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文笑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英語文化;校園文化;校園環境;文化氛圍;陶行知
0 前言
在豐富多彩的職業學校文化和大學校園文化中,校園英語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對當今英語課堂教學是一種十分有益且必要的補充,是課堂顯性教學之外的一種隱性教學體系,順應了英語教學改革的潮流。創建一種健康向上、富有生機活力的校園英語文化,構建一個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鍛煉英語表達和應用能力的平臺,對全面提升當代中職生、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創新型、實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
《英語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到:“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因此良好的英語環境和英語文化氛圍,會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塑造著學生的靈魂。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藝術之環境;我們要教整個的環境表示出藝術的精神,使形式與內容一致起來。”本文將從六方面闡述如何創設校園環境,營造英語文化氛圍。[3]
1 校園英語環境的布置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校園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要想開展好校園英語文化,首先在校園環境上讓人感受到英語文化的氣息。營造校園英語環境的基本目的,就是讓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強烈的英語環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英語的“無處不在”。時時、事事、處處看到英語,聽到英語,使用英語,逐步讓英語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的工具。在校園英語環境方面包括(1)教室英語文化:每個教室可以在黑板報上或在某個教室角落設計英語標語。如:Success, we all create together!(成功,我們共同創造);Learn how to life; Learn how to live a meaningful life; Learn how to create your life.(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創造生活);English is the bridge to the world.(英語是走向世界的橋梁);Master English you can roam the world.(精通英語,走遍天下) 等。(2)走廊或樓梯文化:在走廊墻上和樓階上,可以張貼一些英語指令或祈使句,如:Sit down(坐下);Be Careful So as Not to Bump Your Head(小心碰頭);Be careful!Slippery(小心路滑);Pay Attention to Safety(注意安全)等。學生在匆忙間或悠閑走動時抬頭可見。(3)標識牌雙語文化:學校辦公樓、教學樓、各機構辦公室、語音室、會議中心的名稱,學校的各處花圃、草坪、湖等大部分都有標識牌,均用中英文對照。如:Teacher’s Office(辦公室); Music Room(音樂室)。(4)衛生間文化:在衛生間鏡子上、瓷磚上、門上張貼如Save the water.(節約用水); Our actions improve the campus beautiful.(我們用行動美化校園)等標語;或者張貼一些英文幽默小故事或小笑話,讓你在時間流逝的無趣間體會英語世界的樂趣。
2 校園視聽系統的建設
(1)配有標準的、設備齊全的語音室。多媒體語音室具有直觀性,它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功能于一體。它能創設愉快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2)開設校園英語廣播和英語電視臺。校園英語廣播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節日、地理、風土人情,以使學生拓寬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理解和實際運用語言交流的能力。英語電視臺讓學生在聽的同時,通過看更直觀更有效地達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目前很多學校都擁有學生自辦的有線或無線廣播電臺或電視臺,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學習和宣傳平臺,仔細琢磨和研究如何優化廣播電臺、電視臺英文節日質量,豐富節目內容,合理安排播出時間等問題。例如,可以在內容上增設學生感興趣的英文文娛活動、體育活動新聞和國外著名的電影、歌曲等,時間上可利用早、中、晚不同時間段播放VOA、BBC、娛樂時尚英語、考試英語等,增加學生聽力輸入,讓學生沉浸在英語文化氛圍里,擴展其知識面,從而提升學生綜合水平。也可以每周由學生輪流,自己采訪新聞內容,自己編寫稿件,然后用流利的英語口語向全校播送校園英語新聞,由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鍛煉提高他們的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更為校園的英語氛圍添加了一筆濃厚的色彩。(3)酌情在校園內外增設不同規格、型號的電子顯示屏,并在固定時間向學生熱點英語新聞、熱點英文信息和播放CCTV 9頻道英文節目等。
3 校園英語學習園地的創設
