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皮影文字之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皮影傳播方式主要靠實地演出。這主要受到演出場地。觀眾、天時、地理條件等影響使得皮影在演出和傳播的過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減緩了皮影文化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另一方面,皮影的傳播需要技術精湛的皮影藝人來演的.如今皮影藝人的日益減少,加上慘淡經營的傳播現狀使得繼承皮影這門古老的技藝的人也很難尋覓了,傳統的皮影藝術受到現代娛樂的沖擊,即使在皮影最早的根據地農村地區,熱愛皮影的青年們越來越少,市場的萎縮同樣也擠壓了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皮影藝術在當代文化傳播受到了生存的挑戰。
2.數字化是保護傳統皮影的需要
皮影道具由于其采用的天然材質,使得其保存也同樣也受到威脅,一方面,皮影用了牛皮和驢皮和羊皮的材料,在自然的保存中,容易風化。甚至發霉漸漸褪色。加上以前的皮影戲文字劇本、影卷,多數是手抄本的形式散落在民間,皮影戲的演出道具、伴奏樂器、民間舞臺和歷代皮影造型資料的消失使得皮影文化形勢更加嚴峻。與皮質的皮影制品相比,紙質的皮影劇目和皮影人物畫稿的保存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皮影藝術的保存也是皮影藝術瀕臨消失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3.皮影藝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研究
雖說“前修未密,后出轉精”是治學的一般規律,然而卻不是一般人可以成功踐行的。江玉祥先生積三十年非凡功力,搜羅百余種含有中國影戲內容的古今中外資料,并輔之大量充滿艱辛的田野調查,終于完成中國影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影戲和民俗》的修訂版。該書雖長達50萬字,卻架構精致,要言不凡,史論結合,文圖并茂,在精細的考訂與論證中融會民俗記錄及故事講述,文字嚴謹而通暢,每有新見涌出,令人眼界大開且多為之攝召。下面僅舉該書對影戲起源問題的研究一題,就可見作者的開闊視野和獨立精神。
長期以來關于中國皮影戲的濫觴,大抵是兩種觀點,即始于漢或始于宋。始于漢者,依據的是《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齊人少翁在漢武帝寵姬王夫人過世后“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見焉”[1]的故事;始于宋者,則依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九“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集說,加緣飾作影人”的記載。此外,孫楷第在《傀儡戲考原》一書中還談到:“今之影戲,語其源或即從唐之俗講出,亦未可知也。”[2]但孫氏只是推想,沒有也不敢確證。[3]江玉祥先生則從三方面認真論證了唐代具備影戲誕生的條件:首先,唐代寺院的“俗講”為影戲提供了影像配說、唱、樂的形式;其次,唐代奇文為影戲“演故事”提供了內容的借鑒;再次,唐代戲劇(包括傀儡戲),已臻繁盛,足資模仿。江玉祥先生還注意到中唐陳鴻與白居易所撰《長恨歌傳》《長恨歌》中已明見影戲的表現,所以,他理直氣壯地得出結論:“中國的影戲不是舶來品(筆者按:學者中有影戲來自異域之論),它就誕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里。”中國影戲的“形成的時間大約在唐代開元、天寶以后”,宋代乃“中國歷史上影戲的第一個繁盛期”。[4]
這里值得一說的是,江玉祥先生雖主張中國影戲是自個兒獨立發展起來的,但又承認印度、印度尼西亞同中國一樣,也“都是‘傳統影戲’的故鄉和根”[5]。這種實事求是的做法,不虛飾、不自美、不妄自尊大的科學作風,應當給予肯定與禮贊。按,中國著名戲劇史家周貽白先生曾說:凡屬有影戲的國家,“其歷史比較中國的影戲都要遲后”;爪哇(指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曾向中國稱臣入貢,中國影戲之傳入彼邦,自屬可能”[6]。
正是由于江玉祥先生具有開闊的視野,獨立之精神,求真務實的學風,使得他筆下的這部關于中國影戲與民俗的大作溢滿唯物主義的張力和辯證法的活力,既出言謹慎,又精神昂揚;既尊重歷史,又努力創新;既悉心考證,又語有不凡。比如他對帶有迷信色彩和巫術特點的四川影戲《雷峰塔》,就沒有舊時冬烘先生那樣的不屑或嗤之以鼻,而是高唱贊歌,因為他認識到《雷峰塔》的主流價值是歌頌自由、獨立和解放,“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將青兒等采用“婦人噪之”的巫術來制勝如來、法海等妖異的行為,以盡情歌頌之:“這是何等大膽的思想!何等艱巨的斗爭精神!”江玉祥先生還針對人戲舞臺不宜表現青兒等女性戰斗的情況而指出,在皮影戲《雷峰塔》的戲箱中,“特制有女光胴胴影偶四件,全部水發頭、半裸。在亮子上,使人感到形象真實又不黃色庸俗,因此,我們說皮影戲比人戲更適合表演神話故事”[7]。江玉祥先生從《雷峰塔》中看見了人性的解放,亦看見了思想的解放。他認為,這兩者的解放,都得力于皮影戲這個藝術形式的自由和開放。而這也正是四川地方戲、特別是影戲《雷峰塔》遠勝出其他地區文藝形式的類似題材(如通過小曲、唱本、鼓詞、寶卷、灘簧、地方戲等表演的《白蛇傳》題材)的主要原因。江玉祥先生以層層剝筍的方式進行的比較研究,分析到位,入情入理,令人嘆服。
總之,江玉祥先生的《中國影戲與民俗》修訂版,因為占有豐富的資料(包括田野調查資料)而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為人們熱情展現出一幅中國影戲從萌芽到成長,再至鼎盛而式微的無比絢爛的歷史長卷;為中國戲劇史精心勾勒了一道影戲與民俗滲透融合相輔相成的生命軌跡;為學界隆重推出了一部關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回顧與展望、守護與繼承、弘揚與傳播的理性答卷。
《中國影戲與民俗》修訂版在中國影戲研究史上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影戲與民俗》修訂版體現出的治學精神和科學品質,值得廣大學人特別是年輕學人尊重和學習。
注釋:
