江河水》這兩部二胡名曲。其中《賽馬》這部二胡名曲反映的是時期的那種全國人民昂揚奮進的精神,富有鮮明的時代感。
2.《黃海懷》這部采茶戲大量運用對話機制,明顯受到當代話劇的影響。現代著名戲劇家寫的話劇的劇情主要是通過對話展開的,其中對話有獨白、對白、對話等種類。《黃海懷》這部戲中的對話也采用了獨白、對話種類。傳統的采茶戲也有一些對話,但只是起一個場景轉換、介紹人物出身的作用,對話在劇中起的作用不是很重要。但《黃海懷》這部戲劇中對話所起的作用明顯比傳統采茶戲對話所起的作用更大。《黃海懷》這部劇作的對話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場景過渡的作用,還有豐富人物情感作用、具有塑造人物形象、體現戲劇矛盾沖突的話劇價值。因此《黃海懷》這部劇作顯然受到當代話劇的影響。
3.這部戲的舞臺美術設置采用了現代的科技因素。如舞臺燈光的設置、圖案背景的設置、音樂的伴奏都采用了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體現了現代的氣息。
《黃海懷》這部采茶戲總體上舞蹈非常優雅、音樂無比美妙、情感真摯動人、情節跌宕起伏并具有很強的抒情性。《黃海懷》這部由當代人創作的采茶戲主要的價值表現在:地方色彩濃厚,傳統與現代完美交融。地方色彩濃厚突出了這部戲劇的獨特性,更難可貴的是這部采茶戲把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完美地結合起來了,從而使這部采茶戲成為一部新時代的劇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贛南采茶戲;行當;審美
贛南采茶戲是贛南地區從客家文化中孕育的地方戲劇。贛南采茶戲已經有了四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歷代客家人生產實踐與智慧的結晶。贛南采茶戲行當由兩旦一丑或生旦丑組成,故又稱“三腳戲”“三角班”,至上世紀中葉統稱為采茶戲。當前,贛南采茶戲已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開始重視對贛南采茶戲的保護。但是,很少人了解贛南采茶戲行當的文化內涵及其審美,筆者將對其審美進行論述,從而更好地實施保護工作。
1 贛南采茶戲行當簡述
贛南采茶戲的行當主要有:生、旦、丑。丑又分為正丑與反丑,采茶戲的行當配置一般為:兩旦一丑或生旦丑,因此采茶戲又稱為“三角班”。贛南采茶戲的經典劇目主要有:《茶童戲主》、《采茶歌》等。采茶戲是在漢族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發展的,因而它具有濃厚的生活和勞動氣息,及鮮明的贛南地方風格。下面對贛南采茶戲行當的審美追求進行分析。
2 贛南采茶戲行當的審美追求
2.1 從人性描寫角度看審美
贛南采茶戲是根植于客家文化,吸收客家文化精華與客家人民智慧而形成的贛南地方戲劇,是贛南地區人民主要的精神娛樂活動,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贛南人民的藝術追求與精神個性。贛南采茶戲中,也反映了贛南人民對人內心世界的叩問,謳歌了善良美好的人性,體現了贛南人民對善良美好的追求。在正本戲《茶童戲主》中,反面角色朝奉,使用殺價、追債等卑劣手段,強迫茶女二小姐下嫁給朝奉,茶童知道了這件事后,為茶女二小姐感到不平。于是,茶童想了個辦法,告訴鄉親們,按照那個辦法,果然讓朝奉人財兩空。在這出戲中,贊揚了茶童不懼惡霸,敢于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并且表達了對朝奉丑惡行為的厭惡。[1]
2.2 從表達方式上看審美
