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包身工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有效教學 高中語文 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新課程認為,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都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創新精神。讓過去的“講堂”變為真正的“學堂”,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因此注重教學模式的轉變,認真貫徹落實“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思、教互動”的有效教學原則,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近兩年,我努力改革課堂教學,并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新授課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課前自學
自主學習的一條原則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因此課前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布置自學任務。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可分為兩類:一是基礎類,如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自讀課文,識記字詞,疏通文意等。二是文本閱讀、思考類,如找出文章的行文線索,作者抒發了什么情感,對某個重要情節作何理解。第二類問題要因文而定,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其中一些問題既是課前自學思考題,也是課堂教學要解決的問題。對語文課來說,課前自學,獨立思考很有必要。
比如我在教學《包身工》一課時,就先給了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自行解決字詞,自己查字典,記憶、積累成語,查閱作者、寫作背景資料,記憶代表作品等,學生忙得不亦樂乎。閱讀思考問題是: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再現包身工的悲慘遭遇?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②從文中找出造成包身工悲慘命運的原因,分條列出,注明段落。兩個問題都是緊緊圍繞文本設置,且只要學生認真閱讀文章,肯動腦,都不難完成。
又如: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課,我布置的自學問題是①郁達夫筆下的秋景為何是清、靜、悲涼的?②文中哪些描寫體現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勾畫出來,并加以分析。③你喜歡文章中哪些語句,找出來并說說它好在哪里?這些問題的設計既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又能指導學生分析理解文章。課前自學階段,既可由教師制定閱讀思考題,更主張讓學生在初讀文本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好習慣勝過好方法。在日常教學中,如果能引領學生養成課前自學、獨立思考的好習慣,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自學檢測
自學檢測是對學生的自學效果的及時檢查,以便教師和學生查漏補缺、矯正錯誤,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認知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目標。課堂檢測可側重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檢測字詞的音、形、義,背課文等,適當擴展,效果更佳。檢測方式:老師命題與學生出題相結合。總之,方法要靈活多樣,時間不必過長。目的是多積多記,養成習慣,這是學好語文、提升能力的根本。
三、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閱讀、理解、思考的學習過程,可朗讀、勾畫、品味、筆答、旁批等,學生可借助工具書和學案、手中資料,努力完成教學目標。這一環節一定要給足學生時間,切勿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搞表面繁榮。這一階段,教師的任務是巡視輔導,及時發現學生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給予幫助,或記在心中,琢磨引導方法,準備在合作探究階段集體解決。
四、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理解、思考、發言等能力的重要一環,是學生展現個性,表現才能,增長知識、訓練思維,提升能力的重要一環。所謂合作探究就是指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學難以完成的問題,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切磋、質疑,進行合作探究,以學生教學生的方式,解決部分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待讓其他組的同學或老師來幫助完成。老師要注意互動過程的課堂控制,把握課堂的發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不同見解,當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作點撥、指導,明確答復。有時候,或許學生對老師的回答不滿意或持有不同見解,這種情況是允許的,這就又引起師生間的交流。這個過程可概括為:參與――體驗――分享或合作――交流――評價。整個過程會出現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這樣一個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局面。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模式。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育實施能力;實踐性課程;實踐性知識
高師畢業生不僅要通過理論性課程掌握精深的專業性知識,還應通過實踐性課程養成扎實的實踐性知識。這是由于中小學教師不僅需要“教什么”的知識,更需要“如何教”的知識,很顯然后者是教師教育課程的主要基礎。理論性知識可以通過理論學習獲得,但實踐性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性課程的學習才能奏效。但現在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由于對教師知識特別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理解的偏差以及實踐性課程的不足與形式化,導致了高師生實踐性知識的普遍匱乏。
針對新形勢和我們面臨的新問題,特別是在教師教育標準即將出臺的大背景下,安陽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必要在原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實踐性課程的開發和重構。這是由于實踐性課程“有利于把學習內容置人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去,基于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習者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習熱情;有利于促進學習者把學習的理論和技術,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把積累的體驗和教學機智具體應用于教育教學情境之中”。因此實踐性課程的開發就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本文擬就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課程的構建作一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樹立正確理念是成功先導
語文教育實施能力是高師生畢業從事工作所需的重要素養,因此我們一直堅持在教學和管理中狠抓學生這方面的訓練,從而培養出了一批批高質量的中學語文教師,也贏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
1.職業定位教育形成職業認同感。新生入學后,我們通過“職業定位教育”幫助學生堅定從事語文教育事業的決心。這有助于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認同,養成基本的職業認同感和形成初步的敬業精神。這種精神一旦養成必將產生極大的動力并進發出極大的熱情。誠如洪宗禮所言:“命中注定我必須當語文教育的‘包身工’,訂下了‘賣身契’,一‘包’就是五十年。”是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能把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素養作為其自覺追求,始終把從事語文教育所需的各種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和訓練作為自覺的追求。學生不僅自覺練習“三字一話”等教學基本功,還非常重視語文教育學等教育類專業課的學習。
2.“三字一話”訓練培養職業榮譽感。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也是對一名語文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基于此,我們不僅注重在輿論導向上引導學生,如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普通話比賽”、“鋼筆字比賽”等引導這種良好學風的形成,而且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注重向這方面傾斜,給語文基本功的培養和訓練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撐。
