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帶刺的玫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輕信經銷商,20萬元人間蒸發
2003年9月27日,陸先生與銀行、汽車經銷商簽訂了《汽車消費貸款借款合同》,由銀行向陸先生發放個人貸款用于從汽車經銷商處購買轎車,貸款金額為25萬元,期限為5年,按月結息。
合同簽訂后,銀行即向汽車經銷商的賬戶上發放了25萬元貸款。此后,在按期償還了5萬元貸款后,陸先生覺得每月還款太麻煩,就想將剩余的20萬元一次還清。陸先生又找到了這家汽車經銷商,汽車經銷商讓陸先生把剩余的20萬元給他們,并承諾可以代為向銀行還清貸款。2004年8月16日,陸先生將20萬元打入汽車經銷商的賬戶后就以為相安無事了,哪知汽車經銷商并未將錢還給銀行,而是私自截留了這20萬元后便從人間“蒸發”了。
2005年6月21日,銀行方面顯示陸先生多次逾期還款,尚欠借款本金20萬元及相應利息,于是將陸先生和經銷商一并告上了法院,要求陸先生償還剩余20萬元的貸款及相應的利息、罰息,并由汽車經銷商承擔連帶擔保責任。如今,汽車經銷商已是人去樓空,法院通過公告向其送達了書,直到開庭審理時,汽車經銷商始終沒有露面。
法院認為,銀行與陸先生、汽車經銷商簽訂的借款合同系依法成立,應為有效合同。各方當事人均應依照合同約定履行各自的義務。在銀行按時履行發放貸款義務后,陸先生未按《汽車消費貸款借款合同》的約定履行還款義務,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據此,判決由陸先生返還銀行剩余借款20萬元并支付相應的利息、罰息,汽車經銷商對陸先生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此時,陸先生后悔也晚了。
該案中,根據借款合同的約定,銀行是債權人,陸先生是債務人,還款途徑是陸先生直接將錢還給銀行,未經銀行書面同意,將錢還給銀行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屬于正常還款。
陸先生自行變更上述還款途徑,將款項還給汽車經銷商,并未事先征得銀行同意,因此在汽車經銷商未將陸先生所付款項及時給付銀行的情況下,屬于陸先生未按約定還款,仍應由陸先生向銀行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陸先生向銀行償還所有貸款后,只能另案汽車經銷商,要求汽車經銷商返還20萬元借款。
出借身份證,替朋友還債
2003年3月,林小姐的一個朋友想貸款買車上北京號牌,由于沒有北京戶口,便向林小姐借身份證。朋友對林小姐承諾貸款由自己還,林小姐想都沒想就把身份證借給了朋友,并以自己的名義同銀行簽訂了汽車貸款合同,向汽車貿易公司購買了一輛本田雅閣轎車。此后,這輛本田雅閣轎車一直由林小姐的朋友使用,可是這個朋友沒有還清銀行貸款便銷聲匿跡了。
2004年12月12日,林小姐駕駛著自己的POLO車外出辦事時被汽車貿易公司的人員發現。他們將林小姐帶至公司內,以林小姐拖欠貸款,而貸款已由公司向銀行墊付為由,將林小姐的POLO車強行扣留。為此,林小姐將汽車貿易公司訴至法院。
法院審理后認為,公民的個人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扣押、凍結、沒收。POLO汽車是林小姐合法所有的財產,他人無權處分該車,汽車貿易公司以林小姐拖欠貸款為由滯留該車的行為缺乏法律依據,侵犯了原告的合法財產權益,應當立即返還車輛。據此,判決汽車貿易公司返還林小姐POLO汽車,并賠償林小姐車輛修理費、車內物品丟失、養路費、交通費、在被告占有期間違章而產生的罰款等共計41622.2元。
此案主審法官指出,汽車貿易公司可以通過訴訟等合法途徑向林小姐追償貸款。同時法官還提醒林小姐,她不應將自己的身份證隨意借給朋友并以自己的名義向銀行借款,否則在朋友沒有償還借款的情況下,銀行貸款的債務人是林小姐而不是她的朋友,若發生糾紛,只能由林小姐自行承擔還款責任。
經銷商消失,抵押解除找誰去
2004年1月21日,程先生向銀行貸款26400元購買了一輛松花江中意汽車,車輛的銷售商某汽車貿易公司向銀行提供了擔保。后程先生與汽車貿易公司又簽訂了一份抵押合同,將該車抵押給汽車貿易公司,雙方辦理了抵押登記。2006年12月21日,程先生將所貸款項全部還清,當他想找汽車貿易公司解除抵押時,卻發現汽車貿易公司已人去樓空了,后程先生幾經周折才知道,汽車貿易公司已被工商部門吊銷了營業執照。但是,依照《機動車登記規定》第24條的規定:“辦理機動車注銷抵押登記的,必須由機動車所有人(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共同申請。”但在這種情況下,程先生無法與汽車經銷商共同到車輛管理部門辦理注銷抵押登記。無奈程先生訴至法院,請法院依法判決解除擔保,撤銷抵押。