在贛南采茶戲中,對于理想的追求以及對人生的看法上,更多的是采用間接的、委婉的方式來表達。贛南采茶戲在贊揚人的真善美時,常常是依靠反面角色的襯托這種間接的方式來體現。戲劇中對假惡丑的貶損也是不遺余力,戲劇常常借助諷刺、暗喻等筆法將社會中的惡勢力推上舞臺,并加以批判,一些戲劇還通過夸大惡習俗的方式,讓惡習俗中的卑劣展現在舞臺上,例如,在《試妻》這一部戲劇中,商人疑心重,懷疑妻子有不貞行為,為了驗證妻子是否有不貞行為,商人假裝要出門做生意,在晚上又悄悄假裝其他人回來敲門,結果被妻子引誘到狗洞中,受到了妻子狠狠的鞭打。[2]這部劇通過夸大的喜劇手法,諷刺了商人多疑的天性,貶損了這種多疑的心理。從這些間接的、委婉的、夸大的表現手法中,可以看到贛南采茶戲對真善美的審美追求。贛南采茶戲還通過感性生活這一角度來體現贛南人民的審美以及生活,相比于其他從審美理念出發來體現人民審美以及生活的戲劇來說,贛南采茶戲更能體現客家人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審美情趣。在審美層次上看,贛南采茶戲通過感性生活來塑造戲劇人物,可以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同時還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期待,在感性生活中,贛南人民更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并從中激發自己的審美。
2.3 從戲劇演員的藝術表達上看審美
在贛南采茶戲中,戲劇更體現了藝術表達中的娛樂性,戲劇中的娛樂性又通過完美的戲劇動作來體現。體現戲劇娛樂性的動作有“矮子步”“眼神”等,通過“矮子步”,可以生動的展現現實采茶中的負重姿態,此外,還有老虎頭鯉魚腰,通過對手腳姿態的變化,以及節奏的轉換,完美的融合到了戲劇的氛圍中,并且隨著感情的變化,舞蹈動作也隨之不斷調整,從而實現音樂與動作的融合,滿足觀眾的視聽體驗,從中可以感受到贛南采茶戲獨特的藝術魅力。[3]在使用“矮子步”的表演中,基本上不牽涉到憂傷的情感,甚至不牽涉其他任何復雜的情感,它代表著一種非常非常純凈的狀態,人們看到“矮子步”,心底的疲勞與復雜都會排空,進入到一種徹底放空的回歸到生命本初的狀態。從這樣的藝術表達中,可以體會到贛南采茶戲對生命本初的審美追求。
在戲劇表演中,演員的眼睛非常生動,仿佛是借助靈動的眼睛來說話,對于那些無法通過言語表達的意境,通過演員的眼睛就可以讓觀眾在無言中感受到那一種境界。比如,在《老少配》中,當大寶和三妹子要成親,但是無法割舍與老人的親情時,大寶和三妹子大膽的構想著老少四人在一起生活,這一構想兩位老人也非常同意,并且在之前也起了這樣的念想,只是當時老人的封建觀念重,不好意思將這一想法說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老少四人通過眼神來表達老少四人的心境。當三妹子向她娘提出了老少四人一起生活的想法時,三妹子她娘紅著臉將眼神瞟向了大寶他爹,意思是詢問大寶他爹的看法,但是嘴上卻說:“那怎么行,還不會讓人笑掉大牙喲。”大寶他爹對于三妹子她娘的想法心領神會,但是嘴上說:“不行。”但是眼神卻瞟向了三妹子她娘,仿佛用眼神在說:一切都包在我身上,但是要先扭捏一陣子,不然我那張老臉放不下。戲劇通過三妹子她娘與大寶他爹的眼神交流,在無言中展示了“黃昏之戀”的韻味,使戲劇的娛樂性達到了頂峰,反映了贛南采茶戲獨特的審美追求。
2.4 小調中體現的審美追求
小調是贛南采茶戲中的一種獨特的戲劇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戲劇的娛樂性。在贛南采茶戲中的小調具有多種藝術形式,比如情歌類的表現形式、笑話類與謎語類的表現形式,其藝術形式多樣,表現靈活。從小調中,可以窺探到贛南地區民間的社會生活以及底層人民的精神面貌。小調的生命力極強,在贛南地區中傳播的較為廣泛,在人們的實踐生產中,容易創作,并且可以與其他劇種相交融,獲得其他劇中的優點,從而形成一種包容與共的采茶唱腔。
3 結語
通過觀賞贛南采茶戲以及贛南采茶戲行當的角色配置,可以觸摸到客家人獨特的審美心理以及文化內涵。正是源自于底蘊豐厚的客家文化,贛南采茶戲行當才擁有了血脈與基石,才能借助眾多的藝術表演將文化的深層內涵發揮到極致,在贛南采茶戲行當未來的發展中,更要讓其深深的扎入客家文化的土壤,從而使其以獨特的行當審美內涵樹立于世界戲劇之林。
參考文獻:
[1] 鄒春生.村落環境對地方戲曲的影響――以贛南采茶戲為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2):7-11.