3.教育類課程實施的人性化。語文教育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課程實施注重實效,力求學生真有所得、確有所獲。我們充分發揮這類課程的理論性品格、實踐性品格和藝術性品格,不僅使學生獲得必需的教育類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從事語文教育教學實施的能力。為了保證這些教育類課程的理論性品格,我們力求做到理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開放性的統一,努力把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前沿性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學生掌握了這些必須了解的理論知識,就能使學生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極大地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教育現象的水平。為了落實這些課程的實踐性品格,我們大膽打破傳統過于封閉的課程體系,力求使課程內容做到現代性,明確提出行為規范和建議,并且回應新課改和新熱點,做到教學聯系實際。為了落實這些課程的藝術性品格,體現出濃郁的人文特色,我們不僅開發出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而且注重探討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力求通過優美的語言,以及適當的激勵措施保持學生高昂的學習興趣。
二、優化課程設置是基本保障
語文教育實施所需的實踐性知識,只能通過實踐性課程才能養成。因此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性課程的分量就成為當務之急。
1.必修課程實施的優化。作為必修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語文教育學課程,其基本定位就是提供怎樣教學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并使高師生畢業后能順利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不僅應從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進行多向度的探索,還應致力于突出此類課程的實踐特質。以語文教育學課程為例,從內容上講就構建了以完成語文課程目標為中心的體系,內容設計上以語文課程目標開頭、接著是語文教學內容和教材的處理和使用、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實施,最終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作結,構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在教學創新方面,我們應在注重學科理論品格的前提下,擠出時間留給學生說課和試講,并以此為媒介,引導和指導學生在課下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訓練。
2.選修課程構建的系列化。語文教育實施能力具有非常復雜的內涵和結構,因此這種能力的達成需要系列課程的實施才能成為可能。這樣構筑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理論課和實踐課相得益彰,講座、座談相互連接的立體課程結構就成為必需。我們精心準備,構建了比較完善和實用的選修課程系列:一是側重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加深學生對語文教育規律認識的課程,如《中國大陸與英美母語教學比較研究》等。本課程通過對英美母語教育教學現象和規律的簡要介紹,并與國內語文教育現狀相比照,以加深學生對語文教育現象的認識和對語文教育規律的把握。二是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語文教學藝術研究》、《文本解釋學》等課程。比如《語文教學藝術研究》課程就是通過探討當代語文特級教師的不同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追尋其語文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形成的軌跡。通過案例教學提高高師生語文教學能力和語文教學藝術修養。三是為了提高學生教學基本功的《微格教學》、《說課與試講》等課程。如《微格教學》課程就瞄準如何迅速提高高師生的教學技能,以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教育技術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視聽技術和教學媒體手段對學生教學所需的各種能力進行系統訓練。
三、開發實踐性課程是重要支撐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養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語文教育實施能力的養成有賴于學生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反復操練。因此我們狠抓說課、試講、實習等實踐環節,通過學生的實踐達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1.扎實組織的說課訓練。說課是介于備課和課堂教學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指的是教師把自己教學設計的過程、設計的內容及設計的板書等采用口頭描述的方式向同行表述,是培養和提高高師生課堂教學水平的一種重要訓練方式。因此我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編寫說課稿,并組織學生在小組比賽的基礎上,選出優勝者參加全班組織的說課比賽。并把這些選手經過進一步指導和訓練后,參加學院、學校、乃至全省的教學技能大賽。
2.日常化的試講操練。試講是高師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通過試講不僅可以了解高師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還能考查高師生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理念、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等,并可在此過程中知曉學生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從而在教學中采取補救措施。因此我們力求給每個學生都創造走上講臺機會,不再只是讓試講成為能力強的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而是讓學生特別是語文教育實施能力欠缺的學生走向成熟的練兵場。學生通過這樣嚴格的訓練,基本上都具有了很強的語文教育實施能力。幾年來在河南省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我們的選手基本上都是一等獎就很能說明問題。我院畢業生也非常優秀,涌現出了像安陽曙光中學常作印、安陽市新世紀中學鮑志慧等這樣的全國優秀青年教師。
3.針對性強的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學生走向教學崗位的第一步,也是學生所學理論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細化了操作程序,使我們的實習計劃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比如我們在學生實習結束后,就以評選優秀實習生為契機抓緊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教育實習的反思,使學生能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選擇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和參與學生的“回講”和座談。通過這種民主、自由的交流,學生談經驗、講教訓,比不足、找差距,中間還不時穿插老師精當的點評。因為我們深知“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尋求有意義的細節.并對其進行反思,構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其意義在于探索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四、良好氛圍是有力促進
語文教育教學能力的強化和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幾個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們應精心設計和組織從而營造良好的氛圍,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覺主動強化學生的語文教育能力訓練。
1.文學院應在加大理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的基礎上,營造學院、系部、輔導員和教師等各個層次的立體結構。從而為語文教育實施能力訓練提供輿論上、制度上的保證。通過輿論引導和一系列的制度設計,高師生應從入學起就樹立這樣的信念:語文教育實施能力是從事教育工作之本,是發展之本。語文教育實施能力的強化和訓練成為每個學生在這四年求學歷程中的自覺追求,并落實到每一項活動的開展、每一門功課的學習中。
2.專業課教師應以高度的自覺性,通過言傳身教自覺主動強化訓練。教師不僅應在教學中結合素質教育的理念,精選教學內容并大膽采用諸如啟發式、討論式、爭鳴式等方法,還應用其高尚的情操、嚴謹的治學、為教育事業而獻身的奉獻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這不僅使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教師職業情操的養成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