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情感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記敘文的情感脈絡就是指作者在行文中貫穿于其中的思想情感和心得感受。閱讀記敘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脈絡,首先要讀懂全文,把握全篇主旨,了解寫了什么,作者要讓我們明白什么。其次,要注意文題、作者、寫作時間、注釋說明等。然后找出畫龍點睛的句子,尤其要注意文章結尾處議論抒情的部分,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情感脈絡所在。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無聲的尊重
馮雪
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樣加入候車隊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車。候車的有五六人,有序而安靜。此時,一人牽著一狗,從遠處走來。暮色下,那身影被路邊的燈光鑲上一層金邊,顯得尤為醒目。
漸行漸近,只見年輕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緊貼著他的德國牧羊犬配有專業的拉桿――這是導盲犬的標準裝備。哦,這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地走向車站,在候車隊伍的不遠處停了下來。
沒有人招呼那個盲人男子,我也正猶豫著是否上前領他過來。卻不知候車隊伍中為首的中年男子,瞬間收起手中正在閱讀的書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車人也陸續緊隨其后,沒有一絲騷動。我身旁一個火紅短發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導盲犬,想必是怕煙味影響到它的嗅覺,稍作遲疑便掐滅了剛剛點燃的煙,跟了過去。
一個新的候車隊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井然有序地排開。陌生的人們在無聲之中達成的默契,令我驚嘆。
沉默依舊,直到公交車的到來?!澳缘纫幌拢疫@就……”司機剛要離開駕駛座準備攙扶盲人男子上車時,被他禮貌地回絕了:“謝謝,不用。”盲人男子執意在導盲犬的引領下,自行上車。正值下班高峰期,車上已滿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車后,人們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狹窄的車廂里為他騰出了一小塊空間。
緊挨著司機身后,坐著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站在旁邊的媽媽猛地拉起小男孩,讓出了座位。雖然媽媽舉動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并沒有流露出一絲不悅。導盲犬抬頭看了一眼,便將主人引領到空座上,然后靜靜地趴在一旁。這些過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爾大街?!薄昂玫模菹拢 彼緳C詼諧的回答惹得車內一陣歡笑。汽車載著歡樂的人們繼續前行……
車上,人們都在默默地打量著憨態可掬的導盲犬:即使在急轉彎的時候,它也搖頭晃腦地努力保持直視前方的姿態,神情專注。與平日里對待寵物狗的情形不同,沒有人試圖靠近去撫摸它,或是用手機拍照。我旁邊那位原先讓座的小男孩,慢慢地舉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媽媽及時制止并悄聲耳語:“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職責,不要打擾它?!甭牭健肮ぷ鳌币辉~,小男孩立刻將手縮了回來。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公交車內沉默依舊。而此時的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了無聲的關愛與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風習習;心里,暖意融融。
(選自《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有刪改)
【專項訓練】
1.通讀全文,請說說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解題思路: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內容,這是了解文章情感脈絡的前提。本文雖然是以盲人的行動為線索,但圍繞這條線索描寫人們的行為時,其間還是貫穿著“和諧、理解、尊重”的情感脈絡。
【拓展練習】
2.文中有兩處景物描寫,請找出并作簡單賞析。
解題思路:景物描寫的作用之一是襯托人物情感。本文的開頭和結尾各有一處景物描寫,渲染了和諧、溫馨、美好的氛圍。
破繭成蝶,在這段漫長的時光里,我們經歷悲傷,痛苦,甚至絕望。與此同時,我們也擁有了來自老師,朋友和親人的安慰和鼓勵。在這段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里,我們享受了最溫暖的感情,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感恩。
