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煙花三月下揚州上一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文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研究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詞及曲式特點來探研其演唱特點.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吟誦性;韻味;潤腔
藝術歌曲是一種西方的聲樂體裁。自二十世紀20年代,這種形式傳入中國,結合中國的詩詞及民族音樂元素,出現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它是中國古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聲樂體裁,它所傳遞的是中國悠久的文化特有的魅力。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既有古詩人、詞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有作曲家賦予今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通過對中國古詩詞的時代背景、意境的分析與把握,準確理解樂曲的情感內容,知曉曲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曲家所賦予的新的情感,從而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要傳遞的情感之中,更好地表現其藝術魅力。
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意境
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歌詞部分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家喻戶曉的名作,關于這首詩,后人持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多數人認為是表達了李白送故人遠行時的惜別悵望之情,如《唐詩絕句類選》中說:“末二句寫別時悵望之景,而情在其中”。裴斐在其《李白詩歌賞析集》里更是將“悵望”之情向上推了一層,他說:“孤帆的形象本已令人傷心,何況這影子正一點點遠去,終于消失于碧天之外。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如思念之情一樣,滾滾流向天邊。”
(1)單從這首詩的字面意思來看,仿佛作品只是表達了李白送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但結合李白、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作詩時兩人的處境,發現這首詩的感情層次非常豐富。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廣陵,李白為其送行時所作。這時的李白初居安陸,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游,正值年輕快意之時,在武昌與長他12歲的孟浩然相遇,而孟浩然當時已詩名天下,兩人一見如故。這次的離別正處在太平繁華的開元盛世,唐代的詩人多放浪不拘,孟浩然也不不例外。從黃鶴樓到揚州一路繁花似錦,且揚州在當時是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地方,當時的孟浩然對其前途正充滿信心,李白又是愛好游覽、情懷浪漫的人,對這次孟浩然去揚州一行煞是羨慕。由此分析,這首千古名作中開始是李白回憶送孟浩然遠去的不舍場景,但其中夾雜著李白對孟浩然此行的羨慕與向往,演唱時一定不能只單一的表現不舍,而是要有層次有內容的去表現詩人的心境。
這首詩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是用了崔顥《黃鶴樓》詩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中駕鶴飛升的典故。
(2)這句詩表層的意思是說孟浩然和李白在黃鶴樓辭別,但從當時二人的心境來分析,是李白羨慕孟浩然此去如同仙人駕鶴而去一般瀟灑、快活,情感的基調實為開朗、明快。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將時間去往的地點交待清楚。在有第一句的鋪墊的情況下,這一句的深層次的意思為在三月美好的春光里,孟浩然如同駕鶴的仙人一般瀟灑的去往了繁花似錦、佳麗匯聚的揚州,李白煞是羨慕。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僅形容李白望著遠去的船帆不舍,承接前兩句,可見還有對孟浩然如仙人駕鶴般去往揚州做美好的“揚州夢”的羨慕和向往。
只有準確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我們才能夠把握詞曲的情感,在演唱詞曲時更為準確的傳遞古人的情懷和當時的意境。
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曲式特點
此曲是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于1988年完成的,此曲旋律優美、意蘊悠長,雅俗共,是古詩詞藝術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旋律運用了傳統的中國五聲音階調式,旋律為D宮調式,在創作上融入了中國詩詞的韻律和吟誦感,極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國古代音樂的風貌。”由于劉文金對民樂的熟悉和喜愛,開頭的鋼伴部分用了自由且漸快的散板,模仿古箏的演奏及琵琶的震音效果,表現長江波浪起伏的畫面,從而營造出古樸、飄逸的意境。主旋律可分為五個樂句:
第一個樂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樓”這個字結束音在A徵音上。這一樂句沿用了前奏部分的散板,以吟誦的自由式進入猶如詩人吟唱一般,奠定了整曲飄逸、灑脫的風格。