《數麻雀》屬“燈腔”類曲牌,以描述“麻雀”的外貌特征為切入點,揭示客家人對生存在自然界的各種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內涵,彰顯客家人崇尚自然,守護自然的傳統信念和美德,是賞析傳統音樂,傳承傳統音樂不可多得的元素素材。
《數麻雀》譜例:
從譜例提供的文字內容,可以清晰的看出,該曲牌是一首以“驅趕麻雀”、“觀察麻雀”、“贊譽麻雀”三個層次的內容組成的一首三段體音樂結構形成的傳統曲牌。“一個麻雀來偷吃……”到“喔噓”為“驅趕”層次,是曲牌的“頭”;“一飛飛到對門河里……”到“兩個眼睛含著一張嘴”為“觀察”層次,是曲牌的“腹”;“三花開一朵一朵梅花”到“花開結子鬧洋洋”為“贊譽”層次,是曲牌的“尾”。這種結構形式,與我國傳統戲曲文學創作要求的“龍頭”、“豹腹”、“鳳尾”的規律如同一轍。本文試圖從三層次的結構著手,結合音樂唱腔,就如何賞析《數麻雀》曲牌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做點研究和探討。
一、“驅趕”的聯想
“麻雀”是一種小型飛禽,在贛南鄉村隨處可見,“嘰嘰喳喳”的叫聲,“一蹦一跳”的動態,既能保護農作物,又會損害農作物的雙層生活屬性,讓人們對這種小巧可愛的動物,既喜愛又厭煩。為此,聰明智慧的客家人,出于保護勞動成果的需求,想出了在田間地頭扎“稻草人”的辦法,以對“麻雀”的破壞行為施之以有形的威懾。這種友善的“驅趕”做法,被一直沿用至今。
“以史為鑒,方知興替”。
回顧歷史,小巧可愛的麻雀,曾遭遇過不公的待遇,一度被列入與蒼蠅、蟑螂、老鼠為伍的“四害”行列,被淘氣的小孩用彈弓,成年人用氣槍追趕射殺,更有甚者,竟然將射殺死亡的麻雀,用繩子串在一起,送到滅“四害”指定的收繳地點去論功行賞。一時間,麻雀的生存條件十分艱難,面臨滅絕的處境。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對麻雀的認識和了解才發生了根本轉變,認為麻雀在覓食莊稼時,也會覓食依存在稻谷或其他農作物身上的害蟲,應屬保護動物,才得以昭雪正名。久違了的小小麻雀的可愛身影,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嘰嘰喳喳”的悅耳叫聲,又重新在人們身旁回蕩。由此可見,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都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片面性,杜絕絕對化,少走彎路。對待麻雀,用先人發明的扎“稻草人”的辦法,總比用彈弓、氣槍追殺更為穩妥。這是對“驅趕”層次的聯想。
二、“觀察”的聯想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客觀存在,各種事情都會遇到,各種現象都有可能發生,需要我們去面對,并通過仔細的觀察、分析、研究,科學的去逐步解決。《數麻雀》曲牌中,對麻雀的外貌特征的觀察如此仔細,結論如此準確的方法,值得參考借鑒。如看見被“驅趕”的麻雀,“飛到對門對河里”,然后觀察到麻雀“頭朝東、尾朝西”、“一身一件一件白麻衣”、“兩個翅膀兩個腿”、“兩個眼睛含著一張嘴”,把麻雀的頭和尾,翅膀和腿,眼睛和嘴巴,甚至連翅膀上羽毛的顏色都觀察得那樣仔細、準確,如同一只麻雀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可愛有趣。這是“觀察”層次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而產生的聯想。第二印象是“觀察”過程中對麻雀體貌特征的語言文字表達,雖然并不是十分華麗,但卻正凸顯了贛南采茶戲地方劇種文字的質樸、自然、形象、逼真的特色。這一特色的顯現,又與贛南采茶戲前輩藝人長期生活在農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還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的歷史原因有關,因而只能就麻雀論麻雀。即便這樣,文字的真實感依然存在,對事物觀察后產生的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依然存在,因為“麻雀”就是“麻雀”,不可能變成“鳳凰”。“求真”、“求實”正是需要提倡和鼓勵的文風。