感恩青春歲月里的每一絲驅散陰霾的陽光,感恩每一陣抵抗炎熱的清風,感恩我們在風雨中得到的每一份支持,感恩一路上有許多的人義無反顧的陪伴我們度過的每一段時光,不離不棄。痛苦歡樂苦澀,感恩時光給我們的別樣體驗,感恩這個世界上還在人海中默默等著我們的每一個人,感謝他們的存在以及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感動和美好。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讓我一生有勇氣做我自己?!笔歉改附o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成長;是老師教授我們知識,教會我們做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同學在我們跌倒的時候,給予我們安慰和鼓勵;是朋友無論在多么困窘的情況下,都不離不棄,給予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生命如花,如今的我們肆意的揮霍著我們的青春歲月,不計后果。殊不知,在這個漫長的成長歲月里,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哪怕只是過客;每一分鐘都是重要的,哪怕只是在發呆。
成長有無數的方向,青春有無數的可能。是誰在寒夜里,給予你一盞孤燈;是誰在你失望的時候,為你點燃希望;是誰在你迷茫的時候,指引你方向。不要說你忘了,不要說不重要。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幫助你,是因為他們愛你。他們陪伴不了你一生一世,只想在你盛開的歲月里,留下屬于他們的回憶。
臨朐縣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王偉
一、問題題目和主要內容
智障兒童由于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他們對事物認知水平低,是非界限模糊,活動能力差,情緒和情感體驗較原始,不深刻,不穩定,缺乏自制和自控能力。他們的日常行為表現往往被正常兒童所排斥,令周圍的人反感,成為家長和教師教育的頭等問題。
二、問題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一)、成因
1、智障兒童的身體狀況原因
智障兒童是由先天或后天的諸多因素造成,他們往往伴隨癲癇、小兒腦癱、肢體發育不健全、小兒自閉癥等病癥,造成了他們情緒上的低沉、郁悶、煩躁。
2、智障兒童的認知水平原因
智障兒童由于他們的大腦發育遲緩、不健全,造成了智力水平低下,對事物的是非認識模糊不清,造成了他們的活動能力差,情感體驗匱乏。他們表現出的情感行為比較原始、低級、不穩定。
3、家庭教育原因
智障兒童在家庭中或是過分保護、溺愛或是厭惡、嫌棄或是家長不能正視孩子智力落后的現實而提出過高的要求,造成智障兒童的心理緊張,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情緒和情感的發展。
4、學校教育的原因
當前的智障兒童大都在由原先的聾啞學校演變成的特教中心里接受教育,施教者是原先的聾啞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中缺乏對智障兒童的了解,大都集中精力對智障兒童進行教材的認知教育,缺乏對智障兒童情緒情感的教育經驗。
(二)危害
智障兒童的不良情緒和情感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他們往往自慚形穢、神經過敏、言語過激、行為失態,對他人、家庭、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三、解決措施及建議
1、 教師、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由知識“灌輸”轉移到智障兒童的康復訓練、技能訓練上來,以補償孩子缺陷,增強孩子的體質,為孩子的情緒和情感發展奠定基礎。
2、 教師應教給智障兒童掌握自我調節情緒的辦法,如在煩躁不安的時候讓孩子聽聽音樂、看看電視,以緩解孩子緊張的情緒,并逐漸使孩子掌握此方法,每當自己情緒不安的時候會采用這種方法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3、 學校要成立心理咨詢服務站,通過心理問題的疏導、咨詢、解答來消除智障學生的不良情緒及情感障礙,矯正孩子在生活中產生消極情感的一些糊涂觀念,幫助孩子分清不同心理品質的是非界限。
關鍵詞:品讀;情感;語文課堂
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種新鮮事物不斷涌現,不斷充斥著當今社會,中、小學生在動畫片、游戲機的吸引下,對閱讀越來越不感興趣,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鍛造良好的文字基礎以及出色的語感。《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讓學生讀什么?如何充分地讀,才能使其在讀書中有所感悟呢?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的讀來彈奏語文課堂的情感樂章,和學生一起共同營造“柳浪聞鶯”般的“和諧情韻”。
一、用“品讀”掀起語文課堂情感的漣漪
“品讀”之“品”是三口,也就意味著必須多層次地、有梯度地、反復地讀,讀出情境,品出情味,讓課堂的情感在大門扣開后,隨著讀,漾起漣漪,泛起微波。