首先,在學校櫥窗的英語角內可以放一些學生的英語作品,包括詩歌、故事、歌曲等;也可以張貼一些英語活動通知、宣傳或安排;也可張貼一些英語字謎、英語翻譯等趣味題型供學生思考和解答。其次,校圖書館內要有一個獨立的屬于英語愛好者或學習者的空間。在此空間內有序地放置一些英語的相關報紙、雜志、期刊或文摘,如英語文摘(English Digest)、瘋狂英語(Crazy English)、每日中國(China Daily)、21世紀(21st century)、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等,當然還得有一些英語經典名著,如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簡?愛(Jane Eyre)、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名利場(Vanity Fair)、指環王(Lord of the Ring)等,同時得注意與時俱進、時常更新,保質保量地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4 校園英語節日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
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日,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經常舉行新年晚會(Happy New Year),生日晚會(Birthday Party),圣誕晚會(Christmas Day),慶祝母親節(Mothers’ Day)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在新年聯歡會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賀卡互相祝福。在圣誕之夜活動中,讓學生聽聽歌曲Merry Christmas、Silent Night,體會圣誕的寧靜與祥和,感受親情和友情。西方有個Valentine’s Day(情人節),通常人們認為這是情人之間的特殊日子,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在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人人可以為此慶賀。并讓學生自制愛心卡,送給朋友、老師、父母或任何喜愛的人,讓學生關愛自己身邊的人和動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情人節的含義已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延伸。通過這些節日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最終達到英語文化教學的目的。
5 校園英語文化藝術節的舉辦
英語藝術節是一項較為綜合性的英語活動,在校園英語文化藝術節舉辦中,要注重在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和舉辦規模上不斷創新。如英語卡拉OK大賽、英語小品大賽、英文手抄報大賽、英語知識競賽、英語書法大賽、英文賀卡制作大賽、英語朗誦大賽、英語游戲等。在整個英語節活動中,從方案的提出、班標的設計、作品的排練、海報的宣傳到活動的舉辦,均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這不僅全面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還幫助他們接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培養跨文化意識。舉辦校園英語文化藝術節,在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大浪潮,推動整個英語教學的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了和諧校園建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6 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強
一所學校的國際化程度,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所學校的辦學層次與質量,也體現其人才培養的水平。加強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英語、使用英語。因此,在學校正常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通過以下一些舉措創造更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和更有效的隱性英語教學手段:(1)多邀請知名英語專家、學者到學校舉辦高水平的英語專題講座。學生通過聽取英語講座,明白學好英語的重要性,掌握學習英語的有效方法。(2)特聘若干名常駐學校的寄宿式英語外教,外籍教師不僅給學生帶來純正地道的語言語調,而且還帶來原汁原味的英語文化。外籍教師的加入使學生充滿了好奇,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外教進入課堂,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交際對象,學生可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及時地進行運用,具有很好的時效性。同時,外教隨時在校園里與學生進行對話,創設了真實的語境,并克服了課堂上拘泥、害羞的不足。學生通過與外籍教師的零距離的接觸,既可檢驗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更能激起他們學好英語,用好英語,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渴望。
讓英語進入校園生活環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英語學習,最終目的也就是能讓學生天天進步,天天有所收獲。讓學生直面高密度,多信息的校園英語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因此,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應加強校園英語文化氛圍的營造,形成“人人會英語,處處有英語”的文化環境,使枯燥的英語學習轉化為豐富而有吸引力的學習,在確保課堂教學的同時,通過校園環境的創設,英語文化氛圍的營造,熏陶學生的英語語感,激發學生的英語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與口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4]
【參考文獻】
[1]張自瑞.營造校園英語文化氛圍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07(03):183-184.
[2]錢文娟.試論校園文化建設及其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作用[J].陜西教育,2007(12):35-36.