第二樂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州”字結束音落在F角音上。此樂句由第一樂句的散板進入慢板,4/4拍,并融入了戲曲的音樂元素,旋律抑揚頓挫,很是歡快、灑脫,刻畫出李白對孟浩然前去揚州的羨慕、喜悅之情。
第三樂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落音在B羽上,“碧空盡”三個字與前四個字形成音符上的大跳,將情緒推向更上一層,為第四樂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做了鋪墊。
第四樂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流”落音在F角音上,為五個樂句中的最。
第五樂句的“唯見長江天際流”,雖詞與第四樂句相同,但“流”字落在D宮音上,是續第四樂句之后的一個補充。
五個樂句內在的起承轉合使樂曲猶如連綿的山峰,層次分明、灑脫悅耳,使詩作意境的表現更是非常貼切,
樂段反復有變奏的性質,既和前面的樂旋律緊密相連,又形成了發展的關系,特別是結束句重復的那句“唯見長江天際流”,將大詩人李白的浪漫和感性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
整首歌曲有很多的裝飾音,并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戲曲音樂元素,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使得此曲演唱起來更有古詩詞的韻味,也使演唱者可以更容易的把握這首古詩詞的意境。全曲格調高雅,回味無窮,劉文金用自己內在的文學修養和對民族音樂創作的深厚功底賦予了這首古詩詞新的藝術生命。
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演唱特點
這首作品很多的演唱版本都是男聲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鏘的版本,他演唱此曲時的咬字、韻味把握的較為貼切。而作為女聲演唱此曲時,應注重詩人形象的塑造,并避免聲部不同帶來的弊端。
在對作品的詞、曲進行準確而透徹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歌曲演唱技巧的設計與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將直接影響著作品情感、意境的傳遞。下面從演唱氣息的運用、咬字的把握、潤腔及音色的控制等方面來分析一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演唱特點:
(1)氣息的運用。分析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與孟浩然的歡別之作,因此在氣息上應該要流暢、連貫。歌曲中很重要的休止時,呼吸要干凈利落,不能拖泥帶水。高音部分的氣息支持很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強,保證歌唱的平穩性,使部分的情緒飽滿、體現出詩者所當時的心境,如歌曲倒數第二句“唯見長江天際流”中重復的那個“天際流”,在曲調上達到了全曲的最,這時的氣息一定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結實、有力,以表達李白當時的情懷。
(2)咬字的把握。演唱中國聲樂作品講究“字正腔圓”,尤其在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更要注重其字頭的咬法與元音的歸韻,這也是表現古詩詞藝術歌曲濃郁民族風格的重要部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咬字是演唱特點的重中之重。如“故人西辭黃鶴樓”中的“人”字的發音“ren”,這個字有兩拍,而且又在散板部分,字頭“r”要咬的清晰且慢,元音“e”和尾音“n”要快速的歸韻到頭腔上,使歌曲的吟誦性得到很好地表達,猶如一個詩人在吟唱。“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三”字只有半拍,但在咬這個字的時候一點也不能馬虎,要將字頭“s”用舌尖抵到牙齒,字腹“an”要在鼻腔里迅速歸韻。“州”字要咬住字頭“zh”,后面再緩慢的過渡到“ou”,過渡時要自然等等。
總之,咬字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則,從而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使歌曲的古典氣質得以體現。
(3)潤腔及音色的控制。董維松在其《論潤腔》中說到:“‘潤腔’一詞,現在人們用的很普遍,也以此寫過許多論文。但這應該是一個嚴謹的科學學術術語。”
潤腔中常用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裝飾音有倚音、連音、波音、顫音、滑音等。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這些裝飾音也均有出現,如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的“人”、“西”、“樓”都有倚音,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月”字用了波音,“州”可以用滑音去潤腔,全曲的最后一個字“流”的最后一個音則可以運用顫音、漸慢收尾音來潤腔,以體現全曲的結束感以及李白望著故人遠去、天水一線的畫面。潤腔中還常用以語氣助詞,在本曲中,倒數第二句反復的天際流前面我們就有用到“啊”這個語氣助詞來潤腔,以突顯故人的吟誦韻味。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音色的控制也是演唱此曲的重要環節。本人認為在演唱時應對聲音的明亮度、音的強弱變化都加以控制,既要讓聲音聽起來厚實、自然,又要有詩人一般的瀟灑韻味在里面。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是散板,在聲音上可以先輕起,“故人”字模仿簫的音色,“西辭”的音色開始漸漸變明亮,體現整首詩的明快基調,“黃鶴樓”三個字在中音區,音色則要自然、流暢、厚實為宜。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整體都以明快的音色去表現,以突顯春光明媚的三月孟浩然這一去讓李白多么的羨慕,聲音要稍稍靠前一些。第三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聲音不能太實,可以往后靠一些,用半聲去處理,來描繪望船遠去的畫面。第四句“唯見長江天際流”處在高音處,聲音要和前句形成統一,不可太實,運用高音的弱處理,延續其畫面感,也刻畫詩人瀟灑、浪漫的人物性格。后面的反復也可遵循上面的用聲原則。全曲在演唱時,聲音有實有虛,強弱變化有序,使歌曲有種蕩氣回腸的感覺。