如《林海》選自老舍的《內蒙風光》,他是這樣描述大興安嶺的嶺的特點的:“大興安嶺這個‘嶺’字,可跟秦嶺的‘嶺’字大不一樣。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多少條嶺啊,在疾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雖然上至嶺頂下至山腳,都長滿了珍貴的林木,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苯虒W中,我充分運用換詞品味、省詞品味、換位品味引領學生進入到文本中,進入到大興安嶺的“嶺”中去。在朗讀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字里行間蘊藏著作者熱愛大興安嶺的濃濃之情。我首先運用換詞比較讀下面兩句話:大興安嶺這個“嶺” 字,可跟秦嶺的“嶺”字大不一樣;大興安嶺這個“嶺” 字,可跟秦嶺的“嶺”字不大一樣。初看起來,“大不一樣”可換成“不大一樣”,兩句話意思沒多大差別。但是讀著讀著,學生發現了這兩句話蘊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樣的。這樣,學生充分體會到了老舍在用詞上的獨到之處?!按蟛灰粯釉谀睦?”我話鋒一轉,引出下文,接著進行了省詞比較讀: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的,矮的,長的,短的,橫的,順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出示的句子與原句不同,學生在比較讀中品味到兩個句子都是在描摹大興安嶺的形態多,作者在“高的,矮的,長的,短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字,說明大興安嶺的嶺雖高也有限,雖低也有度,盡管姿態各異,但都懸殊不大,因此給人“溫柔”的感覺,而在“橫的,順的”中間加個“著”字,形成了動態感。接著用“可是”,話鋒一轉,從所見過渡到所感:一是與秦嶺對比,進一步感到其溫柔;二是通過對韓愈“云橫秦嶺家何在”的感嘆,流露出對新社會大興安嶺的熱愛之情。最后進行詞序換位比較讀:多少條嶺啊,在疾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在疾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那么多條嶺。換位讀中體會到句子也是在寫嶺的特點,但是寫得比較含蓄?;疖嚒凹渤凇薄皫讉€鐘頭”,沿途擦過車窗的嶺多得看不過來,何況山勢仍在蔓延,“看不完”可見其多,“看不厭”不僅因為嶺千姿百態,更與嶺的線條柔美,令人賞心悅目有關,后句的表達雖然意思沒有改變,但語意不如原句顯豁,情味也淡了許多。前句將“多少條嶺啊”提到句首,突出了嶺的多和作者對此的感嘆。
課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讓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需要教師外力的推動,有時是美讀體察,有時是思辯比較,有時是投石激浪,從而引發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漣漪,一旦蕩漾,就再也平靜不下來。
二、“情深深、意切切”奏響主旋律
“聽他的課是不需要記錄的,因為當你置身于一個滿目繁花的境界了,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迷醉,你的目光里充滿了驚奇與渴望,你不愿錯過玫瑰,你不愿錯過牡丹!一處一景,一步一嘆。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這樣的境界里,你驚喜不已,扼腕嘆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著他游走,你和學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這個奇跡的人,就是王菘舟。”這是山東濟南的特級教師閆學來對王菘舟老師課堂教學的一段評價。確實如此。下面我們不妨體驗一下王老師的一堂課《萬里長城》中的一個片段:
……
生:(讀)“他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略)全長6500多公里。” (學生體會略)
師:體會得真好,請坐!同學們請看――(課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長城圖像)(讀)“他像一條巨龍……(略)全長6500多公里?!睍险f長城像巨龍一樣,咱們找一找,長城跟巨龍之間哪些地方是一樣的?
生(略)
師:是啊!你從人們看到龍和長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樣的地方。真好,同學們真會讀書!但是,同學們請注意,在現實中真有巨龍嗎?(生:沒有)巨龍是人們想象的產物,在這個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我們的長城呢?他卻是實實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他是那樣的雄偉,那樣的堅強,那樣的剛毅,那樣的莊重。當你想到這個的時候,你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個兒的感受讀出來!(生自由讀:“他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略)全長6500多公里?!?