本教學的設計主要打破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以實戰營銷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活躍的課堂,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進現實乃至社會,從而鍛煉學生營銷和組織協調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競爭意思,培養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在學中做,做中學,在完成活動任務中完善理論知識、積累實踐經驗,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下就幾項典型的任務來闡明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研討制定營銷計劃書
由于營銷計劃書的制定需要具備的知識點覆蓋課本全部的內容,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設計這項任務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本課程產生總體的認識,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實施是以小組為單位,以銷售某種產品為小組任務,在課堂上組織各小組內的成員通過各種渠道查詢相關資料,然后經過反復研討做出營銷計劃書,教師引導學生并且適時提出修改意見,指導學生完成營銷計劃書。計劃書主要包括行業概況及競爭者分析、分銷渠道及其建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營銷、團隊組建、營銷計劃進程、財務數據等內容。各組可自定某產品的營銷計劃書,如以汽車某品牌輪胎在某市的營銷為例,其計劃書主要內容為:該輪胎的歷史和發展、輪胎的市場分析、機會與威脅分析、市場目標存在問題分析、市場定位、營銷與促銷策略、團隊建立和分工、營銷計劃進程、營銷計劃的營業收入與經費支出的預算等。各組做出營銷計劃書后,在課堂上評出優秀小組,并進行點評。
(二)角色扮演模擬推銷產品
對于汽車銷售實務內容的教學,布置學生模擬推銷產品的任務,讓學生角色扮演模擬推銷產品,在推銷的過程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鍛煉膽量和口才,提高營銷實務能力。所推銷的產品可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產品,以推銷某品牌的車載空氣濾清器產品為例,讓學生互相扮演顧客和推銷員,推銷員需要了解客戶,定位好目標客戶,確定客戶需求和客戶群體,然后在針對該產品的功能、價格優勢以及優良的服務等方面進行推銷;顧客要提出相關的甚至比較尖銳的問題來考驗推銷員的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如可設置一些情境,讓顧客扮演者在進入店后一言不發,給推銷員出難題,看推銷員如何展開與顧客對話,詢問顧客的需求。如此訓練,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真正體驗到產品推銷的經歷。模擬推銷結束后,評出優秀團隊,并進一步點評和總結,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
(三)活動策劃
增加“活動策劃”這部分內容,布置學生完成一場活動的策劃任務,如開業、店慶或周末活動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掌握活動策劃的實際應用,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派上用場。以策劃某市某品牌4S店三周年慶典活動為例,活動的主題為:輝煌三周年,榮耀齊分享。活動的目的:提高4S店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產品銷售;提升企業形象,加強服務競爭意識等。活動意義是打造一個規模化、專業化的信息平臺、交流平臺和交易平臺,提高品牌影響力,鞏固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此外,活動的策劃還包含活動概況、現場布置策劃、活動對象和活動現場氛圍營造、準備工作、媒體宣傳、人員和時間安排、活動流程、經費預算、效果評估、緊急預案等內容,經過策劃活動,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這部分內容,而且還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對教學參與程度和學生全方位考慮問題的能力,活躍了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汽車營銷實戰課程的后期安排
汽車營銷任務,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營銷員應該掌握商務禮儀常識、汽車原理和構造、汽車營銷理論、汽車營銷常識、服務接待常識等,根據實際情況,可預先安排學生到4S店參觀,讓學生了解汽車營銷的實際情況、比如整車的銷售流程:客戶接待、需求咨詢、車輛介紹、試乘試駕、報價協商、簽約成交、交車、售后服務等。安排汽車營銷實戰這項任務的目的是讓學生綜合運用課程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從聽、說、讀、寫等方面綜合考核小組的營銷能力。以汽車實訓場地的各種品牌的車輛為營銷的對象,各組選擇本組喜愛的品牌進行推銷,評委團隊由每組派出一位成員和教師組成,評委主席由教師擔任。評委團隊負責制定出評分標準,準備設備、場地等前期工作,比賽時負責評分和點評。各小組抽簽組合成一對,兩組一對在一起相互扮演顧客和銷售員進行實戰營銷,展示各自的營銷綜合能力。
二、教學效果筆者將該教學方法
關鍵詞: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培養
學習一門語言就意味著學習一種文化。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交際能力的培養又離不開隱含在語言后面的文化因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眾所周知,我國的英語教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偏重于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訓練,而忽視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導致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差強人意。語言失誤容易被對方諒解,但語用失誤、文化誤解往往會造成交際失敗。因此,對于要肩負中小學英語教學重任的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來說,必須要有意識地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展視野,樹立跨文化意識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一、樹立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識的含義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指出,跨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在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二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兩者密不可分。語言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樣性,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任何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它不僅體現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維和價值觀念,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難以真正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為什么西方的笑話,在中國笑不起來?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美德“謙虛”,不為西方社會價值觀所認同?在東方,更強調集體表現和集體主義精神,在西方,則強調個人表現,他們認為,不愿顯露自己才華的人。是不可思議的和奇怪的。以上問題的癥結,實際上就是文化差異問題。