三、“贊譽”的聯想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生活中人們用“麻雀”來比喻對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小事,小矛盾不以為然,疏忽大意甚至草率行事而有可能釀成因小失大以致造成嚴重后果的一種警示。這種比喻,正說明麻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數麻雀》曲牌,對“麻雀”的贊譽,是在該曲牌結尾處的“三花開一朵一朵梅花,桃花紅,李花白,一到妹妹身前鬧花開,花開結子鬧洋洋”唱詞中表現的。這幾句唱詞,應該是該曲牌的“核”,他有兩層涵義。一層涵義為就“花”論“花”,體現的是自然現象。即麻雀帶來了噙在嘴中的將要結子的花瓣,飛到了妹妹的身前,來年掉落在地上的種子破土而出,長出了新的桃樹或李樹,可謂之“花開結子”。另一層涵義為“借花寓意”,體現的是曲牌真正的“內涵”,也就是曲牌的“核”。寓意“麻雀”飛到了妹妹身前,妹妹長大后成家立業了,亦謂之“花開結子”。一為“物”,一為“人”,人物合一,交相輝映,折射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睦相處,實現共建美好家園愿景的哲理。這是對“贊譽”層次的聯想。
四、《數麻雀》音樂聯想
曲牌《數麻雀》,用中國民族五聲音階中“商、角、羽”三調式,以2/4、3/4交替拍子的節奏形式,根據“驅趕”、“觀察”“贊譽”三個層次的文字內容,采取三樂段相對應的結構方式和獨唱的表現形式,把《數麻雀》過程中喜悅、歡快、樂觀的情緒,充分展示給聽眾。
“驅趕”樂段中,充分運用贛南農村中“驅趕”麻雀“喔噓”喊叫聲生活元素,并有機的融入音樂旋律中,成為整個曲牌完整結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既突出了地域音樂文化特色,增添了情趣色彩,又渲染了“驅趕”效果,成為曲牌“龍頭”結構中畫龍點睛的精彩之筆。
“觀察”樂段中,充分運用旋律進行中的“6―2”、“3―2”(譜例第(10)至(11)小節)4度音程級進和二度音行下行的反復再現手法,把觀察麻雀全身的“頭、尾、羽毛、翅膀、腿、眼睛、嘴”等外貌特征,如數家珍般的以旋律的形式描述了出來,既強調了層次又突出了細膩。當唱到“眼睛”和“嘴巴”時,(譜例第(18)至(22)小節),樂句用了2/4、3/4拍子交替,音程“3―i”的6度跳進和連音線的方法三種技法,把對麻雀的觀察情緒推向了,并為轉入第三樂段“贊譽”(譜例第(21)至(22)小節)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胡麗娜角色;分析;感悟;表演藝術
戲劇是指通過舞臺演出而訴訟觀眾感覺的藝術形式。戲劇表演的最高任務是塑造栩栩如生的舞臺形象,轉化為角色則是表演的最高境界。再通過運用戲劇中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來揭示人的心理活動。通過扮演采茶戲《山道彎彎》中的胡麗娜這個角色,我感悟到以角色的名義鮮活地在人物的生活中真實地行動,達到這種境界,我就是“這一個”,這是表演藝術的基本準則,也是舞臺表演藝術的成功。
《山道彎彎》這臺戲講述的是在修建山村公路過程中遇到征地和拆遷問題,通過做好兩位釘子戶的思想工作,使山村道路建設順利開掘,村民改道順利開通。胡麗娜這個角色的拆遷戶,初讀劇本時,我認為只要表現她野蠻、潑辣一面就行了。當我熟讀完劇本后,我才深深體會到她既有一股鄉鎮小食店老板娘的野蠻、嫵媚、潑辣,又有農村婦女善良、質樸的一面,因此用俯視的態度透視的角度理清一個個特殊環境中的特殊事件,特殊人物,捕捉人物特殊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征,是塑造好胡麗娜的前提,把握其性格特征,是塑造好胡麗娜這個人物的關鍵。
演戲是演別人的事,演作者編創的故事,演員與角色的關系是“我”與“他” 的關系,是以演員的我轉化為角色中的我,通過表演進行三度創作,使演員與角色這一對矛盾達到辯證的統一,即從自我出,化身為角色,達到假戲真做的結果。假定性是戲劇藝術特征與實質。以假當真的過程就是演員化身于角色的過程,在這個創造過程中,演員用自己全部身心來進行工作的,是以我為基礎通過自己想象的橋梁設身處地一步一步向角色走去,直到投入到角色之中為止。在表演胡麗娜這個角色,開始時以野蠻、潑辣、嫵媚、的人物性格與李文清(交通局干部)協商路邊小食店拆遷,想通過兩人曾是中學同學關系要求“鳥槍換炮”進城找塊好地方作拆遷交換,誰知碰到老同學的婉言謝絕,鬧得不歡而散。后來因自己的親身經歷,丈夫胃病劇痛急需送醫院,誰知山路不通無法進車,只好找人抬擔架,是修路工人把他抬到醫院經搶救及時才保住了性命,胡麗娜才突然醒悟修路的重要性,并以善良、質樸的性格帶頭拆遷樹榜樣。隨著劇情變化,人物性格的轉變,我在表演中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運用肢體動作體現人物性格,當胡麗娜走著模特步子出場時體顯了老板娘特有的氣質和風度,隨著劇情變化臺步的加快風風火火一下子就表現出這角色的潑辣一面。二是運用語言來表現,沖動頻率加快,咄咄逼人表現胡麗娜的野蠻一面。三是運用唱腔變化來體現,無理要求時的高唱腔,動情悲傷時的悲唱腔,用“高調”與“悲聲”以聲傳情,以情動人,使觀眾聽其聲知其意從而感受人物心理的變化,思想的轉變,達到舞臺表演藝術效果的不斷升華。