要想將此曲演唱的韻味十足、情感貼切,無論是用氣、咬字還是在潤腔及聲音的控制上都要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每個字的發音、歸韻、重音等都要準確。
4 結語
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與關注的當下,要想將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好,必須要有嚴謹的態度。中國是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國,故人留下的文化財富,今人可用現代的手法去發展它、創新它,更要很好地去繼承它、發揚它。
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來探研其演唱特點。該曲只是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一個實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寶庫,有待于我們更好的去挖掘它、探索它。
如何讓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更加符合其詩詞的意境以及當代人的審美,是我們需要繼續探索、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還要不斷的努力,讓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 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發行,1988.
[2] 左漢林:“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新意”[J].寧夏大學學報,2006(01).
[3] 張塘林:“淺析古詩詞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J].北方音樂,2012(02).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價值;學生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9-0031-02
勞動創造了人類,而人類卻創造了美,語言的產生使人的整個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活力,語文課堂作為展示語言藝術最高級舞臺,把現代人們的審美和情感的精華豐富而又生動的發揚光大,正如卡西爾在談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時說“我們所聽到的是人類情感從低級的音調到高級的音調的全音階,它是我們整個生命運動和顫動”。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堂就是以飽滿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所表現的情境之中去,深刻地表現出心情和靈魂的深度。人之所以有著豐富的情感,剖開作為人所欣賞事物的共同心里價值特征,用心靈去品味,想象和聯想,是語文課堂的必須過程。
葉瀾教授說過“在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只不過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成長,教師的能力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課堂本應該是閃耀著人性的光芒,關注師生成長的圣地,然而,大多數課堂關注的往往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把學生變成了有教師灌輸的儲存器,要改變這種現狀,使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得以彰顯,就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踴躍參與教學活動”。
一、激情飽滿,導入課題
情感是人們共有的一種心理活動,以情動人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師只有做到激情洋溢,激情似火,才能點燃學生的求知的火焰。
比如說,情與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話語組織和表現出來的,被賦予了情感的畫面。也就是把書上空洞的概念象征性的表現出來的具體情感過程,起到渲染心境,把藝術與現實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課題所表達的內容逐步深入課堂,導入課題。
如在古詩教學中,可以創造想象中的繪畫美。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以翠綠的楊柳襯托嬌黃的鸝聊鳥,以碧清的天空襯托雪白的鷺鷥,色彩極為鮮明麗艷。第一句構圖小巧精美,第二句寫遠景,畫面開闊,氣勢磅礴。中國畫面注重傳神寫意,有時不一定著力與對事物的色、形的真切描繪,而更強調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來構筑視覺形象,以一當十地加以表現。中國詩也常常采用這種方式創造意境,精心組織,表達復雜而深刻的意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進入作品情境之中。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來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涵義。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當中作為一個重要的首領作用,如何幫助學生很快地進入作品和作者所創造的境界當中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二、創造形象,深入作品