(三)樹立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作為教師和學生,只有樹立了跨文化意識理念,才能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沖突,提高跨文化素養,才能與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體交往。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21世紀的人才應該學會與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處,學會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與發展。相反,沒有建立跨文化意識的人,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和文化。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異,不了解不同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人能得體地與他人進行語言交際。但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育者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流中屢屢出現錯用或誤用的現象。如:用Howoldateyou?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你已經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時,有人通常會用“Yourarelfatteringme(過獎)”來回答,弄得對方很是尷尬。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果真如此,我們培養的學生將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缺乏基本的交際能力,難以適應跨文化交際的要求。
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長期以來,英語教學接受和實踐了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結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教學法上強調的是語言內部結構的認知.而近年來流行的交際法教學強調的則是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在教學思想和實踐上進行相應的轉變。強調語用能力培養。另一方面,《英語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列為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并就文化意識對各級別的要求作了明確規定。因此,加強對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促進中小學英語教學具有現實意義。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策略和途徑
培養文化意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首先.人才培養方案要有總體規劃,明確開設西方文化課程以及相關課外活動的要求,其次,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要有足夠的認識,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融語言與文化為一體,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開設西方文化課程
通過系統、扼要地介紹西方文化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西方社會在文化、思想、社會與政治制度、宗教、藝術、文學、科技等各個方面的概況,同時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認識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和完善學生的人文知識結構,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促進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化課程開設一個學期,由外教擔任主講教師,教材以英文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為主。在了解和擴大有關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的背景知識的同時,通過閱讀課文以及相關的配套練習,使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強閱讀能力,達到提高英語總體水平的目的。在開設西方文化課程的同時,開設英美文學欣賞課能進一步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熏陶。
(二)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
外籍教師本身就是異國文化的承載著,不僅語言地道,其課堂教學方式、待人接物和行為舉止都顯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在語言教學和跨文化感性傳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充分發揮好外籍教師的作用是優化英語語言與文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我院的外籍教師主要承擔英語口語、西方文化和聽力課程的教學任務。近年來,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和菲律賓等國的教師,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教育理念.給我院的英語教學增添了活力。學生受到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與影響,這為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學會與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為師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臺。
我院外籍教師除承擔課堂教學任務之外.還利用業余時間指導學生開展英語角、英語小品編演等第二課堂活動。由于中外籍教師的努力.學生的專業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明顯增強,這為他們今后不管是從事英語教學,還是到外資企業工作或到國外留學、謀職和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發揮英語影視欣賞的作用