[1]同類故事還見載于《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上?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按張守節《史記正義》的說法,《史記》里的王夫人應為李夫人(《漢書》無王夫人,只有李夫人)。二書講的是一回事。
[2]孫楷第:《傀儡戲考原》,上雜出版社(上海)1953年8月修訂第2版,第64頁。
[3]孫楷第在《傀儡戲考原》中說:“以中國載籍言,唐五代有類似影戲之事,如余推測,即使有理,亦嫌證據寡薄;況所言乃一人私見,尤不敢信為必是。”同上,第64頁。
2011年xx縣文化館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文化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二為方向和,緊密結合我縣群眾文化的實際,開展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同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一年來,文化館在繁榮民間文藝事業、組織展覽、藝術創作、隊伍建設和對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花香果碩。
在對新近發現的151名故事傳承人進行走訪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加大了錄制音像資料的力度和整理文字的速度,搜集整理了近600則故事,現在文字稿已經校對完畢,截止年底,工作人員已經整理出13-17卷的所有內容,正在打字中。
今年又成功申報兩個市級保護項目:喀左民族秧歌和喀左皮影。近日,館里又將這兩個市級保護項目積極地向上一級保護項目申報,爭取早日申報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今年對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如: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國家級傳承人平房子鎮平房子村的劉永琴、臥虎溝鄉郝杖子村李丙賢、北公營子的韓寶玉、皮影藝人原鳳鳴等所采取的保護措施,主要是不定期地走訪并在年節進行慰問,讓他們永葆身心健康,為喀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再貢獻力量。
二、文藝創作碩果累累
在x省第八屆藝術節上,x創作的《那達慕》成為入選的美術作品;在由x省群眾文化學會、遼寧省群眾藝術館主辦的“新形勢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主題論壇的征文活動中,佟濤獲二等獎,張麗娟和李淑萍獲三等獎、陳蕊獲入選獎;在由xx縣作家協會、xx縣創衛辦、xx縣報社和喀左人民廣播電臺共同舉辦的“奮進六十年,放歌新喀左”創衛杯國慶征文中,姚翔宇獲一等獎,劉文莉獲優秀獎;在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星光燦爛”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展示活動中,李瑞芬榮獲最佳指導教師獎和優秀組織獎;姚翔宇、宋久文、田麗紅、劉文莉等多名同志在遼寧群眾文化、《遼西文學》、遼寧日報、遼寧職工快報、朝陽日報、朝陽廣播電視報、燕都晨報、xx縣報和喀左政協報上發表作品。
三、各門類藝術展覽及文藝活動大放異彩。
2011年文藝組積極下基層進行輔導,其中主要有:到社區廠礦策劃“職工聯歡晚會”;去南哨鎮白音愛里村為農民“送對聯”“迎新春、送溫暖、送吉祥”演出活動;參加朝陽市“宏達杯老年文藝展演”節目的組織輔導工作;為新華鉬礦策劃輔導“鉬礦之夏”文藝節目,為各鄉鎮輔導“十一迎國慶”文藝節目, 近日又下鄉去輔導業余劇團,為利州之春戲劇調演做了準備工作。
舉辦的活動及展覽有:舉辦“今昔對比、精彩十年利州迎春”攝影展;配合朝陽市藝術館舉辦“新人新作聲樂大賽”選拔活動;舉辦六一少兒書畫大賽;利州之夏文化館專場演出;八月份與北京市延慶縣、葫蘆島連山區三地聯合舉辦楹聯書畫展;同時舉辦十一xx縣老年書畫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書法展覽。
在這一年中,更讓人激動的是:2011年1月xx縣文化館榮獲遼寧省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優秀文化陣地”的光榮稱號;今年年底,xx縣文化館又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遼寧省僅有兩家。這些可喜成績,是一年來全館工作人員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全館工作人員攻堅克難、超越自我的成果,也可以當之無愧地說,這一年,是事業輝煌的一年,是成就顯著的一年。可是,根據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結合我縣地域文化的獨特優勢,我們更應該充分認識到在今后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成績面前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一、繼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首先,文化館應主動出擊,取得上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以文化館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為樞紐的農村文化網絡。其次,文化館工作人員要及時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文化現狀和農民的文化需求。積極發現和培養農村文藝拔尖人才,重用業余創作人才,組織農民繪畫書法攝影愛好者采風,擴大他們的視野,舉辦各種展覽和比賽。尤其要注重進城務工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引導他們改變農村文化現狀。文化館要對他們進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培訓,成立民工藝術團,開展才藝展示及文學攝影書法繪畫等文藝比賽。最后,仍要加大對各鄉鎮業余劇團文藝輔導力度,搞好一年一度的利州之春——小戲調演和利州之夏廣場文化活動。