玫瑰,是情侶間互達愛意的象征。那深紅的色彩是如此奔放、活潑。
我一向是喜歡玫瑰的。我愛那鮮紅欲滴的色彩,含苞待放的花苞,更熱衷于它滿身的刺兒。那刺兒盡管看起來很渺小,但你稍不留意,便會受傷。它細小的刺是它自身防御的武器。
記得那年夏季,父親從昆明回來,帶回來兩大箱花,為數最多的仍是玫瑰。我這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姹紫嫣紅:粉色,米色,白色,紅色,無數的玫瑰隨意插放。那奪目的玫瑰中,我瞧見了一朵花瓣略發黃的紅色玫瑰。媽媽見它礙眼,伸手準備將它扔掉。就在她手剛剛觸及那朵玫瑰時,一瞬間,媽媽將手縮了回來,細細一看,手指間已經滲出了一滴小血珠。我小心翼翼地捏住刺最稀少的部位,卻覺得手被刺扎得很疼。我低下頭仔細地看那玫瑰,花瓣已枯黃了不少,搖搖欲墜,葉子也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生氣,可唯獨那滿身的刺,依然倔強地長在枝上。我忽然不忍心將它扔掉,于是找來花瓶,把它浸在水中。可到了第二天,玫瑰徹底枯萎了。
剎那間,我忽然明白,花和人一樣有生命,生命一樣會完結。可玫瑰盡管生命結束,但它畢竟曾告訴我,花美在精神,花的精神是在生命最后一刻保護自己,而精神是要我們用心去讀的。
李月霞:這扇門開關都不容易課間,一個高個子男生來到辦公室,在門口和徐老師低聲說了些什么。他離開后,徐老師走進來,笑著說:“這個男生問我,剛才那節課到底講了什么,他一點也不明白!”
我很詫異。徐老師說:“這可是我班上歷史成績最好的學生,這次月考91分呢。”
從窗子望出去,那個略顯單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盡頭。我轉身對他說:“我感覺自己在‘禍害人間’!”
六天前:要交作業了
今天終于找到了組織——“微課研修班”QQ群。
上學期末,參加了市教育局舉辦的微課高級研修班。開班儀式上得知,課程都安排在周末,專家將面授高招。高三這個時段很多事情,我能去聽課的機會也就很少。在QQ群看到同學們議論交作業的事情,這才跟上節奏。對呀,要交作業了。
其實兩年前,我就知道“微課”一詞,并看過一些微課,甚至還與人討論過它的價值及應用前景。不過,我終究沒有付諸實踐。現在,為了研修班的結業證書,我需要提交三個微課,并用于課堂教學。
五天前:我的團隊
我對汪曉東說,我要做三個微課。這是作業,組織要求的。他問我:“要不先在你任教的四個班中做一個實驗研究?”
這個提議我很感興趣,因為感覺這不是難事,而且做好一個微課后,在兩個班上放一下,這樣上課多省事啊,我對可以偷懶又高效的事情向來是不拒絕的。
這個學期,剛好歷史學碩士研究生亮亮在高二跟崗實習。我又試著詢問高二備課組的徐老師,他表示愿意參加實驗,我們的團隊就組建起來了。
根據實驗計劃,我現在需要去找電腦機房。學校有三處電腦機房可以上課:一是離教室稍遠的兩個信息技術科組專用機房;二是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三是離教室最近的語音室。我先咨詢信息技術科組的蔡老師,他說,那兩個教室都排了課。
四天前:熱身運動
偷得浮生半日閑。上午無課,我在研修班上傳的作品中翻來翻去,驚訝于他們制作技巧的高超。這些有難度的畫面是信息技術老師所為,還是找到了好使的軟件呢?幾年前,我用過“屏幕錄像專家”,對于我這個技術盲來說,越簡單越好,它正符合我的要求。
在百度的幫助下,我還鎖定了幾個軟件,陸續在電腦上安裝上了“格式工廠”“視頻轉換”“視頻合并”等軟件。剪輯視頻,學習各種技巧,然后心滿意足地欣賞著自己在各種工具的幫助下獲得的成功。我打算用上課時用過的PPT,使用“屏幕錄像專家”,錄制兩個微課:《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古希臘人文精神興起的背景》。
汪曉東問:“電腦機房安排好了嗎?”我說:“信息技術課室無望,學生電子閱覽室有30臺電腦顯示器壞了,只有語音室可以借用,但據說有幾十臺學生機接收不到教師機發出的文件。”
三天前:魔鏡,魔鏡,最好的微課在哪里
關上門窗,深夜時分,萬籟俱寂。第一個微課《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錄制下來,用時11分23秒!會不會時間太長?