英語影視以其直觀的特點.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純正、地道的英語口語和逼真的情景,增強學生對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社會概況的了解,深受學生的歡迎。近年來,西方影視欣賞課程逐漸受到重視,有些高校已在英語專業開設了該門課程,并被視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競賽等活動也是進行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
(四)課堂教學是進行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手段
1.挖掘教材內涵,培養文化意識英語教材大部分內容選材地道,蘊含著豐富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注重對語言材料的教學和訓練,而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就會造成英語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離,難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例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冊)Unit2“CulturalDifferencesinInternationalMarket—ing”中提到一個美國設計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香水到南美洲國家銷售,結果血本無歸,原因是該香水廣告強調了茶花香味,而茶花在很多南美洲國家是用于葬禮的。教師可就該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要求學生課后收集涉及文化差異的例子向全班匯報,最后教師總結。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材多有涉及.教師可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可利用網絡資源,向學生介紹它們的歷史由來、風土人情和社會習俗等,并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傳統節日的異同。如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異同之處,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所以在使用“p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就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教師還可充分利用愚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達到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
2.發掘詞匯內蘊.培養文化意識英語詞匯作為英語語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銳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涵。對于學外語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涵義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判斷。如在西方國家,狗被看作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而在漢語中“狗”帶有貶義。盡管近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語言文化中。
又如顏色詞的差異,漢英顏色詞語普遍存在含義不對等的情況: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但在英語里“red”有“處于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之意,如“redlfag”(引人生氣的事)。“inred”為“虧欠,有赤字”之意。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盡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臉腫”在英文中是用“blackeye”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blackcoffee”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green”在英語里可表示“無經驗、不成熟”:而“Sheisfeelingratherbluetoday.”的意思是“Sheisfeelingrathersadtoday”。
另外,英語中的習語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英語語言的精粹,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如:“goDutch”(各人付各人的帳),“to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toeatnOifsh”(忠誠)等,不了解其起源就難于真正掌握其含義。
總之,學習英語詞匯,實際上也是學習西方文化。對于在母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英漢詞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3.比較中西文化差異,培養文化意識要正確理解異國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無意識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無法對本族文化和異國文化有意識地進行比較,因而也就無法發現兩國文化的類同與差異。將中西文化在稱呼、問候語、感謝、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比較和領會。中國人如果不了解美國人的坦率習慣,或美國人不了解中國人含蓄的表達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誤解了。聽到別人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國人一般表示接受贊揚,中國人則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英美人打招呼時說,“上哪兒去?”“吃了嗎?”他們可能會感到很不舒服。因為問這種問題對英美人來說可以理解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國.這是十分恰當的打招呼用語。在實施“邀請”這一言語行為時,文化背景差異對語言的使用也有很大影響。在美國文化中,邀請他人等于借用了別人的時間,因此對別人的時間安排要充分尊重,時間則是雙方協同的結果。例如:
A:I’d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havedinner?
B:Fine.whenareyoufree?
A:HowaboutSaturday?
B:I’mafraidIhaveameeting.
A:Let’SmakeitMonday.butithastobefaterone.
B:That’SOkey.one—iffteen?
A:Fine.I’11writeitdown.
而在我們的習慣中,被邀請者把邀請看作一種榮譽,時間通常由主人一方確定。這還反映在語言上盡量說些程式化的客套話。
又如:對“firstlady”的理解,請看以下學生與老師的對話:
T:Haveyoureadtoday’Spaper?
S:Notyet.Anythinginteresting?
T:TheFirstLadywenttotheorphanagetoseethepoorchildren.Lookatthispicture.Sheisverybeautifu1.
S:Wh0isthefisrtlady?
T:ewifeofthePresident.
S:Isee.ThatmeansthePresidenthasmorethanonewife.