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它是華夏抒情文學和抒情理論高度發達的產物。《莊子 齊物論》中已有“自由之境”的討論,到盛唐后,文學意境論開始形成。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所有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清末的王國維是意境論的集大成者。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意境的運用尤為重要。
如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是對客觀景物的描寫,而字面上一點也沒透露出對友人的態度。但從那煙花三月,黃鶴樓頭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對友人的祝福;詩中也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得眷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的情深意摯。表面上是句句寫景,實際上卻是句句抒情,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在敘事文學教學中,同樣也是以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深得到情與理的交融,老舍在審美升華過程中這樣寫道“人物創造是被這表現力不催促前進,非到極精不能滿足自己。心靈里燃燒著,生命在藝術領域中活著。為要滿足自己把宇宙擒在手里,深了還要深,美了還要美,非登峰造極不足消減渴望。”《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一個逼真的例子,魯迅作品中阿Q的形象都是富于獨特藝術魅力的典型,在具體的課堂進行中讓學生細心地品味、探究,才能深入到作品中去,才能達到至高的美學追求。
意境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意境理論的發展到了清朝才發展到了成熟階段。其中具有代表的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首詩里明確的將意境理論化,并且將意境的高低之別做了詳細的分類,王國偉也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還有境界之分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縱觀歷史,古代的詩人詞人們都對意境十分重視,因此意境的應用也十分廣泛。
在他們的作品中,意境出現的頻率極高。但是對于意境的研究也一直限于詩詞歌賦中,大大地限制了意境的范圍,到了近現代意境的研究者越來越少,這一現狀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鼓勵學習知識的社會背景下,意境的理論也得到重視和大力的投入研究。這一時期對意境理論的研究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詩詞中的意境,而是涉及到了繪畫、書法、小說、戲劇、散文等整個古代文學作品領域,這一研究范圍的擴展,逐漸豐富了意境的內容和意義。
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
1、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的分類總結我國古代的詩詞,不難看出這些詞中運用的意境大多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情境交融。其中情境交融又包括情中見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等三個類型。情境交融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征。
(2)虛實相生。即作品中有虛有實,描寫的景象虛實相結合。這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征。
(3)韻味無窮。這是意境的最高一個級別,也是意境創造的審美特征。
2、意境特征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1)情景交融
情境交融就是作者的情感和畫面和眼前的景物相結合,景象勾起作者的思緒,感染作者的情感,而作者因為自己的思緒又聯想到景物,兩者結合使得情境交融作者的思維會更上一個層次,勾勒一個獨立的意念中的精神世界。具體來說:1)景中藏情。景中藏情的有唐代詩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這樣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一首景中藏情的送別詩,李白送別好朋友孟浩然感情是十分戀戀不舍的留戀之情,詩詞的前兩句描寫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分別是三月和黃鶴樓,而后兩句則是以帆船的遠去和浩瀚的長江為背景渲染出作者送別友人時看著帆船越走越遠消失在無盡的長江盡頭的留戀之情。浩瀚的長江,遠去的故人的帆船,遠處的天際等相互結合生成一幅意境開闊的送別畫面,表達出作者的情思不絕。