錄第二次,說錯話了,再一次,忘記詞了……第六次,正在準備完美收官時,樓下疾馳而過一輛汽車,讓即將到來的成功化為烏有,我瞬間崩潰。
關上電腦,對著漆黑的屏幕,腦袋里翻滾著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翻滾著不斷按下的F2錄制健,忽然想到培訓班講臺上的那些微課專家們,他們的各種理論像電影畫面般快進。假如讓他們來制作一節微課,不知道他們有什么體會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
兩天前:“產前”的陣痛
中午,我宣稱:“一定要做微課,而且不止這三節,要把高中歷史的內容全部做成微課。”
但在早上上班之前,我還對汪曉東說:“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很多老師不愿意自己制作微課,太麻煩了!微課不是對著PPT講就行了,而是要在設計、錄制、語言表達、選材等方面下很多功夫,最后才磨出來的。哪里有拿支粉筆或做個PPT去上課方便啊!我不想再做了,這個東西很煩!”
對于我的風云變幻,汪曉東表現淡定。他說:“你受了什么刺激?”
的確,上午辦公室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思維交鋒——對專業呈現出不同的認知,對教法、學法也是意見不一。這場探討在備課組內最終沒有達成共識,出現了路徑分歧。
我對汪曉東說:“你是對的,若通過教師自身的努力去實現專業發展,其過程是漫長的。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是教學設計:由各方面專業人士組建的團隊,為短時期或者根本無法提升學習能力的教師提供一個合格的課堂教學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從哪里來?也許,各路優秀的專業人士組建的團隊,集結集體智慧,歷經反復試錯,最終形成的微課就是優質的產品?
下午,在辦公室見到亮亮。她問:“李老師,微課做出來了嗎?”
“生產中,待產。”
“李老師,快點生啊,來不及了!”
一天前:任何一個微課制成品都是“優秀”的“任何一個微課制成品都是‘優秀’的,只要能做出來。”我說。
“又受刺激了?”汪曉東問。
“此優秀并非質的界定。自己操作下來,感覺每一個作品都是作者付出心血和智慧的結果,實屬不易啊。”我敲擊鍵盤,望向他,“專家非魚,焉知魚之難?”
今天的任務有兩個,一是精簡PPT,縮減時間;二是寫一個腳本,便于明確“臺詞”。
上課用的PPT,材料很多,每個環節并未經過精細的思考,語言表述隨意性很強,問題的過渡、幻燈片之間的邏輯關系不那么考究,用時多少老師是可以自我掌控的。這些“模糊”堆積在一起,就構成了11分鐘的自說自問。
雖然自己之前也知道“在微課中,設計是核心”,但若沒有親身經歷實踐,這種認識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在剔除了繁雜,抓住主干知識,簡化問題,直指核心,注意問題的過渡和邏輯之后,我的體會愈加深刻。現在,打印出來的腳本,字字珠璣。再錄,“朗誦體”出來了,對著電腦,如何失去了平常的自己呢?