二、繼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第一,積極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讓人們能夠正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主動承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做到細致入微。第二,繼續對喀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搶救,積極申請立項,加大對國家級保護項目——《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期再續十二卷,對省級保護項目——天成觀皇會十道會的恢復工作也要如期完成,對市級保護項目喀左皮影、喀左民族秧歌爭取申報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喀左紫砂、喀左地毯這兩個縣級保護項目要積極申報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繼續執行學習制度、簽到制度和業務考核制度。積極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繼續擴大對外交流,在原有楹聯展的基礎上,擴大周邊兄弟縣的不同民間文化的聯系,互通有無。繼續執行每周五全體員工的學習制度,繼續執行簽到制度,繼續大力開展業務練兵,舉辦年末全館業務素質考核,使我館業務人員實現一專多能,提高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
一年來,文化館在繁榮民間文藝事業、組織展覽、藝術創作、隊伍建設和對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花香果碩。
自11年4月縣東蒙民間故事保護基地——南哨鎮的白音愛里村被遼寧省命名為“遼寧省民間文化藝術基地”以來,文化館積極配合縣民委抓基地建設。先期投入近30萬元在村里建起占地平米的文化廣場,建成水泥地面籃球場一個,廣場四周鋪設彩磚,安裝12套體育健身器材,在廣場西側的圍墻上,以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為主要題材,建起了少數民族文化宣傳畫廊。另外建蒙古包5個,其中大的蒙古包1個,直徑達10米,小的蒙古包4個,直徑達7米。敖包園13個,已建成1個,直徑達13米,其余的12個正在施工中。蒙古村村賽門2個,建完1個。在民族文化廣場和村委會中間,是村里的中心大道,蒙古族風情一條街改造工程正在進行中。
在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過程中,我們又發現一位剪紙藝人,叫高延云。在館里領導的鼓勵和幫助下,擬以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為題材,將剪出150幅剪紙,這是喀左東蒙民間故事與喀左剪紙藝術的有效結合,也可以說是對喀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途徑的又一創舉。目前她已剪出20幅栩栩如生的剪紙畫,后續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對新近發現的151名故事傳承人進行走訪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加大了錄制音像資料的力度和整理文字的速度,搜集整理了近600則故事,現在文字稿已經校對完畢,截止年底,工作人員已經整理出13-17卷的所有內容,正在打字中。
今年又成功申報兩個市級保護項目:喀左民族秧歌和喀左皮影。近日,館里又將這兩個市級保護項目積極地向上一級保護項目申報,爭取早日申報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今年對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如: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國家級傳承人平房子鎮平房子村的劉永琴、臥虎溝鄉郝杖子村李丙賢、北公營子的韓寶玉、皮影藝人原鳳鳴等所采取的保護措施,主要是不定期地走訪并在年節進行慰問,讓他們永葆身心健康,為喀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再貢獻力量。
二、文藝創作碩果累累
在省第八屆藝術節上,創作的《那達慕》成為入選的美術作品;在由省群眾文化學會、遼寧省群眾藝術館主辦的“新形勢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主題論壇的征文活動中,佟濤獲二等獎,張麗娟和李淑萍獲三等獎、陳蕊獲入選獎;在由縣作家協會、縣創衛辦、縣報社和喀左人民廣播電臺共同舉辦的“奮進六十年,放歌新喀左”創衛杯國慶征文中,姚翔宇獲一等獎,劉文莉獲優秀獎;在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星光燦爛”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展示活動中,李瑞芬榮獲最佳指導教師獎和優秀組織獎;姚翔宇、宋久文、田麗紅、劉文莉等多名同志在遼寧群眾文化、《遼西文學》、遼寧日報、遼寧職工快報、朝陽日報、朝陽廣播電視報、燕都晨報、縣報和喀左政協報上發表作品。
三、各門類藝術展覽及文藝活動大放異彩。
年文藝組積極下基層進行輔導,其中主要有:到社區廠礦策劃“職工聯歡晚會”;去南哨鎮白音愛里村為農民“送對聯”“迎新春、送溫暖、送吉祥”演出活動;參加朝陽市“宏達杯老年文藝展演”節目的組織輔導工作;為新華鉬礦策劃輔導“鉬礦之夏”文藝節目,為各鄉鎮輔導“十一迎國慶”文藝節目,近日又下鄉去輔導業余劇團,為利州之春戲劇調演做了準備工作。
舉辦的活動及展覽有:舉辦“今昔對比、精彩十年利州迎春”攝影展;配合朝陽市藝術館舉辦“新人新作聲樂大賽”選拔活動;舉辦六一少兒書畫大賽;利州之夏文化館專場演出;八月份與北京市延慶縣、葫蘆島連山區三地聯合舉辦楹聯書畫展;同時舉辦十一縣老年書畫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書法展覽。