王老師的教學沒有過多的語言,語言精練而又顯得“情真意切”,在學生自由的讀悟中,得出長城確實像巨龍,但王老師沒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話鋒一轉:“真好,同學們真會讀書!但是,同學們請你注意,在現實中真有巨龍嗎?(生:沒有)巨龍是人們想象的產物。在這個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我們的長城呢?……”是啊,巨龍是人們想象的產物,而長城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樣的雄偉,那樣的堅強,那樣的剛毅,那樣的莊重。這樣一比較,學生的潛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們的長城真是一個奇跡,能把想象變成現實,長城是多么的偉大,我們的人民是多么的偉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讓學生去朗讀這段話,讓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滿奇跡、充滿智慧、充滿血汗、充滿民族自豪感的生命體!
三、用生命之音,奏出文本的生命內涵
用結構去講故事
《綜藝》:與《洗澡》和《愛情麻辣燙》相比,《無人駕駛》在創作方面有哪些突破或創新?
張楊:主要是在電影的結構上,尤其是敘事語言上,與世界電影同步了。其實12年前拍攝《愛情麻辣燙》時就有過一個想法,把五個小故事結構完全打散,穿插起來講,但是那時候覺得觀眾可能接受起來有難度,就回到了比較老實的(做法),一個一個講完的結構。
我記得1994年,我的第一個劇本就是把3個故事完全打散了,用一種比較新的視點,一環套一環,主要用結構去講故事。這種做法我現在還保留著,我骨子里對這種結構很迷戀。
《綜藝》:但《愛情麻辣燙》的多線結構還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無人駕駛》要更極致一些。
張楊:以前我們的電影總給觀眾一種感覺:看了開頭,看了中間,大概就猜到了結尾。這種觀影過程不具挑戰性,讓觀眾感覺不過癮?!稛o人駕駛》試圖讓觀眾參與到電影的情節里面――看到開始,并不能預知未來,在期間不斷有新的東西,新的信息傳達給觀眾,觀眾不斷的解讀電影,慢慢進入電影的情境中。我覺得這樣能夠和觀眾有比較好的互動。
我堅持認為,任何導演都不應低估觀眾的智商,現在的觀眾對電影的類型和感覺把握得非常好。以前的很多表現手法都已經過時了,比如總要站出來告訴觀眾哪些是回憶,哪些是現在,其實把回憶和現在平行,在某一個點匯合的時候,觀眾就已明白前因后果。我覺得這是比較新的電影語言,這也是今天觀眾愿意看的。
《綜藝》:與《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相比呢?
張楊:最大差別在于,寧浩的電影,故事編得非常巧妙,非常過癮,但是一直缺少真正的與觀眾的內心情感碰撞。真正去介入人物的內心,寧浩將來的電影才能比以前有大的突破。我始終堅持把人的情感作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去表達。
我一直在思考,電影除了好看以外,留給觀眾的是什么?寧浩的電影看的時候特別過癮,精巧,好玩,這是看完電影基本的一個感覺,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沒問題,從寧浩的角度來講,達到了目的。對我來說,我希望觀眾看我的電影,會發現跟他的生活有特別大的關聯,能折射到觀眾的生活里面,能傳達出一種情感,會溫暖他一下,感傷他一下,這是我希望傳達給觀眾的一種情緒。
更接近主流觀眾
《綜藝》:你認為《無人駕駛》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張楊:除了剛才講的電影語言很現代,整個電影在視覺上也會給人非?,F代的感覺。國內一直缺少能夠表現當下現代城市的電影。12年前的《愛情麻辣燙》,我認為是中國城市電影的開篇之作。中國觀眾之所以去找韓國、日本的碟片來看,就是因為國內缺少這類影片。
我們生活其中的城市在不斷發展,和世界上其他現代大都市沒有什么不同。之前我的《洗澡》和《向日葵》,充滿著與我童年回憶相關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在《無人駕駛》里,我刻意回避這些,不能一提北京,就是四合院、胡同,沒必要。今天的北京,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我們就是把目光聚焦到這個城市里面去,就像我們日常生活感覺一樣。有人告訴我,看完這部影片感覺從來沒有影片能把北京拍得這么漂亮。以前都認為上海挺洋氣,北京就是大而土。我現在覺得,這是因為沒有真正去發現,去捕捉,北京也非常洋氣,這樣觀眾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綜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影片更接近當前的主流觀眾,比如影片里的城市場景、時尚元素以及困擾年輕人的感情問題等,這些是你有意為之嗎?