再一次錄制微課。這一次,8分31秒。
實驗日
有學生睡著了
10月22日,下午2點20分,高二(5)班,徐老師在課堂上播放微課。我們的實驗正式開始。
有學生睡著了,亮亮發現。徐老師在播放的過程中,走過來問我:“播放之后怎么辦?還要做什么呢。”按照計劃,我們的程序是:課前預習產生疑問微課學習解疑疑問并未消除老師解疑學生做測試題檢驗學習成果。
我們三個在教室門口緊張部署,有看得走神的學生揭開了靠近走廊的窗簾,觀察我們。微課終于播放完畢,徐老師問:“有看不懂的地方嗎?”茫然的學生居多,“音箱的聲音太小,聽不清楚”“不知道視頻在說什么”,零零星星地有學生反饋。徐老師于是把內容重新講解了一次。
傍晚,亮亮打來電話:“李老師,我們的實驗又失敗了!”她告訴我,因為六班的音箱出了問題,微課無法播放,改為常規上課。
你真來勁
10月23日一早起來,我重錄了一次微課,這次時間是5分44秒。我讓汪曉東看,他說,算是及格。但是在我心中,我的這個“孩子”眉清目秀、氣質出眾,怎能只是及格呢?
上午,徐老師帶班級來到電腦機房,我們要用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課內翻轉。很不幸的是,通過教師機發送至學生機的微課,有22臺電腦是播放不出來的。學生已經陸續來了,宣稱沒有帶耳機來的學生有一半以上。
一時半會兒找不到電腦室的專管老師,我把隔壁辦公室的鄒老師請來,他幫忙將微課上傳到學校的服務器,讓學生進入服務器去看微課。很快,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翻閱服務器里的眾多資料。局面很難控制,只有帶了耳機來的少部分學生在學習,整節課算是報廢了。
下午還有兩個班,為了避免再一次出現這樣的局面,對于不能收到微課的學生機,我們打算用U盤一個個地復制粘貼。考慮到工程量“浩大”,我們放棄休息,去學校飯堂解決午餐,然后迅速回到機房“奮斗”。
在飯堂遇見崔老師,聽完我的“曲折”過程,她說:“你真來勁!你是上公開課嗎?”我說:“只是做個微課實驗。”她說:“這些事情做起來太麻煩,沒有學校的行政支持,沒人愿意折騰。”
回到語音室已是中午一點。我們將微課一個個復制到那些“不聽話”的電腦上,直到所有的機器都可以播放。
這扇門開關都不容易
下午3點,八班學生來到語音室。由于科代表再三叮囑,學生幾乎都帶了耳機來。亮亮建議我先給學生進行微課學習上的指引,如帶著問題去看微課。她提醒我的時候,學生已經都戴上耳機開始學習了,我決定不打擾他們。
15分鐘后,他們很安靜地看完了微課。“看懂了嗎?有無解決課前預習時產生的疑難問題?”回答出乎意料,他們大多數說課前沒有預習。“那現在呢,看完微課之后,有沒有問題產生?”按照我預想,他們看完之后,微課可以解決他們預習課文時不懂的難點,然后又有新的思維方向和存疑。但是,顯然他們并沒有朝我設計的方向走。在我提問之下,全場一片死寂,這些平時上課很活躍的孩子,像被施了魔法,一言不發。
接下的九班,由亮亮老師上課。幾個學生表示,看了微課也不明白,問哪里不明白,說不出來。亮亮老師于是把部分內容再講了一次,學生有些沉默。亮亮老師問:“都明白了嗎?”沒有回應之下,亮亮老師說:“請大家拿出練習冊,做1-6選擇題,檢測一下學習的成果。”
我站起來,發現有學生打開了紙牌游戲。我在她身后問:“帶練習冊了嗎?”她摸出練習冊,問我是哪一課。看來,神游已經很久了。
下午5點,課程結束,王同學在我面前晃來晃去,并不像其他學生一樣急切地出去放風。我忙著收拾東西關電腦。她看著我,反復翻書本。“老師,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覺得這樣不好,沒有互動,無聊,我都沒有學到什么。”我抬起頭來,教室厚重的遮光窗簾全部都拉上了,亮亮老師正在逐次關燈,一盞一盞燈滅,室內暗黑。
“以后你都這樣上課嗎?”
“只是嘗試一下,不會總是這樣的!”
王同學歡快地笑了,“那好!我還是喜歡老師您正常上課。”
“砰”地一聲,亮亮老師用力地把教室后門關上。黑暗中,她說:“李老師,這扇門開關都不容易啊!”