在這一年中,更讓人激動的是:年1月縣文化館榮獲遼寧省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優秀文化陣地”的光榮稱號;今年年底,縣文化館又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遼寧省僅有兩家。這些可喜成績,是一年來全館工作人員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全館工作人員攻堅克難、超越自我的成果,也可以當之無愧地說,這一年,是事業輝煌的一年,是成就顯著的一年。可是,根據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結合我縣地域文化的獨特優勢,我們更應該充分認識到在今后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成績面前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難題有:1、如何最大效益地發揮基層文化館的作用,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2、如何將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綜合開發利用相結合,走產業化道路?3、如何將民間藝術產品作為高價值的商品來開發利用,推向市場?……這些諸多新的課題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文化館特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計劃:
一、繼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首先,文化館應主動出擊,取得上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以文化館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為樞紐的農村文化網絡。其次,文化館工作人員要及時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文化現狀和農民的文化需求。積極發現和培養農村文藝拔尖人才,重用業余創作人才,組織農民繪畫書法攝影愛好者采風,擴大他們的視野,舉辦各種展覽和比賽。尤其要注重進城務工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引導他們改變農村文化現狀。文化館要對他們進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培訓,成立民工藝術團,開展才藝展示及文學攝影書法繪畫等文藝比賽。最后,仍要加大對各鄉鎮業余劇團文藝輔導力度,搞好一年一度的利州之春——小戲調演和利州之夏廣場文化活動。
二、繼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第一,積極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讓人們能夠正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主動承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做到細致入微。第二,繼續對喀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搶救,積極申請立項,加大對國家級保護項目——《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期再續十二卷,對省級保護項目——天成觀皇會十道會的恢復工作也要如期完成,對市級保護項目喀左皮影、喀左民族秧歌爭取申報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喀左紫砂、喀左地毯這兩個縣級保護項目要積極申報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文化;保障;研究
當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越來越被重視,我校作為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學校,充滿著特色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只有對這些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生存環境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這些民間藝術才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態勢之下擁有生存空間。因此,我校以《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發展保障體系研究》作為校園文化研究課題,予以實現民族民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民族民間文化的界定
“民族民間文化”其內容和規定范圍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在我國文化實踐中,“民族民間文化”是長期以來使用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在內容上,它包括民族民間流傳詩歌、音樂、舞蹈、戲曲、繪畫、說唱、謠諺、剪紙、皮影、刺繡、編織、印染、服飾、首飾、雕刻、工具、器具、建筑、標識以及特定的文化區域場所等等。在形態上,除了有形物體,還包括無形的依附個人、群體存在的口傳文學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技能、傳統民俗節慶、傳統知識、特定文化場所或空間等非物質形態部分。
二、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的特殊性質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由于受不沿海、不沿邊地理條件的限制,顯得相對封閉,雖然現代經濟較為落后,但傳統的民族節日、民族藝術、民族宗教、民族習俗、民族飲食、民族傳統體育等卻得到較好的保存和延續,構成了民族民間豐富完整的文化資源,具有特殊性,一是群體風格、智慧、感情、藝術造詣和生活價值觀具有群體觀念。二是技藝能力,多為口頭流傳、無文字記載,在歷史長河中有可能傳承、發展、變異或消失,不確定成分較大,具有動態特征。三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群體智慧結晶一旦被破壞,就難以恢復,將會影響一個民族或一個群體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態度。四是具有世代相傳、不斷發展的延續性。五是文化資源具有反復利用特點。
三、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的環境危機