2)情中見景。情中見景一般都是作者直抒胸臆,表現方式一般是作者因為自身的情感因素而聯想到相應的情境,;例如杜秋娘的《金縷衣》中這樣寫,“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一首詩本來是勸解人珍惜時間的,但是作者利用的花開這折枝的比喻來更好的說明這一問題,使得花開折枝的景象明朗的出現在讀者的眼前,更加明了。并且作者把這一情感寓于花身上,是在這樣的情感中才想到了利用花的這個比喻,是作者在懷揣這樣的情感時在意境中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3)情景并茂。情景并茂是作者把寫景和抒情混為一體,把自身的情感和景物的景象融為一體,達到一種“景我相融”的意境高度,使得作者直接景物中獲得情感上的共通。例如在張繼的《楓橋夜泊》中這樣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中的景物有“月落”“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還有作者聽到的“烏啼”等,這些一個個的單獨的景物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橋楓泊”的畫面,營造出一種悲傷寂涼的意境,也表達出作者內心的孤寂和凄涼。這首詩中,作者把自身的感情寄托于夜晚窗外的種種景物,使得景物也蒙上了作者悲涼的感彩,可以說是情景并茂。
清代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就已經分出了物我之境,具體是“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這就是說在情感的表達方面要依賴于主人公的自身的情感,這個時候看到的景物,景物就會帶上作者的主觀認識事物的思想,而如果在看景物的時候沒有帶有任何的感彩,景物和景象也就和作者無關,更不存在感情上的交融。那么如果用“有我之境”觀察事物就會直抒胸臆地把作者的情感作用于景物上,也是表達情感的直接方式。而無我之境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就相對比較含蓄,作者的感情都隱藏在景物中。但是人物感情的表達都和借助與景物分不開,因此情境交融是主要的意境特征。
(2)虛實結合
在文學中進行表達的時候有時候是為了幫助表達主題,有時候是情境的需要很多時候會用到虛實結合的手法來展現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虛實結合的表現方式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意境的一個主要特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是寫實景,即詩人去游園的時候看到了臺階上的苔蘚,并且看到了很久沒有開的院子小門,覺得這次的游園很掃興,于是轉身要走。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作者雖然沒有進到院子里面去,卻在墻外看到了一直躍出墻來的紅杏枝,這是作者就產生了聯想“院子里的植物一定長得很茂盛,要么怎么這支紅杏會隔著墻就生長出來了呢?由此可見雖然我沒有看到院子里的茂盛景象,但是通過這一支出墻的紅杏的就可以推斷墻里面的茂盛景象。”這一種把眼前看到的較為慘淡的景象和作者心中由推測虛構的較為繁華的景象是虛實結合的描寫,也表達出作者由一開始的游園失望,后來因為對園中的茂盛景象感到欣喜的一個情感變化過程,這中間有一種意境變化到了另外一種意境,兩種意境的變化和作者的自身情感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又如賈島的《劍客》中這樣寫,“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這一首詩的表面意思是作者用了十年的時間打磨了自己的寶劍,卻沒有用過一次,今天把這把寶劍拿出來試試,看看誰有不平之事就可以為他打抱不平。這是詩詞的表面意思也是作者表述的實景。但是細細讀來,作者表達的深層次意思卻是自身寒窗苦讀十年卻沒有被重用,如果自己的才華得到了重用和認可,就一定會為百姓做好事為百姓打抱不平。這一層意思作者沒有在詩詞中用文字表達出來,但是作者通過磨礪寶劍的實在情境聯想到了自身的命運,使得文章即使沒有提及自己寒窗苦讀的經歷也會聯想到這樣的意境。這樣,可以讓讀者意味無窮的同時,也會同情作者的命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就是虛實結合后產生的另外一種完全升華于純粹寫實的情境所帶來的震撼的效果。讀者在欣賞的時候也只有讀懂了作者實際上想要表達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思,理解作者的用心良苦。
(3)韻味無窮
韻味是文學作品中意境的審美特征。韻味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是作者想要表達倒是沒有明確表達出來的東西,要靠讀者的悟性和領會能力來體會作者的感情去向。而在讀者領會這種韻味的時候,又會因為讀者的認識和閱歷的不同而對這種意蘊產生不盡相同的理解。這種韻味是一種咀嚼不盡的回味無窮的美好感覺,作者即使收住了筆鋒但是其心理上的感情還在延續,而相對來說讀者即使是讀完了文字作品,但是這種文字中蘊含的情調還在心間蕩漾,難以戛然而止,因此在情感上和思緒上都會綿延不盡。例如《三國演義》首頁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著名小說,這一開頭詞中的每一句都是對小說中的一個階段或是一個整體的概括總結。描寫出了《三國演義》故事中的人物的斗爭,英雄的成敗,世遷,有得有失,恢弘的氣勢等,將這一部恢弘巨制用區區幾個字概括的淋漓盡致卻又巧妙恰當,讓人讀起來就能夠聯想到其中的各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并感受到小說所展現出來的巨大的吸引力,令人回味無窮,意味猶盡。總的來說,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境主要呈現出情景交融、虛實結合、韻味無窮的特征。但是這三個特征在意境表現中又有不同的分工,其中情境交融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征,虛實結合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征,韻味是意境創造的審美特征。這幾種特征的恰當結合可以很好地展現出文學作品的生命活力和文學的魅力。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