汪曉東:微課的“漢賦體”
兩年前,我就開始“忽悠”李月霞做微課,但她只試做過一節就放棄了。今年她在高二任教,比她在高三時空余時間多了一些,加上又被指派參加市里組織的微課培訓,要提交作業,所以終于肯做幾節微課并在課堂中試用。
我幫她策劃了微課教學實驗的安排以及效果檢測和分析反思的框架。經過討論,我們確定了基本的實驗框架:三位教師(她自己以及另兩位教師)、七個班,三種應用方式——不用微課、課上放微課和機房翻轉課堂,主題選定當周教學內容——古希臘人文精神的起源。
首先得解決資源的問題。為此,她用了幾天來設計PPT和錄制微課。顯然,資深教師遇到了新問題——她大大低估了微課制作的難度。幾易其稿,總算在上課前一刻完成了兩節微課并傳給同事。她說:“以前我看別人的微課,總覺得很爛。現在才知道,能做成那樣也是不容易的。”
第一天的實驗沒有得到激動人心的結果。她告訴我:“今天課堂播放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學生都開小差了。”“那你還繼續試嗎?”我問。“試,不過我在考慮要不要重錄一遍。”盡管我建議她不必重做微課,但第二天一早,她還是重錄了一個。
第二天效果依然不好。雖然經過上午失敗的教訓和中午的努力,下午上課的兩個班基本解決了學生無法觀看微課的問題,但課堂觀察到的現象依然表明,學生并沒有被微課吸引,也未能按預設的進程開展學習。
第三天我出差了。晚上我在賓館收到她發來的課后測試的結果統計以及對學生調查的結果。不出意料,表現不佳。
“學生對我做的微課不感興趣。覺得聲音小、語調平淡,沒有抑揚頓挫,畫面單調,沒有變化,知識講解少。”她說,“可是,我選取的都是主干知識,抓住核心問題去分析了,我自己覺得挺好的,對思維的鍛煉也很有幫助。”她有些困惑。
她向來在自己的課堂上都是自信滿滿的。這一場滑鐵盧,我以為她會說暫停和告別微課之類的話。這次,在我預料之外,她說:“下周讓亮亮老師做一個微課,我們再實驗一次!”
我建議她寫寫這次實驗的經過。她說:“不如,我們來個多重敘事吧。”她把歷史研究的視角搬到了微課實驗觀察中。我們于是商討要寫一組文章,包括教師、學生和研究人員,各角色分別從自己的視角去敘述。
中午,李月霞拿回學生寫的文章笑逐顏開地說:“我的課代表了當今教育的方向,正在朝著未來大步前進!”五位學生的文章,竟然有四位在大唱贊歌,只有一位稍微寫了幾句建議,但這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我們做的調查完全不符。
“有必要訪談一下學生”我說。“好,晚自習我找他們談談!”李月霞很是積極。晚上回來之后,她和我描述了談話的過程——
我把五位給我寫稿子的孩子叫出來,最后出來的同學笑嘻嘻地說:“老師,是不是我寫的文章很棒啊!”我說:“是的,文章結構合理,語言表述流暢。”受到了表揚,小伙伴們都很高興!我問他們,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是怎么分析漢賦沒有被選進中學語文教材,而且喜歡它的人又那么少的原因嗎?他們說知道,文學價值不高!為什么不高?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文采華麗,大量采用排比句式,內容多為歌功頌德!”
“你們給我的文章和漢賦差不多,老師那節課真的有那么好嗎?還認定我代表了中國教育的方向!”他們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說:“老師覺得那節課有很多問題呢,看到有的學生都無聊得睡覺了,還有玩掃雷游戲的,看英語聽力材料的,我有挫敗感。”
聽我這么“表白”,他們似乎放下了“枷鎖”,開始控訴這節課的“罪惡”了。
我說:“好,剛才就講得很好,把它寫下來,老師要的是最真實的感受。”
學生:掃雷游戲及其他
潤娟
一開始,看得很入迷,也感覺很新穎。過了幾個頁面后,發現老師已經講完了。“啊,這就講完了?”內心很奇怪,怎么平常老師用40分鐘講完一節課,現在用十幾分鐘就講完了。然后我重放了一遍,這一次我睜大眼睛,更仔細聽,但是一會兒又播完了!再放一次,我不時用鼠標按停,做筆記,一邊聽一邊飛快記錄。因為經過多次重播,沒有先前的那種激動,我看了看旁邊的同學,震驚了——有的在玩掃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個同學竟然還在睡覺。老師說拿出練習冊做題,6道選擇題我錯了3道!