【關鍵詞】粵北;采茶戲;幼兒教育;戲劇藝術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許多傳統文化正在流失,粵北采茶戲也不例外。我們希望通過多方面的研究,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來傳承粵北采茶戲,以下是關于這個課題的幾項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粵北采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時期,發展成熟迄今有二百多年歷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憾的是,隨著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及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也受到了時代文化大潮的改革沖擊。為傳承粵北采茶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思路,我們提出了“從小培養幼兒傳承采茶戲的實踐研究”。引領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到此項研究中來,從娃娃抓起,同時帶動家長參與其中。
曲江區藝術幼兒園作為采茶培訓基地,深入生活采風,結合實際編排,通過師生培訓、展示展演、交流演出、采茶戲進課堂、進入大課間等形式,讓幼兒從中受到傳統文化熏陶,逐漸形成人人知“采茶”、愛“采茶”、學“采茶”、唱“采茶”,跳“采茶”的局面。
曲江區藝術幼兒園的采茶舞蹈《采茶新芽》、《丑娃學藝》分別獲得廣東省第四、五屆少兒藝術花會暨C1FF亞洲兒童民間藝術銀獎就是最好的例證。促進粵北采茶戲文化薪火相傳,讓“粵北采茶戲”這朵山花廣采眾長。
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研究,力求探索培養幼兒傳承采茶戲的有效策略及方法途徑,提高教學實效,具體解決以下問題。
1.讓幼兒認識采茶戲的歷史背景及內涵
在幼兒學習采茶戲時,教師可以深入淺出的讓幼兒認識粵北采茶戲的歷史背景,了解其內涵,使幼兒對采茶戲有基本的認識和對采茶戲的學習有興趣。
(1)主題背景下結合故事情節培養幼兒對采茶戲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現代采茶小戲的故事,來幫助幼兒理解采茶戲的內涵。
(2)教師可以通過講解采茶戲的形式和特色加深幼兒對采茶戲的理解。粵北采茶戲形式豐富、唱腔優美、劇情簡練,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3)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采茶戲劇,或者請幼兒到現場觀看,使其了解采茶戲的表演形式。
2.聘請有豐富采茶戲劇表演的專業人士任我園的藝術顧問和指導教師
在幼兒學習中,專業人士可以更好地發掘采茶戲的精華,并根據幼兒的特點,創作適合幼兒表演的采茶歌舞。在排練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學習更專業的舞步,如戲舞扇花、走矮步等基本功。在1997年,我園組織創作了幼兒采茶歌舞《采茶新芽》。該節目歌詞朗朗上口,幼兒易記易學。歡快動聽的采茶音樂以及豐富多彩的經典表演形式,載歌載舞。由我園的二十幾位幼兒代表韶光市參加了在汕頭市舉行的廣東省第四屆少兒藝術花會獲得銀獎。即向全省各地少兒宣傳了采茶戲這一古老藝術,又為韶光市及曲江爭了光。正如歌詞中所唱的“采茶藝術發新芽,曲江盛開采茶花”。《采茶新芽》還榮獲廣東省幼兒教育十年輝煌成就優秀節目組織獎。
2000年,我園在原創導演班子的基礎上,又創作了幼兒歌舞《丑娃角學藝》,使我園的幼兒采茶歌舞節目更上一臺階。該歌舞反映了幼兒不畏艱難,刻苦學習采茶戲中丑角行當表演的生動風趣場面。我園幼兒惟妙惟肖的表演再次蟬聯兩屆獲得廣東省第五屆少兒藝術花會暨CIOFF第二屆亞洲兒童民間藝術節銀獎。該節目在2004年曲江文化藝術節《騰飛之歌》晚會上第三代的丑娃精彩演出獲得了高度評價。我園的采茶戲能取得如此多的榮譽,離不開專業老師的指導和培訓。