20 世紀90 年代農村打工熱潮的掀起,將農村多數民族青年涌向城市。為了能盡快溶入城市生活,他們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放棄本民族文化接受漢民族文化,由此帶動并引發地方民族青年對漢文化的崇拜,漢語、漢族服飾無形中在民族地區成為了城市文明的象征。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服飾、生活習俗等民族民間文化,都是本民族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結晶。民族民間文化是在民族社會生態環境里孕育而生的。區別一個民族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語言和服飾,一個民族的消亡最初也是從語言和服飾開始的。我們這些一些民族語言、民族服飾、民族風俗習慣等民族民間文化在現實社會環境中瀕臨失傳。
四、民族民間文化的保障機制
(一)民族民間文化普查機制
要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保護,就應該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全面細致的普查,普查是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包括對無形文化遺產的記錄和對一些反映民族民間文化內涵的實物和資料的收集,在普查收集的基礎上建立起國家范圍和地域范圍的民族民間文化檔案,以政府職責,民間團體等形式將其作為一個重要部分予以規范,便能更好地弘揚和發展名族文化。
(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機制
有了民族民間文化普查檔案的保存機制后,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對那些瀕臨消亡部分進行保護和傳承,這是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保護的核心,在普查基礎上,根據文字、圖片、拍攝紀錄片、錄音和存檔等歷史文化給予重點保護和重點搶救,使其由直接知識轉化成間接知識,存入國家、民族知識庫與智力庫中,使后人從這些文獻資料中汲取養料,豐富其想象力,開拓其創造力。傳承是對保護的一種積極補充,可以通過培養和保護傳承人的方式使那些重點的急需保護的民族民間文化得以存活和傳承下去。同時,為鼓勵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傳承,對那些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民族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且有很高造詣的民間藝人應給予“民間藝術家”榮譽,對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表現形式的廣泛地區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推動地區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我們實施《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發展保障體系研究》課題,就是把民族民間文化引入課堂,將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藝術在學校中廣泛開展,在學生心靈深處種植民族文化的種子,確保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代代相傳下去。
(三)民族民間文化的利用與開發機制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只有在流傳中發展才有生命力,對傳統技藝和民族藝術形式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擴大傳統技藝的影響和展現民族藝術的活力,合理利用本身就是一種鮮活的、有效的保護。國家行政手段保護的是民族民間文化中具有特定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社會等價值的東西,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華民族文化要始終處于世界先進文化的前列,就必須堅持對民族文化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科學保護的同時還要進行合理利用和開發,面對浩大紛繁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不僅需要政府方面的政策保證、正確指導和統籌管理等行政保護,同時,也需要恰當借助產業運作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場這個巨大的競爭空間,使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可持續發展。要開發利用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就必然要與現代人們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審美情趣緊密結合起來,既要保持民族民間文化的純正性,又要符合現代市場動作模式,以開放的心態,吐故納新,與時俱進,走文化產業化道路。在開發利用時,要保持民族民間藝術原貌和文化原生態,要體現其積極、健康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實質。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實施課題,注重提煉區域民族文化核心內容,加入現代文化元素,使之既具有本土性、民族性,適應少數民族追求現代化的主觀意愿,又在民族民間文化推向市場的過程中適應更廣泛的文化消費需求。
(四)民族民間文化整體保護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是由文化生態環境的民間文化特性決定的,其內涵、形式、功能是該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是同源共生、聲氣相通的文化共同體。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學校應予以更多的保護。
(五)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