嘉雯
點開第一個視頻,是講希臘的地理位置。一開始有點不知所云,不過很快就反應過來了。看的過程中,我把視頻上的要點都寫在本子上。不過,我寫了也不懂,又不能問老師,就先記著以后慢慢看。兩個視頻很快看完了,之后要干什么呢?無聊的感覺越來越強烈,看到周圍有同學點開了電腦上的英語口語聽力,我也禁不住誘惑,玩了一下掃雷游戲。
曉蕾
在平常的課堂上,老師和我們會有很多互動,會用不同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思考。不懂的時候,老師會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例子及時幫助我們解答疑惑。但是這次的微課,我只是麻木地抄筆記或者呆呆地聽老師在電腦里的聲音。
逸軒
視頻的內容似乎很豐富,精美的圖片吸引了我,我突然萌生了無與倫比的學習興趣。打開視頻,一秒、兩秒、三秒……我大失所望,這根本就和平時上課沒有什么區別嘛!我帶著困意,還是堅持把兩個視頻看完了,但是似乎效率不高,我只能記住少部分內容和一些
關鍵詞 。可能是視頻聲音太平淡,吸引不了我的興趣吧!我想,如果它像我們平時玩的一些電子小說那樣,到了某個情節,還可以讓我們選擇接下來發生的內容該多好,或者弄得像個劇集一樣,再傳上網讓我們平時閱覽,用略帶幽默的形式就更不錯了。
嘉豪
剛聽說歷史課在電腦室上,我第一反應是可以玩電腦。上課后發現無法上網,就開始看視頻了,我才發現五分鐘是如此漫長。一個短短的視頻使我的態度發生了如下轉變:饒有興趣——興趣——無語——無奈——不耐煩。老師像機器人一樣在喃喃細語,而且語速實在慢,語調平淡,所以在我看來就像是和尚在念經。等我看完第一個視頻之后,四處張望了一下,只見旁邊的幾個同學興致勃勃地盯著屏幕,時不時傻笑兩聲,原來他們正在玩四維彈珠!我受到了驚嚇,隨即陷入了沉思,然后也忍不住玩了幾把。不一會兒,老師喊停。開始提問了,只見全場萬籟俱寂,老師為了hold住全場,毅然把身為科代表的我點了起來。問題比較簡單,我兩三下就解決了。
曉洋
剛到電腦室,我們興奮地沖到電腦前,插上耳機,在老師的指引下,打開視頻,一幅地圖便呈現在我的眼前。我滿心期待地凝神聽,可沒過幾秒,興致全無。聲音好平淡,語速好慢!不得不說,我在看那兩個視頻的時候,按了無數次快進鍵,無奈這項功能好像失靈了,我只能乖乖把視頻看完,但看完之后便無所事事了。老師終于叫我們停下來,我以為要正式開講了,但是老師只是問了我們有沒有什么不懂的,覺得這節課怎么樣。同學們都沒有舉手提出問題,但是我想他們一定有很多問題,因為我也有很多不懂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述出來。課堂的小測我做得不錯,不過我認為大部分都是好運撞對。
結語:一朵帶刺的玫瑰
作為一名“號稱”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師,我當然希望李月霞做微課、搞翻轉課堂,但作為一名教師家屬,我并不會特別鼓動她去開展這些實驗。因為我知道,那樣首先倒霉的可能就是我——當她關起門來錄微課的時候,我就得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照顧小孩,當她一早爬起來修改微課的時候,我就要面臨早餐怎么解決的困境——在奉獻青春和舒適生活之間,我無恥地選擇了后者。
更麻煩的是,有些東西看起來很美,也確實很美,但要獲得這種美,卻需要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也需要較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這些煩瑣的技術性工作遠比欣賞美麗要復雜、困難得多。微課也好、翻轉課堂也罷,都只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要把這種可能性轉變成現實,需要一節課一節課地去設計、需要一次課一次課地去操作,只有不斷嘗試、總結,才有可能發揮它們的效果。
還有更麻煩的,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收獲美好。無論是設備的狀況還是學生的狀態,任何一個教學環節中的細小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教學的失敗,特別是頭幾次嘗試的時候。李月霞的這次實驗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如果把付出、風險和收益放在一起評判,又會有多少教師在微課和翻轉課堂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呢?我不知道。