三、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有利于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在粵北采茶戲的演繹過程中,融入了很多基本造型動作,適合幼兒階段的身心活動規律。一方面滿足了孩子愛玩愛跳的體能需要,促進了孩子骨骼肌肉及身體系統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滿足了孩子觀察體驗新鮮事物的心理需要,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促進了幼兒智力的提升。
2.有利于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在參與采茶戲的過程中,可以豐富幼兒的感知力,通過感觸和把握角色的特征來影響幼兒的審美欣賞興趣。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真善美。
四、幼兒傳承采茶戲的培養策略
1.結合幼兒身心特征,實施合適的教學方法
幼兒和成人不同,幼兒的思維是形象思維,好奇、好問、好動、愛模仿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在學習采茶戲中,教師要注意采取合適的方法。
(1)語言講解法。教師的語言講解要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如學習采茶的動作時,教師盡可能在枯燥的講解中榮譽鼓勵性的語言,讓幼兒產生興趣。
(2)示范法。強調教師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師做到位,才更能體現出采茶戲的藝術魅力,這樣才可確保幼兒動作的準確性。
(3)游戲法。幼兒在學采茶舞步時,應該讓幼兒感到是一種游戲、是一種娛樂,讓幼兒樂在其中。如果使用強硬的方法,就會使幼兒產生排斥的心理,讓幼兒厭學,對幼兒傳承采茶戲的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模仿小動物走路就是一種很好地游戲,可以讓幼兒很好地融入到學習采茶舞蹈的氛圍中去。
2.引導幼兒不僅要傳承采茶戲,還可以創新采茶戲
在幼兒學習采茶戲過程中,不僅是學習傳統的采茶戲,還可以進行新的創作。雖然學習傳統的采茶戲很重要,但是時代在不斷地變化,采茶戲也可以做到與時俱進。與新的事物掛鉤,這樣更吸引人,特別是吸引最有生命力,最有潛力的年輕人。
幼兒可以通過區域活動來傳承和創新采茶戲。教師可以設立一個表演區,請幼兒上去表演,幼兒可以表演學過的動作,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故事或者動作進行表演,教師可以在一旁進行指導。這樣幼兒不僅熟悉了采茶戲的動作,還激發了幼兒對創造采茶戲的熱情,對傳承采茶戲有更好的發展。
3.開發家長資源,培養幼兒對傳承采茶戲的情感
(1)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不要認為采茶戲對孩子以后的生活沒什么用。學習采茶戲可以培養孩子的氣質,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帶動孩子學習采茶戲的興趣,還可以培養親子間的感情。
(2)通過親子活動、家園同樂活動,專題講座等,幫助家長了解對幼兒傳承采茶戲的目標、內容,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比如可以與幼兒一同學習采茶戲的動作,與幼兒一起創造新的故事,并與幼兒一起進行表演等。
曲江區藝術幼兒園以幼兒健康成長為根本,注重培養幼兒的藝術修養,同時是對祖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過程。通過幼兒采茶戲戲劇藝術的培養,可以讓幼兒學習到正宗的粵北采茶戲,把采茶文化傳承下去,同時有利于提升幼旱淖酆纖刂省<憂棵竇湟帳踉謨錐階段的培養探索,是對幼兒教育模式的創新嘗試,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閻妍.采茶戲與日常游戲結合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7(2).
[2]孫立明.幼兒園親子戲劇活動的基本環節與實施要點[J].學前教育研究,2016(5).
[3]黃東陽,賴曉芬.客家采茶戲音樂發展與傳承的思考[J].藝術研究,2015(5).
[4]蔣文婷.民間藝術文化在幼兒課程資源中的開發與利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