顯然.在這個對話中,學生對FirstLady產生了誤解。認為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從而得出結論:總統有好幾個夫人。其實,FirstLady是對美國總統夫人的特定稱謂,這已是個常識問題。
總之,通過學習和訓練,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將會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激發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增強中西文化比較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文化營銷的內涵
(一)文化營銷的定義。文化營銷顧名思義即將企業的文化運用于企業的產品營銷之中,用文化的方式來經營銷售企業的產品。更精確的含義是:通過激發產品的文化屬性,通過與消費者及社會文化的價值共振,構建親和力,建設營銷團隊,實現文化溝通,將各種利益關系群體緊密維系在一起。文化營銷是以傳統營銷為基礎形式而發展起來的,但又比傳統營銷具有更為豐富的人本理念和文化內涵。文化營銷是有意識地構建核心價值觀念的營銷活動,其核心在于尋求為顧客所接受的某種價值觀念或者價值觀念的集合體作為立企之本,從而引導顧客對整個企業包括其產品的認同。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營銷的關系。從企業文化的視野看,產品不僅意味著一個特質實體,還意味著顧客購買他所期望的產品中所包含的使用價值、審美價值、心理需求等一系列利益的滿足。企業將自身的文化融入到產品和服務當中,為其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使產品和服務在有形和無形方面區別于競爭對手,提高產品文化方面的附加值,從而滿足顧客多層次的需求。
通過企業產品的銷售來傳播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導入和傳播的主要措施。從理論上講,企業文化建設應該是先導入,得到全體員工的認同后再傳播。以實際情況來看,并沒有先與后之分,有效導入有利于有效傳播,有效傳播也有利于導入。因為,企業文化的有效傳播可以形成一種外推力,從而推動企業文化的導入。企業文化導入后會應用于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當企業文化與企業營銷有效結合后,可以產生一種文化營銷模式,通過營銷將企業文化傳播給廣大消費者,最終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也就是完成了產品的推廣和文化的傳播功能。現代企業營銷既是產品的推廣又是企業文化的傳播,產品的推廣是有形的,企業文化的傳播則是無形的。
二、文化營銷的實施
(一)開展詳細的市場調研。不同的消費群體需求差異的背后則是文化需求差異所致,文化需求的差異,決定著他們選擇文化含量豐富的產品或服務時的千差萬別。這就要求企業進行詳細完整的市場調研,進行市場細分和產品的市場定位;要求企業在進行市場調研時必須全面認真地分析目標市場,目標消費者特有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將其樂于接受的文化、期盼的文化,能充分體現其心愿和價值的文化因素注入產品之中。
(二)制定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策略。在產品中注入一種民族的、現代的、健康的文化,使物質產品成為特定文化的載體。而這種特定文化的注入應當體現在產品的開發、設計、制作工藝等方面,也體現在造型上。在經過市場調研后,找到特定消費群體的核心價值觀,將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與之聯系起來,使得消費者在購買、享受企業產品的同時,也購買并享受到符合其心靈需要的一種文化。
(三)實施合理的價格策略。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價格定位,這個價格定位要以產品所能滿足的消費者的需求為標準,進行文化營銷時,產品的價格策略要與產品所能給予顧客的文化需求滿足相協調。很多產品能夠因為它提供的價值而被重新定義,關鍵就在從不同角度去觀察你所提供的商品,以及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定義它們的價值,產品的影響越大,價值越高,銷售的價格就會越高。
(四)制定并執行好的營銷策略。通過在營銷中塑造一個特定的文化氛圍,將企業獨有的個性形象和企業文化理念傳遞給目標對象,以激發其產生價值觀上的共鳴,使企業的產品同其文化一樣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長久深刻的印象。要制定與文化營銷相配套的營銷策略,就必須意識到你所能提供的價值,而喚起這種意識的最簡單的方法是轉變觀念。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從關注“你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什么”,或者“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轉變到關注“它們能夠帶來什么”的問題上。
三、通過產品銷售進行企業文化傳播
(一)要有良好的產品質量意識。產品的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只有優良的質量做保證,消費者才會對本產品產生安全感,從而產生購買欲望。如果作為企業文化載體的產品的質量不過關,不可靠,產品根本就無法銷售出去,不會形成市場,那么如何進行企業文化的傳播,即使僥幸銷售出去了,那也只能使企業形象受損,使消費者不認同企業的文化。