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師去做微課和翻轉課堂,因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師自己投入,還需要找到恰當的方法,甚至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都會產生影響。我能做的就是動手去做些微課,然后拿到自己的課堂中去試用,再把我的經驗教訓分享給其他人。有可能的話,和感興趣的教師一起在他們的課堂中去嘗試,再把更多的經驗教訓拿出來分享。這正是“中小學微課應用”這個系列文章的目的——只有幫助教師們不斷改進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感受到微課或翻轉課堂的作用,在成功中獲得高峰體驗,微課和翻轉課堂才有可能落到實處,最終達到變革教學的目標。
有一天,他在放牧時,由于實在無聊,就躺在草地上曬太陽。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舒服極了,不知不覺地竟然睡著了……
他是被一陣呵斥聲驚醒的,他睜開眼看到了老板那雙怒目圓睜的眼睛:“你這沒用的家伙!羊把菜園搞得一塌糊涂,你竟然還在這里睡大覺……”
他早已嚇得睡意全無,一聲不吭地站在那里,任老板訓斥。
這件事在他腦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有什么辦法他不用每時每刻都提防,而羊也不會穿過鐵柵欄去破壞菜園呢?他注意到,那片有玫瑰花的地方并沒有牢固的鐵柵欄,但是羊群卻不從那里穿過。羊為什么不從玫瑰叢處過去呢?他很好奇,伸手抓了朵玫瑰想看個究竟。他的手剛接觸到玫瑰的花柄,就被狠狠地刺了一下……玫瑰花柄上面的刺把他的手刺破了。看著被刺出了血的手,他沒有惱怒也沒有哭泣,卻興奮地跳了起來。他想:假如鐵絲上也“長出”一些刺,不就可以擋住羊群了嗎?
說干就干。他把鐵絲剪成了5厘米左右的小段,然后把這些一小段一小段的鐵絲扭在了鐵絲網上。這樣,鐵絲網上就“長出”了許多小刺。當再去放羊時,他發現羊群起初還試圖穿過鐵絲網到菜園里吃菜,但是被鐵絲刺傷過幾次后,再也沒有哪只愚蠢的羊敢穿過帶刺的鐵絲柵欄,到另一邊的菜園里去了。
這個叫杰福斯的小牧童終于成功了,他不必再為羊群跑到菜園糟蹋蔬菜而苦惱。成功的小杰福斯并沒有滿足整天放羊曬太陽的日子,不久他為自己的這項小發明申請了專利,這項小發明迅速被推廣,并在全世界風行。
有誰會想到,隨處可見的帶刺鐵絲網是一個想偷懶的小牧童發明的呢?幾年前,當我讀到杰福斯的故事時,我曾仔細地觀察那種帶刺的鐵絲網,我看完后的第一感覺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惋惜。惋惜自己為什么不早生幾十年,偷懶并發明這種帶刺的鐵絲網。因為,他只是把短的鐵絲扭在了一起,實在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玫瑰——生活的皎皎者
陽光照得人睜不開眼睛,那是夏天的使者吹響了比賽的號角,花兒們都竟相開放,玫瑰張開鮮艷的花瓣,玫瑰張開鮮艷的花瓣,等待著風雨的洗滌,它就這樣每天都在期待著,奮斗著,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它成功了。看到了紅似火,美似仙的玫瑰了嗎?那鮮紅的花瓣在陽光照耀下慢慢舒張,那碧綠帶刺的根,托花的福也那么引人注目,還有那橢圓的綠葉,在微風吹拂中,隨著花朵左右搖晃,搭眼一看,還真是個妙齡女郎!于是,它成了金牌得主,與此同時,人們伸出邪惡的雙手,毫無遺憾地剪下它深綠帶刺的莖。唯一的,它只能默默地被花瓶,默默地綻放,默默地枯萎。但它同樣會毫無遺憾地生長,在它生長的那一刻,人們用奔流不息的熱血栽種它,現在,它也要用永流不息的熱情報答人們,它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不然它會在水中開得那么艷么?
玫瑰——真情的使者
周敦頤曾贊嘆過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鄭燮曾贊頌過竹石的堅苦卓絕,廣大群眾曾贊揚過梅花難能可貴的耐寒精神,我曾贊揚過玫瑰永不磨滅的真情。它不像仙人掌那般無情,不像蓮花那般嚴肅,它象征著愛,無言的愛。親人的愛,朋友的愛,情人的愛,師生的愛,想說出來,卻又無可言諭。而玫瑰正是這種愛的寄托,代表著愛與被愛,淚與悲傷,真情與奉獻。因為它堅信:“人間自有真情在”!
玫瑰——笑對秋天的快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