張楊:剛才說的結構、視覺畫面,是形式上看著好看,這是外在的,其實最本質的是要落在人的情感上去。這部電影的討論重點就是,在這么一個時代里面,人的情感和物質之間的關系。我的電影從沒有偏離過這個主題,一直在討論人最本質的情感問題。
我們今天的社會高速發展,高速“物質化”,人都有點迷茫,都在不斷尋找物質與金錢的刺激,但是有時候卻丟失了內心里最淳樸。最本質的東西,我希望電影探討這樣一個狀態。
車,已 經是角色
《綜藝》:影片中的汽車,既是故事發生的主要道具,又是推進劇情發的重要元素,它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征意義?
張楊:車,在電影中不僅僅是道具,已經是角色了。其實這個電影就是以車來構建整個故事。車跟這個時代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人把車看得非常重,代表人身份和階層。我在影片中給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定位,什么風格的人開什么車,車變成他的身份符號。包括故事的最核心點也是撞車。撞車把幾個故事聯系在一起,構建成電影的框架。然后很自然地把車的特征盡量放大,想到很多跟車有關系的情節,像“車震”、玩賽車的80后。高圓圓扮演的開豪華車的女孩――大街上經常看到這種女孩,開特好的車,你也不知道她的錢哪兒來的,這個階層的人很多。我們就這樣在電影里設置跟車有關的人物關系。
《綜藝》:影片中的啞女孩這個角色給人以很深的印象,設置這個角色有何用意?
張楊:他們那一組人物,可能更代表80后小孩的一個生活狀態,比較物質,愛玩,包括一幫“富二代”,整天比車,玩改裝車,玩夜場,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比較隨意,實用主義的東西多一點。比如說黃軒扮演飆車的80后不斷換女孩,從夜場帶回一個女孩,在車里,下次再換一個,也沒覺得怎么樣,而實際上他也在一直尋找“愛情”。
聾啞女孩的角色,從骨里面體現一種單純干凈的東西。天天換女孩的黃軒碰到她的時候,給了他最大的觸動,他們有了愛情的火花。愛情就是這么一個感覺,跟時代,錢都沒關系。這就是愛情。
結尾是我給生活開出的一種態度
《綜藝》:影片的前80分鐘其實很有現實批判的感覺,對觀眾內心也有很大震動,但影片結尾卻顯得很突兀,為什么會這樣來結束這部影片?
張楊:《無人駕駛》的片名來自于最后一場戲。這與我個人的親身經歷有關。2005年北京下過一場大雪,所有的車都開不了,我步行八九個小時才回到家,那真正是“無人駕駛”。這些年城市不斷發展,生活越來越物質,恰恰因為一場大雪,城市一下子變得安靜了。因為大雪來了,人們只能停下來,也能平靜地想一想,問一問自己的內心,在城市里面,各自是什么角色。
前80分鐘都是在講真實殘酷的現實,原來劇本里沒有最后一場戲,是后來加上的。大雪恰恰讓我找到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想這是我給殘酷生活開出的一種態度。
《綜藝》:當前急速發展的內地電影市場,對青年導演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在自我特色與商業元素之間你是如何平衡的?