(二)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在消費者選擇產品時,產品的質量獲得消費者的確認后,其次選擇的就是售后服務了。不僅服務行業需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任何產品的銷售都應有。尤其是一些技術型的產品,要使消費者在對其產品產生購買欲望后形成購買行為,進而把產品搬回家,企業就應該有值得信賴的售后服務。將企業的文化理念貫穿于整個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宣傳、銷售、服務等一系列過程之中,這樣才能造就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才能達到通過產品的銷售來進行企業文化傳播的目的。
(三)要使消費者獲得文化滿足感。現代消費者的消費與其說是在消費一種產品,不如說是在消費某種特定的文化。許多國外知名品牌的產品,其產品的功能和性能上與國內產品基本相當,但在它們的產品中蘊涵有深刻的,具有個性的企業文化,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時,已不再是單純的購買產品,還有企業文化帶來的心理、精神滿足。產品文化的滿足感,可以創造出消費者的成就感。
四、文化營銷的作用
“價值觀是文化營銷的基礎,而核心價值的構建是文化營銷的關鍵。只有通過發現顧客的價值群并加以甄別和培養或是企業順應需求,努力創造核心價值觀,才會使文化營銷得以成功。”而文化營銷一旦成功,就表示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與顧客的價值群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契合,意味著企業的文化理念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一旦這種認可得以形成,那么消費者就能夠長期認同企業的產品,從而實現文化營銷促進產品銷售的基本功能。
文化營銷的第二個功能就是為企業構筑核心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徑。文化營銷的前提是形成企業的核心價值,這也是關鍵。文化營銷針對知識經濟消費個性化和消費價值化的客觀要求,利用強大的文化滲透力,對不同消費心理的顧客都能形成有效激發消費欲望的影響力。在此過程中企業形成具有獨特性,競爭性和難以模仿性的價值觀,成為企業區別與其他企業的核心能力。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思想,正因為這樣,“和”已成為當今世界文化思想發展的主流。營銷的“和文化”是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倡導的“和善”觀、“和平”觀,圍繞“和平、和諧、和睦、和善”的指導思想而分別開展的系列營銷行為。
為什么要提出營銷的“和文化”?
營銷的“和文化”提出并不是為了嘩眾取寵,也不是要大家背離發展的主流趨勢,正是本著做強優先,因勢謀大的指導思想,在和解共生,的“合作”精神下根據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在新形勢下更好的開展營銷行為而倡議的開拓市場的行為準則。
1、 競爭的扭曲性需要“和文化”。
市場發展到新世紀,在新行業的產生前提越來越稀缺的背景下,現有各行業的競爭也呈白熱化。正常來說,競爭是好事,可以促進行業的發展,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實惠,能夠加快社會進步。但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公司在面對競爭的時候不是想盡辦法提升市場競爭力,而是充分的發揮出“奸商”的丑陋嘴臉,在正常的市場運作上無為而為的時候卻采取競價策略、打價格戰、惡意詆毀同行、高薪挖角等見不得光的勾當。如此惡性競爭擾亂了市場正常秩序,長此以往,必將壓低行業的生存空間。從行業的發展前景來說,針對如此低水平的市場營銷行為有必要給其上一堂“和文化”的營銷課。
2、 營銷人的“和文化”教育。
記不得是誰說過的一句話:“做銷售的都是流氓!”此話難免帶有個人主觀色彩和一定的情緒因素,但不得不承認,營銷行業因為門檻較低,龍蛇混雜現象比較嚴重。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主單方面追求銷售業績的行為來說:“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在過分強調業績至上的價值導向下,各行各業都被暴露過強買強賣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營銷人員的粗暴銷售行為不僅直觀表露出該人員素質的低劣,同時也衍射出該公司的淺薄和產品的粗糙,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該營銷員代表的是整個行業的門面,在一定意義上也表露出該行業的不盡人意。針對粗暴式營銷人員來說,進行“和文化”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尤其是在經濟低迷,競爭壓力空前,各行業都在強調服務理念的前提下:重視“和文化”,懂得“五講四美三熱愛”對于提升團隊競爭力的效果是可以預見的。
3、 營銷的“和文化”是鏡花水月?
其實,從字面也可以直接理解“和文化”的精髓所指:營銷“和文化”只是在營銷的范圍內提倡營銷公司和營銷從業者以“和”的精神與同業公司、同業人員及客戶“以和為貴”;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前些年所提倡的營銷“狼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狼文化”強調的是開拓市場的精神,“和文化”強調的是從業者的道德準則。“狼文化”強調的是外在的張力,“和文化”強調的是內在的修為,一張一馳、一內一外、相得益彰。也許有人就會質疑:同行是冤家,營銷的“和文化”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和筆者自己內心的美好愿景吧。這的確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不過我們也的的確確的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業組織已經在有意或者無意中在貫徹各式各樣的“和文化”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